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聶伯河攻勢(也稱為“下第聶伯河戰(zhàn)役”)是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1943年。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其中一場最大的軍事行動,涉及雙方接近400萬人的部隊和全長1400千米長的戰(zhàn)線。在4個月的軍事行動期間,蘇聯(lián)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第聶伯河東岸,包括進行了數(shù)次渡河攻擊在西岸建立數(shù)個橋頭堡。隨后,基輔在獨立攻勢中被解放了。
作為蘇德戰(zhàn)爭中其中一個代價最昂貴的軍事行動,雙方估計傷亡人數(shù)170萬人到270萬人。該攻勢包括幾個較小的軍事行動段落:梅利托波爾戰(zhàn)役、扎波羅熱戰(zhàn)役、頓巴斯戰(zhàn)役、茲納緬卡攻勢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攻勢。
1943年8月,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失敗后實施退卻并轉入防御,利用中間地區(qū)的江河屏障頑強阻擊,企圖繼續(xù)控制第聶伯河以東一些最重要的經(jīng)濟區(qū);同時在納爾瓦河、維捷布斯克、奧爾沙、索日河、第聶伯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加緊構筑工事,建立一條稱作“東方壁壘”的戰(zhàn)略防線,并以第聶伯河一段作為防御重點。
蘇軍參戰(zhàn)兵力為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10月20日起分別改稱白俄羅斯方面軍、烏克蘭第1、第2、第3、第4方面軍,司令分別為K·K·羅科索夫斯基大將、N·F·瓦圖京大將、科涅夫大將、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托爾布欣大將),共有兵力263萬余人、火炮和迫擊炮51200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輛、作戰(zhàn)飛機2850架。
此外,還有亞速海區(qū)艦隊和敵后游擊隊配合作戰(zhàn)。
當面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克盧格元帥)所屬第2集團軍和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E.von曼施坦因元帥)所屬第8、第6集團軍,第4、第1裝甲集團軍,共計兵力124萬余人、火炮和迫擊炮12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00輛、作戰(zhàn)飛機2100架。
蘇軍在兵力兵器上均占優(yōu)勢。
整個會戰(zhàn)按其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徹底擊潰德國法西斯軍隊后,紅軍從大盧基到亞速海展開了強大的進攻。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決定,蘇軍的基本戰(zhàn)役將在西南左岸烏克蘭實施,目的是消滅敵軍東線南部集團,前出至第聶伯河,奪取河右岸的登陸場,以便爾后完成收復全部右岸烏克蘭的任務。
被迫在蘇德戰(zhàn)場全線轉入戰(zhàn)略防御的希特勒軍隊,竭力扼守已占領的領土并阻止蘇軍在韋利日、多羅戈布日、布良斯克、蘇梅、北頓涅茨和米烏斯河等地區(qū)的進攻。一旦不能守住這些地區(qū),敵人打算在杰斯納河、索日河、第聶伯河、莫洛奇納亞河地區(qū)固守。
希特勒匪徒在所有這些地區(qū)都進行了緊張的防御作業(yè)。
第一階段(1943.8~9)蘇軍向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頓巴斯實施進攻,粉碎德軍在這一地區(qū)組織防御的計劃。
8月13日,蘇聯(lián)西南方面軍首先發(fā)起頓巴斯戰(zhàn)役,16日又從北頓涅茨河的登陸場轉入進攻,至9月22日前協(xié)同南方面軍收復頓巴斯,隨后前出到第聶伯河,并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扎波羅熱附近強渡該河。
8月18日,南方面軍轉入進攻,突破德軍沿米烏斯河構筑的堅固防御地區(qū),于30日收復塔甘羅格,9月22日前出到莫洛奇納亞河。
8月23日,草原方面軍在收復哈爾科夫后,繼續(xù)向上第聶伯羅夫斯克發(fā)展進攻,經(jīng)激戰(zhàn)于9月下旬收復波爾塔瓦,并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北、克列緬丘格東南和上第聶伯羅夫斯克奪取登陸場。
8月25日,沃羅涅日方面軍開始追擊從阿赫特爾卡突出部退卻之敵,9月2日收復蘇梅并發(fā)展進攻,于9月下旬進抵第聶伯河,隨即在大布克林地域和基輔以北的柳捷日地域攻占登陸場。
8月26日,中央方面軍發(fā)起進攻,向謝夫斯克、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實施主要突擊,9月21日收復切爾尼戈夫,并前出到第聶伯河,隨即在第聶伯河與普里皮亞季河之間奪取登陸場。
德軍無力阻擋蘇軍的迅猛進攻,9月中旬奉命退守“東方壁壘”,企圖固守右岸烏克蘭,繼續(xù)控制各物產(chǎn)豐富地區(qū)、黑海諸港和克里木半島。
1943年8月11日,希特勒下達了關于加速構筑戰(zhàn)略防御地區(qū)的命令,該防御地區(qū)從楚德湖北面開始,沿納爾瓦河、普斯科夫、涅韋利、維捷布斯克、奧爾什以東,然后經(jīng)過戈梅利,順索日河和第聶伯河中游,再沿莫洛奇納亞河至亞速海。
德國統(tǒng)帥部特別重視沿第聶伯河防御的組織。這是自然的,因為第聶伯河水量大,河面寬闊,是繼伏爾加河和多瑙河之后的歐洲第三大河流。
第聶伯河適于防御的另一個原因是,河右岸高,可控制左岸,左岸在很大一段距離上坡低而緩。
9月底,敵人在這里構筑了工程完備、布滿防坦克兵器和防步兵兵器的防御,這就是所謂“東方壁壘”的基本部分。在德軍統(tǒng)帥部認為蘇軍可能渡河的地方,構筑了極為牢固的多地帶防御。在第聶伯河左岸一系列地域,德國部隊構筑了火力很強的橋頭堡。
在克列緬丘格、扎波羅熱和尼科波爾地域,構筑了特別強大的工事。
希特勒軍隊抓住第聶伯河,把它當作一根救命稻草。法西斯將軍們認為,他們利用這道強大的天然江河障礙和在河上構筑的工事,將能阻止紅軍強渡第聶伯河。
希特勒在丟失哈爾科夫后聲稱:“第聶伯河是一道700—900米寬的巨大江河障礙,右岸是連綿不斷的永備發(fā)射點,攻不破的天然堡壘。
除非第聶伯河水倒流,否則俄國人是克服不了它的?!?/p>
在法西斯德國和希特勒軍隊中;戈培爾之流的宣傳家們反復地說,第聶伯河戰(zhàn)線將是穩(wěn)固的,蘇軍克服不了這一深水水域。德國部隊扼守第聶伯河的企圖是明顯的。
守住第聶伯河與保住烏克蘭南部富饒地區(qū)密切相關。烏克蘭對于法西斯德國來說具有重要經(jīng)濟意義。希特勒明白,第聶伯河沿岸陣地的崩潰,將使德國失去烏克蘭的糧食、克里沃羅熱的鐵礦、扎波羅熱和尼科波爾的錳和有色金屬。一句話,丟掉烏克蘭,對于德國人及其盟國來說,就意味著喪失重要的原料基地。
收復烏克蘭的光榮任務由中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等五個方面軍部隊完成。大本營委派蘇聯(lián)元帥Г·К·朱可夫和А·М·華西列夫斯基協(xié)調諸方面軍的戰(zhàn)斗行動。
8月12日,當草原方面軍部隊進抵哈爾科夫防御外廓,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展開激戰(zhàn)的時候,草原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指揮部就已收到最高統(tǒng)帥部大本營的訓令,訓令中下達了這三個方面軍部隊的爾后任務。草原方面軍的預定方向規(guī)定為向克拉斯諾格勒、上第聶伯羅夫斯克進攻,快速部隊應前出至第聶伯河并占領各渡口。沃羅涅日方面軍的任務是進攻克列緬丘格,西南方面軍部隊應向巴爾文科沃、巴甫洛格勒總方向運動,前出至扎波羅熱、波洛吉一線,截斷敵頓巴斯集團向西的退路。
為將德軍趕出邊境,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和最高統(tǒng)帥部采取了一切措施。大本營擁有足夠的預備隊,認為能夠而且必須加強我們各方面軍。9月上半月,大本營將第60、第52和近衛(wèi)坦克第3集團軍,2個坦克軍、1個機械化軍和2個騎兵軍轉隸中央方面軍和襖羅涅日方面軍;將第37集團軍和分別從友鄰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抽調的2個集團軍轉隸草原方面軍。事件迅速發(fā)展。用于準備新的突擊的時間有限,仍然采取了軍隊部署方面的必要措施,確定了任務,進行了從德國法西斯侵略者手中收復左岸烏克蘭的戰(zhàn)役組織工作。
9月15日,希特勒作出了將軍隊撤過第聶伯河的決定。必須打破德軍有組織退卻的計劃,最重要的是要占領第聶伯河各渡口。德國法西斯統(tǒng)帥部在作出將軍隊撤過第聶伯河的決定后,便竭盡全力贏得時間,因此在中間地區(qū)對蘇軍進行頑強的抵抗。敵人向基輔、卡涅夫、克列緬丘格、切爾卡瑟、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的水備渡口運動。法西斯匪徒在退卻時按照預定的計劃,野蠻地毀壞城市和村莊、工業(yè)企業(yè)、橋梁,燃毀莊稼;牽走牲口,強行驅趕蘇聯(lián)人去當法西斯的奴隸。
蘇軍對敵人窮追不舍。坦克、機械化和騎兵兵團神速地前出到敵人后方,截斷了敵軍的退路。各方面軍航空兵對敵軍縱隊、道路樞紐和渡口實施了突擊。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頓巴斯等地區(qū)的游擊隊更為活躍。蘇軍的進攻在700公里的正面上展開。進攻極其艱難,因為必須克服許多河流,敵人則利用這些河流進行防御。謝伊姆河、索日河、北頓涅茨河、沃爾斯克拉河、奧列利河、米烏斯河、杰斯納河等河流的河岸得到了加固。
第聶伯河會戰(zhàn)是蘇軍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礙及其接近地上的強大工事方面表現(xiàn)高水平軍事學術的一個典型例子。后來,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強渡過第聶伯河以后,舟橋比較迅速地架好了,并在保障用鐵路運輸工具運送各種物質器材,特別是運送彈藥用于在右岸烏克蘭實施進攻戰(zhàn)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8月23日收復了哈爾科夫,但草原方面軍部隊仍然在城市的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行激戰(zhàn)。德軍第8集團軍擁有強大的坦克集團,并且進行頑強的抵抗。敵軍將大量的兵力投入對進攻的近衛(wèi)坦克第53和第5集團軍實施的反突擊。敵人利用梅列法河、烏達河、姆扎河、奧列利河、沃爾斯克拉河沿岸有利于防御的地形,柯筑了相當強大的防御地區(qū),而梅列法、瓦爾基、克拉斯諾格勒、波爾塔瓦和其他一些城市,則變成了我軍向第聶伯河進攻的路上的牢固文撐點。哈爾科夫地域戰(zhàn)斗頑強而緊張的原因是,希特勒竭力使其頓巴斯集團擺脫蘇軍的突擊。曼施泰因一直擔心蘇軍將在德軍退往第聶伯河之前前出到波爾塔瓦。
1943年8月27日,曼施泰因在希特勒統(tǒng)帥部報告了該集群的巨大損失,并請求從頓巴斯撤軍。關于這方面的情況,他在《失去的勝利》一書中寫道:“根據(jù)這一情況,我作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們以現(xiàn)有的兵力不可能守住頓巴斯,并且對于東線整個南翼來說,更大的危險是在本集群的北翼。坦克第8和第4集團軍無力長時間阻止敵軍向第聶伯河的猛攻?!?/p>
眾所周知,對敵坦克第4集團軍實施進攻的是沃羅涅日方面軍,對敵第8集團軍實施進攻的是草原方面軍。當敵軍南翼在沃羅涅日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突擊下出現(xiàn)明顯危機的時候,希特勒不得不作出了撤退“南方”集團軍群的決定。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將軍的近衛(wèi)坦克第5集團軍和伊萬·梅福季耶維奇·馬納加羅夫將軍的第53集團軍部隊于8月29日攻克了柳博京市和車站,從而打開了通往波爾塔瓦的廣闊道路。在收復梅列法時,造成了某些耽擱。敵軍事先牢固地加強了該市地域,這一地域從南面掩護哈爾科夫,是哈爾科夫南面的一個主要防御棱堡。而且姆扎河及其陡峭的河岸也有助于組織強有力的防御。
德軍在丟失哈爾科夫之后,死守梅列法這個鐵路樞紐站,因為它能保證該地域鐵路列車的運行。擔任攻占梅列法的任務的М·С·舒米洛夫將軍的近衛(wèi)第7集團軍進攻發(fā)展緩慢。德國部隊在烏達河地區(qū)頑強抵抗,該集團軍為克服敵軍防御苦戰(zhàn)了5天,但效果仍然不佳。我驅車前往М·С·舒米洛夫那里,但不是為了對他表示不滿,而是為了弄清情況并和他一起擬定有效措施,以便盡快拔掉梅列法棱堡。都進入了戰(zhàn)壕,建立了周密的火力配系,頑強抵抗。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要仔細地準備進攻,有組織地、堅定地實施進攻。首先必須建立炮兵集團,實施炮兵和航空兵密集突擊,壓制敵火炮和追擊炮火力配系。同往常一樣,必須斟酌情況,選定突擊方向,而且應選定最有力的突擊方向。要做到這些需要時間,需要動員兵力兵器。
9月5日,近衛(wèi)第7集團軍部隊收復了梅列法市和鐵路樞紐站。這對于方面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近衛(wèi)第5和第7集團軍更快地向第聶伯河進攻開辟了道路。但是仍然面臨著同德軍第8集團軍強大的波爾塔瓦集團的激戰(zhàn)。在草原方面軍的突擊下,編有坦克第3、第47軍和步兵第11軍的德軍第8集團軍重兵集團,向波爾塔瓦和克列緬丘格方向撤退。
第二階段(1943年10~12)雙方為爭奪第聶伯河右岸登陸場展開激戰(zhàn),蘇軍實施收復和保衛(wèi)基輔的攻防作戰(zhàn)。9月底,德軍統(tǒng)帥部急忙整頓部隊,調整部署,將一些新編兵力特別是裝甲部隊從西歐調往第聶伯河前線,企圖清除蘇軍奪得的各登陸場,在第聶伯河沿岸地區(qū)組織堅固防御,固守基輔及其附近地域。蘇軍最高統(tǒng)帥部命令各方面軍以基輔方向為主要突擊方向,繼續(xù)肅清第聶伯河左岸的敵軍殘余橋頭堡,并全力擴大在右岸奪得的各登陸場。10月12~15日和21~23日,沃羅涅日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兩次發(fā)起收復基輔的進攻戰(zhàn)役,在德軍頑強抵抗下均未成功。方面軍隨即奉命變更部署,將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陸場調到柳捷日登陸場,改輔助方向為主要突擊方向,于11月3日發(fā)起基輔進攻戰(zhàn)役,6日收復基輔,隨后在基輔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縱深150公里的戰(zhàn)略登陸場。德軍為奪回基輔,在該方向組織反攻,迫使烏克蘭第1方面軍于11月13日~12月22日實施基輔防御戰(zhàn)役。德軍將近一個半月的進攻,僅推進35~40公里,最后因不堪疲勞和消耗而停止突擊。與此同時,烏克蘭第4方面軍(南方面軍)繼續(xù)實施梅利托波爾進攻戰(zhàn)役,突破德軍在莫洛奇納亞河的防御,前出到第聶伯河下游并封鎖了克里木;白俄羅斯方面軍(中央方面軍)于11月中下旬實施戈梅利—列奇察戰(zhàn)役,奪取日洛賓以南縱深約100公里的大登陸場,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草原方面軍、西南方面軍)以連續(xù)3個月的戰(zhàn)斗收復扎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并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正面達450公里的第2個戰(zhàn)略登陸場。在整個作戰(zhàn)進程中,亞速海區(qū)艦隊和作戰(zhàn)區(qū)內的游擊隊對各方面軍的行動給予了有力支援。
2022.08.02
庫爾斯克一戰(zhàn),改變了歐洲力量的對比,英美聯(lián)軍急急忙忙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軍隊不堪一擊,一觸即潰。意大利國王在軍方的慫恿和支持下軟禁了追隨和效忠希特勒的首相墨索里尼。希特勒對意大利人的拉胯表現(xiàn)非常失望,親自委派奧特斯克·查尼上校帶領突擊隊遠赴意大利救出墨索里尼。
被解救出來的墨索里尼斗志全無,這讓希特勒非常失望。希特勒不顧肯迪待元帥反對,強制從東線調走幾個師的德軍去占領意大利。史料證明,此時的希特勒已經(jīng)歇斯底里,氣急敗壞,剛愎自用導致一錯再錯,犯下一系列致命的錯誤。
第聶伯河會戰(zhàn)發(fā)生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之后,此時的蘇軍已經(jīng)從戰(zhàn)略防守轉為戰(zhàn)略進攻。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其中一場最大的軍事行動,在1400公里長的戰(zhàn)線上,蘇德雙方投入了接近400萬人的部隊。經(jīng)過4個月的廝殺,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雙方估計傷亡人數(shù)170萬人到270萬人。第聶伯河會戰(zhàn)是蘇軍在克服大的江河障礙及其接近地上的強大工事方面表現(xiàn)高水平軍事學術的一個典型例子”。
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失敗后的德軍實施退卻并轉入防御,利用中間地區(qū)的江河屏障頑強阻擊,企圖繼續(xù)控制第聶伯河以東一些最重要的經(jīng)濟區(qū)。渡河作戰(zhàn)成為蘇軍首要任務。渡過第聶伯河就意味著納粹德國將失去烏克蘭南部富饒地區(qū),烏克蘭對于納粹德國來說具有重要經(jīng)濟意義。烏克蘭的糧食、克里沃羅熱的鐵礦、扎波羅熱和尼科波爾的錳和有色金屬。都是德國戰(zhàn)爭機器賴以生存的重要原料基地。
渡河作戰(zhàn),雖然蘇軍也是用的簡易木筏子渡河,但是武器強大,火力兇猛,機槍,坦克和大炮掩護,最給力的是工兵很快架好舟橋,坦克高射炮等重武器源源不斷的運送過河投入戰(zhàn)斗。取得了制空權的蘇聯(lián)戰(zhàn)斗機一到,德軍飛機落荒而逃。為了迷惑德軍,蘇軍把兩個營的炮兵送過河對岸佯攻,結果這兩個營的炮兵除營長史克泰涅夫越過沼澤地返回,全部戰(zhàn)死沙場。
蘇軍坦克集團軍出其不意的出現(xiàn)在德軍面前,打開大燈,警報聲大鳴,巨大的震懾作用讓德軍士兵膽寒。蘇軍收復基輔,隨后在基輔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縱深150公里的戰(zhàn)略登陸場。德軍為奪回基輔,在該方向組織反攻,近一個半月久攻不下,最后疲勞不堪和消耗殆盡而放棄進攻。
德黑蘭會議,三巨頭會面,歷史性一幕永載史冊。鑒于蘇聯(lián)在一年時間里殲滅德軍56個師,擊毀坦克13000多輛,擊落敵機14000架,解放了自己一半以上的國土的戰(zhàn)績,斯大林敦促英美盟國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問題,這讓羅斯??偨y(tǒng)壓力山大,表態(tài)同意確定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具體地點和時間。
老奸巨猾的丘吉爾立刻明白,看來斯大林和羅斯福事先通過氣,達成共識了,“這就是羅斯福總統(tǒng)住到俄羅斯使館的結果”。丘吉爾以橫渡英吉利海峽風險和傷亡過大為由,主張在巴爾干半島開辟第二戰(zhàn)場。會議表面上風平浪靜,談笑風生,私底下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暗中較勁,更為戰(zhàn)后瓜分歐洲在提前謀劃和布局。英國想借開辟第二戰(zhàn)場之際提前染指巴爾干,被斯大林和羅斯福聯(lián)手否決了。最終確定從法國開辟第二戰(zhàn)場。
蘇聯(lián)的戰(zhàn)線已經(jīng)慢慢的往西推進,美英還在對第二戰(zhàn)場猶猶豫豫,讓蘇德死扛自己收漁翁之利的心態(tài)未免太明顯了
解放系列都是大場面的神作
11th BJIFF No.34.2@冥王星。第聶伯河會戰(zhàn)。墨索里尼提供了全部喜劇元素。
只有極權時代才能拍攝的電影。
總計8個小時的片長,立意、敘事、鏡頭、場面調度讓人不能相信這是那個年代就拍出來的作品,大場面也非常好的表現(xiàn)了電影這項藝術是何其能燒錢的事實,非常確定的是戰(zhàn)爭片電影史是無人出其右的地位了。(之前標記時本片在豆瓣上只有一個條目,包含5個部分在內,今天檢看時才發(fā)現(xiàn)我的標記變成了第3部,而全片在豆瓣分散成了5個條目,遂重新標記其余4個,補完全片,初次標記時間還是以第3部下的為準)
請納粹分子們回答蘇聯(lián)士兵的問題:這個世界應該還有正義吧!
解放了基輔之后,就該與英美直接面對面了……
在老希救老墨和德黑蘭博弈的間隙,兩渡第聶伯,解放基輔,一次重點表現(xiàn)基層的犧牲,一次特別刻畫高級將領帶頭沖鋒。
五部曲之二,蘇德之戰(zhàn)陷入膠著
整體上很平淡
第一部是先鋒藝術家們的政治構成主義詩篇,那第二部也是政治人物的滑稽戲(他們只配滑稽?。┖陀蓚ゴ蟮娜嗣裆涎莸?,雁南飛一般的,憂傷卻溫暖的抒情詩。說毛子審美好,是本質上的。
#BJIFF2021#系列第二部,北影節(jié)修復版,看下來頭昏腦脹,就如同上了半天的中學歷史課(強烈推薦學校組織觀影活動哦),從德黑蘭會議到墨索里尼的垮臺(希特勒還友情客串了一把),以及后來“三巨頭”會晤的雅爾塔協(xié)定,戰(zhàn)場上短兵相接,戰(zhàn)場外各國領導人的利益博奕,你方唱罷我登場……《解放》電影系列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是很嚴謹慎重的,而這種拍片態(tài)度更值得一萬個贊,卻沒想到這么好的電影看的人其實也不多,首都電影院偌大的影廳里觀眾稀稀疏疏的。當然近8h的片長其實也很考驗人,某種意義上,電影紀錄的其實就是歷史,那些逝去的其實一直都在,珍惜觀影良機,以后更未必有這個機會大銀幕欣賞,能來的都是識貨的,是不是真愛電影的人一看便知。
43年的重大轉折,紅軍突破第聶伯河解放基輔,第二戰(zhàn)場正式開辟
蘇聯(lián)在預備全面反攻時突破第聶伯河的幾場突出部戰(zhàn)役。謳歌紅軍戰(zhàn)士,但是人物個性故事還是比較單調的。這種主旋律的不能夠出彩,也體現(xiàn)在電影對希特勒的描述,對同盟三巨頭德黑蘭會首等橋段的臺詞描述。
格局開始變大,視角跳出蘇德兩國,放到了世界各國多點展開,講述了多個重大事件,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朝向勝利進一步發(fā)展。
漸入佳境 不錯 謝廖沙帥 就看實拍的大場面也很值了
戰(zhàn)場上也要戴勛章,有意思
前30分鐘講德國狠人和扶不起的意大利廢物的愛恨情仇,中40分鐘講第聶伯河戰(zhàn)役,后20分鐘講德黑蘭會議。層次分明的一部。不過并沒有驚人的設計,很平穩(wěn)。
為什么就這一集有單獨的條目?
我應該是看了個刪減版,這刪的,作為本部重頭戲的基層戰(zhàn)斗故事直接莫名其妙了,傳說中的大尉怒斥師長的片段就沒有了??赡苡辛诉@些片段豐富本片會很完整吧。目前看到的直觀感受就是話劇味太濃,周圍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只是幾位主角話劇動作演繹下的布景板,唉不過這70年代還苛求啥沉浸式體驗,已經(jīng)足夠賞心悅目和驚嘆他們的調度了。在高層的戲里,這片子也有著滿滿地勛宗時期的霸氣,很有和西方爭奪話語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