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充滿象征和鋪墊 沒有歷史背景也看得輕松
2 音樂選材是一大亮點 全部來自原汁原味的歌曲 微妙的展示了前蘇聯(lián)和東德之間的關系
3敗筆在于拍攝手法過于單一 顯得冗長沉悶 就表現(xiàn)回憶而言 對話的效果遠低于影像 之前看的塞爾維亞片“戰(zhàn)線的另一邊”也有同樣的問題
4映后與導演交流環(huán)節(jié)的發(fā)現(xiàn):
導演自稱本片的主題并不是懷戀或批判某個政權或時代 他想表現(xiàn)的是那樣一群人內心的矛盾和分裂 不強行將電影服務于政治好評
提問環(huán)節(jié)來看 這種小眾影片觀眾觀影素質普遍較高 不乏對調度 隱喻 歷史背景的觀察與思考
以生日宴會這個方式把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相關人員都集中到一個封閉空間,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去看整個國家。人物性格的刻畫鮮明,甚至每個人物都有具備輪流上場的故事性,人物關系的安排都有著黑色幽默。故事情節(jié)隱喻十足:桌腳的斷裂導致餐桌坍塌,神神叨叨的母親在最后走丟,都象征著一個國家的危險直至倒塌。
談論《光芒漸逝的年代》之前必然需要簡單回顧下電影發(fā)生的時代背景:
1989年的歐洲局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原來由前蘇聯(lián)領導的華沙組織成員國陸續(xù)發(fā)生了政權更迭,這種風潮隨之也影響到了當時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5月份開始,大批公民開始逃離進入了西德(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從政府內部到普通百姓,整個社會都充溢著暗潮洶涌的復雜情感。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在初秋的一個日子,為了革命事業(yè)奉獻一輩子的90歲高齡的忠誠黨員威廉·鮑威列特迎來了他的九十歲壽辰。除了生日慶典之外,按照慣例,黨組織也會給他頒發(fā)一個榮譽勛章以表彰他的革命功勛。
德國導演馬蒂·根肖內克的最新影片《光芒漸逝的年代》就是發(fā)生在威廉·鮑威列特生日慶典那一天的故事。不過,他很巧妙得將故事的開篇(類似于戲劇的序幕)設定為威廉·鮑威列特的女婿、東德著名歷史學家?guī)焯厝タ赐藭r頗為潦倒的兒子薩沙(也是威廉一直引以為傲的孫子)。很顯然,序幕就已經(jīng)交代了隱含著沖突矛盾的一家三代:一位老革命英雄(代表著歷史),一位歷史學家(經(jīng)歷了歷史的苦難,有著撰寫歷史的話語權)和一個紅三代(曾被家庭寄予厚望但是自暴自棄)。
通過一次家宴將積聚多年的家庭矛盾集中爆發(fā),在歐美電影中已經(jīng)是一個頗為經(jīng)典的情節(jié)設計。簡單舉例,比如1998年丹麥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的《家宴》;2013年美國導演約翰·威爾斯的《八月:奧色治郡》;2015年美國年輕導演特里·愛德華·沙爾茨的處女作《克里夏》;以及2016年加拿大年輕導演澤維爾·多蘭的《只是世界盡頭》 。正是因為家庭聚會在時間和空間上做了一些限制設定,同時又多是由人物對話撐起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和矛盾沖突的誘因,所以,“家宴”題材電影和戲劇舞臺本身有著天然的契合點。前面提及的幾部電影,《家宴》曾經(jīng)被多次改編自話劇,而《八月:奧色治郡》則是改編自崔斯·勒特斯的同名話劇,《只是世界盡頭》也是改編自讓-呂克·拉戛爾斯的戲劇。作為出生在戲劇世家并曾經(jīng)在導演戲劇方面頗有建樹的馬蒂·根肖內克,很顯然處理這樣的題材很是駕輕就熟。事實也正是如此。
威廉·鮑威列特雖然已經(jīng)90歲高齡且年邁體弱,但是他沉浸緬懷自己的光榮歷史和對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依舊關心時事政治并不時寫信投訴他不滿意的施政路線。盡管他有著對信念的堅持,但是他卻又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同時也懷疑當年拋夫棄子跟隨自己走向革命道路的妻子正嘗試著毒害自己。從他的言語和家庭成員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似乎對自己的孫子薩沙很是期待。但是,他的孫子在他生日當天選擇逃往東德。高潮和電影的轉折點就這樣在庫特宣布薩沙逃離的消息中開始。
除了家庭四代成員,前來祝賀的各路人馬也構成了當時整個東德社會的縮影,雖然人物眾多,但是短短的家庭聚會場景卻讓每個角色頗為生動得展現(xiàn)彼此的個性。這些角色化的群像表演以及其中一位憋尿不止求廁不得的監(jiān)獄長也為這本為嚴肅的政治題材電影增加了些許喜劇色彩,其中自然不乏還有對統(tǒng)治階級道貌岸然的一些諷刺。
家宴現(xiàn)場最為重要的餐桌成了電影中極具代表性的暗喻,“只有薩沙才能完整得搭好餐桌”,這是一直被強調的,但是威廉不信邪,何況已經(jīng)逃亡西德的薩沙也確實無法前來裝好餐桌。于是威廉在鄰居的幫助下裝好了桌子,盡管搖搖欲墜,可是他用釘子狠狠得做了加固處理。電影幾乎拍攝了整個裝桌子的過程,并對威廉捶打釘子的畫面做了特寫。但是,當家庭的第四代、薩沙的兒子企圖伸手去拿食物的時候,就像壓在本已搖搖欲墜的餐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餐桌不可避免得迎來塌陷的命運。
蕭瑟的秋景,迷茫的民眾,信念的隕落,老朽的革命者和逃離并摧毀過去的子孫,《光芒漸逝的年代》是導演馬蒂留給那個時代的印記,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們不想用一個帶有教育口吻的關于體系崩塌的報告來揭開大家的傷口,我們想講述一個依舊有著活力、真實的、不同尋常家庭的故事——一個德國的故事?!彼?,他不需要《再見,列寧》里苦心掩蓋政權更迭事實試圖保護自己母親的孩子們,他勇敢得讓一位老革命英雄的孫子選擇逃亡西德,而留下來的人終歸要學會思考和面對,包括威廉自己。
當然,《光芒漸逝的年代》的電影尾聲,不可避免地迎來了一個葬禮。
電影改編同名小說中的一個片段,聚焦于東德一位共產(chǎn)主義革命英雄九十歲生日宴時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國垮臺前關于家庭和社會的蕓蕓眾生相,讓觀眾得以窺視那個特殊年代社會上層階級老中青三代對于國家對于自我對于未來所飽含的矛盾心理和復雜情感,并體味到導演對于逝去歲月的那種批判與緬懷、傷感與希望、愛與恨交織的曖昧態(tài)度。
這部電影平靜地講述著那個復雜的德國(東德)舊日,祖輩父輩們的奮斗、不恥、秘密與沉默,子輩們如何去理解、去感受和接下,有時經(jīng)歷的滄桑太沉重而難以言說。影片隱喻一個接一個,壓得人喘不過氣。而片子的結尾很美,一座墓碑立起,來自不同地方不同信仰的人皆在此默哀,大雪紛紛,白茫茫的大地顯得沉靜。
“家宴不成席”的戲劇模式。這張餐桌到底要承載多少平時上不了臺面的愛恨情愁,同一屋檐下又郁結了多少矛盾沖突。電影將絕不許好好吃飯的傳統(tǒng)進行到底,各路英雄為了同一個藉口來到飯局,酒不過三菜不到五味,隱藏在華大氅的就開始蠢蠢欲動,從齟齬到摩擦,到擦槍走火,直至唇槍舌劍,直到達成將一臺好端端的飯局攪成一堆狼藉的目標。
其實整體而言,電影故事是在一個低沉的氛圍籠罩下展開,那不是想象中的德國,也不具備太多的“德國味道”,那是前蘇聯(lián)影響下的民主德國,導演說,事實上這部劇悲喜交加。在影片的結尾,事實上導演還是表現(xiàn)出一種對未來的期望,畢竟,最黑暗的已經(jīng)過去,新的黎明,如期而至。
100分鐘的時長,承載的信息量極度豐富,又設有很多留白,如果對二戰(zhàn)后歐洲,尤其是東歐歷史不熟悉的觀眾,并不很容易進入,種種隱喻元素的設置,讓影片多少有點欲言又止,恰好代表了導演對于東德歷史的復雜態(tài)度。很好的一部德國電影,對心理和情感的演繹非常到位,一個生日聚會訴說了一個時代的特點。有人懷念,有人逃遠?;蛟S中國人對這部電影更有共鳴吧。
德國拍過不少反思歷史的電影,這似乎成為他們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母題,不論是對二戰(zhàn)罪行的反思還是對集權的警惕,都有不少佳作。而這部便是其中之一。
白晝變短,夜晚變寒,秋日已至,籠罩四野,這是光芒漸逝的時候。
老革命家在東德末年迎來了90歲大壽,生日當天政府社會家庭等各路人馬齊集家宴現(xiàn)場,這一天的時間同構著這個四代同堂家庭的分崩離析和已經(jīng)走向末路的東德體制的蕓蕓眾生。“只有薩沙才能完整得搭好餐桌”被反復強調,可薩沙已經(jīng)逃亡西德,留下的人只能面對坍塌的桌子和無言的葬禮。
信仰斯大林主義的昔日抵抗戰(zhàn)士于東德末年慶祝九十大壽,不料孫子卻在四代同聚前夕逃離了國家。以多層次的家庭及其宴會隱喻整個國家,借室內劇的方式通過較封閉的時間和空間營造東德體制的垂死氛圍。盡管角色不乏沖突,仍著重以相互的人性與狹隘政治構成對比,反映社會矛盾性和建國一代理想主義的失敗。
盼著自由來臨,為何又害怕自由時代來臨?那是因為,出生在威權社會,生長在威權社會,服務于威權社會的人,一旦跨入自由時代生活,便是那個最不合時宜的人,他的一生就被如數(shù)否定了。而這個故事就是如此一簇群像的悲劇。
快進,十分鐘掠過!
德國電影節(jié)只看了四部,這是最愛的一部。就是沖著甘茨的演技而去的,非常完美。很想重溫一下原著。一場堅定的布爾什維克老戰(zhàn)士的生日宴,一個大家庭,折射了東德復雜的過去。沒有控訴和批判,只有對逝去歲月的溫情,平和,有點幽默,又有點憂傷。參加完導演的交流會,到家已經(jīng)很晚,難忘的夜晚。
三星半。如何充分的講出幾代人眼中的德國是個很大的挑戰(zhàn),電影很好的抓住了榮光逝去的遺憾,憂傷。強大的風暴后,人們陷入絕望與恐懼。舊世界倒塌了,過去的罪惡追趕著疲憊的老一輩,而新世界還一片死寂。信仰隨著文化的無處可歸而光芒暗淡。沒人愿意去預測未來,那就先為過去,獻上沉默的致意。
前一秒還想下毒毒死他,后一秒又忍不住去到他的房間看他沒喝毒藥才放下心來,握住他的手。/一年后,那個逃去西德以為再不會團圓的人回來了,在家的媽媽卻因酗酒死去了。/以為出個門就迷路回不了家的老奶奶,不久后卻走了最遠的路,回到了她遙遠的蘇聯(lián)故鄉(xiāng)……
沒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隱喻”多到一點都不“隱”了。
以小見大的意圖感受到了,但是呈現(xiàn)方式隱晦,很多部分對不了解相關歷史背景的觀眾太過不友好。
他們說,那一年,柏林的墻倒了。我們的墻,晃了晃,更牢了??吹皆椦莅d狂阿道夫的演員轉身成為一位和政權同樣步入暮年,綿里藏針的老爺子。我突然又開啟了腦洞:我們的“皇帝”專業(yè)戶,會不會有一天,也能飾演一位大廈將傾,廉頗未老的黨員。
D+/ 空間內散漫對話的人物塑造與零配樂處理始終維系著冷峻壓抑的氣氛,但是過分的零碎也使得影片的思緒停留于極為淺薄的追懷與反思。首尾呼應且符碼遍布的劇本匠氣頗濃,卻沒能承擔起應有的宏大命題而始終在狹隘的家族層面兜兜轉轉。作為后社會主義電影提供給觀眾的討論空間可能還不如《芳華》。
聚焦于東德一位共產(chǎn)主義革命英雄九十歲生日宴會時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國垮臺前夕關于家庭和社會的眾生相,讓觀眾得以窺視那個特殊年代社會上層階級老中青三代對于未來所飽含的矛盾心理和復雜情感,并體味到導演對于逝去歲月的那種批判與緬懷、傷感與希望、愛與恨交織的曖昧態(tài)度。(74)
那個年代,就像是當?shù)氐募竟?jié),在倏忽間,在不覺間,在也不復如此。四代人,血緣與非血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索與看法。特別是那些歷過些事的,總要嘆謂世事更迭,而是非對錯,居然依舊難以看清。一頓90歲生日宴,各種身份、傾向的人匯聚一堂,最適合玩沖突的。喜歡那些大驚小怪。三星半。
看這樣的題材總會聯(lián)想到同一制度下的另外的國家。
3.5星,看的好餓
給桌子釘釘子和桌子崩塌還不錯
平靜而悲涼。
九十歲的生日宴拍出了葬禮的感覺,那種大廈將傾的無力感深深地纏繞著你。就像片中自助餐桌的隱喻,失去了薩沙桌子終究還是倒塌了,哪怕它被臨時地支撐起來。失去了下一代,我們能有何為呢?這恐怕是超越了影片的政治含義而留給我們思考的一個大問題。
當代德國電影原來是這樣嗎,一方面終于能夠站在歷史陰影外回顧,又同時輕易落在輕松和簡單的視覺和敘述里。Bruno的表演展現(xiàn)出對角色極度準確的把握和理解,但電影本身只有大概念而沒有生動的細節(jié)。
沒好好看……最后墓地上女子的照片是誰&……
再見,墻,再見,鐵幕,再見,過去的好或者不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