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畫面和配樂都非常之美,堪稱傳世之作。
半倍速的旁白,很影響觀影感。“從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話一直都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旁白說,1967年的香港,時光緩慢,端莊優(yōu)雅,這是真的嗎?不,楊凡自己都不信。在說這句臺詞之前,范子明和斯蒂文正在一個破爛的網(wǎng)球場進行著一場無球的網(wǎng)球比賽,圍觀的人群就是一些衣著破爛、臉面臟污的底層——這才是當時香港的真相,被華麗優(yōu)雅的虛偽表象所掩蓋的真實的污濁生活。
當時處在意識形態(tài)沖擊的香港,動蕩不安,年輕一輩激進如許,反帝意識迅速崛起,最后演變成一場大型的港英政府對年輕革命者的暴力鎮(zhèn)壓運動,毆打、逮捕、驅逐,一切看似都已平靜下來,但是在結局這種表面的平靜再次被揭破——一個神似范子明內心書呆子的同學,在繼續(xù)散發(fā)著傳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整部影片充斥著褻瀆與被壓抑的欲望,最后欲望戰(zhàn)勝了克制,當年政治激進卻又向現(xiàn)實生活低頭的虞夫人選擇與范子明逃離那個正在轉變的香港,而看清一切選擇與范子明斬斷情絲的虞美玲,則對范子明說“未來是屬于我這種年輕人的”。
范子明、虞夫人、虞美玲,都各自映射著香港的一部分:動蕩時期搖擺不定的香港人;曾經(jīng)抵抗過,后來又被迫向現(xiàn)實低頭的香港人;向往更美好未來的香港人。
虞夫人瞧不起那批年輕人,因為他們“革命”的方式與她曾經(jīng)親自參與的方式不一樣,可是她忘了,時代變了,她也變了。所以,虞美玲也瞧不起那個完全喪失銳氣的虞夫人。
那個夕陽下的吻,是舊香港和新香港的吻別,是劇變背景下時代的切割。然后,有的人離開了,有的人留下了。
一代人與一代人都有著極大的差異,僵硬如清朝遺老,迷途如戲里戲外分不清的梅太太,也都曾有過各自輝煌的時代。
如果說曾經(jīng)有個時代的香港無比美好,那一定只存在于少數(shù)衣食無憂香港人的舊日美夢中。
追憶似水年華,只有美化過的記憶,才值得追憶啊。
是時候和過去做個訣別了,大人,時代變了。
文/編輯:騎桶飛翔
導語:作為首部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并斬獲最佳劇本獎的中國動畫電影,楊凡導演的《繼園臺七號》呈現(xiàn)了60年代舊香港的點點滴滴。 影片聚焦動蕩年代下的個體情感,在重繪那段逝水流金年月,延續(xù)其東方式的古典審美的同時,為觀眾營造了一出虛實之間的奇旖夢幻。
一、動畫形式的情書封存
“因為攝影并不是像藝術那樣去創(chuàng)造永恒,它只是給時間涂上香料,使時間免于自身的腐朽。”
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是什么》中闡述了一個關于電影本體的“木乃伊情結”。在此,巴贊借助精神分析,研究電影起源,上溯到雕刻和繪畫的起源。在巴贊看來,為了戰(zhàn)勝時間,克服死亡,人有永久性保持自己尸體的驅動。人們相信,“人為地把人體外形保存下來,就意味著從時間的長河中攫取生靈,使其永生。”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漸漸明白,藝術并不總能戰(zhàn)勝時間,它無關乎人們生命的延續(xù)。但是,相對的,它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符合現(xiàn)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主的理想世界?!?/span>
在《繼園臺七號》中,有這樣一句旁白:“那個年代,樸實中呈現(xiàn)著繁華,繁華中又帶著些真誠。實實在在,絕不炫耀,卻是一個永遠逝去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回望這部電影,便不難理解,楊凡導演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楊凡志于為舊香港這具木乃伊涂上香料,使其免于腐朽。這是一部送給舊香港,送給文學,送給電影的,以動畫形式封存的關乎時光的情書。 十年辛苦不尋常。楊凡導演采取動畫電影的形式,夢幻般地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六七運動”時期下的香港,連諸普魯斯特、《紅樓夢》、好萊塢電影等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殖民地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融合,這種動畫電影的形式無疑地給予了觀眾一種對于過去時代的自由遐想,更拓寬了創(chuàng)作者廣闊的創(chuàng)作邊界。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楊凡對歷史記憶的還原。處處是亞熱帶的木棉樹,春天來臨,片片雪花般的棉絮飄蕩。低空駛過的飛機,投射下巨大而不無象征意味的陰影,遮蔽了狹窄低矮的樓房,也遮蔽了行人車子。伴隨著六十年代知名歌星潘迪華《Ding Dong Song》歌聲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街邊雜貨店和食肆,是形形色色而富于質感的一個個廣告牌,是電車上西裝革履的扒手,是偶然能遇到的說著上海話的美麗的問路的小姐。
楊凡集合兩岸三地近百名工作人員,終于為舊香港的眾生像,涂上了一層香料,妥帖講究地留住了舊時光。
二、動亂年代的個體表達
影片的背景是香港英國殖民時期,但楊凡并未花費過多筆墨去描繪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香港地區(qū)人民,在這種壓迫與被壓迫的情節(jié)隱居電影深處的同時,楊凡倒是對混亂年代的個體表達更感興趣。
在電影院一段,偷窺的女兒美玲看到了虞太太與子明的吻戲,失魂落魄地走到街上,這是“畢業(yè)生”式的道德困境,同時也是“傾城之戀”般的浪漫。游行的人們在大街上揮舞著旗幟,哨聲飄蕩,爆炸紛起,而后是一段以木版畫形式連綴下,群眾高聲呼叫與美玲行走的蒙太奇。在這里,“愛國無罪”等旗幟與洶涌的游行場景倒成了揭露美玲心境的背景,香港這座城市仿佛因美玲低沉的情緒而傾倒。
然而,這首先是一部矛盾的電影。正如楊凡所說,影片的主題關乎戰(zhàn)爭與和平,關乎邪惡與美好,關乎精神與肉欲,關乎痛苦與釋懷。在這一部絕望的電影中,在繁華、優(yōu)雅與暴動的年代之下,每個人都渴望馴服和占有別人。就像許鞍華在《天水圍的日與夜》系列電影中刻畫出一個地方的一體兩面一樣,楊凡將香港舊時的美好,感動,連諸其妖艷,陰暗的一面一同獻到了觀眾面前。
楊凡導演的作品從來都不乏對女性意識的關注。從第一部電影《少女日記》中,楊凡便熱衷于拍攝文藝愛情,到后來的作品中,更偏睞女同性戀等異色邊緣主題。在《繼園臺七號》中,他再次延續(xù)對女性境遇的關懷與書寫。
這種主題投射到電影中,首先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便是虞太太這個人物形象,虞太太年輕時作為“進步青年”,也曾積極地投身過社會浪潮,如今與女兒美玲相伴為命,卻與女兒的老師子明,產(chǎn)生了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
三、虛實之間的奇旖夢幻
楊凡畢竟是個慣于發(fā)揮其東方式美學底蘊的人,在他表現(xiàn)那個不平凡年代下個人情感的奇情詭譎時,仍然懂得在虛虛實實間為觀眾營造一場盛大的奇旖夢幻。
大學生子明打網(wǎng)球的一段戲,足以媲美《臥虎藏龍》中的竹海交戰(zhàn)。在《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說,“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握緊,里面什么也沒有。把手松開,你擁有的是一切?!痹谥窳謶蛑校钅桨着c玉嬌龍一來一回間,哪里是在打斗,那分明是繽紛的情欲。
同樣,在《繼園臺七號》中,子明和他的朋友打著無形的網(wǎng)球,中間是殘破的球網(wǎng),周邊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小孩、女人。在這里,攝影機在凝視,人群在凝視,觀眾也在凝視。這哪里是子明在打著莫須有的網(wǎng)球,這分明是楊凡在營造一種溢滿在空氣中的情欲味道。
在電影中,楊凡用《紅樓夢》中妙玉的判詞“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來暗示虞太太備受壓抑的情欲。以兩人談話《紅樓夢》中妙玉被擄時的細節(jié),借“如癡如醉”幾個字,挑出虞太太內心渴望解脫的真實想法。
在展現(xiàn)虞太太浮想聯(lián)翩的春夢時,楊凡先以黑貓作引,黑貓代表輕盈的虛境,猶如其繽紛的情欲,隨時而來,倏忽而逝。在這次熾烈的性幻想中,楊凡融合開花、潑墨等形式為陪襯,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出不可言語的東方式的超現(xiàn)實畫面。在金黃的月亮下,匪徒綁走妙玉,于檐前屋后起舞回蕩。在深幽的竹篁林里,虞太太的化身妙玉赤身裸體,唇紅齒白,膚若凝脂。
在東方,古人對蛇多敬畏,蛇冷血喜陰,身段柔軟,代表了女性的柔軟與曲線美,同時陰者淫也,因此蛇往往有淫邪之意。在西方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蛇是引誘人類犯罪,被逐出伊甸園的元兇,因此往往同樣是欲望的象征。在此,楊凡以蛇為喻,盤旋虬曲,交尾蔓延。在作為虞太太洶涌而不可抑制的欲望象征的同時,為觀眾營造了一出虛實之間的奇旖夢幻。
楊凡說“我愛電影,但電影愛我嗎?不管電影愛不愛我,我愛電影。于是我勇敢的寫,把這一生的情信拿出來與眾分享,希望這段看似纏綿卻無可厚非的愛情,仍然真摯。對不起,別誤會,是與電影戀愛的一生。”也許這句話就是這部電影,同時也是他熱愛電影純粹一生的最好的注腳吧。
添加微信號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
畫面做的很精細,舊香港時的那個調調做得很足。開頭從放大的致敬開始就覺得是不是要整點虛虛幻幻,懸疑隱喻的花活。電影里幾處飛機的調度很有意思哈 不過前半段還是給我整懵了,那些略帶狗血的愛戀描寫實在是讓我困惑。 只是做一見鐘情和相知相戀過程排的很妙,從紅樓夢,追憶似水年華,還有之后用來對應互文二人姐弟戀,在不同階段映射。這幾段著實是把帶點詩歌韻味的氣質排出來了。只是用得多了真真假假的,總像是躲在文學藝術的殼里,用來逃避現(xiàn)實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了,卻不用面對難言難清的事件。 后半段各種元素疊加得越來越多了。作者的意圖和中心思想也更濃烈地表現(xiàn)出來了。劇作很大膽……新舊時代交替,懷念不忍割舍虞女士,又垂涎于美玲充滿青春萌動的魅力。 是不流于表面,傷古懷今,就像是片尾說的那樣,致給香港的一篇詩詞。 對了,片尾的配音表的亮點很多,成分復雜哈哈哈哈。
看了《繼園臺七號》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首映。片子入圍了今年(2019)的主競賽單元,在sala grande展映。電影開場前遇到了劇組的紅毯。
喜歡英文的片名,No.7 Cherry Lane。櫻桃一般的,一段色彩鮮艷卻不鮮亮,酸甜交雜的短小的夢。故事關于土地、時代與情懷;復雜的愛欲倫理、壓抑與反抗;年輕與季節(jié)時令;古代與西方文化的介入(紅樓夢、布魯斯特、好萊塢…),以及寫實歷史卻又像夢境般寫意的畫面美感。
影片用故事映照故事,又何嘗不在用自身映照我們的故事,從而形成耐人尋味的三層疊置關系:緩慢的幀率、大量的留白、偶爾不真實的夢境、切割式片段式的情節(jié),不像極了我們關于過去的記憶么。導演用這種形式上的編織,像是造夢師般地制造了一段記憶本身。就像齊豫的仙嗓遇見激烈的rap,我們的記憶原本就總是沒有理由的拼接與粘合。
有人說電影節(jié)奏緩慢到挑戰(zhàn)觀眾耐心??上啾绕鹂梢灾饔^能動的當下與未來,對于既定的過往和回憶,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沒有回憶,便不是我們,便沒有現(xiàn)在與將來。
總之電影的藝術性是高的,大概可以順便參加隔壁的藝術雙年展。當然凡事越接近藝術,便引發(fā)越多分歧。而我對這一層級作品的認知沒有好或壞,只有是否足夠特別。
我們總需要看到一些不一樣的。
終于有緣得見《繼園臺七號》。不覺得值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編劇獎。倒是值得一個美術類獎項。因為是楊凡啊,那個拍過《美少年》《游園驚夢》的楊凡啊。雖然我還是喜歡他那種紈绔子弟游戲人生的調調的,因為美學品味是真好。這個裝不出來也學不會。但敘事構架和對白那是真的一貫隨性(拉垮)而特別(做作)。敢情大家都相信劇本搞戲中戲就能拿獎是嗎?《蘭心大劇院》也搞,《駕駛我的車》也搞,這部也是,還夾帶了三部戲中戲啊。[翻白眼] 原封不動把原來的電影情節(jié)動畫版復刻一遍。占據(jù)了全片三分之一的時間。我明白這里與主人公有互文關系,可是這手法也太偷懶了吧。說到戲中戲,印象深刻的還是波蘭斯基的《穿裘皮的維納斯》,那才是這種手法的經(jīng)典示范??偟脕碚f,楊凡在對影像的風格化追求上有點像Wes Anderson,我表示非常尊敬。請楊導就在動畫片這條康莊大道上勇敢前行吧。
可以說這部的資源是史上最難找的,沒有之一,全網(wǎng)封,絕了。 整個的觀感就是,和那種定式的電影完全不一樣,有著很強的個人風格,導演完全不care大眾口味,做的是自己熱愛的東西。主題有點晦澀難懂,畫面真的很美,比宮崎駿得那些動畫有過之而不及,推薦。 其實很不喜歡看動畫了,每次看到里面人物流露情感的時候,特別是眼部特寫的時候就在想這要是真人演肯定更好看,但是后來在全部重頭回味一遍后發(fā)現(xiàn),動畫是最好的呈現(xiàn)方式,真人可能真的演不出來吧。題材特殊,涉及到一些politics的東西,還有一些sex的東西,可能以動畫方式展現(xiàn)才使得電影有種余味吧。 節(jié)奏太慢,以1.5倍速看的,然后沒有字幕,最開始的粵語只能通過英文字幕來猜,后面就還好了,但是文化的雜糅和碰撞非常明顯,香港、臺灣、上海、大陸、英國,就不同人群所承載的地域特色,或者說口音是十分明顯的。 旁白語言非常美,古色古香的那種,就真的有民國時期文學的那種感覺,配上導演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仿佛是小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那種一本正經(jīng),發(fā)生了挺有趣的化學反應。 中國傳統(tǒng)元素很多,貓,月亮,蛇,都是常使用的一些意象,就讓人感覺其實也并不是完全西化或者格格不入,再就是像妙玉,京劇等這些的使用,還是根植中國文化之中的。妙玉那段的解讀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真的挺大膽的,特別是妙玉被擄走的那段,她在賊人肩膀上忽上忽下的那段,拍的太sexual了。 戲曲真的太好聽了,特別是幾種風格的突然切換,西方的那種爆炸式搖滾樂突然轉換到京劇,再就是抒情慢歌,整個的就震撼的,個人風格太強烈了。
婀娜寂寞的旗袍太太,藉由劍眉星目的男大學生給女兒補課,開啟一段暗潮涌動的三角戀,體驗《紅樓夢》妙玉被擄的“如癡如醉”感。不得不說楊凡真是華語導演中的鬼才,1.5倍速看這個故事會被驚艷到,既淫邪大膽,又輕輕漫漫。繼園臺是香港北角的“小上?!保?967年大時代正從左向右轉,然而對一個40歲思春少婦來說情感欲望才是天和地。電影帶著很強的酷兒凝視,水彩畫風優(yōu)雅精致。結尾的配音名單出來絕對讓人大跌眼鏡,老太太都不扶我就扶許鞍華哈哈哈~
騷就是要大大方方的騷,喜歡。
不管是世紀初的游園驚夢,還是2019時局下的繼園臺,楊凡始終都彌漫著一股舊時代遺少的氣韻,令人不易琢磨煙霧底下的思緒。即便如此,這部六七大時代背景下的小情愛,依舊在當下的映襯下有著多重解讀空間,即便它的創(chuàng)作遠早于這個不一樣的夏天。獻給香港,獻給逝去的繁華1967。
記憶既不是影像也不是文字 更不是事實?;蛟S對于導演對于觀眾都會是很私人的體驗 但cult程度絕對足夠。剝離“母親”身份的女人形象很驚艷。動畫的形式實現(xiàn)了去形式的作用。鏡頭速度出奇貼合文本的需要。主創(chuàng)紅毯#Venezia2019 最大驚喜
試圖像普魯斯特那樣緩慢講述,旁白又像《呼蘭河傳》那樣稚拙,從開篇一句“《紅樓夢》是經(jīng)典,可有多少人看完”點明,作為觀眾你是否有耐心忍得下幀率上的緩慢,幾何曲線般的貓咪跳躍、機械轉場、一片樹葉慢慢慢慢從樹上脫離、飄落,觀看過程極挑戰(zhàn)耐心。故事描繪生活在歷史夾層中的不同走向的市民,那是一個復雜的華人社會,有隱匿的戲劇名伶,也有經(jīng)歷歷史憂傷中年少婦,帥似年輕吳彥祖的男孩,還有只愿聽別人喚Susan英文名的摩登女郎……帶有Cult片風格,詭異和極美的意境加上如此故事和結構,甚至無法用真人拍攝。吸收漫畫、版畫風格,融合畫皮等內容的動畫形式反而更容易將幻夢實現(xiàn)。楊凡不想講大時代,通過一個個文學、電影情境,對情色的大膽表達,描畫中國人普遍對愛欲的壓抑。壓抑背后,是他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
02/09威尼斯電影節(jié)公眾首映。有幸和我喜歡的張艾嘉老師同場。電影本身拍的極美。一切大概都是輪回,想想今時今日所發(fā)生的一切,與當初也沒有什么不同。情為骨,欲為肉,骨肉俱全是為個人。掙扎和訴求,反抗與鎮(zhèn)壓,四者皆應是為革命。世道也就是這么過來的,而我們生若浮萍,沒什么資格選,順勢而行罷了。
四星。楊凡終于找對了表達方式,就是做動畫吧,有情懷又流暢,不會暴露演員和調度調教演員的短板,整個電影在從前膚淺的唯美上又升華了一層,連楊凡自己綿綿情意的旁白都像是一種慢條斯理的思考,這絕對是一封情書,看得我大為心動,電影說妙玉被擄如癡如醉,這電影也常墮入如癡如醉的瘋癲,到最后高潮戲大混戰(zhàn),那場戲放真人表演里絕對毀掉,但就是動畫和張艾嘉出神入化的聲演,最要命的是電影的結尾又好像回到了未發(fā)生,太感人,楊凡把一切都置放在了那一刻,空間是暫停的,連時間都是暫停的,就是開始的那一刻,是的,愛情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jīng)結束了。
#49th IFFR# DeepFocus-Signatures. 威尼斯最佳編劇??赐曛幌敫吆簟笆裁垂怼?。旁白多到全片大部分時候是聲畫疊用也就算了,這個最佳編劇發(fā)得真是神經(jīng)刀?。òl(fā)個評委會小獎可能更合適……)。當然影片既然是要做《追憶逝水年華》,敘事節(jié)奏慢和豐富的內心戲都要說出來也是情理之中。比較挑戰(zhàn)觀影習慣和動畫觀念。側寫香港67暴動,這個角度也是蠻刁鉆的。迷影情結(若干次片中片),其實故事也cue了[畢業(yè)生]。想象力蠻豐富。配音陣容豪華且還基本都不是觀眾熟悉的聲音形象也是很有趣。
楊凡這個人,其實是個傲才。極古典又最先鋒,表面是在回憶,其實是在預言。華語電影史里放不下他,因為沒人知道怎么寫他。
動畫動得太慢了,像看0.5倍速,朱自清式旁白太多了,普通話又那么費勁...不過后來慢慢進入它悠長緩慢的節(jié)奏,在西洋樂、老上海、流行文化、小人書、普魯斯特、紅樓夢、好萊塢…一大堆雜糅的中西方文化符號中品味獨特的60年代香港風味。主線是母女和小鮮肉的奇情三角戀,情欲YY戲很cult有趣,67作為背景出現(xiàn),中間有一段橫軸畫面出現(xiàn)了很多毛,跟當下時局有了另一層互文,“這不叫革命,我經(jīng)歷過真正的。”導演楊凡表示,電影制作遠遠早于今年,所以一切(女兒的黃圍巾,母親的藍旗袍)都是巧合,歷史一直在重復。配音陣容非常強大,人物倒是都畫得美型有趣。獻給香港。不知道是一群香港幕后還是記者的,結尾每出一個名字就歡呼一次。一封寫給導演自己的青年時代、寫給舊時香港、寫給文學與藝術的情書。
看過首映之后才明白導演楊凡要用動畫片的形式展現(xiàn)這個故事,大尺度場面太多太直白,另一方面要準確全面還原片中六十年代的香港,難度實在不小。動畫片形式令觀眾對時代感有更多遐想,人物性格更加天真有趣。令人詬病的是,楊凡導演的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自戀沉溺的旁白在前半段太多太密集,沒能把握住真人劇情片與動畫片之間的限度,節(jié)奏感太慢以致有大量媒體觀眾退場,似乎有跟蔡明亮較勁的感覺。影片在情欲主題的探討一如既往,女性對身體/欲望的迷戀,男性裸露身體的展示。然而,更為突出的是對香港情懷的刻畫,并不是排他的本土化意識,反而是包容各類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展現(xiàn)(臺灣人、上海人等等),而其中大膽嵌入政治意味強烈的抗英游行示威情節(jié),巧妙連結起余太太性格中的變與不變,又似乎也是在暗中影射著香港的前途命運。
看了半個小時了,我受不了了,如果是在普通電影院看的話,我應該會直接離場的!這個影片真的沒有慢放嘛!為什么沒有二倍速!這個配音是什么鬼!這部電影讓我覺得渾身難受,讓我覺得為了它提前排隊的一個半小時都是浪費!看到觀影期間這么多提前離場的人,真的不覺得丟中國電影的臉嘛!這個片子明明底子還可以,就是一手還可以的牌打的稀爛的感覺!別問我為什么在影片放映當中評論,這個片子沒有尊重我,我也不用尊重它。(補一句吧,“冬至”這一章還可以,可以有三星)
《繼園臺七號》再現(xiàn)華語文人電影,最美之處恰恰源于詩韻般的念白,以及文人墨客方能擁有那股幽怨又柔情的借古自憐。在徐徐地一顰一動間,都是老香港所留下最后一絲古韻。同時影片在場景的還原,歷史節(jié)點的鋪陳上,也與角色相得益彰。作為動畫電影,角色的臺詞反而成為影片更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母女二人作為兩個時代的符號,顯然前者更加貼合影片氣質,而對于女兒的刻畫,則多少有些勉強。同時張艾嘉的配音在人物氣質上塑造與補足,相比于影片任何其他角色都是碾壓式的。也就成為本片唯一的遺憾?!独^園臺七號》猶如楊凡給予時代和回憶的一封情書,找回了那被遺失的香港最美時代,和最雅華夏底蘊。
竟然在著名的涼山綠皮硬座上開看,尺度估計也吸引到了背著雞去縣城售賣的彝族老鄉(xiāng),反正到后來我不但自己不尷尬,還進入了再慢半拍的追憶似水年華節(jié)奏中。真實的激情時代和虛幻的紅樓春夢,楊凡獻給香港的情詩我聽進去了。
不要 不要告別。在這燈火 輝煌的夜里。沒有人會流淚。
獻給香港,春夢和鄉(xiāng)愁的結合,慢,慢得恰到好處,騷,騷到至情至性。楊凡的驕傲和遺憾都在這里面了,時光逝去,我深情凝視青春,青春到底用什么目光注視我?
#Venezia76 威尼斯主競賽認證的H動畫。聶華苓作品般基調的H動畫,只有愛撫著「緩慢優(yōu)雅舊時代」的遺緒,對於族群、學生運動、兩個時代現(xiàn)況對照很有限地處理,自溺出了新高度竟然有點可愛。慢適合這個追憶文本,但陷溺的心無法憐取眼前香港人。全程像是旁白、音聲、電影reference過度的自慰(說是寫給香港的情書,香港看了會不會覺得像是收到粉絲自慰的video),另外「字面上」演著家庭教師母女丼(三角關係:「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jié)」)、人獸、BL、紅樓夢同人??看那貓飄逸的函數(shù)曲線,沒有離場的觀眾全程吸貓到茫。「喵什麼喵,你是喵(妙)玉嗎。」「媽,你壞?!菇^喵好辭。
每次威尼斯都支持中國電影,但每次都看的有點尷尬??。一個老少戀的皮里面夾點政治梗。對我個人講所有靠旁白講故事的電影都不及格
奇情的程度使我想起日本的Belladonna,被壓抑的情欲是很中國的東西,中國人才能欣賞和諒解。技術上有些太粗糙了,有些鏡頭的人物動作做了motion capture有些卻直接圖片平移,顯得完成度不高。旁白太文縐縐,有來不及做完用logline填補空缺的嫌疑。
是喜歡的,但也是怎樣解都可以的。甚至讓我可以喜歡喜歡者的喜歡,也喜歡不喜歡者的不喜歡,是高明的。哦,或者說其實并不高明,但真誠,也就成了最好的高明??傋霾涣私^頂聰明的張愛玲,卻也沒有她的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