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對這部電影的推崇,我都是抱著十萬分的贊同的,但是我更推薦的一點是,各位可以選擇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電視劇版。這兩種版本之間存在著種種的不同,必須要講的一點是,確實在兩個小時之內要講出與七個小時同樣的故事,在細節(jié)方面,確實要有所欠缺。而此部電影相較于前作的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抑或是閃光點,可以說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為主角的喬治·斯邁利,影片中對于主角的琢磨相較于前作而言,從比例上講,要多了許多。
很出名的一本諜戰(zhàn)小說。由著名的諜戰(zhàn)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創(chuàng)作而成。對于諜戰(zhàn)小說,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側重于細節(jié)本身,關于間諜的溝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臥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則關注間諜本人的情感活動,一個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堅強,而內心卻又如何脆弱。對于此影片,個人的感覺上,相較于前作,更側重于情感的描述。因此,可能在人物與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性上,似乎顯得有些突兀。包括一開始爛蘋果行動實施時的溝通,以及接下來的一些行動的具體細節(jié),本片并沒有著墨很多。但,盡管如此,并不能抹殺這部電影的一切,就認為它是一部差的電影,畢竟,作為導演以及時代的偏好,對于同一個題材的作品,闡述方式必然存在著千差萬別。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較有張力的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里奇·塔爾與蘇聯(lián)女特工之間的感情。與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爾選用的角色是湯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將他塑造成了一個癡情的單身漢。這在某種程度上比較迎合大眾的心理。畢竟,如果一個特工有了妻室,還要去與一心愛他的蘇聯(lián)女特工來往,未免顯得有些無恥了。而本片與1979年版在這一點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爾是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覺對她抱有責任,至于情感,則是通過其他人的旁敲側擊性的描述語言而表現(xiàn)出的,在關鍵時刻,塔爾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妻兒。而在本片中,塔爾是真心的同情并且愛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則很可能是利用塔爾,而尋求庇護。而且塔爾的個人情感,統(tǒng)統(tǒng)是通過塔爾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語言體現(xiàn)出來的,這在表現(xiàn)力上要更加真實。
第二個方面,男主角喬治·斯邁利與妻子安之間的情感。影片通過那場通過回憶表現(xiàn)的聚會,通過斯邁利的視角,表現(xiàn)出了他對于妻子的摯愛,以及遭受背叛時的失落感。這在刻畫主角斯邁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幫助。通過他對妻子的情感,讓我們覺得原來本身我們觀念中的這些冷血特工,其實也是有血有肉的,他們也是富于情感的,他們同樣會喜怒哀樂,同樣會在打擊面前感受到與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這一點,對于普通的觀眾來說,尤其重要。另外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斯邁利送給蘇聯(lián)特務頭子卡拉的那個打火機來體現(xiàn)。當然,這個打火機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現(xiàn)。通過這個細節(jié),顯現(xiàn)出了斯邁利本人對于這份情感的復雜心情,一方面,這是他最為珍愛的禮物,來自他最為珍愛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卻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對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記他自己對于妻子的愛,不得不說,通過這個打火機,人物內心的情感糾葛被充分的表現(xiàn)了出來。在影片最后,斯邁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人物對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帶模糊的畫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邁利的臂彎時,還是留給了觀眾以一定的想象空間,這對于電影的表現(xiàn)魅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第三個方面,特工吉姆與比爾·海頓之間的同性情感。在1979年版中,兩個人之間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義。這有可能是受到了時代的局限。在本片中,在聚會中兩人的眼神交流,已將一切說盡。當然,我并不想魯莽的以“好基友”來定義兩人的關系。但是最后當吉姆用狙擊槍殺死比爾·海頓的那個瞬間,在內心里還是頗感覺到了悲涼,兩個人默默無言,眼中都包含淚水,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代價吧。當一切的理由借口都無法再說出口的時候,也許一切都早已注定,盡管我們的心意未變,但是已經造成的事實,最終將導致一個極端的悲劇式的覆滅,但是那些淚水又讓我們對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層新的認識,也許人總是會犯錯,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許并不會因此而改變良多。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兩個人在最后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對話,而且,可以說比爾海頓是明擺著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確實有些欠缺,也許是因為導演不想著墨更多,只想將這部作品描畫成一部報仇與實現(xiàn)正義的作品吧。
除卻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個糾葛點也許就是在諜戰(zhàn)系統(tǒng)中的政治斗爭以及爾虞我詐。本身不同于政壇的一點是,諜戰(zhàn)系統(tǒng)涉及到很多的國家安全因素,同時又有很多曖昧的地方,比如雙面間諜。雙面間諜一直是一個很妙的存在,他們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圍繞雙面間諜,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雙面間諜取得政績,同時得到晉升,而真正關心國家安全的老領導,很可能會因為一兩次失敗,而被年輕的一代架空。歸根結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內部的政治斗爭而起。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蘇聯(lián)間諜的比爾海頓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時利用了老局長本人孤注一擲的行為,成功的獲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說,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間諜??上У氖?,也許是他心慈手軟了,無論是對于老朋友,還是在內部人員清洗的手段上,都略顯溫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會被發(fā)現(xiàn)。
一個人的觀點而言,從總體風格上來講,這部電影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那就是缺少了某種壓抑感。因為涉及到國家安全以及個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種劍走刀鋒的感覺。而這一點,1979年的版本則做的相當?shù)轿?,無論是在調查的過程方面,還是突發(fā)性事件的表現(xiàn)方面,都可圈可點。而本片中,對于一些戲劇性的表現(xiàn),可能是因為時間的關系,都一筆帶過,包括斯邁利對于與卡拉會面的回憶,是通過斯邁利的個人語言來表述,包括斯邁利與比爾海頓之間的對話,對于比爾海頓本人的想法,著墨甚少,包括斯邁利沖進比爾海頓與蘇聯(lián)外交官會面的房間時情景也被一筆帶過。這樣的場景如果細細列舉的話,還有幾例,但是這些都是相比較而言。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會有另外的一種先入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評論了。
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其實作家約翰·勒卡雷本人通過此類小說想要表現(xiàn)的,其實主要是間諜個人的心理活動以及處事風格??催^他接受的一個采訪,聯(lián)想起小說中人物的形象,其實不難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實不只是細節(jié),對于人物本身的內心糾葛,其實也非常引人入勝,畢竟作為普通人,間諜的生活都是在傳說中才存在的。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較而言,觀眾更重視此部作品中的事件發(fā)展與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聯(lián)系,推薦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體會一下人物內心的情感流露,這個版本相對而言要略勝一些。
對于我個人而言,更喜歡1979年的版本,也許是因為我的先入為主,但總感覺那個版本能真正讓我感覺到那種真實的壓抑感,包括間諜的神秘性,任務的危險性,以及在細密的偵查中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意外都讓我感覺到提心吊膽。如果注意觀察一點,當彼得特工去偷檔案時,他的手是一直在顫抖的,這一點雖然值得稱道,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有些失實。
每部作品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盡管有前部作品,作為新作品的此部電影,在表現(xiàn)力上,總體而言,還是可圈可點的。所以,作為了解諜戰(zhàn)的電影來看,還是有一定的收獲的。
想看《鍋匠》足足等了半年,一半為了Gary Oldman,一半為了癡迷許久的間諜故事。我不是007的忠實粉絲,深知美女加高科技武器的情況下,間諜不過是個為審美體驗增加口味的調料,倒不如叫軍情六處歷險記?!跺伣场愤€原了我對間諜的幻想,貌不驚人卻與生俱來的神經質,當然,間諜都是孤獨的。
勒卡雷的小說讀來并沒有電影那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驚險,相較于間諜的題材,仿佛是過于安靜沉穩(wěn),內里似乎被一種大英帝國的末世感籠罩,倒像倫敦愁云不散死氣沉沉的天。電影對原著的忠實到了一種至少很感動我的地步,不止是情節(jié)而更多在鏡頭已經近乎苛刻的把文字的畫面感真實再現(xiàn)在成為觀眾的讀者眼前,那種日不落的光輝不再、漸漸在歷史潮涌下蜷縮于舞臺陰影中的一隅,悲乎其中的滄桑。不過小說娓娓道來的圓場更像一個透過Smiley的視角冷靜觀察下的群戲,電影,毋庸置疑,Smiley得是主角,自然不能再向導游一樣領著觀眾轉悠,于是群像之下的個人氣質成為《鍋匠》太過成功的一筆。
Smiley和Guillam看似一主一仆,拜老將Gary和新秀Benedict的功力絕對可以稱得上挑大梁的表演。在沒有槍火四濺的火爆場面情況下,Guillam偷文件的段落可以算一場有驚無險的動作戲了,原著亦然。之前曾說選擇間諜就是選擇孤獨,Smiley和Guillam不過是因為“地鼠”而綁在一起執(zhí)行任務的兩個間諜,這種孤獨感在Guillam盜文件前Smiley的囑咐里便可見一斑。Smiley告訴他,你必須一個人完成這件事,一旦失手,不要說出我的名字。這應該不是自私的表現(xiàn),而是間諜超出情感理智范圍的信任,沒了這份孤獨,也難成就“孤膽英雄”式的瀟灑背影。
Smiley應該算《鍋匠》里最孤獨的間諜。沒有之一。鞍前馬后再所不辭換來還是老總的不信任,相比之下,風流妻子的出軌已然不算什么。即便自己被列在懷疑名單之中對挖出“地鼠”的熱情從來不減,我不想上綱上線說Smiley忠于他的組織如何,既然成為間諜,忍受孤獨與不信任就是本能?!氨灸堋倍值阶屛液鋈粦浧鹦≌f的封底有這樣一句話:有時候,背叛是一種本能?!跺伣场防锓Q得起“背叛”的家伙不少,Jim Prideaux,Bill Hayden,甚至Smiley那不著調的老婆Ann,但反過來想,這背叛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場?“地鼠”為俄國賣命,混入圓場為的是潛伏,何為敵我,站在旁觀利益雙方的角度總是說不那么清楚吧。電影還有一段煽情的處理,昔日圓場女王翻出Jim和Hayden同窗時的照片,狐朋狗友一樣的勾肩搭背笑得一臉燦爛,同是劍橋才子,一腳踏進圓場,不過是走上一條回不得頭的不歸路。謂之本能的,背叛也好、孤獨也罷,最大的本能還是生存。
圣誕舞會的橋段小說里是決計沒有的,純屬導演神來之筆。即使沒看過小說,但凡有看電影經驗的觀眾必然能明白這一筆用意何在。平靜之下暗藏殺機,心照不宣的各懷鬼胎,甚至在謎底揭開,圓場大傷元氣時再閃回舞會的鏡頭,不管有沒有“地鼠”,昔日算不上朋友的同僚還能坐在一起喝喝酒跳跳舞的時光仿佛真有那么點可貴的溫情,才更覺對于孤獨慣了的間諜們而言,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感情這東西實在太奢侈了吧。自己一直對間諜片十分偏愛,其實看的并不完全是有多驚險的故事,作為間諜的他們身體里那股近乎變態(tài)的克制力太值得我們這些一輩子和情報事業(yè)搭不上邊的普通人謂之敬畏。應了那句老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這部電影總覺得腦子里有某種舞步在盤旋,排除到最后剩下的只有探戈。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探戈跳不起來,就像間諜,人心沒了相背,也就自然不需要間諜做事情。探戈和間諜共通之處便在這種唇齒相依的間離感,臉貼得越緊,心離得越遠。三步一回頭的警覺,或許從雙手相握的剎那就已經明白了舞伴的身份,卻還要貌合神離的跳完這只曲子,等著舞步收煞時的掌聲雷動。間諜就是那么變態(tài),明明危險到你死我活,卻還貪戀在一束追光里多踩出幾個漂亮的步法,跳著這一個人的探戈,有種致命的美麗。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以下簡稱TTSS)是個挺復雜的故事,看暈了看睡著了都很正常,俺也是把書翻了N遍之后才敢跟別人討論的,做了一張基本無劇透的電影人物圖解和黑話介紹,給對鳥語名過敏的同學,希望有所幫助,
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1245001022.jpg看過原著的同學都會清楚TTSS復雜的情節(jié)對電影的改編是多大的一個挑戰(zhàn)。原本來說精簡一下劇情砍掉支線情節(jié)和人物,在兩小時之內講完故事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在精簡的同時保留TTSS原著的精髓和韻味就相當困難了。BBC新版福爾摩斯(Sherlock)把背景搬到當代可謂明智之舉,在Jeremy Brett的經典演繹的巔峰之外新開了一個山頭,故事節(jié)奏自然快了不說,福叔發(fā)短信華生寫博客都立馬成了亮點。首次被搬上熒幕的TTSS則不需要也沒辦法脫離那個屬于老總和史邁利的時代,那個鐵幕分隔下的冷戰(zhàn)時代。
原著作者勒卡雷寫的是最貼近真實的間諜生活,老爺子年輕的時候做過情報工作,知道這一行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筆下的間諜都沒有防彈光環(huán)的。TTSS的男一號喬治史邁利,一個看上去基本無害甚至有點悲催有點滑稽的中年矮胖發(fā)福眼鏡男,事業(yè)上因為高層爭斗被撤職,生活中妻子出軌如打牌,后來單位出了個大內鬼(鼴鼠),領導這才記起他來,收拾殘局事情總是他來干。最后當然他把鼴鼠給逮住了,靠得卻是躲在屋里看文件出門散步加聊天??墒菍τ陔娪皝碚f,喜怒哀樂都好上鏡,真實平淡卻很難辦,看文件比飛檐走壁要難拍得多。一個矮胖小老頭獨自坐在冬日倫敦某小旅館的簡陋房間里一頁一頁的翻文件,這種鏡頭30秒鐘是藝術,30分鐘就是催眠了,觀眾要的是脫離生活,片方要的是票房,誰會在乎史邁利那些個不休不眠的日日夜夜是多少個三十分鐘?
TTSS這次改編勒卡雷老爺子應該是參與了的,請了惜字如金的低調導演和編劇,主角史邁利出場10分鐘愣是一句臺詞都沒有,全靠鏡頭(陰暗的)表現(xiàn)把基本故事說清楚,挺不容易的。老爺子教導我們生活總不能十全十美,所以作為TTSS的腦殘粉俺給電影打四星。
初次接觸TTSS的童鞋,如果看完片覺得不過癮可以去看BBC 1979年那部7集電視劇,拍的相當忠于原著,Alec Guinness爵士出演那個看上去基本無害甚至有點悲催有點滑稽的中年矮胖發(fā)福眼鏡男,只要他想要的時候,那雙平日里無精打采的眼睛會突然射出無比銳利目光穿透厚厚的鏡片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論面前是說謊成性的間諜還是堆積如山的文件,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8520/,還不過癮就去看原著好了,勒卡雷老爺子的種種細節(jié)和伏筆,包您滿意,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259/謹向先看書后看片覺得不滿意的同學推薦幾部慢節(jié)奏的劇,
講美國堂弟情報分析員生活的Rubicon(無路可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54415/講善于思考的英雄的潛伏在蓋世太??偛康奶K聯(lián)情報員如何在敵人的心臟斗智斗勇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866/還有一季破一個案子的The Killing(謀殺)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26178/前面的啰嗦主要是為了避免直接劇透,現(xiàn)在該說正題了。
===========警告:俺是完全徹底的劇透線==========
先說幾個亮點
1. 有同學說過的,史邁利退休后新配了黑框眼鏡,跟之前的金邊眼鏡相對照,很好的區(qū)別了回憶和現(xiàn)實。
2. 反復出現(xiàn)的圣誕舞會,交代了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迷人的安恩和悲催的史邁利,彪悍又孤獨的老總,被打壓的阿勒萊恩,還有眉來眼去的科林叔跟強壯哥。讓俺覺得尤為巧妙的是,蘇聯(lián)國歌聲中的海頓跟安恩,既暗示了兩人偷情只是卡拉的計謀,也點明了莫斯科中心是圓場的圣誕老人這一荒誕的現(xiàn)實。
3. 一些細節(jié)沒有扔,小胖墩羅奇(難道就因為他叫Bill)、那個打火機(拍續(xù)集的需要?)、督察長的養(yǎng)蜂嗜好(順帶吐槽新一季的Sherlock?),海頓的畫(才子外加曖昧的象征)
4. 把吉姆在匈牙利的接頭地點由午夜森林變成白天的咖啡館,沒有沖鋒槍和坦克,氣氛反而更加緊張,胖領班那一滴汗水堪稱妙筆。
5. 勒卡雷老爺子的客串(75:53),唱蘇聯(lián)國歌唱的好激動啊。。。
------------------------------幾個有些別扭的改動------------------------------
1. 圓場總部的“四角小樓”外面看著還成,里面裝修風格是不是有點后現(xiàn)代了。。。比如那個隔音會議室,好像KTV包間。。。
2. 不知是不是為了照顧外國觀眾,原著中英國特色的官僚體系給弄沒了,出現(xiàn)了罕見的不把選民掛在嘴邊的大臣,以及真的在打醬油的“卑微公務員”拉康(演員選的有點滑稽,就算找不到漢弗萊也得弄個伯納充數(shù)吧),史邁利還很不客氣地對拉康說你開除了我,完全不是勒卡雷的低調風格啊。
3. 研究組女王康妮選角也現(xiàn)代化了,BBC老版是伊利莎白二世那種女王,電影版則儼然是11區(qū)的那種,你懂的。這下也不用為帝國斜陽而哭了。
4. 塔爾那段,香港變成伊斯坦布爾倒是沒啥,可鮑里斯等人被殺那幾個場面實在有點為視覺效果而潑血漿了。
5. 為了簡化劇情,塔爾的故事被挪到后面史邁利家講了,這里改的有些勉強,且不說塔爾作為底層特工如何找到密情局二把手家的,單說史邁利因為拉康一句老總說有鼴鼠而這是你這一代的責任就接手了就有些不符合人物性格,要知道原著里面先是在第一時間審問了塔爾,然后拉康又是道歉又是懇求又是命令的,才把史邁利請出山。
6. 吉姆最后那一槍,美學和象征意義確實不錯,也省的原著那個含蓄結尾讓大家猜,不過子彈比赤手空拳更容易追查的吧。
7. 千辛萬苦才跑回英國的塔爾居然直接給拉康辦公室打電話,當卡拉的手下都在睡大覺么,原著里塔爾在吉勒姆的車上留了一個買車的紙條約定的碰頭地點,然后吉勒姆用公用電話打到拉康的在鄉(xiāng)下的別墅,最后吉勒姆在史邁利家蹲守把他接到拉康的別墅,這樣才靠譜啊。
----------------------關于原著和電影的時間線比較-------------------
正文為原著時間線依據(jù)的是三部曲第三部中文版最后的年表里面的時間,括號中為電影的。
1972年10月21日吉姆在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的森林里掉進卡拉和海頓設計的陷阱(電影改為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街頭)
11月阿勒萊恩接替老總成為圓場首長,史邁利被撤職(電影演了老總簽了一份標著1973年11月14日的文件然后帶著史邁利一起退休了)
12月24日老總葬禮(電影里面孤獨一人在醫(yī)院死去)
(電影里史邁利是在一個雨天配了那副時間軸眼鏡,下一個鏡頭11:12是他獨自一人走在雪地里,再之后是在綠蔭環(huán)繞的湖中游泳,日歷顯然已經翻過了一年)
次年2月27日巫師要求分房子(電影里面阿勒萊恩帶著羅埃布蘭德去找拉康)
4月21日塔爾為伊琳娜要求政治庇護,因為鼴鼠告密而失敗,伊琳娜被綁架蘇聯(lián),塔爾流亡國外(電影里伊琳娜穿的好像是春裝)
5月底吉姆普萊多去小學任教(電影里面演他和孩子們在綠色的草坪上玩耍,季節(jié)上是吻合的)
7月伊蓮娜等三人在莫斯科被處決(電影在這里修改了時間線,讓伊蓮娜當著吉姆的面被處決)
10月塔爾潛逃回英國,拉康、史邁利、吉勒姆三人審問塔爾,拉康請史邁利出山調查鼴鼠(電影里面改為塔爾給拉康打電話,拉康請史邁利出山,塔爾潛入史邁利家里尋求庇護講述伊蓮娜的故事)
11月底,海頓被查出,被殺,塵埃落定之后史邁利成為圓場新首腦(從電影最后吉姆射殺海頓時滿地的落葉來看,這時應該是秋天,跟原著一致)
綜上,電影里面從老總11月14日簽字到秋天海頓被殺,這中間應該是經過了一年而不是個把月,只是因為片中缺乏明確的時間標記,所以看著好像很短,比如阿勒萊恩帶著羅埃布蘭德去找拉康要房子,之后緊接著演塔爾給拉康打電話,好像發(fā)生在一天似的,其實完全可以是七個月。喜怒哀樂這些強烈的感情都好上鏡,唯獨真實和平淡比較難,史邁利在雪地里孤獨的走著,一走就是一個冬天。所以除了伊蓮娜處決那段為了視覺沖擊破了些不必要的血漿還有塔爾相關情節(jié)有些不合行規(guī)之外,其它都沒有什么沖突。
至于72和73年的差異,因為中文版有過翻錯時間的前科,所以還請有英文版的同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鑒于史邁利的年齡在相關小說中也有過修改,所以也可能是為了之后劇情需要所作的改動。
------------------------------關于吉姆跟海頓------------------------------
如康妮所說他們倆二戰(zhàn)前就是好友了,而海頓在二戰(zhàn)后即被卡拉招募,海頓叛國的蛛絲馬跡吉姆應該是有所察覺的,只是他一直不肯面對現(xiàn)實罷了。直到二十年后的那個圣誕舞會,(卡拉讓?)史邁利發(fā)現(xiàn)了海頓跟安恩的偷情,吉姆也從海頓空虛的目光中看到了對自己多年信任的背叛,才驚覺海頓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海頓了,于是有了最后那一槍。
-----------------------一些被省略的原著看點--------------------
1. 勒卡雷筆下的每個人都不是打醬油的,比如一開始那個在街上攔住史邁利的討厭鬼羅迪,他倆的談話實際上提出了史邁利一直在問自己的那個關鍵問題——潘西阿勒萊恩是靠什么取代了老總并在情報界站穩(wěn)腳跟的。
2. 史邁利跟安恩那廣為人知的糾結愛情,以至于每當有人被史邁利難住就會親切的問候說”你妻子最近還好吧“
3. 俺之前說過的,這書至少得看兩遍,第1遍看到底誰是鼴鼠,第2+遍看哪些人在什么時候就已經知道了鼴鼠身份,以及他們?yōu)槭裁催x擇沉默。
4. 塔爾的護照問題以及卡拉那個“聰明的結”(成為鼴鼠的關鍵就是跟大家打成一片)
-------------------------不知道算啥的------------------------------
1. GO頭發(fā)亂蓬蓬的時候好像貓頭鷹。。。
2. BC的金黃頭發(fā)配淺藍領帶真是帥啊,不過他的角色在這一版中更為醬油,一改BBC老版中吉勒姆既帥氣又老成的形象,偷文件后被帕西追問的那段發(fā)怒演的不如老版有爆發(fā)力。
3. 結尾水閘花園那個接頭房子的女房東干嘛要養(yǎng)狗,不記得原著有呢,為了讓夏洛克吉勒姆一看出狗毛?
4. GO游泳的鏡頭有啥含義,為了表示他真的為了拍戲增肥了?還是為了顯示史邁利退休后仍然一顆紅心在圓場?
5. 史邁利和吉勒姆去接督察長,三人在車里,有只蒼蠅飛來飛去是啥象征?不情愿的參與?(感謝豆友馬命風小指出,飛的不是蒼蠅是蜜蜂,孟德爾督察長出場的時候檢查蜂箱來著,鑒于福爾摩斯退休后去養(yǎng)蜂了,蜜蜂的應該算是致敬了?不過蜂箱已經很明顯了,為什么非要到處飛呢?)
6. 演Jerry Westerby那位原來是英國人啊,不知道他大西洋帝國第三季里面會不會更成熟些,現(xiàn)在這個娃娃臉形象哪有一點艾爾卡彭的威風啊
7. 科林叔每次看到美女后的那個笑容實在是。。。姑且認為這也是卡拉安排的吧
=================俺是穿越的分割線===================
這部分是看片前寫的,用來解釋少打的那顆星
看了幾個2011電影版《鍋匠》的預告片,感覺到由于電影這個載體本身和我們這個時代的限制,原著中的一些精華可能會被舍棄。在演員選擇方面,雖然加里奧德曼他為了角色努力增肥的敬業(yè)表現(xiàn)值得敬佩(真的增了么,完全沒看出來效果啊。。。),雖然以加里這么多年的經驗表現(xiàn)出史邁利那種冷靜和滄桑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史邁利之所以成為史邁利的那種看上去“基本無害”的感覺和那種“像個小雞蛋”的滑稽和無奈對于演慣了瘋狂角色的加里奧德曼來說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電影版在選角上面顯然沒有顧及“間諜長得越大眾化越好”這個規(guī)則,一張張有特色的明星臉,倒是可以不用擔心記不清各個角色了。
在細節(jié)方面,勒卡雷在細節(jié)上所花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是大部分編劇和作家所無法企及的。原著不僅告訴你誰是鼴鼠,還告訴你其實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不僅描寫忠誠和背叛,還討論了其背后的原因;不僅講述了情報行業(yè)的風風雨雨,還探尋了人性的種種角落,這一切都隱藏在細節(jié)之中。把勒卡雷這本難啃的書(是我看過的勒卡雷的書中最難啃的)在兩個小時內講清楚是個極為艱巨的任務,再加上現(xiàn)代電影追求視覺沖擊的癖好,必然會有大量細節(jié)被舍棄和改寫,這種改變無疑是十分可惜的,有時候還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比如把圓場那種樸素、無趣有些小擁擠小臟亂的辦公環(huán)境改成寬敞得有些雄偉的現(xiàn)代風格,使得原著里面那些“英國每況日下”的抱怨像是在哭窮。
原著中前圓場研究組女王康妮對史邁利說“可憐的人兒,為大英帝國受到的訓練,為統(tǒng)治海洋受到的訓練??墒乾F(xiàn)在一切都完了,都被奪走了,一去不復返了”,正是在這日不落帝國的落日余暉中,才有了圓場才子海頓對不列顛的深深失望,才有了新首腦阿勒萊恩對美利堅的種種向往,才有了這整個故事。
當然可以用電影和電視的經費什么的有差異來解釋,但是看看米國HBO那些耗資億萬的電視劇,再看看BBC那名副其實的“迷你”劇,經費問題也成了帝國斜陽的極佳詮釋。
喬治史邁利作為本書/劇的核心和勒卡雷心中的“游俠騎士”是個非常復雜的角色,原著中評價他“是棵外表虛弱的橡樹。你以為吹一口氣就可以把它吹倒,但是一遇風暴,他是最后碩果僅存扔在那里的一棵樹”,BBC 1979年版在這點上表現(xiàn)的非常好,Alec Guinness爵士的奧斯卡影帝果然不是白拿的。加里同學你得加油啊。
所以即便2011電影版是一部成功的片子(就目前的評論看來是的),要想全面的了解勒卡雷筆下的英國間諜生活,原著還是不能不看的,最少也得看看BBC 1979年版的迷你劇。這套迷你劇片頭很有意思,有變化的回放上一集結尾的內容,有點大家來找茬的感覺,片尾的音樂和畫面也很有美感,外帶那么一點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日帝國斜陽的傷感,算是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了。
Anyway,期待本片在中國上映,可以看看全新《鍋匠》詮釋。
雖然現(xiàn)在已經是公元21世紀了,但同為一種娛樂方式,小說和電影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當你觀看一本小說時,你可以在漏掉某個重要線索后,回頭翻看前面的情節(jié),但觀看一部電影呢?往往不會,為什么?因為和小說相比,電影天然的就給你制造了一個夢幻般的“視覺虛擬空間”,使你不忍回頭翻看(REW)以前的情節(jié)。但問題就來了,當一部線索龐雜的懸念小說被改編成一部電影后,就需要適當?shù)娜コ恍┎槐匾木€索,免得觀眾看得觀眾們丈二和尚摸著著頭腦,最后失卻了繼續(xù)觀看它的興趣。但很可惜,本片導演Tomas Alfredson看來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觀眾往往可以容忍電影的制作者把他們當做白癡看待,甚至會達到樂此不疲的程度(參看絕大多數(shù)“名偵探”電影),但是,觀眾們卻往往難以消受導演把他們當做“名偵探”看待。
很遺憾,我就是后一種觀眾。
留白與反高潮
這片怎么看著跟同窗之愛續(xù)集似的……當年的正太科林叔投奔蘇維埃之后又殺回來了繼續(xù)男女通吃攪亂一池春水這樣╮(╯▽╰)╭……
1. cast太強大了 2. 我愛benedict 3.真的太好看了 4.最近英國的電影都不錯 5.為什么倫敦在電影里總是黑不溜秋while美國不管哪里都陽光明媚
個人覺得非常精彩 戲骨們無時無刻不在飚戲 不過看慣了大片的人 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才行 否則就會睡著的!
兩極化:對劇情過分期待的同學恐怕會失望,然后一直迷戀英倫氣質的人卻恰恰找到了歸屬感。電影本身氣質濃厚,含蓄縝密,演員陣容堪稱英國全明星。電影為了加強陰郁感,而使得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線索過于隱晦。這里所表現(xiàn)的特工更接近現(xiàn)實中的特工生活,而《007》《碟中諜》是和大家開玩笑的。
Benedict Cumberbatch帥呆了。太美型了啊啊??!然后他竟然出了一把柜!哎呦!
受不了要將這么多人的臉和姓和名和他們的代號和他們做過的事一一對位,全片節(jié)奏奇亂導致觀影過程百爪撓心。改編書的電影如果只面向那些看過書的人你拍它干什么,導演不懂什么叫劇情片也不懂什么叫懸念,HOLD不住復雜劇情就別硬上。讓人想看第二遍的電影絕不該是因為劇情沒看懂,不會講故事就別講。
Control本來好好的做著魔杖但是不愿意為麥勞德服務就拉著教父一起去了麻瓜倫敦。Sherlock覺得蘇格蘭場的人都太弱智于是進了Circus和麥哥搶飯碗。喬治六世在戰(zhàn)后被策反成了蘇聯(lián)間諜還去勾引教父他老婆。Handsome Bob拋棄了One-Two變成直男一枚…英國太小熟人太多,打醬油的都是大牌!看片心情各種微妙~
迎面撲來一股bloody強烈的英倫叔叔風。劇情bloody難懂,奧叔bloody禁欲,阿福的金發(fā)bloody怪異
拍的就像一部文藝片,滿眼是濃味兒英國風,每個人都莫測高深淡定悶騷,挑戰(zhàn)表情戲眼神戲內心戲新高峰。演員普遍優(yōu)異,細節(jié)普遍精美,英倫風普遍濃厚,劇情......受英語制約,評價無能。
含蓄內斂神秘冷峻,有一種氣質叫英倫;密密盤絲環(huán)環(huán)解扣,有一種鋪排叫意境;文火加熱至沸惹一身雞皮,有一種懸疑像過敏;筆挺到暴走,聯(lián)袂祭出霧都國寶級景觀,有一個物種叫島國大叔;挑個眉翹個腿,高壓電就颼颼流竄,有一腔鼻血論斤飚。抖一抖月野兔劉海,不用念咒就把我給滅了,有一個大叔叫Colin
氣質!關鍵是氣質!英倫氣質太迷人,劍橋Circus太神秘!撇開如鯁在喉般的懸疑和緊張感,電影的從容和感覺很美。特別是一堆老得發(fā)霉的英倫男演員集體加盟,個個穿著老舊,味道陳韻。Oldman穿針引線,Colin Firth傲嬌瀟灑,Hardy金發(fā)憂郁,BC還演gay,真是亮點頻頻,演員單獨加一星。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導演很尊重原著,可惜編劇沒把原著當回事,電影前半部分鋪展了很大的攤子,竟然重要的角色之間都缺少必要的暗示和聯(lián)系,和整個故事幾乎都沒有實質性的關系,不得不說這劇本的失敗。這可能是最貼近真實間諜生活的間諜電影了,沒有槍戰(zhàn)和追車,有的只是一群疲憊的魅力老男人?!铩铩?/p>
時長限制,吉姆-普萊多與小男孩比爾的戲劇沖突減弱。雖然兩個小時說短不長,基本沒有高潮,觀眾被要求注意細節(jié),而對于沒讀過原著若想時刻緊繃神經則稍困難,配樂激起情感波動處毋多,換句話而言就是沉悶。兩條敘事線并行卻依然無法解釋所有問題,演員表現(xiàn)到位,另外最后海頓的死還是被拍得很基。
可能由于所有人都很出彩,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加里·奧德曼反而沒有顯得脫穎而出。一場精彩詭譎的冷戰(zhàn)群戲。
哥拍的不是諜戰(zhàn),是寂寞!
表面溫文儒雅實則潛藏玄機,鋪墊很多,信息量很足,但關鍵人物的彼此關系與支線的闡述不夠深入。低沉的音樂中,眾演員演繹的這出冷戰(zhàn)諜戰(zhàn)劇,里面的英倫味道和特定時代的氣氛讓人著迷,頻繁的場景、時間切換則非??简炗^眾專注力。★★★★
jim提著槍去見bill那段,音樂是他們在圣誕夜狂歡的歌,想到曾經并肩作戰(zhàn)的人啊,眼淚就沒能忍住。這一部純粹男人的片子,含蓄冷靜節(jié)制隱忍,較量的是忠誠和智商,剪輯也很棒,各處散落的珍珠不慌不忙松松地串在一起,比刻意煽情的片更能打動我。只是R5不盡人意,字幕有兩處聽的時候覺得翻譯出入太大
一部看情緒的電影,整個片子彌漫一種傷感和憂郁,并用那場不斷穿插的圣誕晚宴做情緒的線索。泛黃的畫面、緩慢的節(jié)奏以及統(tǒng)一的運鏡(勻速的慢搖和推)、角色不露情緒的表演,都是為了營照這種氛圍。缺點則是讓整個片子稍沉悶,節(jié)奏慢,不斷插敘理解起來略辛苦。奧德曼還真是沉靜如水啊,結尾很奇怪
有一種戰(zhàn)爭叫做冷戰(zhàn),有一種高潮就叫做冷高潮。整個故事都處在陰謀中,讓人時刻處于高潮前夕,欲噴發(fā)之時卻在最后一刻被抑制,時刻感受著高潮前夕那種瘙癢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