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個有趣的穿幫
電影時間跨度很大,因此在場景還原上就很難避免穿幫。
按劇情介紹,應(yīng)該是在1952年前有一場戲,盛鵬和邱梅在書攤重逢,正好遇到抓逃兵。
因為德順和中岳都是逃兵身份,盛鵬二話不說趕緊去跑去通知中岳。此時中岳在戲院打工,正在掛電影海報,影片這里給了個全景鏡頭,掛滿了那個年代的電影海報,頗具時代美感。
但此處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穿幫。最右邊的電影海報是《金蝴蝶》,該片根據(jù)臺灣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網(wǎng)站信息所示,應(yīng)該上映于1967年。
而《風中家族》中這段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于德順結(jié)婚之前。德順結(jié)婚的時間影片有明確給出,是1952年10月。
因此《金蝴蝶》的海報明顯是穿越了。
但鏡頭中出現(xiàn)的其他電影海報,時間上都沒有問題。
沒有褒貶的意思,只是這個穿幫和電影有關(guān),覺得很有趣,小記一下,與君共享。
2 ) 愛情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
看完《對風說愛你》,腦海漸漸浮現(xiàn)起一首歌,就是由陳百潭首唱的閩南語歌曲《愛情一陣風》,同樣是感嘆愛情被命運的捉弄:“愛情親像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乎我笑容乎我悲傷,乎我怨嘆在心中……”這種感覺很像影片中的親情與感情,一道深深的海峽,不僅分離了骨肉,連那一縷縷的思念,也都無法再跨越這鴻溝,但人生的無奈竟然如斯,即使被流放到天邊,也要心存執(zhí)念度過一生,只是那些生之遺憾,卻令主人公盛鵬至死都難合眼。
《對風說愛你》由臺灣著名導(dǎo)演王童執(zhí)導(dǎo),他曾經(jīng)用《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三部電影,共同構(gòu)構(gòu)筑臺灣近代史三部曲,而今次在《對風說愛你》中,帶來的依然是四九年之后的臺灣本島生態(tài),國民黨敗兵船渡來臺之后,逐漸落地生根的故事。雖然片中的盛鵬、順子、小范三兄弟穿越了炮火的生死線,卻從來沒有擺脫思鄉(xiāng)的苦楚,即使根扎了下來,枝葉依然遙望著大陸的方向,那是一抹不時能狂暴起來的吶喊,那是一種會濃到化不開的離愁。
但是很明顯,導(dǎo)演無意販賣苦難,而是將三兄弟從廢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奉先,物化成為了全新的希望,讓他在臺灣島落地、生根、發(fā)芽、成長,這不僅僅是三兄弟沉淀下來的牽絆,也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其實從故事開始我們就可以感覺得到,如果沒有救護這個小孩子的一片赤誠之心,他們恐怕沒有動力跑出戰(zhàn)場,這是一場成就與被成就的互助。當然,最后,海峽兩岸互通來往之后,確實也是已成老人的奉先,帶著三兄弟的眷戀與思念,踏上了大陸的土地,這不是簡單的互訪,而是具有深層意義的兩岸統(tǒng)一的前兆。
片名《對風說愛你》理解起來,更像一陣風,楊佑寧扮演的盛鵬,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的要義,一邊,他逃來前,在大陸已經(jīng)結(jié)婚成家,妻子巧玲,是他最惦念的女人,他保留她的截至,他給她寫一封封根本寄不出去的信……但是這種希望,卻在時間的長河中,逐漸變成了絕望,這是任誰也無力擺脫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從登船時就相遇的富家小姐邱香,又成了他一生難以擺脫卻情深緣淺的存在,無論是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總能相遇,卻總是擦肩,一邊有大陸的原配巧玲在盛鵬內(nèi)心的根深蒂固,一邊也有盛鵬的無財無權(quán)無力的無奈,特別是在邱香的父親被抓走以后,只能束手無策,放任分離。
影片的另一條線,莫過于面攤女阿玉。如果說邱香是一股清新的微風,那么阿玉則是一股火辣的旋風,她的愛情,從來都是熾熱的,她與阿順結(jié)婚,卻被小范暗戀,多年之后,又表達了對盛鵬的愛意,她沒有邱香的隱忍含蓄,雖然成為了三兄弟間的不穩(wěn)定因素,但是卻代表了一種燃燒的力量,給這個死氣沉沉的家,帶來了太多的生氣,也給了成長中的奉先帶來了如母愛般的關(guān)懷。
其實,整個故事,大致是由奉先串起,從他的童年流浪、被救,以至于到臺灣后的童年、少年、青年時期,漫長的歲月,給了他太多的洗禮,無論是街頭打架的,還是課堂罰站的,如同收養(yǎng)他的盛鵬一樣,他與邱香的妹妹邱梅,也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而這對緣分,最終拜堂成親,相攜白首。雖然在那個婚禮之后,盛鵬與邱香,一個是新郎的父親,一個是新娘的姐姐,已經(jīng)差了輩份,但當邱香問起那句:“你過得好嗎?”的時候,還是會讓人垂淚唏噓時間的無情與命運的捉弄。
但終究,老一輩沒有完成的事情,小一輩幫著他們完成了,盛鵬與邱香有緣無份,但奉先卻能隨時抓住機會,不停追求,勇敢示愛,終于將邱香“泡”到手,“泡”成了相知相愛的妻子,這其實代表了兩代人的愛情觀,以及兩代人在生活上的不同境遇,傷痛總要慢慢平復(fù),傷口總要慢慢愈合,即使盛鵬會帶著遺憾與后悔告別人世,但奉先無疑已經(jīng)忘卻了那些曾經(jīng)的苦難,開啟了全新的生活印記,有時候,愛情就像一陣風,雖然來無影去無蹤,但風走過的地方,總是“春風吹又生”的野草滋生之地,那里有頑強的人們在發(fā)芽、開花,即使終將老去,也會留下新一代的希望。
3 ) 對臺灣電影還是沒有抵抗力啊
豆瓣的電影評價分數(shù)不高,可是看的人數(shù)還真的不少啊。大家眾口難調(diào),看完后說完自己的感受吧。
對臺灣片一直都很喜歡,不管好片爛片,我似乎都會覺得不錯。我喜歡臺灣女孩說話的那種嗲嗲的腔調(diào),我喜歡臺灣的街道:繁體字的招牌,樸實的裝修,溫良的阿嬤和阿公;感覺好像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內(nèi)心滾動的真情實意,讓人覺得安心舒服;
盛鵬打下那一槍,他再也不敢回家,只能在心底默默的思念巧玲和還未出生的孩子。跟著部隊僅剩下的三個人逃去了臺灣,認識了邱香一家人。因為受傷的原因,退了役帶著逃出來的順子和小范走去一個貧民窟開始過起自己的日子。這輩子的盛鵬,因為戰(zhàn)爭和國共關(guān)系,沒法享受家庭的溫暖;一輩子只是在過著日子,帶著領(lǐng)養(yǎng)的奉先生活;他不敢奢求重新遇到的愛情,同樣因為政治的原因,自己的喜歡的人無法如愿和自己在一起;
這個時候,我真的理解那么一些,人真的只是為活著而活著。很多想要擁有的東西和很多失去的珍重的東西,這些似乎都是我們活下去的動力??墒怯幸恍?,天災(zāi)人禍,失去了一切。不還是要站起來,重新習慣,重新開始過日子嗎?順子的老婆不也如此?盛鵬不也如此?
失去縱然痛苦,可是還是要接受。
臺灣以前對它的了解真的很少,從沒有聽老師講過那段歷史。后來,閱讀到點滴。一大批GMD的軍人跟著蔣介石逃去了那邊生活,因為政治的原因很多的人再也沒有回國家鄉(xiāng),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的最后一面。在內(nèi)陸人的心中,他們不過時或者得死人而已;只能像懷念一個死人一樣想念他們!
4 ) 自行回避,弱而不折
都說本片故事平淡,清湯寡水。仔細一想,似不盡然?,F(xiàn)成的路,熱鬧的路,他躲開不走。政治正確的路,他更不走。只往幽冷寂寥處走去。平淡是刻意為之。想想他刻意躲開的東西,我覺得本片還是很有滋味。
好比說,國共會戰(zhàn),歷史頻道多么熱衷,他躲開不拍。沒槍林彈雨,沒尸山血海??床坏浇夥跑姡瑖姴筷犚膊灰娵櫽?。從敘事一開始,就給三位男角定了調(diào),他們只能是荒原上的戰(zhàn)局棄子。好不容易追上大軍,鏡頭立刻調(diào)度他們上船,完全不許逗留。三個鄉(xiāng)下人沒機會進城見識見識民國摩登。這就躲開了《太平輪》里佟大為和章子怡巧遇結(jié)緣那路愛情戲。暈船的人沒來得及爬上甲板吹吹風,已經(jīng)登岸抵臺,從此故國青山連一發(fā)都談不上了。鏡頭里上岸的軍容絕非壯盛,但也沒見穿草鞋背鐵鍋打補釘?shù)?。要是臺灣教育部在本世紀初同時頒布了歷史電影的課程綱要,這種拍法肯定不符標準。
來臺灣之后,按說自當繼續(xù)當兵吃餉,重編整訓。以后住進眷村,就能立刻接上《寶島一村》的熱鬧戲。他偏不。連長大哥申請傷退,二哥三弟開小差。跟老長官跟到底了??膳_灣是個島,開小差能逃去哪兒?給抓到弄不好就是槍斃。但也不教他們真給抓住,否則不成了控訴片?罵國民黨逃到臺灣還在抓兵。不當兵,那投奔同鄉(xiāng)吧,來臺灣的山東人可真不少,誰沒同鄉(xiāng)。三兄弟又偏不,盡管后來都拿到了退伍令,還是相互取暖。像在大陸攤上什么大事似的,息影絕游,從不跟別的外省人打交道,除了邱家也沒見別人上門。只跟臺灣本省人親善。
片中的本省人,雖住臺北市廛,仍然是《稻草人》里的草根百姓。沒有知識分子,沒有士紳,沒有殖民摩登。更沒人跟隨本世紀的歷史教科書一同開化成日治遺民。什么文化沖突,族群歧見,臺片從《悲情城市》、《牯嶺街》以來津津樂道多少年了,他大筆一揮,全躲開。唯一形跡近似的,只是一個頭戴斗笠的本省人買了二哥一碗龍須面吃,吃完用閩南語罵了聲「什么東西這么難吃!」扭頭就走。但這是個中景,鏡頭不湊近捕捉二哥的表情,而本省人背對鏡頭, 從沒露臉。本省人扭頭走開,鏡頭也扭頭走開。沖突有來而無往。情緒剛要上來,就給捂住拉走。
再看語言。片中人物盡管各說方言,語言交際的透明度高。沒有互相聽不懂的,當然也不存在臺片流行的「雞同鴨講」方言笑料。日語更是全不見說。
若說本片回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健康寫實片」傳統(tǒng),那也冤枉他。下層外省人的難民營生,本片暴露得很厲害,還有鼓勵逃兵,教人行賄買退伍之嫌。雖然寫實,可太不健康了。放當年絕非查禁就能完事。藍營愛提的族群融合共同發(fā)展經(jīng)濟的大敘事?本片也不碰??录褘餮莸男∮穸紡碾娮庸S女工當上穿翻領(lǐng)套裝的經(jīng)理了,你老大哥還窩在巷子里賣牛肉面。前者的財富累積完全看不出后者的貢獻。郭碧婷演的邱香(實在不像外省知識分子家庭的名字)后來成了闊太太,那是因夫而貴,無關(guān)族群融合,也不是白手起家。她夫家是不倒的外省勢家當權(quán)派。外省人社會的階級矛盾,本片回避得很干脆。同是落難之人,你乘車,我拉車,沒有誰瞧不起誰。
那么政府呢?政治呢?也完全沒影兒。老蔣去世、小蔣上臺、斷交、退出聯(lián)合國這些頭等大事,全不見說。也看不出哪個角色受過一丁點兒心理沖擊。邱香的爸爸被穿黑西裝(怎不穿中山裝)的帶走過,可幾天之后就轉(zhuǎn)危為安。也沒像《牯嶺街》里小四的爸爸性格大變。大家只是悶頭過日子。
開放探親這個大關(guān)目也躲開了。大哥二哥已經(jīng)被編劇編死,沒趕上。三弟上山種梨去了,多半下落不明,也被「不提也罷」。回鄉(xiāng)斷腸的老戲碼,就這么輕巧地一筆勾銷。之后世事如何,本片全不過問。像是一篇《推背圖》,越推到近代,越疏懶寡淡,教人著急。不過,只要邱香的夫家不倒,轉(zhuǎn)型經(jīng)商比如說,那么李安兒子李淳演的小奉先總有姊夫可以仰仗,差不到哪兒去。這倒不待推背即可推知。
現(xiàn)成的官道他不走,熱鬧的大街他不去,游行的路線更躲開??墒且话阌^眾對歷史片另有期待。不期待他隨俗,但也不想看他躲開。觀眾想看的,是看他闖進歷史的官道,修橋鋪路,或斷橋炸路;躺在十字街頭,任由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從身上碾過;然后爬起來一同游行,帶頭喊出最刺激的口號。這些路子都不走,觀眾期待落空了。另一方面,這些大敘事和小包袱,都經(jīng)過幾十年打磨而成熟,能用來解釋歷史、塑造社會,成為文化生產(chǎn)的模具。它們當然配備了眾多典型人物、指標地景、核心沖突,早已是成熟的戲劇。想全躲開,另外為戲劇找出路,沒楊德昌的手段,談何容易。本片顯然沒走出一條張力足夠的新路。
是才力菲???是老手頹唐?我覺得不好說。我覺得導(dǎo)演就是不想在他的電影里呈現(xiàn)沖突和悲情,就是想降低戲劇張力。平淡就是目的,這命題高于一切。原因不明。成效難說。不過,回避一切流行的政治話語,何嘗不是另一種政治話語。而不表現(xiàn)沖突和悲情,刻意平淡,未必是無視于現(xiàn)實,倒可能是枉尺直尋地呼喚另一種現(xiàn)實?,F(xiàn)實生活如果永遠是沖突和悲情,臺灣早垮了。想想這陣子的鬧騰,就知道平淡過日子還是可貴。臺灣怕是早已敗光了福份。
拿暴力沖突當賣點的臺片越來越多。本片只有一場暴力沖突戲,拍得很不錯,也很節(jié)制。二哥三弟去菜市場做搬運工,大概因為餓得沒力氣,跌了一跤,砸了背簍里的西瓜。給工頭和幾個工人圍住。對方都是南方人,但沒聽見臺灣口音。一個廣東口音的先開口罵道「沒本事來混吃?。俊苟绱鹫f「都是老鄉(xiāng),有話好說!」想討?zhàn)垺R粋€四川口音的接口罵道:「格老子的,誰是你老鄉(xiāng)!」啪一聲打二哥一耳光。于是五六個人圍毆他們倆。到此都是遠景。然后是一場中遠景的混戰(zhàn)。兩兄弟被打翻在西瓜瓤里。雙手抱頭護身。眾人還不放過。鏡頭拍他們的腳朝兩兄弟猛踹。然后是小奉先趕緊跑回家,找他「大爸」趕來搭救。雖然只一條胳臂能打,但他拼了命。三兩下打翻對方兩個人,震懾住其他,然后慢慢拉起兩兄弟,牽著小奉先,四個人彼此攙扶一瘸一拐地走向出口,外頭是一片茫茫大雨,四人走進雨中消失。很有日本老武打片的味道。這段是遠景。大哥在這場戲中基本沒說話。他知道這種時候只能用拳頭講道理。這場戲證明了當年《策馬入林》的寶刀未老。暴力沖突戲不是不會拍,不想拍而已。
這場戲也的確拍出了一點兒新東西。它暗示了:四個北方人真正經(jīng)常需要在生活上共同抵御的外侮,不是本省人,而是其他外省下階層難民,尤其南方悍族。這是珍貴的視角。而他們在拼命抵抗嚇阻進犯之后,踉蹌消失進大雨中,正呼應(yīng)了國府的撤退。有趣的是,三兄弟放棄了市場的工作和地盤之后不久,小奉先就在邱香家里嘗到了南方幫派壟斷運送的西瓜。更好玩的,是二哥雖然打輸了市場里的四川人,卻憑一碗川味牛肉面由胃到心征服了全臺北的四川人。而那碗面所賴以香傳十里的湯底,竟然是小奉先和小伙伴們(包括本省人)惡作劇的成果。本片不無促狹地告訴我們:川味有什么難,咱把重口味的調(diào)料亂七八糟全倒進鍋里攪和攪和就成了川味,誰不會啊,平淡才是境界。
p.s. 再怎么說,青年演員的演技和裝扮是硬傷。導(dǎo)演太好心了。換做是我,外省人角色全找大陸人演得了。
◎2015年8月24日后記:不是饞,只是突然想起本片有些戲的主角是食物。比如逃難時小奉先遞上的饅頭,比如船艙里邱家分享的餅乾。山東老鄉(xiāng)在臺北賣饅頭,這家兄弟卻學本省人賣面。二哥先是賣北方面導(dǎo)致了災(zāi)難性的失敗(整場電影觀眾就是在這里笑得最大聲),后來誤打誤撞作成了川味牛肉面竟然帶來了意外的大成功。面攤是一家人經(jīng)濟支柱,也是情感紐帶,一碗面讓小奉先浪子回頭。到了六〇年代后期,巷口出現(xiàn)了掛著紅燈籠的日式拉面店。到了八〇年代,牛肉面店和大哥一起收攤(按當時常情應(yīng)該是頂讓出去)。食物傳遞了愛心,承載了鄉(xiāng)愁,串起文化,連結(jié)親情,在土地上繁衍,在歲月中變遷,最后易主,走味而消失,但不變的是溫暖和滄桑。就像導(dǎo)演喜歡吃的那家已不在的潮汕牛肉面。啊,越想越有滋味,真是饞了。
5 ) 離開你的日子,每一天,我都那么想你----《對風說愛你》
離開你的日子,每一天,我都那么想你----《對風說愛你》
三個從戰(zhàn)場上撤退下來的男人和一個躲在水缸的孩子,還沒搞清楚怎么回事已經(jīng)成了父子。前路漫漫還沒想好往哪里走,此身已經(jīng)在臺灣基隆港上了岸。明明說好“去去就回”,家人愛人卻已再見無期。大環(huán)境下小人物的無奈,你根本來不及唏噓感嘆,命運已經(jīng)把你帶到下個路口,而路口是要左轉(zhuǎn)還是右轉(zhuǎn),又根本由不得你選,路嘛遞到腳下就往前走,“日子嘛,就過唄?!笔Ⅸi和邱香再次相遇,問一聲你過得好嗎,“日子嘛,就過唄”。
故事以原國民黨某軍隊連長盛鵬的遭遇為主線,講訴了1949年國民黨士兵撤退臺灣,離鄉(xiāng)背井開始艱辛生活的故事。而故事里的盛鵬離開愛妻和還未出世的孩子,把思念刻在每一天的起落里,又在他鄉(xiāng)遇到紅顏知己,哪知緣分不夠終于不得攜手。日子從來不跟你多一句廢話,所以即使是萬般不舍的放手,鏡頭里還是看不到多余的心如刀割。你走后,我只是記掛你,每一天都記掛著你,安安靜靜記掛你。
也不盡是滄桑和感懷,譬如小時候隨大人來到臺灣的盛奉先和邱梅。對于他們來說,臺灣不是心事重重,小心翼翼,就要在這里調(diào)皮,在這里打架,在這里一步一步踩出回憶,存著回憶的地方就是家。年輕人扭著迪斯科,帶出生活的活力和樂趣,還有真正的自在。
最后,奉天帶著養(yǎng)父盛鵬一輩子的思念來到內(nèi)地尋找盛鵬的家人,而重聚,只是當年分開的一對結(jié)婚金戒,盞盞齊終于擺成了一起。電影想說什么,要傳達大陸和臺灣的什么,導(dǎo)演王童寄托了多少自己的相似經(jīng)歷在里面,我說不清楚,也不是那么在意。大時代小人物,動蕩的時代下總會有潸然的故事,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
整個影片,情節(jié)流暢清晰不華麗,畫面干凈清楚很舒服??墒沁€是有幾個小細節(jié)我覺得很多余。比如小奉天幫盛鵬擦背問起戰(zhàn)場的事,抬頭流淚洗澡水一沖,本來理所當然,可是主演楊佑寧就是要那么用力抹一抹眼皮,好像生怕觀眾沒看到鐵漢神傷。比如邱梅出嫁時墻上母親的遺像,本來輕輕掠過觀眾必定秒懂,偏偏多放兩秒,總顯刻意。還有比如,可是我忘記了。另外人高馬大的郭碧婷從出場就在念書,時間軸走了好幾遍,她還要換個地方去美國繼續(xù)念書,實在讓我有點出戲。在這部電影里她過于漂亮精致的臉是硬傷,常常把我?guī)С鋈?,感覺應(yīng)該開瓶香檳看看月亮。
人人都有自以為是的轟轟烈烈,在別人眼里也不過是各自過活。在那些日子里,只有用想念才能看見你的臉,那些我活著的日子里,但愿你也一樣活著,就是最大的信仰和希望。真的只有風知道,離開你的日子里,每一天都很想你,每一天,都想說愛你。
6 ) 【影評】六十年滄桑兩岸不老情——談?wù)動捌秾︼L說愛你》
【影評】六十年滄桑兩岸不老情——談?wù)動捌秾︼L說愛你》
作者:杜崇斌
這是個初冬的周末,一連幾天的陰霾揮之不去,今天又下了點小雨,天氣潮濕而陰冷。于是,上午就窩在家里看電影。
今天從網(wǎng)上看到的是一部臺灣著名導(dǎo)演王童執(zhí)導(dǎo)的影片《對風說愛你》,深受感動,幾次感動得落淚。于是,忍不住就想寫點文字,好記下自己的感觸。
該片由臺灣著名演員楊佑寧、郭碧婷、郭采潔等聯(lián)袂領(lǐng)銜主演。
影片講述的故事極具歷史滄桑感。故事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國共兩黨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開始,一直到本世紀的2010年結(jié)束,時間跨度長達60多年。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主要為東北的戰(zhàn)場和臺灣兩地。
可以說,影片講述的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故事。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幾個典型的小人物的故事。
三個國民黨的傷兵從烽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敗逃,為了找食物,偶然從逃亡經(jīng)過的小村莊里救下了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們被敗逃的軍隊用輪船一起送往臺灣。后來他們在臺灣艱難地活了下來,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這個小男孩分別管他們?nèi)齻€男人叫“大爸”、“二爸”、“三爸”。
在那艱難的亂世中,他們的互助、他們的關(guān)照、他們的友愛,他們的親情與愛情,在傷病與生存的重重危機中,他們之間那淳樸的情誼感動得讓人落淚。
就像隨風飄落的蒲公英的命運一樣,是那場戰(zhàn)爭讓他們偶然走到了一起,雖然他們四個人毫無血緣關(guān)系,但他們之間表現(xiàn)的兄弟、父子般的家庭人倫親情,卻是如此得感人至深。那是一種讓人心靈產(chǎn)生強烈震顫的暖融融的情感,那是一種亙古人世間綿延千載的生生不息的人性美與人情美。
影片的故事一波三折,看得人憂郁傷感而又蕩氣回腸。
“大爸”是在戰(zhàn)場上受傷的連長盛鵬,他在參軍前就結(jié)婚了,被迫來到臺灣后一直思念海峽那邊的妻兒,不斷地寫永遠也寄不出去的信,那些信凝結(jié)著他一腔濃濃對妻兒的思念之情。由于他與生俱來的為人坦蕩、吃苦耐勞、樂于助人和富于愛心的本性,臺灣這邊的富家女邱香等女性也對他產(chǎn)生了愛情。正當他與邱香熱戀的時候,一場臺灣的政治風波,將他們拆散了。
“二爸”順子原是軍隊上的伙頭軍,來臺灣后,為了一家生存和糊口,重操舊業(yè),在街上開了個小面館,從生意冷清到逐漸好轉(zhuǎn),再到贏得了愛情??此菩腋砬瞄T了,誰料想半夜鄰居家發(fā)生了火災(zāi),“二爸”因為挺身而出見義勇為搶救火災(zāi)中的孩子而不幸身亡。
盛奉先,這個偶然被從戰(zhàn)火中救下的小男孩。他是不幸而又幸運的。在他三個“爸”的精心照顧和呵護下,他親歷而又見證了60年的風雨滄桑。在60年后,他終于完成了養(yǎng)父盛鵬的遺愿,回到了大陸找尋其養(yǎng)父的妻兒。但可悲的是,原來盛鵬當初苦苦思念的妻兒早已不幸亡故。
由于該片故事曲折,表演到位,將人世間的這種人性美與人情美演繹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我認為,這是影片在藝術(shù)上最為成功的地方。
影片以小見大,以小人物的生存掙扎和情感歷程映射大的政治主題??梢哉f,《對風說愛你》這部影片,精彩演繹了六十年滄桑海峽兩岸同胞的不老情,極具歷史滄桑感和史實凝重感,其積極的主題和骨肉同胞親情愛情的演繹,對于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實現(xiàn)也有其積極意義。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23:55作于碧云天書齋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杜崇斌:西安人,畢業(yè)于西北大學漢語言文學系,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金融作協(xié)理事,詩人,西安市百名骨干藝術(shù)家之一,西北大學關(guān)學研究院特聘作家,現(xiàn)為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百人計劃”簽約作家,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長篇兒童小說《追夢少年》等作品多部,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200多萬字,有散文作品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QQ:416261639
E-mail:biyuntian-xian@163.com
第一次看臺灣(合拍片除外)拍的國共內(nèi)戰(zhàn)背景的文藝片,雖是以愛情為主題,卻是時代的縮影,就像是看臺灣的發(fā)展史,畫面的年代感做得不錯。
中國現(xiàn)在能有這種片也不錯了,視角很好,不過海報什么鬼,這兩個人一出來就打青春牌,喔漏,不負你妹啊不負,青春你妹啊青春。明明宣傳點不應(yīng)該是這個的。嘖。
并沒有覺得劇情狗血,反而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平淡的電影
只能說這個題材真的不新鮮了,時間拉的越長就會越像編年史(liushuizhang),不停想起太平輪+悲情城市。美術(shù)(王童)不錯,柯佳嬿不錯。楊佑寧值一座金馬影帝!配樂這尿性一聽就是范宗沛,為什么一悲傷就得是提琴呢。|| 字幕太不嚴謹,干嘛/干麻交替出現(xiàn),難受。
流水賬啊。還不如直接讓楊祐寧跟柯佳嬿談戀愛
完全明白那個時期的狀況,望穿秋水,思念如海!超出想象的驚喜之作,感動不斷的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這是一部好聽又好看的故事。PS:→_→郭采潔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跟楊佑寧分手的吧。。。。?!铩铩铩?/p>
偶像演員還是很難撐起這幾十年的跨度吧,除了服飾的變化,看下來都沒太多時代感的代入,尤其是順子死了三兄弟這條線斷了之后,接下去的一年又一年,就像草草翻了幾頁一樣敷衍…于是乎,最后真的也沒什么唏噓的感覺,不過全片最到位的還是戒指的幾次使用。
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幾天,劇情非常無聊,大陸逃往臺灣的人卻一口臺灣腔。不過里面三爸發(fā)狂說要回家回大陸那幕觸動到了我,孤身一人去往人生地不熟的臺灣,看似永遠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的絕望,所以一同的戰(zhàn)友變成了最親的人。那時,臺灣真的是我們的親人啊,兩岸都盼著對方。想想此時的境地,令人唏噓。
對于一個時代而言,有些大人物左右著時代的命運;也有些小人物的命運一直被時代所左右。這部電影就講述著一些被時代所左右著的小人物和他們所折射出的大時代。通過對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家族”的描寫,刻畫出了因內(nèi)戰(zhàn)被迫客居臺灣的人們的離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影片大段的留白讓故事更深刻和富有回味。
猶有風骨,傳統(tǒng)循舊。
#2015SIFF#內(nèi)地片名太坑爹,還是原名風中家族契合。有格局,有跨度,但這樣的故事還是有些空中樓閣,離現(xiàn)在觀眾品味離市場都太遠了。但是王童到底是大師,敘事穩(wěn)健,全片一氣呵成。只是演員都不太給力,過于年輕化,不具備當年楊貴媚那一代人的質(zhì)感。
跟《太平輪》一樣,不是爛片,卻拍的無比散漫溫吞,觀感比爛片還難受。
本片和《太平輪》完全不具可比性,倒是很像日本的《三丁目》系列,講述小人物群像在大時代下的變遷。其實故事講到1974年兒子大婚完留白就非常好了,結(jié)尾多兩段延續(xù)到2010年的交待反而俗氣毫無必要。挺好的作品在豆瓣只能打這點分,可惜了。
細細流長,慢慢道來,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很感人,其實人的一生就是這么一點點的經(jīng)歷的,不會太轟轟烈烈,能拍成電影的就已經(jīng)很有故事
1.王童這次的作品少了黑色、幽默和諷刺,更多的都是在濃濃的溫情和化不開的悲傷之中。在悲傷前,我的淚腺被磕磕碰碰,一次又一次;2.適合在影院觀看的除了科幻大片,如此細膩溫和的劇情片在影院觀賞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給差評的估計都是商業(yè)電影狗
王童畢竟是美術(shù)出身,影片的年代感把握得比較準確,劇情確實有點電視劇式的濫觴,但導(dǎo)演還是有所克制了,至少沒有陷入庸俗的劇情推進。沒想到這居然是我看的王童導(dǎo)演的第一部影片,我買過很多張他的碟,還下載過他的大部分導(dǎo)演作品,但居然至今都沒有看。
什么鬼,以為自己是三丁目再世么?人家那是國民電影,這樣濫情刻意政治正確的片子注定只能得差評
支持時代姐妹花!
想起和王童老師在走廊一道抽煙的日子。拍電影不容易,就算資深如他,在面對市場、資源、團隊問題的種種時,也不免呈現(xiàn)出尷尬。casting、服化道一系列的粗疏,讓觀影感受一直游離於故事之外,缺乏時代的質(zh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