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喜福會的粉絲
我對我們班的女生說“你們將來,只要自己愿意,就沒有一個人的命運(yùn)會是悲??!”
女孩子們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問,“為什么?”
因為我是《喜福會》的忠實粉絲,我相信女性由丈夫決定自己的命運(yùn)和尊榮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喜福會》里面的兩代母女,各自遇到不同的感情故事,個性或有遺傳,命運(yùn)也有詭異的類似之處。從封建的中國逃離出去的母親們,跟自小在美國長大的女兒們,不同的故事有相同的主題,那就是為了獲得愛和尊嚴(yán)的努力。
或許是來自草根的樂觀主義作怪吧,我相信努力的結(jié)果,就是獲得愛和尊嚴(yán)。就好像其中一個母親告訴女兒的那樣,“除非他給你你要的愛和尊重,否則離開他!離開之后,你才會被發(fā)現(xiàn),會被珍惜。”忍氣吞聲的女兒憔悴慘淡,斤斤計較并且處處占老婆經(jīng)濟(jì)上便宜的女婿譏諷道,“你想要改變么?那么你得考慮清楚你要付出的代價?!比舾赡曛蟮木蹠?,女兒容光煥發(fā)談笑風(fēng)生,仿佛換了一個人,而她身邊的新老公,英俊大方體貼入微。
感情需要彼此的相互愛和尊重,缺一不可——沒有必要因為是女人,所以就必須一直隱忍屈辱。愛不是犯賤的理由,愛也得給值得的人。
我不是鼓勵女孩子稍有不滿就放棄自己的感情,白流蘇成為范柳原的太太之后,她的嫂子也立即蠢蠢欲動地鬧離婚,只是搞不好就是東施效顰。仰慕富貴而絕情斷義,多少算是人格缺陷,該是要自討苦吃的。
我之所以跟女孩子們說人生不會有悲劇,因為她們都得到了高出一般的教育機(jī)會,都具備了經(jīng)濟(jì)獨(dú)立的前提條件,更重要的是,具備了自己思考和選擇的能力。這樣的女孩子,只要下定決心好好愛自己,人生怎么可能是悲劇呢?她們追求幸福的權(quán)力,是上天所賦,不可剝奪。
在女性意識方面,現(xiàn)在或許是最最混亂的時候,前衛(wèi)和傳統(tǒng)并存,一部分女性倔強(qiáng)地在事業(yè)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一部分女性強(qiáng)烈地渴望回歸家庭。哪一種道路都是正確的,只要適合自己就好。事業(yè)給人以成就感,家庭給人以溫暖,兩者兼得的人累并幸福著。
《東北一家人》里面老媽媽彭玉,可說是個人見人愛的老太太,但是誰知道呢?當(dāng)年她丈夫八年癱瘓在床,她什么片子都不拍,一心在家照顧他?!皠e的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丈夫”。丈夫過世以后,64歲的她重返銀幕,并且浪漫地再婚了,依然很幸福。
災(zāi)難和意外都不可怕,上帝喜歡給有些人多一些磨折,使他們更加強(qiáng)韌和趨于完美。護(hù)舒寶最近的廣告詞不錯,“我夢想的,我站起來爭取?!毕M啦豢萁撸牡丶兞?,福氣自生。
2 ) 勇氣,大概是這片子最深刻的意義。
人比人氣死人是真理,這電影和李安同類型的電影比起來就如浮萍一般,毫無根基,沒有力量。
雖然片子說了8個女人,但其實和說一個也沒多大差別,看完我甚至不能準(zhǔn)確說出哪個故事屬于哪個人,只記得一派溫軟曖昧的光景里全是苦逼的事,全是輕飄飄卻言之鑿鑿要探索自己價值的人。
那個編個夢就把自由贖回來的女人真是神了,張嘴少個牙這樣的證據(jù)婆婆也能真的就一驚一乍的相信了,兒子后背有痣自己還不知道,自己還不會檢查?更加難以容忍的是能隨便把一個懷孕的傭人就推給了自己老公,請問把這樣的故事告訴女兒除了想說明大家智商都有待提高以外哪有一點(diǎn)點(diǎn)飽含了追求自我的品質(zhì)。
那個以死明志的女人也很極品,經(jīng)過了二太太的強(qiáng)取豪奪之后是怎么依然有信心通過死來帶給女兒更好的生活的?女兒在葬禮上的喊話假到極點(diǎn),導(dǎo)演還真不如讓小孩子哭著仇視就好了。關(guān)于老爺?shù)乃茉烀髅魇莻€能在首次見面就進(jìn)行強(qiáng)暴的大哥似人物,在葬禮上什么大太太什么盡心撫養(yǎng)其實都略顯多余啊,這小孩和他沒半毛錢關(guān)系,丟出去按理也是正常的邏輯,而且最后憑空加一句二太太的頭發(fā)從那天起就白了有意義嗎!二太太有必要對三太太的死震驚成這樣嗎?
嫁給新聞界富二代的那個的結(jié)尾也讓人很想掀桌,我以為她老公絕逼要以為她是個神經(jīng)病,大雨天坐在戶外說什么我六十年前就已經(jīng)死了,是吞鴉片為了保護(hù)我女兒,這種沒有背景介紹的描述是拍鬼片還是怎么著啊!可是那男人居然哭了,多重的口味啊,原來玩出軌,多應(yīng)酬就是為了換來老婆理直氣壯的說房子是我的,女兒是我的,我的你什么都帶不走這樣的強(qiáng)勢。話說,真要離婚按法律什么的辦事好嘛,人家給你是你的,不給你的還是要分一分的好嘛!
當(dāng)然,能把自己兒子溺死的那個真是個中翹楚!在中國除了真是生靈涂炭的年月,有多少母親竟然會因為丈夫是個人渣就弄死孩子的?而且,弄死孩子這事又是怎么瞞天過海的?她丈夫那個德行看見早就不能自持的把她給結(jié)束了吧,誰會管你什么理由解釋。
反正,除了天鵝的故事稍微好點(diǎn)之外,當(dāng)然,是因為講得少,別的故事都是自作聰明的支離破碎,慘不忍睹。演員的演技又生澀得一塌糊涂,居然還頻頻特寫,不斷讓人驚起雞皮疙瘩。
王穎這片就像有些長得不美但自以為是赫本或者沒有才華卻自以為是桑塔格的清高女性,能把自信發(fā)揮到極致,從未理會身邊的怪異目光。勇氣,大概是這片子最深刻的意義。
3 ) 喜福會給美國人的優(yōu)越和中國人的自卑
當(dāng)我看完這部電影,我情不自禁地就會認(rèn)為美國社會、美國白人是完美的、崇高的。相反,亞洲男人、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確是低人一等、劣跡斑斑的。不可否認(rèn),通過眾多的對比鏡頭,確實反映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和價值觀差異,比如不同的家庭教育、愛情和婚姻觀、思想開放程度。但是,我認(rèn)為影片中很多情節(jié)都是充滿對中國和亞裔男子偏見和刻意的貶低,以此來提高美國和美國白人的形象和地位。電影開頭的獨(dú)白,一個女性的聲音“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往往給人一種假象,好像會說流利的美式英語,就高人一等,就可以在美國社會立足,似乎有意在規(guī)避自己亞裔的身份。這無疑是給電影中的角色扣上了一頂“崇洋媚外”帽子。電影中的中國男子無論在長相、性格、素質(zhì)、能力都不如美國白人,形成強(qiáng)烈的對比,丑化亞洲男人只會增強(qiáng)美國觀眾對亞洲人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而且電影中的大多數(shù)中美對比都不是建立在同個時間節(jié)點(diǎn)上的,所有是帶有偏差和誤解的,甚至是不公平的。在女兒們生活的時代,中國和中國人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并不像她們目前記憶中的那樣了。其實電影一開始,對中國和美國的刻畫就是建立在一個不平等的基礎(chǔ)上,我們不能把中國的過去和美國的現(xiàn)在做對比??傊?,在我看來,電影的中美對比不真實、不完全,并且是過時的,強(qiáng)烈的沖突和對比的背后可能是“反亞裔”和“美國和白人至上主義”。電影帶給了美國人優(yōu)越感,卻會讓中國觀眾抬不起頭來,帶來自卑感和劣等民族的感覺。而電影透露的價值觀無疑不利于當(dāng)時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反而加深雙方的誤解和排斥。
4 ) 喜福會
這位老太太至今記得,多年前,她在上海,曾傻乎乎地出了個大價錢,在菜市上買下一只“天鵝”。這只給小販吹得天花亂墜的家禽,曾是像丑小鴨般拼命伸著脖子,企圖能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而后來,它果真變得那么優(yōu)雅、動人,簡直舍不得宰了吃。
后來,這個女人帶著天鵝離鄉(xiāng)背井,過江越海,直奔美國。在滔滔的海面上,她和它,都伸直著脖子往美國的所在觀望著?!暗搅嗣绹?,我就要生個女兒,她會很像我。但在美國,她卻無須仰仗丈夫鼻息度日。在美國,不會有人歧視她,因為,我會讓她講上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語。她將應(yīng)有盡有,不會煩惱不會憂愁。她會領(lǐng)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她成為一只比期望中還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鵝!”在駛往美國的旅途中,她輕聲對那只天鵝隅隱私語著。
然而她的腳一踩上這塊新的土地,移民局便強(qiáng)令她與天鵝分手了。她無奈地向著它揮揚(yáng)著雙臂,然而天鵝留給她的,只是一根羽毛。隨后,她又對著必須填寫的一大堆表格。她已經(jīng)完全忘記了,為什么她要千里迢迢來到美國,還有,她在自己背后,舍棄的又是什么。
現(xiàn)在這個女人已垂垂老矣。她有了三個女兒。女兒已長大成人了,只會說英語,咽下的可口可樂要多于悲傷。好久以來,這個老婦一直想把這根天鵝羽毛留給女兒,并跟她說:“這根羽毛似很普通,然而所謂千里鵝毛一片心呀!”如是冬去春來,年復(fù)一年,她一直期待著有一天,她能以流暢的美式英語,把這個故事告訴她的女兒。
5 ) Changes and love
I have to say it is really an amazing movie and it touches me a lot. Actually it tells 4 storie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respectively. Since the 4 women who migrated from China and eventually settled down in America, they founded a club for which they named the "Joy Luck Club" in hoping for the best, so that they could dilute the memory of their miserable past. They have their own children born in America--a land of liberty and dreams.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traditional blood flowing in their bodies, they separated themselves with their daughter in terms of values and ways of viewing things. As a result, their offspring grew up in a relatively distorted environment which is a mixture of complex backgrounds and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 However, in the end, they reach mutual understandings and lead a respectful life.
In this film, the delicate and intricate love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impresses me a lot, but that virtually reveals something about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retrospect, taking Auntie Linda for example, her mother married her to a wealthy family and then left her hoping Linda would be better. In fact, it turned out to be a tragedy that Linda finally married to a little boy and she had been badly treated by her husband's family. Linda managed to escape the family by spreading rumors that her marriage is cursed by ancestors. To some extend, it reflects social status of women, which, generally speaking, is as low as a reproductive tool. At that time, Husbands could have several wives and women largely depended on men, hiding themselves in homes with no rights of making decisions even for trivial things. While Auntie Linda has her own story, auntie Yingying also possesses a tearful one. Yingying married to a man who was a playboy and suffered the pains of her miskilling of her son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By contrast, her daughter's life is much decent and respectful for women alter their thoughts that they are just the accessories of men.
In a sense, this movie represents the director's perspective--how the women should view themselves and how to act properly as being daughters and mothers. I guess she may want to convey a message to audience that women should love themselves primarily. Yingying's daughter, Lena, wants to live an equal life with her husband. She pays her own bills, groceries, dramatically even calculates minor expenditures on food. When her mother Yingying came to visit her, she finally realized that what she indeed wanted is a relationship in which she would be loved and treated equally, rather than current ridiculous, groundless one. Rose, daughter of auntie Amei, had successfully built up a family with a white man, overcom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s. But she thought behaving rightly and honestly serving her husband would make their marriage last longer. On the contrary, she lost her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and even forgot the value of herself. In another word, she did not seem to know what she worth is. As she lingered at the edge of her marriage, her mother Amei shed light on her question and taught her that women have to love themselves first and figure out what they are worth. Eventually, Rose's husband rediscovered her differences and rescued their love.
A feather of a swan serves like a main clue for the whole movie. The swan accompanied June’s mother from China to America and it grew to be too beautiful to eat, just like the changes of generations of women. This particular feather, condensed with all the things her mother wanted to tell her, finally slept in her hands. June knew why her mom had put so many hopes on her---her mother transferred hopes of her twi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China and left by herself because of war and poverty, to June. In the end of the film, June returned to China to meet her twin sisters and reunited as a family. Her mother's dream was fulfilled so was the other women's. All the characters get rid of shadows no matter what they used to be, indicating a brand-new future of women---a future with hopes, grace, respect, and love.
6 ) 一個美國華人對喜福會的看法
最近看到版上和其他論壇上關(guān)于抗議ABC仇恨言論的報道和評論,感受到了亞裔社區(qū)的發(fā)展壯大和思想覺醒,心中充滿了正能量。亞裔美國人贏得尊嚴(yán)的關(guān)鍵,對外在于勇于抗?fàn)?,對?nèi)在于消除自恨。最近看到的當(dāng)年一度被捧得很紅的電影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正是亞裔自恨文藝的典型。然而看到網(wǎng)上的影評,竟然以正面評價為多;周圍的亞裔與非亞裔朋友,贊揚(yáng)者亦不少。因此有必要向大眾揭穿一下該電影的思想本質(zhì),以正視聽。
電影由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些中國女性從男權(quán)社會的中國,輾轉(zhuǎn)移居到自由平等的美國,使自己和女兒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故事。電影在展現(xiàn)這些女性在美國生活的同時,穿插講述了她們在中國的經(jīng)歷,包括遭遇包辦婚姻和惡劣婆婆,嫁上無良男人,被迫拋棄親生孩子等等。通過對中國及亞裔美國人社會極盡夸張失實之描繪,客觀上丑化了亞裔形象,迎合了傳統(tǒng)白人社會對亞裔的負(fù)面刻板印象。雖然作者為亞裔,內(nèi)容表現(xiàn)亞裔生活,但在思想實質(zhì)上卻是實實在在的反亞裔文學(xué)。下面列舉電影的具體手法。
一,制造一種中國是極端男權(quán)社會,美國充分尊重女權(quán)的假象。
電影為了刻畫出一個殘害女性的變態(tài)中國社會,將女性可能的所有最悲慘經(jīng)歷,經(jīng)夸張后集中在劇中人物身上。Lindo Jong在中國長大,先是四歲時被母親包辦許配給有錢人家的兒子,稍大一些進(jìn)門后又因未能懷孕,遭遇惡婆婆刁難虐待,終于忍無可忍設(shè)計逃離。另一位中國女性Ying-Ying,嫁給了一個婚前極盡偽裝婚后卻嫖妓而且虐待妻子的中國男人,被虐待后的精神恍惚中,在浴盆里不慎溺死了自己的幼子。
中國歷史上曾是男權(quán)社會的事實毋庸諱言,但這一事實在各國各種族的歷史上并無差別。自古以來歐洲美洲的白人社會,婦女亦是男性的從屬。圣經(jīng)說“男人是女人的頭”(哥林多前書11:3),妻子要“順服自己的丈夫”(彼得前書3:1),與中國三從四德之“出嫁從夫”異曲同工。各種法律條文規(guī)定的公民權(quán)利也往往限定于“白人男性”,美國直到1919年,才通過憲法修正案賦予女性選舉權(quán)。而在當(dāng)代,兩性平等成為世界共識,亞洲國家女性的地位,也并不見得低于西方白人國家。因此無論古今,亞洲與西方社會中的女權(quán)狀況,并非是電影描繪的地獄天堂之別。
二,刻畫一種亞裔男性都是變態(tài),白人男性都是天使的對比。
劇中Ying-Ying在中國時的丈夫,婚后拋棄老婆孩子,經(jīng)常徹夜不歸,一天妻子在餐桌前苦等丈夫回家吃飯,丈夫卻帶著妓女回來,并且以惡毒語言辱罵妻子。Ying-Ying移居美國后生了女兒Lena,她所嫁的亞裔丈夫可謂集自私猥瑣之大成。約會時要求與女方平分賬單,婚后一切花費(fèi)也均要平分。分賬單時女方專用的衛(wèi)生棉和洗滌液不計算在內(nèi),但男方獨(dú)享的冰淇淋卻要計算。Lena有句臺詞,“I married a Chinese man to please my mother”,聽起來好像若不是為取悅母親,嫁給同種族的男人是一件可恥的事情。與亞裔男離婚后,被白男Richard“拯救”,找到了“真愛”。而作者譚恩美本人,嫁的也是白人。劇中其他有故事情節(jié)的亞裔男性,亦均為負(fù)面形象,而白人男性,則都是以“白”馬王子的形象出現(xiàn)??梢婋娪肮拇档呐浴白杂伞?,不過是擺脫同族的男人,隨心所欲找白男的自由。
三,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一種白人至上意識
電影開頭的女人的自述中說,到了美國后,我要生一個女兒,她跟我一模一樣,但在那里“no one will look down on her,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仿佛會說英語,會說“標(biāo)準(zhǔn)美式英語”,是一件多么有面子的事情。又仿佛亞裔女人說不好英語,就活該被人看不起;說一口白人口音的英語,就脫亞入歐,一下子成了人上人。誅心而論,作者似乎認(rèn)為少數(shù)族裔要靠模仿“主流”白人來提高身價。(說來慚愧,本猥瑣男說了這么多年美式英語,也沒感覺因此被人look up to)
四,將亞裔父母和家庭刻板印象化
劇中的亞裔父母都是不可理喻的怪人,毫不關(guān)心子女的感受,強(qiáng)迫他們練鋼琴,下象棋,并在孩子取得成績后將孩子作為炫耀的資本,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遇到矛盾時,表現(xiàn)出的也是一副刻薄粗暴的樣子。移民家庭中第二代土生子女與第一代移民父母的文化沖突并非罕見,網(wǎng)絡(luò)上的笑話,時常能看見亞裔小孩挑剔父母的英語的,墨西哥裔小孩說父母在家做的動物內(nèi)臟惡心的,非洲移民的小孩嘲笑父母剪開塑料瓶子把里面的化妝品刮得一點(diǎn)不剩的。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笑話,但電影卻是把亞裔父母刻畫成了陰暗的人格形象,性質(zhì)明顯不同。而且這些更迎合并強(qiáng)化了白人社會對亞裔家庭教育的刻板印象。在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下,很多人甚至將亞裔孩子等同為“高分低能”,從而認(rèn)為基于種族劃分的Affirmative Action對亞裔造成的不公正是合理的。
五,忽視亞裔社區(qū)作為整體的事實,割裂亞裔男性與女性
劇中老一輩的女性,在中國遭遇離婚喪子的苦難,后來卻過上了天天打麻將的幸福生活,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她們來了美國。她們的女兒,曾經(jīng)遭遇變態(tài)惡心丈夫,離婚再婚后卻享受到了甜蜜的真愛,又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她們嫁了白人。電影通過夸張的對比,營造了一種假象,似乎亞裔女性地位的提高,既不用依靠自身的奮斗,也不用依靠亞裔整體地位的改善,更跟同族的亞裔男性沒有關(guān)系,而是僅僅依靠美國社會,更準(zhǔn)確的說是“主流”白人社會的垂青施舍就足夠了。然而事實是,亞裔女性和男性并非兩個毫不相干的群體;在多種族社會里,一個種族就是一個整體,不分男女,一榮俱辱,一損俱損。希特利排猶滅猶的時候,那些嫁了日耳曼男人的猶太女人,難道她們的丈夫能幫她們逃脫迫害嗎?幻想在一個種族的整體地位不改善的情況下,將該族的男人拋在一邊,單獨(dú)提高女人的地位,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通過對亞裔的自我丑化,包括對祖籍國的丑化,對本族男性的丑化,對家庭教養(yǎng)的丑化,迎合了美國社會對亞裔的固有偏見,從而得到與其水平不相稱的追捧,其書當(dāng)年號稱四大暢銷書,其電影也獲多個獎項。眾所周知,好萊塢“主流”電影對亞裔的矮化丑化幾十年上百年如一日,即便如今,電影中的亞裔男性也多為矮小,丑陋,膽小,猥瑣,陰險的小丑或惡人形象?!跋哺弊栽倿閬喴嶙髡叩膩喴嵛膶W(xué),但片中的亞裔的丑化卻與好萊塢不分伯仲,稱之為偽亞裔文學(xué)(Pseudo-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甚至反亞裔(Anti-Asian)文學(xué)都不為過。而且電影以“女權(quán)”為噱頭,鼓吹的卻是既不值得推崇,也不可能實現(xiàn)的偽女權(quán)。而很多觀眾卻只看到表面的女性元素或者亞裔元素,就對電影加以推崇,而未能站在亞裔美國人的角度,細(xì)究其暗中宣揚(yáng)的精神內(nèi)涵。希望這篇評論能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
想要引導(dǎo)觀眾的主觀情緒太強(qiáng),因此感情戲要么是淺嘗即止要么就有點(diǎn)渲染過頭;但不失為是一個好本子,囊括了當(dāng)年中美最熱的華人女演員這點(diǎn)也足以加分。
「All of us are like stairs,one step after another,going up and down,but all going the same way.」「Everytime u hoped for something I couldn't deliver,it hurt.It hurt me,Mommy.And no matter what u hope for,I'll never be more than what I am.And u never see that,what I really am.」
文化的沖突在片中四對母女生活中體現(xiàn),她們深愛著對方,以自己的方式,卻不知道,有時這種愛也會傷害對方。
這絕對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女人電影、最好的小說改編片。每一對母女身上都能看出自己家族女人們的影子,苦難也好理解也好,從頭至尾充滿了共鳴,忍著不去沉浸,但最后的結(jié)尾還是抑制不住地哭了。
百年中國女性的苦難,翻山越嶺的在基因里殘留。在這片被極權(quán)和奴性深植的土地上,男人尚且被閹割了靈魂,還有什么力量作為女權(quán)的支撐。既然什么都靠不住,姑娘們,靠自己吧。
中國女性苦逼史
真正溫婉又強(qiáng)韌的女性力量,不見刀鋒而銳利有力的文化差異和代溝,李安相比之下太懦弱。喜福會里一個個都是頂尖、實打?qū)嵉闹袊廊耍系男〉?。很久以前看的,已?jīng)有些忘記了,昨天電視里重播,才發(fā)現(xiàn)劇中趙家玲的老公居然是我心目中最純凈的男性青春偶像Andrew McCarthy,他一直都那么漂亮!
溫情戲過多泛濫,有點(diǎn)消化不良,王穎的臺詞果然一向薄弱,國人看來很別扭。。幾對母女之情仍是相當(dāng)感人,女性在爭取自由自尊路上千難萬難,不是有了綠卡就能振翅高飛了;以喜福會為據(jù)點(diǎn),展開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以一歷史橫斷面剖析人性。
相比雪花秘扇,這部接近20年前的片倒更顯得有值得稱贊之處。龐大的結(jié)構(gòu),四對母女的故事都可以說是舊社會親人關(guān)系女性地位等等的寫照,但也各不相同?;蛟S媽媽和女兒的感情比較容易讓我動容吧!就是收尾有點(diǎn)不力,內(nèi)心腹黑一直期待什么勁爆結(jié)局之類。。。(哥還是對一群中國人講鳥語無法適應(yīng)怎么辦)
把普通話說好點(diǎn)會更好...
當(dāng)社會學(xué)助教時第一次聽教授說起,她說天啊你們這些中國人竟然沒有看過喜福會!充滿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意淫,情節(jié)牽強(qiáng),只要對中國稍有了解的人都會覺得造作—能在美國被捧得這么高說明這幫人真是對中國一無所知。一星給學(xué)生時期嫩蔥般的俞飛鴻,一星給鄔君梅的美貌
這部電影包含的東西太多了,寥寥數(shù)語根本不可能說完,母女之間的縫隙是話題,女子的處事態(tài)度是話題,傳統(tǒng)和時代性也是話題。但我還是會覺得,它對“中國”有負(fù)面影響,四個母親都有著悲慘的遭遇,像是“中國”所特有的,影響了她們的一生,也影響了四個女兒。人的韌性多么大,可以卑微的驕傲,也可以驕傲的卑微著。
似乎探討中國一二代移民的小說在美國長盛不衰?然而作為美籍華裔,從上一輩的敘述中拼湊出的東方,總是差了一點(diǎn)感覺的。(以及Agent May年輕時真的好美,而且容貌特別溫和)
(短評已被刪,補(bǔ)記)中國女人受難記啊。三對母女的遭遇皆是來自于舊中國或是社會道德的壓迫,或者是遇人不淑,造諸多艱難困苦,最后都在一塊凈土得到了允許反抗機(jī)會,嗯,就是美利堅。全片主題褒美貶中明顯,如果要剖析舊中國之于美國的文化差異,又不如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那樣來的深刻。7.5
當(dāng)時看小說的時候就看得要哭要哭的,結(jié)果看電影完全一樣。改編得很好,俞飛鴻、鄔君梅和周采芹演得很好。這個拍得好的話非常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不僅放在第一代移民母親和女兒之間。一方面的確父母皆禍害(電影這點(diǎn)上比原著淡化),另一方面也確實"mother never gives up the hopes for her daughter."
媽媽從不會指望女兒人生有多么輝煌帶來多少的報答,媽媽只是希望,希望女兒幸福,希望女兒一生能過得跟自己不一樣,她總是急切的想把自己所有受過的傷總結(jié)成經(jīng)驗讓女兒牢牢記住,而女兒在當(dāng)時卻顯得不配合或者反感這一種“操控”..呵,因為女兒總是像媽媽的,哪怕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中成長
回國的飛機(jī)上看的,結(jié)尾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了。作為一個Asian,我們每個人的皮膚里都被融入了亞洲的掌印,什么時候都逃不脫的。作為一個Asian,我們身上背負(fù)了太多、感受了太多,而且似乎是越活越明晰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不可磨滅的特質(zhì)。
可以理解這部作品當(dāng)年在美帝的走紅,原著作者譚恩美是華裔二代移民,她所寫的母親一輩的故事,大概來源于長輩對舊中國的描繪,雖是道聽途說的風(fēng)格,卻滿足了西方對中國的獵奇想象;而女兒一輩的故事,取材于她在成長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和所見所聞,提煉出來非常真實,讓一大批華裔移民看到自己的影子。
多線程敘事,多重結(jié)構(gòu),是西方人的長項,王穎對此明顯不擅長,每一段故事的展開都采用了同一手法,過于單調(diào)。故事太多,也會弱化細(xì)節(jié),彼此之間構(gòu)成妨礙,即使有著相同的主題;鏡頭依然很棒,王穎特別喜歡使用近景鏡頭和特寫,這對演員的要求很高。
“我們宛如上樓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遠(yuǎn)重復(fù)著相同的命運(yù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