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兜(譚志剛 飾)和阿國(顏正國 飾)是兩名正值青春的少年,然而,他們整日里過著的卻是無所事事游手好閑的生活,對于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兩個男孩沒有感覺有絲毫的不妥,并且十分享受。
小高(高捷 飾)是阿兜和阿國的同鄉(xiāng),常年混跡于黑道之中。前陣子,他效忠的老大被仇家殺死了,無奈之下,小高只得帶著女友美美(魏筱慧 飾)返回故里。一次偶然中,阿兜和阿國得到了一批毒品和槍火,哪知道就此陷入了黑道的追殺之中。他們前往臺北,想要尋找已經在道上混出了頭臉的小高,就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并且最終淪為了幫派之間矛盾的犧牲品。
開頭曲,就是在港口電子花車播放的音樂是林強的《給你的信》;緊接著槍殺過后阿國在pub的獨唱歌曲是阿吉仔的《母親》,汽油瓶燒店時的開場曲就是伍佰的《少年吔,安啦!》,兩少年一起吸食安非他命時阿國唱的是林強的《夢中人》,阿標在pub唱的是余天的《放浪人生》,一起去臺北時響起的是羅大佑的《大家免著驚》……暫時只想到這些啦!
濃濃的港臺泡沫味兒。
喜歡這味兒的,就很正。那種毫無臺詞功底,素人想當然的用閩南話念臺詞。加上矯情。
就是一股扯淡味兒。
有個妞露了幾秒鐘,身材真不錯。剩下的就是無聊和浪費時間了。
竟然要湊140字。竟然要湊140字。竟然要湊140字。竟然要湊140字。竟然要湊140字。竟然要湊140字。
缺點:鏡頭有很多無意義的漫長,特別濃烈的侯導風格;可臺灣新電影不適合這樣拍。尤其是黑幫片;人物分支的章節(jié)也沒有刻畫好,不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樣清楚,讓人看的心亂意散;且加了太多沒必要的側面表達和令人尷尬的故事情節(jié)。
優(yōu)點:幾個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通過多方面刻畫,淋漓盡致;片中多次采用位置關系來表達人物關系。引起觀眾興趣,加強故事懸念。 調侃一句:不是什么類型也適合拍文藝! 兩顆星:較差
90年代臺灣社會風情錄,陽光下的青春最大的煩惱是那個女孩不喜歡我,古惑仔的青春直接面對生與死,少年們幼稚、輕浮,充滿了迷茫又沖動的情緒,但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反正一定要做點什么證明自己,但是一切行動都會帶來相應的后果,往往是生命的代價,所以殘酷所以唏噓,一個輕易的決定帶來嚴重的后果,這是大部分青春電影的主題,本片也不例外。
攝影風格和侯孝賢的電影一脈相承,大量的靜態(tài)長鏡頭和框架構圖,不管畫面內劇情再火爆,攝影機依然冷眼相看,最多也就幾個搖鏡頭,這樣第三人稱的冷靜畫面貫穿始終,沒有那么強的沉浸感,但是場景全部生活化,對白也是口語化臺詞,又拉近了觀眾的距離,簡單的攝影對應的是復雜的場面調度,縱深感強的構圖讓畫面也很有故事性,開頭的第一個場景還有中間刺殺戲和最后的結尾,這幾段關鍵場景拍得都很棒,回味無窮。劇情過度階段大多使用大景固定機位,全程靠演員表演完成劇情敘事,到關鍵場景,攝影機會跟著主要演員到中近景拍攝最精彩的劇情,全片色調濃郁,光線充足的場景很少,整體陰郁的氣質貫穿全程,這些處理讓主題更加明確,但是后期有幾段關鍵劇情刪減得太多,整體銜接不暢,觀看中會讓觀眾特別迷惑,以至于最后結尾略顯倉促,升華的時候下沉得不夠,這個結尾單獨拎出來,在電影史中都是很精彩的呈現(xiàn),可惜了這神來一筆。這些硬傷在侯孝賢電影里絕對不會出現(xiàn),作為監(jiān)制推測他可能偷懶了,或者導演在剪輯的時候沒有想明白呈現(xiàn)方式。
本片的演員陣容說不上豪華,但也不差,很多臺灣中生代實力演員為兩位小演員搭戲,(柯受良的那場戲很搞笑)兩位年輕演員也不負眾望,譚志剛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里》的官二代小少爺化身為劇中的底層小流氓,過渡自然毫無痕跡,可能和他自己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有關,顏正國的表演更成熟一些,畢竟有那么多年小童星的經歷,高捷在這部電影里干脆用自己本名演一個小混混,從我看他的第一部電影起,他都在演混混,有小混混也有黑幫老大,有善良的也有窮兇極惡的,本片里他的戲份比較重,是承上啟下的角色,幾場重頭戲都很有看頭,難得可以發(fā)揮演技。因為電影追求生活化,演員的大多都表演隨性化,幾乎沒有刻意的地方,除了打架場景穿幫明顯,念臺詞做動作都自然流暢,看著輕松舒適。好像臺灣電影的演員都這么表演,很少有刻意表演的痕跡。
最喜歡的是本片的音樂,伍佰演唱的主題曲可以聽一輩子,羅大佑和林強除了作曲,還有驚喜的客串,全片搖滾樂很有共鳴度,畢竟從小聽類似的音樂長大,主角所處的環(huán)境中播放的90代的音樂很有時代性,都是旋律輕快的搖滾樂,
只有劇情有重大轉折時獨屬于他們的憂傷輕樂曲才出現(xiàn)。
20世紀80、90年代臺灣新電影時期有特別多現(xiàn)實主義電影,尤其是青少年犯罪題材,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都有產出,當時整個臺灣社會是處于蓬勃發(fā)展的階段,社會上類似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層出不窮,這些新聞可能給創(chuàng)作者們提供了靈感。我看的版本是藍光修復版,還是臺灣電影局重點修復作品,以這種不良少年為題材的電影作為重點有點令我驚訝,可能不符合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但是沒有辦法忽略,我們沒有拍不說明他們不存在。
沒有未來的少年,看不見希望,回不到曾經。若無目的前行,他們又將去往何處。原生家庭的殘缺,令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陷入一種狂熱的無序性:野蠻生長。典型臺灣新電影運動作品。侯孝賢監(jiān)制,很像《南國,再見南國》。觸法不良少年的街溜子生活。因意外持槍,他們獲得某種曾生活過的底層所不具備的底氣,也可以視為一種權力象征。當他們掌握了話語權,開始了肆無忌憚地鬧事挑釁。這種沖撞的轉變感,蠻強烈。他們變得暴力,始于黑社會回鄉(xiāng)親屬的帶動。內外的復仇內核,成為黑社會交火的邏輯情緒根基。影片以大量長鏡頭、搖臂,來完成敘事畫面的建構。更接近于一幅特定年代臺灣基層社會的浮世繪,毛細血管里充滿了僨張的血液。影片結尾,無法掌控情緒的少年,最終倒癱于河邊,落寞地死去,為影片最后一筆“壓抑”做了結尾。全程的緊張、窒息感,達到頂點。
4.6 2010.06.04 中國電影資料館,話說此場高捷真身也在。
Pub里的林強和羅大佑,皇后大道東,少年非道天涯路,關于臺南黑幫的命題,作為編劇的侯孝賢和陳國富隨后延伸出各自的《再見南國》和《只要為你活一天》,電影很文藝,都不像徐小明拍的。
民國和抗戰(zhàn)時期,打仗前指揮官給前線士兵寫信,都是以弟自居,稱底層士兵為兄,因對方為自己賣命。高捷婚宴射殺阿文,讓手下阿標打掩護,阿標為高賣命,高只需給阿標點一支煙,互相便認可了信任產生的某種超越當下的高貴?;檠鐦寭舯磉_出一種恍惚感,開槍前是一組小景別側逆光,開槍時是大景別順光。高捷走時說一句“抱歉”,不是耍帥,是恍惚與害怕,眾目睽睽下不知道說什么。旅店戲拍阿兜吃米粉,前景后景都有人不斷靠近,無明確戲劇意義的動作和調度上的不斷暗示,讓人由未知產生對暴力的聯(lián)想最后一個鏡頭真好,清晨的湖邊,一個極干凈的地方有個被槍殺的少年,有神性。像《動物兇猛》里描述小混蛋的死:“小混蛋三個月后被人拿刀扎死了,在他死前我們又見了一面,我握了他的手,很柔軟,像女人的?!?——頑劣的孩子死了 但他最終是個孩子
“雨很大,像天在哭,雨一直下,像我的悲哀,好朋友要走了,留下我一個人?!眱晌恢鹘牵T志剛在拍攝完后不久便在車禍中喪生,而顏正國,后來也因為各種罪名入獄,少年吔,安啦!羅大佑和林強太帥。
被出生,像條狗,被丟棄,像條狗,被操縱,像條狗,被忘卻,像條狗。仗著子彈和煙霧挺直著腰板,卻舍棄不了電話亭里的找零硬幣。風車呼啦啦轉動,霓虹閃爍模糊成少年再也看不清的光斑。十七歲,我參加了我的葬禮。
啊 一股子令人懷念的臺灣新浪潮味 雖然故事還是那樣的青春殘酷物語但看完感覺就是非常放松 可能屬于是舒適區(qū)內的電影
X 廈門,鷺江賓館,哈哈哈哈哈哈
#12thBJIFF . 一把槍撫平了少年的不安也助長了少年的瘋狂。眼看他一步步走向深淵,只剩無盡唏噓。音樂真好聽。(已經在臺灣電影里學到大量閩南語臟話。)
真好看,少年義氣與遺憾。大銀幕看臺灣黑幫片,這是上海放不了而北京能做也應該做的那類放映。驚喜是唱《皇后大道東》的羅大佑。更傷感的是戲里幸存的譚志剛戲外卻早早離開了,那些傷感念白回憶兄弟的臺詞仿佛讀給自己。#12thBJIFF@深影國際影城
4K修復版。前面20分鐘拍得很棒,找到了侯孝賢的感覺,結果后面的部分泯然眾人了,大失所望。
1. 幾處場面調度處理的很牛逼,比如開場的槍殺,KTV干架;2. 侯孝賢和陳國富保證了好故事;3. 《牯嶺街》里的“小馬”譚至剛演完本片后兩年死于車禍,不到20歲;4. 高捷復仇那段,臺上唱《皇后大道東》的是羅大佑和林強,爆吊;5. 伍佰演唱的《少年吔,安啦!》超有feel。
安啦,通常都是兄弟之間互相安慰的話語,好讓對方不再擔心即將發(fā)生的事情,但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因為該不安的還是會不安,該躁動的還是會躁動,那是無所事事的少年內心深處的怒火與憂傷。少年親眼目睹大人之間互相欺騙,互相背叛,互相拋棄,不甘心就這樣被人呼來喚去,迫切渴望打破現(xiàn)狀,盲目相信刀光與槍火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然而他們并不明白,在江湖這個殘酷的賭局中,他們唯一的籌碼只有生命,最終如同野狗一樣悄無聲息的死在路旁。少年不斷游走在臺球廳、KTV、賓館、無人荒野,因為早已經無家可歸。前幾場槍殺戲都是突然發(fā)難,陰影中爆裂閃現(xiàn)的火光,隨即消失于夜景街頭,兇猛血腥,讓人心生恐懼。直到最后一幕阿國手握著漆黑冰冷的槍管,鮮血染紅了白色浴袍,像個還沒登場便死去的英雄。原來那些叫囂背后的柔軟,都藏在少年的日記里。
終于修復了。當伍佰的貝斯聲響起,激動無法言表。 “父親”們塑造著兩位少年:阿國喪父,姐夫擔當父親的角色,用手銬困住他、用巴掌拍打他;阿兜的父親沒有死,但也不過尸位素餐。無法順當進入象征界的“兒子們”,只有在失語中去沖撞新的路徑。他們手握槍支,在城鄉(xiāng)之間游走、叫囂,宛如暴露癖,四處夸耀自己的“模擬陽具”,用暴烈的陽剛氣質,宣告成人。影片英文名為Dust of Angels,指涉“天使粉”。它使人暫時力大無窮、失去痛感。槍支是少年的“天使粉”。阿國死時,仍舊挎著一支機關槍。他的槍成了他的十字架。如墜地而粉身碎骨的天國之子,他也沾滿“天使的塵?!?。
【北京電影節(jié)展映】30周年TFAI4K修復版。想起同在90年代初的《牯嶺街》《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片,都是表現(xiàn)不同世代地域的少年在青春期階段的叛逆躁動,受社會和大人影響,有模學樣地想成為大人的沖動。少年吔即使吸食了安非他命也無法“安啦”,沉浸在槍支毒品的暴力快感中發(fā)泄無名之火,也注定會不可逆轉地一步步墜入深淵,迎來令人唏噓的悲劇宿命。顏正國一看即是本色出演,那股血氣方剛的瘋勁沖勁無法克制地噴薄而出。譚至剛的氣質和經歷也與角色相符。影帝陳松勇和高捷的演出極為出彩,戲份不多的小角色也是由太保、雷鳴這樣的實力戲骨演繹。從VHS錄像帶畫質躍升到4K的修復效果極佳,勾起我很多臺灣回憶。尤其是那些構思精致的長鏡頭,在大銀幕上極為清晰鮮活。配以林強伍佰羅大佑演繹的原聲配樂,時代感呼之欲出。至今仍為經典佳作。
白色的少年,像白色的鳥,無枝可依。對著這個變異的社會,他們甚至還沒準備好臺詞,就懷著過度熾熱的真誠或者恨意,在街頭像似英雄般無聊地死去,死得像一只野狗。一只狗靠近聞了聞,隨即遠遠走開。我還看見太多這樣的少年,有些跑得太快,跑著跑著就跑丟了;還有玩水的少年,一個猛子扎了下去,就再也沒有起來;飆車的少年,當他們還略顯稚嫩的身體在空中最后一次飛起來的時候,他們模仿飛,聽見的卻是風的聲音……他們沒有成熟,成熟就是結束。對于若許斑駁的人世,你不用責怪他們,也毋需心疼,如果不甘于渾濁,那么就努力擦亮,一瞬后的黯淡,直到完全松開,擁抱永世沉淪的黑暗。少年的骨頭是不需要拾起的,本是散落在地的星星,毋需回望,毋需拯救。
#12th BJIFF# 4K修復版。映前視頻里徐小明說要感謝侯孝賢導演以及臺灣新電影的很多人,影片中也是看到侯孝賢御用班底悉數(shù)客串,陳松勇、李天祿、游安順、陳淑芳,主演之一則是曾出演《牯嶺街》的譚志剛,最驚喜的是林強和羅大佑客串演唱《皇后大道東》。少年的臺灣往事,青春的狂妄伴隨著那些留不住的,在血泊中逝去。
#2022金馬奇幻影展# 3.5 榮幸看到修復版的世界首映,原聲帶太優(yōu)秀以至於全片最搶戲鏡頭是林強跟羅大佑的特別演出,太純正的臺灣黑幫電影,音質跟顆粒感真的太棒,依然看到很多影圈熟悉的大人物:陳松勇、李天祿、游安順、高捷,但裡面的人被問話都死不開口,西咧靠北膩????????(勇伯口吻)
臺灣殘酷青春物語,與《艋舺》比起來,該片要接地氣得多。香港有個徐小明,臺灣也有一個,一個擅長動作片,一個專情青春片,一個成了影視大亨,一個轉而當了制片。
大銀幕重看,三星改五星。當年下載的版本實在太糙了,修復版真是畫質感人,色彩音效都太棒。粗糲生猛的臺灣往事,少年人有自己的路要走,這條路只有混流氓,只有死在街頭。宿命與無奈,果決與殘酷,堪比馬丁斯科塞斯。配樂一流,劉元的夢桃花實在太迷人了,臺灣電影中最愛的兩張原聲之一,唯一的遺憾是專輯沒收林強和羅大佑的《大家免著驚》。因為最近收了黑膠,每天洗澡的時候都在聽,以至于看電影的時候很難忍住不跟著唱出來。誰人知影日子是什么,將來是欲去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