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房間亂到像垃圾站,這似乎是她對這個世界的報復:既然沒有人愛我在乎我,我就這樣任性而為……
她曾經(jīng)有個男朋友,后來成了姐姐的丈夫,外甥女的爸爸,當然他離開了她們。她沒有結(jié)婚。我猜,那以后她甚至沒有再一段愛情,一直到四十多歲,成了愛情的旁觀者,冷冷地看著周遭的人和事……
外甥女美花一直想逃離媽媽嚴格的管控,誰讓她生長在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媽媽總是生怕沒有對孩子盡責,包括沒有好好管教孩子。相反,美花和這個未婚的小姨保持著不錯的關系……
美花在女仆咖啡館當服務員的時候遇到了從美國來的老師John,被John的外部魅力吸引,報名參加了老師所在的語言培訓班學習美式英語。美花和John一見鐘情,雙雙墜入愛河。他們決定私奔到美國,最大的問題便是缺錢,于是美花想到一個餿主意——“殺熟”。美花把自己的英語課以60萬日元的高價轉(zhuǎn)讓給她——親愛的小姨。(60萬日元相當于3萬多人名幣吧)
她第一次去培訓班試課,老師不言而喻就是John了。John的撩姨技術不亞于撩妹,一頂假發(fā)、一個擁抱、一個乒乓球,便俘獲了她的心。那個熱情而持久的擁抱,“脫”掉了她幾十年來冰冷的外衣,那個塞在她嘴里的乒乓球勾起了她對愛情的欲望。她愛上了John。
故事由此開始了。
試課成功,當她興沖沖地趕去培訓班上第二節(jié)課時,老師換成了一位女老師了,John突然辭職回美國了,授課中曖昧的味道不見了,那不是她想上的課。中途退出,她在培訓班門外撞見了相擁一起上Taxi的美花和John。
她給姐姐打了個電話,原來姐姐早知道美花和John的事,絕對不支持,但女兒大了不由娘,也沒有能力阻止。
影片很小眾,手法很嫻熟。寥寥幾筆,引出故事、制造問題、交代人物和之間的關系,絕對是被豆瓣低估的作品。
她又回到了原來機械呆板的生活,直到收到美花從美國寄來的明信片……
她做了一個決定,休假去美國見美花。一個看似很平常的決定,寄予著她極不平常的期待。
出發(fā)的前一天,是公司內(nèi)勤老阿姨退休的日子,部門內(nèi)同事也許很多人并不待見老阿姨,表面上還是維持著基本的禮貌。而她卻在歡送會上公開那些同事在老阿姨背后對她的不友善,冷嘲熱諷,完全破壞了原來熱熱鬧鬧的離職歡送會。這一下,更摧毀了平常的她,她對新生的向往在心里邊蓬勃生長。
和她同去美國的還有姐姐——那是為了擔心出遠門的女兒。按照明星片上的地址,她們找到了John,卻沒有見到美花——他們分手了。人在某一處關系中就只能見到某一些特性,在日本的時候,John是熱情開放的老師,有一個正式的職業(yè),美國的John脫掉了金絲邊眼鏡,還原成一個除了帥一無所有的男人。John欠了兩個月的房租——她幫他付了;John有老婆還有女兒,老婆不許他進家門——他的女朋友應該經(jīng)常找到家里去……當然也有沒有變的,他還是很有魅力: 把抽了一半的煙遞給她,在加油站手把手教她加油,他當然不會愛她,但是還是一撩撥就干上了,事后還要求別告訴美花……看到她在手臂上紋了一個和他相同的“愛”,隱隱地感到自己不該招惹這個四十多歲的女人為愛他而癡狂。把她推出門外,未能阻止她的狂熱。
和John和姐姐走散了的她,第一個見到了美花。見到小姨的美花,如往常一樣笑顏如花兒,述說著和John的分手,即使心里有愛,看到他的妻女還是心中不忍做出分手的決定。也許是嫉妒,更多的是報復,她把和John做愛的事情告訴了美花。前一秒還在說怎么會吃阿姨的醋的美花突然撲過來和她撕,接著直接跳崖了……
怪阿姨怪的有血有肉合情合理,被姐姐搶了初戀,虛偽的同事和工作環(huán)境,壓抑的日本人性格和自殺文化……一個關于愛情、親情、同情、冷漠、惡毒、期待和絕望的綜合話題,故事很流暢。
ps:日本電影的冷靜、準確和獨到是體量龐大但浮躁低幼的中國電影工業(yè)的一面鏡子,張藝謀和莫言可以作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種代表“為國爭光”,但只能嘗鮮不可持續(xù)。
Sick, pathetic, acting out, freaking out, fucked up, for an unfulfilled sex with a later-proven irresponsible man.
As crazy and creepy as she was, justice served at the end, once again on the innocent kid covered in blood and conceived in the sin.
The audience might have pity but life has no leniency. After all, we are very capable of being mean.
Under the cover and hood, the dream and the illusion of love were so unbelievably real and just within arm's reach.
The movie plotted the subtle bullies and surrenders in the complex of the social orders and relationships.
It would be easier to swallow one's pride but humiliation, the seed for revenge.
Lauded Japanese-American female filmmaker Atsuko Hirayanagi’s feature debut, OH LUCY!, derived from her own eponymous short, is a USA-Japan coproduction starring Shinobu Terajima as Setsuko, a Tokyo-dwelling, 40-something unwed, childless office lady (a kindred spirit of Kumiko in David Zellner’s KUMIKO, THE TREASURE HUNTER, 2014), whose benumbed workaday existence is shunted into a new lane when she enrolls in an English class for beginners, welcomed by the open-handed warmth generated from the American teacher John (Hartnett, still handsome enough to conquer lonely-hearts), and christened with a new English name Lucy and sporting a blond wig, Setsuko instantly cottons to John, soon, jolted by the latter’s unheralded departure with her niece Mika Ogawa (Kutsuna), she sets out a journey to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to seek him out, on the pretense of the familial ties, and accompanied by her sister, Mika’s mother Ayako (Minami).
Setsuko/Lucy’s plight denotes the honest-to-good cliché of spinsterhood’s stigma which is so entrenched in our society’s mindset. Disparaged both in working places and within her own family, Setsuko is a hardened victim out of such chronic, collective mental abuse. She is bluff enough to debunk the hypocrisy to a retired colleague in her farewell party, despite that she is unable to dodge the grim fate of superseding the latter as the new anathema in the office, the canker never stops spewing its invisible virulence.
Plus, the drawn-out grudge between her and Ayako goes a long way back to the fact that Ayako has stolen the man she loves and started a family with him,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suko and Mika an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one, and Hirayanagi deftly channels out the toxicity with an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 in this otherwise light-hearted indie charmer coruscated with dry humor and straight-faced confrontations, often borne out of the milieu’s yawning cultural disparity (cutesy maid cafe versus nameless motel, suppressed subsistence versus laidback shiftlessness), though nothing particularly novel and we all know the drill by now (the sight of a deer materializing apropos of nothing is simply too blasé to elicit any other deeper feelings).
Having no qualms about neither shucking off the last fig leaf of the mythologized allure of an occidental foreigner, nor delving into the rock bottom of a self-seeking woman’s despair, eventually OH LUCY! lends on its feet with a positive vibe in that “I’m not the only one” revelation, imparted by K?ji Yakusho’s unpretentious mannerism, to offer a scintilla of optimism in Setsuko/Lucy’s never-ending jeremiad, superbly reified by Terajima’s leading performance which mingles utterly unfeigned spontaneity, perpetually miffed bemusement with ineffably understated sorrow that gives this pleasurable gem a winning if slight edge over the umpteen similar offerings infesting the niche art-film market.
referential entry: David Zellner’s KUMIKO, THE TREASURE HUNTER (2014, 6.8/10).
2018年,全球自殺率最高的十個國家。
日本已經(jīng)成功從第六名變?yōu)榈谄呙?/p>
與很多國家不同的是,日本有自殺傳統(tǒng)。
比如,自殺森林,日本富士山下的一個著名景區(qū)。
青木原樹海因兩點在日本聞名遐邇:一是從那看到的富士山景色美得令人窒息;二就是自殺。
青木原樹海入口處的告示牌,就有為自殺者提供的救助電話。
再比如,電車自殺。日本東京的JR中央線,每公里就有4.8人自殺,高居日本電車自殺線路的榜首。
遍布全國的電車給自殺人士提供了便利,一旦看到因“人身事故”而停車的,大多數(shù)是因為有人自殺了。
還有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切腹自殺。
在日本人眼中,一是肚腹代表神圣,二是切腹者成神,這兩點從精神動機上支撐了日本的切腹文化。
有人認為日本人不擅長釋放壓力。
公司壓力大,家庭負擔重,這些積攢到一起的壓力,于是變成了自殺。
也有人認為,日本人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意,所以導致心理失衡。
還有人認為,日本人天性屬于自責型,性格原因?qū)е碌淖詺ⅰ?/p>
不論是何種原因,自殺終歸是多種原因形成的。
今天推薦的日本電影,與自殺有關。
但是并不是像一些重口味的日本電影一樣談如何自殺,和自殺的原因。
我們來談談如何遠離自殺。
影片的開頭,一場觸目驚心的電車自殺發(fā)生了。
一個陌生人在襲了女主角的胸后,只說了一聲再見,就這樣跳入了軌道。
這場對我們來說不常見的自殺,在日本,時常發(fā)生。
女主角,節(jié)子。
年老體衰,沒有結(jié)婚,她的前男友被姐姐搶走了,成了她的姐夫。
愛抽煙愛喝酒,獨居,雜亂、邋遢的房間。
最為普通的公司女職員。
有著最為疏離,也最為禮貌的同事關系。
為公司付出42年的老好人要離職了,大家都在為她送別,表達不舍,而她卻覺得可笑。
這樣一成不變的生活,除了敷衍同事和自己,就無事可做。
一天,侄女的電話,改變了她的生活。
幫侄女解決了半年的英語課,她去學英語了。
上課方式奇特。放松口腔,才能說出慵懶的美式英語。
放入乒乓球的一句hi,最直接的性暗示。
而這位老師。
約翰,美國人,親切友好。
幾十年與朋友同事,處在禮貌、友善,卻又止步于親密關系的節(jié)子,體驗到了一種叫做溫暖的擁抱。
這種擁抱也同樣適用于約翰的另一個學生,湯姆。
在美國大家都這樣擁抱,而約翰只是拿擁抱來解放彼此戒備的心。
但是對于節(jié)子來說,這個擁抱并不平常,甚至有獨特的意義。
打開心房的節(jié)子,卻發(fā)現(xiàn)了這場“騙局”。
侄女與約翰遠走他鄉(xiāng),這場還未開始的戀愛便以失望告終。
但是,單純的她或許只是以為他們之間并不是愛。
處在生活、工作、愛情邊緣的節(jié)子,打算去美國尋找她的夢。
在日本,戴上假發(fā)的節(jié)子,約翰叫她露西。
到了美國,節(jié)子就叫做露西。
一個在美國再簡單不過的擁抱,就是露西的一個小夢想。
到了美國,節(jié)子的思考方式都變得不同。
在日本的她保守且中庸,在美國她竟然主動要了一個擁抱。
節(jié)子和露西,判若兩人。
紋身,吸毒,無證駕駛……
主動獻身的露西,讓約翰沒能控制住自己。
和侄女搶男人,這也不算是內(nèi)心保守的日本人的戲碼。
但在美國的她,卻這樣做了。
說出事實,讓侄女痛苦難堪。
生活,絕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這種完全打開自己的露西,只屬于美國。
可她的生活畢竟是“節(jié)子”,那個節(jié)子在日本。
在美國失去愛情,回到日本,她因為老板與同事的排擠,放棄了無聊的工作,面對這些壓力。
她想要自殺解決。
自殺,除了愛情、工作的不如意。
還源于她極度較真卻又不服輸?shù)男愿瘛?/p>
公司里的老好人,每天給大家送去甜品,但私底下,同事們并不喜歡她。
不愛維系關系的節(jié)子,更是在給老好人送別的聚會中,戳穿偽善的同事,讓這個好人難堪。
為了求愛,她去紋了和約翰同樣的“愛”。
到他的房間門口,等待愛的到來。
因為一個擁抱,她能打開自己。
面對節(jié)子并未看出的騙局,她仍然想用愛來化解。
說她單純,不如說她知世故而不世故。
戴上了露西的面具,她才暴露本性,但這種本性,卻并不壞。
為愛傻到追到美國,為所愛的男人付房租……
求愛求真的路上,必定坎坷,也注定失敗。
是啊,誰能容得下不合群的怪同事。
誰能容得下一廂情愿的怪阿姨。
沒人懂的生活,注定遭受排擠。
這些生活中的怪咖,就是這樣帶著人情寒冷離開了……
但也有人,為了合群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也有人,只顧解決自己的性欲,而從不知自己有多渣。
生活中,有多少壞人,就有多少因為這些壞人而過不好一生的人。
當節(jié)子學著公司老好人一樣世故的時候,公司的每一個人卻都容不下她。
壓死她的第一根稻草是她自己的不愿世故,
最后一根稻草卻是一群人的不接納。
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真正的關心。
課堂上的湯姆,生活中與節(jié)子一樣孤獨,失去了老婆和兒子的他,救下了死亡邊緣的節(jié)子。
除了第一個課堂上的擁抱和第二個在美國最為平常的擁抱。
這第三個擁抱,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自殺是個人原因嗎?
難道,自殺只和自殺的人有關?
活著的悲觀,是自殺的原因之一。
沒有人愿意放棄自己大好的生活不過,也沒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悲觀。
死亡是解決痛苦,而活著更需要希望。
疏遠的人際關系,陌生的朋友同事。
一個真心的擁抱或是關心,才能救下那些悲觀的人。
【作者宋俁萱 文章首發(fā)于“巴塞電影”】
寺島忍阿姨往那兒一站,一股黑色幽默的氣息就立住了,畢竟阿姨在哪都是Misfit。
LA和日本,陽光海灘和封閉空間,冷漠和擁抱。重點不是渣男,而是日本的環(huán)境,心疼日本人。
女孩媽媽吃的笑臉蛋糕,lucy含著的性暗示的乒乓球,連道具都在講故事。
喜歡突然的開頭和突然的結(jié)尾。感謝導演給了一絲光。
#Just hug# 你好語言,以及...愛。
愛是溫柔幻覺 一段換來心碎的抱抱!抱抱!(可以說是今年的《寶藏獵人久美子》了)
命名是存在的前提。站在海德格爾眼界下的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將女主角命名為《露西》的正是那個從無數(shù)甜食中突然蹦出來的大漢堡,然而無以倫比的熱量可以迅速占據(jù)丟失味覺的嘴卻難以填補她日漸虛空了的世界。這部悲喜劇在東西方歷史而非文化關系里精準地捕捉到了現(xiàn)代人深陷于現(xiàn)實與愿景雙重困境當中分裂(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它之所以能對美國夢乃至所有人造夢境提出一針見血的批判在于平柳墩子從極細膩的日常里洞見了其真正本質(zhì):單一語境下語言的統(tǒng)一化。因此我們在由家庭倫理轉(zhuǎn)向公路旅行的后半部分跟隨著那些此起彼伏的迎接、尷尬逐漸接近最終的幻滅和凄涼。所幸海德格爾又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
喪氣滿槽但是不乏幽默,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還不都是一見鐘情?收尾的車站形成一個閉環(huán):你說這是狗血巧合,我說這是生活命運,因為生活往往就是瞎扯。(兩位演員太棒了,役所廣司戲份不多但印象深刻)(北京電影學院注目未來)
15年入學那陣,陳哲藝給放了短片,現(xiàn)在終于看到了長片。一方面,人與人情緒之間的共感,可以跨越語言達意;另一方面,文化之間的隔閡造成的誤讀,又放縱了絕望的寄托。自殺,道歉,擁抱,首中尾三場地鐵站的戲都極佳。
如果說開頭和結(jié)尾很喜歡的話,好像是在說我只喜歡日本的那部分。但美國部分講真很沒有實感好像做了場夢。最喜歡的角色是役所廣司的TOM,他說我和TOM是兩個人。地鐵站的擁抱,以及曾經(jīng)的他如何如何,仿佛講述一個人如何從堅硬變得溫柔,這種蛻變註定是有代價的。SIWFF0605??????
該有多寂寞,才會把英語老師的擁抱當成戀愛,把車內(nèi)的泄欲當成愛情。43歲的獨居女人,如何不讓自己放在抽屜里過期,如何藏匿文在手臂的情欲。曾被妹妹橫刀奪愛,這次要從外甥女手里搶回來。那日跳軌的是舊靈魂的節(jié)子,從此后她是勇敢追愛的露西。只是你忘了愛情不是英語習題,它并不復雜,只是難而已。
3.5很有趣。外國人的形象略臉譜化。
三星半。又是一部短片轉(zhuǎn)長片...把語言和文化差異做載體似乎大多時候都能八九不離十,只不過一旦變長了就得好好考慮一下設置的每個人物和劇情的意義。片中的好幾個地方都只是抖抖機靈,博觀眾一笑,卻沒能更深入的進行下去。南果步和寺島忍對戲有意思...Josh Hartnett顏值小回春~
喬什·哈奈特那條線作為整部電影主軸太弱了,最后幾乎淪為了功能性,反過來就導致了美國部分劇情狗血了,大大削弱成片情感效果和社會意義。但影片異常準確抓住文化間深層次幽默感,真的是蠻好看,寺島忍和役所廣司演技感人
日本高壓社會對人的異化,行為壓抑冷漠導致了種種怪奇問題,從1996年《談談情跳跳舞》,到2017年《被愛妄想癥》都在這個桌臺上,尋找同淪落對打?!堵段鳌凡⒉皇且粋€跪舔劣等白人,反思東西文化差異的片子。相反,大叔結(jié)尾掏心肺那段,才說明了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兩個世界,兩個截然不同對立面的痛苦糾纏
日本的部分90分,美國的部分70分。
作為新人導演,真的有點驚喜,忍姨的笨拙可愛也加分不少
從一點擁抱的溫暖開始就想追逐這溫暖的源頭??墒蔷拖裉柌粫徽找粋€人那樣,再怎么copy都不會還原出想要的溫度。
美國與日本兩部分女主情感的開放與壓抑區(qū)別很明顯,在日本的時候戴不戴假發(fā)是節(jié)子與Lucy的分界,而在美國則是完全的Lucy。感覺日本的年輕人與中老年一代只要身在職場都活得很有壓力,而人際關系彼此又冷漠,在嘗試各種出口或逃避以后,才能得到姑且聊以慰藉的答案。忽那汐里最近怎么演了那么多合拍片?
9.5分。Lovely! 這樣的題材(英語外教、跨國戀)居然拍得這么有趣還水準高,有點獵奇有點夸張但又覺得貼切。新的語言某種程度上能塑造一個人的新個性。他給她一個外國的名字,她變成了奔放的熱情的另一個自己。孤獨、壓力大,日本社會的自殺情節(jié)。結(jié)尾的轉(zhuǎn)折實在很暖心。人的渴求。06/03/2017
C+/ 前半段以美日文化碰撞為主軸來折射日本自身現(xiàn)代困境的結(jié)構(gòu)非常自如靈巧。但是美國部分作為情境恰到好處,落實為主情節(jié)反而削弱了生活觸感。又或許可以將這部分處理得更為虛幻甚至癲狂,從而完成某種美日關系的抽象或是東方主義的自我解構(gòu)。目前這樣依靠情節(jié)與表演觀感依然不錯,但試圖建立的格局可能已經(jīng)被抽空了。
#注目未來2018#雖說爆款了包括最后拿了注目未來的導演獎,但是還是并不那么喜歡……前半段是真好,細膩且好笑(精華就是第一次英語課?。。?,但是到了美國之后開始拿捏得不到位,這種戲碼美國獨立制片里一抓一大把,加上全片劇作處處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導致故事各種順拐。最好的還是表演。
中年人想改變生活的那種絕望
擁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