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還不錯的劇,隋末唐初的歷史一直很少出現(xiàn)在影視劇中,隋唐演義里的演義成分比較重,這部劇中倒是體現(xiàn)的尚可,但也僅僅是尚可,整部劇清宮戲的味道極重。
1、隋唐時代,大臣稱呼皇帝是不會用“皇上”這個稱呼的,這里就不科普了,有歷史科普文說的很詳盡。劇中甚至還出現(xiàn)了“奴才”的自稱,導演和編劇真的是讓滿清韃子的戲給洗腦了嗎?
2、隋唐時代,官員上朝,是坐而非站立,屁股底下有席,具體可參見《貞觀之治》,站立上朝在滿清流行,那是對官員奴化的結果,滿清韃子就不要湊熱鬧了。
3、月容公主,系虛構的人物,歷史上并無其人,與《貞觀長歌》中的安康公主一樣,為了來湊愛情部分的。國產劇能不能告別愛情這些爛戲。
4、李世民的扮相,真的是,一言難盡,那發(fā)型,耍帥來了?
5、隋煬帝的宮殿和李淵的宮殿是同一個宮殿,區(qū)別是,隋煬帝上朝時,有水,李淵上朝時,把水關掉,劇組省錢了。
基本算是正史版的隋唐演義,選取了隋末唐初風云變幻的十五年,展現(xiàn)了隋朝覆滅、唐朝興起這段歷史,是青年李世民在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前的成長紀錄片,也是舊隋到新唐王朝更迭的史詩群像。 隋唐是個復雜的時代,眾多復雜的大小事件穿插在一起,涉及到不同歷史的橫斷面,地方割據勢力以及北胡的群雄并起,民間的農民起義,宮廷內部、洛陽東宮等多重勢力的交織在劇里都有所體現(xiàn)。
開局的表面,是萬民同樂的盛世景象,但是繁華盛世下潛藏著波濤洶涌的危機,隋煬帝昏庸獨斷,揮苛政橫行;朝臣虞世基、宇文述、封德彝等人各懷心事;各地叛亂風起云涌。以青年李世民射下象征隋朝光明的燈籠為引,暗喻李唐奪天下的定局。從17歲解雁門之圍開始,圍繞李世民的大小戰(zhàn)役悉數(shù)登場,一句「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不是隨便說說而已,隨父晉陽起兵,攻入長安;淺水原之戰(zhàn),滅西秦,逼降薛仁杲,一戰(zhàn)為李唐蕩平西北;平劉武周宋金剛,收復太原,河東大捷;虎牢關之戰(zhàn),滅王世充竇建德,定李唐天下一統(tǒng)之勢。22歲就已戰(zhàn)功赫赫,軍功蓋主,封無可封,李淵想破腦袋也只能造了個“天策上將”的官職給他,也為之后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地雷。這些戰(zhàn)役前后的場面在劇里都沒有太過敷衍一筆帶過,與李世民交戰(zhàn)的各路梟雄得到了相應的發(fā)揮空間,也給戰(zhàn)爭癡的我補全了不少歷史知識,原來看于庚哲老師寫的唐開國時,就因為戰(zhàn)爭戲十分頭大,囫圇吞棗略過就罷,這回把這些重要人物都通通熟悉了一遍,劇中對他們刻畫也比較詳細,不單只是三言兩語當作李世民的對手之一草草講完,而是給了每個人物足夠的發(fā)揮空間。比如說,屈突通大將軍,他當時還是隋朝臣子,也明白李建成出走河東的真實意圖,但是屈突通當時很巧妙的暗示了李建成,這樣既沒有違背自己作為臣子對隋的倫理和道義,同時也維護了自己和李淵之間的情義,他的惻隱之心,他的善良都表現(xiàn)出來。他知道李淵是一個忠臣良將,但皇帝有疑心和忌妒之心,怎么處理,他的做法是很藝術的。戲劇的本質是建構,用生動的筆墨去賦予既定的歷史人物以色彩,人物就立起來了,相比于嚴肅的史料和側重于專家講解的紀錄片來說,這也正是這類歷史劇的存在價值,它不僅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歷史,而且從歷史中提煉出更具可看性的事件,增加戲劇沖突,簡單來說就是好看不枯燥。
整部劇的高潮的部分應該是玄武門之變前后的鋪墊,在前期近乎一半的劇情中,可以說李建成都是一個人設很好的兄長,從駐守河東開始一直到李唐建國,雖然有個極不靠譜的李元吉在旁煽風點火,他和李世民的兄弟情誼還是比較牢固的,但是隨著二弟的功勛日漸卓著,太子之位危在旦夕,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同樣沒得選,要么鋌而走險,要么猶豫敗北,敗北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像太宗這樣的天之驕子,不會甘心任人魚肉,兄弟二人猜忌既起,刀兵相見在所難免。通過前期大量的鋪墊埋下了情節(jié)發(fā)展合理的種子,一直到劇情走向李世民一箭射下自己的親兄長,都在預料之內、情理之中。歷史上對“玄武門之變”存在諸多爭議,殺兄奪權當然是唐太宗的黑歷史,也正因為劇中人物刻畫到位,當他們走到手足相殘那一步,更加理解在那樣的立場對立和矛盾沖突中,射殺兄長后的悲慟和感傷是真實的,李世民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是作為人這一物種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弱點,也是一種人物與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玄武門兵變后李世民下跪面見李淵的這場戲,鏡頭給了沈曉海的眼睛由遠及近的特寫,將他眼里透出的情緒捕捉得極為精準,不僅是殺兄奪權的殘酷決絕,逼迫李淵放權更是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弒父“,也標志著他從秦王到帝王的完全轉變。至于登基后的勵精圖治,廣開言路, 戒奢從簡都是比較常規(guī)化的演繹路線,對于文學館學士,房謀杜斷的描寫,相較于幾個反面人物來說,稍顯平淡。
劇中兩個典型的具有反面色彩的人物,一個是虞世基,一個是封德彝,這師徒二人八面玲瓏,見風使舵頗有心機。尤其是三朝不倒翁封德彝青出于藍勝于藍,比他的老師更勝一籌,配合劉奕君老師嬌俏的演技,小眼珠無時無刻不在提溜溜的轉,這個人物寫得好不僅僅是讓人一笑了之,而是會思考這兩個人之所以能夠生存、能夠延續(xù)、能夠得勢的深層緣由。歷史上封德彝是位佞臣,也是位“能”臣,年少時就被他的舅父盧思道看好,并抱有很大的期望,他懂詩文,文才出眾,又善于溜須拍馬,揣摩上意。隋煬帝吟詩,總是封德彝首先知道詩詞的用意,這也是隋煬帝之所以喜歡他的原因;隋朝滅亡,天下歸唐,封德彝憑他的生花妙筆,又得到了李淵的賞識;就連李世民這么英明果斷的皇帝也被他忽悠了一把,雖然對他心存戒心,但還是重用了他,官拜尚書右仆射,死后由于先前暗中支持隱太子李建成之事敗露,才被褫奪封贈,改謚號為繆。劇中封德彝因諫言不力被太宗呵斥過后,便一病不起,直到最后,抱著牙笏走到孤寡一生的盡頭,到死也還是念念不忘揣摩皇帝的心思,可以說,封德彝是一個在封建官僚制度下的政治產物,是一個很有典型意義也很耐人尋味的人物。
至于隋朝公主線,雖然歷史上確實有楊妃這一記載,但是將長孫皇后戲份縮減,大力美化她為李世民真愛這個高度,在這種正劇里橫插一腳還是不太理解。特意去看主創(chuàng)的解釋,寫她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劇情的看點,也不完全是為了給腥風血雨的戰(zhàn)爭場面和劍拔弩張的宮廷爭斗添些浪漫的軟性左料。而是在隋朝未滅時,李世民與隋煬帝的執(zhí)政理念的思想沖突,有些是通過月容公主向父親反映來見解展開的。在隋朝滅亡以后,月容公主漂泊流落民間,種田地,開酒館,過著平民生活,和她過去的尊貴地位形成對照,不能不讓人感慨人生無常。當李世民要接她進宮時,她不愿意再進帝王家的心思與愛情構成了二律背反的內心沖突,愛而不能歸,使人有一種“此事古難全”的人生遺憾。就暫且將她看作是隋唐承前啟后的重要一筆好了。
這劇整體來看,就是服化道太普通,沒有質感,那種審美怎么說呢,服裝造景都很實在,沒有摳圖,比現(xiàn)在花花綠綠的廉價感肯定要好,但是也沒有美感,灰撲撲的,比較沉重壓抑,可能我還是更欣賞大明宮詞和長安十二時辰那種飄逸靈動的服飾質感,雅致中透著華美的大唐氣象,雖然說他們的時代背景有差異,唐開國的國力與審美不能與武周,天寶年間相比,不過和貞觀之治這部同年代的戲比較起來也還是會稍顯粗糙一些。戰(zhàn)爭場面雖然不太感冒,但是能看出導演的用心,現(xiàn)在也很少能看到這么實地場景拍攝,加龐大群演的戰(zhàn)爭戲了。
這部劇的人物群像,政治哲學,官場朝野的角色建構,都值得回味。而劇中的君臣,對手,父子,兄弟各條循序漸進的脈絡,甚至我不大喜歡的官配感情線,也有各自存在的價值。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產物,“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同樣適用于今天的我們。
補一些片場照
文章部分參考 smile大錢 《淺談《開創(chuàng)》與李世民:生逢亂世,開創(chuàng)盛世》以及路海波,鐘藝兵,杜高,英子人兒老師的發(fā)言 (侵刪)
大部分圖片來源 微博 英子人兒(侵刪)
講唐朝開國史唯一一部正劇了,大家一定要支持,沒有狗血的劇情,絕大部分忠于事實,說月容公主和李世民胡扯的可以去翻下歷史,李世民有好幾個隋朝妃子,而且也確實娶了隋朝公主,一開始我也以為是編劇亂加的,唯一的遺憾是戰(zhàn)爭細節(jié)和場面比較少,不像大秦帝國,把戰(zhàn)爭細節(jié)都拍出來!
支持!推薦!本身講唐朝開國的歷史正劇就沒有,就這一部,而且還忠于事實,一定要讓更多的人看到
近來回憶童年,一直在刷沈曉海老師早年劇集的個人cut,昨天刷到了這部記敘隋末唐初,偏近正劇風格的歷史劇,沈老師在其中飾演少年及青年時代的二鳳李世民。
在演員表中,沈老師赫然擔當男主角色,但44集的體量,二鳳個人cut僅不到12個小時,也從側面印證了這部劇更像是一部群像劇,見證飽經戰(zhàn)火的中原大地,在走過政權更替頻繁的魏晉南北朝和短命隋朝的四百年風霜后,終于再次迎來河清海晏、社稷安定的歷程。
對于這一段歷史,我是不熟悉的?!堕_創(chuàng)盛世》與《貞觀長歌》幾乎同時面世,比之大氣恢宏、央視出品且在央一黃金時段播出的八十集鴻篇巨制的后者,前者鮮少有人知悉。小時候全家人一起看《貞觀長歌》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我仍記得唐國強的李世民偏愛女兒,聶遠的李恪剛毅不屈,仍可以哼出“上下五百年,大愛無邊,夢回大唐可看見,遺留的詩篇”的片尾曲。
猶記有一天在看劇的時候,我說:“貞觀長歌真是精彩啊”。媽媽說:“你可以說它大氣,但不能隨意說它精彩。”彼時14歲的我并不能理解媽媽說的話,而時隔多年再看《貞觀長歌》,發(fā)現(xiàn)確實有精彩的地方,也有頗多令人詬病之處。
有些作品,即使是時隔多年,人們也能為其感動、穿越到那個年代體驗一把豪氣干云,胸懷天下,與全體主創(chuàng)和演職人員高度共情,這就是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力量,也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時移世易,再看兒時的劇集,完全能夠有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而今天看這部16年前的作品,我竟幾度眼含熱淚,心潮澎湃,英雄的時代,無論過去多久都可以讓人心向往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的節(jié)奏都變得快起來,很多文藝作品都缺乏時間的打磨,更像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快餐,人物形象刻板扁平,讓觀眾無法感受到角色的成長弧光。在這部《開創(chuàng)盛世》中,我卻明顯的感受到了二鳳的成長,沉浸式融入這個18歲即平定天下的少年將軍。
有些人說月容公主的存在頗有些多余,畢竟整部劇的風格都是得天下搞事業(yè),惟此小女子畫風不同,帶入了一抹昵昵兒女語的溫柔色彩。在我看來不同,盡管大多是虛構原創(chuàng)的劇情,但月容的存在卻是加速了二鳳的成長,她讓二鳳看起來更加有血有肉,有曾經年少也有老成持重,雙方各有弧光,各有成長。
初見是在上元花燈夜,煙火絢爛,那是亂世將現(xiàn)前最后的繁華。16歲的世家貴族少年,雖少年沉穩(wěn)但也偶有輕狂氣,一箭射破花燈,引得眾人拍手叫好,也引得天子最寵愛的小公主為之側目,青眼相加,一見二鳳誤終身。而后公主陪他救父,與北胡比射,送他上戰(zhàn)場,解皇家雁門之圍,眼見他年紀雖小卻龍章鳳姿、心懷天下,口中稱呼二哥哥,一腔芳心卻早已許之。
公子已娶妻,是遠在太原的長孫家妹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二鳳獨自一人漂泊于洛陽的日子,明眸善睞的月容給了他無盡的快樂和溫暖。彼此身上都流淌著鮮卑民族的血液,草原兒女的率真和直爽刻在骨子里,就是要敢愛敢恨。尊貴的公主不介意二鳳早有妻室,只愿堅定選擇自己愛的人。
十幾歲的二鳳懷著濟世救國的大志,憧憬自己能夠拯救黎民,助大隋千秋萬代;十幾歲的公主錦衣玉食,生活無憂,滿心滿眼都是這個心尖尖上的青年,看著他慷慨陳詞,看著他眼中有光。還是上元花燈夜,還是那絢爛的煙花,只是亂象已現(xiàn),大廈將傾。
個人的愛恨在這漂萍亂世如秋風落葉般微不足道,一次次的希望又失望,滿腔報國熱情的青年心灰意冷,而才會相思的少女也心上添秋,意識到那個一直寵愛他的父親變了,風云將變,伴君如虎,保護愛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他走,愛他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
未曾送別,小兒女就一別兩寬,各自生安。
再見已是5年后。少年將軍克王世充、敗竇建德,已成長為驚艷天下的元帥,昔日名滿京城的月容卻成亡國公主,在亂世中茍全性命。隨軍征戰(zhàn)的無數(shù)個日夜,二鳳都會想起當年花燈下明眸善睞的小公主,塵封多年卻從未褪色。
時隔1800多個日日夜夜,朝思暮想的月容近在眼前,二鳳卻近鄉(xiāng)情怯,欲前又止——人事已非,不知她是否還會如當年一般,喊著二哥哥撲向自己?
思之又想,猶疑不前,終于還是打開了門——那扇塵封著自己兒女私情和少年心事的門。她如記憶中容顏未變,只是少了天真嬌縱,多了剛毅和堅定。錦衣華服換成粗布麻衣,精致妝容變作散亂發(fā)髻,她依舊是那個大隋公主,高貴不減,從不低頭,寧守家國氣節(jié),放棄富貴榮華,放棄眼前這個深愛的男子,選擇遠遠的守著他得酬壯志。
自此,當年的一雙小兒女完成了個人的角色弧光補全,兩次放手象征著兩次為大義舍棄私情。第一次,二鳳放棄天真的志向和眼前的浮華與似水紅顏,選擇拯救萬民的大志;月容舍棄兒女情,放他遠走,放他成長與保他性命。第二次,月容放棄榮華富貴,選擇退守家國,遠望他高樓起與宴賓客;二鳳也放手斷情,揮別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百結柔腸。月容完成了從單純嬌縱小女孩到剛毅不屈亡國公主的個人蛻變,二鳳也完成了從天真無邪到殺伐決斷謀取天下的蛻變。
看劇情似乎月容在后面還有戲份,但深感不如停在此處,恰到好處。
除了月容和二鳳的感情,人物的衣著、演技、配音老師的表演,都側面體現(xiàn)著角色的成長。少年時代的二鳳未曾加冠,多梳高馬尾,著素衣,是英武不凡意氣風發(fā)的翩翩公子,雖少年老成,但領兵打仗稚氣未脫,眉宇之間偶有慌亂,姜絲兒的配音也是溫言軟語。待到月容洛陽別后,在領兵行軍中越發(fā)自信堅定,美玉如琢熠熠生姿,舉手投足殺伐決斷,姜絲兒的配音也月發(fā)低沉渾厚,唯有在與月容相見時才復輕聲細語。
雖只看了二鳳個人cut,但卻深感此劇制作精良,臺詞考究,劇本還原歷史。諸多歷史英雄浮浮沉沉,讓人醉心于這個宏大的變革時代,忍不住去繼續(xù)研讀這一段歷史,這大概就是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力量吧!
————————————————————————刷完全劇的分界線
我又來了,剛刷完二鳳cut全集。最后的結尾處理簡直神來之筆,首尾呼應嚴絲合縫。一切開始在上元佳節(jié),結束于上元佳節(jié),酒館、永豐倉和佳節(jié)的煙花及身邊的小公主,一切都沒有變,但又都變了——他不再是那年的小少年,這也不再是那個暗流涌動大廈將傾的歲月,而是一個冉冉升起河清海晏的,新時代。
讓人感動的,不止是月容和二鳳那超脫凡俗的感情,更是每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他們不只是史書中的寥寥數(shù)語和一筆帶過,更是活生生存在過的人。他們不是圣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父子情、兄弟情、戰(zhàn)友情、君臣情,有戰(zhàn)場上惺惺相惜的知己情,也有夜半無人柔腸百結的相思情。
這部劇基本上還原了歷史,大家可以搜一搜百度百科,除了月容公主是為了豐富劇情加的以外,與歷史差不多離。特別是玄武門之變前后,連一些細節(jié)都與史實一樣。再加上每個演員精湛的演技,可以說是一部好劇。 李世民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在位時,說夜不閉戶絕不是夸大其詞。為君者能做到廣開言路,且有自己的主見,不偏聽偏信,善于納諫,已經無可挑剔。更別說他還兢兢業(yè)業(yè),不貪圖享樂,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平定天下。有時也會讓人心疼,哪個皇帝不是喜色射獵,興趣廣泛,唯我獨尊?他卻連逗只鳥都不行,朝臣和百姓都盯著他,開創(chuàng)一個盛世有多不易,翻遍歷史,只有一個李世民。大唐盛世,千古一帝。
轉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0318511800921.html
沒有讓儲君安心,也沒有讓大臣安心,最后還滋長了其他兒子的野心。李淵的猶豫不決,導致李世民鐵血上位。而李世民的猶豫不決,卻失去了兩個優(yōu)秀的兒子,最后只能讓軟蛋的李治上位。最終導致了武則天奪位,給大唐王朝帶來了不少政治上的殘殺,影響了大唐三百年的國運。李世民犯了一個和李淵同樣的錯誤,最終導致大唐三百年動蕩不安!
一般,不夠側重史實。
對李世民的贊譽有夸張成分 重要事件的描述不夠火候
2006年絕地重生、脫胎換骨的幾個節(jié)點之一。
十年內隋末初唐劇第一萌XD
看到李建成死了就沒看下去,張子健的扮相太帥了。
滄海遺珠系列。拍得很客觀,沈曉海的表演很符合我心目中二鳳的形象
不錯,較為忠于歷史??僧斪鳉v史正劇來看。
和《貞觀之治》比,不足;和《貞觀長歌》比,有余!大多數(shù)都是照著歷史拍的,特別是最后的玄武門之變,很精彩!釋放三千宮女,裁撤官員,虛心納諫等都在最后四集完美表現(xiàn),導演的功底還算不錯!總體來說,是一部值得看的隋唐史電視?。∵@部電視劇的配角都很出彩,甚至比主角演得還用心!特別是那封德宜
我想這個里面的李建成是比較真實的,他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個壞人。孫菲菲演繹的公主還算可以,就是有點過。沈曉海出演李世民好像有點身高上的欠缺,李世民有湖人血統(tǒng),不會是個矮個子。
劇本太好了,第一次發(fā)現(xiàn)長篇歷史劇自己也能看下。沈曉海是真帥,從少年到中年,前后人物變化是有的,就是后面部分劇情沒有什么發(fā)揮空間,幾場哭戲很優(yōu)秀。服道化也不過分追求華麗,除了場景有點土之外。四十多集,劇情緊湊沒有注水,不過有些前后轉折太快,多拍幾集也是可以的。這劇最好的是雖然以李世民為主線,但是周圍歷史發(fā)生的人物事件刻畫也很出彩,很多配角演技太6,隋煬帝、宇文兩父子、封德彝、程咬金等人的人設立了起來,部分也還原了史實。雖然感情戲少但如果刪掉亡國公主的戲改拍和長孫皇后的戲更好,長孫皇后可能就五六場戲但是讓人印象深刻。
小時候感覺特好看,但是沒啥知名度啊
孫菲菲古裝好美,沈曉海也很有型,兩人般配,很好看的故事
機緣巧合看了這部劇,本來并不是要看這個版本的李世民,最終卻磨嘰磨嘰地看了48集,李世民讓我想起了我們的陳總
比《貞觀之治》強太多了。
四星都給沈曉海
良心劇,越看越好看,人物塑造豐滿,又有現(xiàn)實意義。封德懿的八面玲瓏真是登峰造極,他和程咬金這對cp萌~
44集,缺乏真正的戰(zhàn)斗場面
為李世民安排了一個亡國公主,還不如就好好寫他與長孫皇后的情感,倒是從李世民作為太原李淵之子開始一直到貞觀之治,鮑國安的表演不錯,盡管看這部劇的時候我才十歲,還記得他被絞死時候的面目猙獰,沈曉海也很好,鳥兒被自己捂死后的又氣又無奈真讓人覺得是歷史上那個罵魏征鄉(xiāng)巴佬的李世民
挺好看的,李建成好評。
服飾令人無力吐槽。劉文治叔的李淵雖然演得一般,但是好有貴族氣質啊,這才是八柱國!鮑國安叔也還不錯,其他人演得都不咋樣。最不能忍的是沈曉海的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