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子是看完水形之后看的,整體感覺舒服不少,失去孩子的退伍老兵帶著他的老戰(zhàn)友護送孩子遺體回家,比較沉重的一個題材,卻在回憶,探討,爭論中度過,牧師,老頑固,老實人父親,這三個類型的人注定是要矛盾爭吵不斷,滿嘴法克的毒師是亮點,演繹很到位…列車上在孩子的棺木前,幾個老友外和同行的新兵,一起回憶討論戰(zhàn)爭時候點滴回憶,時而前俯后仰,時而捧腹大笑的場景很精彩,感覺溫馨,暖暖…最后戰(zhàn)爭本身已經(jīng)不是一個主旨,父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成為整個影片的句號…最后孩子的那封遺書樸實的語言,卻充滿著溫馨和愛…
We need our salvage. Alcohol, tobacco, charity, religion, anything you do either for redemption, or simply for a moment of peaceful mind. We ne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with, to whom, once in a while, you make a confession for those shameful things you have ever done, then go back home continue your life. The nature of our lives is ruthless and ironically user unfriendly. Once you do it, it can't be redone. Once you see it, it can't be unseen. Some of us live in lies, others don't. The truth is, whatever you said and done, either it goes to your debt, or you pay it right now. The pastor himself represented God, however his friend, the most reckless guy has the name- Salvador- which is morphologically closer to 'Salvage'.
《落葉歸根》版的《護送錢斯》。 越戰(zhàn)老兵謝普爾重新尋得三十年前的老戰(zhàn)友薩爾和理查德,想讓他們幫忙把犧牲在伊拉克的兒子的遺體護送回家鄉(xiāng)安葬。就此塵封了幾十年的戰(zhàn)爭碎片又在重聚中一點點的拼湊了起來?。?! 其實他們?nèi)嗽谠綉?zhàn)后的幾十年里,依然都多多少少的經(jīng)受著戰(zhàn)爭洗禮后留下的影響。
薩爾每日里活得就像是一個笑話。牢騷滿腹,看誰都像是針尖對麥芒,而且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怎么著調(diào)。其實,越南戰(zhàn)爭中帶來的內(nèi)心傷疤,裂痕最深的就是他!因為他一直沒有從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每日活得渾渾噩噩,失去了人生的目標與追逐陽光雨露的動力!!
理查德,選擇了神父的職業(yè),更像是為自己曾經(jīng)在戰(zhàn)爭中的所作所為而自我救贖。但那段回憶不是通過誦經(jīng)洗禮就可以抹去的,就像他見到了他的兩位老戰(zhàn)友的反應一樣,既想極力的排斥送離他們,又與他們成行一起去幫助謝普爾完成心愿??此葡袷窃谒拮拥膭裾f下他決定幫助謝普爾,其實更像是他內(nèi)心的愧疚感讓他決定向謝普爾伸出援手(當年他跟薩爾害謝普爾蹲過軍隊里的大牢)。只是他的內(nèi)心更加的復雜,不像薩爾頹掉的人生一樣。也許是神父當?shù)木昧?,傷痛的心也能得到些許的平靜了。
謝普爾當年背了個大鍋進了大牢,陷害他的人里其中就有薩爾和理查德,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在處理兒子卡瑞遺體安葬問題上,他能想到(或是得到幫助)的也只有這兩位戰(zhàn)友了,其中的心情那必定是相當?shù)腻e綜復雜?。。。〈藭r的謝普爾內(nèi)心早已褪去了怨恨,只有那段回憶帶給他的戰(zhàn)壕里的生死兄弟!??!
就像謝普爾想的那樣,三人為了卡瑞遺體的安葬事宜,用各自的方式都盡了全力。期間發(fā)生了很多插曲,但最終三人還是一起來到了安葬拉瑞的地方,完成了謝普爾的心愿。期間薩爾的不著調(diào),理查德的偏穩(wěn)重(有時也沖動,可能是跟舊日戰(zhàn)友一起的緣故吧),謝普爾略顯沉悶的處事態(tài)度,讓他們跟護送拉瑞的華盛頓準下士一起,通過一起暢談、回憶,每個人都漸漸打開了塵封的心扉,新老兩代軍人對待戰(zhàn)爭、生活的看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戰(zhàn)爭!??!”這種傷痛,另一種傷痛,都是一樣的傷痛。
三個老伙計還鼓起勇氣去了犧牲多年的戰(zhàn)友的家,見到了戰(zhàn)友的家人,在得到祝福后,三人都釋懷了大部分多年來壓抑了太久的心結。
期間,謝普爾的一句話很耐人尋味:“我不想埋葬一個海軍,我只想埋葬我的兒子?!辟|樸的言語,讓人無盡的唏噓。
薩爾的不羈,理查德的想要淡忘。但在下葬那一刻,重又身著軍裝的兩人,眼中又透露出了軍人的堅毅與不屈。收旗幟的動作,敬禮時的莊重,依然是那么的一絲不茍。那一刻,他們思想上又統(tǒng)一在了一起,軍人看到自己國家旗幟時的剛毅信念,是一生都抹去不了的。
結尾謝普爾讀完兒子的遺書后,三個老伙計相顧無言時的場景,真是勝過千言萬語啊?。?!
有三個老家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美國狠狠地耍了。 自己的父輩是萬人敬仰的二戰(zhàn)英雄,他們渴望得到同樣的機會證明自己,然而走出越南瘴霧彌漫的叢林,除了一身傷痛和噩夢,他們沒能帶回任何勝利和榮譽。
他們已經(jīng)識破了上層政客的關于戰(zhàn)爭的謊言,唯一能夠讓他們感到一絲安慰的,是自己的付出會為家人后代換來和平。 兒子的戰(zhàn)死沙場,扯掉了可恥的謊言最后的遮羞布,甚至連陣亡的真實原因都差點被軍方隱瞞。這個年輕英俊的孩子,帶著一腔熱血,被國家送往遙遠而動亂的異國,參加一場本就屬于別人的戰(zhàn)爭,然后為了一瓶可樂,被充滿仇恨的極端主義者殺死。
所有那些理想、情懷、英勇、犧牲,都被證明只是熟悉的謊言。而擺在父親眼前的真實,是一具遺體,上面不再有一張完整的臉。 憤怒的父親,被軍隊奪走了自己的青春和兒子的生命,他不能允許兒子穿著軍禮服,被葬在阿靈頓公墓,因為這會提醒他這個可恥的謊言,以及自己沒能阻止這場悲劇的失敗。他要帶兒子回家,穿學士服而非軍裝,以自己的兒子而非一個海軍陸戰(zhàn)隊員的身份,入土為安。
這三個老兵,怒懟安撫烈士家屬的上校,對軍方的一切安排嗤之以鼻。他們大張旗鼓地否定這一切,為了把莫大的悲傷轉化成憤怒,得以宣泄。人很難做到直面這么大的變故,承認命運的隨機性,而更傾向于強行套用因果邏輯,把錯誤歸咎于具體的對象,加以指責。在他們看來,美國軍方就是殺死兒子的罪魁禍首,更具體些,那個上校就該為兒子的死負責。 可是在送子回家的這趟心酸又偶爾有趣的旅程中,憤怒漸漸回歸于哀傷,三個老兵也開始真正走出戰(zhàn)爭。 “你當初為什么要加入海軍?” Sal挑釁地問執(zhí)行任務的黑人戰(zhàn)士,八成以為自己可以對新兵蛋子幼稚的“愛國”情懷大肆嘲笑一番。沒成想對方的回答是為了逃離充滿墮落和暴力的貧民窟,參軍是最好的選擇。像HBO迷你劇《殺戮一代》里面一個拉丁裔士兵的說法,他目睹了一場喋血街頭的慘案,從此決定入伍“和白人混”,還能開上悍馬車。對于一些社會底層的孩子來說,戰(zhàn)爭不是謊言,而是實打實的機會,能提供體面的收入和履歷,甚至退伍后上大學的幫助計劃。這是Sal沒有想到的。 “他犧牲前救了三個戰(zhàn)友,是你們嗎?” “是的,就是我們。” Sal原本試圖向當年陣亡的戰(zhàn)友家屬揭露其死亡的真相,為自己贖罪,指控軍方的虛偽。然而最終還是選擇將善意的謊言維持下去。這個母親失去了兒子,她需要的究竟是知情權,還是相信兒子沒有白白犧牲,死于英勇的個人選擇,而非在沒有麻醉藥物的極度痛苦之中絕望地離開了世界。軍隊的處理方式,可能出發(fā)點中也不乏維穩(wěn)的因素,也勢必背負罵名,但對于很多悲慟的家屬而言,這種帶有謊言的安慰又幾乎是最好的選擇。認識到生活并非都是非黑即白,正確的做法時常不是最好的做法,是人生最無奈的成長。這一刻Sal心底里像詛咒一樣纏繞他幾十年的憤怒終于得到了化解。 從影片開頭Doc決定讓兒子穿學士服,而上校則反復叮囑黑人士兵確保烈士穿軍裝下葬,這個分歧就在劇情中埋下了懸念,令觀眾以為這件事將成為電影高潮矛盾爆發(fā)的導火線。然而導演的處理卻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三個老兵和黑人小兵在葬禮之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氣氛輕松融洽得并不像是在討論一個如此悲傷的儀式。Doc拿出兒子的學士服,黑人小兵說這件衣服可能有些小了,他的戰(zhàn)友已經(jīng)長成一個大小伙子。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另一個選擇就成了深藍色的海軍禮服。四個人聊著自己穿上這套禮服像驕傲的孔雀似的樣子,預想的激烈爭執(zhí)并沒有爆發(fā),但看到此時每個觀眾都能明白,矛盾早在旅途中得以化解,一切已經(jīng)重回正軌。
結尾的一封信可以說是很套路同時又很深情?!拔抑滥阋恢辈辉敢馕壹尤牒\?,謝謝你能支持我的選擇。請把我和媽媽葬在一起,我想穿我的軍裝……” 經(jīng)歷了一番曲折,這個父親最終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Last flag flying 最后的旗幟,無關政治,無關戰(zhàn)爭,只代表曾經(jīng)年輕熱烈真誠的生命,飄蕩不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 的家庭(父親)朋友版本。三個老男人一臺戲,精彩 在三人去找當年戰(zhàn)友的老媽媽,Sal在那一瞬間猶豫, 然后說了讓老媽媽自豪的話。三個老兵不約而同地達成了默契,與之前追尋Doc的兒子死的真相完全轉變,讓人唏噓不已。Man makes war, war makes man. 評分:9/10
落葉歸根的列車在回家路上一刻不停,它承載的不僅只有少年的身軀,還有父親滿滿的愛。然而更多的,它承載著父親與兩個朋友之間的感情,這三個人似乎自始至終不愿改變,可又在潛移默化中彼此靠近,借著三位主角到位的表演,整部電影讓人看得心里格外暖和。
三個小生去送殯...
林克萊特的公路電影,側面的戰(zhàn)爭反思與理解,屬于漸入佳境的那種,有些細節(jié)還是很打動人的。[B-]
感動、幽默、深刻,對信仰、戰(zhàn)爭還有親情做了最溫柔真摯的告解。能在國內(nèi)的大屏幕第一次看到我最愛的兩位演員(以及,《陽光小美女》后的重聚)加爆了我的感情分(所以無視我任性的評價),也在平遙影展最后一天冷到令人發(fā)指的露天劇場熱淚盈眶。中國發(fā)行方來走紅毯了,等著進院線再給墻頭們送票錢!
濕滑的路面,橋梁,前方閃閃發(fā)光的城市夜景,廉價的汽車旅館,電視里的新聞畫面和比賽直播,棕色的餐館,火車運輸廂內(nèi)的坐談...沒有什么特別的場景,臺詞也比較直白,但每個看似不起眼的段落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串聯(lián)起這些場景的是三個中年人,其中兩個是他的舊日戰(zhàn)友,他們要和他一起將他死去的參軍的兒子的尸體運回家。在此過程,導演表達了關于反戰(zhàn),何謂愛國,宗教以及生活的一些思考,我不能說它很深刻,但確實具備日常味道,反正我的參與度頗高。其實這種拍法是導演的拿手好戲了,但這次他不再寫年少輕狂,對準的是垂老的中年,于是就多了一點傷感。嗯,很多事情過去了,生活像是被永久定調(diào),僅僅是如此活著,沒有好事情,不期待好運氣,這是同行時偶爾說幾句玩笑話就算是快樂的日子,而每個人都必須去承受這種日子的重量,其實這真的不容易。
三個老男人主持的社會情感創(chuàng)傷類電臺節(jié)目,時不時再插入一段抒情小曲,基本就屬于那種即使關掉畫面戴上耳機聽兩個小時對話也不會對內(nèi)容理解有太大影響的電影。
多數(shù)左派的自我剖白最終都無甚意義。 All I see is that you get three chatty old men together, oh dang it Richard Linklater please don't do this again.
3.5 其實和比利林恩的問題如出一轍,對戰(zhàn)爭做去政治化的表達是現(xiàn)在美國電影的套路手法。說是阿什比那部電影的續(xù)集,其實只是借了一個公路片的結構而已,70年代那種憤怒和絕望永遠回不來了。印象深刻的是一句“美國每一代人都有一場自己的戰(zhàn)爭”,只是什么時候真正跳出憤世嫉俗的圈子,變化才會到來吧
(5.0)老友再聚回憶往事九成九的結果會是happy ending,再搭上這個回憶還是由護送英雄歸鄉(xiāng)引發(fā)的那就更沒跑了。導演居然是林克萊特。仨老頭互懟略有意思。
似林克萊特又不似林克萊特。三個老戲骨即便是坐火車聊天也看點十足。三個退役海軍護送卡瑞爾角色的兒子,在巴格達服役時被誤殺的年輕人的尸體返鄉(xiāng)。是中年老男人版的“愛在”故事??ㄈ馉柺且粋€被低估的偉大演員。
世界變了,變得干凈、整潔,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狂躁不安,只有他們?nèi)齻€老家伙還懷念著之前狂歡縱欲、恣情放蕩的舊日子,他們再次踏上旅程,開著過時的玩笑,似乎又回到了越戰(zhàn)后的那年冬天。P.S.選角真的一言難盡,想想《特殊任務》,不奢求能請到當時的演員,至少在外形上不要差別這么大好吧。
直男癌公路戰(zhàn)爭片。幾處重溫往昔掏心置腹對話,穿插著旅途中無傷大雅的玩笑,連悲傷的情緒,以及對國家失信的憤世嫉俗,都把控得剛剛好。然而正是這份讓觀眾熟悉的樸素和親和度,讓成片毫無驚喜可言,甚至——像是一部“如果讓林克萊克拍戰(zhàn)爭片會怎樣”的山寨電影。
故事很簡單,主要看幾位非一線大角色飆演技,史蒂夫嚴肅起來太可怕了。
老兵想不通,為何當年去越南,如今又去伊拉克。將軍想不通,為何不把烈士葬在阿靈頓,為何下葬不肯穿制服。牧師想不通,為何用手機才能即時通訊。酒鬼想不通,為何信仰的上帝不是萬能?電視機里布什在講演,薩達姆被抓。對于時代,眾生的困惑渺小而卑微。對于父親,讓孩子擁有完滿的童年已是最大寬慰。
優(yōu)秀的題材點(戰(zhàn)爭的余音是如何與日常生活融合,從他人到自己,從身體到心理,從短短幾天到漫長的一生)和類型(三個老直男的公路悲喜?。欢鴽]有操作起來——大段的對話并沒使其如往常般切入真實,且偶爾出現(xiàn)命題作文式的失真,似乎是林克萊特第一次輸在這。當然,依舊不錯的表演和細節(jié)。
有幾個片段還好, 但我真的很不待見Carell演這種苦兮兮的角色,而且最后離經(jīng)叛道的老白突然搖身一變穿軍裝疊國旗簡直莫名其妙。后來一看是Linklater的片子也就釋然了。
林克萊特版落葉歸根,一個老混不吝酒鬼、一個黑人牧師陪伴昔日戰(zhàn)友將其犧牲兒子的遺體帶回故鄉(xiāng)的故事,一路上時而豁達時而悲傷,同時回憶起服役年代、真相不為外界所知的過往。依舊嘮嘮叨叨,老白演得真好,總演喜劇的卡瑞爾變身一個海邊曼徹斯特一樣喪的男人,結尾略煽。穿一天軍裝,就是一輩子軍人
披著反戰(zhàn)的外衣,最后講的其實是與自己和解,兜兜轉轉到最后,還是那套價值觀正確的說辭,顯得很溫吞,當然美國電影基本上都是這個落腳點,除了那幾個憤青導演。林特萊克拍戰(zhàn)爭片,聽上去不明覺厲,其實和那些能把行活兒拍到及格水準的好萊塢流水線導演相比,沒什么特別的優(yōu)勢,感覺就是接了個行活。
NYFF開幕/第一場,過于話嘮的公路片,和Billy Lynn一樣對戰(zhàn)爭有著獨特視覺的體驗,愛國主義教育的氣氛有點濃重。三顆星給主角演技(我的老白?。?,一顆星給劇情,因為我們都要學會與過去與自己和解。
看似不尋常但其實又很Linklater的作品;看似憤世嫉俗但最終仍然達成了和解。雖然還是沒有跳脫liberal愛國主義的話語(which is cute),這樣的小品在當下只嫌少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