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隨便寫點
楊德昌的《獨立時代》,拍攝時間是1994年,牯嶺之后,《一一》之前,對應時間的臺北,是富起來的臺北人,文化產(chǎn)業(yè)開始興起的時代。據(jù)楊德昌自己的隨筆說,是新儒學開始走紅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華人社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貌,小楊有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交了一份答卷:《獨立時代》,英文名說得更明白——《Confucian Confusion》(夫子的困惑)。也許因為這樣,故事里的每一個人,都呈現(xiàn)出比其他作品更多的說教姿態(tài)。
整部電影是說教的:所有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方式,都有自己對華人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理解,總在喋喋不休地告訴別人做人的道理,看起來都那么睿智,卻在自己遇到問題時敗得一塌糊涂。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觀念,電影的說教也許不是楊的問題,只是社會如此,大家都身在其中而不覺罷了。
故事的開頭是孔子的話,意思是,人民沒有錢,富之;富起來了又如何?教之。最后落在“教”字上,當然,新時代有新名詞,大家管它叫“文化產(chǎn)業(yè)”。
畫面還未呈現(xiàn)的時候,便是小波的答記者問,把迎合大眾曲解成民主,解釋自己的抄襲行為。大屏幕上是一面鏡子,小波穿著輪鞋在記者之間自由穿行,擺著先鋒藝術的姿態(tài),記者忙碌著,記錄,審問。鏡頭一轉,Melly被姐姐教訓,說她不會做人,而后便以琪琪為榜樣教育她要做個受人喜歡的文化產(chǎn)品。再一轉,琪琪笑容甜美,對每個人都和顏悅色。大家都拿琪琪做榜樣,卻都毫無質疑地相信,琪琪的笑容是裝出來的。
琪琪真的是裝的嗎?兩個地方說明了問題:一是男友小明見Melly的公司走下坡路,希望琪琪及早脫身,被琪琪拒絕。另外一處是一個長鏡頭,畫面中琪琪在Melly遇到問題時顯得焦躁不安,站在透明的大玻璃后面,不時地扭動著身體。
楊德昌借著作家的嘴拋出了一個命題:孔夫子如果跑到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自己很受大家的歡迎,然而大家都向他討教做人處世的道理,因為大家都相信他的理論是編出來騙人的。
這便是現(xiàn)代社會。有人說中國人是功利的,連信仰也是如此。有智利游記為證,有公款旅游者,成為一門派,口號是見神就拜,反正拜了不損失什么,或許哪天惹了麻煩在這個神的地盤,留個關系網(wǎng)好辦事。宗教的世俗化,哪里都有,但大眾以這么理直氣壯地以世俗的方式理解宗教,怕是中國獨有。記得《牯嶺》時代的小四,還帶著天真的氣息,為此他殺了心愛的女孩;小貓王還在為搖滾奮斗者,雖然最后磁帶被扔進了垃圾桶;哈尼還有理想主義的色彩,結果死于毫無理想的對手的陷害。轉眼間黑暗的時代灰飛煙滅,人民富裕了,信仰也連帶著沒有了,一點點都沒有了。藝術、文學、文化,統(tǒng)統(tǒng)都產(chǎn)業(yè)化了。
楊德昌很有意思的一點,他的電影,英文名和中文名差別很大,但電影的內容,兩個題目都能扣上?!丢毩r代》扣的題,一個是夫子的困惑,另一個是“獨立時代”。Melly是富家女,做文化公司做得一塌糊涂,也不喜歡,她不過是為了向被家族訂婚的老公擺個“我要獨立”的姿態(tài)。Melly的姐姐是早年為了愛情鬧過獨立的,嫁了作家,現(xiàn)在卻后悔了,和孤僻的作家分了居又羞于承認,在電視中依然告訴大家“只要一小時,你們就能像我一樣幸福”。小明一直以貪污腐敗的父親為恥,卻陰差陽錯地陷害了正直的同事,成為官僚小團體中的一員。作家看起來是最獨立的,守著清貧,寫著銷不出去的書,看上去那么達觀,但說到底還是怕死,琪琪一出現(xiàn),他的姿態(tài)立刻變化。小波原本就是文化流氓,色心大,色膽小,看起來很先鋒,Melly老公阿King一發(fā)現(xiàn)他和Melly的關心,立刻嚇得攤倒在地。反倒是琪琪,看起來左右逢源,到?jīng)Q斷時,便真的斷了。更有趣的是阿King在形容和Melly關系的時候用了“一國兩制”,看看一國兩制的雙方,一個擺著姿態(tài)要獨立遇到困難便退縮了,另一個擺著大度的姿態(tài)私底下卻跳腳慪氣,笑,不知是否影射什么。
這樣一個時代,鬧女權、鬧獨立、鬧性解放,最后,到底誰獨立了?
最后說電影的特點。楊德昌喜歡畫外音,一個黑幕,背后有主角的對話,有旁邊旁逸斜出的各種聲音,看似無關,卻讓人遐想人物的各種關系。還有他喜歡鏡中的取角,讓我們看見在鏡子里的人,像做戲一樣,笑著哭著。到這部電影,這兩點運用得尤為多,超出看過的他的其他作品。楊喜歡多人物多線程的特點,在本部也展露無遺。說教到這部濃到極點,有人說這是理科生的議文,不為過,到《一一》時代,又漸漸淡去,蛻化出大師級的作品。這部在期間,不上不下,但指涉的內容,在今日看來卻很有意味。都說大陸比臺灣晚幾年,臺北的過去就是上海的今天,有沒有,自己看。
2 ) 獨立個體的獨立時代
應該說楊到了這部電影,掌控電影的敘述方式已經(jīng)更加的成熟了。
雖然電影里反映的深層次的問題,多是以角色的對白或獨白的方式表達出來,顯得人物角色過多的“理性化”,使電影多少有點說教的色彩。但電影不失為一部現(xiàn)代都市生活人文關懷的電影。
電影揭露了,中國社會,尤其是儒家思想下的中國社會人的虛偽和人際關系的復雜,把現(xiàn)代都市人在此等環(huán)境下的疲累和無奈直接而坦誠的暴露在了人心的視野之下。
原來是好朋友的MOLLY、琪琪和小明,卻因為人際的勾角拉攏而變得虛偽與真誠無法辨別,虛情與真愛難以判斷,人們生活在自欺欺人的環(huán)境里,到了最后,幾乎所有人都是其中的受害者。在富起來的臺北社會里,人們并不能找到如他們所愿的真理和幸福,甚至連一個真心的朋友都顯得那么的彌足珍貴。
此時又到了一個古老的結論,其實經(jīng)濟起飛不等于幸福的到來,尤其是在這樣一個人際越來越疏離和矯作的社會里??鬃诱f的富而教是一個抽象和片面的結論,楊德昌通過MOLLY的姐夫,一小說家的小說和獨白展示了一個自己的觀點——人們不應在虛偽矯作的人際社會里通過言情之類的精神鴉片來麻醉自己和掩飾現(xiàn)實(浪漫時代),也不應該悲觀的、棄世態(tài)度來慢性自殺(悲劇時代),而是應該重新在生活中尋找自我,坦誠的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虛偽,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言行和幸福——也許這正是整部電影要傳達的一個“獨立時代”的思想。
獨立時代的思想,使整部電影摒棄了其他許多人文電影的揮之不去的悲觀調調,不管這樣的思想看法是不是正確,但畢竟是一個經(jīng)過思考的產(chǎn)物,是一個積極的火花,這使整部電影較之于歐洲的許多人文電影來得積極,讓人感覺到一種東方思想的味道。
在〈恐怖分子〉女作家為了自己想到的生活而離開了丈夫(李立中),正是追求“獨立”的表現(xiàn),而他的丈夫卻恰恰是在詭詐的人事爭斗中越陷越深的失敗者。在〈恐怖分子〉里,女作家雖然小說成功了但思想不免還處于一種掙扎,但到了〈獨立時代〉里,作家MOLLY姐夫到最終則思想上得到了啟迪和解脫。這也許可以看作楊思想上自我解救的一個表現(xiàn)。
此外,電影還涉及到對于藝術的態(tài)度,還有對島內和兩岸政治的暗示,頗值得人們細細品位。電影的一些地方還運用到了“暗示”(或者稱“隱喻”)的手法,如阿KING雙手撐住下巴的表情姿勢,正好對應了背景電影海報上卓別林的表情和姿勢,阿KING對愛情的追逐與失落也許正和卓別林一樣是時代面前是失落與無奈的,都有點現(xiàn)代“唐吉訶德”的喜劇意味。還有作家追琪琪的士,被的士撞倒后一操山東口音的的士司機一番話啟迪了作家。山東口音正好對應了孔子(正如作家稱贊司機是孔子一樣明顯)——現(xiàn)實生活中蘊藏著生活的哲理,我們不應拋棄它!。
諸如此類,都足見楊在電影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的重視。從思想上和手法上,楊都是用心人,值得贊許,期待他的其他作品。
3 ) 生活的真相
相信我,每個人生活的背后,都有一個真相。就象每個笑容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滴眼淚背后都有一個秘密,每個擁抱背后都有一段時光。
常乘最后一班地鐵回家,車廂空蕩蕩的。若換做其他時間,我一定會來回翻著本永遠看完的書。而此刻,卻開始很小心地用眼神照顧著同路的陌生人。女孩擺弄著手機,時不時飛來一陣鈴聲,總是些最流行的曲子。妻子用一種奇怪的眼神和指法數(shù)著丈夫脖子上的痣,仿佛他們剛剛邂逅——我是說,如果他們真是夫妻。孩子已經(jīng)睡去了,張著嘴巴,呼吸車廂里憋悶的空氣,母親也迷著眼。而我剛剛從朋友那里脫身,計劃著明天還要去見個誰誰誰。大家?guī)е约旱那笆澜裆?,趕上了這最后一輛夜車,十幾分鐘后又要匆匆離開,奔赴下一個時間的戰(zhàn)場。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故事背后都有真相。
比如琪琪,還是那樣讓人溫暖的笑容。和朋友開玩笑說,這么好的姑娘,從了吧。朋友卻說,你會要一張永遠關不上的臉么?恩,我們太習慣變換面孔的生活了。大家都用這樣的表情,就無所謂真與假,是與非。不世故的人反而更讓人覺得可怕,因為大家的邏輯是,這個世界沒有人不世故。你天真,只有兩種可能:你城府太深,可謂“世故”中的極品;或者你真傻,誰還會跟傻子叫勁?對于琪琪,連最好的朋友都會相信她的背棄。那么,兩人友誼的真相又在哪里呢?她失去了上演真相的舞臺。
還有Molly,她剛剛下車。那輛保時捷,能擔保什么?上了車的,會作態(tài),上了床的,也不能坦白。等待一個人,卻不想承認;等待一份愛,卻拒絕付出。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卻還想向別人多要一個擔待。如果你為一個笑容感動很久,也許會被當作白癡。所以,她開始懷疑,開始不清不楚的尋找彼此身后的真相。
小波從一開場就搖擺。玩兒滑輪,需要的是平衡,踏上了那雙鞋,你就要不斷調整姿態(tài)。搞藝術的就怕沒有立場,或者說沒有堅持,那樣頂多算個半成品。所以他還是去做立法委員好了,左一下,右一下,左右逢源,永遠不知道會在下個路口轉向何方。藝術應該讓阿King這樣的來搞,至少他最實在,象個孩子,藏不住Larry的那些哲學和箴言。一個又一個的圈子,本身設計好了出口,走到一半突然發(fā)現(xiàn)來了個不懂游戲規(guī)則的,那些心照不宣的結局和答案一個個被傾覆。更不能容忍的是,他還用無辜的眼神看你在里面掙扎。
言情作家和王牌節(jié)目主持人,金童玉女。這樣的組合,應該常出來走走臺,讓大家還會相信愛情,還會相信誓言,還會相信童話。但是,人們的感動也只會停留在舞臺燈光亮起的那一刻,因為誰都知道什么都不能相信,偶爾激動一把,回想一下自己曾經(jīng)的清澈,再走路,也不錯。所以那些為了公眾形象苦苦支撐的寂寞戀人們,背叛情侶們,心碎夫妻們,也自己走路吧。大家都明白在流言蜚語里蜜語甜言一定不容易,誰也不會為此傷心太久。票買了,錢掏了,鼓掌掌,一笑而過。
而楊德昌的真相,在哪里?他有太多話要說了,甚至有點嘮叨。他一邊揭開這個城市的傷疤,一邊給大家塞止疼片。也可能是麻醉劑,話講得久了,體內的抗體開始顯靈。他讓每個人都變成生活的哲人。而除了天生的哲人誰會在魚水之歡過后,說說義和團,說說文革,說說天安門?小明能。因為楊德昌能。他夠狠,不給劇中角色自己的空間,非要把大家生活背后的真實拋開給你看,違反著生活的邏輯。我們應該彼此尊重,那些潛臺詞傷人又不利己,何苦一定要溯本求源。還好到了《一一》,他已經(jīng)不那么激烈憤怒了。每個人都變成了婆婆心里的故事,不用講出來。生活已經(jīng)夠殘酷,又何必去重復?
走出地鐵站口,女孩被男孩接走,夫妻倆上了出租,母子二人也行得遠了。我知道,有些故事最終只能對自己訴說。而所謂生活的真相,其實也只有自己在乎。
真的。
4 ) 獨立時代主觀人物簡析
這是一部不得不說的電影,也是我看的楊德昌的第三部電影。
第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第一次感受到那平時看起來有些孤僻的少年平靜之下竟然會做出殺死自己心愛的女孩這樣的事件,所有人的青春期都是迷茫的,稍不留神就會走火入魔,他們除了簡單的想表達他們的情緒還不知道怎么處理這個世界中其他東西。
第二部一一,后來看楊德昌的介紹得知,這已經(jīng)是他后期的作品了,中間我跳過了太多的時光,電影的基調顯得和緩了很多,同樣青春期迷惑的婷婷,喜歡獨立思考問題的洋洋,正值中年常常懷疑自己人生的NJ等等,楊德昌依然在用思考的目光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的價值取向該是什么,不知道。
后來就是這部獨立時代了,尖銳的讓我窒息,電影只放到前面兩三分鐘就已經(jīng)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這是我的那杯茶,比牯嶺街比一一都要更喜歡這部,它深切地切中了我胸口的那個點。
很多人說這部片太說教,臺詞矯揉造作到讓人覺得不像是電影,不是生活??墒巧顟撌鞘裁礃幽??吃飯沒?吃了?我X你媽。這才是生活該有的自然面目?所有帶有文藝氣息的酸溜溜的言語都是假的,人就不應該有思考本身的時候?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太多類型的人,他們的原則,他們堅持要的東西,他們認為的對與錯。就簡單打個比方,琪琪和小明宴后在出租車上的那場戲,兩人的爭吵,為了將來更好的在一起,換一份更好的工作,即使推薦工作的人是自己不喜歡的老爸的現(xiàn)任情人,還是為了在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多得的情堅持留下來陪朋友。其實小明也沒有錯,他有什么錯呢?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天性,有了更好的發(fā)展,為了不直接跟朋友挑明離開呢?可是琪琪說她做不到,這就是價值取向的區(qū)別了,其實真的沒什么對與錯,琪琪認為社會交往中,利益多還是少不是她所關心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是她在乎的。
而這部片子也真的讓我豁然開朗了很多。我在琪琪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迷惑時的影子,我該成為小明還是該成為琪琪,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取向該定位在哪里。
除了小明和琪琪,還有其他的人。阿KING,這個人真的不得不說一下。很多人看了可能會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孬種。耳根子軟,沒有主見,做事拖拖踏踏,沖動,易受騙,還容易動真感情。這樣的人可憐嗎?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他們其實只是單純的有些可愛,最可愛的一個細節(jié)是在上樓去找?guī)妥约赫{解的larry的時候,由于得知了molly和小波之間關系的真相,以及又糊里糊涂覺得自己交上了小波這樣同自己有相似點的朋友,心情異常開朗,他在走廊里蹦蹦跳跳,那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真心的快樂,這影片中哪個角色能在什么時候表現(xiàn)出這種由衷的快樂來?沒有,一個都沒有,他們都太聰明,都太有自己所謂的處事原則,太多生活與這種處事原則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所以他們都快樂不起來。阿king就會,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思想簡單的人,受larry擺布,不高興了嫉妒了不會裝也不會憋著直接找對方干架,這樣的人到底是洗具還是杯具呢?
再來說阿king身邊的那個larry,極為糟糕的一個人是不是。他有自己的一套情感理論,和人打交道是情感投資,跟你建立良好的表面關系是為了以后自己的利益,中國人為什么會成功,靠關系網(wǎng)啊,沒有關系網(wǎng)就意味著你寸步難行,larry深知這個理論,也是這個理論的衷心擁護者和實踐者,他為阿king投入情感是為了可以擺布他,和小鳳的關系是為了男女之間的魚水之歡,企圖勾引molly是為了攀附富貴,而這種人如果只是簡單的想拉攏關系的話,其實除了令人惡心,倒沒有其他什么壞處,而這人壞就壞在如果自己的拉攏計劃沒達成,他會反過來害你,那就實在太可怕了,他一直掛在自己嘴邊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他來說這個害和防的界限他放的也太寬了點吧。還有最后阿king將larry擺脫掉那段,我倒不認為是阿king的幡然醒悟,也是他眾多沖動行為中的一件吧,不過他也總算做對了一件事。
接著再來說說小鳳。這是一個出場不多的配角,刻畫的地方不多,寥寥幾筆,不過,她讓觀眾感覺到她比larry更可怕。女人話不是很多,被fire掉了,琪琪找她談話時也一直默默流著眼淚,并沒有過多的憤怒和責罵,碰到小明,挑逗的手段嫻熟自然,而發(fā)現(xiàn)larry已經(jīng)在家門口等她的時候還沒等小明發(fā)現(xiàn),沒說任何一句話直接招來一輛計程車,將小明塞上車后就離開了,這是怎樣一種可怕的冷靜和深沉。她和larry的那場戲也很出彩,她沒過多追問larry和molly的關系,只是輕描淡寫表明了自己的疑問,以最后一句無聊收尾,為什么?因為其實她本身根本不在乎larry是不是真的和molly有關系啊,她對人從來沒真的感情,這是一個始終在做戲的女人,連投入太多的感情她都覺得費勁,而在床上小鳳對larry的一番有關人情世故的話讓larry折服,小鳳的處世哲學比larry還深,她輕松進退,所以她從不計較很多,而最后larry甚至都被小鳳騙了,他說他以為小鳳是為了接近阿king才和自己接觸的,他為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覺得下流,小鳳還反過來安慰他。而真實情況呢,小鳳在等小波回來的時候,阿king打來電話,小鳳得知是阿ing后始終保持著溫柔的聲音欺騙到了阿king,這說明了什么?
好,再來說molly,這個是說話比腦子動的快,常爆粗口,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帶點中性的女人,她剛出場時我以為標題是暗指她開始獨立思考生活,不過到中間我才發(fā)現(xiàn)錯了,其實所謂獨立時代只是各自尋找精神世界的過程吧。片子中其他人導演都有或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表明他們的處事原則,而molly卻刻畫的不多,只是刻畫了她的個性。她簡單直白,很容易受傷,對好友琪琪經(jīng)常是有話直說,半夜拉著琪琪出去也從不問她到底樂不樂意,而當在得知琪琪為了新工作要背離自己的時候卻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受傷,受傷到甚至不愿意給琪琪解釋的機會,那是創(chuàng)傷到了何種程度???而她的沒有安全感也表現(xiàn)在和小明上床之后,馬上就開口問小明愛不愛自己,并且在小明含糊其辭后發(fā)飆、責罵、憤然離場,這個女人太沒有安全感了,她甚至始終沒有擁有過自己的東西。家產(chǎn)?那不是她自己的,是父母的。公司?財務狀況糟糕到受到被未婚夫隨時回收回去的危險。愛情?她愛阿king嗎?一點都不愛,只是一樁家族婚姻,即使阿king那么喜歡她想要和她在一起,可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阿king不是她想要的,而琪琪,這個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也做出過背叛自己的事,她在失望和傷心中徘徊,最后小明,從小明約molly出來吃飯講琪琪的事就已經(jīng)透漏出molly對小明的感覺了,最后果然東窗事發(fā),molly一直追問小明愛不愛她,可惜連這份自己最后唯一的希望也落空了。這個女人真的從來沒擁有過什么東西,而她的悲劇更在最后她和阿king的解除婚約竟然是阿king提出來的,這個頭腦簡單的男人竟然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另外一個小女生。這是真愛還是一時沖動,我們一點都不想知道了,借用小鳳的話來說“無聊”。
molly的好友小波,這是第一個出場人物。他沒有l(wèi)arry堅硬的處事理論,沒有molly面對生活時像拳擊手一樣重重反擊回去發(fā)泄自己不滿的悲憤態(tài)度,說白了這是一個混世的人,他太沒有原則了,沒有任何自己認為可以堅持的東西,沒自己的對錯理論。他干著齷齪的事情,抄襲別人的小說拍電影,利用導演的身份潛規(guī)則女演員,上各種節(jié)目招搖撞騙,而他在某些方面和阿king是很像的,所以阿king在和小波第一次見面時竟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覺。他們都很少思考本身,思考這個社會,用最簡單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不關注自我提升,跟著人性的原始本能走,在阿king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不開心的時候直接找自己不滿的對方發(fā)泄,開心的時候就蹦蹦跳跳,而在小波身上是鉆營各種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方式,只要能活下去,能活得好,不介意也從不考慮方式的對與錯,這兩個都是外在力大于本身力對行為影響多的人。
還剩下四個關鍵人物了。姐姐和姐夫,以及小明和琪琪。
先說姐姐和姐夫。姐姐是個被生活的虛偽面或者又叫充滿泡沫的幸福面給欺騙的女人,她從不接受社會里那些黑暗的東西,拒絕也反抗,她和姐夫分開,并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是她受不了姐夫把生活的殘酷面暴露在自己面前,她需要那些東西作為自己的支柱,說白了,也就是自欺欺人,這種自欺欺人更好的表現(xiàn)是在姐姐在跟姐夫明明已經(jīng)分居后還在電視節(jié)目中扮演著幸福生活中的女人,虛假的幸福的臉讓人覺得真的很可悲,一個連自己生活都沒辦法接受的女人,她還有什么能力去追求幸福?而姐夫這個人物,我覺得更像是導演本身,他一開始用充滿幸福小泡沫的言情小說哄騙大眾給自己招來財富后,開始自我剖析,思考社會,覺得這些其實都是多么的荒謬和無稽,根本就沒辦法觸及到生活的基石。他開始寫充滿社會黑暗現(xiàn)實面的東西,可是人民群眾卻開始拋棄他了,他不為他們所接受,大眾寧愿接受虛假的幸福,也不要殘酷的現(xiàn)實去擊碎他們。姐夫一直在矛盾中,他置疑自己的價值取向,他和琪琪見第一面時也很好的反應了他的心態(tài),那些所謂的美好的東西都是假的,為什么要假惺惺地對我笑,還不是就為了讓我簽那個授權書,統(tǒng)統(tǒng)都是狗屁,而再次見到琪琪時,并了解到事實的真相后,他也開始珍惜這份難得的純真和美好了。琪琪這種人真的是某些黑暗時候對人性充滿了失望時候的希望。后來就有了一場姐姐和姐夫對峙的戲,姐夫被姐姐駁斥的一語不發(fā),他沒有什么可用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的論據(jù),因為從普世觀點來看,他改變了風格確實是失敗的。他尋求自殺,而后因為想到琪琪又回來,藝術家在這時候神經(jīng)開始瘋癲,他開始言語模糊地追求琪琪,對琪琪示好,讓琪琪成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又在琪琪飛奔出去后追著琪琪搭乘的出租車一直不停,這個人已經(jīng)開始走向瘋癲了,出租車下車后開始用東北話(好像是東北話不確定)罵姐夫的時候,姐夫突然有所頓悟了,其實他說的那些理論那些開悟的言語很多我都不記得了,因為太缺乏邏輯性,是一個類似神經(jīng)病發(fā)出的自言自語,當然神經(jīng)病本身就是一個博弈論,你說他不懂,他說你不懂,其實又何必在乎呢?關鍵是他最后參透了那些迷霧,他鳳凰涅槃獲得了重生,這就足夠了。而這番話其實也不異于導演在借姐夫的口訴說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到的生活真諦,這個神經(jīng)病他獲得了他想獲得的東西。
最后就是小明和琪琪了。其實一開始就已經(jīng)提到過。小明是很多在都市中普遍有著高學歷在企業(yè)中打拼的人的典型。他們有自己堅持的東西,在夾縫中奮力頑強地生活下去,可是又膽小地偷偷摸摸地堅持著自己所謂的原則,對待琪琪時,對人的戒心完全卸下來了,內心本性得到最大的擴伸,所以在對待琪琪是否應該離開molly接受新工作時,他責備她那些無用的感情花費,只堅持原則不考慮實際的東西,而換到工作的時候呢,小明卻像換了個人,他更多的時候是想堅持自己的原則,因為這種環(huán)境太容易侵蝕人的內心了,小明想做必要的反抗,見到乞求立人解除工程責任的失業(yè)的胡浩,他聽從內心的聲音,希望能無條件的幫到他,對待一直敬重自己的領導,也從不隨意的同流合污,而是暗暗守著自己心底的那條界限,這還是個聽從內心召喚感的人,他們思考自身,希望能在社會大眾中活出一點自己的形象來。
而他跟琪琪比起來,卻就很失敗了。琪琪是所有人物有著最閃光品質的人,不是說她喜歡幫助人,愛做好事,而是這是個最尊重感情的人,她不像larry將情感作為一種投資,她付出感情只是為了她真的想,真的想和別人維系一種真實的情感依靠的關系。她對molly始終以好朋友身份陪伴在她身邊,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只是希望能讓對方心里好受一點,而不是為了建立關系網(wǎng),以便在以后的日子中對方也能幫到自己,molly從小明那回來,坐在公司大樓的窗戶旁邊,沒有安全感的molly用言語刺激著琪琪,琪琪先是淡淡地離去,最后又回來向molly說了一句,molly,我好想你。這真的是在現(xiàn)在這個都市中最讓人感到溫暖的一句話。有什么比這個更能讓人覺得舒心以及安全呢?琪琪用自己真實的情感贏得了這個社會大眾最難得的東西。這里暫且拋開molly背著琪琪和小明上床的事,那是小明和molly兩個人的行為方式,跟琪琪無關。
最后說一點,看了網(wǎng)上很多評論,說到的結局都是琪琪和小明都不約而同重新回到了彼此身邊。我覺得很奇怪,這跟我剛看片時理解的完全不一樣啊,兩個人分手的時候態(tài)度那么明確,情緒那么平靜,并不是一時沖動做出來的決定,怎么會這么快就反駁掉自己之前肯定的東西呢。小明和琪琪分開的理由是兩人堅持的東西不一樣,就算繼續(xù)在一起下去,小明的行為準則依舊是小明的行為準則,琪琪的行為準則依舊是琪琪的行為準則,他們都很了解這一點,怎么會重新又在一起?太可笑了吧。小明沒有上電梯,琪琪重新回來,琪琪說一起去friday喝杯咖啡吧,兩人最后的擁抱,都只是兩人畢竟是之前是情侶,對對方還有所依戀,所以才不忍心馬上分開吧,并不是要和好的意思啊。理解不能。
這部片導演表達的東西太多,看完感觸也太多,從來沒看過這樣一部將生活的真諦困惑迷茫彷徨演繹得如此生動的影片,突然發(fā)現(xiàn)這才是拍電影以及看電影的真正目的。即使沒有票房,我們同樣很精彩。
未修,等有時間重新整理
5 ) 獨立時代
影片開場的那句孔子中的話就直接點了主題,在20年內迅速致富的臺灣人,下一步該如何?錢權的交易、藝術的功利、人情世故的博弈、在空虛情感生活包圍下繁榮得一片荒蕪,人心在各種利益面前搖擺,在算計、計較、懷疑,與愛人爭吵后退卻卻可立即和新歡海誓山盟……楊德昌把現(xiàn)代這種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通過影片中寥寥幾位角色就把這人性的矛盾與復雜完全表達了出來,金錢社會對儒家教育的變相利用反而加速了信仰缺失后的對自我對他人的迷茫認知。
在萬花筒般的人生百態(tài)里,以儒家思想為根基的東亞意識形態(tài)成了楊德昌最樂于批判和嘲弄的對象。物質上的富余不但沒有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麻煩,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楊德昌用冷靜的視角和戲劇編排式的手法來看待這一切,唏噓人生,丑態(tài)百出。即使今時今日,這些癥結仍然沒有被解決,這個社會被種種問題浸淫者,我們始終是它的一部分,我們就在其中。
6 ) 還有一個裝的更不像的……
其實,關于這篇東西我是想用那個裝逼導演潛規(guī)則那句臺詞“不要被那個傻逼干擾哦?!弊鲱}目。這句臺詞是我每次看《獨立時代》的時候都覺得最逗的一個場景。臺灣人說傻逼這個詞的語氣很有意思,并沒有如同大陸人一樣帶有強烈的蔑視以及憤恨的成分。我想了一下,應該相當于英語中others的語境,語氣沒那么極端,只是一個第三人稱。那么,我也想了一下,既然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就不要調侃它了。
我很難評論一部非常喜歡的電影,往往看來幾遍幾十遍都無法寫的貼切,這完全是完美主義的病態(tài)心理作祟。看《獨立時代》的時候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角色,因為我一直覺得這部電影是融匯生活各個角色的電影。楊德昌的電影通常是灰色的,可按照色彩搭配的最佳方案來說,大面積的灰色中一點綠色是最完美的,而楊德昌最后總會給我們這一點綠色??梢苍S只是電影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會悔悟。
很多時候像我這種喜歡較真兒的人總會想,是生活騙了我,還是我騙了生活,到底哪個是真相?我不太喜歡年少的時候,因為它總被一個接一個的傻逼干擾,比如王洋捆了個牛逼的皮帶,比如劉能開始抽中南海了,可過了那陣兒,我又開始迷惑了?!斑B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笔前?,這個狀態(tài)持續(xù)了很久了,或者更久??墒?,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竟然是一件更痛苦的事兒。
劇中的對白用的是兩個極端。一種赤裸裸的坦白,一種赤裸裸的虛偽。兩種語境都夠殘酷,傷人于無形之中。直到最后我也找不到更適合自己的角色,我既不絕對坦白,也不絕不虛偽,可又拿捏不準這個尺度,盡管我一直盡量做一個坦白的人,可卻做不到。以前我以為搞藝術的人會更直接,更坦白,不過邵小毛說搞藝術都是為了搞姑娘。其實邵小毛也錯了,我搞過半拉藝術,卻沒因為藝術搞到過姑娘。也許……也許因為我藝術搞定不夠好。
我屬于裝的敬業(yè)卻裝不下去的人。影片中不確切的地方有一點,有些人的確能裝一輩子,導演為了影片需要,并沒有讓其中的角色裝一輩子。年輕氣盛的兄弟姐妹相信我,裝一輩子沒那么容易,大部分,不反抗,不拒絕??桑蟛糠秩藭x擇這么做。
之所以一直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它并沒有藏著掖著。也許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正如我挺喜歡的一個姑娘說的“一個人一個世界?!?br>
我也就是那個裝的最不像的。
臺詞王電影,中國人的人情處世片。楊導在對待問題的思度上,總會讓人覺得后背發(fā)涼。你有沒有一個“裝的比真的還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讓你語塞。人生的不同階段,在我看來,從大學到社會人的那幾年,確實最熬人,諷刺,顛覆你的尖銳,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們中國人會做人要付出的代價。"
楊德昌在源源不斷的編織人物關系、制造矛盾沖突中精準的勾了出華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際關系、處世哲學的面貌,戲劇又情理之中,諷刺黑色又暗藏溫柔,尖銳兇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誰,而是閉著眼就能看透華人世界。
如果說侯孝賢有詩意,那么楊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楊德昌不但讓角色說屬于角色自己的話,而且讓角色說導演對角色所處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說教。但這到底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想當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這么搞的,雖然是多聲部的。于是我對這個影片還挺猶豫的。暫時先定為三星吧。
如果覺得自己太年輕,想對這個世界多保留幾年憧憬的話,還是不要去看《獨立時代》的好。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臺灣,00年代的韓國,10年代的大陸,在經(jīng)濟上幾乎沿著同樣的脈絡輾轉,在文化語義上無一例外的反復。年輕一代在波云詭譎的大時代中同樣迷茫著,憧憬著,獨立著,失望著。我們以為我們不一樣,不還是在愛,性,錢中向著名望,權利無奈的妥協(xié),叩拜嗎?活自己,難
楊德昌深諳中國儒家社會的混亂混沌,沒有什么一成不變,沒有什么永垂不朽。個個當局者迷,沒人能做到真正的獨立。觀別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別人預期才是“真實”,否則就是“裝”,“被冤枉,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會做人要付出的代價”。大愛結尾,好感飆升,悲觀電影的溫暖尾巴。
比給你一把匕首、給你一瓶毒藥、給你一個天臺更有效的是,給你放映一遍《獨立時代》。
一部真正的人間喜劇,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間悲劇。80年代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造就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臺北,也引發(fā)了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陸又與之何其相似。楊德昌揶揄藝術,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藝術講政治談感情的人。都說戲如人生,人生卻不能如戲,楊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賣力地表演,為何又不肯承認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唱出來了。
終究是悲觀里不忍放棄最后一絲溫情,且算自渡
早就說過了,出租車司機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開的就打車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于是乎,我很明確了楊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過侯孝賢,這是五星與四星的差距?!涿畹?,雖然是一個陰暗的故事,卻看得我很可樂,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歡看電影時想要得到的觀感之一,是一種頗有些豁然又覺得不是全懂的認知:龐雜的人物關系網(wǎng)透過各色大小事串聯(lián),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語中展現(xiàn)。
楊德昌終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糾結,直接將舊有規(guī)范重拳擊碎。既定的道德體系陳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隨,只會墜入深層渴望并極度質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車司機(孔子)一樣,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質地。扮演者終會分裂幻滅,感悟者方能自成體系。古訓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9↑】
一出雞飛狗跳將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與困惑迷茫詮釋得淋漓盡致。虛偽與自圓其說,可笑又可愛,荒誕而諷刺,客觀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時真亦假,看不透摸不準的中國人個個都是奇葩。
從這里與楊德昌分道揚鑣,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堅硬,教壞小朋友,楊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難題.....要過渡到調情幽默和溫潤的包容,從一味批判到苦難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礪還是一開始..就注定了?
實景拍攝的大話劇。
楊德昌太了解中國人了。他把中國人的人性展現(xiàn)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故能拍出渾然天成珠圓玉潤的集大成之作《一一》。電影說盡了中國社會里的人情世故。結構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鳳、作家……都掙扎其中,認為自己萬般委屈,卻不得不逐利和妥協(xié)。一出苦笑的悲喜劇里,我們看到了傷痕累累的自己
如果我們不去規(guī)定真理只有一個,怎么會跑出來這么多假的?就是因為真假難分,才會有這么多對他人的猜測,誤會,對彼此有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們從不給彼此說話的機會,卻總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標準答案,把每個人規(guī)定成這種封閉,盲從,空虛的樣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尋味的片子,卻有一種說不出的生硬、別扭,各種舞臺腔、文藝腔、直白的說教、蛋疼的感慨。楊德昌的憤世嫉俗總搞的像是中二病。
“感情是一種廉價的借口,裝的比真的還像?!比饲槭拦剩撎搶崒?,真真假假...楊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雜的生活細節(jié),甚至是話癆,去解釋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虛偽?!叭嗽诮?,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國,裝也是一種藝術。生活中有這么多的真假難分,才有會這么多的誤會、猜測和謊言。8.7
這個世界不會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總有一天你會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