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及預期,但就我個人觀感,吊打過去十年所有漫威電影以及95%好萊塢商業(yè)類型片。
2.水下虛擬拍攝的效果劃時代,光影無與倫比,我看的cinity點映場但推薦IMAX,IMAX雖然只是2K,但畫幅帶來的沉浸感一定強于cinity的寬幅。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昨天為了踩點今天這家cinity影院看了阿凡達4k48幀重制版的重映,沉浸感由于寬幅,比我當年IMAX3D上的體驗差。
3.劇本有問題,但很好看。好看是因為這是典型卡梅隆式劇本,連綿不斷的小高潮(視聽體驗或情節(jié)張力)能一直勾著觀眾,不會覺得有明顯的尿點。
4.劇本的問題在于老卡寫劇本的時候已經提前規(guī)劃五部曲(現在2、3已經套拍完,第3部24年上映,4拍了部分)所以第2部的劇本特別像是美劇過渡集,敘事線很多,沒第一部純單線那么流暢。正反派介紹了一大堆新角色的同時幾乎所有角色的角色弧都在一個中間狀態(tài)。不像第一部那么完整,而且世界觀的展開都只露冰山一角,最讓我對續(xù)集感興趣的內容全都是提一嘴,但不鋪開。
5.第一部對我而言是一部有剩余surplus的作品,換言之,看第一部的過程中有那么幾個瞬間的體驗無法被還原為電影詩學或者(廣義)闡釋學的話語。當年走出IMAX廳看到街景的感覺是不如電影里真實。但第二部感覺就像一部很好看的杰作,你能看到潛力,但潛力沒有全部釋放。
6.霍納離世對配樂影響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觀感,他助手操刀的這個配樂怎么說呢,就行活兒水準吧,比第一部配樂差太多。
7.期待第三部。
8.激光IMAX二刷感受,雖然亮度和分辨率比C廳差,但畫幅帶來的沉浸感極佳(可以讓我忽視亮度和分辨率的問題)個別瞬間有當年看第一部的感覺了。二刷觀感更好(尤其第二幕,這一段看IMAX不難察覺很多刻畫杰克二兒子和養(yǎng)女角色形象的視聽細節(jié),不僅僅是很多人口里的海洋生物紀錄片)但整體評價沒有變化,整部影片沒有達到當年那種震撼感。
9.關于劇情“bug”即海洋部落第三幕后半段突然“消失”的看法如下:
私以為這個所謂的硬傷完全可以在電影世界觀和劇情內部解釋。
注意看第三幕開始,杰克去通知海洋部落人類捕鯨船來犯那里,溫斯萊特演的海洋部落大祭司羅娜爾聽到杰克他們過來的第一反應是拿起手邊小刀擺出戰(zhàn)斗姿勢。雖然杰克和部落首領關系好,但羅娜爾對他們一直是懷疑態(tài)度。
第三幕最終大戰(zhàn)分三段,第一段對戰(zhàn)人類捕鯨船及其附屬部隊,杰克、海洋部落雙方合作。這時候海洋部落愿意出兵是因為因為海洋部落首領女兒被綁而且要給圖鯤報仇。另外,要注意海洋部落參戰(zhàn)并不是完全計劃好。一開始是上校挾人質讓杰克過來換,之所以突然開打是因為杰克二兒子洛阿克的圖鯤先對捕鯨船搞了突然襲擊,上校注意力轉移,杰克見機沖鋒,之后海洋部落才跟著沖。
第二段,捕鯨船部隊其實已經落敗,只有上校小隊要堅持殺杰克的任務,而上校聯系杰克的時候明確說讓杰克按之前說好的條件辦(也就是讓他一個人過去),之前第一段解救出的圖克又被綁,吉莉也被抓,杰克只好單刀赴會。
注意海洋部落也是從這一段開始“消失”(除了洛阿克的女朋友)。海洋部落和杰克原來的部落不一樣,不受杰克指揮,且組織度不如杰克部落。杰克原部落經過杰克用人類現代軍隊的方式組織、訓練,也有長期對人類斗爭經驗。而海洋部落沒有人類通訊設備也沒有杰克的組織和指揮,這次戰(zhàn)斗也完全是遭遇戰(zhàn)而非第一部那種雙方都有準備的戰(zhàn)役。實際上進入杰克一家和上校小隊對決那個劇情節(jié)點,人類捕鯨船帶著的戰(zhàn)力基本在都圖鯤、杰克一家和海洋部落的聯合打擊下覆滅了,而海洋部落公主也已經安全,海洋部落戰(zhàn)斗的目的已完成。
第三段是養(yǎng)女、養(yǎng)子和二兒子救父母及圖克。
理清這三段的發(fā)生順序就不難發(fā)現第三幕大戰(zhàn)就第一段牽涉海洋部落(他們要為圖鯤復仇,而且女兒被綁),后兩段完全杰克家務事(上校第二次只綁架吉莉和圖克而沒綁海洋部落首領女兒而是把她踢下去,估計已經察覺出來之前的行為刺激海洋部落)。
此外,提示一下日蝕鏡頭對天色變化的強調。
最后,個人懷疑(雖然不能完全肯定)海洋部落和杰克他們關系的嫌隙或者說張力在第三部會是一條重要敘事線。而第二部結尾海洋部落的“消失”就是以留白方式鋪墊。關于這一點,第二部里其實有很多暗示。比如,羅娜爾目睹吉莉操控生物能力的時候表情很復雜,而且臺詞一直表露出對杰克的不滿。要知道卡梅隆已完成五部曲的規(guī)劃,我懷疑第三部的第一幕杰克和海洋部落首領就會雙雙陣亡,然后由于沒有服眾的領導核心,納威人會圍繞洛阿克和吉莉在內部形成兩個陣營(本土派和混合派)。吉莉的特殊能力以及她和蜘蛛的緊密關系,可能讓土生土長的納威人不喜歡她,而娜緹莉和羅娜爾這集都有明顯的本土派傾向,可能會擁立洛阿克(看第二部發(fā)展洛阿克和首領女兒鐵定要聯姻)。第三部第二幕可能就是處理這個問題然后第三幕戰(zhàn)橋頭市。之后第四第五部才是人類和納威人的決戰(zhàn)。
閑聊,想哪寫哪。
奈提力(沒用麗或者莉,我故意的)只有當老婆當媽的意義,沒有她個人的愛恨情仇,她是酋長之女,從她爹的手里繼承了保護族人的弓箭和意志,她媽還是大祭司,按理來講當個葉卡捷琳娜(納美版)在外來謀臣杰克的輔佐下聯合部落趕走入侵者,抱得美男歸,多好。
結果最后跟著外來的紅脖死心塌地背井離鄉(xiāng)離開親媽離開家人去逃難。真行。
題外話你們外星人也搞這一套爹系社會啊。別說女的能當祭司啥的,權利最大的能管事的不還是男頭領嗎。第一部就最后有個在懸崖上的騎鳥部落,好像頭領是女的。
還有爹愛如山那套能不能省省,把大兒子壓死了把老二壓成小瘋痞子,聽小孩說話能死?。靠吹侥欠N不跟小孩溝通的紅脖老爹式人物就想一腳踢亖。
然后媽有多愛呢,有沒有跟孩子談心,好像也沒有看到。這一幫小孩好像就沒怎么跟媽交流過,媽的作用就是在家里切菜做飯,心煩意亂,一點話語權都沒有。只有大兒子掛了,這會需要媽來發(fā)揮工具作用,于是開始發(fā)瘋一頓亂殺。
大兒子老好人特質疊滿,老二典型美式刺頭男主,按照規(guī)矩是要有親近的人祭天好讓他法力無邊,再加上男主一直逃避顯然最后還是要打,那么按照必須獻祭的規(guī)則,奇力身上有圣母愛娃保佑肯定不會祭,圖克小孩未成年也不會祭,海族公主要給老二當老婆也不會祭,大兒子成年了那肯定就祭他了,最后果然祭了。
海族公主這個出場我真的有被惡心到,仿佛在看外星人版速激,女角色只要出水必定慢鏡頭播放撩頭發(fā)甩腦袋曼妙身姿電眼秋波,連個外星小姑娘都不放過性化的可能,真行啊。
然后馬上就跟老二看對眼了,你圖他什么啊??雖然后邊有相處什么的,但是一見鐘情那味太沖了,這年頭迪士尼都不提倡這樣了好吧??
明示捕鯨就不用說了吧,日浦這倆大字就寫在鋼叉發(fā)射器上,潛水員也有個亞裔女性特寫,那細眉毛真是特征拉滿。
另外一出現圖鯤這個詞我就知道有些人要兩眼睜大渾身戰(zhàn)栗極度興奮開始玩梗了。鈴鐺之于巴甫洛夫的狗,kun字之于某國部分雄性。
抓圖鯤也抓當媽的,因為當媽的心疼孩子跑不快。這就想到地球上一些象群一些虎鯨群各種群,都是雌性帶頭,最有智慧的都是雌性,當然基本也都被無毛猴子捕獵完了,這一個部族的歷史和生存經驗就全沒了。
跟電影里一樣,圖鯤的歌謠歷史哲學啥的就都沒了。
提取腺體就相當于割魚翅割象牙犀牛角這樣。
很多人都提到卡梅隆會塑造強壯有力的女性。是,這很好。但是也沒有把女人提升到主角的程度,女角色還是依附于男角色。奈提力這人,寶嘉康蒂2號,放某國應該要被罵翻,ez girl啥的。不該她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就是暴躁老婆,該她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就是兇狠老媽,女的反正不是老婆就得是媽,少女也是婆婆媽媽預備役(參考海族公主)。
奇力因為是圣母愛娃造的,暫時不用配對,接下來就配了,可能配蜘蛛。圖克小孩未成年,這個肯定不能配。
卡梅隆意識到了女性的力量,他塑造的潘多拉星球是一個偏母系的社會,最能與這個星球產生聯系的人類、最能接受潘多拉的格雷斯博士也是女性,奇力也是因為只有女性才可以生育所以才能產生。
但是他又舍不得他那老白男爹味的父權思想,還是要做出來一些典型爹味男角色,典型的爹味劇情,搞一些家庭的紐帶之類,表現出來就讓人感覺仿佛這個家里面只有一個紅脖子爹和那幾個小孩兒,媽在情感連接中沒有地位,只是爹的附聲蟲。
最后,大兒子死了,當媽的發(fā)瘋,當爹的還能冷靜的握住她的肩膀,跟他講,我需要你堅強,我需要你振作,好家伙,給我整不會了????
奈提力在這里提著弓箭騎上龍準備起飛的時候,場面還是很震撼的,但這也說明了她的情感只能來自于她的孩子,來自于老公允許她鼓勵她報仇。不然就還是個不夠溫柔體貼的好老婆好媽。
根據第二部人物故事外加已經釋出的全部副標題,盲猜下接下來的故事 第三部《The Seed Bearer》,中文暫譯《帶種者》,這部應該蠻好猜的,2其實敘事挺閉環(huán),唯一挖的天坑是三妹的出身問題,那么結合英文原名,嚴謹來說就是“神秘未知的播種者”,九成九就是指那個神秘的“生父”。所以第三部的敘事重心肯定會放在三妹上,至于生父究竟是誰,我傾向于TA就是潘多拉星球的化身。但這股力量對地球人來說夠嗆會是正面的,2里拍三妹的多次超自然感應都蠻驚悚。所以我感覺第三部不排除三妹“黑化”,逐漸成為對地鷹派的精神領袖,且擁有難以捉摸的超凡能量(參考坐標:鳳凰女)。 第四部《The Tulkun Rider》,中文原譯《祖古騎士》,但看完2應該明白之前譯錯了,Tulkun指的正是圖鯤。這部有兩個猜測方向,一是這個名字專指薩家老二,畢竟他在2里已經和那只圖鯤(忘記叫啥了)建立了情感聯結,這部說不定就是以老二為側重點去聊。不過結合對3的分析,以及前些天爆出的新聞(??怂垢邔颖硎?的劇本特別瘋狂),所以還有第二種猜測,即納美人和圖鯤聯手對地球人展開報復,而其中三妹此前鋪墊的神秘力量估計功不可沒?;蛘哌€有更黑暗的猜想——納美內戰(zhàn),對地態(tài)度內部分裂出鷹派鴿派展開交鋒,或許老二和三妹將在這一步公然對壘。(我感覺老二到時候會成為承襲父親態(tài)度的圖鯤騎士,因為這孩子在2里很蠢,劇作邏輯上分析,他必須在剩余兩部劃出巨大的人物弧光)所以這一部八成會很瘋狂,戰(zhàn)爭戲份很多(講真更期待納美內戰(zhàn),最好是林族和水族斗法),而且也很虐,這個系列三妹或許是個悲情角色。 第五部不多說了,《追尋伊娃》更像是個總結語,賬面上沒啥好猜的,不過很可能阿凡達后幾部的敘事重心,會從杰克和娜特麗轉向孩子們。老二很可能扛起父親大旗,成為納美人的傳奇領袖,三妹剛才分析挺多了,結局圓滿的話可以當個祭司,老四年齡還太小,定位不明。那個真·小蜘蛛不好說,很可能會黑化一陣子成為老二對立面,這孩子有反骨。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補充,I SEE YOU.
【概覽:主觀熱情與客觀失焦】
后COVID時代迅速崛起的流媒體,幾乎是上世紀50年代電視危機的歷史重演:傳統(tǒng)院線觀眾加速流失和倒向了更便捷和多樣化的居家選擇,中等成本電影票房迅速萎縮,大制片廠趁機以“自救”為名各立山頭。七十年之后,沒有了派拉蒙法案和FCC出面對抗托拉斯,有的是通貨膨脹壓力下相對更低的訂閱費用。互聯網加持的全球化商業(yè)帝國,讓內容消費從“神圣化”的固定場景直線拉低到了廁所讀物的水平。
當年將電影和電影院——或者更直接一點,馬丁·斯科塞斯最喜歡講的Cinema——從電視的競爭中挽救出來的是差異化的內容與體驗。一方面,頭部的A級鉅獻制作成本水漲船高,低成本剝削電影迎來了黃金期,二者都是重新將觀眾吸引入場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寬銀幕、立體聲和特效技術的革新,也促進了電影視聽語言的進化。
理論上講,這也是當下能夠將電影重新拉回影院的必經之路。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達》重新發(fā)明的3D技術——盡管迅速成為了提升票價的正當理由——至今仍然是難以在客廳復制和替代的獨家體驗。更新換代的杜比聲響和IMAX,也極大地增強了線下觀影的附加價值。
然而在過去20年里,顯示技術出現了高速迭代,無論是4K、HDR還是高幀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都并不新鮮,甚至在近幾年的主流數碼產品中已經是標配。而隨著VR技術的成熟和迭代,就連3D和超大銀幕的獨特體驗,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將不再存在。
電影和電影院已經失去了娛樂大眾的技術優(yōu)勢,更面對著全新的對手:虛幻引擎的恐怖表現讓游戲實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客帝國Demo》),真正擁有了能與影視作品抗衡的能力;而現代游戲在交互式敘事上的探索,更要比Netflix的點左點右深入得多。
電影的技術進步是必然和必要的?,F代CG允許了更多題材登陸大銀幕的機會,而彼得·杰克遜、李安和詹姆斯·卡梅隆這樣的探索者,則想找到能夠再一次從根本上改變電影語言的圣杯。最新的候選者,就是直接抹殺“24格的真理”的HFR高幀率。
十年前的《霍比特人》是HFR第一次走入大眾視野。更清晰的畫面和更少的動態(tài)模糊聽上去很美,卻也成為了HFR為時尚早的論據:從表演到妝發(fā)到舞臺設計,反而讓旨在更加真實的HFR顯得出戲。李安從48幀直接沖到120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和《雙子殺手》全方位地針對HFR做出了底層設計,充分展現了他絕對的野心,但最終卻迎來了他職業(yè)生涯中罕見的絕對連續(xù)慘敗。兩部電影都沒能有一個強力的劇本和環(huán)境來支持或合理化HFR的運用,視覺上的創(chuàng)新反而令人格外分心。這在《雙子殺手》中更加明顯,大量的動作戲的確更清楚,也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哪里不對勁:CG補幀與真實世界物理規(guī)律之間的微妙沖突,幾乎立刻就能被人眼捕獲并識別出來。
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達》有著二人不曾擁有的先天優(yōu)勢:時間?!栋⒎策_2》有著長到瘋狂的制作周期,將大量的時間用來開發(fā)和完善配套技術,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漫威和MCU讓觀眾更加熟悉和容易接受完全CG渲染的環(huán)境,而整個CG行業(yè)也在這段時間里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在此期間,更有從《叢林之書》到《獅子王》這種幾乎完全沒有實拍,甚至人類角色在多數時候也都是CG重新渲染的特效電影。
《阿凡達2》能夠做到之前的拓荒者都做不到的事情,這源于題材與技術上的相輔相成,更是只有詹姆斯·卡梅隆蓬勃的熱情才能實現的個人勝利。這也為《阿凡達2》賦予了超越絕對大片的意義所在——《阿凡達2》不在于現在能為觀眾提供什么,而是帶來了未來電影的驚鴻一瞥。
《阿凡達2》的票房潛力是毋庸置疑的——下一個有能力的挑戰(zhàn)者《蟻人3》還有兩個月才公映——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無法達到前作的高度,無論是票房收入還是行業(yè)影響力?!栋⒎策_》系列的技術吸引力要遠勝過老套的故事和扁平的角色,續(xù)集尤甚,甚至創(chuàng)作內容也是為了技術而服務,所以它的文化影響一定是有限和單向的——換言之,這就是比漫威還要典型的,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主題樂園電影。這也決定了它的觀眾畫像是技術力驅動的,而不是類型化元素或者故事本身。
那么,是否會有足夠規(guī)模的第三方電影去跟進技術創(chuàng)新,是否會有足夠規(guī)模的院線能夠提供升級后的觀影體驗嗎?
后《阿凡達》時期的3D電影,得到了廣為詬病但卻而有效的轉制支撐:在不需要更換前期拍攝流程的前提下,可以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去博取更高的票房收益。這反過來也提供了院線升級影廳的動力。但HFR顯然并不是能夠通過簡單插幀實現類似效果的技術,且不說無法解決動態(tài)模糊,甚至就在《雙子殺手》和《阿凡達2》里,也依然有著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點,甚至影響了部分CG畫面的渲染質量。
從24到48甚至120幀,即使不考慮前期設備上的增量投入,也有著數倍于今的后期工作量,這樣龐大的資金需求,顯然不是平均成本已經過億的A級特效電影能夠負擔得起的。而如果拿掉4K、HFR的光環(huán),在普通3D廳的《阿凡達2》,甚至并不會比MCU有著更好的觀感,票房表現連超越《蜘蛛俠:英雄無歸》都是極小概率事件。
在史無前例的經濟下行和大流行病時期的雙重夾擊下,既要票房成功,又要口碑堅挺,還要改變業(yè)界和拯救院線——這對于一部全部投入在4.6億美元的超級巨片來說,實在是難以完成的任務,而全球各地差強人意甚至嚴重低于預期的首周末票房,也早早為其最終表現蒙上了不祥的陰影。
電影院的消亡是必然的。電影產品歸根結底其實與觀看場景無關——它的門檻太低了,而上限又太高——在于真正能否刺激觀眾進行兩個小時的內容消費?,F代社會的演化方向是公共空間的收縮和個人私密空間的擴張,強調個人感受和情緒表達,這與電影院的集體主義色彩自然相悖。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以來的好萊塢,已經習慣了將大片包裝成產品,已經習慣了去指揮和要求觀眾主動配合與投入。但在大數據、AI和抖音的時代里,內容消費是反向為用戶定制的。上游行業(yè)如何應對這種軟性的、交互需求上的變化,能夠重新提供足夠多和多樣化的選擇,而不是反過來講夢想講藝術講情懷,或許才真正能夠幫助電影院走出困境。
【制作:與自己斗,其樂無窮】
暫時擱下技術革新不談——這對于技術至上的《阿凡達》或之前的《雙子殺手》似乎有些殘忍,但這就是電影,不是科技片或者風光片——《阿凡達》在新穎的視覺元素之下,其實提供了非常傳統(tǒng)而又簡單的故事,甚至就是《與狼共舞》的異星版本?!栋⒎策_》的故事有著典型紙漿小說風格,以科幻和環(huán)保主義為皮,實際上是修正主義西部片和后越戰(zhàn)政治寓言的雜糅。但決定一個故事能否打動觀眾的決定因素,還有時間,地點,和講述者——《終結者》和《泰坦尼克號》就是最好的例子。詹姆斯·卡梅隆雖然不是最好的storyteller,但他有能力去為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構建一整個邏輯自洽的原生宇宙。從行星運作到生態(tài)環(huán)境,從外骨骼機甲到納威語言,這些極大提升沉浸感的要素讓故事有了自然演化的可能。
但遺憾的是,阿凡達的世界在銀幕內外都停滯了。過長的創(chuàng)作周期既消耗了觀眾的熱情,也讓詹姆斯·卡梅隆的創(chuàng)作逐漸脫離了正常軌道——《阿凡達2》中最令人興奮的要素并不在于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在哪兒發(fā)生的。如果說《阿凡達》中,這兩者的比重還基本能夠持平,《阿凡達2》似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阿凡達2》為觀眾提供了電影史上無人能敵,極富自然美學和身臨其境的大銀幕體驗。清晰而又通透的視覺效果(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幾乎看不到CG渲染的痕跡,而3D效果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和任何電影都更加逼真。這種對世界建設的專注和高標準,是整個《阿凡達》系列的又一次巨大飛躍,也正是《黑豹2》及其代表的主流特效電影所欠缺的。
然而,《阿凡達2》引以為榮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音畫表現,與基本的敘事之間存在著令人尷尬的巨大脫節(jié),甚至還與前作的基礎設定之間有著不少沖突。
13年前的《阿凡達》盡管故事老套,但有著基本的層次、動機和推進。宏觀矛盾有托拉斯“西進”掠奪原始資源,微觀矛盾有種族和角色之間的個人恩怨,二者始終互相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在《阿凡達2》中,宏觀矛盾僅在第三幕出現,微觀矛盾甚至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不存在,這讓整整三個小時都處于一種靜態(tài)和被動的敘事狀態(tài),不僅是觀眾,連主要角色也都只是在單純等待情節(jié)點的到來,嚴重拖垮了影片的節(jié)奏。
這比迪士尼和MCU的近期電影中,拿不出像樣反派的情況還要更加糟糕,因為《阿凡達2》甚至連英雄角色都沒有;杰克·蘇利作為系列第一主角,在《阿凡達2》中幾乎查無此人。
這又回到了《阿凡達2》的第二個問題:吃書。整個阿凡達企劃的誕生,就是因為納維化身之昂貴,不能隨便替代/拋棄。而到了第二部,突然就可以空降一支化身小隊,突然就可以直接下載備份重新讀檔,突然就可以放棄追捕群龍無首的森林部落,突然就可以放棄開礦的生產線去開捕鯨船。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整個潘多拉都似乎為了方便杰克·蘇利而直接放棄了納威語??紤]到《阿凡達2》中的人類角色之稀少,這一決定就跟新的女將軍非要穿著外骨骼打沙包一樣自相矛盾和莫名其妙。
在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之后,技術型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醉心于動作捕捉技術,在十年的時間里推出了一連串造價高昂的真人表演+全CG制作的動畫電影,《極地特快》《怪獸屋》《貝奧武夫》《圣誕頌歌》《火星需要媽媽》,直到制作公司ImageMovers Digital被關停重組為止。很難說這一持續(xù)十年的熱情是否受到了在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的影響,但就結果而言,這幾部電影都是失敗的。這并不是因為技術不夠成熟——事實上《貝奧武夫》在面部表情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突破,甚至是比《阿凡達》還要早的3D電影——而是羅伯特·澤米基斯過于急切地想要和觀眾分享他所看到的技術潛力,卻忽視了電影在敘事和表現力上的短板。
詹姆斯·卡梅隆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對技術的癡迷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對電影的定位和判斷力。不少情節(jié)要素是上一部的直接移植,而他寧愿花精力去完善納威人(為什么要有)的乳頭,也不愿意把爛俗的青春戲弄得稍微有新意一點。站在他的完全反面的,則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沉湎于自我回憶的《西區(qū)故事》和《造夢之家》。
觀眾的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這不是兩個70歲上下的電影老炮們動輒拍大悶片的丹書鐵卷。馬丁·斯科塞斯也不喜歡特效大片,《愛爾蘭人》也一樣三個半鐘頭,毫不妨礙戲力超群。
在電影世界里,奇觀往往造價最高,也往往最廉價。
詹姆斯·卡梅隆對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潘多拉世界的熱情值得尊敬。但這份熱情已經燒干了他對提供一個好故事的興趣。杰克·蘇利的形象還沒有立住,就迫不及待地傳宗接代搞《教父》那一套家族史詩。這與皮克斯/迪士尼在過去十年中,卯足了勁把動畫長片往寫實里整一樣,橫紋刀劈扭紋柴,既傷了刀,又壞了柴。
【表現:拍大片不能烹小鮮】
盡管特效并非無懈可擊——部分鏡頭有CG渲染問題,人類角色的CG模型一言難盡,因為西格妮·韋弗年齡太大,綺莉的面部表情比其他角色有明顯手工調整的痕跡——超過4億美元的成本實打實地為《阿凡達2》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成就,也是美術設計甚至科學探索的卓越成果,怎么夸都不為過。
《阿凡達2》無疑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但這是一部好電影嗎?
看上去很美,但其實差得很遠。如前所述,當詹姆斯·卡梅隆把太多時間花在微管理上的時候,他就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對全局的把握——這在三個多小時的運行時間里更是格外明顯。分開來看,每個鏡頭都很晶瑩剔透,每個段落都有頭有尾,但合到一起就不那么對味了。整個《阿凡達2》的重心都在輕松舒緩的風光介紹上,而我們通過《異形2》《終結者》《真實的謊言》甚至《泰坦尼克號》的那個詹姆斯·卡梅隆,似乎對挖掘角色之間的親密關系失去了興趣——你甚至看不到親子兩代之間有任何有意義的交流互動——連故事情節(jié)都有些后知后覺。
這對于《阿凡達2》來說是非常遺憾的,因為故事空間中完全容納得下對于這些關系的討論。杰克·蘇利/蜘蛛和夸里奇/蜘蛛的非親父子關系與雷普莉/紐特,T800/約翰·康納如出一轍,但卻奇怪地沒有任何深度可言,既沒有掙扎也沒有背叛。這顯然不是篇幅問題,而是創(chuàng)作上的敷衍。
究其原因,是因為《阿凡達2》并不是《阿凡達》的合格續(xù)集,而是簡單的重復和線性擴展。生活在潘多拉世界到底意味著什么?會有什么樣我們所不熟悉的挑戰(zhàn)?《阿凡達2》沒能給出新的答案。第一部中,將原住民文化按字面意義視覺化呈現的做法還頗有新意,續(xù)集中引用的波利尼西亞文化卻并沒能與前作拉開距離,只是前作的水下版,將大樹換成大魚罷了,甚至還有文化挪用和找由頭洗白少數族裔角色的嫌疑。
原則上來說,續(xù)集應該比前作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更大的風險,和更大的危機(如史上最好的續(xù)集電影之一《加勒比海盜2》),如果不是更大,至少也是更新(如最偉大的科幻電影系列之一《回到未來》三部曲)?!栋⒎策_2》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縮小了敘事規(guī)模,一方面又沒能引入新的勢力/挑戰(zhàn),對前作的回收利用達到了令人發(fā)指的程度。
這就好比《最后的絕地武士》完全拿掉義軍部分,只留下賭場線,還希望能有類似的戲劇效果一樣。
詹姆斯·卡梅隆希望以家族關系來擴展故事規(guī)模的嘗試是失敗的:他沒能為新一代角色提供挑戰(zhàn)和成長弧線,除了次子婁克的反霸凌,其他幾個小孩從始至終都沒有任何心態(tài)上的變化,在整個故事中更是完全被動。
對孩子的關注,則意味著成人角色的欠發(fā)達。對前作主角,杰克和妮特麗來說,父母和抵抗軍的雙重身份應該會帶來非常有趣的內心沖突:如果自己犧牲了,這對孩子意味著什么?而如果孩子犧牲了,這又對自己的抵抗運動意味著什么?
這些問題在理論上是存在于《阿凡達2》的,但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們的主角哪怕有一秒在為這些重要問題而思索和焦慮。在為數不多的鏡頭里,兩人似乎完全接受了自己的難民身份,好像被拋下的森林部落和保護自然對抗人類的目標從來沒有存在過。更可怕的是,妮特麗竟然更加邊緣化了:作為“白人救世主”的引路人,至少你會以為她在故事中還有那么一點點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個充滿攻擊性的極端人格。至于公器私用公報私仇的反派,連魔鬼代言人都不屑于做,就好像星際開礦的唯一目的就是跟小藍人玩捉迷藏似的。
一部在視覺上極具想象力的電影,竟然會滿足于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千年套路,著實令人費解。納威人就是善,人類就是惡,這種黑白分明的二元觀念在前作中都不曾存在過。在這種情況下,《阿凡達2》就是詹姆斯·卡梅隆毫不遮掩的,對人性自我厭惡的具象體現,已經放棄了思考和辯證,只留下了情緒宣泄。
故事的風險本可以更高,死亡本可以有影響有意義,劇本本可以為反派增加層次,哪怕來一個更壞更惡的呢。但詹姆斯·卡梅隆不在乎。他只在乎怎么把圖畫的更漂亮,怎么讓水母更吹彈可破,怎么讓特效師幾年睡不了安生覺去陪他一個人反復折騰。
所以,《阿凡達2》的美妙之處也就止于視聽體驗,沒有改進原作的任何缺點,而當故事結束時,也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總結:Cinema is dying...Again...】
永遠不要低估詹姆斯·卡梅隆。
但更重要的是,永遠不要高估詹姆斯·卡梅隆。
按照詹姆斯·卡梅隆自己的推算,《阿凡達2》要有20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才能回本。這一數字并非不可能,但回報比并不理想也難以復制。相比之下,盡管《復聯3&4》的成本都在3億以上,但憑借十多年開發(fā)的品牌力量都達到了這一門檻。而《英雄無歸》更是“僅”用2億就換回了超過19億的全球票房——這還不包括不存在的內地票倉。
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野心既真誠又自相矛盾。他想以弱者的名義征服世界,用最奢侈的工具來頌揚自然,用最新的技術講最陳舊的段子。《阿凡達2》看起來非常復雜,但并沒有什么真正令人震撼或特別感人的地方。
就奇觀、節(jié)奏和情感投入而言,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阿凡達2》依然讓當今好萊塢的所有大片都相形見絀。但這種僅靠燒錢來暴力博取觀眾好感的做法是否值得一試,取決于每個觀眾能否接納,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夠接納詹姆斯·卡梅隆的“瘋狂”。
水之道到底是什么?
答案在潘多拉的風中飄。
【月度回顧】
電影
《穿靴子的貓2》
劇集
《單身老爸惹麻煩》
【月度預覽】
電影
《生無可戀的奧托》
劇集
《最后生還者》
其實這個標題本來是想留給《新蝙蝠俠》的長評的,但是我發(fā)現自己完全沒空寫影評,加上《新蝙蝠俠》也確實沒啥好講,所以長評和這個標題就這么沒了。
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在這個混亂但依舊考驗導演執(zhí)行功力,以及重視聽輕文本作為主流的電影創(chuàng)作時代,卡梅隆居然也成為了我的批評對象。 作為曾經創(chuàng)造出“顛覆視聽”“3D電影”的一流商業(yè)片大師,觀眾們是如此期待那個男人/美麗世界的回歸。同時在這個大多數創(chuàng)作者普遍偷懶的時代下,觀眾們也希望卡梅隆能用自己的實誠和實力,來教導當今創(chuàng)作者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造物。
于是我無視兩極化的口碑,在IMAX的加持下認真觀看了這部電影。 但是這一次,我卻一反常態(tài)。跟以往觀看院線電影后立馬寫評價不同,我陷入了大半天的沉思。
單就電影質量和表現來看,肯定是不及格的,但是怎么寫一篇影評和打分,這方面我真的磨了巨久。非常爛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不及格的前提下我也給不了更好的評價。 所以我暫時忽視打分和一切外界因素,僅針對電影本身,寫一篇長評。 PART.1 故事、角色和創(chuàng)作者的失格 回想起一年半的電影研究和厲練后,基本上可以確認一點:一個好的商業(yè)片,不僅僅要抓觀賞性和爽點,還要抓故事。 一開始肯定是抓[目標]和[說服力]的,就比如一部正反派較量的電影:“復仇”為主題,就必須要強調并完善正派因反派影響的悲劇起因;“理念/思想沖突”為主題,就必須要把雙方立場和矛盾的說服力做好。哪怕是《哥斯拉大戰(zhàn)金剛》這樣的“無腦”爽片,創(chuàng)作者也懂得寫出有說服力的目標。金剛反抗舒適區(qū)是為了自由,外加小女孩對金剛的清晰關系塑造作輔助,不僅加強金剛這一舉動的說服力,也開拓了故事發(fā)展的可能性。 那么卡梅隆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簡簡單單地交代奈蒂莉懷孕→生子∞家庭常態(tài),然后在杰克的內心旁白下宣告著人類勢力毀了他們的家園,而后在奈蒂莉的痛哭聲中結束開篇。 單看這個開篇好像沒有什么毛病,可是談到觀感,問題就直接暴露了:“為什么我望著奈蒂莉的痛哭與面容,卻毫無感觸?”我總結了下,就這兩點問題:
1.只有奈蒂莉一個人在為自己毀滅的家鄉(xiāng)而哭泣,其他人的視角呢?不是沒有就是心態(tài)毫無波瀾(指杰克)。這就相當于告訴觀眾,奈蒂莉才是最愛“家”的角色,其他人都毫不在意。可是,群眾的力量永遠勝過一個人的力量,就跟“一根筷子易折斷,一群筷子難折斷”一個道理。難道那些幸存的人民就不應該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而哭泣緬懷嗎?
2.人類勢力的反擊和侵略潘多拉星球的[目的]和[說服力]呢?他們簡單粗暴地開飛船和火力壓制炸了杰克和奈蒂莉的家,卻連最基本的矛盾沖突和意圖都不愿交代。甚至是第一部里對他們精心設計的人性和虛偽面容,都不復存在。既然他們的“復仇”從未讓我們觀眾動搖內心而產生情緒,那再宏大的視覺奇觀和聲音的瘋狂轟炸又有什么意義呢?只能讓內質空洞的音畫來震懾觀眾,卻不愿給予我們對受害者同情/施暴者憤怒的核心動力。
講真,開篇的表現真的讓我不敢相信這是卡梅隆敢做出來的。明明是最懂得講故事和重情感的導演,卻在這短短10分鐘讓我無比迷惑、詫異和失望。 但更讓我無法理解的,是這個不明所以的故事走向和發(fā)展。 這里我分三個部分(沒有打亂順序) 1.承接開篇。一年后,杰克率領族人奇襲一輛裝滿武器的火車然后搜刮裝備。其中洛阿克(弟弟)因為好奇所以“帶”奈特亞(哥哥)去戰(zhàn)場鬧事,結果差點害杰克(父親)打亂戰(zhàn)術和節(jié)奏,戰(zhàn)后杰克教訓了洛阿克。 2.復活的上校在整頓下戰(zhàn)隊(隊友也同樣復活)后發(fā)譽要殺了杰克。來到曾經的決戰(zhàn)點后碰巧抓到了他的家人和自己的兒子(蜘蛛),一邊顧著自己的兒子,一邊又跟杰克一家互相傷害。打了一陣子上校那邊只好帶著被誤傷的兒子撤退。 3.上校的兒子被新任將軍威逼,看不下去的上校只好護著他,于是兩人開始了隔閡十足的對話。另一邊,杰克跟奈蒂莉交談家人一事后,選擇棄首領一職離開森林部落而尋求海洋部落的庇護。 第一部分的情節(jié)我起碼能接受,至少有思想沖突為角色的塑造打好基礎,觀眾也可以有所感觸。 但是后兩部分就真的離譜。首先是上校,一開始信誓旦旦地說要殺杰克炸杰克家。結果呢,居然連他的孩子都不愿殺,然后用“威脅”這個本就兒戲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殘忍無情??赡钦婺芊Q上“殘忍無情”嗎?那我尋思十幾年前的上校在飛船前望著傷亡和烈火喝著咖啡的無情面容不是更殘忍?!因為他有明確的目的,他急不可耐,他只想完成任務。前期的精心鋪墊到這一刻的爆發(fā),讓這個角色不僅能氣到觀眾,還保住了自己“反派”的尊嚴和本職,而非無腦工具人。
可是《水之道》呢?我只能看見上校不殺人,也沒有積蓄已久的怒火眼神,更不用說任務至上了。他作為本片的核心反派連[壓迫感]和[惹人憤怒]的氣質都沒有,足矣證明問題所在。甚至從這個反派的拉胯舉動開始,就已經宣告了故事整體的全面潰敗。
就算有親生兒子(蜘蛛)的調和,我也看不出這父子倆有多大的感情聯結(基本的溝通都不明不白的)。但有一個有趣的切入點:兒子阻止不了父親,父親又不敢在兒子面前殺人。這一段戲只要認真打磨,就可以讓上校不僅能掙脫于“反派”的束縛,也有當“父親”的資格。結果呢?創(chuàng)作者還是不愿交代!只是插入一堆好看的打戲來沖淡觀眾思考,用來諷刺自己對角色塑造/刻畫的敷衍態(tài)度。 (這也導致上校捏碎曾經的頭骨完全就是虛張聲勢,之后他兒戲的行為更是無法與這個片段作出呼應) 至于杰克對現狀的應對決策,老實說,凡是認真看電影的觀眾,都會對杰克的這一動機感到迷惑不已。為什么會迷惑?我剛剛就說了,他的家人沒事,他的死敵又不殺他孩子,甚至是人類勢力都沒有威脅或是找他(家人)的麻煩。他是怎么會嘣出自我逃避的想法的?更迷惑的是,卡梅隆居然還為他的懦弱把氛圍整得如此悲壯無力,搞得他經歷了一場慘劇似的…實質上跟早已丟了魂的上校無異:輕而易舉地忘了自己的職責/目標,以最擺爛的態(tài)度逃避一切,那我們一開始思考并期待你們對決的意義又何在? 于是在這一塌糊涂的第一幕中,觀眾幾乎收獲不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只能草草地迎接第二幕的到來。而電影的缺陷也以拋物線的方式上升,是的,關于故事的混亂、關于人物的失格,以及創(chuàng)作者早已走偏的寫作和執(zhí)行。 PART.2 怎么糟糕怎么來的情節(jié)編排和角色弧光 如何評價第二幕的表現?老實說在經歷了第一幕那種災難級別的故事和角色/群像塑造后,我對第二幕是真不抱什么期待的(真實所想)。 首先值得觀眾慶幸歡呼的是,第二幕確實是全片的觀賞性最佳。在頂級完成度的特效和技術的加持下,水下奇觀對觀眾的視聽洗禮是絕對高效的,觀眾能肆意擁抱銀幕前的真實美景,觀感的愉悅是必然的。
可是,為什么第二幕的觀感已經如此清澈,觀眾卻還是無法挖掘出跟海洋奇觀(包括第一幕)一樣有價值的東西。核心問題其實跟第一幕一致,還是在角色塑造/刻畫拉大胯,當然更致命的,還是意義不明的剪輯邏輯和戛然而止的角色弧光。 在繼承(沿襲)了第一部的訓練套路和不同勢力的刻板印象和沖突后,創(chuàng)作者還是不愿把角色的成長和厲練心得認真敘述。尤其是洛阿克騎伊魯失利后,只有配角們的嘲笑,屬于他的表現卻少得可憐。更讓人迷惑的還是杰克的戲份,他作為父親不給孩子樹立榜樣,還高調自信地要駕馭滑翅魚,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場失利簡直跟復制粘貼似的,除了展現兩人的丑態(tài)還有什么? 里頭的每一場思想沖突也如上所述,單純的復制粘貼。以加量不加價的廉價沖突和和解反復沖淡觀眾的思考,事倍功半,還本末倒置。本來是兩個不同勢力/家人如何成長并相互理解的故事,結果單成長線就已經潰敗不堪,更別說相互理解了。 角色弧光呢,老實說唯一值得稱道的當然是洛阿克了,只能說創(chuàng)作者讓他“半復刻”曾經父親老路是相當正確的。哪怕前期被懟得非常之慘,僅需一只和他相同境遇的圖鯤一同溝通并同行,就可以把影像表達稍稍理清(全片唯一能稱上質樸美好的表達),也能讓觀眾脫離那些毫無意義還強詞奪理的戲劇沖突的折磨。
當然其他角色又是一碼事了,不是純工具人地無腦懟洛阿克/杰克家人(復制粘貼級別),就是動機不明。其中就有被觀眾看好的琦麗,全片表現除了凸顯她的神秘感和魅力還剩什么呢?關于她的秘密和故事基本都是講哪停哪,還講不清楚。尤其是其身世和中后段因精神鏈接導致的抽搐,就是空有形式沒有內容,導致這些偽主線都無法跟主線有明確對應和承接,反而更像創(chuàng)作者為了宏大敘事而刻意疊加的無用素材。
所以中后段人類勢力的小小介入與其說是真正的主線,倒不如說是創(chuàng)作者為了掩蓋故事空洞而做出的必要補救,擴展出可用來寫作的故事延伸。執(zhí)行效果上能看出創(chuàng)作者的六、七成功力,但仍然不及當年炸樹那般扣人心弦,就跟一開始炸杰克家一樣感觸不多。個人認為差在母子鯤的情感刻畫上,加些眼神特寫會更好。 所以第二幕的總結就是:視覺效果和部分情節(jié)較佳,其余部分一塌糊涂,內容上也不明不白。正如我所說,怎么糟糕怎么來。 PART.3 迷惑、詫異和失望 第三幕的表現,我跟大多數觀眾的觀點不同:很差,初看沒啥問題細看問題一堆。而我作為細看的觀眾,一遍就能發(fā)現其內層的荒誕。 但在講第三幕之前我還是有必要說下:如果你是為了爽和觀感的愉悅,那第三幕的大場面和打斗也確實能讓你高呼過癮。但要注重文戲和武戲所帶來的愉悅,那看完就真的是失望透頂。 如何評價第三幕的表現,不能說各方面都很災難,但在前兩幕的缺陷和糟粕的堆積下,第三幕的決戰(zhàn)真的表現也不行,甚至還不斷放大缺點(如果只是為了爽那確實不用擔憂)。 最直接的一點就是在內容上,決戰(zhàn)之前杰克和上校的口頭對峙,然后圖鯤偷襲,接著開打,到這里還沒什么失誤。結果到救孩子開始就拖拉起來了,于是就出現了救人∞抓/挾持人的行為。這樣強行擴充內容,就只能暴露這個大決戰(zhàn)本身的荒誕。 角色的迷惑表現(蜘蛛反抗人類阻止上校后,居然還心甘情愿被人類帶回去?兩方動機真心迷惑)、強詞奪理還無頭有尾的高光時刻(既然前兩個小時從未細致刻畫奈特亞的表現,那將其寫死留給杰克奈蒂莉互相煽情鼓舞的意義又何在?后面的大幅度渲染其悲壯命運也是同樣的問題)、以及緊迫危機和情緒調動的失效(最初削弱杰克的“英雄屬性”和上校的“反派特質”的后果,哪怕后者的復仇已經淪為空殼,還要打那種不痛不癢的肉搏)以上這些難以覺察的缺陷已經徹底將我的觀感和評價定格于[差]的級別上。
所以決戰(zhàn)后的安寧、煽情、和救父瞬間我是真的毫無感觸。關系的崩壞與斷裂已是不可忽視的事實,而奈特亞的強行升華也是貧瘠又刻意地可怕,尤其是介入了杰克和奈蒂利的“回憶殺”后,更貧瘠了… 最后在杰克的眼神和字幕收尾中,我終于認清了眼中呈現的事實和自己的真實所想:迷惑、詫異和失望。 PART.4 反思和思考 設想一下,如果卡梅隆能把角色塑造/刻畫好,讓上校當個復雜又細膩的反派/父親、讓洛阿克和朋友不再受到反復的欺壓和不信任,去打破成見成就自我、讓杰克做一名真正的英雄和好父親、讓不同勢力找到屬于自己的地位和目標并不忘初心地堅持下去,那這部經歷了各種外界困擾和困境的《水之道》至少也能證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實力,相信家人、感情,以及卡梅隆對潘多拉星球那質樸美好的愛。 可事實卻是卡梅隆過火的忘本實質:講故事的失職、角色間的互不信任、崩塌殆盡的形式內容、以及稀碎的影像表達。這樣的境遇本質上跟《信條》和追光《楊戩》是一樣的,當創(chuàng)作者不想去正視故事、文本和角色的重要性,沒有實打實的內容,你再華麗的形式又有何用? 同樣是擁抱技術(4K、120幀)和“忽視”文本和內容,李安并未忘記故事和角色的重要性。情節(jié)和內容的起承轉合依舊清晰,正反派的立場從頭堅定到尾。其中小克的思想/立場轉變也是有說服力的,他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也在表情神態(tài)中宣發(fā)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讓角色弧光有了可被共情的可能。調度我也不多說了,分鏡、剪輯和節(jié)奏共同演奏出視覺張力十足的追殺戲+摩托大戰(zhàn)已經足夠優(yōu)秀,之后的打斗和槍火對抗也是,角色陷入緊迫危機的狀態(tài)是可被察覺的。
說到這點上也已經很明顯了。卡梅隆在這一次失職后,到底能不能認真思考自己犯的錯誤,而后找回自己的本心。而作為觀眾的我也只能替他思考,為他祈禱。不知《阿凡達3》能否反思曾經的荒誕并改過自新,只有時間會給出真正的答案。
卡梅隆對自然的癡迷之中,窺探到了自然的母系屬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掠奪,這是他的電影核心主題之一。
他用了許多象征來構建阿凡達的視覺世界,比如類似男性生殖器的天空人宇宙飛船,比如阿凡達世界無數洞穴與圓形設計來象征母系的自然。
但是他電影所表現的兩個主題是自相矛盾的,是相悖的。
也許是本身的性別特權,使他無法正視在父權社會中,男人通過婚姻制度掠奪女人的子宮,正如天空人通過科技掠奪自然母親的子宮,兩者如出一轍。
所以他電影中的父親Jake Sully,在卡梅隆所創(chuàng)造的整個母系自然中顯得格格不入。
當男主角Jake作為父親身居主位手舉嬰兒,妻子Neytiri剛剛懷孕生產,卻順從的身居次位,儀式卻是對女神“mother Eva”生殖力的崇拜,這一幕電影場景是卡梅隆他電影的主旨的自相矛盾的重要畫面。
或者說,遠古女神再次通過象征降臨男人的夢境,但她也只能存在在虛無縹緲的夢境之中,要么是作為象征的女神mother Eva,要么是已經死去的女性科學家,要么是非人的動物Tulkun,男人再次發(fā)現了執(zhí)掌生死的自然女神,卻無法將她與身邊被奴役的妻子女兒聯系起來。
也許卡梅隆覺察到了自己本身的自相矛盾,或者說兩者矛盾所造成的恐懼,這種恐懼帶來的是對于女性角色執(zhí)掌生育與死亡的兩種權力的分離,讓執(zhí)掌生命的女人遠離暴力(死亡權力),讓執(zhí)掌暴力的女人遠離生育,可以非常明顯的覺察到,其中的女性角色,都必須有所選擇,很明顯生育女神們,水族女祭司,與愛娃通靈的女主角Kiri,甚至被殺死的動物母親,選擇死亡權力的女性角色們,天空人司令部的總司令,偶爾露臉幾個不知道名字的打女(雖然這些死亡女神有刻意討好歐美女權湊數的嫌疑)。
當然,卡梅隆也想了一個辦法解決母親與暴力的關系,母親是神箭手,但是她在大多數時候遠離暴力,她被禁止為自己發(fā)起暴力,她仍舊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溫順的妻子,照顧男人,以及為男人做飯,包扎,所以母親平時是遠離暴力的圣母,只有在特別情況下才被允許使用暴力,那就是兒子與丈夫受到威脅———女權運動的進步讓女人能夠擁有能力,但前提是這種能力只能為父權家庭所效忠。
為什么這么做,因為一旦母親像父親一樣使用暴力的自由,那么父親的絕對權力地位就會受到威脅,父親的合法存在也必然會遭受質疑,卡梅隆的電影中,父親的權力只來自于死亡,他必須無限放大男人的死亡權力才能保留男人掌權的合法性。
當遠古女神重新降臨,她是溫情的新生也是殘暴的死亡。女神執(zhí)掌人類的生與死,帶個人類生命與死亡的最初體驗,對于嬰兒來說,被母親注視愛護則是生,被母親無視忽略則是死,這是人類所經歷的第一道權力構架,女神孕育嬰兒,也殺死嬰兒。
無論卡梅隆如何為父系家庭的唱贊歌,這也是一個父系家庭解體的時代,婚姻制度下的父權家庭的正在逐漸的瓦解。
非婚生育與婚姻生育,母系家庭與父系家庭,女人不加入婚姻,男人就無法在家庭中完成賦權。母權與父權的對抗,也正是這兩種家庭的對抗,也就是母親與妻子的對抗。
妻子不是母親,母親不會成為妻子,這是一道女人的二選一題,妻子為丈夫代孕孩子,母親為孩子選擇基因。
自然母親殘暴冷酷,不為任何雄性創(chuàng)造后代,并對雄性競爭冷眼旁觀,弱者死去,強者勝出,母親永遠選擇優(yōu)勝者,哪怕她們選擇的是同一個優(yōu)勝者,但并不意味著母親會成為妻子,優(yōu)勝者永遠在不斷變化,母親的選擇也永遠在改變。
奴役母親的人民將會被奴役,極權在父權中孕育而生,這是人類將母親變成妻子的懲罰,但這不是唯一的懲罰,也不是最重的懲罰。
人類已經失去母親,所以每個孩子都終身缺乏、所謂甜寵劇里男主,無條件的愛著關注著女主角的男主角,給女人提供庇護與安全感的男人,是真實的男人嗎?自然界中,只有母親是無條件的愛與提供庇護的存在,人類尋覓愛情,正如孩子尋覓母親。
父親在父系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則是模仿缺失的母親,但成為母親并不是男人的天性,性行為是他們繁殖的最終點,他們天生無法與嬰兒鏈接,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喪偶式育兒,頻繁出軌,靠著權威維持續(xù)著合法性(正如阿凡達中尷尬的父親),但他們也缺失母親,人們向妻子,向丈夫,甚至向孩子與當權者,尋覓母愛,可母親的蹤跡早已消失在歷史之中,愛也成為了控制,綁架,與剝奪。
人類失去母親太久了,那些對丈夫失望的妻子,甚至要將自己的孩子養(yǎng)育成自己的母親,向他們索取關注,母愛,與庇護。
我們都希望,母神Eva將重臨人間,她如我們所想象的,強大,溫暖,殘酷,孕育生命,也帶來死亡,雖然此時的她離我們還很遙遠,但所有缺失母親的孩子都在渴望她。
在此之前,人類只能成為自己的母親。
girls help girls,boys 坑死 boys
為大銀幕而生的視聽享受,海洋特效殺瘋了??仿〉沫h(huán)保主義無處不在,包括將1的所有角色回收再利用。劇情沒什么特別的,擺明了是給3鋪路,最意外的是觀感超像武俠片,把楊康楊過(上校父子)、郭靖黃蓉(薩利公婆)的設定代入竟然毫不違和...
如此老套,卻又如此好看……神奇……
視效頂級,劇情piece of shit。邏輯bug就不說了,所謂的“關于家庭”be like:難溝通但具有絕對話語權的陽剛父親與愛惹麻煩的叛逆男寶矛盾頗多,父親甚至規(guī)定男寶跟他交流只能說yes sir;容易情緒激動但講話沒有人在聽的母親,看起來跟家人不熟,但與另一部落首領妻子初見時立馬暗暗較勁。經過種種,男寶與父親得到了成長,生死之際,男寶救出父親,父親說出“I see you”,兩人深情對望,沉浸在父慈子孝的幸福中,同時膽怯的養(yǎng)女化身神女/圣母,救出了被遺忘的母親。大家聚到父親身邊,聽這位家庭的主人說:“家人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鎧甲?!弊罱炊嗔?020s的東西,今天看這部冷不防被老白男熏到了。在一個想象出來的外星社會依然父權文化深種,角色男女分明,老爹們真是土得嚇人??
就不提復刻泰坦尼克號了;巨獸追逐、生存學習……和第一部都搞起了太多復刻??我有和小妹一樣的疑惑,“我怎么又被綁在這了?”
我的膀胱里積滿了從劇本中擰出來的水
上一部砍樹,這一部炸魚。
雖然比不過橫空出世的第一部,但必須承認卡神再一次用精彩的視效和豐富的情感元素告訴年輕一代觀眾和電影人你大爺終究還是你大爺,在密閉的N95和逼真的海洋效果雙重buff下有時真的會讓人不自覺的屏住呼吸。孩子是軟肋,這話是不是不久前才聽過。
海洋部落咋個打著打著人沒了。。。
在不穩(wěn)定環(huán)境里,每少生一個小孩,就少一個人質。
《阿凡達2》:從張家界到馬爾代夫
格局比第一部小。不如叫《阿凡達·愛鯤》
失望 故事情節(jié)糟糕的一塌糊涂,完全能預測,老套。角色集體沒有智商,只有自我感動。
怎么潘多拉星還有美式霸凌 哈哈哈哈
你也想起了25年前的那條大船嗎
第一個小時:我們來講講《阿凡達2》的故事;第二個小時:給你們看看我的新技術;第三個小時:我曾經拍過一部片叫《泰坦尼克號》…
都準備星際殖民了,能不能把直升機駕駛艙玻璃換成防彈的?。。。。?!尼瑪,一箭一個。。。。。。
提心吊膽地來看這等了十三年的《阿凡達2》,要是陽了就變成真正的電影發(fā)燒友了。
迪斯尼可以上線新的游樂項目了。
電影品質堪稱頂級,但沒有了領先世界的震撼感。能夠在這樣一個漫威大行其道,華納索尼全部擺爛的時刻,看到這么一部用心制作的電影,絕對值得一顆五星,能夠讓我在三個小時里忘掉疫情和工作,那就值回票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