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甜蜜的輕佻
少年歌德之煩惱,以片中人的年紀,確切的說該是青年,真甜蜜,即使有少年自殺,情人分離,依然甜蜜。他遠無真正的痛苦與無奈,可也非淺薄的強說愁。
少年的愛,毫不懷疑其真誠,可他確實不代表能在窮鄉(xiāng)僻壤擔起情人家庭的負累,在仕途經(jīng)濟中老去,他是節(jié)日的美麗掛毯,卻不是日常擋風的帷幔,是的,一首十四行詩足以打消他,可他依然甜蜜。
女主角好像赫敏,HP那個,不過比赫敏更嬌俏,或許是鼻子直挺的關系,基本都不帶妝,越看越甜美,甜美卻不膩味,難得。
歌德小童鞋和室友追逐打鬧在河里洗澡那段,讓我想到看得見風景里那段,同樣的轉瞬即逝的青春的饗宴、熱血、祝福,bulabulabula,說到這里又覺得女主角很像海倫娜了,汗。
片子里說到歌德的著裝,藍黃二色的撞色是被大家嘲笑的,呃,我真沒品位,還覺得挺好看噠。
少年的愛,最高潮便在得不到愛,寧愿死,可也就是死去罷了,為了某個女人那是謠傳,其實更多的是祭奠愛情本身,一旦活下去了,那就再沒有那份求之不得的激情,是的,我們稱之為理性,也或者可稱之為現(xiàn)實,某種角度來說,并沒有那么糟糕。
看完甜蜜的電影返家,雨一直下,天不冷不熱,傘足夠大,聞著滿地不知名青綠小花的清香,真好,想到那碗留給我的梅菜燒肉,好吧,生活真幸福:)
2 ) 二刷有感
熾熱真誠甜蜜的少年之愛,沉重的生活負擔。生活如此,甘為五斗米折腰。人都是要吃飯的,有情不能飲水飽。
從不懷疑你愛我,只是懷疑我該如何承擔起生活的重量。
我們都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心里面卻總是固執(zhí)地認為我們還是個孩子。
電影的最后,我們都長大成人,承擔起生活給予我們的重量。過去的我們帶著甜蜜的感情活在故事里,成為了文學。
3 ) 青春一瞥:評介電影《少年歌德之煩惱》
青春一瞥:評介電影《少年歌德之煩惱》
廖康
長久以來,我心目中的歌德是寫《浮士德》那位睿智深邃的詩人,是《歌德談話錄》里那位老成持重的學者。我忘記了他也曾年輕,幾乎為愛情而自殺,是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是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詩人。德國2010年出品的電影Goethe!讓我回想起十八歲讀歌德成名作時所想象的作者的模樣和神情。大陸已根據(jù)英譯名Young Goethe in Love把電影轉譯為《少年歌德之煩惱》,也是讓觀眾聯(lián)想他的小說。其實,哪怕觀眾還沒有讀過小說,或者對歌德絲毫不了解,也不會影響對影片的欣賞。這是一個自成一體的愛情故事,激情勃發(fā)的青春故事,意外成功的喜人故事,反映時代精神的真實故事。但比真實更重要的,正如影片結尾的那句話:這不僅是真的,而且是詩。
那年歌德才二十三歲,雖然他在學法律,但興趣是寫詩。法學博士的口試沒通過,受到人們譏笑時,他在雪地上狂舞,雙腳踏出三個巨大的蔑視的字樣。那,就是青年歌德。那,就是我久違的歌德。那,就是我們也曾經(jīng)歷的青春。那幾個鏡頭一下就把我?guī)У娇耧j突進,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浪漫主義時代。他的活力、他的勇氣、他的自信,都在那幾個鏡頭里一覽無余。那怕我忘記隨后的故事,也不會忘記那幾個鏡頭。
父親安排歌德去韋茨拉爾法院實習。陰暗壓抑的寫字間,繁重無聊的文案工作與鄉(xiāng)村湛藍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墨綠的森林形成鮮明對照。自然在呼喚詩人,青春在呼喚詩人,愛情在呼喚詩人。一對戀人在林間草地上相遇的鏡頭,直讓我想到“郎意濃,妾意濃,油壁車輕郎馬驄,相逢九里松”的意境。他們的初吻演得異常精彩,讓我看到兩人心靈在顫抖,嘴唇在靠近,有些遲疑卻無法抗拒那巨大的引力。但隨后的鏡頭似乎多余,沒有必要展示得那么明白。
歌德在不知情中幫助不善言辭的上司向自己心儀的情人求愛這場戲營造得很好。觀眾雖然知情,但其張力不減。一是由于三人都演得好;二是得力于歌德的詩句:在其核心/將世界凝聚在一起的/是愛情。這本是他與夏綠蒂相愛的真實感受,卻被用來把情人吸引到另一個核心。夏綠蒂無可指摘。女人,為了生存,理所當然地比男人實際。何況她還是為了幫助家道中落的一群弟妹。歌德的上司也是好人,也是真愛夏綠蒂。他們在這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中痛苦,甚至決斗。好在有一個是詩人,將悲痛和煩惱升華為文學。我還記得當年讀的是郭沫若翻譯的,帶有四川味的小說。維特“百打百回”地為失戀哀嚎,曾經(jīng)打動過無數(shù)德國青年,不少人甚至模仿小說主人公穿著黃馬甲和藍上衣自殺,一時形成了“維特熱”。那兩種顏色在我的想象中非常不搭配,但很奇怪,在電影中看上去卻很和諧。一定是美工把那藍色與黃色的濃淡調(diào)合適了。整個電影,就像歌德那套衣服一樣,把他們的感情和矛盾把握得適度,展示得恰當。
歌德雖然因《少年維特之煩惱》而一舉成名,但他后來并不喜歡這本書信體小說和維特的形象及做法。他自己也從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詩人變?yōu)槲含攲m廷的樞密顧問和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并主辦自然科學雜志。他的變化之大,讓我忘記了他也曾年輕,也曾狂放,也曾浪漫。導演斯鐸爾茨根據(jù)維特的故事,把青年歌德搬上銀幕。詩人若地下有知,我想他不會像否定自己的成名作那樣否定這部影片,而會宛然一笑。
2012年7月11日
4 ) 我只透露了一個情節(jié),但確實“有關鍵情節(jié)透露”
這片是對Goethe的高級黑。
這片讓人實在太腸斷。我懷著準備好要回來打五星的心情去看,無奈回來不得不打兩星——我很少打電影兩星,尤其是德國電影,因為德國電影我通常從四星開打,往往因為是“德國的”,都會打到五星,不中意的片子最爛到現(xiàn)在為止也只打過三星。IMDB打出本人有史最低分:2/10. 這片實在讓我痛心疾首。要是有人和我同感,過來支持一下留個言什么的唄。
這片是在德國駐上??傤I事館文化教育處搞得周五影片活動看的。德國方給的中文抬頭就是硬翻德文片名《Goethe!》——《歌德》。
我以為里面能看到一個歌德簡要的生平——我要的也不多。從小時候到老年。我期待看到歌德的愛情,與父親微妙的關系,成名后的生活,我期待看到歌德的成長。但是這篇讓我想到另一部惡人的人物傳記片——Milo? Forman的《Amadeus (1984)》,而且要比那部莫扎特更爛。
全片100分鐘,我相信導演花了80分鐘在Goethe和Lotte的不清不楚、有性無愛的生死糾紛上。這部片子讓我長知識了,原來德國人從認識一個全新的小姑娘到結婚可以只用一個禮拜。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評價這部電影,我一定會用:輕浮。輕浮,并不只體現(xiàn)在一個禮拜就結婚這一件事情。
我原本期望看到從Goethe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或者至少家庭氛圍說起,然后可以開始說Goethe被逼學習法律并且順父親的意當律師,然后碰到Lotte有那么頂多三分之一片子篇幅的愛情糾紛,然后來寫個《Werther》。嶄露頭角。紅。然后開始別的劇作,如何開始《Faust》,然后罷寫,經(jīng)歷人生成熟期,然后可以電影快進到Goethe如何又重新提筆而完成了《Faust》,各種在回憶錄中結束影片。當中能看到Schiller, Eckermann, 各種人各種人。
但是!這部片子竟然花了幾乎全片的篇幅來講Lotte, 其余的竟然只字未提?。?!而且活生生地把一個情感豐富細膩、富有哲思的Goethe演成了一個膚淺幼稚、懦弱無用、愁氣沉沉的“完全紈绔子弟”?。?!這讓我想起兩部影視作品,一部是上文已提的《Amadeus》,還有一部是國產(chǎn)電視劇、黃曉明的《唐伯虎點秋香》。都是一樣輕浮不穩(wěn)重,都是一樣小孩演大家,都是一樣無邏輯可言?。?!
Philipp St?lzl的該片中,歌德的文學才情莫非是天生的?究竟是怎么來的?Goethe的文學巔峰莫非就是《Werther》了?Goethe難道只有文學方面的發(fā)展,以及隨隨便便碰兩下古鋼琴?
該涵蓋的面都沒涵蓋,該抓住的重點都沒抓住,該想象的也都沒想象。
片子內(nèi)容實在狗血,實在讓我吐槽不盡。
片子配樂也是schlecht, so schlecht, unglaublich schlecht!!! 德國在(古典)音樂上的地位是如此之高,無人能比,怎么這部片子配樂就如此之爛?這片子講的是過去,就該多用基本樂器;講的是個德國名人,相當于中國的孔子,那就該用點弦樂,大氣輝煌,聲勢宏大,而且這又是德國人的強項。配樂不出彩的片子多了去了,中國就有很多,美國也有很多。德國這個音樂大國不但這部片子的配樂不出彩,而且還與情景非常不相配,配樂顯得小氣、過于簡單,甚至不正常,不正常得讓人感到厭惡而不是耳目一新,配樂與所述人物的地位和貢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與該配的場景有著異常對立的不融合。全片只有Goethe出獄后的那一段配樂還算“正?!?,但實在過于普通,無法也沒有襯托出場景,感受不到出獄時的心酸,簡單說:配樂無法深化觀眾的即刻感受。其他場景的配樂,更是簡直忍無可忍。而且真不巧,我前兩天才剛剛看了一部配樂給我感覺相當不錯的作品:《Indecent Proposal (1993)》。在之前,也有幾部電影的配樂給我留下了真心很深或者還不錯的印象(加上它們的劇情又很特別),如《霸王別姬 (1993)》,《Barfi! (2012)》(此片還是印度片,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部印度片真正打動過我,看完該片當時一高興我就給了五星),《Tristan and Isolde (2006)》。今天的《Goethe》,題材(硬件條件)理應是這些所有的片子里最宏大、最真實、最具有高度的,又是德國片,我想我期待令人拍案叫絕的配樂應該也不為過。但是,實際讓我大失所望。至今,再沒有任何一部片子能夠讓我如此絕望。就先不說導演、演員和編劇,德國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呢??那些真正的音樂家都去了哪里了呢???
不說了。太累了。這片讓我實在太痛心了。不知道編劇是怎么編的,導演是怎么導的,演員又是怎么演的。唯一讓人還有點真實感的是Alexander Fehling第一次舉起槍自殺時,在黎明中的那個眼神,到還有點真實感。其他的,不談了,簡直就是鬧劇,簡直就是幼兒園小朋友的兒童節(jié)匯演節(jié)目。
今天簡直就是Katastrophe. 觀影者各種德語跟讀,而且只會跟讀“Aber ([en] but)”, “Nein ([en] no)”…… 還有什么?我記不得了,貌似都是以“單”詞構成的單句。旁邊還坐了一個異常stinky的大叔,喜歡在觀影過程中各種條件反射性的“啊……”,“嗯……”,“哦……”,“哎喲……”。吐槽點頗多。算了,focus on the film.
片子很爛,文化教育處給的抬頭是《歌德》(已經(jīng)說過了是吧),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這片怎么能叫《Goethe!》呢,竟然還好意思打個感嘆號,就該叫《 Die Leiden des jungen Goethes(少年歌德的煩惱)》嘛。來豆瓣一看,原來豆瓣上就叫《少年歌德之煩惱》。你看你看,當時給這個名字/上傳這部電影資料的人是多么的通情達理,改變原名《Goethe!》的直譯,再花了個功夫多翻了那么幾個字,此人/譯者定是對Goethe也像我一樣,至少有那么一丁點兒的了解(應該比我了解更深吧),然后對電影實在是痛心疾首,才給了如此精辟的一個抬頭翻譯。
最后,真想問一句:究竟是誰,竟然如此信心十足地,拿著這樣的劇本去拍Goethe???德國人啊德國人,請再另拍一部像樣點的吧。
以前老師教我們要文末點題,前后呼應。所以,我又要來一遍了:這片是對Goethe的高級黑。
P.S. 呵呵,“有關鍵情節(jié)透露”,我只透露了一個情節(jié)而已,不過我確實是一不小心,就透露了所有情節(jié)了。
5 ) 愛情當然不是生命的全部
一向鐘情于歐洲十八世紀的電影。即使電影院里觀眾少得可憐,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對此片的喜歡。
女主讓我想到了《理智與情感》。她可以對著歌德說這是你要吻我的這一刻,就像《理智與情感》里的妹妹那樣對愛情率真又坦誠;她也可以面對法院顧問的求婚時含淚答應——為了家人,就像《理智與情感》里的姐姐那樣對愛情的隱忍。
歌德給她做的小舞臺、給她吟詩、對于女人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甚至會有想要跟他私奔的沖動。但是,為了家人,她只能寫信與歌德絕交。愛情對她來說不是生命的全部,她不能為了自己所愛而不顧家人的生計。
一開始在舞會上的醉態(tài)讓歌德忽略了她的美麗,但在教堂里,她的歌聲卻讓他深深迷戀上她。在他被法院顧問陷害入獄,他完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結局是維特舉槍自盡。他把他的作品寄給她,或許還是想要挽回她。當她看到結尾馬上趕到監(jiān)獄。本以為這對戀人會重歸于好,但她卻還是要嫁給法院顧問。他說,把書燒了吧。她卻幫他把書出版。
她不能和他廝守,卻讓他完成了夢想。一段傷心的愛情換來的是一個青年夢想的實現(xiàn)。
假若他們結婚,歌德為了生活勉強留在法院做自己完全不想做的律師,十幾年后,當他們的愛情燃盡,剩下的就只是兩顆互相埋怨的心。
當他回家后受到讀者們熱烈的追捧,他興奮地爬上馬車頂,我們便知道了,心碎的愛情換夢想的成真,值了。
愛情當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除了愛情還有家人、事業(yè)、夢想等等。
為愛情放棄家人事業(yè),這種事我真心做不來。
6 ) 。
電影看到結尾注意到一件事。。。這個歌德,大部分時間都活得輕飄飄的,別人在粗糙地跟生活產(chǎn)生摩擦,就他特么的一副進入不到生活里的樣子。典型的文藝青年的神態(tài)。
我上次看。潛伏。,主角余則成從來不出事,讓我看得很不爽,我喜歡的李涯還有謝若林一個個地倒霉,就他順順利利,主角光環(huán)到這個地步,幸運得讓人討厭。但是在這部劇里看到歌德被人陰了一把,弄到監(jiān)獄去,就莫名喜歡哈哈。我有一個猜測,我不猜了。
歌德應該也跟他的朋友一樣,為愛情而死,扳機一扣,當場去世,也算成全了他偉大的愛情。特么的,女朋友一勸,小成就一取得,喜笑顏開了,什么不三不四的愛情。老子呸。
參事,有意思啊。想追女孩,又干巴巴的,無聊得引不起人家興趣,活該單身。又嫉妒又壞,喜歡??。但是他去歌德監(jiān)獄門口掉什么眼淚啊。。。
我是不是看稍微復雜和現(xiàn)實一點的東西太少了。。。
很喜歡布景和建筑,男女主也好美。不太了解德國這個時期的人文風景,看完想再多看看類似的。
AMC PP 301011 Kino 2011。
我才不信這樣的歌德,但我信維特般的少年
我是我自己的地獄。。。
當?shù)聡L光片看。編導肯定是同情歌德。
3.5.。歌德成名記,怎么都沒有譴責女主的想法?。。有點扯,打野戰(zhàn)?!開玩笑!不過這個女人大概變相成就了歌德與希勒的基情
不是歌德的傳記,只是后人想像中年輕的法學院學生歌德的戀愛故事,這樣傻里傻氣、純真又甜美的愛情真是太可愛了!
很多詩人都是法學院里逃逸的學生。——拉德布魯赫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套到了作者自己身上,刻畫了一個比較歡脫比較奔放非常癡情想要寫詩寫小說但卻只能當個律師的青年人,前半段異常loser,還好沒放棄。
Well done! 只是突然想起,《少年維特的煩惱》居然會引起自殺潮,是否和那是個浪漫的時代有關?
德語字幕看得,少許不懂
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失戀故事嗎!他寫了一個最俗套的故事,但火遍了整個歐洲。她選擇了別人,但幫他實現(xiàn)了文學夢,彼此成就?!斑@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嗎?“比真實更真,這是文學?!?/p>
青峰推薦。男主長得既像囧瑟夫,又像希斯萊杰。
能看到這樣一部充滿構思精巧,真誠而又溫暖的青春片,何其有幸
呵呵,是在2011上海電影節(jié)期間看的。影片沒有留給我什么深刻的印象,倒是在進場之前碰到影院門口的黃牛,他的一句話讓我忍俊不禁:“朋友,票子要伐?德國三級片!”
比少年維特少了一點什么,增加的那些又不足以成為一個更好的故事。還是給了四星,應為想起了自己的少年,和煩惱。
Nicht in der Wahrheit, aber im Dicht.
紙劇院真是有才又浪漫,德國的鄉(xiāng)間原野野花點綴相遇的瞬間。廢棄教堂的結合太查萊泰夫人了吧,最后的雙重疊影,雖然都是微笑和狂喜,卻自有些悵然與缺失。
原聲美!
美死了,女主角笑的時候真真有“整個房間都亮起來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