1 ) 走偏了的紅高粱:被莫言以一千萬賣了的孩子。(周公子演技沒問題)
4.已經(jīng)追完全劇,但是追劇小結(jié)只到44集:朝著神劇的路上飛奔的…戲。(省略號有待填空,因為故事風格每日一變換。)
追劇小結(jié):
1-3集,以山寨版讓子彈飛場景開場,導演鏡頭感太弱,剪輯生硬,節(jié)奏混亂,早期九兒過于淡定,迅哥兒舉重若輕的成熟演技使觀眾跳戲,另外主演之間毫無火花,趕場子似的。
4-6集,九兒很靈動,只是與原著設定不符,并進而導致畫面與劇情違和。
另外,初出茅廬的丫頭,在土匪窩里掌控全局游刃有余,儼然調(diào)戲歐陽父子的黃蓉。在對待初戀的態(tài)度上,讓女主的智商和性格上的不連貫極為突出。
7-9集,嚴重偏離原著的主題,拋棄了對最原始最質(zhì)樸的人性的表達,脫離時代,走上偶像劇路線。
10-15集,原來這不是一般的偶像劇,這是神劇。只能等抗日戲碼上了,看看能否逆襲。
16-17集,為了襯托主角,開始黑化女二等若干配角。話說,棺材里起死回生的戲碼,是想往原著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掛靠嗎?
18-19集,建議改名,就叫高粱紅了,注明紅高粱原著改編。這樣噱頭也有了,時代背景也全了,觀眾也無需和原著及電影版一一對照,也就不心塞了。
20-31集,于占鰲貌似有吸粉的趨勢了。
一賭氣收了戀兒倒是挺真實的,讓劇情略為不那么瑪麗蘇了。
然后對待俊杰的態(tài)度,其實各種驕縱啊。有一句臺詞:“你以為誰都和我一樣,愛聽你講道理?”很有愛有木有?還有后面軍師雖然一再排擠俊杰,可是被花妹妹一激將,就趁機宣布:“誰都不許攆俊杰走!”矮油,于大哥你這是終于吐露心聲了吧?
九兒找那種下三濫的流氓來禍害大少奶奶,真心太下作了一點。還讓下人當場捉奸,這對大少奶奶來說,還不如被賣到土匪窩呢。
33-44集,從第43集開始,抗日前奏終于上場了。之前朱縣長的各種用力過猛怎么就變成了熱血沸騰呢?縣長夫人的堅毅和柔韌形象很完整,看來我果然還是主旋律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好青年,目前看這劇順眼很多了,評分也更新一下。
關于那么多質(zhì)疑周公子演技的評論,也想說兩句:全劇中人設最矛盾的就是九兒,忽而癡傻,忽而聰慧,忽而圣母,忽而惡毒,為了60集,胡亂加劇情,導致人物性格極不連貫,劇中瑪麗蘇的設定,更讓劇外的觀眾排斥。
周公子本來也不適合九兒這個角色。但是如果換成體型上契合一點的張雨綺之類的來演,那種鈍眼神,力度把握得艱難至極的表演,誰還能堅持看60集?
這兩點硬傷,怎么就能推論出迅哥兒演技不好了?
縣長戲以及相關的四奎娘等人等,基本都是春晚小品風。
男主過于刻意地用低嚎來表達所謂匪氣,前期的浮夸無腦導致掉粉嚴重,估計到抗日戲部分會吸粉。
硬傷還有,當劇情需要快速推進時,當主角不需要多余戲份時,本該出現(xiàn)的配角就會自動隱身,比如單家二位叔叔。使得劇情根本就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
最后說一下女主。女主以瑪麗蘇模式開啟故事,然后一路外掛,金手指沒暫停過,我都忍了。可是,圣母光環(huán)和白蓮花資質(zhì)同時開啟有點過了不是?何況,女主的智商和性格都缺乏連貫性,忽而黃蓉,忽而秀禾,忽而杜心雨,每隔三兩集,女主的人設貌似都會突變。
編劇毫無邏輯地添加了一個不省心的丫頭,以及女主對大嫂的打臉。這是甄嬛傳后遺癥吧,導演迫切地要走上宅斗的路。
紅高粱不是紅高粱,九兒也不是九兒。好吧,只能沖著迅哥兒的顏和秦海璐的戲看下去了。
編劇和導演,你們是幾零后???現(xiàn)在,這劇不僅沒有任何紅高粱里的淳樸大氣,而且根本就是一部侮辱觀眾智商的劇。為劇而劇,為斗而斗,為無腦而無腦,為圣母而圣母。
莫言這是一千萬把自己孩子賣了吧?
3.七至九集:這不是紅高粱,這是江南大院戲。
節(jié)奏終于放緩了,迅哥兒開始入戲了,但不是九兒的戲,而是少奶奶戲。
應該說目前這劇走偏了。之所以劇名叫“紅高粱”,而不叫“單家大院”之類的,是為了要突出生命的熱烈奔放,赤裸直接,無拘無束。
可是鄭曉龍卻放棄了正劇路線,拍成了偶像劇。
九兒不再是烈日下高粱地里,那個對生命本身有著最直接的渴望的女人,她是江南月夜下,深宅大院里靈動的少奶奶。
她以瑪麗蘇模式開啟故事,有著讓每個人折服的嬌俏聰慧,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接著開啟打怪升級外掛模式,不管陷入什么逆境,都能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隨后以絕對優(yōu)勢開啟宅斗模式。
迅哥兒的顏越來越靈動嬌俏,演技越來越得心應手,作為迅哥兒的真愛粉,真是超級福利。
可是,我還是想問導演:說好的紅高粱呢??怎么就只看見了蓮葉何田田了?
目測二十集內(nèi)都是目前這種偶像劇風格了。不知道等日本人的戲份開始,能不能轉(zhuǎn)回到正常模式。不知道九兒有沒有機會以她原始的熱情和淳樸的勇氣打動觀眾。。。
導演吶,周迅不是孫儷,拿周迅來拍偶像劇,尤其是如今演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迅哥兒,會不會太奢侈了?
2.四至六集
第四集開始,九兒慧劍斬情絲,擺脫毫無cp感的初戀,不再囿于涉世未深卻遭逢變故的青澀設定,淡定地與土匪談判,感覺就鮮活了起來。
雖然站在高粱地里的形象更像文青拍鄉(xiāng)村體驗美圖,但是,逃出土匪窩之后與男主面對面時,眼神靈慧而明凈;還有和占鰲歡好之后,坐在毛驢上,微風吹開微笑,婉轉(zhuǎn)流動。
只是隨后回家面對那個要賣她的爹,任性傲嬌的感覺,有幾分備受寵愛的小太平或者杜心雨的影子,和情景設定有違。
這種演員和設定相左的沖突,在隨后俊杰劫親的時候也出現(xiàn)了。
當文弱的新式青年邁出他能邁出的最大腳步,在高粱地里對著轎子痛心疾首喊“前面是火坑”,嬌小靈秀的九兒卻沒有回應時,是很難讓人理解的。
可是,如果九兒是個接地氣的颯爽東北妹子,黃土地才是她綻放的土壤,褪去最初的青澀之后,必然被粗獷的男性荷爾蒙吸引,觀眾就很容易明白他們的分道揚鑣了。
1.一至三集
目前追了三集。我以為迅哥兒就是靈氣加文藝的代表,而鄭曉龍是制作精美的保證,再加上莫言的故事,紅高粱應該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劇。
可是,開篇就被粗糙的鏡頭,生硬的剪輯,凌亂的打光亮瞎了眼。于榮光出場的步驟與場景,有種讓子彈飛的山寨加粗剪版即視感。
首先,于榮光出場的步驟與場景,有種讓子彈飛的山寨粗剪版即視感。
劇中其他配角也不知道是表演浮夸還是用力過猛,搭配那些粗糙的道具,加上節(jié)奏很混亂,為劇情而劇情,一個個鏡頭和畫面切換缺乏連貫性,整個粗制濫造的感覺。
不知道鄭曉龍是不走心呢,還是不懂怎么和周迅合作?周迅的表演一向是很有張力的,可以把內(nèi)心戲挖掘得很深,只要鏡頭沒那么粗暴。
在竊聽里,那么典型的快節(jié)奏商業(yè)片,只要周迅的鏡頭出現(xiàn),感覺整個畫面瞬間細膩起來。
但是,紅高粱里的周迅,完全沒有沉入角色的感覺。
比如去贖回媽媽那一幕,歡快地推門,然后不能直視地轉(zhuǎn)身撲到門上,接著沖出去質(zhì)問,最后爆發(fā)性地要打砸搶燒。
這一組畫面里,有天真歡快,有震驚,有悲憤,有與眾人對峙的倔強,也有孤注一擲的狠勁。
很多小花們拍上幾十集偶像劇都帶不出來的情緒,周迅幾分鐘內(nèi)全發(fā)揮出來了。
我不能說她演得有任何不對,但是,為什么連在一起看就那么生硬,如同寫硬筆描紅貼一樣,橫平豎直一撇一捺無懈可擊,但是缺乏毛筆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感覺。
可能我要求過高,但是,她是周迅,不是其他小花。降低對她的期望值,才是對她的貶低吧。
周迅的肢體語言和招牌表情還是很少女感的,但是演十幾歲的九兒卻很違和。
除了刻意表現(xiàn)少女的撒嬌和茫然的幾個鏡頭外,其他時候的周迅都迅速開啟舉重若輕的淡定模式。
但是此時的九兒,還應該是青澀的,只是骨子里有種天生的韌勁。而周迅駕馭這種角色,未免太駕輕就熟了,所以反而有點程序化,讓人跳戲。
我感覺到后期,閱歷加深后獨當一面的九兒,周迅的收放自如會比較切合。
然后可能為了掩蓋周迅的皮膚狀態(tài),幾處特寫的時候,柔光打得太明顯,臉孔晶瑩確實很美,可是鏡頭一轉(zhuǎn),下個畫面就會回歸正常模式,切換非常生硬,反而讓整部劇顯得凌亂。
造型方面,可能我先入為主,周迅第一個造型直接就讓我想到巴爾扎克與小裁縫,然后就會覺得這不是九兒,這不是一個新角色。
反而秦海璐的戲感覺沉下去了,她出場的時候,畫風沒有那么浮躁。
希望導演的鏡頭能細膩一點,后期剪輯也能流暢一點。導演能多給一點細節(jié),讓周迅能沉入角色一點,不要再這么教科書式地演下去。
2 ) 紅高粱
看過鞏俐的電影版,更喜歡周迅的細膩、周迅的靈氣、周迅的爆發(fā)力,她將九兒的美、九兒的純、九兒的烈、九兒的野性不羈,隨著剛剛揭開帷幕的跌宕命運,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于榮光的朱豪三,其出場也正如這“一陣風一陣雨一陣晴天,半文半武有點野蠻”的題詞,行動每每意料之外,卻又透著干脆爽利,既給觀眾捉摸不定的好奇感和懸念,又實實和觀眾情緒合拍。
鄭曉龍的鏡頭和節(jié)奏,一直覺得堪稱經(jīng)典。比如九兒在曹二爺府邸尋找母親,鏡頭的晃動感、快速的連接帶來的焦灼感,直壓人心;而灰黑院墻背景中九兒大紅的卦襖構(gòu)成的鮮明對比反差,宛若暗淡壓抑環(huán)境中一抹令人心痛心悸的倔強亮色,沖擊著視覺神經(jīng),其別具韻味的象征意義也沖擊著觀影時的思維和情緒。而村頭一雙小兒女互許終生的戲份,更是狂風暴雨后的舒緩,大光圈定焦和側(cè)逆光,將身邊的蘆葦和不遠處青草的蒼翠虛化成那一刻鏡頭中陽光暈染下一雙璧人影像里的唯美。而這樣的唯美,又是日后此情豈待成追憶的慨嘆最好的鋪墊吧?那如天空和草色一般潔凈的愛情也終將漸行漸遠時,現(xiàn)實的慘烈早就在不動聲色間滲入了人們的命運。
至于靈氣悟性,那基本就是一種天賦才智和聰慧,它甚至和后天的培養(yǎng)熏陶沒多少必然的關系。它可以在平淡的生活里蟄伏,但一旦周邊環(huán)境施加了壓力,這份靈性就必然脫穎而出,一如被命運窘境擠壓著的九兒,越來越煥發(fā)出她與生俱來的靈氣悟性,比如身處匪巢的那份鎮(zhèn)定自若的智慧膽略,比如公堂之上條理清晰、進退有據(jù)、擲地有聲的辯論,比如敏銳地順勢而行、借力打力地認干娘干爹以期為自己解脫困境的機智。而周迅的表演更是將這份靈氣在九兒身上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充滿了信服力。又忽然覺得周迅其實是根本不需要演的,她自己何嘗不就是這樣一個精靈?因此雖然還只看了幾集,但我卻覺得電視劇版的九兒也許更呼應了這份傳奇的氣質(zhì),是天賦秉性靈氣、是環(huán)境的壓迫和錘煉、也是心中始終不甘向命運屈服的那團火,才鑄就了那紅高粱的燦爛啊。
而當打鞋底子控的朱縣長,這回對著那群被俘的土匪喊出周正的站左邊,歪瓜裂棗的站右邊,衡量標準是老子一雙眼睛時,真是吊起我十成十的好奇心,而周正的槍斃,歪瓜裂棗的訓誡外加烙印的處置方式,又著實讓我在大呼奇葩之余,心甘情愿地“愛”上這如風如雨又有晴天的另類縣長。然后真心佩服編劇,同樣霸道、同樣懼內(nèi)、同樣匪氣、同樣不按常理出牌,從朱豪到朱豪三,依然寫出不同的韻味來??坍嬋宋锏囊粋€重要方式,莫過于反襯,比如小顏的能干、機靈、靠譜,反襯出主子的行事風格和秉性習慣。而有關“亂世用重典”的一段對話更是襯出這位鐵腕縣長雷厲風行背后“溫柔”的一面來,一個下屬可以直抒己見、可以質(zhì)疑卻不被見怪反而諄諄教導的上司,一個可以任下屬笑談“懼內(nèi)”而不慍不惱的上司,其內(nèi)在必然善良、理性且大氣。
有縣長夫婦的疼愛,九兒嫁給麻風新郎的命運仿佛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但卻很快被狠狠摔到谷底。從朱縣長上任伊始的剿匪和樹威信立規(guī)矩,原本也不僅僅是為了人物塑造之需。簡簡單單幾個主題詞,營造出又一個矛盾漩渦的中心,它必將和九兒、余占鰲等人的命運糾纏著衍生出無數(shù)糾葛和沖突來。而此處,正是有之前的鋪墊,九兒不得不走向她掙不脫的命運。
余占鰲抬龍王那場戲而言,不受錢財誘惑而拒絕,審時度勢是智;在看到龍王巨碩無比時為保護兄弟反而迎難而上那是義;兄弟為了掙錢還是要上,那往自己這邊多移動數(shù)寸的繩索是仁;而因為班頭和整個班子的聲譽咬牙死拼,那是信,也是擔待。而進入自家院子曉得先咳嗽幾聲,更是彰顯著人物粗中有細。而這一切細節(jié)處綿密的鋪墊又為最終向著高潮處奔去時,人物真正立得起來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抬轎、顛轎的這一段曾是電影《紅高粱》的經(jīng)典段落,而電視劇對這段的演繹使我想說,其實每一種體裁都有其各自特點,關鍵看你能不能用足其特點的優(yōu)勢。電視劇相對充裕的時間,讓余占鰲和九兒之間早就有了無數(shù)的交集,也積淀了余占鰲無數(shù)的好奇、好感,也激發(fā)了內(nèi)心深處的欲望。因此,抬轎、顛轎的橋段,就不僅僅是孔武有力的活力的展示了,九兒和占鰲竟將它看做了一種象征、也是極微妙的對抗和溝通。余占鰲要通過它,宣泄自己積壓的郁悶和不甘,也透露著充滿野性的征服的欲望;九兒則要通過它表達對命運不屈不撓的抗爭和掌控力。而導演多視角鏡頭捕捉到的那充滿生命力的野性之美、律動之美以及那大紅色塊翻涌中視覺沖擊力在九兒命運殘酷的背景下構(gòu)成了一種近乎慘烈的浪漫!當朱亞文以極細膩、極有層次、極有內(nèi)心感覺支撐的表演,緩緩地、充滿深情地、小心翼翼地摩挲著、將九兒穿著繡鞋的腳送進花轎中時,外加上周迅極到位的呼應,從不輸于電影。
而河邊的斷橋,原本看似閑筆,卻在余占鰲修橋的逆轉(zhuǎn)來臨時,顯出了價值。它將余占鰲內(nèi)心的掙扎、糾結(jié)也表達到了極致,更為后面的沖動和邪火做了最為直觀的、合乎邏輯的鋪墊。
再一次贊趙冬苓老師勾勒人物的能力,就比如大少奶奶淑嫻。一句二少奶奶漂亮嗎?是無聊寂寞的生活里蘊含著的不甘。而掂起一粒豆子,淡淡一句,數(shù)到哪兒又忘了的臺詞,外加一個不經(jīng)意地、淡定地、慢條斯理地將碗里的豆子重又倒回缸子里的動作,多少長夜的寂寥、落寞、孤獨…...盡在不言中!
而被做為片花的高粱地激情戲碼,在看多了之后反而少了應有的刺激。雖然明知不該拿電視和電影比,但卻依然無法脫俗地要去比。最善于表達性的張藝謀,不得不虛,但頻繁交替的主客觀鏡頭,虛得唯美且充滿想象的空間;而鄭曉龍卻是刻意要實,實得激情澎拜、血脈賁張而充盈著沖擊力。兩種表達手段的不同,最大的感概竟是十多年時間的差距和時代觀念上的進步。純屬個人喜好吧,我反而偏愛老謀子的虛更多一些。但電視劇《紅高粱》的這場戲,最最震撼到我的卻是其中蘊含的一個逆轉(zhuǎn),從反抗逆轉(zhuǎn)到主動迎合。于是,余占鰲和九兒之間肢體的交融,就不僅僅是性欲的沖動了,除了最原始的欲望外,更有屬于愛的主動選擇。而這場戲之后,當鄭曉龍將漫天陽光的燦爛和比陽光更明媚的九兒的笑臉推到觀眾眼前時,又為這主動選擇寫下了最好的注腳。肉體的欲望,刺激的是感官;而靈魂的追求和向往,卻能震撼到心靈!
從九兒一跨入單家門,到靈堂前兩妯娌哭喪,秦海璐和周迅之間通過眼神交流的對手戲很過癮。而其實這樣的交流,早在兩人第一次相逢的成親禮堂上就已經(jīng)開演。一室雞飛狗跳的混亂里,淑嫻和九兒目光相接的片刻,淑嫻是尷尬慌亂中有驚疑、有揣測,始作俑者九兒倒是鎮(zhèn)定,望向這個抱著公雞和自己拜堂的大嫂的眼神里有研判和琢磨。難得的是相互間呼應的氣場里,那樣一種細膩和精準。為兩位實力派女演員在一部戲中的聚首而贊,更期待她們之間的對手戲能激出更多的火花來。
真正讓觀眾念念難忘的藝術形象,往往不是因為他的完美,而是貼合真實的完整,這樣的完整里也包含了合符其身份、生長環(huán)境和軌跡以及個性特點的種種缺陷和局限,因為惟其如此,我們才可能透過熒幕上的鏡像,認領回我們自己,那些虛構(gòu)的藝術形象也才有可能引發(fā)我們的共鳴和反思。橫空出世的朱縣長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尤其是在混沌黯淡的世道環(huán)境里,依然堅守原則、懷抱理想并身體力行付諸實施。但如果這個朱縣長僅僅是這樣一個好人,那不足以成就一個好角色,他還必得擁有獨樹一幟的鮮明個性;個性鮮明了也還不夠,角色的行為和思想還必得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去激發(fā)更深層次的反思。于是,恰恰就在朱豪三最為強調(diào)的依法執(zhí)政中,顯現(xiàn)出他的局限來,那就是他對“法”的認知。所謂“法”,當然是人人必得遵守的行為準則和社會秩序,“法”的存在自然也起到懲惡揚善的效果。但行為準則、社會秩序、懲惡揚善,又都只是“法”的表現(xiàn),“法”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是“人”,它關注和要保護的是人、絕大部分人生存的權(quán)利。脫離了尊重人生存權(quán)利的基礎,法必然走向其初衷之反面。缺少事實依據(jù),也剝奪嫌疑人辯解機會,完全憑借主觀分析判斷甚至于誘供,即便你朱縣長有再多的英明神武,那都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而罔顧和踐踏人基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所謂規(guī)矩,更不是法,而是扭曲和壓制人性的枷鎖。而這樣的認知錯誤和行為局限,何止是一個朱縣長!它體現(xiàn)的是一個時代的觀念。這樣的觀念曾一路綿延著、漫漫數(shù)千年,浸入到一個民族文化的血脈和骨髓深處。即便是今天,這樣的錯誤我們依然在犯,就在我們老是將法度演變成可松可緊的橡皮筋時,就在司法時不時地被行政指令、長官意志、媒體輿論隨意干預時,就在縮進象牙塔里遠離民生、民情、民意的立法過程里……
而所謂的“叛逆”,大約百分之九十是作用力之下的反作用力,即便是“土匪種”,也僅僅是比常人更多了些容易反彈的因子而已。九兒并不想叛逆,她的夢想原本和無數(shù)平常小姑娘并無二致。要做好一個女人的本份,所以才巧手掌握了那么多生活的技能。而守著一個斯文溫良體貼,可以把自己安心交付的男人,平平淡淡過一輩子,大約也是她最大的夢想了。是生活的猙獰,徹底粉碎了她作為平凡少女的世界和夢。在她的家庭里,她沒人可以信、可以依賴,當她的父親親手葬送了她母親的生命之后,可憐的親情也被剝奪得一絲無存。即便是和張俊杰青梅竹馬,但她的自尊卻不會死乞白賴地乞討別人施舍一份愛和一個家的許諾,尤其在預料到張的家庭的反對之后。但她無法接受這個男人在獲取了她極為金貴的信任之后,不但不兌現(xiàn)許諾,甚至還背叛了她的信任,哪怕他再怎樣解釋這是個誤會。因此,她再也無法相信別人、依賴別人,只能靠自己。而她的叛逆,也只不過是她歷經(jīng)內(nèi)心掙扎之后為自己做的打算和決定,諸如“活著比名節(jié)”重要,恰恰和這社會公認的那些禮教規(guī)矩背道而馳。而當這般決然的我行我素的不羈,在余媽媽背負的指責罵名、大嫂承受的漫無邊際般的壓抑的襯托下,更加煥發(fā)出一種驚世駭俗的光芒來,那是人物內(nèi)核的光芒,也是人性要沖破層層束縛和枷鎖的力量。
在遲蓬演繹的余媽媽出場時,我就感慨,和別人家賣力地數(shù)著有多少個影帝不同,這家卻著實是低調(diào)奢華,因為在我心里,遲蓬,實實在在是一等一的好演員,尤其在她擅長的戲路上,她可以駕馭任何角色,而且直將她們演到骨子里。而這一次,如單論角色的戲份,那遲蓬真是像來打醬油的。但有余媽媽和沒有余媽媽,卻對故事、對人物意義極其重大。正是有了這個余媽媽,作品聚焦的主體,那群深受封建禮教摧殘的女性,才在詳略得當?shù)墓适录軜?gòu)中奠定起了群體群像的基礎;正是有了這個余媽媽,余占鰲個性、思想的發(fā)展變化的脈絡才有了更加合符邏輯的支撐,叛逆的乖張往往是郁悶、糾結(jié)和矛盾的掙扎壓抑得太久太久、太重太重之后報復性的爆發(fā),而征服的欲望及對征服的宣告,未嘗不是一種自尊蕩然無存時潛意識變本加厲用另一種自尊找回平衡的手段;而余媽媽為保全兒子而選擇的以生命為代價的犧牲,更是在余占鰲和朱豪三的人物關系上打下了一個死扣,這個扣的發(fā)展抑或解開,必將豐滿整一條沖突線的鋪展。因此,為遲蓬這一回的醬油點一個贊,為了那不帶半分煽情、不帶半分刻意、恰如其分的度而帶來的真實。
在張俊杰和余占鰲之間一場“書生和野獸”的戲碼上演開來時,編導演成功地幫張俊杰攢足了觀眾的同情,也使本劇愛情線上的另一個沖突未成為過去時,而是以正在進行時和將來時的方式蟄伏在故事的敘事脈絡中。而從土匪窩回來之后,黃軒的表演倒是越來越耐看了,包括那晚房中獨坐的沉思及和母親的對話,極有內(nèi)心感覺的支撐,略微收的表演,卻層次清晰,很有張力。
而當這一回的朱亞文像一頭狂野的豹子一般極具沖擊力地晃痛了我的雙眼時,不得不慨嘆,雖然幾乎不忍錯過朱亞文的每一個角色,但看來我對朱亞文的認識依然不夠!在今年各大媒體、網(wǎng)絡賣力宣傳吳秀波憑程嬰而獲得的艾美獎提名時,估計未必有這么多的人意識到去年這個艾美獎提名的殊榮屬于亞文和亞文的高志航。我對朱亞文的期待也基本超越了和他同齡的一整代男演員,在我心里,亞文一直是最棒的一個、表演最有個性的一個、也是發(fā)展最有潛力的一個。原因無他,表演既然被稱為藝術,無論它有多少理論去支持,無論有多少種方法可以去練習,但在最終通過一個具體的個體付諸實踐時,個體本身的天賦能力卻往往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而真的是極少極少看到有演員能如亞文這般在鏡頭前如此松弛,而這樣的松弛又只是外在表達上仿佛零壓力般的自如,而真正的壓力卻始終很好很好地被收斂在演員內(nèi)心,在他有意思或潛意識中決定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肢體動作的細節(jié)里,也在他每一次恰如其分、恰當時機的爆發(fā)中有關時間和力度的選擇里。朱亞文之余占鰲,讓我重新認識了他的爆發(fā)力,也讓我必需將對他潛力的評判,包括戲路的拓展、人物類型的駕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我也一定相信,余占鰲這個角色還是給了朱亞文極大的壓力的,潛力激發(fā)和拓展是一回事,自身氣質(zhì)特點是另一回事。當這樣的激發(fā)必需是對自身氣質(zhì)的超越時,亞文的表演也終于著了痕跡,尤其是那拔直了嗓子刻意的粗豪,真正讓我有點心疼。我想說,亞文,正如劍術的最高境界,永遠都是人劍合一,而你的劍,恰恰是屬于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表演特點和風格。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任何角色而改變你的風格。你需要的只是融合,讓自己的心神、角色的靈魂和你表演風格的融合,人劍合一時,才是游刃有余、不變能應萬變時!
在這樣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之下,其實是只適合淚飛化作傾盆雨,而不適合碼字的,因為我怕自己很難保持應有的清醒和理智。但我卻不得不向自己滿溢著的、急于找到出口的情緒妥協(xié),這一回,且讓我跟著情緒走吧,因為面對著這樣一個激情澎湃的尾篇,理性忽然也顯得多余起來。編導、攝影、剪輯、音樂、演員……一切一切傾情的投入就是要讓那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懷隨著那三十里紅升騰爆發(fā)出來的火焰一起升華,那樣的一種攝人心魄的悲壯和燦爛啊,定格在熒屏上,也定格在我們記憶的深處。
是的,信息爆炸的時代,和信息量成正比的是人們健忘的速度。電視劇確實也是一種速朽的文化,但是,我卻堅信,影像相較與文字馳騁之無限雖在抵達深度上有局限,但影像,同樣又因其直觀性和真實的存在感而更具備沖擊力,更容易喚醒人們心頭蟄伏的那些情愫。因此,也許過了多年之后,我們早忘了那些故事、那些情節(jié)是怎么發(fā)生和演變的,但我們卻很難忘記那些人,很難忘記那些曾經(jīng)深深地撞擊過我們的眼球、震撼過我們的心靈的那些細節(jié)和那些鏡頭。
就在這最后三集,無法忘記那些手。在鬼子撲近的那刻,余占鰲打發(fā)九兒回去做拤餅,但就在真的要分開的那一瞬間,他握著她的手,緊緊地攥著,仿佛就是要讓她留在他能夠得著的距離里,一生一世……緊緊的,在身體漸行漸遠時,緊扣的手,一厘米一厘米移動著要松開,卻又不忍放開啊。其實這輩子,他說她是他的女人,他得到了她的人,也得到了她的心(雖然他自己始終并不能確定),但她,卻又老是在他夠不到的距離。歷經(jīng)了多少波折和磨難,他終于可以相信自己真正擁有她了,他也終于可以這么近、這么近地夠到她了,但這樣的時間竟是如此地短暫!無情的硝煙和戰(zhàn)火正席卷而來,手,緊緊相扣、眸,深深凝望。這一雙愛人其實都明白,一回頭,也許就是一世;一放手,可能已是永恒。但他們卻又終將選擇放手,茍活的長相守,他們不要也不屑,因為愛,首先得活得像個頂天立地的人!
無法忘記那些手。打發(fā)開豆官,靜靜地守護在身負重傷、昏迷不醒的余占鰲榻前的九兒。她含著淚、含著笑、含著心疼、含著驕傲地望著這個和她癡纏了一生的男人。那只瑩潤、纖巧的手,慢慢地撫上他的額頭、撫過他的臉頰,在他被鮮血染紅的手臂上停留,稍稍用力地握下去,就在手掌再一次真實地體驗著他手臂處堅實的肌肉傳來的力量時,那些前塵往事是不是又一起紛涌著翻騰在她的心底?正是這手臂在高粱地里狂野粗暴的一夾一圈,就這么圈定了她的一輩子。其實,也許連她自己都未必知道,她有多愛他,他那充滿陽剛氣的狂野粗暴,在擄走她身子的同時,早就擄走了她的心。她罵他王八蛋,但在心里卻認定她的男人就該是英雄好漢,也一定會成是英雄好漢。為此,她寧愿將自己的愛,深深地埋起來,埋在心底深處,在每一個孤燈長夜里思念,在每一回危險危難里牽掛。她打壓他、刺激他,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她深愛的這個王八蛋男人,能蛻變成一個可以自豪驕傲地行走于天地之間的爺們!其實,她已經(jīng)看到了,就在余占鰲如天神般地殺向侵略者的時候,她望向他的眼神里,那種欣賞、那種愛慕、那種驕傲、那種欣慰!她默默地在他的身邊躺下,張開自己的雙臂,將昏迷中的男人擁入自己的懷中,就這般輕柔地抱著他,宛若抱著摯愛的珍寶。如果可能,她也期望可以就這樣相擁著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但即便上蒼只給他們這樣短暫的一瞬來回報她的一輩子,她的愛,她為了她的愛的付出,值了,一切都值了!
無法忘記那些手。高粱地里為了給愛人、給兒子、給義勇軍戰(zhàn)士們留下一條活路,她把死的選擇留給了自己。九兒捧起了豆官的臉,她要他“好好地看看娘”,“娘漂亮嗎?”,她是在用這種方式和兒子告別啊,因為這一眼之后,就是天人永訣,再要相見,怕也就只能在嬌兒喚娘的夢里面了吧?她要讓他的兒子把自己記在心里、牢牢地記在心里。一眼,延續(xù)一輩子。然后,她將兒子的小手握起,從自己的手掌移向余占鰲,她是如此珍重地將那只小手合進那只尚無知無覺的大手掌里,仿佛將這一生最為寶貴的都托付了,又似不容抗辯地安排下這爺倆一生的相依。她告訴兒子,今后就好好地跟著爹殺鬼子,還有就是一定要釀出我們家的三十里紅。那豈止是一個母親臨行前對兒子的諄諄教誨?那是傳承,一個民族堅忍、不屈的精神的傳承,也是這個民族的人民對生活熱愛熱望的傳承,就在這兩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的一握和一放之間。
而我是一定要將我的敬意獻給編導的,雖然對“虐心”早有心理準備,但在看過了羅漢大哥和淑賢最為浪漫的死所帶來的極致震撼之后,其實我一直是有好奇的,不知道編導要如何來安置這之后一連串接踵而來的死亡。但他們真的沒有讓我失望,面對著死亡,之一烈度最大、最為極端的悲劇形式,他們讓積聚的能量如大海邊生起的潮涌,浪疊著浪,一浪高于一浪,驚濤拍岸地沖向觀眾們心靈的堤壩,面對著這樣高潮迭起的死亡,我相信《紅高粱》的編導這回是一定有資格說,“不哭不是人”的豪言壯語了。
他們將最撕心裂肺的死亡給了琪官。幼小稚弱的生命被粗暴地摧殘扼殺,原本就是最容易輕易觸動觀眾心底最脆弱柔軟的那根弦的,因為母性、父性、對弱小的同情心和保護欲,本就是人性最為質(zhì)樸的表現(xiàn)。當九兒捧著女兒的小臉,喃喃說著“娘記著琪官的樣子了”的時候,一個母親為了不讓更多人搭上同樣寶貴的命,只能眼睜睜看著女兒走向死亡,這樣的選擇、這樣的放棄、這樣的犧牲,其承受的內(nèi)疚、心痛和悲傷,早就絞斷了無數(shù)善良的人們的肝腸。
他們將最遺憾的死亡給了花脖子。當花脖子終于也倒在靈兒的墳上,以那樣一種姿勢,伸展開來的軀體致死依然要為妹子遮擋人世間的凄風苦雨。是的,花脖子的這一生仿佛都是為了靈兒而活的,他也把有關于這世界一切美好的想象和希望都留給了靈兒,只要她得到的是陽光,那他甘愿是她背后陽光永遠照不到陰影。他愛靈兒,以他自認為是對的方式,但他卻從來都不曾了解過,他愛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也不懂得一個連自己都做沒了的人,其實是什么都給不起的。于是,當靈兒走了,也抽走了他的目標、他的期望、他的精氣神,他的世界只剩下報仇。當花脖子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告別時,一種深深的遺憾壓在觀眾的心里,可惜了這堂堂七尺的身軀,可惜了這骨子里的男兒英雄氣概,而在遺憾的同時,也一樣有警醒和惕厲在心中悄悄地喚起,苦難不是藉口,愛不是藉口,人,在這世界上走那么一遭,總要讓自己活出點人應該有的樣子。
他們將最從容壯烈的死給了朱豪三夫婦?!懊癫晃匪?,奈何以死懼之”其實是此時此刻朱縣長夫婦心態(tài)的最好注腳。對于死,他們早就做了最為充分的準備了,因為除了“民”之外,他更是“士”。食君祿,忠君事,掌一方政令,就得守一方國土,保一方黎民,哪怕是肝腦涂地。這樣的赴死必然是壯烈的,因為,死,既然已經(jīng)是一個答案,而不是一個問題,那死亡,對朱豪三夫婦而言也就是等待一個時機,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死,一個也可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的時機。而這樣的死也必然是從容的,因為和有些人畢生都在追逐物欲的滿足不同,也有些人,他們生來就是為了來求“道”和證“道”的。人生于他們,更多地像是一場修煉,他們要的是自我精神領域的完滿和滿足。朱豪三,雖然他自我反省,他也有他的功名心的一己之私,但他的武斷、他的剛愎、他的霹靂手段,都是因為他所受的教育、他所信奉的、他所踐行的,始終是“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即便是要愛民如子,但民,卻還是在他的對面腳下方的位置,黑壓壓一片。當他終于有一天也不得不站到人民中間去時,他才幡然醒悟,其實他一切的力量都是來之于民。父母官,原來不是要當民之父母,而是以民為父母??!朝聞道,夕死可矣,而且他已經(jīng)看到了人民覺醒的力量,看見了抗爭侵略者的星星火種正在高密的土地上蔓延開來。死,何懼?死,何憾?灰飛煙滅,但那升騰而起的火焰何嘗不是此刻的高密大地和天空上最為壯烈燦爛的煙花!
但又怎么可以還有這樣美麗的死亡?從高空、從背面、從側(cè)面、從正面,各個不同角度的鏡頭追逐著她,就如追逐著一個奔跑、跳躍在無邊無際的高粱地里的精靈,那包含深情又凄美的歌聲,從紅高粱叢中的深處傳來。素衣青衫,但卻美得光華萬丈、美得不可方物。她淡定地看著眼前那群荷槍實彈的侵略者,嘴角微微揚起,那一笑,傾城!那樣一種蔑視、那樣一種自信、那樣一種決絕!在身軀漸漸倒下的那刻,周迅的九兒卻從此站在了我的心里,站在我記憶的深處。三十里紅終于爆發(fā)和噴涌出最為熱烈、最為明亮、最為燦爛的火焰,吞噬盡侵犯我家園的虎狼,也將九兒的身軀融入了高粱酒、融入了紅高粱、也融入了高密的山川大地。無垠的紅高粱地,此刻托舉著的那團烈焰,是一個最為美麗的死亡,但更是一個最為美麗的涅槃!
“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溜溜的駿馬,足足的盤纏……”淚眼模糊中,我要感謝趙冬苓老師,為了她保留了原著小說中的這首指路歌,讓它重又喚起我初讀小說時的那份顫栗和震撼。豆官用奶聲奶氣的聲音,唱出的一曲悲歌,卻承載著這個民族苦難之沉重;但它又是一曲贊歌,為了那些在苦難中挺直了腰桿,永不屈服的英靈和亡魂!血色殘陽中,他們和紅高粱的精魂融為一體,永永遠遠地挺立在這片熱土上……
寂滅的是軀體,永生的是精神,就在天地盡頭的那片紅高粱……
和電影相比,電視劇給我的感覺更加深刻生動,是這部劇讓我愛上了大義的九兒、霸氣的占鰲,每當片尾曲響起,內(nèi)心的波瀾仍久久才能停息......
3 ) 這大地貴比千金的血性死了
其實我沒什么資格評價《紅高粱》——咱壓根就不是目標收視群體吧。每次經(jīng)過客廳轉(zhuǎn)悠,就見家里老頭老太太邊看邊互相安慰,才讓人有了一絲絲好奇。
片段1:巡夜人拿個大鑼咣咣咣打更,我爸就笑,打更才不是這么打。我媽(作為山東人)安慰他,人家編劇沒經(jīng)歷過。我也沒經(jīng)驗,但假如書沒騙人,打更可用梆子或鑼,敲法有固定要求:一更一長一短,二更兩響,三更一長兩短……以此類推。
片段2:九兒娘懸梁自盡,為凸顯其烈性,編劇讓周迅手執(zhí)燃燒劈柴揮舞。實在讓人忍不住吐槽,這時候不是應該趕緊把親人尸體先安置了再拼命好些?
經(jīng)過片面觀察得出結(jié)論如下,《紅高粱》是個老年人吐槽劇和少年人妄知愚昧的養(yǎng)成劇。雖然它努力扭出高大上的樣子,用小提琴演繹民歌主題,這種混搭讓人不能不想起江青的樣板戲。
《紅高粱》是中國影視業(yè)弊病的大全,為了趕高粱成熟期倉促上馬,為保證營收扯長劇情增加人物,以主旋律導向為前提來堆砌劇情。
如果說《紅》原著里是悍野里的一塊硬骨頭,電視劇版就只能套張承志在《西北暗殺考》里那句話“這西省大地貴比千金的血性死了”。
4 ) 野合
最近拍了個電視劇「紅高粱」。不明就里,難道還要借著莫言去日東風再興些風浪?「紅高粱」是個具有鮮明時代性的不可復制的文本,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那種農(nóng)業(yè)社會里長出來的赤裸熱辣的性意識,在長期政治壓抑后發(fā)出了第一聲低吼。鞏俐姜文都土和硬到了骨子里,豈是現(xiàn)在一切都綿軟精致的小資們喜歡的?
鞏俐那種山東女人與生俱來的粗骨頭厚腰胯,任你把轎子顛個底朝天,姑奶奶屁股都不會挪一下。周迅適合做一個徽州新嫁的三房姨太太,心氣雖然高,腳還是小的?;蛘咦鲆粋€追隨搖滾樂手的骨肉皮,情到真處,雖然吐著煙腆著臉,但是眼里透出難以掩飾的疲憊和寂寞。叫她進到高粱地里,不怕被葉子劃傷了小臉?
我估計現(xiàn)在九零后oo后都不會有我對于那種農(nóng)業(yè)社會文化,山藥蛋蛋山丹丹花文藝,溲曲葷段子的體會。那是曾經(jīng)「故事會」一類刊物上的描寫,是農(nóng)村世俗的情欲和愛憎,是天閹漢子用耙子廢了偷漢媳婦,是爬灰的公公和高粱地里偷情的寡婦,也是公社的書記和結(jié)婚的小二黑。是郭沫若的思無邪和張國師的伊甸園。
~~~~~~~~~~~~~~
我寫了篇長的正式的,發(fā)在了<文學報。新批評》上
三人談第一篇
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html/2014-12/04/content_196499.htm 5 ) 一點點感想
看見一群酸周迅演技的,我真的很好奇豆瓣什么時候這么專業(yè)起來?這么會裝逼的豆?牛逼牛逼穩(wěn)的一批!記的好像是戲里面九兒孩子被抓走她去找余占鰲那一段,周迅說著大段的臺詞眼淚止不住的流撲通一聲跪下去的時候,我也跟著哭起來。那是我第一次看紅高粱,因為上學的原因之前并沒有看過,但是看到那一段的時候,雖然不知道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并沒有搞清楚前因后果,但還是跟著周迅的九兒哭了起來。這種隔著屏幕的感染力,我真的很服氣周迅的演技,很服氣很服氣。所以那些酸演技的可以洗洗退下了,莫裝逼小心遭雷劈哦!(⊙o⊙)
6 ) 甄嬛傳把鄭曉龍慣壞了
爺,九兒死了娘沒幾天就扎上紅頭繩,死了男人沒兩天就紅衣裳紅窗花。這讓戴三年孝的人咋活。
徐志摩戲謔陸小曼,我若死了,你必是個風流寡婦。九兒這寡婦,真在世人眼里有個性。
至于青梅竹馬愛恨一場,槽點太多,不評。
以上
甄嬛傳把鄭曉龍捧高了,慣壞了。
可惜了莫言 那片紅高粱。
女神周公子掛帥,必須五星伺候…
“紅高粱”應該改名“綁架”,三天兩頭綁人交換人質(zhì)的爛梗戲碼輪番上演。還有跟不上的三觀,追不上的邏輯,見人就認干閨女的橋段尼瑪也是醉了,看的勞資心力交瘁…
周迅的劇都好看,很不錯
《橘子紅了》+《讓子彈飛》+高密版《鄉(xiāng)村愛情故事》。周迅毋庸置疑是位優(yōu)秀演員,但骨子里確實缺少我奶奶野性潑辣爽利的東西。朱亞文雖遠不能和姜文比肩,但可塑性很強,演得了端木蕻良的自私懦弱,也駕馭得住余占鰲的血氣野性。
那會老爸天天看的劇,質(zhì)量還是挺高的,演員都表演挺給力,尤其男女主。歌曲九兒經(jīng)典!
最突出的是每個演員的演技都很好,特別是周迅的演技無可挑剔,九兒最后犧牲有感動到我。
前幾集的時候,男主痞痞的,有點小壞勁,還行。但是痞痞的男人,腦袋不好使,那就沒看頭了。明年周迅40歲,可她在紅高粱里揚著下巴倔強的樣子依然是個靈氣逼人的小少女。
不得不說,這部戲表演上用力過猛,立意上自視甚高,臺詞上從不走心,制作上得過且過,邏輯上前后脫節(jié)。沒有用心的作品,永遠沒法成為經(jīng)典,哪怕他頂著經(jīng)典的牌子。
好喜歡周迅。好演員的厲害之處是臺詞不過關的地方也能用表演給捋順了,這句說的是韓童生。
喜歡看朱亞文的戲,特爺們
前面幾集尚可,朱亞文倒是把那種原始生命力表現(xiàn)得挺好。接下來就不行了,又是妯娌間的“宮心計”,又是抗日劇的,七葷八素攪在一起的,亂
周迅到底是老了,再童顏的臉39歲的她也演不出19歲的九兒了,再者他演的九兒缺少點,怎么形容呢,肉欲吧,北方的那種原始的性感,高粱地里火熱的女人,勾起男人原始欲望的肉,恩,就這個,周迅太干癟了。依舊給8分,沖周迅跟鄭曉龍。PS:我很愛周公子
40歲的周迅演19歲的九兒真的太厲害了,或笑或哭,眼角沒有半點褶子。朱亞文,黃軒也都挺讓人心水的~而且還沒有讓電影版先入為主把形象占據(jù)!電視劇追了~19
太喜歡朱亞文了,想嫁給他,太爺們兒了周迅也好看,有少女感男二笑起來也帥~
周迅看起來還是很靈啊
說真的,不能怪我腐,最后女主都死了,土匪頭子余占鰲和張家少爺這對的腦洞真是更關不掉了
挺喜歡周迅,所以看了一集。她美得那麼少女,演談戀愛時看不出破綻,演到求情演到母親之死時演技的薄弱暴露無遺,遠遠不夠情節(jié)的處理。忍不住重新看電影版紅高粱,開場幾分鐘內(nèi)年輕的鞏俐就用幾個眼神展示了真正的演技派,真的只是眼神就完完全全表達了全部滋味好嘛。
看了前三集說實話,拍得太爛!鏡頭感相當過時干巴巴的直跳戲,從片頭到片尾到整個畫面美術都是又糙又low!!劇情又散又亂銜接非常生硬,臺詞是那種趕工來不及斟酌修改的感覺!而且情節(jié)硬傷很多!演員大都不在狀態(tài)沒有啥火花,后期太糙,最喪盡天良的是朱亞文原聲那么迷人竟然給他用配音!鄭曉龍敗人品!
迅迅時隔這么多年重回電視界,感動開心之余把橘子紅了和宮詞一口氣重溫了一遍…好感動好感動…雖然不再有李少紅和歸亞蕾了有點傷感。和朱傳武的對手戲也很期待。就是這性感的小嗓音配著東北話實在是……
周迅飾演的九兒扮相很水嫩,完全看不出年近四十的狀態(tài)。小精靈般的周迅就是天生吃演員這碗飯的,各種情緒表達十分精準,再配合朱亞文荷爾蒙爆表的演繹,真是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少于四顆星我絕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