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關于《秋月》
在百老匯看秋月的時候,頻頻出戲??础段娜浮返臅r候中在想,這個故事如果小說在我們手上,會改成什么樣,一定不會拍吧。甚至可能會說就像這不就是一個香港的小資強強調嘛??偸窃谟X得,也許香港人玩起強調兩字,總能令人回味無窮??础动偨佟返臅r候總是在思考這個懸疑點恐怖效果是怎么做出來的,中是要和工作搭上一點邊才會心滿意足。也是讓這次的觀影不僅僅是觀影,這像是自己與自己的一個回顧和交流。我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有安靜下來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了,總是沉迷在快節(jié)奏慢內容的日劇、小說中久久不得自拔。所以這一次的香港電影之旅竟給我一種回歸的感覺,是一次自我的回歸和自省,重新建構影像化的思維和敘事邏輯。
廢話太多,總是越扯越遠。隨著經(jīng)歷了幾次并不成功的感情經(jīng)歷而導致的性格變化后,逐漸對于《秋月》這種絮叨叨,獨白頗多的影片產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排斥。和昨天的《瘋劫》一樣,坐在我旁邊的那個男生,又再一次的睡著了,而且睡姿很可愛,點著點著頭,猛然驚醒,正好是一個好玩的橋段,也能跟著觀眾樂呵樂呵。我開始期待自己看《花樣年華》時的模樣了,那可是我曾經(jīng)最玩味最喜歡的電影啊。
換做以前 一定會很喜歡這種片子吧 那種城市之間的鄉(xiāng)愁 對于過去未來的彷徨和間離 是那么的對味 正中下懷 現(xiàn)在卻開始有一絲絲的厭惡和厭倦這帶著一種矯揉造作的敘事手法了 但是還是覺得導演和攝影是那么的大膽,視點的轉換大膽而又創(chuàng)新,對于一些新舊交融的嘲諷,全世界的麥當勞都是一個味道,卻篤定的說這家是不一樣的。
外婆念念叨叨的對著攝影機在語言隔閡下的,反復的說道我祝我的子子孫孫長命百歲的時候,我竟腦補的是《鹿港小鎮(zhèn)》那個小漁村豈不是多年前的鹿港小鎮(zhèn)嗎?又或者這子子孫孫生生世世代代香火永不滅的故事便是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在銀幕上上演。該是很多人在這兒落淚吧。但是因為總是抽離出戲,卻總覺得導演在故意為之,也就在此并不能得到那么多的共鳴。倒是對外婆神奇的冰箱產生了一絲好感和羨慕,想來是因為最近總遨游在下廚房的緣故吧。女人嘛,還是要買個烤箱的,不然怎么做魔法師呢?
比起早熟的佩惠來說,日本男人Tokio讓我感慨頗多,可能也與最近的狀態(tài)有關,總會對感情戲看的著重。Tokio在片中,沒有仔細數(shù),現(xiàn)在回想起大概是兩場性愛戲,和初戀女友的姐姐之間,似乎兩個人過去也有過一段曖昧,那么如果過去還有過故事,就很像是向田邦子《幸?!防锏臉蚨?,但這個未展現(xiàn)也不是這段,純粹個人愛好,估計是寫大綱上癮,竟開始自己瞎意淫。但是對于Tokio對Miyo的感情,我卻有了一絲感慨。初次見到Miyo的姐姐時,竟假裝遺忘對方是誰的姐姐,卻又總是在說對說錯中徘徊,似乎不愿打開內心深處,就是躲著藏著,Miyo啊,我已經(jīng)忘記她了。往往說這句話的人,永遠都無法忘記那個Miyo吧。也許就像是《初戀》上的三島那樣,也許已經(jīng)忘記為什么要搜索Midoli了,但是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不需要理由,靈光一現(xiàn)時的必須了。我最愛的該是Tokio對Miyo乳房的那段描繪,可真是美啊。那乳房像極了潔白雪后盛開的粉紅桃花。意境真美,另外,Miyo姐姐也是尤物啊。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你,想起了他。這不由的讓我在這個未眠的夜晚略顯得有一些焦躁,面對著一些無解的問題時,血壓升高。也許這些都不是我敘事的重點,但我已經(jīng)說了那么多,有一些口干舌燥,還是早點睡了為好。
可是這煙火下的良辰美景,卻是春花秋月何時了,我只能說 往事知多少。
就像佩惠最后沒有念出的那句詩一樣,
有些憤恨埋怨的話,在訣別的夜晚也最好就隱藏在心底深處。
留下往事隨風。
還是回憶最好,最能欺騙也最能蒙蔽人。
2 ) 香港電影里的一顆滄海遺珠
談到香港女導演,大部分人第一個自然會想到許鞍華。無可否認從80年代新浪潮開始,許鞍華的電影陪伴著我們走到今天,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香港人的傳統(tǒng)精神。但事實上,與許鞍華同期出道的女導演里,羅卓瑤的藝術水準也毫不遜色。她的導演歷程跟新浪潮不太一致,相比起社會批判和形式實驗,她的作品側重于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女性視角,如《潘金蓮之前世今生》、 《尋找1967的女神》,而1993年在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的《誘僧》可謂她最廣為人知的一部代表作。她作品中另一個突出點則是移民主題,不論是移居他鄉(xiāng)還是在兩地奔走的國人都成為她作品中最為生動的詮釋對象。
這部比《誘僧》早一年誕生的《秋月》在羅卓瑤的作品中似乎不太起眼,看過的人也沒太多,盡管影片在洛迦諾電影節(jié)獲得金豹獎,卻出乎意料地沒在香港金像獎上獲得任何提名,無可奈何地成為一部滄海遺珠之作。表面上看是一部平常的青春成長題材,一個香港女孩在街頭偶遇一位日本青年游客,兩人打破語言障礙而成為好友,最終留下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劇中男女主角用英、粵、日三種語言溝通,笑料不斷,也偶爾發(fā)現(xiàn)中日兩種文化里的共通之處。然而,這并不是羅卓瑤的《迷失東京》,她不旨在講述一個跨文化背景的戀愛故事。事實上,男女主角之間也根本沒有擦出愛火花,牽連兩者的卻是一種共同的情懷,這才是導演著力刻畫之處。
香港女孩在等待移民的日子里感到迷茫和焦慮,因為她要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開始無根漂泊的生活,而日本男青年也同樣是一位孤獨的漂泊者,他拋掉日本的工作壓力來到香港尋找美食與美色,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孤獨根源。孤獨與迷茫的情緒成為兩人的交集,彼此也在對方的背景和經(jīng)歷里獲得療愈的契機。羅卓瑤有意將這個故事放置在97香港回歸前的大背景之下,有著耐人尋味的考量。父母輩早已為全家安排好移民,青年人卻對未來感到迷茫,抱著舍不得離開的眷戀,無論是常吃的麥當勞,還是身邊的初戀男同學。影片中女孩的視角越看越像是導演的自述心聲,不斷引出香港人對自我身份認同的迷思。
從第一幕開始,女主角喃喃自語地敘述家人和同學的情況,這種旁白的敘事手法跟王家衛(wèi)的作品很相像,充滿淺白的自戀意味,也隨時陷入無趣的境地。幸好地,導演借助男主角手中的DV攝影機及其晃動的畫面,靈活地變換敘事視點,提升了囈語般敘事的趣味,更在兩種不同質感的影像之間留下意味深長的思考。
攝影風格別致講究。灰藍的冷清色調渲染出秋天肅殺的氛圍:人群疏落的維港岸邊,航拍鏡頭下的高樓大廈,行走在高樓之下的渺小身影,不斷流露出疏離異化的意味,也暗示著香港回歸前的港人心態(tài)。相比之下,手提DV拍攝的內容具有更多的人情味,以外來者的眼光去觀察這個都市不為人知的角落、身體局部,女人的婀娜身姿(欲望)和奶奶衰老的面容(死亡的想象)。
關于死亡這個話題,影片中出現(xiàn)了幾處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一個是男女主角在奶奶房間找到爺爺生前留下來的一幅畫和舊衣裳,另一處則是奶奶在病榻上對著攝影機自述,這個段落的感染力讓人潸然淚下,反映出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里死后入土為安的樸素思維,以及老一輩對后代寄托的直白親情。這種對死亡的樂觀態(tài)度和想象力甚至給之后陳果的《香港制造》和《細路祥》帶來了不少啟發(fā)。
女孩對香港不舍的眷戀情緒,以及老人的傳統(tǒng)觀念在敘事里形成一種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感,散發(fā)出極強的感染力。而劉以達的配樂要應記一功,他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與西洋電吉他肆意混合,在恬靜幽雅之中衍生出突兀怪誕的氛圍,這種沖突的感覺卻又無比契合故事所處的特殊背景。這是一個殖民地即將走向終結的時代,各種二元對立關系的呈現(xiàn)充滿著和諧融洽的狀態(tài):死亡與欲望、老人與青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過去與未來。
羅卓瑤緊扣著回歸前夕移民浪潮下香港人的心態(tài)轉變,在光影聲色里描畫出精彩的詩篇。結尾高潮之處,男女主角在中秋之夜賞月和放煙花的畫面令人驚艷卻隱隱帶有一種遺憾美,只因女主角在畫外音念出南唐后主李煜創(chuàng)作的那首扣題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而沒念出來的最后一句相信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所在。這是羅卓瑤最像王家衛(wèi)的一部作品,在風格化的含蓄表達里融入了對移民潮里港人心態(tài)的真實刻畫。
3 ) 光影記憶之秋月
北京的秋天實在是太美好了,天高云淡、月朗風清,美好的都不愿意提起筆來寫字了。而這一個超長的長假,白天在中網(wǎng)賽場做苦力宣傳,夜晚總是披星戴月地回家,實在是沒有力氣了呢。
不過,有時候,還是要寫一寫自己的感想。今次的 “光影記憶——香港電影與電影中的香港”主題影展,部部都好,為了銀子考慮,咬咬牙選了幾部網(wǎng)上沒有的,雖然知道網(wǎng)上的效果是在和電影院里得有差距,但是,總是要節(jié)約的不是?
于是,首選了許鞍華的《瘋劫》(另外撰文)和羅卓瑤的《秋月》。
十五歲的即將移民的少女,忽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原來在炎夏和寒冬中間還有個不冷不熱的秋天,也許是因為太美好,就無端地出現(xiàn)了悲涼和寂寞來。一個日本青年,一個香港少女,一個不懂中文,一個不諳日語,好在還有簡單的英文可以讓兩人交流,兩人雖礙于言語隔膜,卻發(fā)展出一段純真的友情。
終于知道這部片子為何在網(wǎng)上很難找到了,原來里面有可媲美《色戒》的大段裸戲,日本青年時夫暫時拋開刻板的工作,獨自來到香港,企圖在美食與美色中找出人生的真諦。美食最后是在慧家的餐桌上吃到要松皮帶的滿足,白發(fā)蒼蒼的老祖母的手藝才是本港最好吃的美食;而美色,真是巧啊,居然是初戀女友的姐姐。
最喜歡的橋段是時夫對初戀女友胸部的描繪。那是他見過的最美的胸部,就像冬天雪后盛開的桃花,白白的雪上,粉紅緋緋的桃花盛開,恰如少女那美好的胸部。不得不說,這是今年來我看到的最好的描寫了,伴隨著時夫深情的回憶和訴說,雖然是裸裎相見的兩個人,卻絲毫不覺猥褻。
而慧的祖母病床上的呢喃,面對著時夫的錄像機鏡頭,現(xiàn)實露出了羞怯地笑,然后反反復復地重復著我希望葬在高高的山頂上,越高越好,那樣就能看見我的子子孫孫,能保佑他們長命百歲、大富大貴。老人深陷的眼窩和虔誠的訴說透過鏡頭反映給觀眾,那種震撼和心酸的感覺比直面更來得強烈。
及至祖母出院,出院后第一件事是去拜菩薩,生怕耽誤了對家人的保佑。對比達到極點。叢慧的敘述中,我們知道慧一家其實已經(jīng)辦好了移民手續(xù),而在那移民表格上,祖母已經(jīng)是個死去的人了,因為那樣,辦移民的時候比較容易。
祖母摔傷卻不讓少女慧通知遠在加拿大的父母,生怕他們擔心,而遠在加國的父母來電話卻只是快樂地報告終于覓得在海邊的房子。沒有一句問到祖母何如。
父母的欣喜和對老人的漠視與老人對子孫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懷淡淡地通過少女的眼睛和日本青年的攝像鏡頭映射出來,沒有多余的言語,卻是影片最讓人心酸的橋段。很好地反映了香港有一個時期大舉移民卻遺留大批老人留港的弊端,遠的不說,今年大熱的影片《桃姐》其實也是在間接反映這一同樣問題,家庭移民了,孩子可以去那邊上國際的學校,只有老人,孤獨地留守,所以少女慧的心中,一直在擔心祖母和老貓,無論誰先走,剩下的哪一個誰照顧呢?
影片沒有回答我們這個問題,但是其實答案你已經(jīng)知道。
日本青年時夫在和慧的相處后,,終于真正找到自己所希望了解的東西,在與慧的祖母的相處中,時夫感受到了來自于老一輩人對于故土的理解,深受啟發(fā)的他最終回到了故鄉(xiāng)。
只剩下一輪秋月高掛在天際。
無論是在東京還是在香港,甚至是遙遠的加拿大,其實面對的是同一個月亮吧。
沒有誰比秋月更皎潔更明亮,因為有涼爽的秋風,那月亮分外的明亮。
但是總覺得,所謂秋月,其實別名是寂寞。
4 ) 眼淚儲備干涸
《秋月》是我的十大最喜愛香港電影,羅卓瑤是我喜歡的導演。《秋月》大概不是羅卓瑤最出名的作品,事實根本沒有幾多人聽過《秋月》這部電影。她的作品,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是《愛在別鄉(xiāng)的季節(jié)》、《誘僧》,但我還是比較喜歡粗糙的《秋月》。當年擅長拍移民題材的羅卓瑤近年也定居了在澳洲,還在當?shù)乩^續(xù)拍片,她的《遇上1967的女神》、《給阿里的信》,電影節(jié)都有選映。
Asian Beat是日本出資的電影系列,整個系列都由男主角永瀨正敏的角色Tokio所串成,由六個亞洲新進導演執(zhí)導六部既連貫又可以獨立成章的長片,首部曲是天愿大介的《我愛日本》。記憶中主人公Tokio在日本是小混混,首部曲完結時他好像闖了什么禍,開始了他在亞洲各國的流放生涯。除了日本篇和香港篇,我還看過泰國的,片名叫《粉路憤怒》(Powder Road),有白粉交易,有動作。
也記不起香港是他的第幾站。反正故事說Tokio百無聊賴的溜到香港,在尖東海旁遇上了下年便要移民到加拿大的十五歲少女佩蕙。Tokio還在香港重遇了他的初戀情人美子的姐姐,兩個寂寞旅人一見面就在賓館內拼了命的造愛(見香港VCD發(fā)行商美亞亦以“美色、浪漫、造愛”來作宣傳口號,實情并不是這回事)。
***
電影的尾聲Tokio再次約會美子的姐姐:
Tokio:
我想鋸開我這個頭,換一條脆弱的保險絲,
讓我可以再流淚。
可能因為是秋天,太乾燥,眼淚儲備乾涸了。
美子的姐姐:
我明白,老太婆的皺紋,再也挑不起年青人的性慾。
Tokio:
對不起,請不要誤會。
看,它勃起來了。
我很渴望,有一個人來訪問我。
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有人問我──
我的家鄉(xiāng)在哪裡?
有多少兄弟姊妹?
我最喜歡甚麼顏色?
我的星座?我?guī)讱q停止長高?
我穿幾號的鞋子?
我爸爸做甚麼工作?
我的祖父母還有牙齒嗎?
我?guī)讱q開始看女孩子的胸脯?
我第一次做愛在甚麼地方?
我最快樂是哪一刻?最痛苦呢?
我最害怕甚麼?死亡?
這個世界,有甚麼值得我每三秒呼吸一次?
到底為了甚麼?有甚麼值得?!
我也很久沒有問自己。
我發(fā)覺,我開始忘記這些答案!
5 ) 那句沒說出口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是兩個人情感關系電影模式的不錯案例,大體分為相識,相熟,產生分歧,彼此理解,情感高潮這五個段落,而且每個段落細節(jié)設置巧妙,如女主角問男主角為何錢包里不裝女朋友照片時,男主角從錢包里掏出一張小紙片,利用特異功能移動紙片,轉移女主角注意力。再如當女主角嘗試初戀苦澀滋味后,與男主角一起釣魚,是她內心開始走向成熟的外化。片中臺詞幽默且多次使用重復手法,使情緒達到高潮,卻不矯情做作。如阿婆對著攝影機重復的說“遺言”——“我希望子子孫孫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沒得空就別來看我”,令看者倍感心酸與哀痛。再如男主角遺憾感嘆自己成年后再沒人細心過問自己前史,女炮友便在床上調情似的問他的喜好家庭等問題,男主角認真回答,這段重復也巧妙帶出男主角的個人前史,使看者對這個情場浪子也產生了同情與理解。
缺憾在于情節(jié)主題不甚明朗。究竟是講兩代人的情感關系?還是異鄉(xiāng)兩青年的情感關系?如果是第一種,那日本男主角的戲份也太重,干嘛不直接講這祖孫二人的故事?如果是第二種,那么女主角自身對日本男主角的作用力少了點,因為劇中日本男主角對生活和自己產生思考變化的原因并非女主角,而是女主角的祖母。這樣作者意圖明顯外露,為了闡明自己想說的話,在兩青年的情感關系中,刻意加重祖母這條線的分量,當然手法聰明,加重的這部分在故事情節(jié)上還聯(lián)系緊密,不大容易察覺到。
世態(tài)人情,五味陳雜,那句“小樓昨夜又東風”之后的話,還是看出了作者的心憂,“故國”已回不去,未來卻是陌生的他鄉(xiāng),就如片中最后的那些紙船,終是要漂向何處?
6 ) 小樓昨夜又東風
抱歉,今天虛幻到整個視線都是電影中的色調與濾鏡,突然很慶幸在這個不算秋天的立秋看了這部電影,真捱到秋天與中秋看很怕自己承受不來(太極端)。
其實片頭特別像小櫻香港劇場版,劉以達的合成器里似乎住著一個只余精魂飄蕩的凌厲巫女,葉錦添的鏡花水月中疊蕩的都是當代香港特有的人口密度符號標志,好像稍一用力就會化作齏粉。
一開始為沒有中文字幕而驚惶,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主題之一,即最本初的懂得,看見春花秋月你就知道了人生,正如兩個主人公用雅思5.5的水平去交流卻懂得很深相互慰藉。
柚子皮做蓮花、糊燈、放水燈,想到了《六人》里最后一個場景,調查隊員們在臺州的小海灣放下一個個承載歷史與個人記憶的河燈,像是寄托永遠安全和諧愿望的一葦航之;想起《青蛇》里承載情意被打斷的荷花燈,像是一句被打斷的箴言……
最后少女粵語吟誦的虞美人,停在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我就在想未必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吧,李煜在他當然看到的是已經(jīng)足夠大的“國”,當代人再去看或許已經(jīng)可以看到更大的,但不變的依舊是最小的人。
偶然間發(fā)現(xiàn)徐志摩有一首《秋月》,即同名又合意,遂分享在結尾。
一樣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為我們都在抬頭看---
看它,一輪腴滿的嫵媚,
從烏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圓。
它展開在道路上,
它飄閃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盤結得如同憂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萬千的城磚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撫摸著
錯落在城廂外內的墓墟,
在宿鳥的斷續(xù)的呼聲里,
想見新舊的鬼,
也和我們似的相依偎的站著,
眼珠放著光,
咀嚼著徹骨的陰涼:
銀色的纏綿的詩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飛舞。
聽那四野的吟聲——
永恒的卑微的諧和,
悲哀揉和著歡暢,
怨仇與恩愛,
晦冥交抱著火電,
在這食絕的秋夜與秋野的
蒼茫中,
“解化”的偉大
在一切纖微的深處
展開了
嬰兒的微笑!
攝影機以飛機視角不停滑過香港上空,對凝滯的本土景觀作移民前的最后留戀,影片想表達的并非僅僅是對過去的懷念,而是借由日本游客和香港少女用結結巴巴的英語建立起的古怪友誼,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對既定排外觀念的質疑,轉向對混搭身份和多元文化的贊同,在這里自我與他者并非二分,而是對二分的拆解。詩詞與電子樂(劉以達的配樂很贊),古老與現(xiàn)代,祖母與孩子,祖輩與后代,日本與香港,他者與本土,都可以在細膩如流水的敘事中融為一體。
趨于完美及獨成一派的電影,極大有別于當時的香港電影,竟突顯出少有的凄清詩意及哀愁。早在1992年羅卓瑤便已運用大量宛如幽靈的航拍鏡頭以彰顯異化疏離的都市并與大時代下的移民浪潮與個體存在的焦慮相勾連。洛迦諾好識貨,金豹給的太好了。
能感覺林海象對這部電影有很大影響,沒有他就不可能有永瀨正敏的出演,可沒想到的是查資料發(fā)現(xiàn)這還是個系列。永瀨正敏有段獨白一個鏡頭拍完,還蠻考演技的。電影看完挺有感覺,覺得羅卓瑤很細致有耐心,能把那么麻煩的交流場景一點點的拍下來,那給金基德,估計就一個說粵語一個說日語直接交流了事了。
描述港人迷茫但又渴望認同的心理困境。父一代遠走異國拋下親人,子一代便獨自尋求心靈歸宿。月的意象在美好中多了許多尷尬。有時候真正能夠走進我們內心的恰恰是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陌生人。當我們各自回憶不同的人生卻又走到命運交點的時候,望著你在秋月下的眼睛,我想說,你好,陌生人
3.5 諸位都評說得差不多了, 我也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音效失真刺耳不能忍啊... 另外, 放河燈/煙花和兩人釣魚的鏡頭超美! 雖然大家都關注的是97情緒, 我沒這覺悟, 竟從對話眼神揣摩心理活動/人物背景和人情世故去了...
“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性”“過去與現(xiàn)在”“物質與精神”“本土與世界”。羅卓瑤通過“失根”的日本人在”前九七時代“的”浮城“生活,通過全球化語境/三種語言交互的空間解讀人類共同的病癥。創(chuàng)作者試圖喚起”春花秋月“的文化主體性意識,全篇值得稱贊。畸形的時代不應以犧牲個性與本土文化精神為代價。
“故國”是GB國還是CH國呢?說不清于是就不說了,權當記性不好。上帝視角在這部應該叫觀音娘娘視角吧。后半部越來越后搖,導演也不想搖完。好想飛天!
被坑了,基本沒什么劉以達的配樂
去國懷鄉(xiāng)的惆悵,被都市生活割裂的代際關系,正在浮現(xiàn)的身份焦慮,在往事獨白、空鏡頭、言語障礙這樣直白的表述中糅合的很好。一場相遇讓兩條敘事線索交匯,又注定岔開去,奔向各自未知的將來。這份世紀末的憂郁,無法逃脫的又何止香港……
蘿莉和大叔居然沒有故事,這不科學。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時候有些觸動...BTW在電影院看情色鏡頭好奇怪...
所謂這就是香港的味道?我也不知道。
票房二十萬,金像獎一個提名都沒有,葉錦添張東亮的非典型作品,劉以達倒是一直不變。永瀨正敏就好像從孟菲斯流浪到了香港,拍女孩子屎忽現(xiàn)在會被打哦。濕度93%容易流淚,不知初戀與煩惱絲孰長,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自戀疏離,幾年后還是靠王家衛(wèi)發(fā)揚光大。不過墨鏡王的主角可不會被煎魚崩出來的油點子嚇得跳開一米生怕毀容。金拱門也是承載了大家美好回憶的老字號,女孩說的對,味道不一樣!人類在兒童時期已經(jīng)受到了馴化,浪子心聲不能為一個女孩怦然,女孩覺得不公,因為代入客體。自古英雄出少年,移民讀核物理進大廠。語言隔閡會費心溝通,流利的母語反而是誤解操控矯飾之物。老人在移民申請表上已經(jīng)死亡。有形的畫卷無處擺放,三四歲背誦的唐詩代代相傳
在夾雜著粵日英的對白下看完了本片,喜歡這種灰藍的色調,就像在訴說著一抹鄉(xiāng)愁。日本青年和香港少女看似毫不相關,可角色間卻被一種情懷牽引著,這也是為什么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卻不影響交流。片中還多次出現(xiàn)了航拍鏡頭,那些孤零零的樓宇間道盡了“移民”熱潮后的悲涼。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瞬息就變了模樣,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啊,漂泊無依的靈魂們.
涼風有信 如怨如慕
晚秋變中秋,棒子變鬼子,人生回到青春與青春將近。故事是更好的,可惜導演似乎沒甚麼天賦喔。。。但鬼子可比棒子有喜感,都想找個鬼子男友了
3.5,羅卓瑤關于故土情節(jié)和歸屬感的影片當中,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都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借助各自文化特質來表達一種根源意識的碰撞,引發(fā)思考,影片語言比較多樣。個人覺得攝影和音樂方面很不錯。(希望可以修復) @2022-07-15 17:42:21
關于香港移民潮的作品,或者鄉(xiāng)愁。沒有中文字幕,日文部分完全聽不懂;英文部分大部分能夠聽懂;還有還有粵語部分,這個當然聽得懂。
十代的充滿第一次的青春、二十代的混亂迷惘的私生活、三十代的對未來的妥協(xié)與絕望。Open your heart=開心,你仲有多久沒有開心過呢?可是打開心豈不是很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