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媽媽!》關于一家人的愛與離別,關于阿爾茲海默癥。有楊降先生的《我們仨》家人之間溫暖的畫面,也有《困在時間里的父親》阿爾茲海默癥帶來的難過哀傷。
電影中看到,65歲的女兒和85歲的媽媽,家庭生活場景太熟悉了,總是不斷想起我的媽媽。
看到他們母女倆早上用餐的畫面,我的媽媽也會給我做豐富的早餐,我還是嬌情的提出要求,這個太燙那個太咸。她會數(shù)落我的不成熟,情緒管理失控。我會嫌棄她亂花錢,亂電視購物。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愛,偶爾還要和她鬧別扭,和她嘔氣。
我都成年人了,有兩次腸胃炎急診,半夜里媽媽拖著年邁的身體陪我在醫(yī)院掛瓶。無論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遠都是她的孩子,她總會隨時隨地出來保護我。
媽媽離開我時,家里還沒買智能掃地機,沒裝智能馬桶,我后來買了掃地機,換了個智能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適性。
夢見她又回來了,夢見她從衛(wèi)生間出來,對我說,現(xiàn)在人可真聰明,上個廁所都這么舒服,夢見她說掃地機比吸塵器方便,衛(wèi)生做得更干凈。
總覺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沒感受到,手機支付預約掛號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鐵的快捷,自駕游的樂趣……。
小時候,我怕鬼,媽媽走了以后,她常來我的夢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總覺得她不曾離開過我,世間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媽媽,她還在,今年應該75歲了。
當年,她迎接我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嗷嗷待哺。
后來,我送別她離開這個世界時,我淚流滿面。
問題不在于電影臺詞是用書面化的語言寫成。由此便指責“不說人話”,得為導演喊一聲冤。因為這句批評暗中隱含了一種約定俗成實則走入誤區(qū)的觀點:電影應該是對現(xiàn)實的如實反映。這樣也就要求電影里的角色其言其行需得符合現(xiàn)實世界的約束。“不說人話”的指責便由此而來,一旦角色講起過度文學化的書面語言,普通觀眾便招架不住了。
事實上,沒有哪條規(guī)矩事先定下電影要符合現(xiàn)實。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自古有之,或許因此才讓這種觀念變成教條。尤其在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引入這片大地后,教條甚至變成了顛簸不破的真理,讓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都深受其害。如果電影僅僅反映現(xiàn)實,那么電影還有存在必要嗎?我們只要在現(xiàn)實世界里多看多體驗就行了,作為副本的電影失去觀看價值。
現(xiàn)實主義僅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為呈現(xiàn)現(xiàn)實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還可以采用其他創(chuàng)作理念,動用其他創(chuàng)作技巧。不然所謂的浪漫、荒誕、魔幻、超現(xiàn)實等等就沒有其存在意義了。正是有后面這些手段,對現(xiàn)實主義做了補充,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出遠比現(xiàn)實世界更加精彩、更加迷人的藝術世界。在其中,我們獲得意外的體驗,從而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進一步的認知。
《媽媽!》的臺詞確實是過度文學化的,它更加適合一個虛擬的舞臺,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但因為這部電影刻畫一個有著知識分子背景的家庭:考古學家、物理教師等,人物日常也多浸染文藝作品,養(yǎng)成書面化的表達習慣,似乎也能理解。就像民國時代現(xiàn)代文學作品或當時的電影作品,文辭也多留有古文的韻味,并非完全徹底的日常白話口語表達。
另外,電影的重心也沒有放在對現(xiàn)實肌理的還原上。母親與女兒之間,更加像文學作品里可能出現(xiàn)的人物,通過反轉母女撫養(yǎng)與被撫養(yǎng)的關系,來探討女性間的親情。我們甚至很難發(fā)現(xiàn)故事背景在杭州,空間環(huán)境被抽離了,單獨凸出的住宅像一個舞臺,兩位角色在其上展開“相愛相殺”的情感戲碼?!秼寢專 犯驊騽?,反日常的對白并不特別顯得尷尬。
當然更加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飾演母女倆的是兩位經(jīng)驗老道、演技精湛的資深演員。即便在臺詞過度書面化的情況下,她們也能很好地控制不讓念白往朗誦的方向發(fā)展。不然的話,確乎就變成類似戲劇舞臺上為念臺詞而念臺詞的表演了,失去生活的味道。如若換成其他一般的演員,這部電影很大可能要崩壞。導演實在應該感謝這兩位出色的女演員。
第一次看兩位老人之間的代際故事,無論有多少白發(fā),多少皺紋,當還可以依偎在母親的臂灣里,撒嬌似地喊一聲“媽媽”可能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了,因為只有在這位女人面前,歲月可以變得沒有紋理,時光也可以省去一切痕跡。
又一次碰觸到了阿爾茲海默癥這個沉重的話題,可能是因為最近人口老齡化加劇,讓這個疾病變成大家都需要去面對的問題,雖然沒有和有這種疾病的患者深度接觸過,但也多少了解到這是一種生在我身,痛在別人心的折磨人的疾病。我想也許是為了善待老年人,可以在晚年的時候不用記那么多事情,忘掉煩惱的時候也忘記一切,只求簡單快樂,像個孩子一樣真正意義上做到返璞歸真吧。
觀看吳彥姝老師的作品不多,或者是看過很多卻第一次這么深刻地想要去記得她的名字,個人覺得演出老人那種沉穩(wěn)緘默的狀態(tài)并不難,難的是那種半知半醒的混沌感,前段的俏皮搗蛋和女兒生病后重新扛起作為媽媽的責任之間的反差對比讓這個角色更加的立體,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奶奶,明明已經(jīng)90多歲的高齡了但還像年輕時一樣的清醒,一把年紀仍要看到自己的兒女在生活中的不易,分不清這究竟算是幸福還是懲罰,正應了那句老話,難得糊涂。
我們這一代人,拼命地在外闖蕩,其實對比當年的父母大多數(shù)人過得并不如意,但是我們又被從小教導不能回頭吃窩邊草,只能看似體面地在外熬著,無視父母的呼喚,直至到最后遍體鱗傷,回頭看,永遠不會嫌棄你,開門等你回家的,只有你的父母。
這部電影也給了我很多反思,也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人生大事不止是出人頭地,幸福也許就在身邊垂手可得,可我們卻自認努力地把它推開,與其在爸媽生病的時候守著他們最苦難的一段歲月,為什么不能在他們還快樂清醒的時候共同去創(chuàng)造可以留下來美好呢?
電影的角度沒話說,關注女性,關注老年,關注無育家庭。但是又是因為只關注了女性,只關注了老年,只關注了無育生活,電影的架空感提升了。鏡頭語言特別電影化,構圖框架很經(jīng)得起考量,但是劇情過渡卻又有點生硬。
電影最好的肯定是吳彥姝、奚美娟兩位老師的演出,每一場戲,每個調度都可以說是完美。人物前后的矛盾、對比,都刻畫得淋漓盡致。電影可以只能給三星,兩位老師的表演可以單獨給到一星。相比之下文淇的戲就像蜻蜓點水,顯露不出角色的意義。
比較感動的是,每次下完一場雨后,主角的病就更重一步,水成了她這輩子邁不過去的孤獨和愧疚。劇情里的迷思雖然鋪設得不是那么精巧,觀眾總是有跡可循,但是還是通過這些把母愛至誠、家國情仇給揉碎了加了進去。
畫了個大全妝去看電影,全靠旁邊姐們一句“這是催生的電影嘛?明明照顧孩子三年這么費媽?!”給樂得來不及擦眼淚??傊娪昂軠嘏?,媽媽很強大,女性很獨立,表演很細膩。如果你是想帶著心理負擔去看大家同樣活得并不高明的,那可以不用去看了,如果你想重新想記起五歲之前媽媽對你的愛,可以去看看。
最開始抱著一種觀看母女情深的期待和女性相互拯救的心理去看這部電影。在觀影過程中也屢次被母女之間的情感所打動。但是冷靜下來后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一部表現(xiàn)母愛偉大、母女情深的戲,暗藏其中的略帶詭異氣息的過往和愧疚,可能才是觀眾需要窺見的所謂“疾病”的根源。
影片講述了60多歲的女兒和80多歲的目前相依為命的故事。兩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從家庭環(huán)境、生活規(guī)律、飲食習慣等,都看得出有深厚的教養(yǎng)和卓越的學識。
最開始,我對女兒略帶潔癖的清教徒生活會感到一些不解,反而是母親的活潑和肆意更顯的可愛。但慢慢的,隨著女兒病癥的確診,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隨著塵封記憶的解除,隨著幻想的出現(xiàn)和對往昔的懺悔,我漸漸懂了為什么女兒會如此,這其中隱藏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歷史是如此沉重。
相信大家對阿爾茨海默病并不陌生,這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fā)展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zhí)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xiàn)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對普通人來說,得了這個病的意思就是認知衰退,記憶慢慢消失,也不認識身邊人,可能只記得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人,于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會生活在自己的認知世界。
女兒的“病”的表象是大腦萎縮,認知衰退,但卻從行為模式和只言片語中,一片片講所有的拼圖歸位,給我們重現(xiàn)了一個大歷史背景下的家庭悲劇——作為高知家庭的一家三口,曾經(jīng)也非常幸??鞓?,爸爸總是在外考古,卻對女兒關愛有加,媽媽是最好的文科老師,和藹可親知識淵博。三個人曾經(jīng)在燭光下跳舞,曾經(jīng)有關于“我愛你”的秘密表達方式。然而一切在那瘋狂的十年中,戛然而止。
從女兒的應激反應中不難看出,她曾經(jīng)參加過“武斗”,并且會使用槍支。關于她幻想中無數(shù)次著急為爸爸開門,可能是愧疚于和父親“劃清界限”而沒有為爸爸開門,最終導致爸爸的投湖自盡。她喃喃自語說,這件事同樣毀掉了媽媽的一生,可見其內心創(chuàng)傷之大。
關于她一直保持獨身的狀態(tài),可能也和此有關?!暗劝职只貋砹宋以偌奕恕?,然而爸爸永遠回不來了,自然她也從未嫁過人。當她披上媽媽的婚紗奔跑回兒時居住的舊屋時,她是否也在幻想能擁有自己的家?
她做很多義工的工作,用很多水不斷清洗身體和衣物,潛意識里是否在贖罪?下雨天她開心的在雨里接受洗禮,是否也是一種對肉身和靈魂的清洗?結合每一次與河水有關的畫面,那些從河底拍攝的視角,以及從水下望向陸地的鏡頭,是不是一種帶入和父親的存在?
她內心中最憧憬的畫面是:三個人手挽手,不斷表達“我愛你”——縱然我頭發(fā)花白,但是有爸爸媽媽的地方,我依然是那個無憂無慮幸福的小孩。
女兒的病,讓媽媽一下子堅強起來,她不再是那個頑皮?;墓室馔ㄟ^某些違背女兒的行為讓兩個人有溝通的媽媽,她再次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照顧女兒、命令女兒、有話語權的媽媽。而女兒也不再用冷漠和自我懲罰約束自己,她漸漸說出了內心的感受,她又變成了那個需要向媽媽求助的小姑娘??梢哉f母女倆從冷漠對抗,變成了休戚與共,從吝于表達到擁抱、說愛。
影片最后給了一個留白和非?!昂椭C”的片尾字幕。我個人建議不要被最后的字幕誤導。而結局其實很簡單,女兒已經(jīng)吞咽有困難了,母親的手也開始抖了,兩個人都面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這個時候,只能選擇有尊嚴的死去。在最后的一餐飯桌上,母親穿上自己曾經(jīng)指定的臨終裝束,推著女兒走向大海。在門口,那個意識不清的阿姨說到“出去了就別再回來了”是一個明顯的暗示。母女兩人在海邊舞蹈,女兒最終還是認出了媽媽,海浪濤濤,淹沒了一切……
不難看出,只有在病了之后,甚至生病末期,這些被壓抑的過往和情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那么到底要感激這病呢,還是要厭棄這病呢?因為它,讓一個人不再健康,但也因為它,讓一個人變得更像一個人,或者說回到了一個真正的人的狀態(tài)。
如果我們從一個人上升到社會呢?當下是不是也在故作堅強的選擇性遺忘了什么?但你我知道,這份壓抑總會最終變成病灶。何時才能正視歷史?何時才能懺悔過往?何時才能面對真我?
P.S.補充幾點:
看到有評論說感覺母女生活有點舞臺劇式,經(jīng)常朗誦詩歌啊,是不是有點假。我想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里這樣的狀態(tài)真的很常見。特別是父母知識淵博的時候,女兒說過自己總在追趕父母卻總也追不上,其中暗含了對知識的深深焦慮。可能因為那十年耽誤了學業(yè),她總是感覺自己的知識比不上父母。其實從歷史上說,那十年的知識斷層非常嚴重了,十年之前的父輩的氣度和知識我們真的無法追趕。
對文琪出現(xiàn)的兩處戲份,一開始不是很理解,總感覺過于巧合和戲劇化了。但后來想想,第一次的邂逅是女兒發(fā)病的一個契機,她在電車上被誤解被千夫所指,被帶到警局做筆錄,被冤枉,她都沒有反抗申辯,其實可能在深刻體會一次父親曾經(jīng)遭過的罪。對女孩的原諒和救濟,也同樣是一次自我救贖。潛意識里,她在寬恕曾經(jīng)的自己。我認為這段是很有可能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但之后文琪再次出現(xiàn),卻有點理想化色彩。她為這個家?guī)硪淮螝g快的清掃,一個新生的孩童,一抹亮色,這很像一種對美好的期許,但它真的會發(fā)生嗎?還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期待?
最后要說一下兩位老師的表演,真的非常棒!從肢體語言、眼神、皺紋都在演繹,特別是女兒變成小姑娘之后的感覺,奚美娟完全展現(xiàn)出來。而吳彥姝的媽媽,也真的是媽媽,一直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很喜歡兩個人的對手戲,真實、飽滿、有張力。
影片之所以很打動我,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也是個大齡單身女中年吧,也被媽媽愛著,照顧著。未來的我也很有可能面臨這樣的狀況。影片里媽媽得知女兒生病時,著急的說希望得病的是自己,這種話真的只有父母才會說。女兒生病后在間歇性清醒時,反復確認自己是否給母親添麻煩了,也非常真實。我們對所愛的人最簡單的愿望就是不要給對方添麻煩,同時,有病的話病痛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愛的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我不知道未來什么時候自己或者親人會生什么病,會因為什么事而離開這個世界,但我希望不要遭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無論是對患病的人還是守護患病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件很難的事。希望能在自己還有自主選擇的時候,無痛無病的離開這個世界。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00:04
電影《媽媽!》簡歷
出生地:中國杭州
性別:女
出生日期:2022年9月10日,處女座。
家庭關系:成員眾多,慢慢介紹。
監(jiān)制:尹露
30年前,在同一個考場上,我考試考得慌張,忍不住哭了,旁邊有女孩遞來一張紙巾也沒能安撫我的心情,但從此,我和那個女孩兒認識了,她19歲,我20歲。她送來的是善意,我感受的是溫暖,是不是有點像電影里的馮濟真和周夏?
年輕的時候我們吃過一碗泡面,啃過一個雞腿,也搭過一輛卡車,我清楚地記得沒有蓬布的車斗呼嘯在西三環(huán)的北路上,風刮得臉疼,她蹲坐在車廂里搖擺不定,她說,楊荔鈉,跟你啥事都做了。到站時我們拉著手跳下大卡車,也跳過青春美好年華,那會兒我們都沒想到30年后有部電影等著我們,她從妹妹變成了監(jiān)制,從憂郁女生扛起了制片重擔。這一次她帶我飛。
她是信念感、執(zhí)行力、直覺力、判斷力俱足的電影人,我說她頭頂有根天線,連接天線的密碼只有她自己知道。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觀察她好多次,只要有問題,她總是讓自己站在前排首位,身體是誠實的,暴露了她的承擔天性,和守護職責,但在媒體和聚光燈下,她會躲閃、回避。劇組里因為她平衡關照,我才能安心創(chuàng)作。影片的前期、后期,包括拍攝43天時間里,她一直在,她在我就安心,她在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日常里她把溫柔給了貓咪,工作中她把精力留給了作品,她游刃有余地切換雙子的角色互換,也一直探索藝術與商業(yè)的平衡,30年后,她會有很多作品寫在她的個人簡歷上。那是她用自己的腳步和雙手一步一步走出來,一點點做出來的。
她說感謝時間,我說感謝生活,她說電影要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是我的第一部院線電影,和每位觀眾的交流中已感受到深意。《媽媽!》里蔣玉芝和馮濟真說要做對的事情,我和尹露人到中年時也做對了一件事情。但不等于我們熟悉我就不用對她說謝謝。
攝影指導:余靜萍
余老師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我見面的第一位主創(chuàng),她在臺北隔離,我們視頻聊天,她說故事令她感動,那會劇本是初稿,也說期待再進展,對于手持還是固定,是單機還是雙機我們討論過。她是我見過最帥的攝影師,帶領一群男生,一會出現(xiàn)在電線桿子上,一會在三輪車上,一會把自己藏在隱秘的角落,她是捕捉光影的精靈。我的目光除了盯著演員就是盯著她,每一場每一條過后我們都會交流默認,我在她的目光中獲得支持鼓勵。
我記得拍橋下面媽媽追著女兒跑,余老師提醒我這場戲要小心,要考慮兩位老師的體力和承受度。拍攝過后我才明白她的提示多重要。中場休息的時候,余老師也會把毯子輕輕蓋在吳老師身上,奚老師的重場戲過后她會贊賞,她對演員的關注和愛護不比我少。
我很怕她抽煙,她很少抽煙,只要抽煙我知道一定是出問題了,這個時候我也要去理解她的焦慮和想法并及時溝通。工作的時候她定期看剪輯的素材,及時和后期剪輯溝通,不希望前期拍攝留下遺憾。
有一場戲母女坐在各自的窗口,沒有對白,沒有對手戲,她的鏡頭那么溫柔那么美,時光歲月從她的指間流過,包括湖面上一家人的水面肖像,都令我感動。她跟我工作應該不輕松,快殺青的時候嗓音發(fā)啞說不出話,我會記得她對《媽媽!》的好,對我的好。和她一起工作我長了很多經(jīng)驗,于我是很好的學習。如果說母親不離不棄照顧生病中的女兒是本能偉大的話,那余靜萍也用雙手和眼睛,用她擅長的鏡頭語言深情撫慰了這一家人的冷暖人生。
美術指導:翟韜
每當大家說《媽媽!》主創(chuàng)都是女性時我會說美術指導翟韜是男生,是對女生好的男生,第一次見翟老師時我就知道他是好人,好到可以欺負的那種,他目光和善五官也帥。有一天看景后吃飯,酒后他說,導演的工作就是把所有人的愛凝聚起來,再提取一顆舍利子,他還用手比劃了舍利子的大小,那會兒天色幽暗,翟老師在我眼前也像舍利子一樣閃著光。
看過《媽媽!》的觀眾對美術場景印象深刻,一草一木,一花一蟲,包括在院子里重新搭建的室內主場景都是翟韜老師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反復研討繪制草圖建構出來的,它也像一個老靈魂為這一家人遮風擋雨,訴說他們的悲歡喜樂。
我也喜歡房屋里的所有道具,床單桌布,窗簾臺燈,桌子椅子,碟子筷子,殺青時侯我順走了母女吃飯的桌布和床前的鬧鐘,它們擺在我家的餐桌上,那么近,那么好。美術組辦公室的照片都存在手機里,翟韜,我不會欺負你,只會祝福你。
造型總監(jiān):吳里璐
吳老師是資深電影人,有幸與她合作,她的創(chuàng)造力驚人,我說您會得終身成就獎,她說她還年輕。是的,她非常年輕,像少年一樣靈動。她會和美術組去看景,在一家人團聚的山洞里路不好走,我們連滾帶爬找尋路線,里面突然飛過的蝙蝠會讓吳老師緊張,但見到路邊的小狗小貓,她總會露出憐愛的笑容。
每次看到發(fā)布海報或片段,我先想到的都是吳老師和她的工作,她的造型不僅幫助觀眾理解人物也能幫助演員幫助我。有很多套衣服我百看不厭,很想穿在身上過把癮,那些顏色和款式,那些發(fā)絲和妝容,包括女兒發(fā)病前后的層次漸變都能精準入微地引領觀眾進入上一代知識份子的生活世界。
吳老師在劇組里,我總能看到她在最不引人矚目的角落檢查工作細節(jié),但她賦予角色的藝術魅力是最直接,最初始建立觀眾對影片的信任和好感,吳老師的工作和她為人一樣謙遜、溫和,舉重若輕。
剪輯指導:朱琳
很早就聽尹露贊賞介紹過朱琳,她的工作室很多張電影海報,都是她近些年的工作成果,掃描海報只需要幾秒鐘,她坐在剪輯臺的時間卻不可量化。拍攝中間她帶著幼小的女兒來現(xiàn)場工作,我們討論現(xiàn)有素材,她也對未拍攝的部分做了預判和提醒,我雖然對素材有信心,也想希望從剪輯師的角度再確認,她都會以她的經(jīng)驗篤定精準地回饋我答案。剪輯是電影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去年冬天最冷的時候她沒停止工作,她的身體當時不是很舒服,但她的堅韌個性和對電影的愛沒有讓《媽媽!》中斷,正如我看到她作為年輕母親的職責,她用心力守護的除了自己的女兒也包括一位位從她鍵盤上被重新建立并獲得新生的人物。
聲音指導:劉曉莎
電影行業(yè)內女性錄音師不多,她是其中一位。女兒患阿爾茨海默病之后先后出現(xiàn)的幻覺幻聽,夢境與現(xiàn)實,恐懼與迷失,日復一日的時鐘催命等復雜情緒在音效層面都做了大量細化并注入母女情感的深度創(chuàng)作。包括對音樂的調整,后期配音補錄,總之每次看到她笑容有多甜,就知道她實際工作有多拼。第一次坐在她公司的影院大銀幕上看成片時我感嘆影片再次被她賦予新的生命,《媽媽!》接近屬于她自己的完美,每過一道技術層面,影片就會毫不遮掩地讓我們看到她的好。她就是被很多雙愛護她的巧手精心打扮過的小孩,當她呈現(xiàn)自己的生命時才顯得自信從容。
音樂作曲:沈必昂
他97年出生,華裔。尹露說這部影片的音樂不需要像劇中人一樣成熟,要注入新鮮的血液。我同意。入冬以后,和沈必昂雖然過著美國時差,卻沒有被時差限制,我驚訝他年紀輕輕能夠精準同體劇中人的命運。這就是音樂的穿透力吧,音樂也是母女的言說,沈必昂一直傾聽一直安撫,不斷用音樂的溫柔和美好輕輕架起觀眾通往母女內心世界的橋梁,包括結尾,尹露喜歡,我也喜歡,但更歡喜的應該是蔣玉芝和馮濟真吧。她們在海邊舞蹈,在海邊擁抱,回到人之初的模樣,她們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過往會有人看到,也從沒想過有段樂章會為自己譜寫。而那位譜寫樂章的年輕人和她們從未謀面,年齡也相差半個世紀,就像坐在影院眼里閃著淚光的年輕人,也許有種見面不需要介紹,他們老早就認識。
選角導演:周正飛
和他工作很久我才知道他已經(jīng)有很多部作品的經(jīng)驗,工作之外他是不會聊其它話題的導演,除了主要演員,其它角色的選擇和判斷上我們也有默契度,我重視他的推薦和建議,他也一直在現(xiàn)場陪伴演員。他和演員之間有信任,不是完全選擇與被選擇的關系。劇組散后我們看戲劇,聊表演,他一直專注自己的專業(yè),對電影保持敬畏心,令我尊敬。
執(zhí)行制片:薛李
我們習慣叫她沐子,沐子是我在組里見到最早也是最后離開的人,她帶領制片組一票女生為影片制作保駕護航,女孩們的魅力和魄力我都看到。印象里她不是跑就是在跑步的路上,她是消化了很多困難、最大化呈現(xiàn)結果的執(zhí)行制片人,每一部作品都會褪去一層皮,再長出來就是盔甲,這點我和她是一樣的。
外聯(lián)制片:南瓜和劉燁
他們是《媽媽!》劇組的綠色通行證,沒有搞不定的景,下次我向你們要月亮。
統(tǒng)籌:沈豫
每天發(fā)送精準通告,她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有助拍攝進度調整周期。謝謝豫姐,她比我小,其實。
制片主任:金融
雨天里,我看見她的淚珠比雨滴大,天沒放晴,她的身影已經(jīng)奔向下一個場景中。望著她瘦小背影,我想女孩們哭不都是委屈,有時也是對自己的嚴苛。
生活制片:胡銳
殺青后最不適應的是接不到他傳送的領飯信息。謝謝一日三餐的照顧,余靜萍老師說《媽媽!》劇組廚余垃圾處理得好,那是你做得好。
執(zhí)行導演:JK
導演組的工作全靠他分擔,我經(jīng)常跟他說辛苦了,他總回應不辛苦。我喜歡他對人對事的原則性,那是寶貴的品質。不知他此刻能否聽得到。他的團隊也曾是我的團隊,斌斌,奇奇,小宇,俊同,你們的笑和焦慮我都記得,協(xié)力合作的日子都是好時光。也祝福導演助理小睿學業(yè)有成。
燈光師:趙瑞平
無論是月光、日光,還是最不顯眼的臺燈光,母女的日日夜夜很多艱難時刻也是靠他照應照亮的。她們不知道我知道。
攝影組長:安銅
那朵曇花在電影里只開放了一秒鐘,你為它開放守護了大半夜,所有特效都沒你抓拍得好。你的笑容比曇花燦爛。
執(zhí)行美術:胡驍
湖面的書,院里的花,窗框上緩慢爬行的蝸牛,是他臨時找來的小演員。殺青后朋友圈他說《媽媽!》劇組體驗了很多次第一次,《媽媽!》也會記得他和每一位家庭成員。還有現(xiàn)場美術小涵,謝謝你給我拍的現(xiàn)場照片,算是家庭相冊。現(xiàn)場道具小白,你手里的貓和七彩泡沫都是夢幻,在我眼里。
造型設計:吳萌
我稱她櫻桃小丸子,從沒見她慌亂過,都是做足了功課吧。包括服裝高妹和化妝嘉玲,我每次在家刮眉都會想嘉玲要在就好了。高妹希望你都好。
現(xiàn)場制片:老四
人稱四哥,四哥帶領兄弟們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總之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四哥身影。李醫(yī)生也兼顧茶水,水溫不冷不熱正好。和李醫(yī)生沒有微信,希望她在其它劇組開心。
現(xiàn)場錄音:王曉會 王曉強
他們是兄弟,長得像,不太說話,我想他們是習慣聽別人說話并把說話機會留給別人并收在錄音機里了吧。賓館里他們住在我對門,每天聽到他們背上設備關門時,腦子會閃過今天第一場該怎樣走位。
劇照:Rita 余意 陳琢
每一張劇照都是媽媽的宣言,每一張劇照都看到母女情深,相機后面是美麗女孩的眼睛,她們的凝視媽媽看得見,女兒聽得到。
海報設計:黃海
謝謝黃海的作品,非常動人。寫劇本的時候,忍不住標注母女洗澡、牽手奔跑、海邊舞蹈,知道她們有一天會定格在時間年輪里。
DIT:阿信
印象中他總是獨來獨往,都沒好好說過話,他的工作也重要我從沒輕視過。
調色師:Ivy 胡旭陽
影片有了色彩也就有了氣質,觀眾喜歡《媽媽!》的氣質和模樣也是調色的功勞。
致謝演員
媒體采訪時我都會說托吳老師和奚老師的福,因為她們演得太好,很多時候我會分不清誰是蔣玉芝誰是吳彥姝,誰是馮濟真誰是奚美娟。感恩她們成全電影。
關于文淇,經(jīng)常會跟觀眾聊起她扮演的周夏,爭議和肯定都有,每次聊完也能得到觀眾的理解。我還想找時間跟文淇說,周夏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你一直都好,好得不可替代。
扮演醫(yī)生的朱時茂老師,扮演父親的任洛敏,扮演警察的李曉川,扮演男失主的東靖川,還有被刪減的劉洋,以及年輕媽媽馮家妹,年輕父親王斌,幼年女兒徐藝瑄,謝謝你們的停留和演出,因為你們電影才完整。
有太多的人員和職能部門沒有依次介紹,我記性不好,也臉盲,甚至叫不上大家的名字,但我對每一位給劇組添磚加瓦的成員充滿感謝。多年以后,如果我像馮濟真一樣萬一忘了,想不起,只要你告訴我曾經(jīng)參加過《媽媽!》劇組的拍攝并對我打三下響指,也許我能被喚醒,我要牢記那是“我愛你”的意思。包括那些參加演出或是住在附近來探班覓食的貓咪們,雖然一面之緣,難再重逢,它們的出現(xiàn)讓很多雙手臂張開、面露歡愉,比如尹露,吳里璐,余靜萍,奚老師,吳老師,還有我,有照片為證。
昨天因為彈窗,我留在杭州又看了眼主場景蔣玉芝和馮濟真的家,院落寧靜細雨,樹和魚都在,被主人照顧漂亮的拉布拉多怎么也不會想到,它被帶走的43天里,他們家的屋檐下有這么多人來過,曾有另一家人和它在同一院落里已活過百年。這是命運的交錯,時光輪轉,要離開時它沖我叫了一聲像是催我快走,背對它我沒回頭,心想屬于電影的留給電影,屬于生活的還給生活。
最后我要致謝的是影片結尾養(yǎng)老院里站在門口遞給母女馬克西姆巧克力一直等待丈夫的唐婉茹,她望著母女的背影招手說再見,她為自己和角色,為我們大家都提前做了告別。路演過程中,很多人問起她,打聽她,我說我們是好朋友。電影有始有終,人生有聚有散,我希望還有機會在沒有約好的某個場景和她相遇,到時候她能告訴我,她是否等到她的丈夫,他們過得好不好。
再見,《媽媽!》劇組的所有演職人員,疫情時代各自珍重,對我來說寫出來才算真正告別,都說一部電影的好是所有人的好,不好一定是導演不好,我同意。好在《媽媽!》沒有辜負大家努力,她是所有人的智慧結晶!
導演楊荔鈉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杭州
完全可以當成另一個版本的《歸來》。馮婉瑜沒得阿茲海默癥,丹丹六十多歲時得了這個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時間編校完了父親的考古日記。后來,在記憶錯亂、神志不清中,她懺悔對父親陸焉識犯下的錯誤,如果我當年給爸爸開門了他就不會死。一直對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傷痕的人即將逝去,而她們的記憶似乎不約而同受到了干擾、破壞。馮婉瑜是這樣,馮濟真(奚美娟飾演的女兒)也是這樣。真巧,她們都姓馮。陸焉識拿著勺子去給嚇壞的婉瑜復仇,濟真拉著老母親躲到床底下,說別害怕我有獵槍。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淚下,不僅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因為他們被車輪碾過,留下了令人心痛的傷痕。
在無數(shù)個可以結局的地方錯過了結局。
中間文淇來看兩個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廣告一樣。其他都還挺好的,臺詞雖然太文縐縐了,但也符合倆人身份??赐晡易畲蟮母邢胧?,要是我以后也一個人患了這個病,可能也會選擇往海里走去…不能讓我媽那么辛苦照顧我??
文淇這個角色出現(xiàn)的太巧妙了,這個角色才是為女兒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筆完善。對女兒來說,那件事(看了電影就知道)對女兒來說,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實女兒患上阿爾茲海默癥其實跟這種莫大的心里壓力都是有關系的。
有點兒失望。兩個老師的表演沒得說,奚美娟老師牛了。但表達上有點兒晦澀,劇情也不夠流暢,文琪那段太沒必要了。是兩個高知女性的困境,但臺詞太文了,甚至于矯情。而且我不覺得這個是母愛電影,里面有一句臺詞“每個女人都是女兒,但不是每個女人都是媽媽,我們不要聊媽媽了,媽媽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類似臺詞 以及我能理解女兒對父親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對父親的崇拜。在一個幾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籠罩著一個男性的身影。
#BJIFF22 數(shù)不清哭了多少次,兩位老師教科書式的碾壓級演出真讓人動容。但是單從電影角度來看真的過于碎片化,盡管使用了互文來強化整體性,可仍然很凌亂,且周夏這個角色的處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想把掌聲和贊美送給兩位戲骨,相輔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淚不值錢??(btw小文淇坐我前頭擦淚好幾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電影好嗎??
6.8/10劇本有問題,拍的太悶太散,剛醞釀好的情緒還沒等發(fā)泄就被打斷了,以至于到了后邊很難再被感動。甚至說影片結束后的真人視頻更為感人。導演加入了太多情緒化的東西,反而削弱了真實感,限制了兩位演員的表演,當然吳彥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無可挑剔的,為影片加分不少。
鏡頭語言有點刻意,配樂沒有做到為電影增色的效果,確實有很多細節(jié)鏡頭,整體質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懷疑是不是給耳機做廣告,太生硬了,劇情對于父親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許是歷史原因。也許有的孩子真的就永遠追不上父母吧,但是為了這個題材可以加一顆星。以及主創(chuàng)團隊過于強調女性團隊,但是電影呈現(xiàn)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沒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為是女性團隊只能夸不能批評一樣。同樣是女導演這位的功力一般。
12th北影節(jié)No.20。首映。65歲的女兒,活得嚴謹、板正、一絲不茍,每天做義工幫助別人,用一生的壓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贖心底對爸爸的愧疚,去懲罰少年時的錯誤。她始終對周遭保持疏離,包括與她的媽媽。85歲的媽媽,講究、精致,也活潑鬼馬。母女倆較著勁地活著,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兒終于有更多縫隙,去釋放情緒,表達不滿,發(fā)泄憤怒。|不復雜很真摯,人物設定有巧思,但沒有從“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沒有對知識分子的真正思考。美麗、精致、優(yōu)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懸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會衰老得病,那她們已經(jīng)是其中活得最輕松的人。粗糲底下的無奈、倔犟和堅韌體面,或許會更耐人尋味。最感動時刻其實是映后活動看吳彥姝老師走上臺。是一出成年人愛的童話,是定調子下結論,不是對關系的探討。
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chǎn)片在嘗試去觸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語境下,探討女性之間的互相扶持。導演選擇以一種散文詩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故事,因為題材本身已具有切膚之痛。人的身體是一臺日漸損壞的機器,記憶只會一遍遍讓你重溫最不堪回首的選擇。在此層面上,追求體面就是在對抗痛苦,是為了在滿目瘡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構秩序和意義,是一種生而為人的力量。“每個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堅強”。
【別擔心,等這些句子長大,它們會自己走出來。】
阿爾茲海默不可怕,貧窮的阿爾茲海默才可怕。
不能說現(xiàn)在大家直接請好演員就不需要導演調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無趣這鍋真的是導演背
你愛的是春天,我愛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緋紅的面孔,像春天盛開的玫瑰,我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輝。
全程難以代入,主要在于,選擇女性知識分子的家庭,會跟普通觀眾還是有點距離的,就會讓人覺得,誰家母女會這么說話啊……但這個人物背景,又是為了帶出更深的歷史創(chuàng)傷的東西,楊荔鈉顯然還是不想只做一個關于女性的親情的表達,但個人感覺并沒有編織的特別妥帖,節(jié)奏也有點問題,整體還是有點沉溺了??傊?,細膩有了,溫度也有了,但共情沒太感受到,甚至結尾那幾個短視頻一出,前100多分鐘黯然褪色。
當疾病一點一點剝離她厚重的殼,我們才發(fā)現(xiàn),馮濟真是從饑餓和文革走來的人物,她說口號式的臺詞,像小將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糧,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驚悚元素,將她“戀父”背后的種種緣由含蓄地講出來,講她的懺悔、愧疚,講她作為記憶的背負者的不堪重負。歷史作為隱性的主題,猶如鬼魅幽魂,和阿茲海默這個顯性主題并行推進,以一種過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斷搖擺、模棱兩可的方式,與審查周旋。阿茲海默便成一種社會現(xiàn)實,成了蘇珊·桑塔格式的隱喻。在顯性的光影中,她們走向大海,而在隱性的悲傷里,她們走向凋零。
中國大陸難得的關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討論“愛”的電影。隱晦地表達了知識分子在特殊時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對他家人的一生影響。兩位演員的表演無懈可擊,尤其是吳彥姝老師克制內斂的感情表達。感謝女制片、女導演、兩位女演員們。
誰家里這么說話啊
“不是每個女人都是媽媽,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兒?!被忌吓两鹕?5歲母親和阿爾茨海默癥的65歲女兒組成了特殊的人物關系,在極其精煉、高度詩化的臺詞表達之下,《媽媽!》更像是一臺精彩的戲劇演出。
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這個樣子已經(jīng)相當不容易了,全靠兩位老師逆天神演技打底,這么匠氣書卷不說人話的臺詞,落在她們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爾茨海默病題材真心是這世上最恐怖的驚悚片,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