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電影《戴手銬的玈客》隨想
走在大街上,偶然聽到《駝鈴》這首歌,使我想起了《戴手銬的玈客》這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為了革命為了國家不顧各人榮辱和生死,在早晨的陽光中,在戰(zhàn)友們的依依不舍與惜別中,踏上了千里追兇的險惡道路。
電影通過主人公遭受不白之冤,然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公權對抗,經過千難萬險和不懼生死精神,最后把敵人消失。
通過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是全片對善良的歌頌,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不會放棄理想,也不放棄美好。
致敬經典,致敬歲月,致敬為祖國默默奉獻的每一個人。
2 ) 大陸娛樂片的開山之作
應該是大陸最早的好萊塢式影片之一,好人成逃犯、被昔日同事緝拿、內奸/惡人當道、出生入死、山野格斗,等等橋段,在該片之后的不少好萊塢大片里屢見不鮮,如《第一滴血》、《亡命天涯》;打斗的尺度,也超越了它的時代。
印象中,《405謀殺案》比該片早點,品質也不錯;此后則有《神秘的大佛》,綜合指標要遜色些。
1980年,是個好年,佳作疊出。
3 ) 戴手銬的旅客
應該是大陸最早的好萊塢式影片之一,好人成逃犯、被昔日同事緝拿、內奸陷害、山地格斗的橋段,在該片之后的不少好萊塢大片里屢見不鮮;打斗的尺度,也超越了它的時代。攝像方面頻繁使用了近特鏡頭,于洋導演的這個處理略顯尷尬,可能是想突顯“駱駝”在各種逆境中的堅韌吧,表演風格仍然受到樣板戲的影響。倆女性太出彩了。女特務的搖擺舞是昆汀創(chuàng)作的源泉,蔡明30年前的胸還沒那么大個。最后給插曲《駝鈴》好評,這片最經典的橋段就是插曲。
4 ) 完全超出想像的大牛電影
這個電影和我想的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在八零年代拍的主要以反思批判文革的電影,類似于天云山傳奇 芙蓉鎮(zhèn)一類型的。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商業(yè)化十足的電影,撇開文革的歷史背景,這個故事不是就和成龍的電影的思路和類型完全一致嗎。代表正義一方的主角遭人陷害,然后主角一路披荊斬棘的打敗了壞人取得了勝利。而且還有相當長時間的打斗場景,雖然這些打斗遠不能和成龍相比,可是想想它拍攝的年代背景和純大陸背景還是相當不錯的。在高潮處還有主角力戰(zhàn)反派,支援團隊最后一秒才到達的經典橋段。和港片相比缺的也就只是一個美女了。(可是還有可愛的小小少女蔡明老師,那濃濃的嬰兒肥呀),可想而知如果當時的人看的話是多么的引人入勝啊。
然而以上感想和結論都是我在看到最后一幕以前得出的,當看到結局處以上感想全部被剝離推翻了。代表正義的主角不屈不撓的拿回了被偷盜的重要燃料(竟然那么小一塊兒),抓住了壞人卻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沒能揚眉吐氣,最后成了戴手銬的旅客。真讓人揪心?,F在的電影這種結局是不可想像的。中間的部分主角有大量的超時代的開掛畫面,我想當年一定會讓觀眾目瞪口呆,除了打斗還有跳火車、反偵察 受傷中搶而不死,可以說是港片里主角一路開掛的各種模式是全齊了。萬萬沒想到到了結尾處一路開掛的主角在真正需要開金手指的時候沒有了。他還是一個反動派,還是一個犯人。這一下子就區(qū)別了我的結論和感想,這還是一部以反思批判為主的電影。但是很巧妙的融入了相當商業(yè)化的成分,而且在我看來商業(yè)化的不可思議啊。一個不小心不一定要被批判到什么地步。導演融合的如此巧妙太厲害了。除了港片的動作片模式,開頭小部分還是頗有傳統(tǒng)的反特片風格。開頭那火葬場陰森的氣氛讓我想起了《圣保羅醫(yī)院之謎》,我覺得在影像上后者是學了本片的。
開頭眾扔派以為主角死了,反派說了一句 燒,一下子轉到火葬的畫面,嚇人一跳我還以為真被燒了。心想燒了怎么往下演嘛。這個鏡頭有明顯的迷惑性,老司機如我也沒反應過來。電影兩次直接出現了把人送進焚尸爐里燒的影像,那么直接赤裸裸。雖然說這也不是專門制造的恐怖畫面,但是因為真實所以很驚悚。畢竟我想即便現在去了火葬的地方,親人們也不會看逝去的人進爐的那一刻,更不會呆在那兒看他被燒!這個鏡頭的尺度太大,別說不適合孩子 ,大人也不適合。照現在的審查標準,萬萬不可能讓出現的。而且是少數我認為真的不該出現的,比那些恐怖片里假的血腥場面要厲害的多。
那位反派女性也承擔了在反特片中一貫由國民黨女特物承擔的作用,穿上紫色紗睡裙,聽聽迪斯科類型的音樂跟著跳個不健康的舞,露點肉肉。讓觀眾正常的審美需求通過反派達成。
開頭有主題曲《駝鈴》的變奏。結尾有合唱,力度和感染力都比中間正式出現的全唱版好。第一次唱全那一段實在是鋪墊不夠,不是那么感人。但在結尾大家以為皆大歡喜卻急轉直下的那一刻,再加上大合唱的渲染,感覺一下子出來了?!按酱猴L傳佳訊,我們再相逢”然后主角揮起戴手銬的雙手,畫面定格,電影結束,一切盡在不言中!
雖然也是早就知道,但還是因為看了《芳華》才先把它提出來看的。而且從彈幕看還有不少人和我一樣。看來這《芳華》帶動了不少人卻懷一把子電影的舊。功德無量。
我以前只覺得《駝鈴》的曲調好聽,直到看芳華電影,才細細的體會了它的詞作。委實做的太應景太好了“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親愛的弟兄,當心夜晚北風寒”。是何等深情。像這種優(yōu)美動聽,歌頌戰(zhàn)友情,離別情,兄弟情又不鬧又不娘又不吵的歌曲已經絕種了。剩下的只是反反復復,復復反反的癡男怨女。更覺提那個時代里這種音樂的珍貴。我再一次為王立平老師獻膝蓋。
老的電影制片廠的LOGO是一個風景線,本片的北京電影制片廠還是閃閃發(fā)光的天安門。
有一個我不能忍受的BUG就是反派在逃跑的時候披了個紅被單,在叢林地帶你不披迷彩服披個紅單子你那不是暴露目標呢嗎。
葛存壯老師在里面連個名字都沒有,就叫個葛逼部長,滑稽臉。
5 ) 葛部長不就是張春橋嗎?
臉型張春橋加江青,曾泰文革受迫害。有時照片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比如 我一看到黃袍怪就想到任正非。臉譜化是當時電影的特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整體來說,1985年之前的文藝作品都比較敢于揭露現實,而后來不同見解者就會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時間會證明一切,但有時真相也會被淹沒在時間長河中。
6 ) 雖然反映的幾十年前的事情,但對當今天的啟發(fā)性,一點不遜色。
放在今天2021年,估計更有說服力,發(fā)人深省,這幾十年的事情,好像在現在,仍然。。。。。。。
不敢繼續(xù)說,....。在那個顛倒黑白的年代,人人自危,不講法律,沒有公義,只剩下部分人僅存的一點良知。如何不是少部分的良知,咱們副司令估計真要去見司令和夫人去了。于洋作為導演和演員,實實在在演繹了那段艱苦的歲月。有正義感的人是如何挺過來的,但這些都是極少人,很多其實已經在那個年代人間消失了。
yun.baidu.com/s/1dEzqzol 【3.5】造反派的對白擲地有聲——幸好砸爛了公檢法!差點沒認出蔡明阿姨
曾經的偵查科長曾泰已經蹉跎成大爺了,但是神兒猶在 在洛西市十年時期那段之寫實堪稱勇敢 武斗傳單忠字舞對語錄小兵 全片反思出發(fā)人性貫穿始終于洋的無限忠誠你們可以說成愚忠但除開時代的局限性這是部偉大的電影 于老導演主演一肩挑 稍顯不足的還是敵人類型化了點 最后的結局經典,鞭撻現實
比傷痕文學那堆ZZ垃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反特電影,骨子里面反思WG。導演刻意將故事設定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讓主角被誣陷后獨自追逃之路上的一切悲憫和無奈,有了借力打力的承載。牛棚、當權派、走資派,火車上座座位被問詢出身,火葬場那段看了讓人唏噓。但并非一味的悲觀,幾位正面角色身上都能看到相應的反思,且蔡明角色的朝氣,象征著未來的希望。結尾界河邊上的擒敵,多年后《戰(zhàn)狼1》借鑒了這個橋段。蔣大為的《駝鈴》還是非常經典的。
主題曲更有名
劇情巧合太多,但是捕頭在登機前戴上手銬的一幕……好感人……
那個年代的演員轉導演的作品中算有想法的,創(chuàng)作者把自己的文革苦難賦予其中,充滿對“砸爛公檢法”機構的控訴。主場景雖在火車上,卻穿插了不少回憶段落,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是繼《405謀殺案》之后又一部模仿《追捕》的類型片。不過現在看來有些過時和老套,經不起積淀。
那首《駝鈴》真的很深入人心
牛
七末八初歷史反思已成國影主旋律,可光玩?zhèn)郾{是不行的,過于偏重在特定族群之外,更無法應對與越交惡南方用兵的重大而緊迫時代訴求!本片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沒有為了凸顯國家安全(反特在廣西邊境針對性很強)而回避歷史,但卻巧妙利用敏感歷史問題構造了一個好萊塢常見而大陸電影受國情所限很難采用的敘事格局:被冤枉的人!他必須單獨追兇,還不能被警察抓到。為什么這回無法信任警方?因為公檢法被砸爛了!竟然自圓其說。但故事弱點也是很明顯的,非政治純邏輯的構思還是粗糙了點,對打起來更是接近慘不忍睹。最優(yōu)一場戲來自火車棚頂,深陷在異樣味道與密集黑色窗格光影之中的于洋大叔與時年十九歲扮假小子的蔡明!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15188071/
7,在傷痕電影當中加入商業(yè)片的元素,于洋的想法很好,駝鈴很經典,水準以上
1980年
片中那悠揚的《駝鈴》哦!
很精彩。就是結尾有點憋屈,可能也是八十年代電影的特色。影片里有好多七十年代特殊背景的風貌,現在看著就跟鬧劇一樣,有些無法想象。
反特外皮下的陽剛十足的文革反思片 比那些狗屎傷痕電影強多了 除了插曲駝鈴還有不少十分經典的橋段 比如跳舞的女特務 大佛像 焚尸爐 云南風情 最后的手銬等等 。。。文革中的復雜性片中有所表現 其實可以更加展開
從宏觀背景到細節(jié)呈現,一百來分鐘的內容非常充實。于洋導演出身于部隊,同樣的主題表現手法就迥異于沈耀庭謝晉。階級斗爭從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全面解禁后文化界首當其沖迎來了反思潮。戰(zhàn)友啊戰(zhàn)友,于洋的一顆赤子心。造反派與掌權派等人物的現實影射不可謂不露骨。來自老一輩的這類觀點也很有代表性:別有用心的敵人利用了高層的信任,令斗爭的方向和對象出現了偏差。他們始終堅信天還是那片天,卻不愿承認烈日會灼人。
評價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手銬永遠銬不住革命的底色
當年蔡明,確有靈氣
中國版《追捕》,套著反特片外衣的傷痕反思電影。
“拿大頂看世界,一切都顛倒啦?!薄坝械娜司褪且谶@場混戰(zhàn)里搞掉我們這些老家伙?!薄澳軌蚧钪褪莿倮!崩细锩叭藢ξ母铮ㄊ苋瑁┍瘧嵍中⌒囊硪淼目卦V,順便追憶下戰(zhàn)爭年代的光輝和團結。反派的表現仍舊愚蠢而刻板,無非抽小煙喝小酒聽艷曲偷穿吊帶裙。年輕水嫩的蔡明阿姨的變裝秀還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