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此再無深夜食堂了
電影版并沒有驚喜,如同三季的電視劇,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加長版的電視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由一個撿到的骨灰罐貫穿始終。
我最喜歡的細節(jié)有兩個,第一個是關于老板的。眾所周知,在電視劇版里,很少變現(xiàn)老板的白天,甚至我一度懷疑老板白天不需要休息嗎?晚上開了一晚上的店,白天出現(xiàn)似乎也還是工作。老板似乎永不知疲倦,老板像一個哲人又像一個溫暖港灣的大家長。電影版中,老板的手似乎受傷了,客人的醫(yī)生男友說,似乎是脊椎的問題導致了手不好使。這個細節(jié)將老板拉回到了尋常人的人生中,這樣的老板,其實也就是一個老者,騎著車子會爬不上坡。他雖然經(jīng)營著一家類似深夜孤獨靈魂收容所的飯店,但是他也在時光中行進,他也會老,深夜食堂總有一天不是易主就是消失。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然而,這也是人生的真相。
第二個是地震受災的大叔,千里迢迢來東京向一名志愿者求婚。他臨走,叫明美的志愿者追過去,問他:我還能給你們做咖哩飯了嗎?我會更加努力的。大叔深鞠躬,說,有很多很多人需要明美。在中國,近些年來也經(jīng)歷過幾場大的地震。可能將自己的感情帶入到劇中,會更能理解主人公。大叔其實未必那么愛明美,在地震中他失去了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卻連尸首也沒有找到。在情感極度脆弱的時候,明美出現(xiàn)了。在他看來,,明美有著圖騰般的意義,只要抓住明美,似乎就能抓住生命中的美好,以此來對抗現(xiàn)實,那些自己萬般不愿直視的現(xiàn)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叔其實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很多人在大災難面前都需要用一種行動或者抓住另一個人逃遁出自己面對的現(xiàn)實,明美是大叔自以為的解藥,雖然他自己清醒的意識到——這樣未必就能獲得幸福。另一方面,明美也在用災難、難民逃遁自己的現(xiàn)實——出軌并且被甩了。當她意識到自己未必是在行善更可能是一種利用他人的悲哀來化解自己內心的傷悲的時候,明美也充滿了負疚感。所以,即便是拒絕了大叔,也十分痛苦。從本質上來說,兩個人都是在利用別人的同情心,并且還深知這一點,當大叔意識到自己的自私帶給別人的痛苦時,他放手了,他解脫了;當明美知道自己還被很多需要,意識到自己從利用他人悲哀的境地中走出來時,她的行為就變成了自覺主動的行善。他們都和自己握手言和了,所以,在告別的車站,兩個人才能變得如此坦然。
第一個故事中的玉子不知道是下海了還是去放高利貸,觀眾大概和老板一樣,都知道他們不合適吧。熟女和小弟在一起,小弟的成長速度永遠也趕不上熟女,小初是不成熟的,錢只是玉子的一個借口,有些東西不用說的很明白,但是,玉子說的極具哲理,你只能選一樣。人生在世,其實也是一樣,你不能太貪婪,對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又想愛又不想負責任,怎么可能呢?
《深夜食堂》就這么結束了。第一次是看它的美食,卻愛上了故事;后來是看故事,再后來就看的是人生了。因為再也沒有了,所以總覺得是還好的。寂靜深夜里,哪怕是一碗茶泡飯也足以慰藉孤單的靈魂。只是,我們并不一定有幸會遇到這樣的一家食堂。加班回來的一份炒飯,大概也可以溫暖你很久很久,這是屬于我們尋常人家自己的深夜食堂。
2 ) 我的暗黑夢想,就是開家黑暗料理店
你愛吃嗎?我就是個終極的吃貨,生活在廣州,如果不是吃貨,也難逃變成吃貨大軍中的一枚。
我小的時候生活在柳州,柳州最讓人垂涎三尺的就一碗粉,名叫螺螄粉!不知道的可以去google一下,我每逢回去,就一天三餐都離不開螺螄粉,其他的美食都不想,就想吃螺螄粉,那時候記得有一次下大雨,實在肚子餓了,出不了家門,待在朋友家里,于是乎就自己瞎弄起吃的來,當然那時候好像是12歲左右吧,記不清了,我們差點把廚房都燒了,于是乎只好拿著鍋下樓下鄰居的花園,跟他們“討飯”吃,鄰居幾個大男人聚在一塊,各負責個的環(huán)節(jié),切蔥,炒菜,飛面的。。
掌勺的人是個老爺爺:問我們想吃什么,
我們說:原本打算吃螺螄粉的,可是下雨沒法子出門買
他說:樓下到處都是螺螄粉啊。
我們回答:不是哪一家都好吃的。。。。
他說:等等
一會奇跡就發(fā)生了,端上來一碗清湯蔥面,貌似還加了肉末冬菇蘿卜絲很多材料的面,我們倆很餓很餓,整個餓狼一會就干盡了大碗面,湯也不剩。。。女漢子在那時候已經(jīng)暴露了啊,哈哈~
之后我經(jīng)常就去蹭飯了,那里并不是食堂,只是廚房的后部,廚子們的大家庭,可是經(jīng)常有不同的廚子大家相互交流生活在一起,他們的一日三餐可有趣多了,對于他們來說,每一餐都是應該認真對待的,我一個黃毛丫頭,就這么跟他們度過了3年啊,斷斷續(xù)續(xù)。直到去了廣州生活十多年,老爺爺早已經(jīng)不在,那個地方也早就拆了,,。
到了廣州,才真正打開了味蕾,廣州是個有趣的城市,只要有街道,有人的地方,交易無處不在,衣食住行方便到極致,越要好吃的,就越要深入小巷子,有時候如果你發(fā)覺迷失在小巷子里,你應該興奮才對,因為常常這樣,我們會遇見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廣州這的人好吃宵夜,不管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宵夜才是永恒話題,走進陋巷,可能看起來還是骯臟漏水的地方,但是進去后,發(fā)現(xiàn)燈光通亮,人頭涌涌就是大排檔,宵夜檔了,各種吵雜的聲音,一下子讓你精神起來~我不愛吃宵夜,可是也常常去這樣的場合,至今難忘的是在石牌村的一家麻辣燙,是一對湖南夫婦開的小店,我光顧了他們7年,也還是在上個月他們決定關門,回家養(yǎng)老了呢,對啊,我那刻有點震驚,更多的是有點難過吧,居然想哭,再也吃不到好吃的麻辣燙了,是的,幾乎每個月都去1~2次,也許只是一個習慣了落腳的地方,坐在殘舊的板凳上,每次熟悉的跟阿叔說:隨意來一份, 然后每次上來的就不一樣,我們已經(jīng)相處那么多年了,根本不用一一去挑選,我只需告訴他們我今天要很辣狠辣的就對了,最后營業(yè)那一天,叔叔阿姨給我做了個芙蓉三鮮鍋,好吃得我鼻涕直流,嗚嗚~~~
吃乃人類本能,好吃呢,我不知道,有吃的地方就會有故事,開個店也許是想要掙錢,有些店呢,不管是那一碗蔥面,還是那家麻辣燙,還有小時候你的嬤嬤,外婆,鄰居,媽媽,在寒冬給我們做出熱湯湯的古早味的美食,他們是來治愈我們這些在外隱姓埋名刻苦打工的子弟,讓我們的心口多一絲溫暖來的,不多說了,我又要去廚房瞎弄了。。哈哈
3 ) 看到黃磊《深夜食堂》的定妝照,我還是請小林薰做一碗泡飯的好
更新于2016-07-26
黃磊《深夜食堂》的定妝照,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圖片1>
有些角色是挑演員的,“文青”和“煮夫”,都很適合“黃小廚”,但要說一個有故事的日料店老板,還是看小林薰吧,再說中國特色的深夜食堂不應該是大排檔、烤串和小龍蝦么?既然“翩翩君子”趙文瑄都挽救不了華語版《孤獨的美食家》撲街的命運,華語版《深夜食堂》,只能呵呵了。
<圖片2>
是漫畫、是電視劇、也是電影,“可能因為自己是一個簡單的人,所以也喜歡簡單的人和事”,這是我與《深夜食堂》的初次邂逅,生活有時很奇怪,那個人明明不見了,但因為她,你卻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因為一種顏色愛上一支球隊,也因為一句話愛上一個地方。十二本漫畫,畫風簡單,故事平淡,卻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你看,原著里的老板是醬紫的,簡直就是二次元里的小林薰,還原度高達99%。
<圖片3>
我喜歡“偶遇”這個詞,因為偶遇意味著緣分,而我是相信緣分的。我不喜歡旅行,但我喜歡在陌生的城市一個人看電視里隨機播出的電影,盡管cctv被大家嘲笑,但相信很多人的電影啟蒙都在電影頻道。因為不能按自己的想法選擇要看什么,反而多了幾分期待,也正是因為有了期待,明天才顯得更加美好。
如果真有深夜食堂,我一定會請老板做一碗泡飯。對于泡飯的喜愛,源于童年的記憶,第二碗米飯,一定要用白開水泡著吃。后來離家在外,泡飯就成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雖然現(xiàn)在泡飯的材料不再局限于白開水,但只要是泡著吃米飯,依然是最中意的。
為何會如此喜歡《深夜食堂》,我想可能是因為比起酒吧、ktv、電影院,我更喜歡在結束忙碌一天的深夜,在這樣一個食堂,吃著簡單的食物,安靜的聽別人的故事,讓不再純凈的心靈找到片刻的寧靜。就像自己對泡飯的喜愛,只需一杯白開水和一碗米飯即可。而食物有時是可以承載記憶的,當我吃泡飯的時候,我會想到很多以前的回憶,相信每個在深夜食堂吃飯的人都會如此,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是品嚼自己的故事,比如小壽壽先生與厚蛋燒、比如阿龍與章魚紅香腸、比如茶泡飯三姐妹。
電視版每一集的故事都很短,只有二十多分鐘,卻很夠味。出場人物大多是社會上所謂的邊緣人,有黑道小哥、有脫衣舞娘、有同性戀、有應召女郎,是啊,朝九晚五工作的人誰會天天夜不歸宿?但這些社會邊緣人,他們的故事才更加有趣,笑中帶淚的生活不會喂你喝雞湯,卻總會有意向不到的驚喜,就像平安夜的龍蝦大餐,幸福有時很簡單。
漫畫版和電視版都很經(jīng)典,至于電影版,有些平淡了,就像泡飯,或許只有當夜宵吃才最美味??傊?,這是一部適合一個人看的佳作,當你累的時候,不妨來到“深夜食堂”,相信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有意思的東西。因為這里有一群可愛的人,因為這里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因為這里有一個臉上有傷疤卻總是面帶微笑的老板。
今年十月,《深夜食堂》第四季,歡迎回來!
我開動啦!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4 ) 辛酸而又溫暖的東方式情感
上海電影節(jié)。在能容納一千多人的上海影城一號大廳里看《深夜食堂》是件詭異的事情。黑暗中,以往用來看這部日劇的電腦屏幕仿佛被放大了一百倍,懸在半空中,偌大的大廳里鴉雀無聲,就像一個人在空曠的臥室里獨自面對電腦。但當銀幕亮起,你會發(fā)現(xiàn)黑暗中均勻分布著一千多顆人頭呈45°角面向前方,大家的發(fā)型和頭型各有不同,但大家的目光都和你一樣,雙眼閃閃發(fā)光。于是你明白,那個放大的電腦屏幕是你的,也是一千多人的,在這個大廳里,坐著你和放大了一千倍的你們。
電影版的《深夜食堂》,死亡的氣息貫穿始終,從片頭便出現(xiàn)的骨灰盒到那個因福島海嘯而喪妻的男子,甚至一度我以為小林薰試驗的老板也患上了絕癥,但在這種死亡陰影的籠罩下,它依然讓我感覺溫暖,這種溫暖主要來自于多部未華子飾演的美智子的那段獨白:外婆處于彌留之際,她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是用心做了好吃的便當給外婆,外婆夸獎了美智子,美智子很高興,雖然很快外婆逝去,但她難掩喜悅,被媽媽責罵。時隔多年,現(xiàn)在想起那段往事,性格內向的美智子能想起的,還是因為做了好吃的食物而被外婆夸獎。
美智子的這段獨白深深打動了我,我認為它也是對《深夜食堂》的終極解讀:食物就代表和傳遞著人們之間的感情。甚至我覺得,這種解讀也適合于很多美食類的電影,比如《濃情巧克力》、《飲食男女》等?!渡钜故程谩吩谶@種情感的表達上更高了一層境界:因為一個人的死而感到高興,似乎很荒謬,但外婆死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吃到了美智子做的好吃的食物,我分外能體會到這個細節(jié)中所蘊藏的辛酸而又溫暖的東方式情感。
我一個人在深夜用電腦看某部大片或日劇時,偶爾會想:會不會有人也和我一樣, 在此刻干著同樣的事情?其實自己也知道,就算有很多人在這一刻和自己一樣寂寞,一樣獨自面對電腦屏幕,一樣為著同一句對白而感慨,也并不具有什么實際的意義,用通俗的說法就是“然并卵”。《深夜食堂》結束前,我一直以為是這樣,放映廳里絕大部分時間是沉寂的,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我還是坐在自己的電腦屏幕前。我不知道是電影讓我投入,還是大家真那樣安靜。日本人對于情感的拿捏恰到好處,在淚點和笑點之間游走,讓我不勝唏噓又倍感溫暖,電影最后一個鏡頭結束,字幕出現(xiàn),我下意識開始拼命鼓掌,然后影院中同時響起極熱烈的掌聲,在黑暗中經(jīng)久不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們一起坐在黑暗中,是有意義的。
5 ) 人生不一定需要美食,但有它必然增色
我個人不怎么講究吃,因為即使是美味佳肴,也分不出自己在吃什么,只要不難入口,填飽肚子的程度就滿足了。但如果跟朋友去吃大餐,我會很樂意加入,一圍桌上聚首一堂無論口感風味都能讓我印象深刻,或許我在乎的是“和什么人”,至于“吃什么”只是一個契機。
看《深夜食堂》給我的也是這種感覺。寧靜深夜讓人暫時抽離壓力,位于繁華街道后巷一角,勞碌一天的人們在這個簡陋食堂落腳;菜單上只有五道菜,又允許客人隨意點菜,只要老板能做的都可以料理。影片對烹飪過程僅幾十秒帶過,成品也看不出飄香濃郁的鮮美,完全就是普普通通家常菜式;那么,在這里吃和別處吃有什么不一樣?心情不一樣!與溫柔的食堂老板或者陌生鄰座間悄悄聊起自己的心結…...這才是滋味。
很多關于美食的影視動漫,常用把廚師做菜的心意透過食物傳遞給食客,然而這系列僅用美食作為回憶記號,讓食客自言自語般敞開心扉敘說故事,向觀眾慢慢展現(xiàn)人生中的各種得與失。《深夜食堂 電影版》同樣延續(xù)了深夜劇的模式,它是由三個獨立故事組成,形式相當于連續(xù)放送了三集加長版,又以系列常規(guī)角色前來客串歡樂。
雖然三個故事是三種雞湯,可作為電影搬上銀幕而言,題材泛濫得接近俗套,而且制作上沒有太明顯的提升,也就是3星的水準吧。又從故事內容來說,就第一個故事有一句話:“說是心頭好,就不要想一得二”,觸動了我。成熟漂亮的玉子遇上平凡無奇的上班族西田,他們能情投意合在一起是緣分,但他們最后還是分開了。玉子的心境如何變化作為男性的我不好理解,但是西田覺得已經(jīng)得到了穩(wěn)定的愛情,便理所當然地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模型愛好中,人生可以貪婪地追求各種想要的,可是在抓到心頭好之后,這種貪婪是否該收斂呢?
第二個故事,新瀉女孩來到東京是人生挫折的啟程,她以香芋飯回想家鄉(xiāng)的味道,重拾起做料理的自信做出屬于自己的美食:“如果覺得好,就應該做給大家看看”。第三個故事,借用311背景,描述關于舍棄與重生的故事:“人人都有重新做人的權力”。投入感一般,個人感觸都不大。
看完這部電影,比起聊電影本身,個人感觸會流露更多些,平常心靜靜觀影得到心靈洗滌,這就是治愈系的魅力。
(2015.06.4 HK 百老匯-The ONE)
6 ) 《深夜食堂》:夜太短,人生故事太多
夜晚是一天中最為神祕的時段,尤其是深夜,路上車潮漸歇,人們多半已進入夢鄉(xiāng),白日裡的嘈雜彷彿隨著夜色隱沒入黑暗之中,無論是再怎麼繁忙的城市,一旦到了深夜,都顯得寂靜。此時,一間位於小巷弄裡的無名食堂才正要熱鬧起來,聚集在這裡的人們形形色色,或是寂寞、或是傷痕累累,他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一個只有在深夜裡才敢尖銳地自我剖白的故事。
如同日劇,電影版的《深夜食堂》一樣由老闆(小林薰飾)略顯滄桑的聲音拉開序幕,帶領觀眾走進這間從半夜12點開始營業(yè)的食堂裡。牆上的菜單十分單調,但是老闆可以讓客人隨意點菜,只要做得出來就可以料理。他端出來的料理雖然不是什麼精雕細琢的功夫大菜,多是雞蛋捲、章魚紅香腸和咖哩飯這類樸實無華的家常菜,卻正好襯托出每位客人的人生況味。而臉上帶有傷疤的老闆宛若早已嘗盡人生百態(tài),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靜靜地引領客人傾吐心事,不去評判,也不給答案,畢竟人生哲理只能倚靠自己去體會。
隱身於都會角落暗處的「深夜食堂」,正如其特性,吸引的客群絕對不會是那些生活順遂、光鮮亮麗的人,他們的人生必然留有缺憾、不甚完滿,諸如:情夫過世後變得一無所有的川島玉子(高岡早紀飾)、身上毫無分文的栗山美知留(多部未華子飾)、在東日本大地震中痛失愛妻的大石謙三(筒井道隆飾),以及對愛情感到迷惘的杉田明美(菊池亞希子飾)。除此之外,還有那些因身分或職業(yè)而被排除於主流群體以外的人,就像??脱e的同性戀小壽壽桑(綾田俊樹飾)、脫衣舞孃麻里玲(安藤玉惠飾)和黑道大哥阿龍(松重豐飾)。小小的食堂固然空間不大,卻能包容各色的人,以及多元的人生故事。
雖然名為《深夜食堂》,但是導演松岡錠司沒有刻意將料理拍得香氣逼人、令人垂涎欲滴,因為美食絕非故事的重點。不管是原著漫畫、改編的日劇,抑或現(xiàn)在的電影版,《深夜食堂》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其中濃厚的生活況味。這間食堂猶如載體,承載的是人生,你無法預期下個打開店門,走進來用餐的顧客會是誰,所以老闆不先預設菜單,畢竟每個人的口味不盡相同,嘗到的人生滋味也各異其趣,是苦是甜只有自己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劇中每個角色背後的故事其實距離你我並不遙遠,不難從中找共鳴。
觀影時,我不時想起三島有紀子所拍攝的電影《幸福的麵包》(しあわせのパン,2012),兩者同樣藉由吃食帶出人生,且突顯了東日本大地震對日本人的影響。玉子在拋棄新男友時曾說:「再珍貴的回憶都會褪色?!箍墒怯行┯洃泤s難以抹滅,就像謙三對志工明美的用情,難道不是對災難與喪妻之痛的彌補嗎?有生即有滅,這是無法避免的定律,但是死亡終究不能帶走記憶,無論是好是壞,在時間的化學變化下,相信都會轉化成值得回味的回憶。
電影的敘事步調悠悠淡淡,劇情也沒有什麼大起大落,一切都在食堂老闆閑靜到看似冷淡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不過這樣的情緒恰好適合深夜,慢慢卻深深地融入夜的黑暗之中,然後心也跟著暖和起來。
人生是,一碗茶泡飯,加一顆梅子的味道。
港龍飛機真給力,回程剛好看完
最愛的就是開頭,東京的街景伴著“好像很久以前的事了”的歌聲,master的聲音說:你要問有沒有客人來?還不少呢。
溫暖的感覺還在,不過更像是個短片集,沒有電影的節(jié)奏
三個故事拼湊而成的電影。無需抱太多期望,也不會勾起太多食欲。依然是截取人生里某個片段。前兩個故事多少還有點韻味,第三個略寡淡。給小田切讓送飯而不肯走的豬扒小姐和多部未華子的風鈴倒能留下印象。春夏秋冬就這樣在小巷子里輪流而過。
蝶戀花丨夜食堂客入帝京人易老。夜半初開,不問昏和曉。酒肉風塵各自好。座中誰言天尚早。一捧灰塵青夢小。任是浮生,偏偏情未了??鸵央x席庭未掃。軒窗風寂鈴漸渺?!渡钜故程谩冯娪鞍?觀后作
骨灰壇總要有些重量吧?!稏|京塔》的庶民冷暖即視感。田中裕子神叨叨地穿越而至。
還是叫劇場版吧,沒有電影的感覺,像連看了好幾集劇很過癮……問題是直到最后打工小妹捧著一盒吃的來食堂,我才恍然跟糾結的女志愿者不是一個人演的……臉盲癥又加重了(┳_┳)...
電影版和電視劇,完全一樣。對人物和劇情的理解,也需要看完前面3部TV版。所以還是粉絲向會更有感情。新人第一次看,會覺得奇怪,沒有美食(對中國人而言),幾乎沒有外景,只是幾個帶說教的雞湯故事罷了。
不要勸我冷靜我冷靜不下來!這么萌的小田切讓在那邊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都給我讓開我要發(fā)花癡。而且玉子燒吃了也沒有讓哥過來給我聞味道吃個屁!回家了。
人世間所有的愛恨別離生老病死春秋冬夏五味雜陳,都包裹在每一份食物里了。
永遠不是在談論吃,多喜歡藏在這小巷子里的一點點溫暖
老板做的咖喱看上去并沒有我做的好吃
是美食帶來無限的溫情,很溫暖的一個故事。老板太有愛了。
看日本電影總是很容易讓我觀照起中國。在東京新宿繁華都市的后巷里有這么一家熟客眾多的飯館,老板幾乎成了客人們的心理治療師。我記起南鑼板廠胡同口那家四川小吃,日本海嘯那天我去吃晚飯時,老板關切地問起一位中戲日本留學生的家人情況??墒?,這樣外地人的小本經(jīng)營從來不會長久?!綰A太古城】
算是劇集的補充吧,完全相同的氣質。
最近的淚點實在是。。??蘖艘宦?暈
平淡的人生,深夜的美食,溫暖的氣息,如果能從電視劇的桎梏里跳出來就更好些。
淡淡的人情
這個感覺這種腔調只有日本能拍得出來,老板俯視客人們圍坐一圈談人生時就像一個聆聽告解的神父,看似超然物外,或許他本人才最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