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影評
1 ) 《之名》:還原一位真實的神父
是人就避免不了七情六欲、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了物質(zhì)基礎才能支起上層建筑,不管男神女神們看起來多么寡淡,多么仙氣飄然,但每天也都要吃飯睡覺上廁所。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假象?俗語說的好,距離產(chǎn)生美。距離導致誤解,距離導致敬畏,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由此而來。在日常生活中的偏見比比皆是,高大的男子有著成比例的生殖器,漂亮的女性更聰明,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等等,這些認知看來有些費解,但這些偏見常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或者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同樣,我們對于神父這個職位,同樣帶有自己的理解或者說某種期許,希望他們都德高望重,看破紅塵,能夠向眾生指點迷津。反正處于這個神職的人就應該高高在上,和普通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然而,影片《之名》中的主角亞當神父打破了人們心目中的神父形象。除了履行宗教職責外,他更像一個普通人,平時喜歡跑步,戴耳機聽音樂,抽煙喝酒,唱歌跳舞,穿上黑衣他是神父,而脫了之后他和普通人別無兩樣,這也是亞當被調(diào)往別的區(qū)后,當?shù)厝藢τ谒脑u價。
無論世界各地,各種文化,當論及宗教這一話題,都會別的分外敏感、小心翼翼。仿佛宗教人士更接近于神,而不可褻瀆。所以,當亞當這種貼近民生的神父,必然會引起爭議。其實,亞當也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夜深人靜之時他總是心境難平,為了避免失眠,只能自慰一番,他跑步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緩解性需求。更加不可以接受的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性取向的怪癖之后,更加難以承受。曾經(jīng)引以為自豪的職位,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笑話,于是他深夜和的酩酊大醉,放搖滾樂搖擺,直至無力倒下。而神父亞當身邊沒有可以訴說的人,甚至又一次他想去想另一位神父做懺悔,卻被告知神父沒空。在一次醉酒后與姐姐的視頻聊天時,亞當徹底崩潰了,他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表達了想要逃離的想法。這種對于神職去人性化的偏見,導致了當?shù)厝藢啴斏窀傅氖榫w,而更大程度上是造成了亞當自己的心理壓力,就是這道難以逾越的坎形成了這個壓抑中求生存的神父還原為人的故事。
《之名》提名了第63屆柏林影展金熊獎,并摘得了泰迪熊獎。很顯然,除了探討宗教問題,影片也涉及了同性戀元素。影片在處理亞當和鄉(xiāng)村男孩之間的戀情方面,采用了無聲勝有聲的方式,這種方式顯得老道而成熟,欲蓋彌彰更顯心癢難耐,內(nèi)斂克制更突出欲求不滿。鄉(xiāng)村男孩盧卡斯沉默寡言,他們在一起基本上沒有對白,電影里亞當神父與盧卡斯的相處場景也不算多,但每次都蘊含著強大的情感張力,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觀眾就看盡他們之間的愛慕。亞當被男孩們比臂力的吶喊聲吸引,透過窗子觀看,盧卡斯在窗戶上噴上清潔劑,刷子從上往下刷下來是是亞當對盧卡斯溫柔的微笑。盧卡斯在聽到有人詆毀亞當?shù)拿u是,憤怒地沖向前,掐住了造謠者的脖子。
其中,有兩場戲值得重點分析。一場是亞當教完盧卡斯游泳,在回家的路上,盧卡斯一把扔掉了衣服跑進了一片玉米地,亞當也跑進玉米地尋找。野獸的嚎叫聲想起,亞當也以嚎叫回應,那一刻是原始的獸欲。兩情相悅就是去除一切偽裝,自由表達的傾慕,這場戲里表達的淋漓盡致。這場戲,令我想起了張藝謀的《紅高粱》,影片中野獸般的姜文也是在一片高粱地里征服了桀驁的鞏俐。
另外一場戲,是在亞當被調(diào)任別地時,盧卡斯在聽到工友談及亞當?shù)默F(xiàn)住地址,便打包義無反顧的奔向亞當。雨夜里,亞當開門看見了濕透的盧卡斯,亞當幫盧卡斯脫下衣服,耳鬢廝磨,肉體交合,防線被突破,這也象征著神父亞當終于認清自我,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玉米地回歸野性,雨夜欲望綻放,在全片壓抑的基調(diào)下,兩場戲?qū)τ^眾的沖擊強大,飽滿的情緒表達了神父內(nèi)心真正的欲望與自由。
波蘭女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對影片的把控實在驚人,情緒上的渲染直接牽動了觀看者的心,另外影片的拍攝采用了手持攝影,使畫面有律動性,同時使得影片更具真實情境感,同時長鏡頭的跟拍也體現(xiàn)了導演和演員的扎實功底。而事實是,在如此有難度的拍攝手法下,電影卻拍得極具美感,有人說得好,拍得美的電影不一定經(jīng)典,但經(jīng)典的電影一定都拍得美,人皆愛美,所以說攝影已經(jīng)助《之名》成功一大半了。電影拍得有美感,配樂也打動人心。影片快結束的一場葬禮戲的配樂就直接采用了The Funeral,我想導演也是在說壓抑的亞當已經(jīng)埋葬,一個全新的自由的亞當即將誕生。
總之,《之名》一片太具情感張力了,觀眾輕易就能沉浸在導演創(chuàng)建的情緒里。影片攝影、長鏡頭跟拍爐火純青,動人的配樂,加上幾場注定會被反復提起的場景,這一年要忘記這部作品不是易事。
2 ) 你們都解讀得好陰暗
我其實只想說標題這一句話。
最初沒看懂結局,就來翻了翻長評,沒想到一翻,大都全是很陰暗的解讀,要么說神父自殺了,要么說男二殺死了神父,把我看這部電影看完以為是happy ending的心情滅殺的一干二凈。
首先,看完后給我的感覺很不錯,至少我第一遍的時候覺得是HE,我也絲毫沒有看出來神父那是死了,當時最多我可能理解為了男二走了而已。
我覺得男二殺死神父的理論有點可笑。如果說導演真的要表達的是男二殺死了神父,那電影前面拍的部分算什么?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這部電影最多兩星。不是因為這個結局,而是因為和結局完全不搭邊的電影主體部分。
神父自殺的理論我半接受半不接受,因為看了你們的影片回去再看,的確怎么看怎么像神父死了。但是整部影片表現(xiàn)出來都是神父能夠接受自己是faggot,然后又最后得到了男二,自殺是為什么呢?
所以,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寧愿相信我看第一遍的感覺,這是個神父和男二在一起,并且男二努力變成神父的故事。
3 ) 看了六遍才知道為何此片為何被定義為 “驚悚”……
結果前些時候看到有人認為結尾并非如此,那人還笑說也許自己心理陰暗,因為他認為結局男2殺了神父自己取代他的位置。看完他的留言,剛開始我還覺得好笑。但回家還是重新翻看了電影,結果這次認真盯著一些小細節(jié)看完后,真的覺得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蒼蠅聲……對,蒼蠅聲,這聲音看過電影的絕對都很有印象,一直是此片進行的的點題小景,開頭里神父躺在床上發(fā)呆,(男2被打流鼻血那次)蒼蠅來騷擾,神父揮手驅(qū)走了它,結尾激情過后,倆人相依偎,相視而笑,蒼蠅跑來攪局~男2揮手趕走了它~啊~看著好溫馨~但激情過后的白天呢?那天早上的場景,真心靜得像一幅畫不是么?神父一人躺在床上,赤裸身軀,頭部以下被窗戶射進來的陽光照得如此明亮,頭部卻籠罩在陰影里。畫面靜止的連神父正常呼吸應該有的肚皮起伏都沒有,周邊蒼蠅聲縈繞,這個時候呢?沒人驅(qū)趕它。對,沒人趕它,因為神父已經(jīng)是一個沒有任何知覺的死人了。我想,蒼蠅出現(xiàn)了這么多次的作用,就是為結尾埋下伏筆吧。更何況,當時背景聲音里還有個很可怕的動物嚎叫聲,是牛還是什么的。。那我就不清楚了。。反正讓人心里發(fā)涼。緊接著的畫面就轉(zhuǎn)到教堂,那么圣潔的場景,肅穆的人物及服飾,帶來的背景音樂依舊跟場景不匹配。還是那么詭異可怕。結尾轉(zhuǎn)過頭的,也只有男2.只有他一人。神父不見蹤影。。。。
看到這邊我真的覺得電影配得上驚悚這一詞了,劇情倒流不?;叵胫暗那楣?jié)及男2他這個人的一些小細節(jié),他很傻。這個是沒有疑慮的。他們一家子都不是正常思維健全的人,這個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他不善言辭的外表下。暴力之心卻從未隱藏過,開頭也有說明過:他燒了村里房屋,在樹林里找了他好多天才找到,他去找神父療傷的時候,也是滿身傷痕。初看我也覺得是他過于單純可愛,義氣沖天。和朋友們一起對打另一對挑釁的“小幫派”。尾聲里,神父被調(diào)離,驅(qū)車經(jīng)過他身邊時,卻未停車,驅(qū)車而去了。他回鎮(zhèn)又是一把火燒了神父原來的住所?;鸸庥持哪?,我初看一直是認為他替神父憋屈,為神父憤怒,所以為神父出氣,但事實上我最后判斷出來的結果是,他是在為自己燒,在為自己出氣,因為他恨神父,整戳電影里他對神父的依賴明眼人自知,受傷了找他醫(yī)治、找他教自己游泳、與他在玉米地里那神奇的交流、狠狠的教訓了背地辱罵神父的金頭發(fā),甚至差點殺死他,倆人同車,神父倚在他肩頭時,他恬靜的享受那個時光,所以當神父對他“毫無留戀”而去時,他恨神父就這樣丟下了自己,所以起初我認為的溫情感人那雨夜尋人。只不過是他的狂躁的報復之旅……
4 ) happy ending
認認真真看了一遍,結局地方看了好幾遍,這部影片決對是一個好結局,至少導演拍出來得部分,我感覺很溫暖,看了其他人陰暗的解讀,不想說什么,節(jié)奏很慢,但一點都不想快進,亞當是一個好人,在細節(jié)處看出他尊重他人,耐心的對待周圍的人,在那個小孩向他吐露心聲的時候,我還向不好的地方揣測(一般導演都喜歡設置各種各樣的drama),但亞當?shù)娜烁裨O置的真是太好了,說說結尾,剛開始我也以為亞當死了,但結合全篇,一個男孩因為這件事死了,結局主人公也死了,那影片的升華點在哪,況且主人公在一點一點的接受自己,最后躺在陽光下的亞當放在肚子上的大拇指動了一下,就更說明他沒死,中間有段他睡覺的場合,睡在沙發(fā)上都那么安靜,更不用說睡在床上了,他們倆之間的愛也是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的,最后盧卡斯應該是看向亞當?shù)?/p>
5 ) 二刷完談談對結尾的理解
看評論里有人說結尾神父死了,被盧卡斯所殺或者是自殺,嚇得我趕緊又帶上顯微鏡再刷一遍。個人覺得神父沒有死。下面簡要分析:
1.神父被調(diào)走后,盧卡斯燒的是雜貨店,不是神父住的房子,仔細看可以看到印有“market”的牌匾。這是表達他對于神父被流言逼走的憤怒。而神父住的房子前面有兩排綠植,一棵枯樹,樹上掛有幾盆花草。所以“因愛生恨”論pass。
2.當盧卡斯從工友那兒聽得神父的下落時,丟下工作面帶欣喜的笑容狂奔回家,收拾好行李腳步輕快地下樓,拿上錢包,隨手拿個水果顛了顛然后出門。這些細節(jié)都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的雀躍以及決心要和神父一起生活,又怎么會在得到神父的回應后殺死他呢?
3.兩人云雨之后盧卡斯轉(zhuǎn)過身來,撫摸著神父的耳廓、胡須,兩人彼此注視,一起趕走蒼蠅后相視而笑(貫穿全片的蒼蠅意象可以理解為神父內(nèi)心神職身份與同志身份相互斗爭的困擾、掙扎、煎熬,這里趕走蒼蠅可以看作兩人齊心排除困擾、接受彼此)。如此溫馨充滿粉紅泡泡的畫面緊接著的絕不會是謀殺或自殺。
4.早晨神父的內(nèi)心如窗外的陽光般溫暖明亮,他已放下一切困擾和不安,平靜地睡著。仔細看這一鏡頭,他的大拇指稍微動了一下。盧卡斯去神學院學習,決心成為他愛著的人的模樣,當一名神職人員,亦或是想要和神父有更多共同語言,亦或是為將來打算,選擇神職作為自己的職業(yè),從此神父和準神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happy ending啦!
6 ) 《之名》:女性視角下的神父同性戀情故事
原文發(fā)布于 迷影網(wǎng)cinephilia:http://cinephilia.net/60486
波蘭電影,這四個字一向意味著“高貴冷艷”。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聲勢,但卻產(chǎn)出譬如:波蘭斯基、基耶夫洛夫斯基、瓦伊達等享譽全球的導演。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是——羅茲電影學院出來的影人。這所以紀錄片教學聞名世界的電影學院的作品風格也自然是直面現(xiàn)實的,這形成了“波蘭電影學派”。直至今天——在各個國家的電影學校都在研究工業(yè)化和網(wǎng)絡平臺的大背景之下,波蘭的羅茲電影學院仍堅持以影像創(chuàng)作為主。
導演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也畢業(yè)于這座電影學院,她的作品延續(xù)波蘭電影一貫的傳統(tǒng)氣質(zhì)——直面現(xiàn)實,關注“人”本身的狀態(tài)和內(nèi)心。波蘭是一個天主教國家,而導演就將鏡頭聚焦于“天主教內(nèi)部的同性戀現(xiàn)象”。這就是影片《之名》,在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中入圍競逐金熊獎的主競賽單元并最終贏得了泰迪熊獎。
《之名》講述了主人公亞當直到21歲才發(fā)現(xiàn)人生的使命就是成為主的仆人,如今他已是波蘭鄉(xiāng)村的一位牧師。但實際上亞當成為神父還有另一個原因——為了對抗自己對男生的欲望。他拒絕了金發(fā)女郎依娃的求歡,表示自己已經(jīng)獻身上帝。直到遇到了當?shù)剞r(nóng)戶之子盧卡斯,亞當禁欲的心理被逐步瓦解,最終崩潰離開。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指出:當“里比多”無法得到滿足時,壓抑的、得不到滿足的性欲積攢起來就會形成一種焦慮。通過大量的手持攝影,《之名》的影像流淌著一股隱藏在平靜下焦慮不安的氣息,這種影像風格正好與亞當神父這個人物的勁兒相符:一方面,他選擇神職以對抗內(nèi)心的欲望,以信仰來尋得內(nèi)心的平和;另一方面又拼命尋求釋放,酗酒自慰聽搖滾樂抱著主教的畫像跳舞。
隨著跟男孩盧卡斯的關系逐漸升溫,神父的心理防線逐步崩塌。宗教到此刻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逐步失去意義與作用。玉米地那場戲是表現(xiàn)這種釋放最為精妙的段落:在湖畔邊游泳后,盧卡斯與亞當走在回村的路上,忽然間盧卡斯沖進了玉米地,而亞當進內(nèi)尋找。兩人沒有像觀眾猜想一樣發(fā)生一場“野戰(zhàn)”,而是在米玉地內(nèi)模仿動物吼叫,相互追逐。手持跟隨鏡頭在此很好的詮釋了動蕩感,兩人釋放內(nèi)心壓抑已久的欲望,仿佛一瞬間“退化”為野人,單純地嘶吼著,搥胸,掰下未熟的玉米大啃。最終消失在廣袤的土地中。
這種極端對比式的人物關系設置是很容易營造出戲劇性沖突的。如《給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的假釋犯與神父,《鋼琴師》中的猶太人鋼琴師與德國軍官,《之名》里的神父與同志男孩。這種設置方式的好處是在于可以人物之間“有戲”,或相互不理解,或激烈沖突,或產(chǎn)生共情,或自我反思,最后自己活成了對方……總之會是“一段孽緣”。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這位女導演有著雙魚座特有的敏感與溫柔。導演所展現(xiàn)的一切看起來也是博愛的,清新的,同時也在逆光柔美的鏡頭隱藏著些許不安。而她也正在“探索屬于她自己的獨特語言方式”的道路上走著,例如,上映于2015年的《身體》,又展現(xiàn)出一種荒誕的黑色喜劇元素:通靈,法醫(yī),厭食癥,家庭困境,對親密關系的思考……這些拼接到一起,被國內(nèi)觀眾笑稱為“怪雞片”,不過她也憑借此片贏得了第65屆柏林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銀熊獎。
段落之間切換生硬,大大削弱了故事的連貫性。切入視角不錯,但誰care一個又老又丑神父的出柜掙扎?
靠情緒推動、意象填充的電影:詩意晦澀,但欲望鮮明情感豐富;宗教元素增加了沖突和話題性,但剔除了道德說教。神父跟盧卡斯在莊稼地里玩鬧式的挑逗幼稚卻充滿情趣。唯一覺得弱掉是神父跟姐姐Skype出柜的部分,有種情緒早泄的廉價感,拉低了整體的逼格
太美了,攝影和配樂非常出色,好幾場戲都令人印象深刻。
美,也不那么殘酷,感覺一切都很柔和緩慢,臺詞都用鏡頭代替了,想看后續(xù)。但又不理解基督不懂你 你又何苦非要靠攏呢,表示最后結局男孩也去當牧師十分理解不能!你們就不能退團后舒服的過日子么!
畫面太美
放女性導演比拍這樣也還過得去。這個拍法出的這個效果,還是太老生常談,如催眠曲一般。
波蘭大農(nóng)村的地點設定不能更棒!開放性結局也挺耐人尋味的。
其實都挺簡單的,神父么,也是人么。
8 失足少年的宗教拯救,面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牧師從手足無措到勇敢面對,達到靈魂的釋放和肉體的高潮。——問題是這樣的老題材老故事老手法,興奮點在哪里?
基督教內(nèi)同性戀”這一禁忌話題,以宗教信仰對決欲望,反思神性與人性的對抗
敏感的神父禁戀題材,卻溫柔得像一根輕潔的羽毛。女性導演盡量以中立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淡淡的悲憫就像天空一樣高遠——有的電影從來就不是為了批判而來。畫面真美,每一幀就是一幅畫~
不錯
這個導演的作品都不必再看,東歐人的社交禮儀不是我能理解的,剪輯師是不是沒畢業(yè)就跑出來了!? ??????
藍色的房間,黃色的燈,灰色的水,金色的上帝。像野獸一樣釋放欲望之后,結尾是悲是喜成了開放的謎題。玉米地的追逐戲和幾個并不長的長鏡頭都很棒。
這片子太具情感張力了,內(nèi)斂克制,更顯欲求不滿。攝影、長鏡頭跟拍爐火純青,動人的配樂,加上幾場注定會被反復提起的場景,這一年要忘記這部作品不是易事。
在慌亂敘事和泛濫抒情中不斷掙扎,不懂那些愚蠢的男孩兒是干嘛使的。以及這種自我認同的題材真的已經(jīng)過時了,完全是擬潮流而動,更何況是這種活了大半輩子還沒搞清楚自己是誰的大叔gay,最后的痛哭實在是讓人想笑。
恩 鋪墊長 但是最后在雨夜靜靜地爆發(fā)很有張力
很不錯的同志片,雖然有幾處稍微畫蛇添足但總體來說鏡頭語言豐富,配樂也用心。深柜同志神父喝得酩酊大醉聽著搖滾在半夜與一張肖像照跳舞,這場戲印象很深。
無感
喜歡他倆在玉米田里追跑的情節(jié)。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和小伙伴們跑去各種田地里頭亂鉆,玉苞葉子上有黑乎乎的毛辣子還有花色的毛蟲,很嚇人,老被刺。甘蔗水稻田里有土包袋(小蝮蛇),不敢去。瘋的一身汗一身包,就去河里泡著。大人都恨死我們了。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