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比較切題,Lady Tough,強悍女士,拒絕社會標簽一喪到底,率性而為。
劉戀真的是國產(chǎn)電視劇里最喪角色了吧,沒有之一,絕對是現(xiàn)在tang平精神的最佳代言人:即使工作室好幾個月沒有接單也拒絕把版權出賣給大公司、30+卻坦然拒絕了多年男友的求婚……
這個讓我想起《老友記》的菲比,堅持不把“臭臭貓”(歌)賣給大公司、做自由按摩師來對抗資本主義大潮,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人對抗社會潮流、保留自我的一種方式。
這種喪,讓劉戀成為了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昔日好友/合作伙伴覺得她是一個簡單得近乎固執(zhí)的人、前男友覺得她做事不經(jīng)過腦子、新任室友則被她這種一乍一乎脾氣來得快去得快的作風搞得一頭霧水……
特立獨行的人設是需要強大的氣場的,闞清子還年輕,還無法hold住如此強大的氣場,但用在這里卻剛剛好,這種有點兒“外強中干”的設定恰恰是劉戀這個角色的核心,完全折射出個體和社會之間的矛盾關系。
在強大的有形無形的社會壓力之下,個體的獨立追求之路常常顯得是這樣的力不從心,再堅強的內(nèi)心,似乎都經(jīng)受不住長年累月的、來自周圍無時無刻的壓迫。有時候,鄰居或親戚看似尋常的一句問候“30歲怎么還沒有結婚啊”就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劉戀在抵擋什么?
母親的突然離世、好友/工作伙伴們背叛、男友的求婚都變成了對她咄咄逼人的壓力。我們覺得她乖張,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覺得她沒有說不的能力,又或者說不配擁有說不的權利,甚至她自己都覺得是這樣。
這時我們要清楚認識到生活無形中在我們身上加上的圈套,要勇敢說不,要走出社會加諸于我們身上的限制,釋放出塑造生活的強大想象力。
劉戀把重新回到設計公司里上班當作是“失敗”,因為她在和創(chuàng)業(yè)伙伴分道揚鑣后沒有繼續(xù)自己畫畫的夢想。
其實,易祖竹說得沒有錯,人要追夢都是很貴的,而且還有現(xiàn)實的生計要維持,我覺得這也不能算是不得已吧,找到一種平衡就好了。
我們常常都是要走極端,要不就永遠成為大公司的小螺絲,要不就置之死地而后生完全跳脫出常規(guī)朝九晚五的生活,但追求獨立本來就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它不是一種生活的靜態(tài)表現(xiàn),更像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之下都朝著既定目標努力的原始生命力。
相比起劉戀,看似懦懦弱弱的易祖竹可能更加懂得這個道理,正如她自己所說的,她正嘗試著建立起一個新的平衡。
婚姻出現(xiàn)問題(暫時未知是啥問題)她并沒有馬上要離婚,而是先暫時搬出來冷靜一下,也并沒有一杠子打翻一船人,質(zhì)疑所有婚姻的本質(zhì),她試圖在自己的實際生活里尋找出一種新的平衡和解釋,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相處都獨一無二的,不能說一段關系的糟糕收場而對所有關系產(chǎn)生本質(zhì)性的指責。
如果說劉戀是以tang平來抵抗社會無形壓力的手段,易祖竹試圖用動態(tài)的平衡來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林小姐則是用一個更為積極和直接的方式來抵抗社會的偏見。
她媽媽臨死前最后一句話罵她一輩子不結婚,是一個不孝順的假女兒,但她仍然我行我素,她可以隨心所欲地在舞池里起舞,只為自己開心,全然不顧其他人的眼光,看到想要與之起舞的男士,也毫不掩飾心中的喜愛,徑直走過去一起跳(雖然被對方以尊重現(xiàn)舞伴為由婉拒了)。
正如她所說的,人生除了自己,都是配角。別人的眼光再狠,終究也只是你人生的一個過場,要真正面對人生的,還是你自己。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很難活得好。
人生有太多不可預測性了,結婚生子就能保證不孤獨終老了嗎?正如蕭伯納說得多好,該結婚就結婚,該單身就去單身,反正最后都是會后悔的(最后一句話見人見智哈)。
率性而活吧~
雖然說目前三個主要角色(劉戀、易祖竹和林小姐)都是女性,但《突如其來的假期》卻也沒有很強烈的女性傾向,因為無論是tang平的劉戀、還是堅持單身的林小姐,又或者是逃避婚姻的易祖竹,所面臨的問題其實都帶有普遍性而不僅僅是女性問題。
尤其是第一集都特別明確的主題,第2集是生活動力、第3集深入挖掘孤獨的本質(zhì)、第4集質(zhì)問著生活的目標是什么,第一集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帶著觀眾探討一個又一個看似尋常卻又意義非常深遠的現(xiàn)代生活困境。
尤其是每一集開局的“榴蓮小戲場”,超級有梗,劉戀被曾祖父靈魂拷問三連擊:成家沒有?有男朋友沒有?工資夠不夠?
哪個社畜聽了不心肌梗塞啊……
《突如其來的假期》絕對是這個暑期檔的一股清流,早看早爽~~
在創(chuàng)作《突如其來的假期》(Lady Tough)的一長段時間里,我都感覺自己跟榴蓮是生活在一起的,有時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么辦,心里的聲音會冒出來:“如果是榴蓮,她會怎么做?”;有時侯想做的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去做,心里的聲音會說:“哈哈!榴蓮看不起你!”。這是我多年來寫劇本第一次有的感受,榴蓮幾乎跟我形影不離,更多時候是我想成為她的樣子。
時間回到2019年的夏天,我跟陳凌在成都的咖啡館見了一面。那時30歲的我倆所面臨的,無論是生活現(xiàn)狀還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都非常不盡如人意。我們聊起各自喜歡的英美短劇很激動,同時也為沒有這樣的國產(chǎn)劇而感到遺憾,當時的我們迫切地感受到有話要說,于是決定行動起來,去改變現(xiàn)狀,彌補此類短劇在市場上的空缺。
回想自己在二十幾歲到三十歲的階段,我一直有種在這個社會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格格不入感,我非常渴望跟世界建立連接,但沒有方法。像一個新拳手,學了很多年仍然出不了拳。我不想妥協(xié)去選一條既定軌道,也明白不用去過約定俗成的這幾種模板人生,但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并不清晰,在得不到普世價值的認同下,只能不斷去試錯、撞墻又不斷給自己打氣。我相信這段感受在很多人的不同人生階段都曾有過。
在這樣的原始創(chuàng)作沖動下,我們想到了以一個不愿循規(guī)蹈矩、不按常理出牌的30歲女性為“發(fā)動機”去驅(qū)動整個故事。榴蓮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在正常運行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無意義”但有趣的事情的人。她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但不甘現(xiàn)狀,有時純粹中帶著笨拙。像大多數(shù)平凡人一樣,她也迷茫也在尋找生活的意義,但仍堅持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條條框框,去鑿穿那面“墻”。在結構上通過雙線敘事,一條不斷穿插的與母親的回憶線去展現(xiàn)榴蓮為什么是榴蓮,另一條是榴蓮當下的生活線帶著觀眾一起進入她“不尋常的假期”。兩條線構建出一個完全屬于榴蓮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獨特的,跟完全現(xiàn)實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又有著無限的勾連與共鳴。結合本劇的主題,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語——她扶女孩,是tough girl的諧音。【她扶女孩】是榴蓮的插畫作品,也是本劇的精神,意為Life is tough, I’m tougher(生活不易,但我更堅強)。
盡管現(xiàn)在的女性話題劇層出不窮,但仍然很少能看到女性多層次的豐富情感和性格,所以我們在塑造榴蓮這個人物時,不僅貢獻了隱性的自己,也投入了一些朋友的影子。首先將她當成一個人來寫,其次才是一個女人,可愛與毒舌、脆弱與堅韌、無畏與怯懦完全可以同時存在在一個人身上。榴蓮像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不僅沒有開掛的人生,還有無限煩惱,但她始終沒有妥協(xié),被生活調(diào)侃了就調(diào)侃回去,堅硬的外殼下是熱愛生活的真心。或許這就是榴蓮存在的最大意義,她讓我們覺得沒那么孤獨。榴蓮的性格中也帶著一些尖銳和攻擊性的特質(zhì),這點曾被質(zhì)疑這個角色不討喜。但那時我們已經(jīng)將榴蓮想得很清晰了,并沒有做妥協(xié)和調(diào)整,希望能打破女性角色在影視劇里的刻板印象。我始終相信,只要這個人物足夠鮮活有趣,就能讓大家進入到她的世界去感受其喜怒哀樂,觀眾會漸漸理解她喜歡她,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討喜。我們的創(chuàng)作觀也一直是不要去迎合、預設觀眾,因為觀眾永遠會給我們驚喜。
在構思之初,我們就已經(jīng)確定了要做的是一部幽默思辨反雞湯的生活小品,人物狀態(tài)松弛、輕松有趣不販賣焦慮,讓大家在辛苦的工作學習之余,能看上一兩集當做生活的調(diào)劑,看完之后不是一笑而過,是不是還能再思考點什么?這樣的訴求讓我們確信總共12集,一集25分鐘(不含片頭片尾)是最適合這個故事的體量。既不會像10分鐘一集的短劇蜻蜓點水,又不會像傳統(tǒng)劇集般冗長,我們希望呈現(xiàn)出來是一部快節(jié)奏、有電影敘事、沒有注水臺詞、不會倍速播放的作品。事實上這種短劇模式在歐美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但國內(nèi)的影視市場對它的接受度還是很低,面臨著種種困境。有幸我們的出品方萬年影業(yè)在整個開發(fā)和制作的過程中,頂住了各方壓力沒有讓我們?nèi)ゼ娱L篇幅,團隊里的每個人都帶著推動市場進步的心,它才能以最初的樣式跟大家見面。
在《突如其來的假期》上線后,我看到一些評論說這是翻拍、碰瓷《倫敦生活》,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秱惗厣睢肥俏曳浅O矏鄣挠?,要說創(chuàng)作是否受其影響是有的,我們在創(chuàng)作期間拉了幾部有代表性的英美短劇去研究它們的敘事,但無意碰瓷,完全照搬歐美的短劇模式并不適合國內(nèi)市場。這是一部生長在中國的原創(chuàng)作品,其中很多情節(jié)來源于我和陳凌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我們有自己的語境、思考和表達,在劇作結構上也做了些風格化的嘗試,比如每集的結構是開篇小劇場+正片+片尾抒情段落。小劇場架空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大部分為榴蓮潛意識里的想法,獨立于主情節(jié)之外,但又跟每集的主題息息相關,它比正片的風格夸張荒誕,希望能有一些好玩兒的內(nèi)容讓觀眾在進入正片前迅速熱身。正片里每一集的主題我們都結合了當下青年(也不僅限于青年)的生活現(xiàn)狀和所關心的問題,經(jīng)過了反復的思考和篩選,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最大程度地去靠近生活本身。結尾榴蓮給想象中的父親寫Email的段落是整集最溫情的時刻,起到了樹洞的作用,能幫助觀眾走進榴蓮的內(nèi)心以及輸出一些本劇的價值觀。
上線的那天晚上,我蹲在電視前刷著彈幕和評論,回溯這兩年創(chuàng)作與制作過程中的種種不易,想起我們的制片人林錫淙老師在看完劇本初稿后的一個深夜,跟我說好劇本總是能讓人找到做影視的初心和動力。或許就是這份動力,讓我們不論是在故事架構、敘事手法,還是音樂、剪輯、服裝、造型上都在做新的嘗試。作品有遺憾也有不足,我們期待接下來能跟大家多多交流不斷總結經(jīng)驗。
如果榴蓮的人生態(tài)度能在充斥著焦慮的后疫情時代,給大家送去一絲安撫,我們也就沒有白忙一場,畢竟——摔倒了沒什么,先躺會兒,再出發(fā)!
女主榴蓮,打小沒爸,媽管的嚴,莫名叛逆
說是叛逆,其實就是作
老媽突然就駕鶴西游,心里難受,我以為母女感情多好,結果這個榴蓮一閉眼回憶起過去,就是纏著自己媽過馬路自己來了個平地摔
劉閔之:你趕緊起來啊
榴蓮:你還是親媽嗎,也不扶我一下
你媽兩手全是塑料袋,不提,你長得都比你媽高了,你不幫你媽拿一個也就算了,在大馬路上在那撒潑不怕被車碾死啊,怎么著非得媽兩手口袋一扔跑過去抱著你問“我家榴蓮摔了心疼死我了,摔哪了啊,疼不疼啊”是不是當個巨嬰你就知足了啊
撞上前男友,去給當年的同校好友(后來反目成仇)的兩口子當伴郎,前男友支支吾吾說你不認識,非要去,去了發(fā)現(xiàn)是不對付這兩位,劇情就開始變得魔幻起來,新娘跟個二百五似的大聲密謀趕走榴蓮,生怕榴蓮聽不著是吧,得,這下人家置氣了,非要來砸場子了,同一桌那倆老太太說話也不合常理,第一個在公交車站撞到了榴蓮那個,你撞了人當時都不扶人家起來,你現(xiàn)在叭叭的給誰演戲裝自己過意不去呢,榴蓮說話更der,什么叫“那喝一杯賠罪吧”“你干了我隨意”,你禮貌嗎,還有那個紅衣服老太太,一張嘴“姑娘你也快結婚了吧”這老太太就這么嘮嗑還能活這么大歲數(shù)沒被人打死我覺著就是奇跡,可能她身邊人都脾氣好,你咋看出來人家結沒結婚就這么問啊,你會算命還是看相啊
榴蓮這不媽突然沒了,人家叔告訴她,好歹給老太太發(fā)送了,選塊墓地,體面點,她去了又嫌周圍都是陌生人了,又嫌這嫌那的,還整了句“等我死了我就把自己骨灰做成煙花放了”大姐啊,結合下文你都要終身不嫁的氣勢了你死了連個給你收尸的都沒有,還惦記做煙花呢?誰給你做?鄰居家的大黃狗旺財嗷?因為你喂過它骨頭所以它這輩子給你當牛做馬唄?你咋那么有想象力呢,這邊咔咔給一群參加婚禮的講解婚姻可能是不幸的賭注,這邊就給自己整個陰間人都想不出來的出路,你挺ne啊
劉閔之把她養(yǎng)大,說兩句就懟自己媽,一上來就問自己爸,媽走了突然精神垮
劉閔之問的沒錯:你說你看起來挺正常的,怎么腦袋里都是豆腐渣呢,三十歲,不會自己做飯,起床要靠別人叫,壓根沒管理過自己的生活,媽走了不適應了,你早干嘛去了,對自己媽好一點你心里難受嗎?現(xiàn)在媽媽不在了你心里才難受對吧
第二集更是讓我覺得編劇沒什么生活經(jīng)驗就敢隨便捏造人設,你三天不上班,不接電話,基本流程一個不走,就算你是國企的也不能這么搞吧,你倒是個性了,公司決定開除你,你慫了,正巧人家占了你工位,人家的懷孕報告你就用了?你家里老人去世了,公司的總監(jiān)再混蛋,也得做個人事給你放喪假,你有什么不能說的,要是總監(jiān)真不干人事,這公司就別待了行吧,請假一個月,一個月后回去你怎么匯報?我打胎了?
去老媽單位取東西,碰見講課的這段,一開始我覺得還挺好,糾正了講的不科學的東西,但是后來那個鼻孔看人的大媽還拽英文那位,被人講究,她就那個表情的,倆人不能說相差不多吧,也就完全一樣,不信?你看山竹來她家沒敢進門她那白眼翻給誰看呢?人家怕貿(mào)然進你家再被你訛詐了,我覺得這挺現(xiàn)實的,我一回家,我看見合租的租客沒打招呼就進了門,這才叫不妥,那你給誰翻白眼呢你?
山竹請她看舞蹈開始榴蓮就跟有什么大病似的,自己掏錢買票還得自己現(xiàn)場來一段,真有奉獻精神,我想起了b站展臺那位被攆下去的胖哥,你知道他為什么被攆下去嗎?純粹是因為人家長得不好看!你讓榴蓮上bilibili展臺來一段,那客流量不得嘩嘩的,什么叫三觀跟著五官走啊,開頭彈幕全在吹女主角的顏值,后來我就關了,真的,不愧是bilibili
還有段叔在榴蓮家陽臺掉下去那段,真的就完全是編劇閉門造車的完美體現(xiàn)了,你一家三口,倆大人,不同時下班,多配一把鑰匙怕丟啊這是,天天翻人家孤兒寡母家的陽臺好聽嗎?榴蓮也是心大,這么多次也沒出事,這不就出事了嗎,安全意識咋這么淡薄呢?說心大都是好聽的,這壓根就是個缺心眼兒,按說你家里有人去世,就嘎巴在那屋里了,出租的時候你是不是該先告訴人家一聲,萬一人家覺著害怕膈應呢,結果還是人家段叔無意提了一嘴你才告訴山竹?你脾氣臭如榴蓮也就算了,你辦事怎么也狗嗖的呢,都跟誰學的啊,我看劉閔之也不這樣的啊
這之后就看不下去了,想都不用想打著職場女性的旗號,生活方面都拍的玄天二地的,職場方面我就壓根沒什么期待了,按正常人的思維,就榴蓮的行為模式,不出一個月就得進精神病院
看了下編劇,畢業(yè)以后也沒啥工作經(jīng)歷的樣,我覺得這劇也是有不錯的地方的,就比如榴蓮心理活動那些意識流的東西,看了下導演,是相導,也是出過8分高分劇的有真材實料的導演,我個人認為,是編劇的問題比較大,她所設計的這個主角和她周圍的人的行為模式,沒什么是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讓人覺得正常的,然后這位編劇又是導演之一。。
你想拍好一部劇,合理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說這劇本來就無厘頭怎樣怎樣,榴蓮是挺無厘頭的,但是你把她安排在周圍看似現(xiàn)實宇宙的環(huán)境里,她顯得那么格格不入,周星馳的電影里,什么叫無厘頭,是整個格局都在無厘頭,所以你會覺得無厘頭的很好笑,而不是你把精神病患者扔進正常人群體里看她表演,標簽是喜劇,但我看了兩集從頭到尾嘴巴除了張著老大我就沒咧開過,我笑不出來啊,你說這個榴蓮,她懟天懟地懟空氣,她有點那么憤恨世界吧,又算不上厭世,我看了下百度百科的山竹的介紹,倒是挺準確的,時刻照顧別人的感受,再看看榴蓮的“不按常理出牌,封閉自己的內(nèi)心,是一個堅持自己的酷girl”,你咋好意思這么寫呢,看見路邊有個沙發(fā),你就想倆瘦弱的大姑娘搬回家,想一出是一出,可長點心吧,捂了嚎風的在路邊沙發(fā)上突然明白過味了,還是缺乏媽媽的教育,我挺替這孩子未來擔憂的
過了好幾天才來一個站不住腳的來懟我,還懟不明白,您一學生,沒出校門呢,跟我提什么輕喜劇不輕喜劇的,看過幾部輕喜劇啊,輕喜劇是這么拍的嗎,說兩句自己玻璃心就拉黑,b小將一貫打法,懂得都懂
《老友記》里,Rachel過30歲生日吹蠟燭時說,“I am 29, again”。第二年,31歲生日,她又說,“I am 29, again and again”。
三十歲,明明是萬物盛開的年紀,卻成為時下令人避之不及的話題。
我們之所以逃避談論年齡,尤其是對30歲感到焦慮和恐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社會輿論場中始終彌漫著的“三十歲恐怖”。生產(chǎn)、散播這種恐怖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身邊每天要去面對的多數(shù)人。是資本家說超過30歲的女員工不再值錢,是奸商說30歲再不護膚就變黃臉婆,是父母說30歲還不結婚你就嫁不出去了……這些帶有深深惡意和陳腐觀念的煽動與妄度,給30歲的女性身上貼滿了偏頗、狹隘的標簽,讓女性越來越無法勇敢的說出“我今年30了”。
身體焦慮、年齡焦慮、容貌焦慮,隨著這些負面能量不斷被人利用和放大,也讓近年來的泛娛樂市場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大齡女性”的作品。而在看過某些作品后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創(chuàng)作者對于30+女性成功、幸福的定義,仍然停滯在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愛情得意、躋身上流,而他們過于強調(diào)30歲這一門檻的刻意,和那副“30歲女性理應怎樣怎樣”的說教嘴臉,與社會對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又有什么差別呢?
穩(wěn)定的戀情、家庭、事業(yè)或者孩子至少得擁有一樣,如果沒有,那便是失敗的30歲嗎?那便是不值一提的人生嗎?《突如其來的假期》仿佛給了我們另外一種解答——年齡只不過是一個數(shù)字,它不存在任何標簽和定義,一個女人要在什么時候活成什么樣子,是由她自己決定的。就比如說,在消費主義和成功學的鼓吹下,我們都被灌輸“跌倒不要緊,爬起來繼續(xù)拼”。而本劇持有的觀點則截然不同,它會告訴你“跌倒了不必馬上爬起來,躺平享受當下也很好”。
本劇的故事便是從女主人公榴蓮的一次重大“跌倒”開始——她在30歲這年失去了自己的媽媽。在常人看來,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沉重的開篇,但榴蓮非但沒有失魂落魄、一蹶不振,還決定給自己放一個大假,將人生按下0.5倍速鍵,去好好梳理接下來的生活和人際關系。
當然,這并不代表榴蓮是個冷血的人。她不是不傷心,只是選擇將痛苦藏起來,讓自我療愈的過程變得慢一點。我想這是每個成年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畢竟生活怎么過不是過,一時半會兒的躺平對于一輩子來說很短很短,與其對自己苦苦相逼、百般折磨,還不如暫且放下,把一切交給時間去處理。
其實普通人的人生哪個不苦,我們都和榴蓮一樣,從出生開始就要不斷的追趕別人,被各種遙不可及的遠大目標牽著鼻子走,被按頭灌輸不屬于自己的價值觀,被教唆跌倒了就要馬上爬起來繼續(xù)拼繼續(xù)埋頭苦戰(zhàn)。但就像傅首爾飾演的林小姐在里面說的,“想單身就單身,想結婚就結婚,反正最后都會后悔”。人生不止有勇往直前一種活法,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停下來就歇一會兒,面對著生活中那些我們始終無法逾越的高山,有些人選擇硬著頭皮死磕,也有人干脆放過自己,停下來,慢慢的走,去感受山腳的雨和風。
也許當有一天風吹平了山峰的棱角,雨澆平了崎嶇的山路,我們就能輕松跨過去了也不一定。
榴蓮的30歲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一定是失敗的。媽媽去世,爸爸不知道是誰,無婚無子,朋友背叛,工作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插畫師,雖然這樣的生活說不上災難,但也堪稱是家庭不和睦、事業(yè)無成、愛情不得意的典范。
但正是這樣一個將生活過得一地雞毛的普通女孩,卻讓很多人隱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畢竟,金字塔尖容量實在有限,能真的成為精英、白領、上流成功人士的只是區(qū)區(qū)少數(shù),大部分人都只能以平淡無奇的身份過著朝九晚六、粗茶淡飯的生活。在精英崇拜如邪教般火熱的當下,我們都看過了太多的“別人的生活”,卻很少能在影視作品里找到自己。正因如此,我們才會被榴蓮的瀟灑和率真所感染、所打動。因為她要面對的以及她正在經(jīng)歷的,恰恰也是困擾著我們的那些煩惱和細碎,而她的那些喃喃自語和小情緒,也總能一針見血的戳中我們心底的小秘密。
當然了,盡管不順遂、不如意,但這樣的打擊并沒有把榴蓮變成一個謹慎、卑微的人。相反的是,她擁有著“女超人”一般剛硬的性格——聰明、叛逆、自我、心直口快,甘愿為朋友挺身而出,還經(jīng)常懟到身邊人啞口無言。這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頗有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勢。
年齡和性別,這些對榴蓮來說都只是似有或無的符號,30歲又怎樣,不結婚不生孩子又怎樣,她能在社會的重重制約和規(guī)則中活出本我的樣子,就已經(jīng)贏了很多人。即便是現(xiàn)成的戀愛擺在面前,她也沒有將就,大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愛情,不被傳統(tǒng)的教條所束縛,可以說榴蓮活出了新時代女性應該有的姿態(tài)。
從榴蓮身上,我們既能看到真實的自己,又能看到那個想成為的自己,明明過得算不上好,卻依然活得瀟灑倔強帥氣,依然敢與世俗硬剛,我想這就是大家都會喜歡上她的原因吧。
除了女主人設新穎、鮮活之外,《突如其來的假期》在篇幅和表現(xiàn)形式上也極具實驗性,展現(xiàn)出了新時代網(wǎng)劇應有的風貌。
本劇總共12集,每集30分鐘的長度更接近歐美劇和日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同是短篇幅、大女主題材的《倫敦生活》和《東京女子圖鑒》,與動輒5、60集的國產(chǎn)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至少對我來說,讓我完整看完一部60集的連續(xù)劇是非常難的,但一口氣看完這部卻毫無壓力。這也恰好與主創(chuàng)團隊制作該劇的初心一致——他們并不想打造出一部量販焦慮的作品,而是想給人一個解壓、釋放的出口,所以無論從劇情基調(diào)還是篇幅上來看,它都絕不會給觀眾造成負擔感。正如片名所言。這不僅是榴蓮的一場假期,也是屬于觀眾的放松時刻。
在表現(xiàn)形式上,該劇采用了非常新穎的三段式結構,即開頭的顱內(nèi)小劇場+正片+結尾給父親的信。顱內(nèi)小劇場可以說是每集的點睛之筆,和最近大火的《短劇開始了》有幾分神似,不但拍攝手法足夠先鋒,還涉及到了未婚女性婦科遭遇、性別表演、獨身女性、職場女性欺凌等尖銳的社會性話題,兼具大腦洞和現(xiàn)實的體察,足以讓擁有相同遭遇的女性觀眾心生戚戚。
另外,精彩的片頭小劇場不但每一段都可以拿出來獨立成片,也和接下來的正片形成前后互文,構建出從開頭提出問題,到正片主角遇到問題,再到最后和觀眾一起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連鎖鏈條。
最后說說正片部分。本劇使用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敘事形式,回憶部分主要是由榴蓮從小到大和媽媽的相處片段組成,現(xiàn)實部分則是講榴蓮與山竹的友情以及她與前男友的感情線。
其中最有看頭的當屬回憶部分。雖然平時看起來百毒不侵,但只有陷入回憶時榴蓮才會流露出自己柔軟的一面。其中最為動人的一幕是她抱著險些遺失的disco閃光球痛哭的場景,這一個充滿回憶的物件,在別人眼里只不過是可以扔掉的垃圾,卻讓她一下子就破防了??梢悦黠@的看出,榴蓮性格的形成深受母親影響,母親在學校為她解圍的一場戲,和后面她為山竹挺身而出的段落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對照,而榴蓮也逐漸過上了像母親一樣自由、獨立、享受當下的人生。
在本劇中倪虹潔所扮演的母親角色也非常出彩,她終于不再是一般女性題材劇集中那個只會催婚、只會給女兒找麻煩的工具人,而是一個有鮮明個性,對劇情走向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第二女主”。
總之這部劇的風格非常獨特,獨特到很難用言語去定義。它既有極為寫實、取材于編劇真實經(jīng)驗的生活流部分,也有妙趣橫生、大膽夸張的懸浮部分,制作團隊在兩者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讓它在不會顯得失真的前提下,又足夠drama。
最后想說,我尤其喜歡兩位女性角色的名字,榴蓮和山竹,諧音是留戀和刪除,榴蓮對母親的留戀和山竹對過去的刪除,共同組成了這部劇的主線。而如何在留戀和刪除之間做到取舍和包容,也是我們30歲,甚至一生都需要學會的課題。
《突如其來的假期》是今晚上網(wǎng)時發(fā)現(xiàn)的新劇,看了簡介和卡司之后很合胃口,闞清子是我一直欣賞的演員,而倪虹潔竟然飾演劇中她的媽媽,第一集第一幕就領了盒飯,整部劇都只活在記憶中的媽媽,這是很戳我的一個點。我一口氣看完了更新的四集,每一集的片頭都有一個小劇場和小標題,劇情連貫而又讓每一集都仿佛單獨講述了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這個模式,也讓我對編劇充滿了好感。而劇中女主榴蓮和媽媽性格看似不同,卻又同樣讓人舒服。于是忙碌了一整周之后最舒服的周五晚上,有了新的佐餐爽劇。
從小由母親獨自帶大,又在三十歲的時候突然失去了她,徹底成為一個「孤兒」,我無法共情這是怎樣一種傷痛,而經(jīng)歷了這一切的榴蓮表現(xiàn)得讓人意外的冷靜。沒有哭泣,沒有崩潰,可以心平氣和的去媽媽的工作單位收拾遺物,可以一邊說著俏皮話一邊安置媽媽的骨灰,甚至還一時興起想去參加陌生人的婚禮。然而這絕非真的毫無波瀾的情緒,看似正常卻隨時會失去控制,她會在別人的婚禮上大聲說婚姻是一場賭博,會在看舞蹈表演時情不自禁的加入進去邊舞邊胡言亂語。她大部分時候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又會在某個節(jié)點突然失控得像一個瘋子。闞清子把榴蓮在媽媽去世后的反常行為刻畫的很到位,這些突然的瘋癲行為初看顯得令人尷尬和討厭,可轉(zhuǎn)念一想,這是明顯的受到精神重創(chuàng)后的應激障礙,于是又心疼的釋然:換做是我,可能就不僅僅是PTSD而已了吧。
榴蓮的媽媽不斷在她的幻覺和回憶中出現(xiàn),會和往常一樣叫她起床,念叨她貪玩晚歸,教訓她不倒垃圾。而事實上媽媽已經(jīng)不在了,榴蓮是自己自覺的去做這些事情時,產(chǎn)生了仿佛媽媽還在身邊念叨的錯覺。媽媽的聲音早已是她生活中的BGM,即使人走了,繞梁三日,余音不絕。
鯰魚效應,意為在懶惰安靜的沙丁魚群中放入一條鯰魚,鯰魚的活躍就會帶動,或者說攪擾得沙丁魚們不得安寧,從而也被迫的更有活力。榴蓮說,媽媽就是她的鯰魚。在一段段閃回的回憶中,榴蓮的媽媽是個樂觀、開朗,充滿智慧的女人。從她在上一輩那個年代里就有勇氣對男人寧缺毋濫,選擇獨自生女也不與人將就就能感受出她的特別,這種特別的魅力尤勝于榴蓮,也感染著榴蓮。她會在榴蓮和同學打架被叫家長時急匆匆跑來,按著頭讓榴蓮向同學道歉,而理由竟然是她的舞蹈課快遲到了。而榴蓮也從一開始的不服氣到聽到這樣奇葩的理由后毫不猶豫的道歉。然后倆人火急火燎的一起跑著去跳舞課。而家里那個老式的燈球則承載了榴蓮和媽媽從小一起跳舞的難忘回憶。這一集里榴蓮招來了新的租客山竹,從小被媽媽這條「鯰魚」攪和大的榴蓮面對山竹這樣的悶性子,自然就開始影響到她,山竹的人生注定從這一刻起就要被榴蓮這條鯰魚攪動的活躍起來。
樓下的李奶奶過世了,好幾天之后才被鄰居發(fā)覺。這件事觸動了一直覺得單身挺好的榴蓮。她開始思考如果一直單身會不會和李奶奶一樣孤獨終老,無人送終,在沒有人發(fā)現(xiàn)的角落的靜靜的死去。榴蓮甚至在面對李奶奶的狗時破防了,她覺得自己很想養(yǎng)這只狗,卻又覺得自己尚且一塌糊涂,實在無法再去兼顧其他。而這時候林小姐的出現(xiàn)則幫榴蓮解開了這樣困惑。順便說一句,林小姐的扮演者是我非常喜歡的傅首爾,可以說她占了我看這部劇的一半原因。林小姐人到中年還一直快樂的單身著,然而她并不排斥約會,也會主動追求親密關系。她說,有了另一半和孩子就能保證不會孤獨終老嗎?不一定,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得開心,人生苦短,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我甚至懷疑這段臺詞是傅首爾自己寫的,真的充滿了她在辯論節(jié)目中那種充滿感染力的表達。
第四集講到了我很感興趣的話題:是要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意義,還是要先妥協(xié)于物質(zhì),安身立命之后再不忘初心。榴蓮的大學閨蜜馬迪,當初是約定了要一起舉辦婚禮的交情,畢業(yè)后成了合作伙伴,因為理念分歧而絕交。榴蓮要做一直堅持著自己理想的插畫師,馬迪卻覺得如果沒有資本,夢想永遠無法實現(xiàn),所以難免要做一些妥協(xié)。這樣月亮與六便士的選擇我也無法說誰是對的,劇中兩人又一次在工作中碰面了,接下來雙方應該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更多的交鋒,我很期待劇情的走向。
這是一部開頭看劇情以為會有點虐,實際氛圍較輕松的都市劇,有親情,有愛情,也有人生各種意義的思考和討論。女主榴蓮的性格我很喜歡,我很享受她帶來的對親情的依戀,對愛情的豁達,對人生的思考。劇情和臺詞每一步都恰好踩在我的點上,對于我來說,這是一部值得追的爽劇。
試管嬰兒(疑似),獨自被母親撫養(yǎng)長大,卻突然在30歲要面對母親突發(fā)心梗離世,感情受挫、工作不順等等人生考驗也接踵而至……明明是個極其負能量的開局設定,但闞清子飾演的插畫師榴蓮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卻沒有被生活壓垮抑或磨平棱角,與應激反應一同而來的還有她颯爽果決且做自己的回應姿態(tài),在“內(nèi)卷”時代顯得特立獨行。
連看四集,想用“爽”字來概括這出新劇。這是一出節(jié)奏明快的輕喜劇,不同于常規(guī)都市愛情/生活劇,情景、畫面以及演繹形式都頗具實驗性色彩,立意深刻但風格新穎。約莫三十分鐘一集,每集開場都會有一段有趣的“腦內(nèi)小劇場”,四兩撥千斤的方式來探討一些原本凝重的社會話題。比如女性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比如工作中的鯰魚效應,比如孤獨是不是生活的敵人……聚焦于都市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觀點清晰卻不強灌雞湯,金句頻出,以幽默而戲劇性的方式調(diào)侃生活之余,告慰大家要反卷做自己。
一看出品方,原來是萬年影業(yè)推出的新劇。曾經(jīng)打造過《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等多款口碑爆劇的萬年影業(yè),這一次把目光聚焦于都市新女性,且不按牌理出牌地走了“輕喜劇”路線,無怪風格如此別具一格。
再說說主演,榴蓮(闞清子飾)的颯爽幽默,劉閔之(倪虹潔飾)的獨立果敢,林小姐(竟然是傅首爾?。┑臑t灑通透,幾位女性都演繹出了眼前一亮的姿態(tài),不被傳統(tǒng)世俗觀念束縛。謙卑忍讓?不存在的。做自己才是正道!
誰說內(nèi)卷時代就必須成為別人期待的卷成腸粉的自己呢?正如海報里說的,“其實你怎樣都可以!”
你的生活,需要一條鯰魚嗎?
這是第二集的小主題,也恰好是我最近反復思考的問題。
這一集開場的榴蓮腦內(nèi)小劇場里,榴蓮躺在滿是泡泡的浴缸里放聲高歌“她和她的姐妹啊,夢想啊,自由啊,不可愛嗎”前男友寧遠突然拿著她最害怕的鯰魚扔進了浴缸里,并和她探討鯰魚效應——漁民為了讓海里捕撈的沙丁魚更有生命力,會放一條鯰魚進去刺激它們。榴蓮不屑一顧,“你喜歡這種低級的企業(yè)管理手段?”寧遠說,“我只是想讓你學會與鯰魚相處?!?/p>
而在隨后展開的劇情里,鯰魚無處不在,貫穿于榴蓮的工作與生活。鯰魚是苛刻的上司,因榴蓮連續(xù)3天無故曠工也不予聯(lián)系,直接下封殺令意圖將榴蓮辭退;鯰魚是拼殺的同事,明明剛懷孕,卻寧愿選擇隱瞞也要往上爬頂替榴蓮的崗位;鯰魚是榴蓮的母親,在榴蓮懶散的生活日常里不斷提醒她自律;鯰魚也是榴蓮自己,讓有著討好型人格的租客山竹逐漸學會聆聽自己的需求,尋找自我,而非卑微地把主動權都讓給別人。
對都市上班族而言,“躺平”是心底最大的吶喊與渴望,偏偏事與愿違,鯰魚無處不在。
每天只增不減的工作任務,沒有最晚只有更晚的下班時間,上司對自己越發(fā)苛刻與高門檻的要求,還有同事間潛藏的競爭……真的很累,卻很少有人敢毅然“反卷”,向焦慮喊停。
誰敢輕易停下追趕的腳步呢?身邊不乏高能力的同事,邏輯清晰,處事靈活敏銳,待人圓滑,偏偏還工作待機時間很長,深夜才是工作主戰(zhàn)場。若你不巧起跑線比其他人落后,又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自然想要奮起直追,難免主動與被動地加入“內(nèi)卷大軍”。明明心里知道這是一場長跑,需要日積月累,無法長期處在200%超負荷工作的狀態(tài);明明心里就住著一個無時無刻想躺平想放松想自由的靈魂,卻又不甘落于人后,結局自然是變成了一條撲騰的沙丁魚。
而反觀榴蓮在劇里的表現(xiàn),面對上司辭退的威脅,她淡然處之,直接提出休假一個月的要求,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租客山竹被人爽約,邀請榴蓮陪她一起看現(xiàn)代舞劇。本該作為觀眾的榴蓮卻不自覺地步入了舞池,與舞者即興起舞。
她展開雙手,拉扯,擁抱,旋轉(zhuǎn),奔跑,高喊著黑塞《悉達多》里關于生命、自我與世界的經(jīng)典語句——“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處在一條緩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個瞬間都是完美的,一切罪惡本身就已經(jīng)蘊含著寬恕,所有的小孩本身已經(jīng)蘊含著老人,所有嬰兒都蘊含著死亡,所有瀕死者都蘊含著永恒的生命……”
這是劇集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熱愛世界,熱愛自己,本該是我們最深沉的情感,而如今,我們卻累得不曾有時間空下來觀察這世界的美,也不曾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是誰,到底想要什么。忙碌,焦慮,迷失,是我們這代人最常有的情緒與困惑。
學會與鯰魚相處,學會放下心中的不甘與恐懼,由自己來把握生活的節(jié)奏。
如片頭曲里的臺詞唱到:
我就想在地上
躺著 就足夠
一切由我
忠于自我
????投屏完后電視上自動播放了
有點驚喜,有點感動。
真正的悲傷不一定會嚎啕大哭,也可能像榴蓮一樣,表面不動聲色內(nèi)心早就崩潰,看她不管做什么事都能看到已故媽媽的音容笑貌,讓人難受。
阿B:叔叔我啊,就知道你們年輕人喜歡自私的
看到了倫敦生活的影子
越是歇斯底里,內(nèi)里越是空虛吧。
這劇專門給闞清子寫的吧,很貼合她,嘴炮小達人,懟人王者,編劇開始意識到受喜歡的女性角色了,沒有超級圣母白蓮花了,有些內(nèi)容還是很新穎的,整體好不錯,最后小破站厲害。
用懷孕當借口,無故砸場子影響別人上課。。。拿無素質(zhì)當有趣,喜劇也不是借口,熱評還碰瓷倫敦生活,瞎也要有個限度
看到熱評說像倫敦生活 但我覺得和倫敦生活不能比 說教意味太濃
看起來像小成本制作,但造型、妝容也都很好看。
21年最被低估的華語網(wǎng)劇 大家愿意給俗女養(yǎng)成記九分 為什么對這么鮮活的故事就這么苛刻 突如其來對我而言是治愈 生活苦難萬萬千 總會過去 總有自己的價值 總能找到快樂
倪虹潔都開始演媽了,有點點震驚,之前看《摩天大樓》就覺得她演技挺好,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好看。我覺得是好看的。雖然某些情節(jié)確實扯。但我喜歡倪虹潔,也蠻喜歡闞清子。
就像一個沒有天賦的學生努力備考,還是考了個四十分的感覺。別扭的地方都被愛看的人說成是黑色幽默也是很幽默了,劇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我居然能看完8集,看來確實很無聊了。
我懂得大概的內(nèi)容了,看似獨樹一格,實在是各種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的融梗。二十初的人,會覺得生活怎么會這樣殘忍,二十歲后的人會覺得,生活不會那么童話。為了迎合觀眾,給30多的女主,找了40多的媽
榴蓮和山竹,諧音是留戀和刪除,榴蓮對母親的留戀和山竹對過去的刪除,共同組成了這部劇的主線,妙。
想到一句話: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于四處漂泊,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愿意駐足的地方。這句話很適合榴蓮。
太導演個人表達了,整個劇情都是飛的。女主沒看出來怎么tough,倒像是精神有些問題。母親去世后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交叉,以及隨時隨地母親跳出來的幻象都缺少邏輯和處理??吹倪^程中腦海里不停蹦出來“莫名其妙”四個字
這部劇里的闞清子和倪虹潔都好美啊,喜歡片頭的小劇場。
面對同事的“茶”顏“茶”語,最絕的就是“茶”回去,榴蓮懟領導和同事的話太給力了,第一次在國產(chǎn)劇中看到這樣的女主,她不討好任何人,卻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