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時旸)
多么無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譯成《網絡謎蹤》,聽起來不過像是15年前某個矯揉造作的懸疑片,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卻引得眾多影迷驚呼。今年真是“桌面電影”的重要一年,《解除好友2:暗網》的熱門又緊接著被這部《網絡謎蹤》接棒,整個故事都能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呈現,視頻電話、搜索引擎、Facebook、ins、視頻報道……一切一切,從某個角度去看,這樣的呈現方式或許才是這個時代的“現實主義”,我們生活中不面對屏幕的時間已經遠遠低于面對它的時間,屏幕已經是我們視網膜的延伸。
拋開外在形式,《網絡謎蹤》還是一部本分的懸疑驚悚類型片,《消失的愛人》混搭著《看不見的客人》又摻雜一點美劇《謀殺》里的冰冷,甚至在懸疑、驚悚和罪案故事之外,還令人想起那部悲傷又動人的《無人引航》,一個關于親子之間的疏離、走近與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網絡謎蹤》講述一個高中女孩突然與單親父親失去聯系,父親遍尋不得,開始登陸女兒的所有社交媒體賬號自己試圖挖掘線索,最終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兒的過程。
無論故事的設置,懸念的鋪排,反轉的接續(xù),抑或結尾的團圓,《網絡謎蹤》都是一部教科書式的懸疑片,它的外部形式和內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這是它成功的一層重要原因。一切都發(fā)生在房間之內,方寸屏幕之內,一切交流、溝通都在線上,但線上的焦慮與急躁都是線下真實發(fā)生的一切的反射,這樣的形式把每個觀看電影的人也有效地納入情緒之中,人們面對屏幕,看著其中的人面對屏幕,這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獨特景觀。
《網絡謎蹤》一直有意無意地塑造一種“內外有機”的敘述模式,一方面,是有關桌面電影的形態(tài)與內在懸疑故事的內外結合,另一方面,還有尋找女孩的案件破解過程與父親破解女兒內心過程的結合。罪案成為了一個契機,讓原本看似親密但實則早已疏遠的父女關系重新啟動,“尋找”變成了雙重的動作與雙重的動機——尋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尋找女孩的內心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整個故事無非是一個關于“破譯”的過程,破譯犯罪者到底是誰,破譯犯罪動機,破譯女孩的內心軌跡,成長過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從一家人和美的生活開場的,孩子慢慢長大,一家三口的天倫之樂,又是以母親的患癌、斗爭與最終的早逝作為轉折的,從那開始,一切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但實際上的內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維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東西已經不可逆轉地損壞。父親沉浸于記憶與悲傷,但對所有人避之不談,表面上仍然陽光,但實際上偶爾的皺眉、旁人提及亡妻時的回避,才是真的內心黑洞的閃現,而女兒一直扮演著某種乖巧上進的設定,延續(xù)著母親當年對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卻有著無法對外人訴的悲傷。
如果和那部同樣著名的桌面電影《解除好友2:暗網》相比,《網絡謎蹤》更加完整地展現了互聯網時代由社交網絡反射出的所有人際關系、情感模式變化以及生活所面對的各種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時糾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實,也更加全面。其實,故事在第58分鐘開始,突然起了一些變化,曖昧的水花突然被濺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開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學們紛紛在社交網絡上發(fā)布了自拍的視頻,女孩哭得梨花帶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紛紛表演責任感,聲稱隨時準備著為社區(qū)做出應有的貢獻,一個年輕女孩的死亡并不會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什么真實的悲傷,悲傷只會發(fā)生在現實空間之內,一切網絡上顯形的內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攝、發(fā)布、互動的過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傷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們卻都相信或者說愿意說服自己相信這樣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參與其中。
其實,《網絡謎蹤》的底色是團圓和溫暖的,是父親的堅持最終解救了女兒,現實的、真誠的一切戰(zhàn)勝了虛擬的和矯飾的東西。這是人們對于互聯網美好的期許。
嚴重劇透。未觀影者慎入。
僅憑記憶,可能有出入,希望大家補充糾正。
不完全按時間順序。
~~~~~~~~~~~~~手動分割一下~~~~~~~~~~~~~
1. David 第一次跟 Peter 打電話時有好幾個伏筆:桌上的大麻,被 David 打斷的提問(Peter 想說 Margot 需要聊一下媽媽),還有掛斷電話前 Peter 家的門鈴響了(Margot 找他拿大麻)
2. 一個腦洞:Peter 做 Kimchi Gumbo 是不是為了做給 Margot 吃?因為 David 找到的菜譜標題是 Margot/Pam’s favourite kimchi gumbo(這里忘了具體寫的是 Margot 還是 Pam… 求小天使指正
3. Margot 的 gmail 的安全郵箱是媽媽的郵箱,密碼是 Margot 的名字加生日,所以 David 才能一路重置密碼。又一次體現了 Margot 對媽媽的思念
4. Detective Vick 的“演技”真的爆棚,第一通電話就態(tài)度自然地要求 David 告訴他所有已知信息,之后 David 開始挨個聯系 Margot 的 FB 好友,她也自然地要求“一切新進展都要通知我”并且“把那個文件 share 給我”,充分做到了知己知彼
5. Vick 的兒子 Robert 跟 Margot 也是 FB 好友,所以 David 挨個打電話時應該也有問過他,但電影好像沒展示他是如何應對的(很可能是 Vick 包辦了
6. Vick 的 Facebook banner(“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母愛相比”),以及曾幫兒子掩蓋騙錢真相的故事,暗示了她會為兒子付出一切不擇手段(這個其實很明示hhh
7. David 半夜找到那個湖然后把 Vick 叫起來的時候,Vick 一邊披頭散發(fā)往外沖一邊安撫被驚起的兒子 Robert;后來 David 打了人,Vick 在電話里發(fā)火時,Robert 又被驚動進門來,她又好聲好氣地安撫??梢?Robert 很關心這個事件,而且極度依賴媽媽
8. Vick 發(fā)現 David 在湖邊報了警時有一些慌亂,因為這一步在她的計劃外。她原本是想將 Margot 的事件偽裝成離家出走,車被找到之后她才不得不尋找替罪羊
9. Vick 在車被打撈出來后,在電視上呼吁大家?guī)椭褜?Margot,并叉掉了兩個區(qū)域(尸體實際所在地),用的理由是“地形復雜、專業(yè)人員已搜索完畢”。這里我很疑惑有沒有真的搜查過,畢竟這是涉及大量人力的事情,Vick 不可能一手遮天
10. David 打開 Margot 的 Youcast 頁面,剛打開直播幾秒,fish_n_chip 就進來了,并很快退了出去,說明 Robert 一直在關注這個網站和 Margot 的賬號
11. David 在電話核實那個吸大麻的 Derak 的不在場證明時,在 Bieber concert 下面加了一行(confirmed),應該是找其他人確認過。之后頁面上滑后停住的第一行好像是一個妹子,她的不在場證明也是 Justin Bieber concert,不知道跟 Derak 有沒有關系
12. David 買的偷錄攝像頭是黑色的小方塊形狀,逼問 Peter 的時候其中一個滾到了茶幾底下,從另兩個角度的鏡頭中其實可以看到茶幾下地毯上躺著個攝像頭w (話說我記得這個攝像頭原本是放在廚房的櫥柜里,也不知道是怎么一路滾到了客廳茶幾下…
13. David 對人臉的記憶力真是厲害啊,殯儀館那張女孩捧花的照片,換我肯定是直接把頁面關掉了…這里 David 其實是先覺得照片有點臉熟,在 Margot 與其他人的合影中找了一會兒,才想到 fish_n_chip 的
14. David 第二次在 Google 搜索 Vick 的結果有點失真…照理說 Margot 的事情鬧這么大,Vick 的名字也應該滿大街都是,排在最前面的應該是一堆新聞才對
15. Vick 其實沒有主動說過她是 assigned 的,是 David 感謝 assigned 的是她,她才順著話說希望 no case to assign 云云。當然這也是她有意誤導的結果
~~~~~~~~~~~~~~~~~
目前就記得這些,個人記憶不一定準確,希望大家多多糾正或補充~
劇透預警?。?!多圖預警?。。∵@可能是2018年給懸疑迷最后的一個驚喜,全劇節(jié)奏緊湊,拍攝手法新穎,伏筆和細節(jié)非常多,值得二刷。來看看我整理的30個伏筆和細節(jié)吧,歡迎留言補充!
前言:私以為,評判一部電影好不好,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標準。我的標準是,能夠將劇情設計得合理、有真實感,讓觀眾在看的時候相信“確實發(fā)生過這些事”,就算是成功了。懸疑電影還需要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這個就需要非常多看得到和被忽略的細節(jié)來支撐了,本片就屬于細節(jié)伏筆無處不在的電影。
一定要看到最后,一個最細思極恐的地方!
1、 2分50秒 爸爸強勢安利pokemon,margot的桌面壁紙成了皮卡丘,此后壁紙一直扮演了Margot心路歷程的角色
2、 4分10秒 Margot注冊facebook,郵箱是margot.p.kim@google.com(P就是Pamela縮寫)后面Margot的網名都用的mkmania,都是深愛媽媽的體現
3、 4分14秒 Robbie兩小時前點了贊,兇手第一次露面
4、 4分27秒 行程表上全是Piano with Mom,媽媽就是陪伴Margot最久的鋼琴老師,臨終前Margot在她床前彈琴,鋼琴是她們之間最深的羈絆
5.、8分03秒 有個叫Hannah的女人邀請David再喝一杯,說明2個事情:1.David是主動或是被動的在接觸新的女性,試圖忘掉喪妻之痛;2.他們已經見過一次面了
6.、8分35秒 David把“Mom would be too媽媽也會為你驕傲的”刪掉了沒發(fā)出去,這是前后呼應的一個伏筆,也暗示了David不敢在女兒面前提起媽媽,自己也不敢面對
7、8分53秒 右側的推薦視頻里出現了舒緩的音樂和藥物圖片(暗示妻子去世David壓力巨大,開始服用藥物)還有第六個視頻標題“如果你的孩子吸大麻要怎么跟他說”也暗示David應該是有所察覺大麻的事了,這年代,親人都沒有網站懂你啊
8、 9分4秒新聞首頁出現了旅客被困9天后獲救 和 預言降雨量將破紀錄 暗示后面的劇情
9、9分50秒 5月11日晚上弟弟Peter來電,在哥哥說Margot要在學習小組呆一晚的時候,弟弟的神情有些奇怪和擔心,可能是猜到Margot要來這里待一晚上不回家了。弟弟欲言又止是想勸哥哥,跟女兒的溝通中不要避諱媽媽,但是被David打斷了。對于大麻的事情也是一句話帶過了沒有較真,說明在加州大麻很常見,響起的門鈴很可能就是Margot(來吃媽媽的秋葵濃湯,抽大麻嘮嘮嗑)
10、13分31秒 右下角有一瓶黃色的處方藥,上面有David Kim的名字,再一次隱晦地交代男主現在的精神狀態(tài)
11、17分10秒注意看第四封郵件,David回復醫(yī)生的話是“Trazadone sounds perfect曲唑酮聽起來不錯”這是一種抗抑郁藥。 結合先前發(fā)的郵件(圖二),David在16年11月左右開始看心理醫(yī)生,而Pam的告別儀式是15年12月6日。(6分5秒有照片顯示時間)
12、19分52秒 Margot的facebook主頁圖片是鋼琴特寫,她還是很喜歡鋼琴,可為什么要逃課呢?
13、20分54秒 媽媽Pam很細心地給Margot的同學們做了通訊錄,還細心地做了備注。這里Robbie再一次出現,備注是父母在警局,離異家庭,喜歡過Margot
14、25分49秒 Vick的facebook主頁標語是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世界上沒有東西可以和母愛相比。結合頭像和前面的“離異家庭”,暗示出一個溺愛孩子的媽媽形象
15、28分4秒 Margot的密保郵箱是媽媽的雅虎郵箱,密碼是自己生日,表達愛意+1
16、28分46秒 Robbie又雙叒出現了(導演內心獨白 求你了記住這個boy吧 他很關鍵!
17、30分06秒 David制作Margot好友的記錄表用來找破案線索,Vick對他要求的是share不是send,還給share的按鈕特寫了好幾秒,她有沒有改動過Robbie的資料呢?
18、33分11秒 老師說Margot半年前就沒來上鋼琴課了,那時她做了一個決定,要徹底放棄鋼琴,這也意味著放下對媽媽的執(zhí)念。
19、33分45秒 后面跟著Margot豐田車的是Robbie的車
20、43分09秒 這可能是全片最硬核細節(jié),懷疑編劇是任天堂粉。每一只pokemon都有自己的“特性”,Margot希望特性是可以忘掉不愉快的回憶,炸魚薯條希望是變隱龍的復制對方的特性,所以他說自己喜歡pokemon,媽媽患了癌癥,跟爸爸關系不好都是偽裝出來跟Margot套近乎的,確實很符合這個特性
21、49秒30分 Robbie以媽媽警局名義騙鄰居錢,作為一個警察,媽媽卻選擇了幫孩子隱瞞真相,再一次暗示Vick的溺愛,后面甚至不惜包庇孩子殺人
22、52分52秒 Vcik一開口就是“你在湖邊嗎”但之前的對話中David并沒有提到湖,David的原話是她去了最近五個月經常去的地方。 視頻中Robbie也短暫露了個臉,4點鐘不睡覺的他,很關心這個事情的進展
23、53分10秒 精靈球鑰匙呼應了前面Margot真心喜歡pokemon,也是她在湖邊遇害的鐵證,所以David毫不猶豫地報了警,根本沒問Vick意見。他三次質問“你告訴我她只是離家出走了”一次比一次語氣重,也暗示不再信任她了
24、54分2秒 Vick一手扶額頭,一手叉著腰,看著湖面,一臉愁容。作為案件主理人,有了新線索怎么是這副模樣?車子肯定會被發(fā)現,后面該怎么辦,怎么跟媒體說呢
25、57分13秒 下了大暴雨,搜救進度受阻,呼應了第8條的天氣預報。同時接著埋下伏筆:提供了Margot能夠成功獲救的生命之水。
26、76分33秒 短信不回,Hannah只好發(fā)安慰的郵件。好癡情的女子,如果結尾David能跟她在一起談個戀愛啥的,也挺溫情的
27、91分21秒 警察質問VIck,認罪的吸毒犯真的是自殺的嗎?Vick猶豫了幾秒,已經暗示了是她殺的。
28、95分53秒 打字速度驚人的David猶豫了幾秒后發(fā)出了“Mom would be too”承前啟后,Margot也換掉了桌面壁紙,表示父女倆正式打開了心結。
29、96分39秒 Margot在短信里跟裝哭女Abby和抽煙男Derek劃清界限,跟真正關心她的Isaac約了周末見面。豐田也發(fā)來了提車通知,前面注冊facebook的時候我們看到Margot的生日是2001年4月13,現在是2019年4月14,她剛滿18歲。如果這也是廣告植入的一部分,真是太細節(jié)了,全場最佳金主。
30、全片最細思恐極也是最成迷的:看似是一個全程安利蘋果公司macbook和iphone的廣告片,iphone7卻不能幫助警方定位找人?都7012年了。
這部電影我覺得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爸爸David,媽媽Pam,女兒Margot,叔叔Peter,全片都沒有刻意地用對話交代他們之間的感情,但卻通過非常多細枝末節(jié)的地方來讓你體會到他們感情的深厚。例如:
Margot的網名和壁紙,對鋼琴和pokemon的喜愛;
Pam住院后給David發(fā)的郵件還不忘交代家里需要注意什么,給女兒安排什么鋼琴老師,給Margot制作的通訊錄備注;
David陪妻子跑步抗癌,拍攝VLog記錄每一天,因為妻子去世得了抑郁癥,邀請女兒參加各種活動(雖然總被無情拒絕。。)
Peter跟David要菜譜,學著給Margot做她媽媽獨創(chuàng)的秋葵濃湯;
他們都是性格內斂的東方人,或許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天天把Love you,Dear,sweet heart掛在嘴邊,但他們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就像不善溝通的David更喜歡用攝影機記錄生活一樣。導演可能希望告訴我們,只要愿意坦誠地溝通,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如果像David和Margot一樣因為擔心談及媽媽會讓對方傷心,那這種披著保護外衣的愛反而就成了另一種傷害,關系也會越來越疏遠。
你以為自己看了一部懸疑片,其實這是一部教育片。
1、女主沒確定失蹤前,同學都說自己跟女主不熟,確定失蹤后,又紛紛在網上表示祝福、關心,聲稱自己是女主的好朋友……真是假惺惺,只為蹭熱點罷了,讓我想到現在誰誰誰去世了就有很多營銷號或名人紛紛寫文發(fā)圖表示悼念,其實只是蹭閱讀量和宣傳一波自己罷了。
2、我覺得我就像女主,最大眾的社交賬號上經常聯系的人往往都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想想覺得真孤獨;但網絡上又往往會有一個無人角落用來放下真實的自己。
3、網上人人可以評論調侃,他們以為不用對自己說的話負責,殊不知這些話會刺傷當事人的心,他們是不知道換位思考么……
近期最熱門的片,應該就是這部由“韓國周杰倫”約翰·趙主演的“偽紀錄桌面電影”——《網絡迷蹤(Searching)》。
豆瓣上幾萬人評至8.8分,爛番茄保持住 93% 新鮮度,全球飆高的票房成績與討論熱度,都無一例外的指向:它不僅是目前最好的“偽紀錄桌面電影”,還很有可能就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
“Searching”這一行為顯然在不斷地組構成整部電影。電影以每個人都熟悉至極的開機、撥號連接上網作為開篇。我們雖然不知道開場的這系列操作由誰控制,但卻能夠迅速地被這個敏捷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所吸引,在幾分鐘內親自目睹了大衛(wèi)·金的家族構成和生活的全部范圍。
一切過往復雜的情感和事件,都被有效地羅列、打包、丟出。
接著,女兒失蹤了。
在意識到女兒真的失蹤了之后,大衛(wèi)·金在報警之時也迅速地搜索警察的相關信息,同時也發(fā)起他自己的調查。
他進入了女兒的筆記本電腦,從Gmail到Facebook、Instagram和YouCast,開始搜尋她的秘密。
同時,在Twitter上,案件慢慢變成了病毒式的傳播,#FindMargot和#DadDidIt的話題頁面下聚集了網上的“吸血蟲”們。
在層層遞進的瀏覽器窗口和凌亂的桌面之間,故事開啟了不斷的翻轉。
其實,單論《網絡迷蹤》的故事本身,雖然寫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卻也并不能產出多大的能量。畢竟,它依舊是一個在框架內靠不斷反轉而寫就的類型片故事,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高中生女兒突然離奇失蹤,爸爸靠網絡抽絲剝繭地發(fā)現女兒的秘密,并最終拯救了她。
換言之,這是個《消失的愛人》的“社交網絡”版,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擁有豐富的戲劇張力,再在內核中放置入家庭情感、網絡社交關系、輿論暴力等,主題上也就是陳詞濫調地呈現一下這個信息時代隱秘的暴力與宣泄的途徑。
所以,糾結劇情的bug與否,其實是一種無謂。讓這部電影受到巨大關注的可談之處,更在于整部片子都是通過電子屏幕來進行呈現。
這個形式,在結合故事之后展現出了導演與剪輯出人意料的、堪稱神奇的才華,最終獲得了炸裂的效果。當然,這一形式并非生來就能被運用地如此純熟,它經歷了幾年的發(fā)展期。
隨著信息技術滲透進當代人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時代生來便以一種快速率計算的方式而存在。以往聳人聽聞的事件,現在不過是偶爾劃過的某個下一秒便會忘懷的手機頁面;人類情感與心理的表達,也越來越依賴于社交平臺上的電子信息。
許多導演目前都在試圖嘗試將這一影響融入進電影的敘事中,比如哈內克的《快樂結局》、徐冰的《蜻蜓之眼》等,但他們都缺少掌握網絡運行邏輯的基礎知識,也缺乏相應的剪輯組織能力,甚至連屏幕界面本身看起來更可信都做不到。
而《彈窗驚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網》等“偽紀錄桌面電影”的出生,則將這個創(chuàng)想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
它們將畫面確定在筆記本電腦屏幕上,從而嘗試滲透進入觀眾“現實生活”?!八阉鳌边@一人物行為,將故事與形式更好地融為一體,在噱頭中保有了一定的敘事基本標準和連貫力。這類新媒體介入下的前沿數字驚悚片,每一部都自帶話題。
但同時,這類電影也一直無法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似乎一直囿于“偽紀錄片”所創(chuàng)造出的“偽劣真實感”而止步不前——畢竟,現在的觀眾早已不再是上個世紀看《女巫布萊爾》時期會誤以為真的觀眾,更不是在電影之初看到《火車進站》就會嚇地滿電影院亂跑的人。
觀看模式的迅速轉變,已經讓人們對“虛擬-真實”與“真實-虛擬”的臨界點了如指掌,對這些影片的形式,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
倘若麥克盧漢地下有知,估計會擴寫《理解媒介》:曾經,媒介技術不僅延伸人體,賦予人體力量,也癱瘓被延伸的肢體,增益變成截除、中樞神經阻塞感知。而如今,人體走上了開始逐步成為媒介延伸的道路,冷、熱媒介已經徹底變成無數紛飛的碎片,在交融共生中得以整合。
人與媒介進行交互的這一行為,已經邁入嶄新的紀元。
那么,在一個已經沒人會在下載完一部“偽紀錄片”后,還能將自我投入進“偽劣真實”的情境中去的時代,一部電影要如何完成把觀眾拐帶進它的“超鏈接”之中的使命,并將“信息生活”的命題進行包裝呢?
《網絡迷蹤》無疑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先讓我們回憶一下文章最開頭提到的,電影開篇那個不知道是誰的手控制出的“Searching蒙太奇”段落。
之后,電影還提供了一些男主角的行為細節(jié),諸如在得知女兒不上鋼琴課的時候去翻找聊天記錄、在報案的時候去查失蹤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這些恐怕都不是編劇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作,因為這些都不會是人物在那個情境下在第一時間應該做出的反應(連基本的遲疑、呆滯都沒有),倒像是更需要觀眾得知的信息。
隨著劇情發(fā)展,電影在后半段還不斷地將第三人稱新聞片段進行介入。真兇范圍的逐步確定,視角不斷地進行輪轉,以上種種這些都將《網絡迷蹤》影片的構成邏輯顯得更為確切——
它絕不是要將屏幕這一媒介單純作為呈現的形式,以樸素的方式提供所謂的“廉價真實感”來讓觀眾做出“相信”的反應。它不期待大家在這一層面上的投入。
它的選擇是進行徹底地類型化,把觀眾編織進“類似游戲”的抽絲剝繭式情節(jié)節(jié)奏里,讓觀眾在虛擬世界的“下載與觀看”這一行為中,繼續(xù)被龐雜的信息所暗中影響,從而驅動自己“編織快感”。而這恰就是最后一層,由觀眾親自完成的“searching”。
這部電影比之前的“偽紀錄桌面電影”都要有所突破的地方,也就在于這此。
在某幾個時刻,《網絡迷蹤》在影像調度、時空線處理和視角轉變等處理上,是天才的。
比如,電影的結尾,女兒在等待考試結果前,選擇了上網搜索父親當時拯救自己的一系列新聞,這不僅是對父愛的一次“searching”,同時也把之前的第三人稱新聞鏡頭的切入,引作成這個時刻發(fā)生的事。全片的敘事線索在片尾處,突然被分裂成了兩個時空,混淆了之前所有時空關系。
同時,時空線索的處理也不需要人物出鏡進行說明。每次電腦桌面的轉變、系統(tǒng)(windows或蘋果)等瞬間發(fā)生的界面變化,觀眾都能迅速地體察到。觀眾只要通過自己觀察每次鼠標的挪動、網頁的切換,就能在心中重構出人物的表情、心理等屬性。
這在以往任何的類型片里,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做復雜的鏡頭段落設計。傳統(tǒng)意義上,類型片的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分別拍攝的許多鏡頭按照這一構思組接起來,配合剪輯來完成建、解構。
但在《網絡迷蹤》中的某幾個時刻,傳統(tǒng)的機制被不斷地打破,創(chuàng)造出一種姑且可以被稱作“searching”的方式,將角色的潛意識和觀眾的潛意識不斷地換位,從而產生一種變相的錯覺。
此外,之前絕大部分“偽紀錄片”無法擺脫的問題,就是只能給如今經驗豐富的觀眾提供“虛偽真實”,缺乏創(chuàng)造“高級真實”的能力。在鏡頭處理上,“偽紀錄”形式,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敘事限制——觀眾對鏡頭的信任看似必須達到高度信任,獲取信息的空間又僅限于鏡頭之內,從而使得對敘事進行質疑的維度被徹底消滅。
但實際上,在《網絡迷蹤》中,觀眾根本不需要信任里面的任何一個鏡頭。因為這部電影選擇以復雜的快感來取代偽劣的真實,在拋棄“同步”之后,它達成了影像在另一個維度上的真實重塑與形式創(chuàng)新,不再繼續(xù)困在“偽紀錄片”的桎梏里來施舍觀眾“現實”。
正如前面所言,人體開始成為媒介的延伸,我們的四肢、大腦的主體性已經逐漸地被媒介進行偷換。
曾經,這一創(chuàng)想在電影界中只存在于影片的文本內容上(如《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黑鏡》、《解除好友:暗網》等),而《網絡迷蹤》則選擇書寫隱喻于影片構成形式的外殼之中。
可以說,這是一種最新態(tài)的“偽紀錄片”,因為它讓觀眾產生“共感”的方式,不再是通過樸素的“同步(real time)”,而是從一種變相的錯覺里生出來。觀眾在大部分時間都被電影打破并重組了這種感受,而電影也由此擺脫了施舍的行徑,選擇以一種“隨人物搖擺”的方式示人。
這,也許就是未來此類影片在“電影感”上的一個重要走向。
《網絡迷蹤》無疑是一部教科書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導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將真相鋪墊在所有的細節(jié)畫面之中。本文將通過解析影片的魔鬼細節(jié),重溫劇中那些蛛絲馬跡。
《網絡迷蹤》無疑是一部教科書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導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將真相鋪墊在所有的細節(jié)畫面之中。相信很多人會自作聰明地宣稱自己早就猜到了真兇。然而對于本格派推理的作品,“猜”到真相并不是本事,尤其是這部電影涉及人物寥寥無幾,結合時長利用排除法都能想到誰是兇手。真正的有趣的是,當編劇和導演在初期就把所有線索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能否和主角一樣拼湊起所有的線索,邏輯嚴密地得出真相。
看完電影,真正讓人恍然大悟的,便是那些在電影中呈現的魔鬼細節(jié)在結局中一一得到印證。本文將通過列舉這些細節(jié),與大家一起重溫這些蛛絲馬跡。
《網絡迷蹤》絕不僅僅是一部偵探片,Margot的情感線索在這部電影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前5分鐘鋪墊了Kim一家的背景。從最初WindowsXP的開機畫面,建立Margot的個人用戶,一家三口幸福的照片和視頻一一展現。而直到2015年12月6日,母親Pamela Kim因癌癥復發(fā)去世,Margot和David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就在這短短的5分鐘快閃畫面中,其實也隱含著兩個關鍵的細節(jié)。
首先,Pokemon是父親David帶進了Margot的生活:
Pokemon在日后一直陪伴著Margot,也是她最重要的愛好之一。一方面Margot隨身攜帶的精靈球掛飾成為David找尋她的關鍵線索,另一方面Pokemon也是fish_n_chips與她搭訕的話題。而Margot最愛的Pokemon又恰恰暗示了她與父親之間難解的心結。
第二,鋼琴課是Margot與媽媽最重要的情感連接:
在快閃而過的日程表中,我們看到,所有學習鋼琴的時間都備注這Piano with Mom??梢奙argot每次鋼琴課都有媽媽的陪伴。而媽媽臨終前的視頻中也看到Margot為媽媽彈奏曲子。
這為Margot退出鋼琴課留下了重要的情感鋪墊——因為在鋼琴與媽媽聯系緊密,參加鋼琴課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也在影片后期叔叔Peter的話中得到了印證,而這一點David并不了解。
叔叔Peter在影片中一方面是嫌疑人,誤導主角和觀眾的同時也在影片節(jié)奏中引出了一段小高潮。而另一方面,Peter其實很大程度上交代了Margot的情感暗線。細節(jié)方面,前期視頻時,Peter桌上的大麻以及頭像中Fins的球衣不必贅述,相信大多數觀眾都會注意到。另一個細節(jié)是,Peter對David欲言又止:
結合后面的劇情我們可以想象,其實由于與父親沒有辦法正面溝通,Margot將叔叔Peter視為傾訴的對象,很多沒能向父親敞開心扉的話都在與叔叔一起吸食大麻的過程中說過。不過也許是他們答應彼此keep the secret,叔叔也只是希望旁敲側擊地告訴David,只是沒來得及。
那么Margot與David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呢?影片通過一些細節(jié)展示給觀眾,那就是在媽媽去世之后,他們始終無法提起她。這成了父女倆之間難解的心結。在Margot的一段視頻直播畫面中,我們看到,在母親的生日,父親敲門進來,本欲提起這一話題,最終欲言又止,轉移了話題。
這一線索貫穿始終。在影片第一段父女的聊天對話中,David本欲發(fā)送一段Mom would be too. 卻又刪除了。而影片最后,經過了一切,這句話終于送出,父女之間終于打開了心結。
簡單的四個單詞,蘊含了無數情緒??吹阶詈螅念^的暖意油然而生。
之所以把破案線索放在第二段,一則是避免快速劇透,二來我真的認為情感線索是這部電影更值得欣賞的地方。而關于真兇——也就是警探Rosemary Vick和她的兒子Robert,其實導演也在很早期就把線索展現在觀眾面前了。
我不贅述男主一開始檢索到的Vick與替罪者的合影,這張照片在影片最后得以再次交代。這里主要解釋其他的一些線索。首先是Vick的犯罪動機,很明顯是來自對兒子Robert的溺愛和隨之而來的包庇,在影片初期導演便通過男主角的視角向觀眾交代了這一切:
Vick的Fackbook主頁Banner上,寫著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而她的頭像也是與兒子的合影。可見Vick對兒子有無比的溺愛。而更重要的是,為了暗示David,Margot有可能是離家出走,Vick講述了自己與兒子的故事。在這段故事里,我們看到Vick作為警察為了兒子有違正義與原則的行為。初期我們和David一樣,把這當做一個玩笑一笑置之。而當真相揭示出來時,我們發(fā)現Vick對Margot做的一切與之前替兒子隱瞞詐騙行為如出一轍。
而當我們回看電影,不禁發(fā)現更多線索實際上早就指向了Vick。當David報警之后,Vick第一時間聯系了David,在電話中,Vick擔心David會擅自行動,說道“We'll handle the ground inverstigation”(我們會負責基礎調查),并且在David擅自找嫌疑人麻煩時幾近失控地憤怒。我們以為她是作為警察受到譴責而震怒,而回想起來,恐怕她是擔心David調查到兒子之后采取過激行為。
而在David開始整理Margot的人際關系表格時,Vick不忘提醒David將表格SHARE給她。
SHARE而不是SEND,鏡頭甚至意味深長地給到SHARE幾秒鐘?;叵肫饋?,這一舉措尤為關鍵。Vick需要實時了解到David的調查進度。甚至由于Vick深知兒子在Margot的Fackbook聯系人中,SHARE的行為是否幫助Vick掩蓋了兒子的線索,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至少鏡頭中我們在表格里沒有發(fā)現Robert.
實際上Robert確實在影片早期就交代給了觀眾。當David打開塵封近兩年的Windows XP查找過去的聯絡人時,在中學時期的名單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名字。
導演證實這就是Vick的兒子Robert。這個喜歡過Margot的男孩子或許一直暗戀著Margot,以至于日后發(fā)生了一切。這也許是導演玩的小技巧,但是另一個小技巧如果觀眾能夠盡早識破的話,其實早就能夠發(fā)現真兇了。
在David凌晨發(fā)現Margot的目的地后,第一時間聯系Vick未果,而當4:22分接通FaceTime的時候,Vick露出了關鍵的馬腳:
回想David給Vick的語音留言,只是提到了“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five months”(她是去她過去五個月常去的地方),只字未提任何湖。而接通FaceTime時畫面指向天空,根本不可能發(fā)現湖面。所以第一時間意識到“the lake”的只有可能是真正的兇手。
而彼時David盛怒之下并沒有注意到這個漏洞,而導演通過畫面導航引導,提前讓觀眾腦海里印入了lake的概念,這使得這一漏洞得以蒙混過關??峙逻@也是本格派推理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回看這段畫面,Vick的表現顯然是慌亂緊張多于焦急的,甚至于畫面中Robert在門后窺視,顯然是做賊心虛。而這一細節(jié)卻非常容易讓人忽略掉。
除了情感與探案線索,更重要的是影片幾乎沒有一個無用的鏡頭。不少看似不經意的細節(jié)畫面其實都對整個故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所有人都會記得,在影片中段,出現了一段新聞報道的視頻畫面。
第一次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們以為這僅僅是交代搜救工作的困難。可是誰也想不到,這其實Margot得以生還的救命雨。恰恰是這場暴雨,讓荒野中的Margot可以補充水分,堅持到救援人員到來。
而在影片初期,David不經意的瀏覽新聞畫面中,我們還看到了另一個關鍵細節(jié):
或許正是這則新聞給了David心理上的信心,而在影片初期出現,也暗示了電影會以Margot獲救的喜劇結尾出現。
另外我們通過David對Margot社交媒體的檢索,也逐漸窺視到失去母親的Margot的內心世界。她的孤獨感,以及周遭的疏離,都讓這個女孩不得不自己面對一切。在轉投Tumblr的第一天,Margot發(fā)表了第一條狀態(tài):
時間是2016年12月30日,幾乎是案件發(fā)生前的半年前。而鋼琴老師說Margot半年沒來上鋼琴課了。結合照片恐怕那個時候Margot痛下決心放下鋼琴,同時也放下對母親的執(zhí)念。可惜一切并不容易。影片的最后,Margot重拾鋼琴,申請了鋼琴專業(yè)。而與父親打破隔閡,也真正放下了對母親的執(zhí)念。
Margot的電腦壁紙一直是與母親的合影,而經過了一切,Margot換上了與父親最新的合影。
男主要感謝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兒,還會被廣告騙2萬塊。
確實是重新解讀電影語言,節(jié)奏快且充滿代入感,我們每一天不就是這樣過嗎。給剪輯師加雞腿!故事本身講得也好,情感和懸疑結合完美,鋪墊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發(fā)展都順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換一個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會顯刻意。題外話:John真是英俊啊我從進劇院第一眼看到他開始就不會呼吸了媽呀
全程通過一個桌面,把案件的懸疑性帶到那么強的地步,佩服!有個細節(jié)很贊:當爸爸首次聽說湯不熱,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薦的是Tumblr。嗯,細致的推理邏輯可見一斑(請點贊)~
這個劇本和這個表演實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亞裔在好萊塢獲得尊重應該是靠searching這種硬實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三星半。感謝google,感謝facebook,感謝twitter,感謝gmail,感謝youtube,感謝youcast,而我一個都上不了
評價名不符實…《暗網》先入為主,這部就一點也不驚艷了。
Amazing! 劇本寫得太好了,千回百轉。幾乎沒有實景拍攝,但節(jié)奏感超強。這種拍攝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為什么兩個尖臉生出一位餅臉。
看到結尾回想起一個細節(jié),媽媽電腦里保存的班級電話簿,上面有真兇的聯系方式來著,備注寫著:家長在警局工作,離異家庭,喜歡瑪格。
9.6/10 不帶腦子這片子可能會讓你震到。僅僅是幾臺屏幕,外景也沒多少;硬是被導演玩的反轉再反轉,從節(jié)奏掌握到劇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給弄好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張帥臉享眼福,還要糾結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絕對又有人又要說自己早就猜到Boss,顯聰明打低分雞蛋里挑骨頭的。
還是得瘦,從前置攝像頭里看,才會好看。
不用說最親近的父母了,隨便讓最好的朋友隨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發(fā)的東西,他們都會what's the fuck!
為杰倫瘋狂打call!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碼,跳轉幾次郵箱就可破譯;看似無比相熟的女兒,連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來代表身份的頭像,竟是無需版權的圖庫模特;本來孤立寡言的女孩,卻在直播軟件里袒露心扉。最親近的女兒卻比密碼還難破譯,最沉默的女孩卻比模特還健談。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當你在凝視它,它也在吞食你。
其實拋去形式的話,故事本身還是比較狗血的,反轉說服力也欠缺。但因為堅持把所有的鏡頭都用各種電子熒屏展示,除了電腦頁面還有電視新聞、監(jiān)控錄像等等,有種奇異的滿足窺探欲的感覺。整部電影就好像在網上找到一個都市傳說之后拼命谷歌了兩小時看遍各大論壇各種留言的感覺。作為新導演的第一部長篇,把形式拿捏的還是得當,甚至有些太老練了。不過這部電影和亞洲首富連看會令人思考,一部是瘋狂拿自己的膚色洗腦,一部是完全隱去亞裔背景,完全兩個極端啊
形式絕贊!媒體狂歡和換女號兩段最驚悚帶勁,網絡時代的可怖之處由此表露無遺,但故事整體落后當下的網絡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鏡》都拍到哪了,這才哪到哪。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非常新穎的表現形式,整個故事都在電腦屏幕上完成,節(jié)奏感把握得極好,多處反轉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鋪墊又覺得順理成章,懸疑的氛圍持續(xù)到結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極溜,導演說想要通過影片表達網絡有時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個主創(chuàng)拍片十三天卻在電腦前剪了兩年!
從頭到尾都是電子屏幕這個設定太酷了!導演在形式主義上做到了完美。一個父親在女兒失蹤后抽絲剝繭的尋找真相,各種峰回路轉都暗藏鋪墊、合情合理,還有親情的對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懸疑片不好說,但絕對夠原創(chuàng)、夠新穎~~~感謝互聯網救命之恩?。?!
不要隨隨便便就死掉,不然馬上會有人變成你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