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之時,人類最渴望的是什么?是火,帶來溫暖,傳遞光明,驅散黑暗。
電影便是從火開始,以火結束。有別于作者雷·布拉德伯里的同名小說,電影故事脫開了充滿暗喻嘲諷的環(huán)境,有意鈍化矛盾,利用舞臺效果與戲劇化來重塑人的意識沖撞,將原作品中的尖銳批判溫和地降格為人文思考與無聲反抗。
無論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亦或是陶淵明的桃花源,他們都構架在一個飄渺之地,那里人人平等,共享資源沒有爭斗。在我們意識中,往往把平等等同于相同,劇中的“消防隊長”就秉承著如此思想,遵循這一原則來統(tǒng)領這個“消防局”(燒書局)。
他們圍繞理論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社會體系:消弭思維差異而帶來的爭端,將所有人“放置”在一個低教育度泛娛樂化的氛圍里,所有人識字但并不看書,識字僅供他們維持日常交流,其他時間更多的在工作,看電視綜藝娛樂,嗑藥汲取精神歡愉。避免了爭論與戰(zhàn)爭,整個體系一片祥和。
在邏輯上,擁有相同思維的人往往會做出相似的決定,在其發(fā)展上才會保持統(tǒng)一步伐。而當人擁有不同思維后,便會衍生出不同想法,需要統(tǒng)一意見時,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個擁有權力的定奪者或者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類似規(guī)定。這又與完全平等,尊重個人意志相違背。
為了滿足個人表達,電影里中描繪出男主妻子在家看電視娛樂時,會被受邀參加電視節(jié)目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在屏幕前做出決定劇情走向的判斷。這和不久前推出的交互式英劇《黑鏡:潘達斯奈基》出奇相似。然而幾個問答環(huán)節(jié),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謂交互式劇情根本是事先安排好的,并不會影響劇情發(fā)展。只有男主的妻子沉浸其中,并為自己能答出所有問題而沾沾自喜,不以為異。
導演特呂弗故意隱去了諸多社會背景,將其碎片化,很多相關鏡頭往往是驚鴻一瞥。對其拼湊整理,就會還原出一個怪異的世界。所有人總會無意識撫摸自己的身體(臉頰,小腿),包括男主的妻子站在鏡前不斷撫摸自己的胸部,舉止怪異,呈現(xiàn)出某種癥候群,像極了集體癔癥。而這背后的原因劇中并未表達。男主作為一個正常人,就顯得格格不入,但男主又是整個體系最為核心的維護者(燒書員保證體系的完美運行),這樣的位置割裂必然帶來思想的決裂,反抗不可避免(背后的隱喻不言而喻)。
不過電影并未走向激化的矛盾,出現(xiàn)類似《V字仇殺隊》中恢弘景象和激烈拷問,反而更深層次地挖掘主角內心,從一個燒書員變?yōu)橐粋€偷書賊。主角開始偷偷往家里藏書,從無聊的娛樂中脫離,投入到閱讀的懷抱。天性不可奪,人類自始至終血液里流淌著對知識的渴望,書籍無疑是最佳的甜品。這樣的劇情走向也符合了它是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用烏托邦的幻想手段來反駁烏托邦,將其不可實現(xiàn)性一一揭露,寓意遠大于內容。
電影《后天》中有一橋段:冰雪降臨,主角的兒子山姆和小伙伴被困圖書館,他們被迫燒書自保。在過程中他們就燒什么書進行了探討,最后選擇了國稅法典焚燒。我們知道書籍是伴隨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工具,早期作為知識載體,同時承擔傳播和傳承兩大支柱作用。把書籍作為人類的文明象征也不為過,所以當社會秩序遭遇到崩塌式的毀滅時,山姆他們考慮到為后人留存文明火種,從社會秩序最末端的書籍開始燒起,是一種人文考慮。
本電影中其實就遇到了這樣的危機抉擇,為保證體系的正常運行,創(chuàng)造異想的書籍必須全部付之一炬,填為龐然大物前進的動力,如此釜底抽薪的做法必然帶來整個文明的蕩然無存。故而作者安排了一批懷著強烈人文主義的“Bookmen”來保留文明記憶。他們將書本完全記下,以待“寒冬”過去,等復蘇的日子來臨,再次播下文明的火種。
回到電影標題:華氏451度代表什么?人類的體溫是37攝氏度,水的常溫是4攝氏度,華氏451度就是書籍紙張燃燒的溫度。萬物皆有溫度,那么我們文明的溫度又是多少呢?
故事結尾大雪紛飛,數(shù)十人在湖畔來回踱步,念念有詞,背誦著某一書本的內容。舊東西在烈火中消亡,新事物將在我們心中的火焰里誕生。電影就是這樣前后呼應,于無聲中吶喊。
這部1966年的作品在今看來依舊具有前瞻性。有報告指出去年中國成年人一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67本,成年人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遠遠低于其他國家的閱讀書籍量。
在更多時候,我們更愿意在電梯里,餐桌上討論看了什么電視劇,周末去什么地方玩,買了什么日用品護膚品。電影中的橋段在遙遙60年后再一次上演了。不可否認,大眾娛樂的多樣性帶來許多歡樂,但同樣摧毀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逐漸走向空虛的深淵。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厭惡看書,讓消防員們舉起手里的噴槍。
這一次噴出的不是水,而是毀滅的火焰。
Fahrenheit 451,恰好是書會被燒成灰的溫度。有一群叫做Fireman的人,工作不是滅火,而是搜書、然後焚書,以及逮捕看書的人。所以這個城市不讀書,不印書,只讀圖、看同一個電視臺。居住在那裡的人吃各種藥片,藥片的名字也只有“紅色6號”之類。 Montag的職業(yè)便是fireman,擅長焚書。直到被人問:你有沒有看過你所燒的書?他才開始嘗試去偷偷藏起書閱讀。妻子卻受不了,而舉報了他。 Montag說,他要把書藏進每一個fireman的家中,然後舉報他們。如此一來,System will kill itself???,他的藏書被妻子舉報了,只能逃到遙遠的小村。那裡的人自覺地燒書,用背書的形式記住。 每一個人的都是一本書,他們等有一天書籍可以被出版,就背下來??诳谙鄠?。
如果可以像這部片子一樣,多一點跟超能,外太空無關的科幻片就好了。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xiàn)代電器。
《華氏451》里沒有任何一個情節(jié)是真正關乎書籍的,盡管它無時無刻不在作出愛書珍視書的姿態(tài)。影片的唯一矛盾點是在直接壓迫進步人士的神經,畢竟遠到秦始皇近到納粹,焚書一事總是許多人最驚悚的夢靨。但這背后沒有考慮到的是,書籍本身僅僅是文化記憶的載體,重點之事在于什么樣的書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書會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學地做出書籍拯救者的姿態(tài),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對新媒體懷疑主義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呂弗的美學,影片的科幻布景簡直是上承查克瓊斯下啟星球大戰(zhàn)啊。
特呂弗的。。彩色。??苹谩?。英語片。。。其實我覺得這故事不錯,概念還行,雖然不知道為什么拍得笑點頻頻的,大概是因為沒錢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來是祖與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歡朱莉克里斯蒂!
總覺得有些地方勉強,但跟小說比還是電影好。鏡頭對準書,讓那些代表文明的書醒目地展現(xiàn),比空講道理好。另外特呂弗加重了兩個女性角色,讓女孩有始有終,也給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時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實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賣個概念而已。
特呂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語片,還是軟科幻片。焚書坑儒這種事對我們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傳統(tǒng)。電影設定更極端化,讀書會使人產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閱讀,讓民眾沉溺于”奶頭樂“娛樂節(jié)目就足夠了。電影開頭的演職人員表是用旁白說的,從形式上呼應”禁止文字閱讀“的設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處,一線執(zhí)法者長期接觸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發(fā)生轉變。男主角家里的壁掛平板電視,和21世紀當今的顯示效果幾乎相同,足足領先了三十多年。
從基督教燒死女巫等異己到宗教裁判所燒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這個華氏451,都是當局對意見對知識對自由對理性的恐懼,當然事物有其兩面性,但是對資源的獨占是危險的潛流,是把獨占者本身推向深淵的警示,從電影本身來講同奧威爾的小說一樣都是遵循堡壘從內部攻克的方式敘事,體制內先反
無法想象沒有書籍,統(tǒng)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無聊與貧瘠,沒有精神食糧的人類將多么空虛寂寞。結尾人們對書籍的背誦和傳承令人鼓舞,能被銷毀的是書籍本身,而存在頭腦中則被更好的銘記。其實那個被燒死的老消防隊長不是對每本書講什么都了然于胸嗎?這不是代表他都讀過?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處。
片中焚燒的書大部分是特呂弗的最愛...還燒了本特呂弗寫的書封面是筋疲力盡。祖哥和特呂弗全擰巴了互相討厭對方,拍攝的最后兩個星期倆人一句話沒說過...祖哥還故意理發(fā)制造bug...貝爾蒙多曾被考慮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語國家觀眾不熟悉沒能出演。
我最愛的科幻小說被改編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結尾簡直令人發(fā)指。。。色彩和構圖很美,總體風格向希區(qū)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樂還是bernard herrmann, 不過從劇情本身而言,改編地很失敗。
原作的絕望、黑暗、壓抑在這里統(tǒng)統(tǒng)被弱化,呈現(xiàn)出一個詭異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區(qū),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幾乎是以一種信道群體的方式呈現(xiàn)的,宗教的神秘氣息在這里被改造成了一個精神上的理想國,那個雪地里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在背誦不同文字的書籍的場景,真像是某個晨讀的清晨,充滿希望。(其實這個故事可以有個續(xù)集,書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識組織起新的知識信仰,長時間的背誦習慣使得他們停止思考專注傳承,形成新的思維禁錮……)
講述人們被禁止讀書,消防員專事焚書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結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呂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題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氣象而帶著法式浪漫,也不知該佩服還是批評。
特呂弗首部彩色片,反烏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敘事拍成了優(yōu)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達爾[阿爾法城]差距不小。2.焚書殉道場景和片頭的多個單色濾鏡快推蒙太奇很贊。3.給達利畫冊的特寫時間長得犯規(guī),基本翻個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們說同樣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對的,其他人全是錯的。(8.0/10)
看到那個老太太被燒書的火光吞噬,真是觸目驚心。
一個無聊的套路故事(一個燒書的消防員遇到一個愛書的姑娘,姑娘的幾個提問引發(fā)了他對書籍的好奇,于是他開始藏書,他被妻子舉報后逃到了一群愛書背書的人的群落里),未來感非常弱,看了電影后與之前光看了劇情簡介時的感覺一樣,還是那個時代的電影特色:只有背景音樂出彩。其實覺得被燒死的消防隊長挺通透的(他顯然看過很多書),人們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書,那又有什么用呢,還是改變不了世界,徒增煩惱而已。
意外得還算在好好講故事,就還挺好看的~各種五毛錢特效很是歡樂,私貨吐槽滿地,結局book men部分也挺動人的~以及,本來以為法國新浪潮應該全滅的,這么看來,說不定,莫非,其實,是能對上特呂弗電波的。。。
戈達爾的《阿爾法城》上映后,時隔僅一年,特呂弗也用一部反烏托邦電影開始了自己的彩色電影歷程。如果說戈達爾只是用科幻的外殼引出語言的重要性,特呂弗則實實在在的描繪了那個“焚燒”語言的社會。但由于時代的限制與思想的固化,無論是2018版還是本片都沒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反烏托邦類型又一神作。華氏451度是讓書頁能夠燃燒起來的溫度。非常喜歡其中一幕的設計,fireman闖進老婦人的家里要燒她的書,老婦人站在被扔的散亂成堆的書籍上自己點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書,宛如船長和她將沉的船,隨著船一起沉入海底,電影里表現(xiàn)的也就那樣可是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燒毀書籍的畫面也是讓我覺得心酸,像看見人類文化與智慧的結晶被簡單付之一炬,忍不住兩眼一黑。還有最后每個人都是一部書那里,書是活的,書是可以說話的,特別是還有各種不同的語言,他們每個人像書籍的擬人一樣,在被雪覆蓋的道路盡頭,宛如精神世界逃難的孤魂。更加離譜的是,這樣荒誕的事情在歷史上真的發(fā)生過。“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時期的幾部還花哨,如果能貫穿全片并把人物抽離出來肯定會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膚淺,同戈達爾的《阿爾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雖然許多人對這部片子評價不高,特呂弗自個也如此看待,但我覺得帶點未來科幻味道的感覺,在1966年看來還是很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