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個處男的陰謀
我拖著病體告訴自己 Ewan 我看你來了!
然后被風吹得倒抽冷氣 把棉襖裹得跟奶奶一樣 縮頭縮腦我也趕到Odeon
開場五分鐘了 我祈求上帝還有座位 在機器上購票的時候 已經(jīng)非常眼熟的帥哥檢票員兒跑到電影院外面問我 您要看那一場?
我(被溫暖到了)說Angels&Demons 他說 啊! 這場票賣得很好 如果你現(xiàn)在買票只能坐在第一排看了 那會讓您很累 我真的不建議你這樣做
我說沒關系 謝謝您關心 我照看不誤!
我沒有看過A&D的原著 一直把它當作羅馬導游書準備在去那里旅游之前徹底通讀
我天生不是正正經(jīng)經(jīng)寫影評的料 花癡不是我的專業(yè) 它是我的特長
言下之意 我不用花心思去花癡 而我就可以effortlessly做得很好
我去看A&D就是被Ewan拉動了 Tom對我來說就像一枚金色魔棒 錦上添花罷了
我不停絞痛的腹部不允許我專心地聽每一句臺詞 我告訴自己 alright! catch every line of Ewan and that's worth the ticket!
于是當鏡頭終于落到梵蒂岡的一扇窗戶外面 一個清涼的聲音響起來 我的精神高度集中了
那一刻 我心里只有一句話 Ewan你是個靈人 Ewan你是個大靈人!
從那一刻起 什么教堂也不重要了 哪個cardinal被殺也無所謂了 教皇的舌頭是什么顏色關我什么事兒 Ewan那張悲天憫人的臉就是一切
我的整個觀片過程和別人似乎是相反的
所有人都說這部片子的懸念藏得很好 而我從兩個禮拜之前放電影預告片就直覺到真正的幕后主使者應該是Patrick 我只需要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jié)來一點一點證明我的猜想
作為一個從小被教皇拯救了的孩子 這么多年留在他的身邊服侍他 照顧他的起居飲食 一舉一動一字一句向著神的旨意 想必是個處男
一想到這一點 我就激動到坐不安穩(wěn) 想起Velvet Goldmine 想起The Pillow Book 想起Young Adam 那一段段赤身裸體的場面 白花花一片片的肉體橫陳 他就突然變成了處男!
藍眼睛清澈得沒辦法 還三下兩下淚光閃動
是對自己的計劃太自信吧 才千里迢迢不怕周折請來了Professer Langdon 并且允許他進入梵蒂岡文獻史料館
告訴調(diào)查組的人沒有人知道教皇在最后時期每天注射 除了自己
帶著Vetra去開遺體墓棺 讓大家知道老教皇遇害真相
還要苦口婆心去勸掌權主教驅散梵蒂岡院內(nèi)的所有人員 保證大家安全
其實又何必呢 總有更簡單的方法讓別人來發(fā)現(xiàn)那管能量物質(zhì)的 把Langdon這種人放在身邊 是太想挑戰(zhàn)自己了
哎 也對 處男沒什么別的事兒可干 一天到晚也就鉆在這機關算盡的陰謀中郁郁度日了 我也幫不上忙(這才最惱火)
爆炸發(fā)生的那一瞬間 孤零零一個降落傘在天空當中跟著呼嘯的風亂顫 我對自己說 完了 處男最終也搞個體無完膚
果然 臉花了 鼻梁折了 胸上面也一早被燙花了 看著他舉步維艱爬到二樓元老們的會議室 我那個心痛啊.......
逃跑的情節(jié) 我以為他會抓著一燭火威脅所有追來的警察說你們再跟著我 我就把這些教皇的棺材一把火都燒了! 誰能想到他把自己給燒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 哎 他還挺是個天使的 都還一處男 多珍貴.....
不行了 人越大 越不能看這種男人的戲 完全無法矜持
看著他穿得一身正經(jīng) 無可挑剔的嚴絲合縫 我滿腦子卻只有不齒的念頭 誰讓他太誘人 你看我對老Tom也沒邪念嘛.....
2 ) 原聲大碟聽后感
已經(jīng)下好了快2個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張專輯,《Angers & Demons》的原聲大碟。聽說過Hans Zimmer這個名字可以算是從獅子王開始,只不過當時的我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記憶力里只記住經(jīng)典歌曲締造者老頭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樂大神Zimmer。出自他手的好萊塢大片音樂數(shù)不勝數(shù),最近幾年包括蝙蝠俠,加勒比海盜,功夫熊貓,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惡魔。 Zimmer的音樂風格恢宏大氣,層次豐富,厚重時讓人精神抖擻,細膩時讓人頭皮發(fā)麻(真實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電影還沒有看過原著,據(jù)說故事更加緊湊精彩。也許是要給大家“禿頭大叔”蘭登教授系列歷險記的感覺(=_=),天使與惡魔背景音樂延續(xù)了達芬奇密碼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運意味濃重的音符。
這段音樂在達芬奇密碼主題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語:圣杯騎士)中,用各種管弦樂器疊搭得十分壯麗,擔任主旋律的管樂營造了一種輝煌的氣氛,穿梭在其中的弦樂仿佛是纏繞在羅馬柱上的金色綢緞,一層一層向上,讓人的汗毛都立了起來,一種正親身體驗著歷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這段音樂在影片最后蘭登教授跪倒在盧浮宮倒金字塔致敬瑪麗亞的時候出現(xiàn)(如果我沒記錯),及其符合那種在厚重激烈難以言狀的歷史中接觸真相的心境。然而,在天使與惡魔中,專輯的結束曲《503》(還沒悟出這名字的意義),短短的2分14秒,同樣的旋律,卻是純凈的弦樂,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聲音營造的是一種悲愴的命運氛圍,正如同電影中美男伊萬(寫出他的名字我也要兩頰飛紅一下)扮演的教皇內(nèi)侍所背負的命運一樣,極善與極惡的共存,不可饒恕卻萬般讓人憐憫的罪過。。。每上升一個音調(diào),這種命運感就更加的細膩更加的具有悲劇色彩。這旋律實在是太美了,讓我聽得頭皮發(fā)麻渾身起雞皮疙瘩。
就整張專輯而言,天使與惡魔與達芬奇密碼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詩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節(jié)的緊湊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氣呵成??梢栽谝粋€陽光明媚的下午,閉上眼睛享受一下這張專輯,體會那種在那個血雨腥風的信仰的時代,走過羅馬的濕漉漉的石頭路,穿越那高聳入天遙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覺。
Hans Zimmer,一個長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3 ) 科學與宗教
電影將小說內(nèi)容搬上了熒幕 使得我們對小說某些場景建筑 如梵蒂岡 圣彼得廣場 等等 有了印象 但為什么每回都刪掉了重要的情節(jié)呢 還自己瞎改編人物 劇情路線呢 氣憤
這部小說的主題應該是科學與宗教的統(tǒng)一性 也就是科學和宗教共同發(fā)揮作用 相輔相成 和諧統(tǒng)一 所以 小說結局處被教皇內(nèi)侍設計殺害的是歐核主任 前教皇被殺是因為私生子 四位候選紅衣主教全部被殺 還有歐核中心主任的童年經(jīng)歷 教皇內(nèi)侍的來歷 這些都是宗教和科學的沖突 也是彼此的合作 但是都被刪了 搞得這部電影又一次成了推理片 其他內(nèi)涵都不復存在 (⊙﹏⊙)b
4 ) 比《達芬奇密碼》更具觀賞性
相信看過《達芬奇密碼》原著的觀眾在看電影版時雖然能明白劇情背后的來龍去脈,電影未展現(xiàn)的部分等等,但仍然覺得電影版完全沒有了小說的精彩和魅力,只剩一個中年男子絮絮叨叨著歷史和宗教;而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更是覺得電影過于臃腫,信息量巨大人物眾多導致本來曲折精彩的劇情變得沉悶枯燥。在經(jīng)過失敗的改編之后,Ron Howard拿著這一部《天使與魔鬼》面臨著選擇,讀過原著的觀眾人數(shù)顯然不及《達芬奇密碼》,那么究竟是討好他們,還是干脆放開手腳,大力討好未讀過原著的普通觀眾?
而我是讀過《達芬奇密碼》,卻未能有機會拜讀《天使與魔鬼》的觀眾之一。電影上映前便一直擔心,怕出現(xiàn)大量的理解障礙,看著魅力不再的Tom Hanks在熒幕上嘮叨個沒完。140分鐘的電影結束后,顯然我的擔心是多余的。這一次,Ron Howard汲取教訓,深知無法還原原著的魅力,便索性將它改編成一部懸念迭起,精彩有趣同時又不枯燥的娛樂大片,讓這140分鐘瞬間即逝。
我給出三顆星,其中第一顆就是給Ron Howard的。在去年奉獻了《對話尼克松》,再度提名奧斯卡后,相信沒人再質(zhì)疑Ron Howard稱其“江郎才盡”。對于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要在一大堆歷史宗教信息中,能完全感受不到140分鐘的漫長是相當困難的(《達芬奇密碼》就失敗了)。在這部《天使與魔鬼》中,Ron Howard掌控的敘事的節(jié)奏雖不能說是完美,但也是在水平之上。四個符號四個教堂四個尸體,簡單并緊湊地串連起整部電影的主線,讓觀眾跟著Robert Langdon在羅馬和梵蒂岡橫沖直撞尋找線索。而隨著午夜的接近,劇情一步步推向高潮,這一次,不再是《達芬奇密碼》最后的“冷高潮”,在Ron Howard精心營造的氣氛下,片尾那場特效戲大場面,情緒煽動一個都不少,絕對夠分量被稱為高潮。而最后真相的揭露也絕對達到了“意外結局”的水準,比《達芬奇密碼》更有看頭。
第二顆星是給一號男配角Ewan McGregor的。他在電影中幾乎搶盡了Tom Hanks的所有風頭,最有故事的是他,結尾高潮戲的主角也是他,如果戲份再多點都能被稱為主角了。全片看下來,Tom Hanks仍然沒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只有幾場幽默戲比較有趣;而Ewan McGregor才算是整部電影的中心,無論是故事上,還是劇本留給他的表演空間,都超過其他角色。而不負眾望的是,Ewan完成得非常不錯~
第三顆星是給配樂大師Hans Zimmer和電影的特效制作團隊的。Hans Zimmer的配樂在《達芬奇密碼》時就有喧賓奪主的嫌疑,而這一次更是華麗到每一次出現(xiàn),都會牽走觀眾的注意力。至于特效,眾所周知,由于電影的拍攝遭到梵蒂岡的抵制,不允許劇組進入拍攝,因此片中出現(xiàn)的大量梵蒂岡城內(nèi)的戲全是搭的布景或者后期的特效制作,最后成品絕對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而最后結尾部分的爆炸戲也很震撼。
總的來說,電影版的《天使與魔鬼》雖然最后口碑可能會不及同期上映的STAR TREK,不過比起《達芬奇密碼》,它更娛樂更好看,因此仍具有好萊塢式的觀賞價值。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改編,雖然可能有機會贏得普通觀眾的贊許,到底能不能躲過讀過原著的觀眾的口誅筆伐?
看過原著的大家說說看法吧~
5 ) Crisis Management
The rapid-fire story telling approach can be difficult to follow at times, adapting a very complicated novel is surely an act ambitious. I like the conflicts Dan Brown presents - Science against Faith, and neither wins.
When McGregor was winning, the old priest looks entirely stubborn and on the wrong - Science was winning for a moment. Then Tom Hanks sought truth outta curiosity through Science, the old priest symbolizing old knowledge and rules prevailed - this time Faith took a lead. Yet still, there's no winner.
The balance is so difficult to strike but genuinely vulnerable to be evoked.
But my focus was wrong - the entire time watching the movie I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Crisis Management approaches. Religions embody faith and hope, truth and life & death against these values pinpointed the struggles. Of course nothing could have happened in movies aspired to mock reality, just come to think if it ever comes true, what choices are to be made? Could it be something otherwise?
6 ) 最后的爆炸太假了
按照書上所說,1/4克的反物質(zhì),稍微算算就可以知道,爆炸當量是10000噸左右的TNT炸藥,大概是半個廣島原子彈,炸掉半個羅馬城毫無問題啊。直升飛機所能達到的高度,不過是把地爆變成了空爆,威力只有增強。結果就電影里那點威力,連個蘑菇云都沒有,太小兒科了吧。就算湮滅的時候能量都還以伽瑪射線的形式存在,沒變成熱能光能沖擊波之類,那當場所有人也會通通被輻射照死。
據(jù)說丹布朗的老婆是個藝術史學家,不是個物理學家,所以寫達芬奇密碼頭頭是道,寫這個就出了個大漏洞。
圣保羅大教堂的內(nèi)景歷歷在目 可能因為去過 所以印象很深
色調(diào)好喜歡
還挺好看
還不錯
我喜歡解謎類的~
這片子沒了Ewan還有什么好看的?Ewan穿著神父的制服真是誘人!??!
很穩(wěn)重的劇情片,故事不錯,細節(jié)豐富,那個訓練有素的殺手顯得太突兀了。
又是一部湯姆漢克斯演的達芬奇密碼~~~不懂西方歷史的人傷不起啊~~
讓人不知所措的朝圣者。
書比電影好看多了。。。。電影節(jié)奏倒是很好。。。就是唯獨不夠深。。。太淺薄了。。。。
值得一看。
字幕組不敬業(yè)
沒有Ewan的鏡頭都在走神...
第四顆絕對只是為了永遠年輕永遠帥的伊萬麥克格雷格。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好看
這簡直是太他媽不忠于原著了····還是讀書靠譜····再這么拍就成柯南了,啊,我知道了,在那里,啊,我要去圖書館,啊,在那里,真的在那里,這次你要相信我的,在那里···給我地圖,啊啊啊啊···
果然好看!很贊很贊
偶有點明白本地堂區(qū)為啥貼告示要抵制這類電影了,迥。陰謀論啊陰謀論。。不過,那內(nèi)侍太帥了,花癡狀ing……整部電影完全就盯著Camerlengo去了,那細腰,修長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動時簡直迷倒眾生啊~還有那無辜的眼神憂郁的神態(tài)和柔弱的語調(diào)謙卑的姿態(tài)啊。。崩潰了…
原著值5星,電影只值4星。原著探討科學與宗教的歷史并存對立變成電影版的梵蒂岡內(nèi)部斗爭,力度削弱太多。但是電影深受原著惠及,五大古跡,一個反物質(zhì)定時炸彈,全程緊湊,爭分奪秒運動解謎比《達芬奇密碼》那種相對靜態(tài)解謎要精彩得多,至少能牽著觀眾的心走。PS:《地獄》電影版已開拍。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