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需要靜下心來看的電影
這是一部濃縮了西方現(xiàn)代價值觀的宣教片,導演尼古拉斯.希特勒似乎想用這樣一部片子詮釋人生命途多舛以及宣揚關愛的一種理想情節(jié),用以喚起一直被英國文化所尊崇的優(yōu)質信仰和善良品質。片子中對于不同生活下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刻畫,似乎想通過對比來彰顯堅守的重要性。由于改編于真實的故事,讓此片有了讓大眾產(chǎn)生共鳴的資本,又以一個作家的口吻講授其中的故事,使得其中的說教沒有帶上一般文藝片因過于藝術化處理后而背離人性基本屬性的俗套??偟脕碚f,屬于較為深刻又不脫離現(xiàn)實的片子。
片子開頭的畫面是英美片最常用的畫面,寬闊的場景容易產(chǎn)生對后續(xù)情節(jié)的遐想,可生硬的車禍環(huán)節(jié)設置與最后警察道破瑪麗是逃犯的情節(jié)相互沖突,稍顯重疊。
對于社區(qū)里的人們的“兩面性”的刻畫是本片的一個看點,可以看著歌劇但卻怒言瑪麗的那個環(huán)節(jié),讓人對優(yōu)質生活下無法培養(yǎng)優(yōu)質品質的問題不斷反思;對于孩子的“沒有錢我們也會臭”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英國民眾的自私狹隘和唯利是圖。像圣母瑪利亞后面有清潔劑的安排以及警察的敲詐,這種有著西方幽默的編劇,也讓人有所思考。關于瑪麗家庭環(huán)境的描寫相對較少,但還是能夠感受到導演對淡漠的家庭成員失望的情結。
但似乎是為了平復觀眾的心情,大量的情節(jié)用來描寫社工幫助瑪麗的細節(jié),有種討寵政府之嫌,但既然作為一部價值觀的宣教片,這樣的安排也是合理的,往往優(yōu)秀的文藝片,主流主線要保持正確方向,也勿用厚非。
關于宗教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也讓此片有了一定深度,幾句經(jīng)典的臺詞,“好的品行或者看起來好的品行,是所有美德中最自私的,十有八九是純粹的懶惰性格”,“ 罪惡只是為了欺詐無辜之人的那樣,結果卻發(fā)現(xiàn)這是他們命中注定的事”,而最后瑪麗飛向天堂的刻畫讓片子不以“死亡”結束,表達了對于前期班尼特以及幫助過瑪麗人的祝福。
這個片子的另一條主線就是瑪麗的音樂夢,可以說談到西方國家,音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用音樂作為串接也是比較常用的做法,其實在片子里音樂僅僅是一種象征,更多的指的是瑪麗的夢想,或者可以說像瑪麗一樣的這種人的夢想,她想告訴人們,追求夢想的權利是平等的,而且是誰也無法奪走的。不管在音樂或者夢想上面對多少挫折,甚至聽到音樂就感到反感,但夢想就是夢想,不會脫離靈魂而單獨存在。
因為音樂瑪麗可以被放進精神病院,因為音樂瑪麗可以不斷的更換貨車的位置,原因是音樂是她最柔軟的一部分,是無法觸碰的。
由于片子中說教的環(huán)節(jié)太多,不免讓觀眾過于壓抑,所以安排了像刷漆或者玩輪椅的環(huán)節(jié),以及向瑪麗覺得自己很干凈,自己不用別人幫忙甚至一些語言似乎不是很合正常人情的說法,讓片子中洋溢了一些熱情和歡快,讓情節(jié)也有了起伏。
總得來講,這個片子成功在,一是選取了真是的故事,可以更打動觀眾,二是選取了一個作家的角度講述,不會讓人對其中的說教反感,三是大量的對比情節(jié),讓許多導演愿意表達的個性得以突出,四是能夠梳理出一些相對陽光的價值體系,讓片子看后能有所收獲。
2 ) 以污穢的身軀捍衛(wèi)純凈的靈魂
性格孤僻怪異的流浪老婦人
人格分裂膽小自私的獨居作家
看似冷漠難處的兩個人卻在無形中彼此"相依"15載
惡臭滿天的氣味 隨處亂丟的大便
這些常人幾于不忍的事物
卻可以成為一個潔癖作家的生活常態(tài)
曾經(jīng)那樣優(yōu)雅美麗 一身鵝黃的連衣裙
靜坐在教堂的鋼琴前
靈動的旋律在指尖跳轉
本該是一生高貴優(yōu)雅
然而命運作弄
她誤以為自己肇事殺了人
屈從了自己一時的懦弱膽怯
卻一生逃亡不定 隱姓埋名
無數(shù)次的禱告 無數(shù)次的懺悔
她認定自己罪孽深重 本該一世骯臟
因此她拒絕同情 拒絕關心 拒絕相處
怕不是因為她性格乖張
只是不愿那丑惡與污穢染了旁人
行之將近
她沐浴更衣 梳發(fā)煥容
沉浸在一室鵝黃的夕陽中
緩緩移至鋼琴前
顫巍的雙手撫摸著整齊的琴鍵
琴曲聲揚 回響心田
一曲聲終 洗盡鉛華
她在作家即將轉身離去時喊了他的名字
懇請他握著自己的手
她說這次是干凈的
最后一次
帶著最后的尊嚴和感激
以自己的方式
做離別的宣言
然后
悄然離去
3 ) 三個月 · 十五年
平淡的本子 確是深深的記憶點
淚目淚目 鋼琴聲動聽 和故事完美相融
Hold my hands,It's clean. 結尾還放大招的臺詞
想起來看過的熔爐 最后大概有這樣的話 :我們努力生活 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住在貨車里的老太太 本來人生軌跡是和音樂相伴 卻因為時代的不可控 因為善良的人本就要比其他人活得辛苦 而落魄逃亡 將宿命寄予窄小的貨車。珍惜這個可以按照自由意志去生活的時代。
作家真的是個好人 原本的三個月 慢慢變成十五年 他和老太太相互救贖 相互關懷著 。我們現(xiàn)在好好的生活著 但生命總會消逝 坦誠一點 多一點善意 總是好的。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arking time and that time marks you.
騙子 誰分到喜劇類的 哭太多了……
4 ) 1974-1989,這個有過一位住貨車的女士
最后在車里死亡的模樣是真的牛,雖然我沒有見過死者,但是那種蒼白沒有一絲生機的面龐很有信服力。我覺得這些電影都是有其自信,主角都是乖張不惹人喜愛,也不屑用欲揚先抑和后期性格轉變,它就是能讓你理解寬容這種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覺得這就是他的意義嗎,讓我們理解寬容那些不為主流觀點傳統(tǒng)價值的人或事。
電影的展示方式也是相對沉悶克制的方式的,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只是沒有用說的方式。本納特在作品中大量提起母親,那段獨角戲更是飽含情意,他用寫作來與心中的母親保持緊密聯(lián)系,但是他從未對母親有過體貼的話語,甚至拒絕母親同住陪伴母親, 疏離地拒絕,自我抗衡,他無法面對面對自己,躲在自己的空間里,對母親的愛也只能深藏心底,他容忍骯臟而脾氣古怪的瑪格麗特又何嘗不是因為灌注對母親的愧疚和愛呢?
瑪格麗特信任本奈特,所以將生命終結前的平靜時光交給本奈特,但是很少說起自己,將自己包裹成一個謎,我想是什么讓一位高貴典雅的黃裙女鋼琴家成為一位流浪老太太,因為車禍的愧疚嗎?但是我又想這只是我們固有思維,我不能以我的想法來定義何為正常。
他們都不肯直言自己的情感,讓原本的溫情冷淡而疏離,只在瑪格麗特死后,本奈特那“不是第一個察覺她死亡”的嫉恨才暴露他心底的秘密,渴望一段真切的關系,不是困在文字里的,也不是逢場做戲的,他沒有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老太太的死訊,仿佛沒能借此證明,跟世上其他人相比,他與老太太更特別親密,因為他總是躲在自己房子里。人們總是這樣渴望又膽怯,既不敢靠近又不想遠離??删褪鞘亲罟缕У娜艘蚕蛲屈c溫暖的陪伴,向往就改說出來做出來,走出那所房子,矛盾的內心才會在追求內心的過程合二為一。
5 ) 這是一個奇妙人生
在瑪格麗特在調養(yǎng)院,洗好澡,打理好自己的一切開始彈琴的時候,我覺得世界都安靜了。
我覺得很奇妙,這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因為前期那么多的鋪墊按常理來說是為了最后澎湃洶涌的治愈情節(jié),可是沒有,換來的是如此靜謐的鋼琴聲,這是我第一次看這樣的電影,也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很棒,因為內心平靜,開始想她的這二十年和自己將來的一生。
一晃二十年,對于即將畢業(yè)的我來說也就是人生的開始,對于瑪格麗特來說,是人生的末端。在電影的最后她說:“我本只想在你那呆三個月,卻沒想到住了二十年?!比缓笏o了男主一個“笑到最后”的微笑,很奇妙,無厘頭的結局,她升天了,如她所愿,這樣的一生完美的完結了。
在即將結尾的時候我覺得很可惜,瑪格麗特的一生就這樣過完了,因為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擔心后怕那么多年,放棄了如同自己骨肉一般的音樂,也沒有同一般人一樣組成自己的家庭,弄得自己一身臭氣,多可惜的一生。
可如果我這樣想我就錯了。因為瑪格麗特并沒有這么想,因為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一件事想通而不是掉進一個死胡同里永遠走不出來,在她離世前的那個夜晚,她握住男主的手說了一些話,然而就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明了她想通了這一生,也證明其實她這一生過得有頭有尾,釋懷了是時候離開了。
我認為她這一生并不是很淺顯的糟糕,她這一生過得是很奇妙的。
她愛音樂,有激情,孤身一人跑到異國學法語并在大師手下學鋼琴。她也在很大的舞臺上表演,一臉自信,帶著純金的項鏈,穿著得體的服裝,一切都很美好。當然,事事并不如意,因為信仰讓她不得不放棄音樂,使音樂變成一個心中邪惡的念頭所以她在之后聽都不要聽。
她人生大起大落,被修道院除名,又被自己的哥哥送到精神病院,但是她逃了出來,她當然害怕所有關于在精神病院里的一切,以至于在日托碰到曾經(jīng)一同在精神病院的女人的時候她想都不要想就回到自己的貨車里。
好像從精神病院逃出來并不是人生的新起點,周圍和將來的一切并沒有要好轉起來,一輛摩托撞向她的車,她并沒有任何責任可她卻因此事一直認為自己是逃逸的犯人,背著這個罪名過了幾十年,流浪在一個又一個街口,換了一輛又一輛貨車。好像她的人生就是這么糟糕了,被人唾棄,被人看不起,被人嫌棄。
可她卻一點都不在意。
她還是很愛音樂,所以受不了熊孩子的豎笛演奏。她會一個人開著小三輪跑去海邊看海,嘗一嘗冰淇淋,并且在緣分的情況下進了一家老人活動中心聽到了好久都沒能聽到的鋼琴聲,我覺得在她聽見鋼琴聲的那一刻她的眼角是有淚水的。
不知道為什么寫到這里我居然會覺得她有些可悲,但是這確實是奇妙人生。不管是怎樣,只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贏家了吧。
6 ) 英倫式自省
文/鬼腳七
看完《住貨車的女士》的一瞬間可能總會覺得有點恍惚,這個帶著英倫特有幽默和獨特氣質的故事實在讓人感覺有點輕飄飄,它像是一部溫暖的中產(chǎn)階級版《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只不過這位女士非但沒有被嫌棄,還被恭恭敬敬地善待著,保護著,直到去世之后被體面地安葬。顯然,這并不是一部簡單地感慨人物命運或者批評社會保障不力的現(xiàn)實主義影片,著名戲劇家兼本片編劇阿蘭·本奈特在這個改編自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當中,探討的其實是更復雜和多元的話題。
影片的主人公瑪麗·謝潑德女士是一位開著小貨車在街頭流浪的無家可歸者,她衣著邋遢,渾身惡臭,車里塞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垃圾。但是托社會保障制度的福,她不僅衣食不愁,需要什么東西,寫信給社工,他們就會及時送來。也正因為如此,瑪麗成了當?shù)氐摹耙话浴?,時不時就把自己的小貨車換個地方,停到了誰家門前,只能算是誰家“倒霉”。以紳士禮儀自居的英國人們不僅沒法趕她走,還要好好伺候,以求早日“送神”。影片的男主人公劇作家本奈特一般進這條街區(qū),立刻就被瑪麗纏上了。本奈特的善良成為他最大的軟肋,雖然他也心有不滿,但仍然一次次地對她出了援手,甚至為了防止她的小卡車被拖走,而讓她將車停進了自家的院子里。而這一停,就是十五年。
沒錯,整整十五年,本奈特讓一個陌生的、臟兮兮而無家可歸的流浪老太婆住在自家的院子里,還要容忍她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鄰居和朋友們無不揶揄地稱他為“圣人”。本奈特的“懦弱”甚至讓觀眾們都為他感到窩囊,然而本奈特并不只是因為“善良”而無法置瑪麗于不顧,更重要的是,作為“知識分子”,他自覺有某種責任感來維護瑪麗的生活。而這十五年間,本奈特自認為已經(jīng)看透了這個老婦人的一切,她的固執(zhí)、蠻橫,雖然沒有惡意但總招人厭煩的種種,因此他面對前來詢問瑪麗近況的社工時用了一長串形容詞來描述她是如何惡劣和不堪。在這里,本奈特——這個典型的社會精英分子,在潛臺詞中認為自己收留了瑪麗是一樁“善舉”,即使他無論在語言還是在行動上都不曾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過,但這確實是事實。兩人關系之間的這種身份差異,在加上本奈特所單方面認為自己對于瑪麗的“理解”,從一開始就成為了他們之間相互交流的阻礙。如果從這個角度來重新回顧這個故事,在喜劇的包裝之下,是兩個同樣孤獨的人,相互成為彼此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但是卻固守在自己的圈子當中而錯過了了解彼此的機會。作為相處了十五年的“鄰居”,本奈特甚至直到瑪麗臨終之前才終于得知她還有親人,直到她去世之后才明白她多年來將自己放逐在流浪生活背后的苦衷。
這種錯位是無奈的,而本奈特將這種無奈上升到一種道德的自省當中,則賦予了影片更耐人尋味的韻致。作為對比,影片中的另外一跳故事線是本奈特和母親的關系,這位劇作家的母親一直想要和兒子同住,但是卻始終未能如愿。最終,本奈特一邊容忍瑪麗這個陌生人住在自己院子里,一邊卻讓自己的母親住進了療養(yǎng)院。本奈特是個不孝的兒子嗎?這么評價或許過于武斷,影片在這種對比中想要呈現(xiàn)的是更形而上的思索:在自己與他們的關系當中,我們需要的是什么,害怕的又是什么?本奈特深陷于這種矛盾當中,他在母親身上感受到的是生活凡俗的無奈(正如他在自己的話劇當中所表達的那樣),同時在瑪麗身上看到的波西米亞式的理想,這二者之間的落差成為了貫穿本奈特這十五年生活的核心。影片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分裂型表現(xiàn)為兩重人格之間的對話和爭執(zhí),兩個貝奈特,一個冷靜理性、更具事業(yè)心、更精英,另一個則柔和心軟、更生活化、更易相處。他們的對話直接展現(xiàn)著本奈特的內心膠著,以及,在全片的層面上,表達著本奈特的反思和質詢。不過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從瑪麗的角度來看,這顯然只不過是知識分子的“矯情”,對于這個經(jīng)歷過生命波折的老人來說,她早就一語道破了本奈特的道德困境:“你利用了你的母親,你也會利用我?!贝_實,本奈特的悖論正在于此,他獨身、獨居、不善與人交際,但這些只不過是他拒絕將自身向外界開放的借口。她和瑪麗如此相似,只不過瑪麗雖然只有一輛小貨車,但是卻可以自由無依;而本奈特卻寧愿躲在書房里與自己的另一重人格對話,也無法對十五年的鄰居袒露心扉。影片最終將本奈特的自省轉回到自我救贖的主題上來,他在瑪麗過世之后最終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性取向,家里迎來了新的親密關系,兩個本奈特也最終合二為一。
《住貨車的女士》從以瑪麗和她的小貨車為題,事實上反射的是本奈特和他所蝸居的精英生活。他們是被本應該相互扶持,卻被各種慣性的桎梏所隔絕的兩個人,因此當本奈特最終得知瑪麗曾經(jīng)是一個極有音樂天賦的少女、她的流浪生涯也只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意外時,他們之間的界限被徹底抹平了。影片中一個小插曲極為治愈人心:坐著輪椅的瑪麗要求本奈特把她推到斜坡頂端然后滑下,兩個人玩得像年幼的孩子。這些小小的溫暖和希望或許正是人們在殘酷冰涼的現(xiàn)實當中重燃希望的星星之火;瑪麗無拘無束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本奈特勇于面對生活的最后底線。影片最后,本奈特毫無疑問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謝潑德女士,則像那個藍色的銘牌一樣,始終懸在他生活的高處。
原載《電影世界》2016年第4期
毒舌老太和精分作家相知十五年的故事,帶有寓言質感的英式小品,表現(xiàn)方式很可愛。作家推著老太在公路上飛馳那里,真是美麗極了!
電影將特殊、小眾的人物關系描述得迷人。班尼特“write”人格和“l(fā)ive”人格的對話與共存。班尼特對謝普德小姐由可憐到關心到好奇到投射母親形象的過程。篤信天主的謝普德小姐陰差陽錯與音樂夢失之交臂淪為一個固執(zhí)、小氣、自私、粗鄙的流浪者(和卡姆登鎮(zhèn)居民們交往中體現(xiàn))。輕快、閑適的風格很喜歡
It's a van no longer, it's a sepulchre. 多點這樣的片子吧。
同名話劇改編,瑪吉老師演的實在太好,眼神棒極了。最后上帝的鏡頭盡顯大片本色囧。
Maggie Smith演得出神入化啊
腐國福利制度不要太好,養(yǎng)出一個霸路十五年的刁民,生前享受各種待遇死后還要掛牌紀念。Maggie Smith奶奶是國寶啊,奶奶您一定要長命百歲~!PS看到結尾就覺得男主這是出柜了,結果一查原來人物原型就是“歷史系男孩”作者@#$%^&!*
劇本太弱了 敘事一點都不流暢 不過雙重人格的橋段還挺有意思 老奶奶實在太可愛了 祝您長命百歲
是個好故事,別扭老太太也是很適合Maggie演的角色,但拍成電影不太好看。
人生的頹圮都書寫在一輛香蕉黃的貨車里,那里既是墳墓也是天堂。作家與老婦人牽手的一瞬間,他早已不是旁觀者,在潛移默化里見證參與了一段生命的終結。以無比輕松的筆觸,描繪了生之無常與難測。本打算停三個月,卻呆了15年的貨車終會被清空拖走,除了一塊牌匾沒人再記得她存在過,但又有什么關系呢。
Alan晚上才能小心約炮謹防被鄰里發(fā)現(xiàn) Mary晚年住在貨車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自責 每個人都是a lady in the van 每個人在柜子里都有不曾講述的故事 直至終老
好喜歡這種話嘮劇,好多莎劇咖????話說,這是腐國女性版《機械師》么?熱愛古典音樂&肖邦的可能會更有感覺??RA演的那個歌劇迷也很funny??表面一臉嫌棄,女士有困難還是會幫忙,骨子里依然是腐國紳士??
人格分裂基佬作家和古怪老太的溫情喜劇。電影用輕松夢幻的筆觸描繪了一個騎其實特別沉重的主題,人的孤獨,人的衰老和死亡。電影最大程度的避免溫情,可情感就在,讓人無處逃遁。但電影的結構還是存在問題,結尾也是神來之筆。重點是麥吉老奶奶實在太棒,這才是全年的最佳女主角,其他人都退下吧。
前一半太散看得有點走神,差不多一小時起隨著變化的發(fā)生突然有種細微傷感竄進原本無稽的日常之中,而讓隱于暗處的孤獨與脆弱及人與人之間能夠共鳴的生之無奈漸漸浮上表面,感情傳達仍是極其英式的層疊漸進。Maggie奶奶太可愛太棒了?還有配樂師傅Fenton老師客串樂隊指揮?好多bennett梗?
這種電影要少看。因為看完之后,你總覺得內心中的某一小部分心滿意足地死去了一點點。
“大家都以為你是心地太善良了,其實你是因為太膽小了?!?/p>
戳到心坎里。AB大神真是好會玩。生活的模樣或許殘忍,使你不得不學會狡詐與投機,但于某時某地,內心總保有一份天真。人人皆有一種方式去面對愧疚,以及尋求自己那份救贖?!熬拖裆裨捄驮⒀裕飷褐粸槠墼p無辜之人,結果卻發(fā)現(xiàn)這是他們命注之事?!盩HB那幾只hhhhhh
作為一個BENNETT愛好者,這部片子滿足了我的一切需求:忠實原作品的改編,舞臺化的人物展現(xiàn)方式,不經(jīng)意的嘴炮,無窮無盡的彩蛋,這部片子只能留在心里,可愛,暖心,英式,是謂BENNETT。
低配房車安樂窩,毒舌老太事真多。
故事不錯,瑪吉·史密斯演得非常出彩。真實事件改編,主角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從人生的高點漸漸地滑落,最后連自己也自我放棄。是何原因?影片似乎并未深究,也讓觀眾有些小小的遺憾。不喜歡的,是影片講述故事的方式。
【20160410】如果我的英文足夠好,或許可以欣賞這部絮絮叨叨的片子的妙處,感覺有很多很高級的詞匯。盯著字幕看完,只覺得嘮叨無聊??吹阶钺崴艘豢嚏姟0耸畾q的老奶奶演技太厲害了……精分基佬設定也是叫人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