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英明真是耐看型,之前看《我的恐怖妻子》就覺得這男人真天生就是演無腦渣男的料。這部片子里完全另一種氣質(zhì)了。兩部作品差不多同時期了,小明詮釋的都很好。
劇情來說可以給更高分,但是場景和鏡頭語匯太雜亂,看不清重點,色調(diào)明暗不統(tǒng)一,道具和化妝也不細膩,導致影片有很多時候顯得粗糙沒質(zhì)感;配角幾個片段太出戲,使得本身可以更合理化的劇情變得有點掉線,真的太可惜啦!劇本不錯的,完全可以呈現(xiàn)的更精彩,可惜遼。為數(shù)不多可圈可點的細節(jié)部分算是演播室那部分的燈光運用,看完全片以后再回看給到仙堂的燈光,還是有點呼應在里面的。
這樣的懸疑片里面居然還夾了一條真愛線,加分了??唇榻B說是翻拍了韓版但有改動,會再看一下韓版的,因為劇情真的很不錯。
總體來說還是看了不虧值得一看的懸疑片,屬于法律與私刑共同勝利的大結局吧。
故事的結尾,討論的主題,依舊是人性中善與惡的斗爭和如何被定義,人在公權與私刑中如何做出抉擇。
電影選擇了皆大歡喜的處理方式,也是常規(guī)的處理方式。
那么,讓我們換個結尾吧:
取消刑警發(fā)現(xiàn)東京塔的滅燈這個設定,意味著追訴期不會因為刑警妹妹的死而得到改變。
刑警沒有能夠說服整容男利用公權力制裁兇手。
整容男用繩子勒死了兇手。
整容男被警察帶走時,將戒指掉在了現(xiàn)場。
一年以后,陸續(xù)出現(xiàn)老人被勒死的案件。
經(jīng)查,死亡的老人們劣跡累累,大多數(shù)是在某地震時期,因為緊急避險做過殺人之舉。
刑警男在案件現(xiàn)場陷入沉思。
鏡頭回閃:
鏡頭①:兇手男將捆起來的刑警妹妹強行喂飯:“我不準你死,你便不能死。”
鏡頭②:兇手男:你就是用這只手戴戒指的?用斧頭剁掉刑警妹妹的左手。
鏡頭③:兇手男交代刑警妹妹被殺后,嚎叫:將其勒死,分尸,尸體在我出差時都不知道被我扔到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了。
鏡頭④:兇手男住宅附近發(fā)現(xiàn)的刑警妹妹的白骨,只有一只左手。
鏡頭⑤:整容男殺掉兇手男時,附近透視鏡子中的一個模糊背影,看著一個之前最愛的人活生生勒死了現(xiàn)在最愛的人(斯德哥爾摩)。
鏡頭⑥:一個赤腳女子用右手,撿起了落在現(xiàn)場的戒指。
最近,特別喜歡觀看反轉(zhuǎn)類的電影。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比如:《調(diào)音師》等等。之所以喜歡這類型的電影,大概就在于這些電影可以帶來“爽”感。這種“爽”感在于突然之間明白原來是這么一回事,難怪前面是這樣。比如《第六感》。前面的部分,一直在講布魯斯·威利斯打不開房門。自己也一頭霧水,不明所以,不知道這是要表達什么。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但是看完結尾,你再回想這么一個細節(jié),你會驚詫,你會震撼。這種驚詫與震撼,帶來了一定”爽感“。
佛陀講“悟”,當一個人悟到一些東西的時候,他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悟”帶來的由內(nèi)而外的喜悅。比如:一件久久想不通,也無法釋懷的事,忽然之間,想通了,天地之間瞬間明亮。這時候的你,就處于“悟”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會帶來一種“爽”感,頃刻之間,活蹦亂跳。這跟得了第一名,得了什么獎之類,有所不同。那個喜悅是來自外在,而這個喜悅有心底而起。
懸疑片還滿足了人類一種心理需求,即蔡格尼效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我們不知道幕后真兇是誰,所以我們一直要看下去,看下去,要滿足內(nèi)心的“答案”,來“補全”腦海中的那個小缺口。
《22年的自白》有多處反轉(zhuǎn):第一處反轉(zhuǎn),曾根不是兇手,是騙子。第二處:真兇出現(xiàn)。第三處:真兇不是“真兇”,是花錢雇來的。第四處反轉(zhuǎn),刑警才是寫書的人。第五處:曾根是麗香的未婚夫。第六處反轉(zhuǎn)是:節(jié)目主持人是兇手。第七處反轉(zhuǎn)是:失效期沒過。
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拍過來,我們應接不暇。但或許是太集中了,有反轉(zhuǎn)帶來的爽感,到后來,就疲了,只剩了“哦,這樣啊?!比绻?jié)奏把控稍微好點,就像《調(diào)音師》那樣,隔上那么一段時間,拋出一個反轉(zhuǎn),這樣子,或許會更好點。
贊嘆的是,這部電影的劇本改了37次,或許正是如此用心。劇本里的每句臺詞都顯得很扎實,不是為了說話而說話,而是處處都埋著一定的伏筆??傊軡M意。
不想復習期末考,想去看電影,翻了翻上映的片子,就這部想看。結果附近的電影院就一家上映了這部片子,而且一天就一場,所幸時間不錯,二話不說買了票。
對于這個故事,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節(jié)奏很緊湊,有反轉(zhuǎn),鋪墊很好,敘事流暢,很有誠意的作品了,很奇怪排片為什么這么少。
兇手因為自己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親眼目睹好友被勒死而留下了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并把傷害加在許多無辜的人身上。作為上帝視角的觀眾來說,這簡直是個很變態(tài)的事了。兇手讓一個普通人眼睜睜看著自己至親至愛的人死在自己面前,以滿足自己破掉的內(nèi)心,想想就覺得毛骨悚然。把殺人過程錄像,作為作品欣賞,卸下面具,在社會中還是留有一席之地甚至社會地位還挺高,戰(zhàn)場上留下的心理陰影到底能讓一個人的內(nèi)心扭曲成什么樣?
看完這個電影,其實很想上戰(zhàn)場看看。哪怕知道自己是個心理很脆弱的人,平時看到點小出血都會惡心的不行。哪怕自己的心愿是世界和平?jīng)]有戰(zhàn)爭,但心愿和現(xiàn)實還是有差距。
其實這個故事跟非自然死亡里最后一集的劇情有點像,都是找不到兇手,找到了又無法讓兇手伏法,最終復仇心切的人想動用私刑,一命換一命,卻被正義的警察和法醫(yī)找出破綻,最終讓兇手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樣的套路,前后連在一起看的,倒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非自然死亡里兇手的那張臉,留下的陰影有點大……
劇情還算不錯的,尤其演員表演很到位,雖然剛開始就猜到出書的不是兇手,不過到里香未婚夫借車,然后聯(lián)想到攝影師地圖丟失我才猜到主持人是兇手。算是小小反轉(zhuǎn)了一下。雖然叫不出名字,不過主演都挺眼熟,演技不錯。其中感覺最反轉(zhuǎn)的就是刑警才是出書人。我一直以為他只是知道事情配合演戲而已。不過結尾在別墅那點感覺處理的不是很好,草草的交代了主持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然后就沒反轉(zhuǎn)了。這點有點可惜了。
看完最大的印象是伊藤英明確實無比英俊帥氣啊,撲面而來的荷爾蒙!藤原用力過猛的演技放舞臺上效果會很好,放電影里仿佛就是在告訴觀眾他在演戲。再加上兇手的登場設計和關鍵人物間聯(lián)系的說明都非常隆重和刻意,可以說沒什么懸疑可言。
SIFF2017衡山電影院那場的觀眾太可愛了,大家笑點和驚呼點都好一致啊!特別是整容拆線露出雙眼皮那里!
緊張刺激過癮。猜到會有反轉(zhuǎn),雖然結局沒有中途好看,但整體氛圍,氣氛營造都無可挑剔哦。#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釣魚的最高境界,讓罪犯自投羅網(wǎng)。
3.5 出色的氣氛營造與配樂、千回百轉(zhuǎn)的反轉(zhuǎn)設計,“多媒體影像”的媒介引入也算還行——并非只是《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搜索》那種空有其表的介入,而是無孔不入的混亂臨場效果和“鏡像”概念。至少在噱頭上,還是展現(xiàn)出了新式社會派推理抓人眼球的一面。
咧嘴的小明猴猴看
多媒體影像,互聯(lián)網(wǎng)元素和音樂使用都很突出,其他略一般。餅哥形象怪怪的,顯然不如同期的《反轉(zhuǎn)》可愛
要不是片尾有字幕我都忘了原作是韓國的 邊想著日本拍片的真喜歡探討ジャーナリズム邊猜誰是真兇 不過最大的疑問是 野村周平如何整才能整成餅哥
感覺整容失敗
還行,就是周平整成餅哥,臉越整越大這個設定比較蒙太奇。
#siff#開篇的蒙太奇很精彩。原來是韓影《我是殺人犯》改編的,怪不得那么狗血又那么蠢萌,增加了些伏筆和推理元素,設定也更加合理,可惜缺少樸施厚身世那么“傳奇”的演員啊。藤原龍也夸張的演技終于有了施展的余地。
在電影院看真的値回票價誒!看完你就知道為什么早就身負命案無數(shù)的餅哥哥就是冒著被日本觀眾審美疲勞的危險也要接這部戲了!!
霓虹演員番位太講究了,看一遍片頭的卡司順序就能猜出來大致劇情走向了,仲村亨的特出,還有周平dd一出場那么點戲份立馬想到怎么回事了,不過演員選的還不錯,餅哥小明和仲村亨三個人完全撐起了這出戲,個人覺得餅哥演技進步很多,能收的住了,以及我果然很喜歡大夏天在冷氣開的很足的影院里看犯罪片啊
我建議去看看隔壁小栗旬演的ミュージアム,先看哪個都行,看完就知道日式推理玩的梗翻來覆去就那幾個。必須贊一下餅哥和小明的演技呀,對比之下新一代小鮮肉的周平君就蒼白多了。然后看之前注意時效和各位主角大概的年齡,這樣可以看到一半就分析出兇手。最后劇透一句,這部電影是一個PTSD的抖M的故事
好看過韓國版。
這張臉啊。。。埋的梗倒是不難猜,故事本身還算挺好看。殺殺時間,看后即拋。
小明的演技常常很容易因為顏值而被忽略,其實他每次都是不動聲色地演什么像什么,這次的警官角色也是如此,看妹妹錄像那一幕的情緒拿捏很到位。餅哥頂著牛郎造型繼續(xù)朝演技派發(fā)展。沒看過韓版,也無意比較,單從電影本身來說,是近期很好看的邦畫。前半部分的節(jié)奏特別抓人,可惜到了后面有點泄氣。
默默地站了一秒小明和餅餅的CP。以及餅這么大歲數(shù)了還一身的少年感,太不容易了,至今沒有被小朋友們叫“餅叔”真是太好了(獨力撐住我們的青春)。懸疑方面其實不行,讓小明那么毫不猶豫地一次次去救餅,又給一個路人那么多戲份,膝蓋都知道誰才是真兇了。三星給兩位主演的演技。餅餅超強的基拉氣場!
很多日本電影的名字仿佛生怕觀眾不知道劇情是什么……
四年前看過韓版《我是殺人犯》,講的什么故事基本忘了,只記得打得很火爆,今年日版的《22年后的自白:我是殺人犯》,翻拍得還不錯,有人情味,故事起承轉(zhuǎn)合基本在邏輯范圍內(nèi),作為推理片值得一看,藤原龍也、仲村亨、伊藤英明、巖松了這些演員都是正常發(fā)揮,“倘若重生,仍愿為我”這句廣告詞很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