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0
(分數給電影,而非片中的立場)
第一,進過手術室的人應該知道,不能帶首飾吧,影片一開始女主閃回,進入手術室左手帶鉆戒,有耳環(huán)。 第二,開篇13周胎兒,應該先是藥流,排出,然后清宮吧。藥流過程無麻醉,但清宮是麻醉的減少痛苦。 女主懷孕第二次八周的藥流才是對的。九個月以后不能只單一用藥流。但就我所知四個月的還是先吃藥宮縮排出體內的胎兒,然后清宮的。就是之后他們24周的胎兒墮胎的做法。 第三,藥流后八周的流血,這會死好嗎,一般流血時間不會超過月經期和月經量。但確實整個過程會持續(xù)很久,也非常疼和痛苦。 第四,女主只是一個咨詢師,有資格進入poc室嗎?之后還可以當診所主任?不用醫(yī)師執(zhí)照嗎? 第五,高中女生流血不止被退入手術室,竟然用咨詢師做副手,醫(yī)生進來也完全沒有消毒過程。并且之前這些術后觀察的女生都是坐著而不是躺著。這是黑作坊嗎?所以最后黑作坊倒閉了嗎? 第六,手術時沒有心電圖和燈和血壓檢測。 第七,女高中生術后他爸竟然沒發(fā)現她之前大出血,全身襪子裙子都是血,這樣也發(fā)現不了?莫不是傻子? 第八,女主竟然把一堆氫氣球放在車前座,這屬于危險駕駛。
————
女主領導說:非盈利組織是一種納稅狀態(tài),而不是商業(yè)模式。竟然套著非盈利機構的殼子,打著志愿者的噱頭,為人民服務的旗號,舉著國家政策的牌子,做著傳銷一樣的行為,不必要的墮胎行為是剝奪踐踏生命的價值。 但最后的結局卻是矯枉過正,很多人確實墮胎是無奈之舉,更沒有渠道尋求幫助,比如意外懷孕,胎兒不健康等。應該包容兩種觀點珍視生命,但也同時要考慮到女性的權利。
最近看到了《Unplanned》電影原型Abby Johnson在法庭上針對ACLU(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和美國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質疑的一段辯論,從一個在美國計劃生育組織工作了8年的專業(yè)人士的角度分享早期墮胎的全過程以及人的概念。
"從受精卵開始,一個獨特的包含著一個人所有生命信息的DNA就已經形成,那個DNA就是人。"(這是對人的科學角度的解釋)
作為80后出生的一代,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計劃生育”出來的。很多人的父母也許為了我們的存活犧牲掉了不只一個孩子,很奇怪的是父母輩對這個問題并沒有感到任何不適。
據我所知,目前中國墮胎率高達1300萬每年,而且這些還不包括在私立診所或者用藥物流產的數量。而中國的墮胎率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
計劃生育政策讓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改變了。即使是現在放開二胎,也并沒有改變大家優(yōu)生優(yōu)育的想法。
優(yōu)生優(yōu)育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它讓我們在認知層面開始確定一件事情,就是孩子必須要達到某種程度,一種外在環(huán)境絕對允許的程度才可以生出來,否則,這個孩子的父母有權把這個孩子的生命抹去,并且是合情合理的。
這樣看來,一個人的生命,是存在著優(yōu)劣之分的,它不因他是個人而生,而是需要達到某種標準,才能出生,換句話說,人變成了一種產品,我們的存活,不依賴于我們是個人,而依賴于我們是否“合格”。
人是理性的,所以我們可以思考,但是,理性往往會促使我們把不那么人性的東西合理化,用一套自恰的邏輯來辯護自己的行為,比如個人自由,經濟負擔等等。
生命到底是什么?其實很少會有人真正的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習慣了被標簽化:好人,壞人,有錢人,窮人,漂亮的人,不漂亮的人,健康的人,殘疾人,在媽媽肚子 里面的人,出生后的人。
但是當我們仔細思考人到底是什么的時候。我們衡量的標準往往就放在了人的前綴。而對人的概念,卻非常的模糊。
就像很多年前大學生還很稀缺的時候,一個大學生為了救一個落水的農民犧牲,很多人覺得不值得。認為不值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本質的是人們看到了兩個人不同的前綴,而沒有看到他們最后的定義性名詞:“人”。
當我們真正看到的是人前面的標簽時,我們對人的價值的評判標準是否就改變了呢?
我們會因為他是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而更加敬佩他嗎?我們會因為他是一個掃地的清潔工而無視他的存在嗎?我們會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就告訴他說,你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我想大多數人會說:不會。 但事實上,很多人心里正在這么做。
對待不同的人,我們的標準改變了,而對待還在媽媽肚子里面的人,我們的標準也許是最苛刻的。
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因為一個意外殘疾了,沒有一個父母覺得他沒用就把他直接殺了,因為知道他是一個孩子。但是如果他是一個還在肚子里面的胎兒,七個月,但是檢查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會有先天殘疾,也許百分之八十的父母已經在考慮要墮胎了。但區(qū)別在哪呢?只是因為沒有看到這個孩子的樣子,就可以說他只是一團細胞他沒有感覺嗎?
不!他們有!
但凡一個生過孩子懷過孕的女人,都可以告訴你孩子在肚子里面是怎樣打哈欠,怎樣踢腿,怎樣睡覺,怎樣微笑的。他們是人,不是一團細胞。
在這個世界上,最奇妙最緊密的連接也許就是媽媽和肚子里面的孩子。沒有哪種關系可以替代一個人在另外一個人體內成長兩個心臟同時跳動的親密連接。
但是墮胎的合理化和對未來的恐懼,讓很多媽媽聽到了一個聲音,一個虛假的聲音,一個告訴她:這個孩子將會和你乃至你未來的生活完全對立的聲音。
當一個母親相信了這種聲音,相信了自己體內的一個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是相悖的時候,她也許就會忽略那種最親密的關系,轉而選擇和胎兒站在對立面去考慮自己的決定。
而這一切,都歸功于整個時代的宣傳。
這部電影我看到后來很氣憤。
如果說,一個人,生而為人,具有其與生俱來的人權,在不傷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具有處置自己身體權利的話,我覺得,一個女人,就有權利墮胎。也就是說,墮胎權即是人權。至于胎兒算不算人以及多大的嬰兒才算是人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變化,隨著科技和倫理的變化,都會有不同的認知;畢竟,只有最最極端的人才會認為一個受精卵就是一個具有人權的人。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她自己最重要,她在做決策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整體利益,就如同對于一個人來說,ta自己最重要,ta在做決策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自己的整體利益,才去管其他的什么虛無縹緲的東西。亞當斯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管好自己,社會就會變好。別老想著別人怎么樣社會就會亂了,這不還有你撐著的么。
而這是一部手法拙劣的反墮胎宣傳片。
如果說女孩在迫不得已去墮胎已經來到墮胎醫(yī)院門口的時候,親朋好友在門外哭著喊著求女孩不要墮胎已經是非常過分地多管閑事了,但畢竟是親朋好友還能理解;那么一群陌生人也這么去做就是無法理喻的一群神經病,惡意滿滿,比那種拿著小冊子問你好同學讀過圣經嗎知道上帝嗎要惡意一百個傳銷組織。
女主一開始哪怕身體極端痛苦還是去墮胎了兩次,并在墮胎醫(yī)院工作了幾年,拿到了先進獎章,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反墮胎的傾向,誰知道剛從墮胎醫(yī)院離職,就馬上跑去了反墮胎小組策劃反對原單位的事,這種急于成為前文所說那種神經病的心態(tài)真的是……其導火索無非是被直屬領導無情批評引發(fā)的心理失衡,哪怕中間加上再多的對墮胎本身可怕的描述性過度,也無法掩蓋其中的利益糾葛和女主的惡俗無知。反墮胎組織說的給你找工作呢?就是拿著小冊子向新人宣傳墮胎的危害嗎,還是在上帝面前做個忠實的仆人?
拍這種宣傳片真是對女性對社會滿滿的惡意。像女主這樣的人,不墮胎的話你們來管她們母女后半輩子的生活?一個女孩未婚先孕,迫不得已頂著壓力去墮胎,看了這么可怕的宣傳片,心里會反悔不再墮胎了未成年生下孩子后悔一輩子,還是繼續(xù)頂著更大的壓力更害怕地走上手術臺?正反都是作惡,真的是毫無人性。
話說演員演得真像,反墮胎小組的男女主呆滯的眼神便秘的表情一眼看去就是那種傻得可笑對生活一無所知還自以為是去反對別人墮胎的大傻逼。
看完電影除了對宣傳片本身感到厭惡之外,忽然想這樣的電影為什么能上映?是不是預示著保守主義又開始盛行,社會又開始在某種程度上走向混亂?于是查了一下目前各國對墮胎的態(tài)度現狀。
1960年代時,美國發(fā)生了一位婦女在懷孕過程中,服用某種藥物引起新生兒畸型,和懷孕時罹患德國麻疹導致新生兒重度殘障的事件之后,美國各州開始放寬墮胎的法律規(guī)定;于1973年1月22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于羅訴韋德案一案,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在懷孕首階段(三個月內)可合法進行手術。該判決至今仍受美國社會爭議,至今美國國內仍有反墮胎組織要求推翻該判決,而主要政黨包括民主黨等主張尊重和維持最高法院的判決。美國南達科他州州長邁克·郎茲簽署一項法案,2006年3月6日,禁止該州內的墮胎行為,目的為通過訴訟將案件送上聯邦最高法院,以便當時傾向保守派的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判決,但該州法案在2006年11月選舉中被選民公投廢止。
也就是說,美國大部分人民認為,墮胎是婦女的權利,是應該受法律保護的!目前美國幾乎所有州的法律均承認墮胎權,除了愛阿華州,并且大部分州在懷孕的所有階段墮胎都是合法的。愛荷華州是對墮胎權限制最嚴重的州,規(guī)定一旦檢測到胎兒心跳,墮胎即屬非法,而一般大約懷孕六周胎兒就會有心跳,因此該州的墮胎法案又稱為“心跳法案”。美國人民好樣的!
世界上其他國家中,瑞典是對墮胎行為最寬松的國家,懷孕十八周以內的女性可以不需要持任何理由而在醫(yī)院選擇墮胎。
法國次之,婦女可在懷孕的前12周內無條件選擇進行人工流產。
其他國家就等而下之了,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乃至最嚴格的國家完全不允許墮胎,哪怕是被強奸懷孕,甚至繼續(xù)懷孕下去威脅婦女生命,真正詮釋了什么是子宮不是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而對待墮胎的態(tài)度,雖然每個國家情況都不一樣,但大致情況是越發(fā)達的國家就越開明,這也非常符合常識。
同時我注意到了,對墮胎的態(tài)度跟宗教有關,但是最嚴厲的宗教并不是伊斯蘭教,而是基督教!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決議中墮胎等同殺人。而直到現在,天主教會不單堅決反對任何墮胎行為,過去甚至會把曾經墮胎的女性開除。在不少以天主教為國家主要宗教的國家,如愛爾蘭共和國,任何墮胎行為(除非胎兒對婦女生命構成威脅以外)曾屬刑事罪行,不論要求墮胎者及執(zhí)行手術的醫(yī)生皆有可能被判處入獄,后來于2018年5月25日公投通過修憲,準許墮胎。至于其他基督教教派,大多數都引用《圣經》內容及教義而反對教徒接受墮胎手術。而伊斯蘭教主張在不違背真主的造化的情況下,可以為了實現自己、家庭、社會的利益而墮胎。伊斯蘭教各家教法學家都不同程度地認為,在四個月以前流產是可以的。
不得不感嘆,伊斯蘭教不虧是曾經的人類之光,照耀著中世紀的人類文明,早些年伊斯蘭教的婦女地位遠遠高于其他宗教的婦女地位,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家都進步了,他們還守著幾百年乃至千年以前的教條來指導現代的生活,才搞成現在這個樣子……而基督教文明雖然開創(chuàng)了現代文明,但是早些年實在是一群渣渣。幸好基督教內部進行了改革,政教分離,轉向世俗,不然說不定我們(整體人類)現在還生活在漫漫長夜之中。也因此,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要老想著守舊沒什么不好的;有些人就是生活優(yōu)裕了不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才瞎折騰什么要退回去。雖然時代肯定是往前走的,但這么折騰的人多了,說不定我們這幾十年就會成為螺旋式上升的谷底。
畢竟,我們都想好好活著不是?
首發(fā)于同名公號:無色透明易揮發(fā)
電影前20分鐘我還在感嘆是部好電影,應該推薦給所有未婚未育的女性看看,讓大家知道安全措施的重要性。20分鐘之后整個顛覆了我的想法,我不是墮胎的擁護者,但是我支持“計劃”生育,有計劃的生下并將一個孩子養(yǎng)育成人是對自己和新生命的負責。意外到來的baby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就不能讓她降生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女性自己的選擇。這部電影從女主向顧客以“今天預約手術時間可以獲得discount”開始正式的變了味,尤其是一些女性年紀偏小,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向她們輸入正確的價值觀,將墮胎的利與弊,未婚母親可能遇到的生活困難,單親家庭孩子可能遭受的痛苦,還有墮胎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全部清晰的擺在她們面前,那這位成年人就不配在提供墮胎服務的機構工作,當然以上為個人觀點。整部電影結合了政治和宗教問題后,看完把我惡心了一整天,我不應該在早上6點無意中打開了這部電影。。。。
關于劇情我就不吐槽了,類似這樣的宣傳片我們自家就拍了很多,除了開場幾分鐘的那段超聲波影像,其他的一點也不新奇。
我們自古崇尚孝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所以對墮胎并沒有心理障礙,這跟基督教文明有本質的不同,也說不上誰對誰錯、誰高誰低,盡量相互理解吧。
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生存權才是最基本的人權”,但是在我們的歷史上,胎兒、嬰兒甚至幼兒,都算不上“人”,沒有人權的。就算是史書上的“治世”,窮人家墮胎、溺嬰也不鮮見,災年來了,賣兒賣女、賣身為奴乃至于“易子而食”,都不過是為了活下來,活一天算一天。
跟歷史對比,今天的一切“苦難”都只是悲春傷秋、無病呻吟而已,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實實在在的。別忘了,“歷史的發(fā)展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進一步、再退兩步乃是常態(tài),也就是說現在的“文明”的狀態(tài)不會一直持續(xù)下去。也許一兩百年之后,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有個天災人禍,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那些只見過文明,沒見識過“野蠻”的人,如此的脆弱而又敏感,到時候會很難適應的。
“我很抱歉沒有為你們抗爭,我當時沒有足夠愛你們來阻止這件事的發(fā)生,我每天都在想你們,但我知道有一天我會在天堂見到你們,因為上帝是仁慈的,他聽到了我的哭喊,寬恕了我”
艾比大學畢業(yè)就成了一位計劃生育的宣傳者。并在一家計劃生育診所上班。每天都會接待前來墮胎的女性,并為她們提供生育選擇咨詢。這家診所每周六全天都會進行墮胎手術。在那一天診所門外都會聚集反墮胎人士的示威,這兩個對立面劍拔弩張。
艾比在診所的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表現突出,很快得到了領導的賞識提拔為診所最年輕的主任。艾比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工作性質,并且自己也有過墮胎的經驗。而她一直以為她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減少女性墮胎。
直到一次大會上改變了她的想法。公司重新規(guī)劃了一塊地作為新的診所并把墮胎權限能提高到24周以下,另外要求各個診所的墮胎次數必須翻倍。這使艾比無法接受,與她當時的初衷背道而行。艾比傾斜了,迷茫了,又是周六因為人手不夠艾比被邀請到手術室?guī)兔?,艾比第一次目睹了墮胎全過程,特別是小生命面對威脅時的反抗卻又無能為力使她無法自拔……
當這艾比平靜下來的時候決定離開診所并且加入到反墮胎組織的行列,與她之前效力的組織成立對立面。這個舉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艾比最終如愿以償在鐵墻外對過去的行為進行了懺悔......
本片的話題性很強,但是電影最后明確的站在了反墮胎觀點的一方。本人認為表現的反墮胎理論并不是提倡女性一旦意外懷孕就要把小孩生下來,而是更多的傾向于現代女性要潔身自愛,避免意外懷孕,從而減少墮胎事件的發(fā)生,其宗旨在于保護女性尊重生命。
如果一味的反墮胎你讓《何以為家》情何以堪。這兩個觀念本身就是矛盾體。當我們看到墮胎過程的時候確實讓人感覺殘忍,罪惡感油然而生,一個活脫脫的生命還未見世就被強行剝奪權利,而這一切都是我們的錯誤造成的惡果,生命是無辜的。
這部真實題材的電影讓我感受到了發(fā)達國家所追求的主題永遠是自由,而在我國則無暇顧及,使人心痛,我們才是真正需要洗禮的國家,信仰的欠缺導致我們麻木不仁。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這墮落敗壞?
能不能把這電影普及到中國初高中和大學,這個世界上打胎最多的國家
難以接受女主角的人生價值轉變,過于突兀和不合邏輯,真要體現尊重生命的價值難道不是從自己的墮胎經歷做文戲比較合適嗎?就那么一會兒看別人手術臺上的殘忍墮胎就浪子回頭了?身為這么優(yōu)秀的宣揚墮胎工作者,光是了解的知識上足以知道真相,何必如此迂回?美國一部宣揚生育至上和宗教信仰的無趣電影,結尾果真是收得不出意外。
有幾幕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我覺得這一部會是在未來幾年影響我很深的電影。
看到《上帝未死》的系列團隊就知道會多垃圾了
不管是電影的立場還是電影本身都實在有點不好看。來看這片子,完全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所謂pro-life的宣傳口徑??赡芤驗樽诮淘谶@個故事里的意義太過重要,作為無神論/不可知論者,實在有些看不懂電影的邏輯。非常one-sided的講述planned parenthood的邪惡,其實無非也就是說他們會騙人以及追求經濟利益,看起來根本沒有提女性權益和pro-choice。電影也就完全變成政治宣傳而非一個討論,即無聊也無趣。
就是個反墮胎宣傳片。。去看的那場上座率還相當不錯。劇情還可以。部分場景會引起心理不適。話說美國為啥要把這么私人的一件事兒搞的這么政治化。這就是個人選擇問題,輪得著別人來指手畫腳么。
史上最強片。截止到4月1日,MC四家媒體評分11。用戶評分71。如果你還沒看過,好吧,快去看吧——這簡直是超級撕逼TOPIC!??!
很正的三觀。1、女主為什么墮胎?前夫出軌。2、女主為什么辭職?發(fā)現行業(yè)真相。帶點宗教很正常,被理解成政治就扯蛋了。
感覺坐在一群共和黨里看完了一場一個半小時 觀念畸形的廣告…… ??為什么說轉變就轉變阿,毫無力度,莫名其妙。我以為會涉及一些女權,比如關于女方的選擇阿什么的……結果看下來滿滿的宗教傳遞……這是個福音電影??
天吶這是什么魔鬼邏輯???
恕小女子我不能共情
出乎意料的震撼,特別是寫實性地描述手術臺上的場景。
我們永遠不要期望在不左就不會死的天朝對這部電影有什么好評,在自由放任主義猖獗的豆瓣影評上,,你更加不要期望看見多少其對生命權的崇尚超過個人意志的價值的這類評語。
宗教反墮胎宣傳片,女主轉變得太婊了,自己剛墮胎那會兒也沒見為了孩子傷心,最后綁玫瑰花那還上勁兒了,早干嘛去了。不想墮胎就特喵帶套好嗎,什么垃圾三觀,沒能力養(yǎng)孩子的媽媽把孩子生出來你們反墮胎組織養(yǎng)?最后再說一句,帶套!
豆瓣素質毫不意外。影片里胎兒被抽出、攪碎頭骨,眾評表示“難以共情”呵呵。“不想墮胎就避孕”被當作支持墮胎的理由,呵呵?!柏毨Ъ彝ズ⒆由鰜碚l養(yǎng)”,呵呵,領養(yǎng)。美國從某國領養(yǎng)那么多小孩、民主黨能養(yǎng)那么多流浪漢,窮人生小孩沒人養(yǎng)倒成問題了?一個個平時拿小孩做文章特來勁,到了殺胎兒就不在乎了。難以共情你媽。
政治...不僅僅是政治,人權甚至信仰正確的標簽,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一種福音電影,至于墮胎是否正確還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影片前后很奇怪的用“溯前”和“閱后”的時間分段,過多無意義煽情的細節(jié),而價值觀轉變在電影開始75分鐘之后...這些細節(jié)只能把它看做還是相對低級的福音電影 至于結尾,為什么還有人離開墮胎工作需要幫助,什么鬼?...
輸出價值觀我可以接受,但是女主的做法真的很表,做了那么多年不說啥但眼看人家要炒她就各種三觀不合,做爭議職業(yè)要么有女上司的堅定覺悟,要么就像反對者一樣信仰堅持,左右搖擺還各種透露行業(yè)細節(jié)機密,無語。
What is this? 看得我越來越氣?這是個什麼鬼洗腦電影?。繅櫶ミ@個議題不可能非黑即白吧?盲目反對有意思嗎?好生氣?。±?!
本來是沖著跟自己不一樣的世界觀去的,想看看有沒有另一種啟發(fā)。結果完全沒有討論pro-life和pro-choice這個主題,主角的轉變也沒有邏輯,主要在渲染墮胎過程多么痛苦和planned parenthood這個機構多么不靠譜??赐曛挥袑ε愿畹耐楹蛯Ω?guī)范的醫(yī)療機構的訴求好嗎?此外還有一百個槽點不說了。期待對方陣營拿出一點高質量的作品來做宣傳。
6/10 偏紀實的電影,但無法贊同電影中關于abortion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