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情片意大利 / 法國2022

主演:皮耶爾弗蘭切斯科·法維諾  索菲婭·埃薩伊迪  托馬索·拉尼奧  Daniela  Ioia  Nello  Mascia  弗朗西斯科·迪·萊瓦  奧羅拉·夸特羅基  Emanuele  Palumbo  

導演:馬里奧·馬爾托內(nèi)

 劇照

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2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3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4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5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6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3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4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5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6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7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8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19鄉(xiāng)愁Nostalgia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1:22

詳細劇情

40年后,F(xiàn)elice回到了括別已久的故鄉(xiāng)——那不勒斯。

 長篇影評

 1 ) 三年《鄉(xiāng)愁》,自我的認知之旅

  第一次看《鄉(xiāng)愁》是零五年,它也是我喜歡上電影的緣由,我問自己,原來還有這樣的電影。當時吸引我的是電影畫面,如同柯羅油畫中靜謐的鄉(xiāng)村和荒野,但是和那些隱居于鄉(xiāng)村的出世畫家們不同,塔科夫斯基的構圖卻帶著一絲冰冷的既迎又拒——貧瘠的土地上突兀兩三棵枯樹或者一幢低矮的農(nóng)舍,密密麻麻的穹頂下陳舊而布滿青苔的墻面,空蕩蕩的旅店只有中央一張簡陋的床。在20世紀末的意大利羅馬,我們竟然看不見現(xiàn)代城市的親切繁華,而是猶如中世紀遺址的破敗孤寂。

 
  多梅尼科的自焚和詩人舉起蠟燭趟過溫泉是電影最為關鍵之處,也是當時一直讓我費解之處,從多梅尼科那段羅馬市政廣場的宣講來看,他是為了號召麻木的世人聯(lián)合起來,打破一切頑固的隔閡。起初他只是把自己的家人關起來以避免為這個世界的邪惡所污染,但最終他卻決意拯救世人,這犧牲的精神又如何溯源呢?思鄉(xiāng)心切的詩人又如何會耗盡心血在異鄉(xiāng)完成一個在他人眼里瘋狂的行為呢?
 
  步入秋天的一個黃昏,我竟然想起《鄉(xiāng)愁》中的一段鏡頭:詩人拒絕了美麗的女翻譯,她憤怒離去,他則因為罹患惡疾,鼻血滴在旅店的走廊上,他俯身用白手絹擦去地板的血跡,突然覺得一種窒息的隱痛,這個鏡頭到現(xiàn)在還印象深刻并且常常想起,就這樣,《鄉(xiāng)愁》給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哲學,不是宗教,而是一些美到極致的畫面和抒情的細節(jié),和若有若無的意味深長。
 
  在書店看到了塔科夫斯基的電影筆記《雕刻時光》,這本書竟成了大學里買的第一本電影理論,而且買了三本,留以送人,后另兩本都已送給同樣珍藏著這感覺的朋友?,F(xiàn)在我讀的這本因為長期翻閱而書頁發(fā)黃,有了塔科夫斯基表達的那種時間的痕跡。
 
  我翻開那本書,以為我能通過這些文字得以窺見我們無法領會的世界的詮釋,但是文字依然令我似懂非懂,和一個朋友交流,他說,不看完他所有的片子,確實很難懂。費盡周折搜集到了他的套裝,企圖籍以影像和文字來相互理解。
 
  在之后的日子里,看了很多電影,但是很難再看為娛樂而批量制造的片子,這并非貶斥,一切努力完成的作品都應當?shù)玫阶鹁矗俏覀€體的偏好卻自覺地傾向了那些背負沉重靈魂的電影之中,盡管這沉重的靈魂常常成為我的壓力。
 
  《史記·屈原賈誼列傳》中: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對于人生的終極思考,往往在苦痛之至的語境下,而這種苦痛之下獲取的經(jīng)驗,又足以成為終日飽食糠糟的人們不可多得的盛宴,蚌病成珠,而珠寶的享用者往往是未曾經(jīng)歷苦痛的人們。
 
  這幾天又看了一遍這部片子,可能是第五遍了。這一次距離上次的時間間隔長一些,突然覺得很多東西,由于心靈的經(jīng)驗,一下子飛升了很多。以往的抒情,激動似乎消失殆盡,《鄉(xiāng)愁》再不是油畫作品,也不是抒情詩歌,而是某種類似天籟若有若無的冥冥之光,如同片子結尾一息尚存的燭火。
 
  一面是歸去而酗酒自殺的農(nóng)奴音樂家,一面是客死異鄉(xiāng)的詩人,時間和地域總是糾纏著永劫回歸的問題。音樂家在意大利給朋友的信里寫道:無法離開童年的樺樹和故鄉(xiāng)的房屋。他為什么無法離開?詩人答應了多梅尼克看似荒唐的指示——擎著一支蠟燭趟過溫泉,在最初的試驗之后,他開始思考:我為什么要耗盡心血這樣做,我還有我的故鄉(xiāng)和家人。在鄉(xiāng)愁亙古不變的召喚下,農(nóng)奴音樂家和詩人都陷入了無法自由的選擇困境,但是他們做出了各自的選擇。康德說,有兩樣東西足以讓他產(chǎn)生敬畏的情感——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是否有一種如天上的星空般湛藍深邃的不可知力觸及他們的靈魂,而“非如此不可”呢?
 
  詩人和他的女翻譯之間橫亙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鴻溝便是虛無與存在之爭。我一直這么認為,相對于可以到達的“存在”來說,不可捉摸不可到達的“虛無”才是真正的“鄉(xiāng)愁”的客體。虛無并非放任,并非輕盈,而是謹慎和沉重——脆弱渺小之個體無法承受之沉重。對于女翻譯來說,存在是有限的,可以感知的,實時的——讓身體興奮然后迅速(相對于漫長的宇宙時間來說)熄滅的肉欲即是其代表,而對于詩人來說——虛無是永恒的,然后它開始幻化為鄉(xiāng)愁,幻化為非物質(zhì)存在的燭火,幻化為心中的道德律令,在幻象中牽引著人們走向虛無之歸宿,但同時,因為虛無而普適,這是詩人和多梅尼科得以溝通的緣由。
 
  對虛無的敏感和敬畏是人類得以存在的基礎,而它必然和悲劇性情感性命相隨,人們最終無法忍受這牽人心肺的抽痛,這種悲憫的情感卻在現(xiàn)代社會里消失殆盡。多梅尼科在羅馬圣像廣場布道,期望以虛無的承載體——死亡來做最后的振聾發(fā)聵。多梅尼科在烈火中掙扎,狗的悲咽和人群的無動于衷再好不過的證明了這神圣的賜予將會因為人類的異化而轉移,因此詩人才會如此絕望地對那一息尚存的燭火抵死維護——這深邃的星空如今不再湛藍,而是陰霾,而它對應的內(nèi)心的道德律令,也一樣陰霾曖昧。
 
  我終于知道塔科夫斯基的早逝并非偶然,是承載了虛無之沉重,只有純凈而深邃的心靈才能在星空下得以與這古樸而無限的不可知力溝通。這讓我再度質(zhì)疑了薩特的自由選擇,他為什么要耗盡自己的心血而試圖與之溝通,這沉重無法成為他的身體享受,即使良知作為他的動機的解釋也很曖昧——我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不要把良知變成一種意識形態(tài)。然而得益于他,我們得以瞥見靈魂的涅磐之火,得以拾掇那涅磐之后的結晶。
  
  盡管如此,于個體之脆弱渺小的自卑下,塔科夫斯基還是給了我們希望和勇氣——那詩人以肉身的死亡換來的不滅的燭火,足以溫暖我憂傷的生命,那意大利穹頂下的俄羅斯農(nóng)舍,足以成為我們鄉(xiāng)愁的客體和安慰。

 2 ) 時間流:儀式化的長鏡頭

剪接不能決定節(jié)奏,它只是一種風格的特色,因為不論是否有剪接,影片都有種真實流逝的時間感存在。影片的節(jié)奏就是一種流經(jīng)畫面的時間感, 也正是這種時間感,這種由流過影片的時間所形成的壓力創(chuàng)造了影片的節(jié)奏。塔可夫斯基的這一“時間流”的美學觀念,表現(xiàn)在其作品中便是長鏡頭的運用。他的長鏡頭看似冗長無味,但導演要表達的意思都隱藏其中,畫面內(nèi)部飽含著強烈的的內(nèi)在張力與激情。正如羅貝爾·布烈松所說:“慢的影片,人人奔跑兼指手畫腳??斓挠捌?,人們幾乎靜止不動?!?br>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鄉(xiāng)愁》的結尾長達九分鐘的長鏡頭。男主人公手持蠟燭,緩慢而又艱難地向前行進,他小心翼翼地護住蠟燭微弱的燭光,屢次走到池中央燭光便熄滅了,然后再重新開始,直到走到水池的另一端。鏡頭隨著他緩緩移動,或前進或后退,沒有任何的鏡頭切換。這種鏡頭語言讓人屏息凝視,觀眾的目光緊緊關注著男主人公手中燃燒的蠟燭,使得整個行動過程充滿儀式化的意味。

 3 ) 俄羅斯式的沉重

    塔科夫斯基電影作品集,買了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到現(xiàn)在也沒看完。一個50多歲就溘然長逝的天才導演,寥寥7部半電影,竟然蘊含了如許深邃廣瀚的力量,讓觀者不打點好十二分精神,收斂心神,排除雜念,不敢貿(mào)然前看。

    之所以會把人看悶,我想是人心太過浮躁了。這樣的電影,是永遠對得起生命的;倒是人們的輕浮淺薄,對不起這樣的電影,也對不起自己短暫的生命。

    《鄉(xiāng)愁》是塔科夫斯基最具詩意的電影。電影竟能拍得如此優(yōu)雅而凝重,把畫面詩化,文學化,不看到是很難想象的。有很多大師都擅長表現(xiàn)夢境,在塔科夫斯基這里,夢境和現(xiàn)實是一體的,回憶中的憂懼、悵惘也是伴隨人的一生的。作為一個被前蘇聯(lián)政府無情放逐的藝術家,他對俄羅斯這片土地始終飽含深情,與其說那是人在飄泊,不如說是無根的植物在飄泊,電影通過抽象化、象征化的手法把這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催@個電影的時候,我正在讀的書是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恍惚間,我覺得赫爾岑和塔科夫斯基就是同一人——俄羅斯知識分子那種沉痛、積郁的堅強性格,那種滴著鮮血的人文精神,是他們這片土地生長的,是他們的民族特有的。和命運的無止境的抗爭,是他們的宿命,而這種抗爭不論成敗,都歷練成就了他們堅不可摧的民族尊嚴。

    記下赫爾岑的一段話:只有堅強的人才承認自己的錯,只有堅強的人才謙虛,只有堅強的人才寬恕——而且的確只有堅強的人才大笑,不過他的笑聲常常近似眼淚。

 4 ) 摘錄

1、瘋子在水池邊漫步。泡在浴池里的人們議論他。
就當他們不存在,只管走自己的路。
現(xiàn)在明白還不晚,不管發(fā)生什么,不要介入
-我舒服得快睡著了
-60年代這里曾發(fā)現(xiàn)淹死的尸體
你聽見嗎?你們感興趣的是什么?你必須不一樣
-他把自己和家人關在放在里。關了7年,等待世界末日。
-是宗教信仰吧?

2、意大利女人
你不自由,你們都渴望自由,談論著自由。但得到了又不知該怎么辦?
遇見你的那天晚上,我夢見一條很多腳的蟲子,落在我頭上,它咬我,它有毒,我拼命搖頭,直到它掉下去,我想踩死它,踩死它,不讓它爬到衣柜下面。但沒有用,我踩了很多次,很多次,踩不死,那晚以后……我經(jīng)常摸頭發(fā),感謝上帝我們沒發(fā)生過什么。

3、詩人喝醉酒對一旁的意大利小女孩說話
小時候我生過病,恐懼饑餓。我撕過嘴上的碎皮,我舔過新鮮的鹽粒。我走啊 走啊 走啊。我坐在門階上渴望溫暖。我在笛聲中迷茫。熱了,解開衣領躺下,號聲響起,一道光劃過我眼簾。天上,媽媽飛翔著向我招手,她飛走了,在蘋果樹下,我夢見一座白色醫(yī)院,小時候我生過病。
衣柜里有件夾克,已經(jīng)放了三年,我迫不及待回莫斯科穿上。我再也不去任何地方,見任何人。
最偉大的愛情沒有接吻,沒有接吻,什么都沒有,純粹,所以偉大。感情,沒說出口的最難忘。
有個故事,一個人救了一個沉入泥塘的人,冒著生命危險,他們倆躺在泥塘邊,筋疲力盡。救命的那個人說,干什么!白癡,干嘛拉我?我住里面!他在里面!他很生氣。
視線在模糊,我的力量,是兩把堅不可摧的投槍。聾耳只聽得見,舊日父親窗外的雷鳴。堅實的肌肉在萎縮,如同老邁的耕牛,我身后不再有翅膀在夜幕中閃爍。歡宴中,我是燃燒的蠟燭,在黎明積聚燭淚。這,是誰的哭泣?有何驕傲?
如何,放下最后一絲歡愉,輕輕死去,隱匿在借宿之地。如何能在死后也照亮世界,如同文字。

4、瘋子在羅馬廣場演說
前人的聲音告訴我。思想是自由的,可以擺脫身體,不受約束。所以我不總是同一個人,我能在瞬間感覺到無窮的事物。這個時代最悲哀的是不再有大師了!心靈之路被陰影籠罩!我們要聆聽看似無用的聲音,我們腦中滿是污水管道,學校秩序,福利保險……去聆聽蟲鳴聲吧!我們必須用偉大的夢想,充實每個人的眼和耳。必須有人疾呼“要建造金字塔!”做不到也沒關系。我們必須點燃這個希望,必須伸展我們的靈魂,延伸至無窮無盡。如果希望世界前進,我們必須手拉手。我們必須混合所謂的“健康”和“疾病”?!敖】怠钡娜税?!你們的“健康”有什么意義?人類的眼睛全部望向深淵,我們正墜落其中。自由沒有用。如果你沒勇氣直視我們的眼睛,不跟我們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睡。這就是所謂的“健康”!它把世界帶到了毀滅的邊緣!人們,聽好!你是水,是火,然后是灰燼?;覡a里的骸骨,骸骨和灰燼。我在哪里?如果我不在現(xiàn)實中,也不在想象中?這是我的新約:夜晚會有陽光,八月下雪。宏偉不會長久,只有渺小永存。社會將再次團結,而不是分裂。你看大自然,你會明白生命很簡單。必須回到我們的來處,回到我們走錯方向的那一步。我們必須回到生命的源頭,不再弄臟水源。
這是什么世界?。∫尟傋觼砀嬖V你們,你們應該感到羞愧!
噢,母親??諝馐侨绱溯p盈,在你頭上回旋,在你的微笑中,變得澄澈。

 5 ) 鄉(xiāng)愁

電影講的是一個俄羅斯的詩人到意大利南部旅行,風景太漂亮了,那個特有名的露天澡堂子我以前托斯卡納斷游的時候還去過。而且片子的攝影手法非常奇妙,經(jīng)常是俄羅斯風景和意大利風景放在一起,看著就跟做夢一樣。而且不光是圖像,聲音效果也很有特色。 還有,里面的女主角那才叫美女呢,連我都看得有點想入非非了。怎么有這么美的美女卻不是很有名呢?問題是:她要不是很有名,恐怕也不會演這個電影??墒堑乜墒?,網(wǎng)上有她不少照片,濃妝艷抹的,很難看。在電影里,她基本上沒有什么化妝,卻有圣女一樣的容貌。

 6 ) 現(xiàn)實、噩夢、隱喻、命運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的《鄉(xiāng)愁》拍的真的很美!我只能簡單的說它美,簡單的陳述那是一個怎么樣的故事。其他的,我無法傳達。我被她深深吸引,以至不能完整的表述她。 那仿佛是一部描寫靜物的影片。是時間?是光?不!是聲音。是聲音在它的上面忽然就這樣或那樣的流淌而過,把印象悄悄的帶走,只剩下目光無力的抵擋被自己掩藏在深處,如今卻蠢蠢欲動的某些東西。 祈禱吧。但愿,那不是真相。因為真相不會對你有任何的憐憫。 影片里布滿了小動作和暗示。視覺在一種安寧的情境中被無意的打亂了。零星的語言,交談著早餐空氣和別人的生活,它們在身體之外響著,永遠無法進入一個人寂寞的世界;色彩在它最為鮮艷和濃重的時候,被不經(jīng)意的稀釋成灰白,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提醒你不要靠太近,那會很危險;因為被孤立起來而陷入黑暗中沉默的個體和一個繁復有聲的世界,哪個更重要哪個更執(zhí)著哪個更接近自己的憂慮? 安德列是個作家、詩人。 他要寫一個俄羅斯音樂家——索諾夫斯基的傳記。后者曾經(jīng)因為一些政治原因逃亡于意大利,而后來因為一些他先前不知道的原因,冒著輪為奴隸的危險,回到了俄羅斯。于是,安德列也來到了意大利。來尋找當年索諾夫斯基留下的蹤跡。 塔可夫斯基通過這個與他同名的這個角色在意大利所遭遇到的人和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一)現(xiàn)實 無疑,他是一個經(jīng)常陷于沉思的中年男人,不怎么說話,他很憂郁。他總是用一個姿態(tài)和表情講話,索然寡味,因此他不會引起任何與欲望有關的窺伺,他的樣子是陌生的。你仿佛永遠無法探知他在想什么,也無從知曉他看到了什么,他的身上發(fā)生著什么微妙的變化。 是的,他憂郁,但不是因為陷于愛情之中。他的憂郁與生俱來的。 他的頭發(fā)上有一縷很明顯的灰白色的頭發(fā),極不協(xié)調(diào)的說明著他的年齡。但是,這依舊擋不住一個中年男人所具有的那些魅力。 他的意大利女翻譯,在”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就“莫名其妙”的愛上了他。然而,她知道他在俄羅斯是有妻子的,更何況,她有男朋友。這注定她對安德列的感情,只能是暗自的。 但是,女翻譯還是象所有暗戀者一樣,試圖引起他的注意,哪怕是一場關于語言和詩歌方面的爭論,而他只是坐在沙發(fā)里,燃著一只煙,了了的說詩是不能被翻譯的;她還會不停的猜測對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你已經(jīng)有兩天沒有同你夫人通電話了”,這很象是一個寓意微妙的提醒;甚至她還做了一些行為上的暗示,比如: “哦,我的房間里沒有水了。” 她坐在他房間的床上,用吹風機吹著還濕漉漉的頭發(fā)說??刹恍枰@些。他只需要她翻譯他不懂的異國語言,他不想聽到吹風機發(fā)出的聲音,他急于對她講述自己的新進展——對一個被鎮(zhèn)上的人們看成是瘋子——名叫多米尼克的人的關心,遠勝于面前這個有著波浪般長發(fā)的美麗的意大利女人。 “他給了我一截蠟燭?!卑驳铝姓f。 她被他激怒了…… “你腦子里裝滿各種念頭,其實,你并不自由?!彼诎l(fā)泄對他的痛苦感情的時候,無意中說出了他所忌憚的內(nèi)心世界…… 她走了,她必須離開,她知道,他不可能愛上她~,更不可能體會她的憂傷。而這個中年男人的世界也是不為她所理解的,她永遠無法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去探詢他的痛苦和因此才有的憂郁。 安德列和她并沒有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 她沒有其他的選擇,她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 她的男友——小胡子,西服革履,貌似紳士,雖然市儈庸俗,但是會娶她,并且兩個人準備去印度旅行……然而,她還是關心那個寂寞孤獨的男人。她告訴安德列她要結婚了,然后去印度。她側耳傾聽著電話那端安德列的語氣和反應。她在最后還告訴了安德列,那個被人們看成是瘋子的多米尼克開始在城市的廣場上演講了。 她說:其實,他不是瘋子。 (二)噩夢 “我點燃蠟燭走入水中,他們把我拉上來,把我趕走,對我喊:你瘋了?!? 多米尼克“有學位”,是個機械師。他整天擔心著世界末日,他不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妻子兒女,于是他在恐懼中把他的家人關在家中長達7年之久。 從鎮(zhèn)上人們的閑談論中,安德列知道了多米尼克這個人。他認為自己是了解多米尼克的內(nèi)心世界的。因為他們都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里,被困擾、被孤立、不被理解。他們兩個唯一的區(qū)別是,多米尼克受困于現(xiàn)實世界,同時被現(xiàn)實世界所孤立;而安德列的困惑則是來自他自身,他被自己所孤立。于是,安德列主動站在了多米尼克面前,兩個人面對面了。 一座孤立的屋頂泄露著光線,生長著雜草的建筑,隨時有倒塌的危險。那是多米尼克的家。那里有一個人的竊竊私語和躲閃的目光。于是,隨著安德列的目光,帶著戒備的心情,我們走進了多米尼克似乎是密封著的世界。那是一部實物的《死屋手記》。 斑駁的鏡子,映出來的是一張自己感覺陌生的臉,安德列的靈魂在那一刻被、擊中了,他知道了自己和多米尼克是一樣的。壁爐上生長著因為不見陽光,而顯得細長瘦弱的“植物”??菸拿倒寤ㄅ鴫m埃。 黑暗是一種可以被光線放大的顏色。漸漸的,墻壁上的圖畫顯現(xiàn)出來了,那是一張畸形的枯萎的兒童的骸體,深陷的眼洞里,藏著多米尼克的恐懼。多米尼克徒勞的用各種器皿去接那些幾乎是傾盆而至的雨水。 屋子漏雨,他認為自己那樣做是有必要的。 那些被孤立起來的聲音因此也被無意識的捕捉了…… 雨里,整個房間更象是一個響著音樂的沼澤。 “一滴水加上另一滴水,只能是一大滴水,而不是兩滴?!? 推開一扇沒有必要存在下去的門。 墻上寫著1+1=1。 “為什么千萬人之中單單是我?!”多米尼克小心的說著自己的怯懦。他近于乞求的小聲念叨著:幫幫我。 那也沒有別的回答,除了“好的?!北M管多米尼克需要的就是這個,但他還是急切的需要安德列把這個“好的”描述的更詳細。 總是想著一件事情代替不了懺悔。 多米尼克總是在回憶里重復家人逃出房門那一刻:圍觀的人們,警察,哭泣的家人。他做錯過什么。被驚嚇的孩子,呆呆的看著從山角馳過的象玩具一樣的汽車,問:“爸爸,這就是世界末日嗎?” 孩子的目光,看到的是彩色的世界,而他只活在另人窒息的對世界末日的想象之中。孩子無辜的眼神徹底否定了他。 “老是總想著一件事是不好的?!卑驳铝信R走時對多米尼克說。 在安德列的鼓勵下,多米尼克決定走出去,讓人們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說存在于他心中的這個世界,說這個世界的荒謬和絕望。 “你們體內(nèi)的水,是火,然后是灰燼和骨頭?!? 多米尼克在自己最后的演講中如是說著。 他被安排在演講以后自焚。自焚的整個過程事先安排妥當,汽油、打火機、還有一段應景的交響曲…… 人們的表情是麻木的,他們更關心打了多次才點著的打火機;他們因為在關鍵時刻放不出音樂的音響而慌亂…… 交響樂終于鏗鏘的響起來了,火焰終于在多米尼克的身上熊熊燃燒起來了,策劃者情緒激昂,象個小丑一樣手舞足蹈。所有的安排象一場滑稽表演,在人們眼里他依舊是個瘋子。雖然他那樣痛苦的死在了人們面前。他在烈焰中的掙扎和呻吟,至多被歸為行為藝術。 *當汽油由他親手澆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多米尼克下意識的用手豎了豎衣領。那只每天和他形影不離的大狗開始不安的發(fā)瘋嘶叫。沒有人去阻止。這個世界,真的是荒謬和絕望、危險。只因為死亡被當作一個儀式在那里安排上演。多米尼克的身體在地上痛苦的扭曲抽搐的時候,交響樂忽然有了極不協(xié)調(diào)的雜音,仿佛幾個音符忽然絞扭在了一起,象是忽然打了個死結,拌了一下,在刺耳的響了幾下后,瞬間又恢復了正常…… 音響真的是壞了。 (注*:一個對外來的肉體上的刺激還很敏感的人,是懼怕死亡的。而多米尼克的這個動作說明他還不知道死亡的具體意義,也就是說,他對死亡在潛意識中還抱著遲疑的態(tài)度,死亡是模糊的。他的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三)隱喻 他想要一個孩子。 安德列在他的女翻譯帶領下,穿越大半個意大利,尋找一個因祭祀圣母而出名的鄉(xiāng)村教堂。雖然,他沒有走進這間有著溫暖色調(diào),四壁空無的屋子。 安德列來小鎮(zhèn)之前,從一封索諾夫斯基寫回俄國的信件里已經(jīng)得知,他要寫的那個音樂家,是為了無法釋懷的鄉(xiāng)愁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而不是傳言中所說的,瘋狂的愛上了一個女奴。 在教堂里,女翻譯問教堂司侍,“為什么只有女人才會如此虔誠祈禱?”司侍沉吟片刻,告訴她,因為女人要生養(yǎng)孩子,要把他們撫養(yǎng)成人,所以,需要有耐心和犧牲精神。 她看到虔誠祈禱的人們,看到一只只從圣母身體里飛出來的歡叫著的小鳥…… 安德列沒有孩子。 他在自己的夢里,夢到與自己的意大利女翻譯親近;她挽起長發(fā)的頭,倚在妻子瑪麗亞的肩頭,臉上流淌著委屈的淚水;她真的很美麗;而自己躺在床上的瘦骨嶙峋頻死的肢體已經(jīng)大腹便便;他走過去,試圖安慰被單下突兀的光禿禿的身體,與躺在死亡光芒中的自己告別…… 他聽到敲門聲,當他開門的時候,他的翻譯站在門外,正準備敲門……他被一些東西困擾,他不知道那些東西是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被它們困擾。他流鼻血,心臟不好。他的世界充滿了靜寂,以至于任何進入到視野和聽覺里的影象與聲音都會打擾到他無聲的、不被人看見的內(nèi)心世界…… 翻開一頁書——夾在書里的硬幣“噠”的落地并且在地上“咕嚕?!睗L動而過——書里有把纏著一縷長發(fā)的梳子——打開窗子,是一面灰墻——伸手尋找電源開關——盥洗室的門開著——粉刷不平整的墻壁——開始下雨——雨聲——雨水在地上蜿蜒流淌——1只狗走進來偎到床角,讓人感到一點溫暖,同時它碰倒了一個空的瓶子——房間里遂然響起了瓶子在地上滾動而過的聲音——隨著時間的流逝,光線漸次明滅——盥洗室的門開著…… 他就這樣輕易的被打擾了。 他時常陷于冥想之中。時間被拉長了。 他在醒著的時候,看到了夢境。 陷入冥想中的人,不需要更多的東西,一切都已經(jīng)夠了,除了沉默。 思索就是從一面墻走向另一面墻。沒有出口。 他的思緒,是醒著的夢境。他在夢境中灰暗的徘徊著,并且無助的詢問:我為什么要想到這些? 而他的行為,是機械的無意識的沉睡著的。 飛機的聲音、鋸木場電鋸發(fā)出的聲音、遠遠的街上車流如河、畫口紅的女人、打瞌睡的人、神經(jīng)病患者、城市的游民…… “為什么千萬人之中單單是我?!”他的心里也在反復的乞求著問。 他和多米尼克有共同的茫然。只是,多米尼克求助于自己的同類,而他,則救助于上帝~! “上帝,你聽到他的祈禱了嗎?為什么不告訴他你就在他身邊?” “我在他身邊,只是他惆然不覺?!? 凌亂的街道 被棄置不顧的家具 沒有必要存在下去的色彩 想起父親掛在衣柜里的大衣 遲疑的拉開衣柜的門 鏡子里卻映出了父親那張嚴肅的臉旁。夢是一道黑門。 ——“安德列?!? ——“瑪麗亞?!? 是的,總有一個慣熟的聲音,忽然,會在一個時間叫著你的名字。 仿佛那個聲音就在自己身邊響起來。事實上,那個聲音早已經(jīng)滲透到了自己的世界里,成為了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已經(jīng)擁有了呼喚我們靈魂的權利,它躲在我們靈魂里邊未知的一個領域,并且總是在某個我們意識到或者是毫無察覺的關鍵時刻,出現(xiàn)。 “他們是我的孩子,我的家人,是我的骨中骨,血中血?!? 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四)命運 那是一個早晨。但是,樣子又象是黃昏。霧靄后面忽然浮現(xiàn)出來的太陽,是灰白色的,恍惚的,不能被把握的。它散發(fā)著隱忍的光芒。空氣中有鈴聲響過,一片羽毛,緩緩的飄落,象傳說中的神跡。隱沒在草色中象是用白色的粉筆劃出來的小路。清冽冽的流水,流過仰躺在地上的圣母像,她在水里微笑,仿佛流水的沖刷只能使她看上去更慈祥。 在荒廢的教堂里,獨自玩耍的小孩子,象是跳出來的天使,在照看他。故鄉(xiāng)已經(jīng)在他的血液里留下了印記。他是另一個在童年嬉戲的自己。這里就是童年時的家鄉(xiāng)。 為什么單單是我,而不是別人? 為什么索諾夫斯基要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回到自己的祖國? 因為美麗的意大利早晨,讓人想到了“莫斯科的秋天”;還為了“童年時呼吸的空氣”;他必須面對自己無法遏制的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而為此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韲箍?,家鄉(xiāng)。 “當夜幕降臨,我的身后/哪里有微弱的閃耀的翅膀/我便是那蠟燭,在盛宴中消亡/天明后請收拾一地的燭淚/從中讀取誰值得哀悼,什么值得頌揚/我們奉上最后一絲愉悅/如何能換來平靜的互亡/還有在暫借的屋檐之下/如何在死后,用詩篇燃亮前方……” 安德列舉著點燃的蠟燭,從溫泉池的這邊,試圖走到另一邊。 他要象多米尼克那樣。 為什么要這樣?這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 在已經(jīng)沒有了水的溫泉池里走過,一次,兩次,三次…… 當他終于舉著燃燒的蠟燭穿越了整個溫泉池,把燃燒的蠟燭終于安放到另一邊的時候,生命終于顯露了它的疲憊和衰竭…… ——他倒下去。 ——觀望的人群。 ——1張老女人漠然的臉。 ——他的世界里坐落著憂郁的思念。 ——整個世界都在下著沒有聲音的雨。 ——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在我們的靈魂里,永遠無處滲透。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在影片最后,寫道:謹以片此獻給我的母親。 我們奉獻為人子的痛苦,我們奉獻為人子的快樂,我們奉獻為人子的一切,我們奉獻生命給賜予我們生命的人,我們奉獻生命給為了撫養(yǎng)我們而忍受磨難的——母親。 后記: 我安靜的坐在一個地方,仿佛,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我。時間有被拉長的危險。世界是立體的,而我總是把它看成是一個平面。我是安全的,因為我隱藏自己的目光和想法。我暫時忘記這間屋子也屬于外邊的那個世界,雖然這種盡于妥協(xié)的抵觸很被動。 我第三次,安靜的坐著,看完了《NOSTALGHIA》。盡管,我覺得自己只看懂了它1/3的影象。而這1/3的影象卻仿佛是我的全部。 那是一首詩。 而“詩,是不能被翻譯的?!? “當你手持點燃的蠟燭涉水而來”,你就是走向了堅忍的宿命。 (——謹以此獻給我們每個為人子的母親)

 短評

只有瘋子 才知道這世界的羞恥

7分鐘前
  • 飄來飄走的甜蜜
  • 力薦

充滿儀式感的長鏡頭,陰郁、肅穆、沉重。沒有信仰的人看到瘋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贖。

11分鐘前
  • 蘆哲峰
  • 推薦

最后一個鏡頭,我看著時間在進度條上右行,不能言語。

14分鐘前
  • 不流?
  • 力薦

忘不了作家拿著蠟燭慢慢走過的片段,“不需要言辭的情感才是難忘的。”導演的詩化語言都表現(xiàn)著對古老俄羅斯精神的回歸。

15分鐘前
  • 林||我們談什么都像談死!
  • 推薦

給我八分鐘不滅的燭火借以懷念贖罪靈魂失所待我到達彼岸油盡燈枯倒地長眠終得涅磐

19分鐘前
  • 蟬鳴知了
  • 力薦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21分鐘前
  • Hugo
  • 力薦

“眼前的黑不是黑”。SIFF這放映質(zhì)量,真心對不住老塔啊。

26分鐘前
  • 木衛(wèi)二
  • 推薦

如果真有詩讖一說,在塔可夫斯基的《鄉(xiāng)愁》中則成了影讖。瘋子多明尼克和詩人戈爾恰可夫簡直就是他的兩面,一個靈魂不得棲息,一個永遠都在流浪;一個用自焚醒世,一個守護燭火。在片末長達七分鐘的火苗的特寫里,那火燃而又滅,滅而復燃。我想起了安·蘭德的詩。終于最后,燭光燃燒著到達了對岸,但生命之火卻黯然熄滅,人在死中完成了救贖。所謂故鄉(xiāng),那是心靈最后抵達的原鄉(xiāng)。

29分鐘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薦

雕刻時光,雕刻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初春的下午,昏昏欲睡。知道他是大師,也知道大師牛逼的地方,就是覺得太悶了。看了一下午頭疼。電影如果作為純藝術的東西,是不是太折磨人了?老頭54歲就猝死了,跟雞絲老爺一樣的年紀吧?!

34分鐘前
  • shininglove
  • 力薦

老塔化身詩人,將靈魂交予瘋子。被自我封閉的詩人、被世界隔離的瘋子,兩個相似的人在鏡中重合:瘋子選擇自焚來追隨自己的信仰;詩人則拿著燭火行走在干涸的溫泉中,最終倒在燭火旁。其實墻上的“1+1=1”(萬物本一體)早已喻示了導演、詩人、音樂家三人的統(tǒng)一,即每個人都有的、解不開的鄉(xiāng)愁。

39分鐘前
  • 康報虹
  • 力薦

每個定格鏡頭都像一幅油畫,每個長鏡頭都是一首律詩,而整部電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44分鐘前
  • 有心打擾
  • 力薦

我想把身體獻給你 你卻把靈魂給了瘋子

46分鐘前
  • 豆腐腦敢死隊
  • 推薦

永恒的鄉(xiāng)愁與精神家園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凱瑟琳溫泉池秉燭踽踽獨行,是我看過最有力道的長鏡頭之一。②詩是不可翻譯的。③1+1=1;④伴著扭曲破碎的歡樂頌,冷漠的看客瞥見瘋子靈魂的涅槃之火了嗎?⑤又見漏下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縮版俄國鄉(xiāng)村,同結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50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感覺這是純粹的藝術,不以讓人看明白或者看開心為目的。。劇情倒是能夠理解,關鍵在于大段大段夢境一般的意識流,似乎都是鄉(xiāng)愁的物化。瘋子多米尼克的演講特別棒:夜晚會有陽光,八月下雪。去聆聽蟲鳴聲吧!p.s.每一個鏡頭的構圖都非常棒,一部電影看下來截了無數(shù)圖。

53分鐘前
  • 余小島
  • 推薦

信手拈來的完美構圖,無數(shù)長鏡頭串起的鄉(xiāng)愁。塔可夫斯基將去國懷鄉(xiāng)的復雜感情和支離破碎的回憶都放進了這部電影。雕刻時光。

55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我覺得我必須再看一遍,因為我以為我中間睡著了,可是回家路上卻能很連續(xù)地回憶起自己剛才看過的東西...我大概是進入了某種冥想的狀態(tài)...攝影是真的漂亮(這個要贊一下修復版的膠片?。L鏡頭真不覺得長

58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自由該是直白的,因此也是詩意的。很美很美。節(jié)奏是正確的,是美的,但又覺得是過長的。該有將節(jié)奏加快但也達到同樣意境的辦法吧...攝影美到?jīng)]話說了。還是把理解寫下來吧,感覺很快就會忘了。覺得是關于原始的欲望與文明的沖突。文明是指簡單的正直與正確。自由便是一種欲望,尤金娜追求和安德烈睡的自由,被囚禁的家人追求解放的自由,老人們追求不死的自由。因正確性而抗拒自由為違背欲望,安德烈不和尤金娜睡,多米尼克保護他的家人。有些正確性只是自以為正確,最終還是歸根結底到一種隱藏的欲望。泉水既是生命,蠟燭既是欲望與正確性之間的微妙平衡。多米尼克找不到這種平衡,他把自己擲入火中,企圖繼續(xù)搜尋。多數(shù)人不知道正確性的存在,正如他們不知道自由是何物。安德烈最后在枯涸的生命中尋找這種微妙的平衡,盡心竭力,終于回歸了原始的美

1小時前
  • NVHZ
  • 力薦

塔可夫斯基在流放中拍攝了《鄉(xiāng)愁》,并將這部電影獻給母親,作為對母親的懷念。

1小時前
  • Vini_Kazma
  • 推薦

兩個小時似有一生之重,詩人敏感、纖細而脆弱的內(nèi)心一覽無遺。緩慢的變焦長鏡里顯現(xiàn)出“不可能”的調(diào)度,像徐浩峰說的,“不能真實,要拍出空間的不可解”。水的流動,一如《飛向太空》,在整個聲畫空間里再次占據(jù)重要地位——一種生命之外的自然的恒常的更新。他們在荒蕪的城市里游蕩,那根絕望的弦似乎隨時都將崩斷成華美的一瞬,在鏡子的兩邊,失去故鄉(xiāng)的男人是一體兩面。于是見證了這一切的你也無法輕易走出這個荒謬的境地,精神與肉體都已經(jīng)焚毀于路人無動于衷的視線之中。在最后看到了一個難以言喻的震撼結尾:誰付出身家性命去護送一支燭火,誰就將在這個骯臟的世界里領受神的旨意。

1小時前
  • 晚不安
  • 力薦

“現(xiàn)實”的邏輯體系由“神”創(chuàng)造,而“電影”的邏輯體系由“人”創(chuàng)造,因此“戲劇邏輯體系”永遠比現(xiàn)實要簡單與理想化;但老塔建構的“詩意邏輯”是有別于甚至是正好相反于傳統(tǒng)的“戲劇邏輯”的;絕大多數(shù)電影,即使是復雜的精神分析向作品,只要還在“戲劇邏輯”的范疇內(nèi)就有幾乎定論性的解讀方向,因為“戲劇邏輯”本身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極簡”;而“詩意邏輯”是一種更加復雜、更貼近于現(xiàn)實,具有解讀方向不唯一性甚至不可解讀的邏輯體系,這是一種神性的電影創(chuàng)作方向,也就是伯格曼口中“全新的電影語言”,而創(chuàng)造這一切的塔可夫斯基,擁有著深厚的哲學思辨力與對全人類的愛,他完全就是以神的視角拍電影

1小時前
  • 顗禮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