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跟華裔飯館老板喝酒時候聊了很多關于大馬華裔的前世今生,明清兩朝從中國南方移民回去的華人與印度族和馬來土族構成了馬來西亞主要種族,其中馬來人自稱土族并且采取種族政策區(qū)別對待華族和印度族。馬來西亞1957年脫離英殖民獨立以來一直采用同化其他民族的方法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優(yōu)勢,新加坡曾經作為馬來西亞的星洲府,也聚集了更大量的華族,這部分華族通常由福建,廣東(潮汕),客家,海南人組成,其中包括明清華族和馬來族通婚而形成的新的族群-荅荅,娘惹,這部分華族長期沿襲中國傳統(tǒng)風土習俗,以唐人自居。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建國后,大力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忘平衡各族群利益,秉持和諧共處的原則,積極團結馬來族,印族,歐亞族,是新加坡成為多民族共生共治的多族群發(fā)達國家。
80年代,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有過很多的文化交流,新加坡的影視劇也作為不同于當時TVB港劇之外的一股清流充實著國內的影視劇市場,如《天涯同命鳥》《一代梟雄》等,作為華人世界共同命運傳承的文化再現,新加坡的影視劇也大多描寫華人在舊時代的苦難抗爭為主,極少述說和馬來以及其他族裔的文化碰撞和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的故事》這部電影從華人內部的家庭矛盾以及傳統(tǒng)習俗矛盾,與新加坡乃至東南亞地區(qū)的民族分歧糅合在一起來描述,共同構成了新加坡華人世界的主要旋律,在以國家資本主義為政治形態(tài)的新加坡,華族和其他族裔和平共處,和諧發(fā)展才是新加坡生存發(fā)展的不二法則,因此,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說,可是說華人視角之下的主旋律電影。
電影《我們的故事》用喜聞樂見的小橋段從微觀層面來表訴各民族的大同,如:馬來朋友和印度岳父和華人弟弟在醫(yī)院的對白。
印度岳父:你們怎總是在政府出政策之前就開始嚼舌頭呢。
印度媳婦:我們印度人也愛嚼舌頭啊。
馬來朋友:其實我們馬來人也愛嚼舌頭。
大家哈哈大笑。
再比如曾經作為政府公職人員印度稽查員不顧及曾經被女主人公-招弟的弟弟毆打,不計前嫌幫助招弟一家營救阿坤。
再比如,馬來人朋友在國民登記的時候也和華族人一樣,也產生過,留在新加坡還是去馬來西亞的動搖。
此類對各民族文化習俗異同的描寫不一而足,但基本放在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大基調去敘述。
作為幾千年沿襲孔孟之道的華族內部也因為傳統(tǒng)和風俗而矛盾重重,電影也花了大量篇幅加以描述: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封建迷信這些根深蒂固的糟粕在一直沒有經過革命洗禮的南洋華人社會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在封建禮教傳統(tǒng)數千年的影響之下,家庭,家族永遠是大于個體的,個體作為家族的符號的一在家族中享有一席之地,個體所做的貢獻永遠服務于家族,這在新加坡近代發(fā)展歷程是濃墨重彩的,也是刻骨銘心的。當然這也是泱泱華夏泛大中華區(qū)的共同記憶,不管從南到北,不管姓資姓社,誰家沒有叫招弟的親戚朋友,那個印象中沒有個任勞任怨,逆來順受的“大姐”
看看內地以及港灣的影視劇對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的妥協(xié)和尊崇一向都是出奇的步調一致。也只有在時代的洪流之下,在市場經濟吹枯拉朽中,隨著自我意識的崛起,我們才漸漸反思那些根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慢慢摒棄那些封建觀念。這也是進30年的光景。
電影篇幅夠長,上下兩部加起來近4個小時的時長,可以裝下足夠多的信息,情懷和愿景,可以隨著新加坡建國時期的社會變遷一直橫跨十年光景來講述我們大家(華族)的故事,可以說是難得一見,也是難能可貴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同樣讓很多國人產生了共同記憶共鳴,一些童年往事,似曾相識,無比遙遠,有近在咫尺。一些場景如:招弟給孩子們捉蟲,大家拿臉盆接屋漏落雨,煙花(穿天猴)對射,等等比比皆是的小細節(jié)同樣是我們的童年記憶。導演通過這些童年共鳴鋪墊劇情,竟然渾然天成,豪無違和,真心體現了導演-梁志強的故事駕馭能力-想破頭也想不到姐姐為救被反鎖在土廁從茅坑鉆出還被弟弟誤以為是鬼的橋段。真實而又自然,水到渠成,感人肺腑,生活感十足。
最后,隨著新政府的進步,隨著新國家的發(fā)展,人們抗水患,搬進組屋,共同響應著新加坡政府的號召,不分族裔的擔負起國民的職責,恰恰也應合了新加坡國家資本主義的政策。另外新加坡的一些房屋政策也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中國大陸的住房改革。公積金的存廢討論倒也應景這部電影了。
最后的最后,“我們都是一家人”這樣的表訴還在老一輩的微信群里發(fā)揚光大,在導演這部電影以后的時代里,這種聲音越拉越像一種“自嗨似的攪混水”啦。
雖然劇情里有很多歷史的東西,然而我看到的是溫情與正能量。女主是個舊社會且有著舊思想的樸實的婦人,被嫁作二老婆,因沒生兒子而被趕出夫家,回到娘家,娘家也說她不祥不肯收留,本是一個悲慘且沒有人情味的開頭,然而婦人通過她的勤勞慢慢改變了一家人,沒有特意改變,而是勤勤肯肯,努力向上的勞動。經過時代的變革,一家人慢慢走向更好的生活,而通過一些只困因為親情而不計較一切,而慢慢感化了哥哥和父親……
在這個疫情無法出門的日子里,負能量越來越靠近,這樣的片子看了后,覺得只要生活積極陽光,后面的燦爛美好一定會到來……
看這部電影時值昆明瓢潑大雨,昆明北市區(qū)及大量街道被雨水淹沒,新聞記者照常走上街頭報道洪水新聞,諷刺的是這大概是昆明遭遇水災的第N個年頭了,ZF對街道進行了無數次修繕、改造、施工,但該淹起來的地方照淹不誤。當我看到故事主人公一家被水淹到齊腰,政府解救災民(自動忽略狂蟒之災),并大力修繕疏水工程,我由衷地為這部新加坡主旋律影片感到敬佩,你要知道昆明是一座高原城市降水量不算大,但一場大雨還是成了城市建設的照妖鏡。有人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是這句話說得時間之久,都快變成陳詞濫調了,高唱GDP的今天,普通的雨水仍然是困擾普通市民的“天災”。
雖然新加坡的言論自由仍然受國際社會的詬病,但是新政府為國民做的實事搬到了大熒幕,我居然毫不厭煩的看完了,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難史,有不同民族鄰居間友情,也有政府作為執(zhí)政者的反思和轉變,暴力的城管變成了說著馬來語和英語的印度居委會協(xié)調員,這種轉變夾雜著一邊倒的明珠選舉和嚴厲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跡并延續(xù)至今。我說不清楚新加坡的成就到底是時代的幸運還是社會的努力,后來我知道中國政府很多方面都借鑒了新加坡經驗,譬如公積金、廉租房等等,我只簡單地覺得當十字路口積著排不走的雨水我沒辦法走過去,那永遠是他們的故事。
昨天中午,點開優(yōu)酷,無意間發(fā)現了這部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簡介中“海外華人的故事”幾個字搭配類似下南洋題材電視劇的海報封面,一看就是外婆最愛的劇情,我就猜到一定好看!
電影中的插曲十分復古懷舊,搭配60年代新加坡華人日常生活的畫面,讓我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回到了那個坐在外婆腳踏車后座的小不點,回到了外婆牽著我的小手走在農場路上,聽到農場場部的大喇叭傳來的歌聲,就像一杯馥郁芳香的濃咖啡,喝了久久回味。
果不其然,令人熟悉的閩南語系和馬來語帶來的異域風情,搭配恰到好處的高潮和戲劇性情節(jié),看到結尾意猶未盡,我和外婆都愛看,很有共鳴!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農場的生活片段,雖然算不上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卻充滿了暖暖的溫情,親情、鄰里之情和大時代,跨越地區(qū)和種族,有著說不完的故事,真實質樸,溫馨感人。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獻給新加坡,也是獻給東南亞華人,獻給潮汕人、福建人的電影。新加坡華人通常由福建,廣東(潮汕),客家,海南人組成,這部分華人長期沿襲中國傳統(tǒng)風土習俗,以唐人自居。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幾十年前東南亞華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身影,以及他們身上那份難能可貴的品質。如果你的祖上有人去“過番”,看這部電影,想必更會感慨頗多!
剛好今早和好友LF聊到關于家和家人的話題:
她是一個非常戀家的女孩,其實我也一樣。她說:“很多時候,感覺撐下去的理由真的是家人。看來看去,世界偌大,家人給自己的愛,即使不是所有,卻很真摯,人生在世,好像追求的就是一份真摯的情感,友情,愛情,親情,有人發(fā)自內心的愛你,真的是一件勝過所有美好的事情。
我回答她:“沒人能比家人更重要 ,沒人能比家人更愛你。在家不知離家人的苦,離家方知想家人的愁。我們要珍惜我們的家人,畢竟有家人的地方才有家。不過,人生的最高理想是把朋友變成家人,把家人變成朋友,哈哈哈?!?/p>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一家人的感情歷經悲歡離合愈加深厚,文明新思想代替迷信舊思想,組屋代替村落,生活越來越好,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也都成了一家人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該有溫暖
有人的地方就該有互助
有人的地方不能只有利益
要說電影吸引我的地方,除了能在視覺上喚起我在農場外婆家成長的光陰故事,還有就是聽覺上,這部電影是以女主角的大女兒的第一口吻介紹整部影片的,給你一種聽當事人當面給你回憶往事的觸動感,又有一種你在翻閱主人公寫的一本自傳,一本舊日記的感覺:
1958年出生的我,1965年和媽媽及兩個妹妹被大媽趕出家,原因是因為大媽不能生養(yǎng),后來爸爸娶了二房,也就是我的媽媽,結果我的媽媽接連生了三個女兒。在那個年代,生女兒和沒生沒多大區(qū)別。
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們去了四叔家,四叔是媽媽的親生父親,因為算命的說媽媽的命不好,和家人相克,于是不讓媽媽喊她爸爸。就這樣,媽媽喊自己的父母叫做四叔四嬸。在嚴重重男輕女的年代,女主作為家里的長女,其名字也是取的極有代表性,招弟。這使我想起,我外婆的好朋友叫做惜弟,其實是一樣的寓意。
我們來到四叔家里,四叔和大舅都不愿意我們留下來,他們說家里也沒有位置,也沒有條件供我們這么多人吃住,后來四嬸說讓小舅把房間騰出來給我們住,小舅和表哥表弟一起住。其實大舅和四叔可能還是不想的吧。
等四嬸這樣安排完,媽媽的羊水就破了,后來大舅他們趕緊把媽媽送去了醫(yī)院。醫(yī)生說是一個女兒,媽媽崩潰了:“老天爺啊,為什么這么對我,難道我就生不出來一個兒子嗎?”說完這話,醫(yī)生說肚子里面還有一個,還有一個呢。
媽媽又鼓足了力氣生出來了一個小弟弟,生了一對雙胞胎,小舅激動的想進房間看看,但是四嬸說男孩子進月子房會長不大的。小舅不屑的說這原來就是我的房間,但也沒有進入媽媽的月子房。頭上一顆痣的是我的弟弟,兩顆痣的是我的妹妹。這年,也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家了。
四叔又請了人來看相,看相的說妹妹的命克人,放在早期的唐山那會兒是要被掐死的,但是弟弟的命好,是大富大貴的命。四叔說還好有個命好的,但是妹妹他們決定想個辦法送她離開。看相的剛走一會,表弟(或者是表哥)就摔破了頭,流了血。
四叔就借此來到我媽的面前說,都是因為我們來了,才帶來了麻煩。威脅媽媽說要么把妹妹送走,要么媽媽就帶著我們全部離開。媽媽為了我們可以留下來,無奈的聽了四叔的話,把妹妹送人了,沒有人能體會我們當時的那種感受。
當時人們的思想還是如此局限,小女孩就被從小教育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女兒是草,兒子卻是寶。想起我自己的身世,如果當初媽媽不是為了不讓我被送人,被逼無奈主動提出離婚,如果不是外婆辛苦把我撫養(yǎng)長大,我現在的生活定是千差萬別的,你們可能也不會認識到現在這個小雅了吧...
為了能在家里做出一點貢獻,媽媽開始幫別人洗衣服賺錢補貼家用。后來,一個媽媽原先嫁過去那家認識的一個好朋友遇見了媽媽,她還給媽媽介紹了一份活,自己弄豆腦花和豆汁水去街上賣...后面的劇情小雅就不劇透了,想知道的推薦去看下這部電影。
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種小人物映射出時代變化的電影手法,有很多細節(jié)刻畫顯得非常有血有肉,就好像在看新加坡版本的《請回答1988》,重點是不看字幕我都能聽懂的閩南語系方言,親切感更是倍增,還有那些大都相同的節(jié)日風俗習慣和老人家的講究,真的回憶感滿滿,我們的情緒隨著人物的命運悲喜交加,人物的命運隨著時代的變遷起落沉浮。
我相信能拍出個人風格的導演都是有情懷的,而最能打動人的情懷就是本土情懷。當聽著咖喱味的英文,鄉(xiāng)音濃郁的華語,我和外婆都被迷住了,方言是我們自出生第一個掌握的真正的母語,有了它的家,才有了真正的歸屬感,不是嗎?
曾經
我們以為沒有明天
我們的故事
在時代與命運面前微不足道
但,卑微就是活過的證據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我們的故事》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月雅島(yueyadaooo)
(一個三亞追夢少女的精神島嶼,島上有她的人生奇幻歷險記)
一部新加坡電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剛分家時為時代背景,給人做小的二太太因為丈夫過世,又沒能生出兒子而被大太太趕出家門,帶著幾個女兒,挺著孕身回到鄉(xiāng)下娘家。作為家中大姐,自出生時便因為是女孩而被說不祥,只能稱自己的父母為“四叔”、“四嬸”,此番回到娘家時的處境可想而知。 劇情橫跨數十年,從村落生活到政府組屋,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同處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觀音,閩南語、馬來語、印度式英語穿插其中,熱熱鬧鬧,導演也借由這部電影讓世人對新加坡的發(fā)展歷程作大致了解。相比較之下,大姐的奮斗史倒不足以成為影片的出彩之處,大姐在重男輕女的文化環(huán)境里一味隱忍和退讓亦是讓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運欺辱,這點在電影里還算寫實。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聽。
剛剛看完兩部。我是閩南人,影片里面的閩南語正是我們泉州的方言口音。從小到大也會旁聽家里長輩提起關于某些親戚下南洋的故事,很親切。影片里面從當地華人的家庭環(huán)境觀念習俗也是一摸一樣。很感人溫情。我的媽媽也是家里的大姐,她的小時候在家里就因為是大姐也必須承擔所有家務以及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因為當地閩南文化的包辦婚姻,她也沒辦法選擇自己的人生,而嫁給了我不爭氣的爸爸。當我出生的時候,就因為是女孩,爺爺奶奶就沒來看過我們。接著妹妹的出生,可想而知媽媽在爸爸大家族里面的生活情況,充滿了歧視欺凌再加上爸爸的不爭氣。媽媽為了我和妹妹的成長承受了太多太多。直到我們找到了各自的幸福,她卻又獨自在老家生活。我恨我自己的不孝,不能常常陪伴她左右…爸爸的離去已經讓我體悟到人生的遺憾,我不能再失去我的媽媽。所以,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廈門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時常把她接下來一起生活。感恩!生活不易,親情永在!
這是一部獻給新加坡,也是獻給東南亞華人,獻給潮汕人、福建人的電影。通過這部電影,可以看到幾十年前東南亞華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身影,以及他們身上特有的華族文化的光彩。尤其是祖上有人去“過番”的觀眾,看到電影里的人物和場景,一定會想起自己在東南亞的親人……
閩南人看著很熟悉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我很喜歡,新加坡往事。大兒子沒讓蛇??吃了真是意難平。
宣傳片拍的很好,黑社會看了都落淚
催淚彈
第一回新加坡電影等于科普片。心酸喜劇又足夠真實,所有故事到了這個特定語言系統(tǒng)就露出一種原始來。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生存斗爭,民族主義,種族沖突,政治斗爭,驅蛔蟲,洪水中大戰(zhàn)蟒蛇。。。
風格很紀實、影像很粗糲,導演帶著模糊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拍了這部不像電影的電影。從一個華裔家族的變遷到一個新生國家的成長,未必要親身經歷那段時光才能為之感動,因為人類的情感總是共通的,遺傳、境遇、偶然——掌握我們命運的,終究還是這三樣東西。
吃屎之后整個人都變了..
第一部更像是家庭關系,第二部上升到了新加坡的建國史。像哥哥那樣的直男到骨子里的人要改變很難,最后的“大圓滿”結局我還是不喜的。看完兩部發(fā)現李光耀真的很牛逼啊。
平淡、幽默、感動,一部借由一個底層家庭講述新加坡歷史演變的電影。好看!ps:第一次看新加坡的電影,沒想到拍的這么走心,值得鼓勵。
想知道女性生存環(huán)境有多惡劣?看看這部新加坡史就知道了。
新加坡歷史片。這么傳統(tǒng)迷信的觀念,真是看著不慣,不可否認這些都是華人社會特有的
另一種可看的主旋律,閩南移民檳城血淚史,新加坡建國簡史。
某種苦難是我們的父輩們經歷的
好久沒看梁導的電影,還是一樣搞笑。非常真實,那一代人的情懷,真是很讓人動容的。阿龍和奧斯曼很出彩
一個華人大家庭在新加坡獨立建國后的歷史潮流中生活的故事,有些許新加坡版《活著》的感覺,他們主要說閩南語,又有與我們類似的思想風俗(如重男輕女、封建迷信等等),因此讓身為泉州人的我看得挺有代入感。雖然他們的日子過著比較艱苦,但導演在劇情里時不時穿插一些笑點,使得電影不那么悲傷反而挺有喜感,這樣的編排設計于我而言其實有損故事的真實性,不過也因此使得整體觀感比較輕松愉悅。附注:雙胞胎姐姐送養(yǎng)的那對夫妻,丈夫的扮演者就是導演梁智強??粗皬娬{她有兩顆痣,還以為后續(xù)會有認親情節(jié),結果第二部看完了,也沒有上演。&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領;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聯(lián)邦。隔日,新加坡獨立建國,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
新加坡的一段歷史,催淚大戲。長子確實很討厭,死了幾次最后沒死終于有人性了。
看看人家的國家主旋律~~~~~~
女性尤其的艱難,勇敢!那種堅毅是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