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十二宮

懸疑片美國2007

主演:杰克·吉倫哈爾  馬克·魯弗洛  安東尼·愛德華茲  小羅伯特·唐尼  布萊恩·考克斯  約翰·卡洛·林奇  里奇蒙德·阿奎特  鮑勃·斯蒂芬森  約翰·萊西  科洛·塞維尼  艾德·塞特拉基安  約翰·蓋茲  約翰·特里  坎迪·克拉克  伊萊亞斯·科泰斯  

導演:大衛(wèi)·芬奇

播放地址

 劇照

十二宮 劇照 NO.1十二宮 劇照 NO.2十二宮 劇照 NO.3十二宮 劇照 NO.4十二宮 劇照 NO.5十二宮 劇照 NO.6十二宮 劇照 NO.13十二宮 劇照 NO.14十二宮 劇照 NO.15十二宮 劇照 NO.16十二宮 劇照 NO.17十二宮 劇照 NO.18十二宮 劇照 NO.19十二宮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5-18 00:20

詳細劇情

二十世紀70年代,舊金山出現(xiàn)了一個自稱“十二宮”的殺人狂,殺人后,向媒體寄一封信,留下密碼、線索,向警方挑釁,多次的陰差陽錯使案件陷入僵局,警方漸漸束手無策。連環(huán)殺人案件也引起了《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

 長篇影評

 1 ) 影像的眼睛——時代里的《十二宮》

(本人非芬奇粉絲,所以難免有些地方?jīng)]能get到導演所擅長表現(xiàn)出的東西)

本片算的上是現(xiàn)如今我個人最喜歡的芬奇電影了(雖然還沒有將他的作品補完,但就目前來看,是最佳),因為本人對七十年代風格的喜愛,在這部電影中或多或少得到了滿足,畢竟,從一開頭的復古風格的logo,就讓人直呼有那味兒。而芬奇的個人風格也在《十二宮》的重組事實里,散發(fā)出神奇的魅力。

這個片頭太復古了

首先,電影的畫面中表達了一種對物體的迷戀{總讓我想起(總統(tǒng)班底)}。首先,我們可以單獨的把本片中的大特寫拿出來看,簡單之余精確的將證據(jù)的“真實性”擺在觀眾面前,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撲朔迷離”。

(也許還有反思媒介的作用?)雖說如此,這處理方法....見仁見智吧

而另一方面,攝像機,信件和電視這些元素,在我看來也成功的構建出了獨屬于過去的,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唐人街》,《電視臺風云》}。

這里實際上有種澀情的感覺,攝像機就像個YJ一樣“我想到的居然先是《催花手》”

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兩個值得突出說明的視覺“重點”。首先,電話這個意向作為很重要的視覺元素被從頭到尾的運用,電話作為一個引導的物件,象征著外界的交流,以及使得多方人物的距離得以在對話的場景里足夠的拉近,讓觀眾沉浸其中。與此同時,另一個大一點的“物件”汽車也一樣被突出,在馬克叔登場時所運用的上帝鏡頭,穩(wěn)穩(wěn)地跟拍出租汽車的運動,汽車作為一個探訪未知的引導空間,被觀眾的眼球所記憶。我為什么先說這倆個元素呢,因為后面,后面有極大的作用。

我還挺喜歡這段對話的,鏡頭有種安東尼奧尼感覺(表意,表意)

這段運鏡挺驚艷的,也使得大衛(wèi)(馬克叔)的登場讓人印象深刻。

另一點,就是芬奇所為人津津樂道的對話場景的拍攝,本片中有倆點被突出,一是類似于(打破第四面墻)的凝視鏡頭,被全片時不時的運用,此處當然并非只是一個單純的影像風格的埋設,“走入角色的情緒”才是最最主要的作用,在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平鋪直敘中,我們得以在這里看見心理浮動的暗流。而除此之外,正如芬奇所有的作品為了敘事所做的事一樣,人物的場景中,正反打的切換象征著引導者與被引導著的關系遠近,以及值得觀眾注意的重點的話語,而環(huán)境的流暢轉(zhuǎn)換,則很好的依靠美術部門,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這處談話中,女人是一個引導者,不只引導主角,還有觀眾

還是標準的三角構圖啊。

注意那藍色的酒杯,象征著對話的緩緩進行。

說完這些,我們看位于后半段,吉倫哈爾所飾演的羅伯特拜訪馮恩那段戲,剛才提到的這些元素里就得到了極好的運用,也使得這個高潮的戲份是如此的牽動人心。

黑暗象征著未知與恐懼,車子和司機是突出為了過度和下一個場景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凝視恐懼,駭人的鏡頭(像不像《殺人回憶》)

被關閉的電話,間接指出場景的無人知曉和機密,悶騷至極

截這張圖,主要就是嚇人。(看了原片的就知道啥意思)

當然,除此之外,本片更讓我所喜愛的,就是前半段犯罪過程的調(diào)度,極具黑色片風范。緩慢的鋪墊,沒有太多血,帶著讓人興奮地真實的暴力,是如此的迷人,著實有當年新派警匪片的風范。(當然,如果這個拍不好的話,也對不起連電影中都直接點名道姓致敬的《骯臟的哈里》)

這段戲調(diào)度讓人印象深刻。

大概如此。不過在最后,自己還是得大聲的說一下,雖然這片是佳作,但我還是,不,喜,歡,芬奇風格?。。。。ㄗ詈蟮耐虏?,哇咔咔,寫這篇意料之中的累啊,而且還沒多少字數(shù)。。。)

 2 ) ■ 簡潔、鎮(zhèn)定、沉穩(wěn)、大氣。


簡潔、鎮(zhèn)定、沉穩(wěn)、大氣。
看后簡直感慨到無語,覺得幾乎無可評說。因為可說的太多。
大衛(wèi).芬奇敘事的功力是已臻化境了,凝煉而滄桑。
好多人喊悶,所謂“沒有興奮點”,
我可是從頭至尾忙著接招,看得脊骨生寒,并不覺得有一處廢筆虛筆。

為什么要拿他早年的作品來作比較?
我想起陳丹青在面對有些讀者的詰問時所說的話,
在有人閑言碎語,旁敲側(cè)擊指他江郎才盡,寶刀已老,再也畫不出當年才華橫溢的《西藏組圖》時,
陳丹青只淡然道:我是再也畫不出,因為我已經(jīng)畫出來了。
同理,芬奇根本也并不需要再來拍上一部《搏擊俱樂部》或者《七宗罪》,因為他早已經(jīng)拍出來了。

鏡頭語言就不提了。
看到有位網(wǎng)友評他那獨特的暗綠偏黃或暗黃偏綠的影像,真是說到我的心坎上。
單看看芬奇影片的密度和質(zhì)感吧。
呈現(xiàn)從60年代末直至90年代,前后20多年的美國社會圖景,
前后出現(xiàn)穿插的大小主次要人物,
從道具美術服裝化妝,包括一個街景,小到一片紙頭,
每個畫面都細致而幾乎不落痕跡,經(jīng)得起推敲,又不顯得刻意,
關鍵是里面蘊含著人物生活其間的質(zhì)感,簡直有史詩氣質(zhì)。
又因為實在太自然了,根本不被注意不被提起。

芬奇對時間的表現(xiàn),樸素而冷靜。
我們只看到漸漸斑白起來的兩鬢,逐漸疲憊不耐的面色,
看到各職責部門機構的推諉與撤出,合作默契的缺乏,溝通的阻滯,案情一再的延宕。
看到都市在晝夜姌替之間轉(zhuǎn)換著面目,當事人們逐一渙散了心力,只想干脆離開和遺忘了事。
時光淘掉了很多,但是真相依然隱匿。這是真正的殘酷與嘲弄。
在罪惡黑暗前我們的無力感,都像是影片最后羅伯特凝視疑兇的那一眼,
也像是拿出一排照片讓幸存者指認的警方官員,臉上所掛著的那個震撼而又難堪的表情。
我無法總結(jié)那個表情。我怕說出來,就太悲觀了。
而芬奇,只是冷靜而客觀的,記錄了下來。

 3 ) 全美第一懸案,破了?

首發(fā)于公眾號“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長

作者:Scott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美國爆出一個大新聞。

一支名叫“破案者”的獨立調(diào)查組聲稱: 他們找到了十二宮殺手。

福克斯新聞報道:十二宮殺手已確認

嫌疑人名為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Gary Francis Poste)。 2018年8月14日去世,生前未被警方懷疑。

破案主要依據(jù)為法醫(yī)物證和親友證詞,其中波斯特額頭疤痕與兇手畫像吻合。

他們還破譯了十二宮殺手密碼,其中一份密鑰即波斯特全名。

網(wǎng)友人肉搜索還發(fā)現(xiàn),早在2018年就有人稱他為十二宮殺手。 如同來自過去的“實錘”。

聲明激起千層浪,話題沖上熱搜。

《十二宮》主演馬克·魯弗洛(曾在復聯(lián)飾演綠巨人)發(fā)來賀電,慶祝這一歷史時刻。

十二宮殺手(Zodiac Killer),也被稱為星座殺手、黃道帶殺人魔

十二宮,就是天文學的十二個星座。 他是喪心病狂的連環(huán)殺人魔,也是高智商罪犯。

上世紀60年末,他在北加州參與了多起殺人案,自稱殺了37個人。

《最危險的動物》

每次作案后,他總會給媒體寫信,吹噓謀殺罪行。

他留下四組藏著他真實身份的密碼,半個世紀過去仍未完全破解。

其中一封信里他寫道:我愛殺人。

《最危險的動物》

十二宮殺手制造了美國歷史最大懸案,沒有之一。

十二宮殺手到底藏著什么秘密?調(diào)查組真的找到他了嗎?

Scott帶你聊聊這個籠罩美國人心頭半個世紀的夢魘——

電影由“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綠巨人”馬克·魯弗洛、“神秘客”杰克·吉倫哈爾主演。

大衛(wèi)·芬奇(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導演。 作為這個時代好萊塢導演頂流,《十二宮》可能是他最被輕視的經(jīng)典。 成長于美國罪犯猖獗的年月,十二宮殺手是他的童年陰影。

右,大衛(wèi)·芬奇

他曾用一年半時間采訪案件當事人,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為最大限度還原事實,拍攝時幾乎排除了所有模棱兩可的情節(jié)。 不管是嚴謹性和娛樂性,《十二宮》都是堪比紀錄片的黑暗懸疑佳作。

>>>>殺手夢魘

1969年7月4日,一對偷情鴛鴦把車停在了無人停車場。

就當他們準備不可描述時,第二輛車尾隨停在了后面。

司機下車走到男孩身旁,突然掏出手電和手槍,連開五槍。

次日中午,一通電話打到當?shù)鼐帧?電話中的男人聲稱對這起命案和半年前的上一起命案負責。

上一起命案指的是1968年12月20日,一對高中情侶在情人巷遇害。 情人巷距離停車場,只有4公里。

情人巷命案現(xiàn)場

警方追蹤兇手電話,發(fā)現(xiàn)電話亭距離警局只有幾個街區(qū)。

命案過后女孩不治身亡,男孩上輩子可能拯救了地球,撿回一條小命。

8月1日,《舊金山紀事報》《舊金山觀察報》和《瓦列霍先驅(qū)報》同時收到神秘信件。

寄信人自稱為前兩起案件負責,信件末尾留下了一個十二宮標志。

十二宮標志

每封信件附帶一份不同的密碼,密碼包括字母、摩斯電碼、星相符號等。

三份密碼共408個字符,也被稱為Z408(Zodiac 408)。

殺手聲稱密碼藏著他的身份,要求把它們印在報紙頭版。

否則他將不停殺戮,直到殺夠12個人。

Z408

《舊金山紀事報》刊載了密碼,附文當?shù)鼐炀珠L回應:

我們不確定這封信是兇手寫的,需要更多證據(jù)確認身份。 6天后,第四封信如約而至,信中交代了不少只有警方和兇手了解的細節(jié)。

信件開頭,寄信人自封了一個名號: 親愛的編輯,我是十二宮殺手

之后不久,加州一對高中老師夫婦破解了Z408:

我喜歡殺人,這非常有趣,比在森林里殺野生動物要有趣得多。人類是最危險的動物,殺人賦予我巨大的快感,這比在一個姑娘身上發(fā)泄更痛快、徹底。最棒的是當我死后,我會在天堂重生,我殺死的人會成為我的奴隸。我不會向你們透露我的姓名,否則你們將妨礙我積攢來世的奴隸。EBEORIETEMETHHPITI(末尾符號沒有意義)

Z408譯文原件

信件透露十二宮殺手是個邪教徒,殺人是為了追求“重生”。

同時他還是一個影迷,譯文引用了1932年美國恐怖片《最危險的游戲》臺詞。

《最危險的游戲》

一個月后,十二宮殺手第三次出手。

湖邊野餐的大學生情侶遭遇一名怪人。 怪人頭戴劊子手頭罩,眼角戴著墨鏡,身穿背帶褲,胸口掛著十二宮標志。

十二宮殺手漫畫形象

男人舉著手槍接近,自稱剛剛越獄,需要一筆錢和汽車逃往墨西哥。

他用預備好的塑料晾衣繩讓兩人綁在一起。 就在他們以為只是普通搶劫,男人突然掏出一把刀刺向兩人。 男人被捅6刀,女人被捅10刀。

之后,十二宮殺手在車門上寫下一組數(shù)字。

數(shù)字標明了三起案件的時間、地點以及手法自證身份。

電影(上)和現(xiàn)場照片(下)對比

和第二起命案類似,案發(fā)后不久他給警方打了一通電話挑釁。

當警方趕到電話亭時電話只掛斷了幾分鐘,上面還有他的手印。

命案過后同樣也是男人幸存,給警方交待了上述一切。

《最危險的動物》

兩周后,十二宮殺手第四次行兇。 他隨機坐上一輛出租車,路口停車時突然掏出手槍殺死了司機。

隨后拿走司機的錢包和鑰匙,撕下司機衣角,大搖大擺走開了。

電影VS現(xiàn)場

三名吃瓜少年恰好目睹全過程,立即報警:兇手仍在附近。

誰承想警方誤將嫌疑人通報為黑人,幾個警員和兇手擦肩而過。

最后警方只能根據(jù)少年回憶,繪出十二宮殺手肖像……

十二宮殺手素描像

>>>>嘲笑警察,玩弄大眾

出租車命案之后不久,《舊金山紀事報》又一次收到殺手來信。

信中他寄來一塊司機襯衣碎片自證身份,嘲弄警方是讓他光明正大逃跑的蠢貨

除此之外,他首次預告犯罪: 他要毀掉一輛校車,把小學生一個一個干掉。

消息一出,人心惶惶。

過了沒兩天,一通電話打到警局。 自稱十二宮殺手的男人要求和著名律師梅爾文·貝利電視直播連線。

梅爾文·貝利

直播對話中男人前言不搭后語,話里話外透露著歇斯底里。

事后警方確認,電話是一個精神病人打來的。

十二宮殺手似乎卻對冒名頂替十分認可,事后真的給貝利打了一通電話“致謝”。

直播畫面

之后幾年,他給媒體寄去了幾十張信件、賀卡。

他在信件中自稱殺了37個人,為多起尚未告破的案件負責。

他在賀卡中附帶了一份340個符號組成的密碼Z340

如果人們解不出密碼,他又要開始“干活”了。

Z340

虛榮心最鼎盛的時期,他威脅民眾戴上十二宮徽章,否則就要大開殺戒。

他像嚴厲的老師,責備警方無能,犯罪挑釁警察系統(tǒng)。

也像調(diào)皮的孩童,耍寶刷存在感,玩弄大眾于鼓掌。

囂張但不愚蠢,膽大但不魯莽。 不謀財不貪色,只為出名高調(diào)犯罪。 人們相信這個被稱為開膛手杰克在世的殺手多半還活著,伺機重出江湖。

>>>>接力追兇

十二宮殺手逍遙法外那些年,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在尋找他的蹤跡。

他熱衷點評電影,曾在一封信寫道:《驅(qū)魔人》是我看過最好的諷刺喜劇。

《驅(qū)魔人》

1971年,一個披薩店老板投其所好拍了一部cult片《十二宮殺手》。 他在電影院設下陷阱,試圖以觀影抽獎的名義收集觀眾筆跡,幫助警方確認犯人。

《十二宮殺手》

同時,不少人一本正經(jīng)地為尋找十二宮殺手奮斗。

首當其沖的是保羅·艾瑞(Paul Avery)。

他是《舊金山紀事報》犯罪專欄記者,經(jīng)驗豐富,左右逢源。

保羅·艾瑞,現(xiàn)實VS電影(小羅伯特·唐尼飾)

長年在專欄中挑釁殺手:

自稱十二宮殺手的人是一個笨手笨腳的罪犯、騙子,潛在的同性戀者。

多年激將,1970年10月終于收到一份十二宮殺手的萬圣節(jié)賀卡回應。

賀卡中附有一塊司機襯衣碎片。 卡片上寫著:你完蛋了!

現(xiàn)實中的威脅賀卡

當年新聞業(yè)自危,人人佩戴“我不是艾瑞”徽章急于撇清關系。

艾瑞卻沒有躲藏,反而上電視接受采訪,以示對抗兇手決心。

1970年保羅·艾瑞接受采訪

招搖的作風令他收到更多線索,一份匿名舉報提醒他留意1966年命案。

這樁命案和十二宮殺手手法類似,筆跡類似,可是距離洛杉磯400多公里。

這一發(fā)現(xiàn),讓案情有了更多可能性。

所有人都在歡呼,大衛(wèi)·陶希(David Toschi)卻不開心。

他是舊金山警局負責抓捕十二宮殺手的高級警探。

大衛(wèi)·陶希,現(xiàn)實VS電影(馬克·魯法洛飾)

無數(shù)匿名舉報接踵而來,警方被海量舉報分散精力。 追兇如海底撈針,直到半年后他終于接到一個靠譜舉報。 舉報對象名為亞瑟·李·艾倫(Arthur Leigh Allen )。

亞瑟·李·艾倫,現(xiàn)實VS電影

李身上疑點重重:行跡和犯罪現(xiàn)場重合、有一把帶血的刀、曾自稱十二宮殺手……

大衛(wèi)追查李多年,甚至在他的小屋找到了兇手同款手套。

就當所有人以為鐵證如山,鑒證科卻認定李的筆跡、彈道都與兇手不符。

大衛(wèi)功虧一簣,羅伯·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頂了上來。

他是《舊金山紀事報》漫畫作者,業(yè)余推理愛好者。

羅伯·格雷史密斯,現(xiàn)實VS電影(杰克·吉倫哈爾飾)

被懸案吸引,十年如一日扎在案情偵破,出版過兩本調(diào)查記錄。 電影《十二宮》就是以他的調(diào)查報告為原型。 沿著大衛(wèi)的線索追查,他發(fā)現(xiàn)了十二宮殺手的殺人規(guī)律及其他嫌疑人。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繞了一圈,他發(fā)現(xiàn)頭號嫌疑人還是李。

在羅伯的要求下,警方找回了停車場命案的幸存者。

幸存者指認,李100%是十二宮殺手。

李的調(diào)查紀錄

人證物證俱在,舊金山警方終于對李提出訴訟。 可幾乎同時,李就因心臟病去世了。

2002年,警方DNA鑒定發(fā)現(xiàn)李和十二宮殺手留下的物證不吻合。 不得已撤銷了指控……

>>>>懸案未破

十二宮殺手在70年代后期便沒有了動作。 2004年4月,舊金山警方以資源不足為由,終止了調(diào)查。

然而受《殺人命盤》《十二宮》等電影影響,警方還是決定在2007年重啟調(diào)查。

《殺人命盤》《十二宮》

去年年末,三位國際科學家合力破解了十二宮殺手的Z340密碼。

解題過程按下不表,單說譯文:

我希望你在嘗試抓住我的過程中得到很多樂趣。打電話上節(jié)目宣稱是十二宮殺手的那人并不是我。我不怕毒氣室,因為它可以把我很快送入天堂。我現(xiàn)在有足夠多的奴隸為我工作,而其他人到了天堂就一無所有了,所以他們害怕死亡。我不害怕,因為我知道,在天堂里生活將是一件很輕松的事。

譯文不關鍵,破解很鼓舞。 依靠科技力量,人們距離十二宮殺手越來越近。 反觀其他民間推理,大多也就胡說八道。 2014年,加里·L·斯圖爾特發(fā)現(xiàn)生父可能就是十二宮殺手。 斯圖爾特指出父親和十二宮殺手素描畫像神似,指紋筆跡匹配,DNA鑒定一致。 他把證據(jù)寫進小說《最危險的動物》,成為當年全美暢銷回憶錄。

《最危險的動物》

然而警方并不認同,認為大多數(shù)證據(jù)都為臆測而非事實。

在無良出版商的慫恿下,把推理演變成一場鬧劇。

《最危險的動物》

類似鬧劇不少,其中就包括開頭提到的“破案者”。

新聞報道當天,警方馬上推翻了這個說法。

“破案者”權威不被認可,其出示的證據(jù)大多為間接證據(jù)。

例如他們把波斯特額頭傷疤看作證據(jù),但警方認為素描畫像上的“傷疤”只是陰影。 十二宮殺手案,仍然為開放狀態(tài)。

半個世紀過去,這起案件的迷人之處在于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卻始終無法驗證。 我們不知道真相到底是順風車殺人、ABC殺人還是團體作案…… 十二宮殺手一直沒有落網(wǎng)。

《美國恐怖故事 第五季》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尋找十二宮殺手?

即使找到,估計他早就到了無法承擔懲罰的年紀。 《十二宮》中羅伯也被妻子問到這個問題。 他回答:因為沒有人肯做。

有些事存在,就得有人去做。

尋找十二宮殺手并不是為了懲罰生者,而是為了給亡者公道。

哪怕有生之年難以成真,遲來的正義總好過缺席的正義。

大衛(wèi)警探已于2018年去世

正如Z340解密視頻開頭一段話:

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是為了被殺手殺死的人們及其后代。

我們希望正義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十二宮殺手遲早會被找到。 文/Scott

 4 ) 《殺迷藏》: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

《殺迷藏》是一部寫實的電影。
但寫實的電影大致還分兩種:寫實地談情和寫實地說事。此片屬於後者。

寫實地談情,在絕大部份的情況都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具有時代價值(莫論是過去的還是當下的),有讓人反省自身的作用,可說是永恆的題目,例子不勝杖舉,也就不舉了。

但寫實地說事呢?很少有能做得純粹、徹底如《殺迷藏》的。
或者有人會舉出吉士.雲(yún)遜描述校園鎗擊案的金棕櫚得獎作品─《大象》來作出抗議,但愚以為吉士.雲(yún)遜在這部影片中作出了極多的「藝術選擇」,比如是大量吊在角色背後的長時間跟拍、讓背景模糊的長距離聚焦鏡頭等等,無非是滲透了極強烈的主觀立場─看不見的大象─在其內(nèi)。

筆者無意誇《殺迷藏》比《大象》好,反而我挺認同當屆康城的評委,這部吉士.雲(yún)遜的電影確實擁有極高的藝術成就。我想指出的只是,就寫實地說事這一點上,《殺迷藏》確實相當稱職。但當然,能在這宗如此艱難的事上做得稱職,則本身已是一項不少的成就。

艱難之說從何而來呢?
一部常規(guī)片長的電影要在不談情、不攪幽默也不炮製驚險場面的前提下,持續(xù)抓牢觀眾的注意力已經(jīng)夠難了,此片還要做足兩個半小時,那你說該服還是不服?

大衛(wèi).芬查能讓你寫下服字,靠的是精煉的情節(jié)選取和準確的場面調(diào)度。

前者可見於導演從一而終地讓劇情以編年史式條目分明的時間順序跟著事情走,沒有借此攪通俗的一套(如疑犯的追逐和煽情的人物支線等)。對於一件引人入勝卻具繁瑣支節(jié)的事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恰當?shù)倪x擇(當然這得託真事之福)。

但更重要的始終是後者─準確的場面調(diào)度。
圓熟的導演功力確保了每個精煉而來的分場,恰如其份地呈現(xiàn)出該事情的狀態(tài):非常突然的、驚懼的、憤怒的、沮喪的、困惑的、失望的等等。

所謂恰如其份,指的自然是不多也不少:

少者,叫觀眾無法掌握該分場的事情狀態(tài),讓他們像突然跟脫大隊,落了單的可憐朋友一樣,得迷茫地向前亂跑,跑到了甚麼地方誰能保證呢?就算真能跑到終點,一頓臭罵是免不了的了。

多者,可換稱為渲染,可能出現(xiàn)兩個情況:
一、過份造作,留下了斧鑿痕跡,反倒叫人抽離了劇情,事與願違。
二、出現(xiàn)雜訊,叫觀眾捉錯該場戲的用神,在劇情的跑道上走到了錯誤的岔路。

兩種情況都嚴重影響觀者的耐性,對於得艱難地持續(xù)抓牢觀眾注意力的本片來說,當然是半點不能容許。於是大衛(wèi).芬查非得動用著最簡潔、無形的電影語言不可,而所謂圓熟的導演功力則正在其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電影中的事件橫跨二十多年,事件接事件的發(fā)生於真實時間上一點都不緊湊,而如前所述,電影也沒有攪通俗的緊湊場面,可筆者怎麼在觀映過程中有著喘不過氣的感覺呢?

愚以為導演把聲音先入的剪接小技倆連用得非常好。那些電話鈴聲、電臺廣播聲、信件朗讀聲像萬能膠一樣把相隔不近的事情輕易地黏起來,而且讓觀者在轉(zhuǎn)場的時候立刻又要打醒精神,緊湊感便這樣累積出來了。

總括而言,《殺迷藏》簡潔有力地表達了一件世紀懸案,忠於事件的手法,成功傳達出一種極抽象的frustration,那是一種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觀者很可能在離場時不自覺的搖搖頭;那並無關電影的不善、也不是投入了追兇者的情緒(就算有也只是極小部份),而是從觀者深切明白到這宗懸案之不可解而來的。

換句話說,這種frustration是從事件的呈現(xiàn)中累積而來的。
所謂從一而終,大概到這裡,各位都明白了。
從引人入勝到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由事件出發(fā),也由事件作結(jié)。

這種功力,叫人汗顏。

 5 ) 《十二宮》:犯罪是一門學問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懸案的,但不是每一個懸案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乃至恐慌。英國出了一個“開膛手杰克”,美國便出了這個“十二宮殺手”。兩件事有相似之處,那就是罪犯永遠是一個謎以及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什么樣的罪犯能夠給人們造成心理恐慌呢?大概可以分析出一條準則,首先殺人是沒有選擇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其次是犯罪現(xiàn)場也是沒有選擇的,只要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都有可能,當然還有犯罪的時間也是不確定的等等,這樣說來,無規(guī)律的犯罪是最可怕的,令人隨時處于一種不安全的狀態(tài)中。而另一方面,警方始終無法捉住真兇這個事實則會令百姓本來已經(jīng)缺乏安全感會更加強烈起來,所以恐慌是必然的。
“十二宮殺手”的故事已經(jīng)拍過了兩個版本,而大衛(wèi)的這次是第三個版本,雖然沒看到前兩個版本,但筆者相信,大衛(wèi)的這次重拍應該是最經(jīng)典的一部,這首先是由故事本身而決定的?!笆m殺手”的事件是真實的,在美國造成極大的影響,而最終沒有得出真正的兇手到底是誰,而那些嫌疑犯卻可以“千”這個單位計算。在這種事實的面前,給出一個答案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其中編撰的成份會立即體現(xiàn)出來,對那些經(jīng)歷了“十二宮殺手”恐慌的人們是極不負責的。而在新版的故事中,有一段戲則將劇中人拉到了屏幕的前面,那應該是1971年版本的“十二宮殺手”,劇中是以正義結(jié)尾的,但這只能是當時人們的一種心愿。其實,將“十二宮殺手”拍成電影似乎也是兇手本身的意愿,所以大衛(wèi)算是完成了這個兇手的心愿,當然,兇手是否在世那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也許將永遠地未知下去。
大衛(wèi)從小生活在洛杉機,由于“十二宮殺手”曾威脅將襲擊校車,所以這給當時的小孩子們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恐懼,對于導演大衛(wèi)來說,這種恐懼仿佛就是一個童年的陰影,肯定是不易抹去的。于是,大衛(wèi)用這種感情來拍攝此片。這里要說明一件事,那就是這種社會恐懼是極其現(xiàn)實的,也許并不帶有多少戲劇元素,這樣才真正地讓人們記住了此事。所以,這也是導演力圖要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在《搏擊俱樂部》或《七宗罪》中,林奇的手法是很炫耀的,不難看出,整個故事是起承轉(zhuǎn)合,完全符合一部作品標準的。但對于十二宮殺手這件事上,林奇則采用了極為平實的手法,很客觀地講,這是一種削減,將所有的戲劇元素都淡化了,留下的只是真實,當然沒有真相。淡化戲劇元素,使得整個案子近似于完整地展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莫若說這更是一部紀錄片,這樣不但忠實于當時那些社會心理,同樣也忠實了林奇導演的內(nèi)心陰影。
對于一部懸疑影片來說,觀眾的身份也是偵探,觀眾會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破案的思維中來,所以線索是觀眾們最喜歡的細節(jié),當每一個線索出現(xiàn)的時候,觀眾都會查看這線索是否能夠通向最終謎題的答案。但此片中的線索卻是十分地龐雜,甚至有些混亂,尤其是對于中國這些根本沒有經(jīng)歷十二宮殺手事件的觀眾們來說,這些線索往往都會成為一條條誤導的歧途。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繁雜的線索是破案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警方的工作無非是排除,篩找那些最有可能接近兇案的證據(jù),然后追查下去。
前面說過,兇犯的殺人手法其實是很笨劣的,無論是用刀子還是用槍,在林奇的鏡頭下都表現(xiàn)得很粗糙,但卻如同戰(zhàn)地錄相里殺人場面一樣真實,這是拋棄電影炫視聽的手法。但事實上,這每一次粗糙的兇殺現(xiàn)場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指紋罪證等等。若不是寄往媒體的那些文字,也許警察們不太可能將這些案件歸于一個兇手所為,但正是這些文字使得“十二宮殺手”這件事開始成為關注的焦點。
毫無疑問,真正將這個殺手塑造得神秘而又可怕的正是那些手寫的信件,而這些信件以及與信件一起寄來的那標著密碼符號的紙都成為了本片中最重要的線索。首先是信件,不但將所有案件串聯(lián)了一起,嘲諷了警方的無能以及表明了兇手內(nèi)心的獵人動機,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筆跡,這是影片中一直在強調(diào)的證據(jù),之所以在調(diào)查的過程中一再受挫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筆跡鑒定上的受挫。但事實上只有筆跡能夠成為確實的證據(jù),這也是警方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那些密碼符號。涉及到這類東西都會顯出一種神秘來,更是對智力的考驗,但事實上,我們看到密碼非常容易解決,這種簡單性造成了神秘性的降低,于是案件又回歸到了現(xiàn)實中來,而影片風格也由此而回歸到更現(xiàn)實的更接近于大眾化的紀實性上來了。而第三個隨信而來的信息便是“十二宮”的標志,影片中給出兩種可能,一是借用了表上的商標,二是借用了電影片頭的廢膠片盲字。于是,在符號與文字還有標志的影響下,十二宮殺手顯然變成了一個高智商的罪犯,但事實上,這些三種信息都含著一種極不確定的因素,即便那個嫌疑性最大的孌童犯,也沒有確實的證據(jù)可以令他伏法的。
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信件,密碼與標志之間又是相互滲透著的。首先,信件令所有媒體以及警察之間產(chǎn)生了對這個殺手的初步認知,他表明他喜歡獵殺人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涉及到罪犯的無規(guī)律性,也是造成市民恐懼的原因所在,所以當信件中揚言要殺死學生的時候,整個城市都陷入了緊張狀態(tài)。而獵殺人在漫畫家第二次破譯編碼后產(chǎn)生了真實的效果,那就是影片《最危險的游戲》。這是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僅僅六十幾分鐘的劇情中講述了在一個荒島上將人當作獵物追殺的故事。這說明兇手是極喜歡看這類影片的,也極有可能從此片中獲得一種快感,從而轉(zhuǎn)為現(xiàn)實中的殺人樂趣。喜歡電影的人自然對電影中的某些影像會產(chǎn)生特殊的敏感,于是,“十二宮”的標志便成了廢膠片中的符號。當然,喜歡電影的人也許就是從事電影的人,也許也如信件上所說要把自己的事情拍成電影。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著,但事實上每一條線索的聯(lián)系都并不是十分地緊密,而且主要是存在于漫畫家的聯(lián)想之中,沒有任何證據(jù)可言,再有,這些聯(lián)系的線索將多種可能擺在了破案人或有志破案人的面前,同樣也是不確定的,所以那個畫著電影海報的老頭首先被漫畫家所否定了,雖然他為此受到了很大的驚嚇。
我們幾乎可以看出,無論是漫畫家羅伯特還是專欄作家保羅,他們所采用的都是一種邏輯分析,試圖貫穿出十二宮殺手的整個犯案過程,包括動機手法以及時間等各個因素。但事實上,最關健的問題是證據(jù),這則是羅伯特與保羅共同缺失的東西。而對于實用主義美國人來說,對于法律來說,證據(jù)顯然比這些羅輯思維更為重要。
筆跡與指紋成為警方求證的關健。但很可惜,首先筆跡問題一直存在著出入,即便是兩千多名嫌犯中間,也找不出特定符合的筆記。而指紋更是一無所有,但一雙軍鞋的腳印以及手套還有血布則多少為警方留下了可以追尋的線索。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其實罪犯在實施犯罪的時候都會留下蛛絲馬跡的,例如第一樁殺人案的過程中那個男人還沒有死去,例如出租司機被殺案中兇犯的消失等等。雖然這些線索存在著,但事實上每一條線索仍舊不能解開通向謎底的道路。
求證與求邏輯的兩條線索被業(yè)余的警探以及專業(yè)警探分別演繹著,當然,這所有線索其實都交織在一起的,只是個人由于個人的條件不同而偏向的追查方向也是不同的。但到了影片結(jié)尾處,羅伯特與戴維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對罪犯雷的指控。從邏輯的分析上,雷是一個完全的兇手,即他創(chuàng)造了十二宮殺手的名詞,而且他是七月四日兇案的罪犯,更主要的是他有那個表的標志以及發(fā)信時間,但邏輯還是不能成為證明,筆記與指紋依舊是無法確定的,所以對他的審判依舊是一個未知數(shù),更何況在審判之前他便已經(jīng)死去了。這個罪犯是成立的,但這個罪犯是十二宮殺手則完全是一個假設??赡芩闶菍а萁o出的一個絕對模糊的答案。
事實上,我們知道,此片根本沒有答案,這所有的線索都是不確定的,都不足以將警方或觀眾導向真正的兇手,所以最后影片結(jié)尾依舊是一個開放式的。但毫不否認,導演的功力顯然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看似繁亂的線索通過四個主要人物全部敘述清晰了,而且是相互滲透,有條不紊的,甚至給人一種史詩性的感覺,而這種講述恐怕必須要采用紀錄方式,不但是對真實的尊重,更是表達了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這一點,與《七宗罪》等充滿了戲劇性的影片是絕然不同的。而這種線索的不確定以及開放式的結(jié)尾無疑會令觀眾也深入到案情的分析中去。
(閑言,個人以為十二宮殺手是某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實并不存在,只是有人將若干案件集合在了一起,那些信件標志以及密碼的介入感是一種制造的手段。雷也許是第一樁案子的兇手。畫海報的極有可能便是這個創(chuàng)造出十二宮殺手的人,當然,純屬臆測,權當樂趣了。)
大衛(wèi)?林奇的敘事是張緩有度的,節(jié)奏感雖然并明顯,但以紀實的風格更顯出一種平實客觀與準確,這種帶入感是導演功力的體顯。但如果只是講清了影片中案情的各個線索顯然不是一部電影所在體顯的,更重要的是人物的變化。影片主要涉及到了四個人物,漫畫家羅伯特,專欄作家保羅,警探戴維和比爾。在追查十二宮殺手的過程中,這四個人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一種顛狂的狀態(tài)。比爾最早退出了,他無法再承受這份壓力,而保羅幾乎將十二宮殺手做為自己事業(yè)更上一層的標志,戴維顯然不甘心就這樣將案子不了了之,而最陷入瘋狂狀態(tài)的自然是羅伯特。羅伯特作為漫畫家的事業(yè)并不是很出色,直到他看到了那些密碼,由于天份的原因,他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在這種情況下,查找十二宮殺手則成為證明他自己的關健,而他本身對這個神秘的殺手也是充滿了好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與殺手面對面地,看著殺手的眼睛。如果說其它三人都有一種世俗的目的性,那么羅伯特顯然是一種本能的感興趣,對未解之謎的熱衷,而以至于他在自己偵破的過程中失去了對現(xiàn)實的關注。十二宮殺手的行為固然神秘,但事實上卻時過境遷,更重要的是,世界變得更可怕了,但執(zhí)著的羅伯特顯然是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他完全沉迷在其中。
其實很難說象除了羅伯特以外還有沒有人也對十二宮殺手十分地關注,這恰恰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當時殺手對人們心理上的沖擊,恐怖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心情,還有一種則是焦慮感,即象羅伯特這樣的人,在查案的同時,他渴望對自己能夠有一個成功的認知,所以他必須查案,只有找出兇手才是對自己的認知,這一點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真相到底是什么,導演觀眾或者那些曾有過記憶的美國人,甚至即便是被害者都有可能無法說清楚。這樣一部從線索到結(jié)局都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懸案影片卻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紀實片感覺,很顯然,這是一種手法上的錯位。而這種錯位放在這件真實的事情上便更顯現(xiàn)出它的力量,也許導演正在通過這個著名的事件反映出我們所看到的許多事實背后也許隱藏著更多的秘密,也許所有的事實都其實是不真實的或說也許不真實的,混亂聯(lián)系而不確定。
相信看過此片的每一位觀眾都會尋找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十二宮殺手”,這里是否有智力的比拼?筆者不敢斷言,但有一點,所有的“十二宮殺手”肯定也是不確定的,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犯罪是一門學問,偵破也是一門學問,但相較起不確定來,這兩門學問都顯得蒼白了,所以最好的學問還是不確定。這不但是對十二宮殺手事件的認定,也是對導演的肯定,當然更是為思索的好愛者們最大的鼓勵!

韓兮
2007-7-20于通州

 6 ) 這是一部沒有結(jié)論的偵探片

《十二宮殺手》是由華納兄弟公司于2007年3月2日推出的懸疑片,由大衛(wèi)·芬奇執(zhí)導,杰克·吉倫哈爾、馬克·魯弗洛、小羅伯特·唐尼等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舊金山出現(xiàn)了一個自稱“十二宮”的殺人狂,殺人后,向媒體寄一封信,留下密碼、線索,連環(huán)殺人案件引起了《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注意,他們在警察的幫助下,開始調(diào)查這一系列的連環(huán)兇殺案件。
這是一個沒有結(jié)論的偵探片。 可能為了忠于現(xiàn)實,電影羅列了非常大量的證據(jù)和線索,零碎和不連貫使我覺得分散了電影的關注點,也使兩個半小時的故事變得拖沓松散。而且作為兇殺案懸念是做到了,不停地轉(zhuǎn)換懸疑也很成功,但兇殺的場面往往只是一瞬帶過,少了點殺人的刺激和血腥的瘋狂。
看完了也沒破案讓我有點郁悶

 7 ) 讓我們一起于漫長的死磕中死去

     政治老師告訴我們,先有經(jīng)濟基礎,才有上層建筑。由此可見,只有在美國這種發(fā)達的西方資本主義霸權國家,才會有吃飽了撐的和警察媒體瞎得瑟的殺手,和閑著沒事死磕迷案的漫畫家。因此,當《十二宮》登陸到我們這種沒有最窮只有更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著實讓那些天天眼巴巴盯著盜版盤行情的驚悚偵破片兒迷們狠狠的失了一望。
    
    慢節(jié)奏,亂劇情,不黃色,無暴力,甚至連讓配樂烘托一下氣氛的地方都少之又少。我國的大眾評審在此刻毫不留情,就算是大衛(wèi)芬奇也要毅然報以風氣云涌、花樣百出的罵潮。顯然,相比起這部悶騷《十二宮》,廣大人民還是更津津樂道于那些牛逼閃閃的《七宗罪》《搏擊會》們。可是卻據(jù)說,那些閃閃們不過都是大衛(wèi)芬奇拿來練手玩的,看來我民的欣賞水平剛剛發(fā)展到了學徒,離大師還遠的沒邊兒呢。

    整個觀影過程耗時3個多小時,中途上了三趟廁所,發(fā)了4條短信,聊了數(shù)句QQ,順手還打了5只蚊子,外加中途兩次因不慎睡倒而造成的理解障礙,不得不倒回去的重看,這部千呼萬喚又辜負眾望的《十二宮殺手》,終于被我在一夜之內(nèi)看完了!對此我頗感欣慰,作為一名影視專業(yè)的同學,至少我沒有像某位哥們兒那樣,每天中午邊小資兮兮的吃Lawson盒飯邊看20分鐘,直到某天驚異的發(fā)現(xiàn)居然演完了!

    仔細回想起來,如果排除掉影片中出場過多又都長得很兄弟的閑雜人物和他們各自冗長的名字,以及中間一大截男主角的不知所蹤,整部影片的脈絡還是十分清晰的。梗概起來講的就是一個閑著沒事的神經(jīng)病殺了點兒人,然后給媒體寫信忽悠人們和他玩自己發(fā)明的猜字謎游戲,于是警察們就查啊查,查了十幾年,查了2500個嫌疑犯,還是沒查明白。最后警察們都熬不住了,誰跟他們提”十二宮“他們就跟誰急,然后那位一出場就成為焦點隨后又莫名消失了近1小時的男主角——漫畫家,終于又眾望所歸的重新登場了,丫自己默默的死磕了十幾年,卻在某次無意識的翻閱中獲得靈感,然后他又開始像當年的警察們一樣急吼吼的四處奔走,查呀查呀,中途受到諸多厭倦此案的官方部門的擠兌,家人的離去以及精神的瀕臨崩潰,最后,當他終于如愿把自己折騰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時候,他也終于整明白了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盡管這件事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他媳婦像每一個搞不懂自己男人腦子里到底進什么水了的國產(chǎn)電視劇中的婦女一樣,無比幽怨的站在門口說:“為什么你要做這個?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結(jié)果死磕漫畫家十分費勁的說:“我要弄清楚!我需要知道他是誰!我必須知道他到底是誰,我要站在他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大家請看,其實這部影片還是很倫理的,它生動的告訴了我們:“當你家男人無怨無悔的沉迷于某件和他一點關系都沒有的破事兒的時候,如果你還不想離婚,那么,還是選擇忍氣吞聲的支持男人心中那個不滅的英雄主義影子吧!”

    雖然說這部電影由于包含內(nèi)容龐雜過度,又不是刺激的敘事模式,很容易給觀影者帶來頭痛、暈車、看不下去的感覺,但其實冗長之中的每一個情節(jié)卻都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直逼結(jié)局的。不然為什么在我不小心睡了一下下之后,醒來就發(fā)現(xiàn)完全看不明白了捏……據(jù)說,為了拍這部美國兇殺歷史上的曠世迷案,大衛(wèi)芬奇自己也死磕了四年,可見,當一群人以無比驚人的專注和耐力死磕一件事的時候,他們所爆發(fā)出的巨大魅力,足以感染一位牛逼的導演。所以,當我不咸不淡的看完整部影片再回過頭來時,才恍然發(fā)現(xiàn),也許大衛(wèi)芬奇此次之所以要選擇用這種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手法來演繹這個事件,完全是有著某種特殊隱喻的。

    他沒有像《七宗罪》或者《搏擊會》那樣通過頻繁快速的跳切和高純度的色彩來刺激人的感官,也沒有故弄玄虛的在回憶想象和現(xiàn)實生活中繞來繞去,好讓人們在看完后忍不住贊嘆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這一次,他只是通過對缺失史料的合理補充,來高度的還原了現(xiàn)實,將這個40多年來從未被人們猜透的案子原原本本的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v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驚心動魄,但又何嘗不是最真實的生活呢?

    正是由于生活的平淡,才導致我們經(jīng)常會不由自主的去幻想那些刺激的事,那些從事著刺激工作的人們,那些親歷了刺激事件后死里逃生的受害者們。他們往往是在人們充滿想象力的講述中,才被賦予了無比光輝的英雄主義色彩,從而讓我們?nèi)プ放?,去迷戀。然而身處事件之中時的他們,真的就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神勇機智么?如果我們能將他們與真實的生活相連接看待,就不難感受到那種生活強加給人們的平淡。即使是走在風口浪尖的人們,也是在吃飯睡覺上班下班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會整天神經(jīng)兮兮的腦力激蕩。也許他們心中涌動的感情是劇烈的,但他們還是不得不平靜而內(nèi)斂的生活著,從躊躇滿志,到分崩離析,從少年心氣,到最后頹然的倒塌,每個夢都會被馬不停蹄的時光吞噬,每個英雄也都在經(jīng)歷著我們常有的那些失望與無助。

    因此,這部看似沒有什么滋味的電影,其實更像是一杯時間沉淀出的老酒,入口醇香,中段辛辣,流到胃里后卻是讓人回味無窮的苦澀。當人經(jīng)歷了不停被點燃再被熄滅、被激發(fā)又被遺棄的折磨之后,最終就會明白,再多的異彩流光也都要慢慢褪去,再撲朔迷離的人生也終將歸于平淡。而無論結(jié)果是輝煌或者慘淡,無論結(jié)局是明晰還是迷離,最終,你都贏不了血淋淋的現(xiàn)實。為著某種理想,甘愿把自己耗盡,最后卻發(fā)現(xiàn),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場不公平的交易,付出一切后所得到的,不過是用失去換來的,并且在這場交換中,還搭進去了自己??删退闶沁@樣,在結(jié)果未到來之前,還是要死不悔改的走下去,而那份曾支撐你不放棄、不逃避的堅定的信念,那份你迷茫時毅然秉承信念的勇敢,才是最終是值得你去珍惜、值得每個人去尊敬的。

    影片在最后揭示到:"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lose your life to a killer"我想,這也許才是大衛(wèi)芬奇耗盡四年的時光要告訴我們的話:一個殺手未必要用武器去殺死一個人,更多時候,我們是死于竭力,而非窒息。

 8 ) 好一盆洗澡水!——說說《十二宮》

《午夜場》上早早就登出了《十二宮》的影評,但是等到看完影片,我才抓來翻翻,提到《法國販毒網(wǎng)》算是想到一塊去了,因為這部《十二宮》實在太獨特了,我想了半天,才覺得恐怕就《法國販毒網(wǎng)》的味道與之最為類似。但是,也只是感覺類似,認真追究一下的話,《十二宮》的特質(zhì)真的是獨一無二的。

最值得說的是它的去戲劇性。想起《法國販毒網(wǎng)》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紀錄片風格,確實,那部電影的超寫實風格給人這樣的感覺,那么《十二宮》也能說成是紀錄片風格嗎?我覺得不然,因為,從頭至尾,盡管它表達上非常的簡省和樸素,但是和紀錄片所努力要做到的讓觀察者消失的感覺不一樣,《十二宮》的效果恰恰是因為太強調(diào)一種冷靜,而越發(fā)讓你感覺到觀察者的存在,連觀察的角度都是嚴格限定好的。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習慣的芬奇式長鏡頭那形同鬼魅般的游移看不到了,在"Panic Room"中那個對房子全景式的描述是相當令人拍案叫絕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中景和全景,幾乎沒有特寫和很絢麗的長鏡頭跟鏡,而且給你的感覺是,他就始終壓在那里不動。以湖邊雙殺橋段為例,最平常的談話,突然被一個逐漸走過來的殺手打破沉寂,對殺手的推進,給的機位幾乎沒有變,就是受害者視角,在談話同時的幾個平穩(wěn)的切換中,可以看見兇手按正常步速走過來,然后亮出手槍——這簡直不像一部描述懸案的電影中的兇殺場面,就像描繪一次上街購物一樣平常,到后來雙方對峙的時候,仍然是中景和近景的切換,平緩得不得了若不是對話里天然的緊張感甚至顯得有些冗長,到兇手開始動刀都沒有一點點變化。如果是一般警匪片怎么拍?肯定是不停地在受害人和兇手間做快速切換,當兇手制服了兩人,開始行兇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希區(qū)柯克式的舉在半空的刀--受害者驚恐的臉的特寫--手臂揮舞的動作--飛濺的血(視分級考慮是否保留)--受害者亂晃的四肢……具體方式或許不同,但用快速切換來營造緊張感是幾乎不會少的。如果是紀錄片式的拍攝法,怎么拍?雖然紀錄片也喜歡用定機位,也喜歡鏡頭保持不動,但對于這種場面,更可能的方式是手提,晃動,也許切得可能不會太多,但高速運動中那種真實或者仿真的模糊感,還是讓你感覺到緊張,比如《伯恩的霸權》。可是,無論哪種拍攝法,雖然制造的緊張和刺激都要比《十二宮》強大得多,但在《十二宮》這樣又遲緩又冷靜的鏡頭里,看著兩個人似乎有點希望但很快被撲滅所有希望無助地被害時,那種真實的絕望感是其他拍攝法無法比肩的。我想這才是芬奇這樣“壓抑”鏡頭欲的原因吧。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將敘事技巧中主觀加入的戲劇化去掉,凸現(xiàn)出事件本身,從手法上來看,并不能說是紀錄片式的。

從敘事方式上來看,這種去戲劇化就更加明顯了,最大體現(xiàn)在避實就虛上。每當遇到一個值得去大書特書的情節(jié)時,芬奇總是很令人覺得意外地一筆帶過,之前做的鋪墊越多,就越是草草一筆了事。比如解開十二宮密碼的時候,那個歷史老師的解謎過程忽略不提,只是在她剛打算介入的時候提一下,然后迅速在傳媒上宣布解謎成功。這個還算小的,《午夜場》上提到的那兩處更為典型,老記者去會見線人,還有受害者母女(洋人名字記起來總是很麻煩,相信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我說的是誰,大家見諒啦)逃脫魔爪,這兩處極具戲劇性的場面,都僅僅在開頭后迅速給出結(jié)果,過程被完全忽略,這是一個反懸念,如果按照希區(qū)柯克那個經(jīng)典的桌子下面的炸彈來說明的話,這就好比,剛剛給你看到桌子下面有定時炸彈,下一個鏡頭就切到火車被炸毀的廢墟上警察們在勘測現(xiàn)場,對于受過希區(qū)柯克式的懸念訓練的人們來說,甚至帶著調(diào)皮的挑戰(zhàn)意味:當你已經(jīng)做好準備按照慣例將信息預設的受害者猜成兇手并打算在展開的情節(jié)中一步步逼近你的目的時,答案被直接揭曉,不管你是否猜對了,你都會覺得像被愚弄了一樣,因為人家根本就沒打算讓你猜……希區(qū)柯克的理論是經(jīng)典,但經(jīng)典和俗套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芬奇的敘事效果無疑是成功的——這種成功恰恰建立在人們對希區(qū)柯克技巧的熟悉上,雖然那本身是打破思維慣例的,可是現(xiàn)在自己也成了慣例。毫不夸張的說,芬奇完成了一個飛躍。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往的懸念電影中,觀眾們所關注的問題,也恰恰是主角所關注的問題:兇手是誰?動機如何?而在這部電影中,芬奇卻要打破這樣的集中,兇手是誰確實很重要,但那是幾個角色關心的問題,芬奇用這種反懸念盡力地打破觀眾對此的關注。而這種顯得非??桃馍踔劣行娦械募羟校指捌恢钡钠骄忥@得有些不對,但這并非風格的不統(tǒng)一,而恰恰是通過這種不一致來打破所謂的紀錄片假象,真實地傳遞著芬奇自己的意圖:我不讓你們跟著兇手跑,你們應該關心的是這些人,這些跟著兇手跑的人。

這樣就終于涉及到了芬奇的主題,他這樣做是想表達什么?這是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我們不如首先看下這部電影中的十二宮殺手。按照一般犯罪片或者懸念片里的方式,要么是將兇手全知全能化,站在幕后,無比強大,但總會在結(jié)尾被主角神奇地制服,要么就是將兇手人性化(這個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風潮,本來是新玩意,結(jié)果也要臭街了),偏寫實風格,有些討巧。芬奇的se7en有些前者的意思,只是兇手最后牛b到將傳統(tǒng)的正義一方制服。而按照十二宮案件來看,如果按照前者那樣拍,也絕對會很炫的。但芬奇不然,他不僅突破了自己,也沒有使用第二種方法的俗套,他所做的,是將兇手去魅,不讓他明星化,這點是很重要的,這么多年來傳媒的宣傳,讓十二宮成為了不亞于開膛手杰克這樣的神話級人物,首先將那些無良媒體覆蓋上去的東西去掉,還原為一個普通人,這是芬奇要做到的,通過前面幾次對謀殺過程的冷靜描述,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這個所謂的神秘殺手,不過是個心理有些變態(tài)動作不酷想法也并不天才的家伙而已,光環(huán)消失了。但芬奇也絲毫沒打算做什么人性化處理,他只是打算去魅,同時這個兇手基本上就不被當“人”看了,只是賽狗中那只誘使狗跑起來的假兔子,芬奇要表現(xiàn)那群奔跑的狗。

是的,那群人,他們才是影片想表現(xiàn)的。我本來以為這和棒子拍的《殺人回憶》一樣,是一部借案件來展現(xiàn)社會全景式的電影,結(jié)果我錯了,除了一部和案件有關的"Dirty Harry",影片幾乎沒有任何跟社會背景相關的內(nèi)容。對警察局間配合效率低下的諷刺,對新聞媒體過分投入的冷眼,都只是略微提及,故事稍一展開,就按順序聚焦在大記者、警察和小記者身上,并且通過他們輻射到了所有跟案件相關的人們。這時候,芬奇的野心才暴露出冰山一角,一個懸疑故事,已經(jīng)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一個有哲理的懸疑故事,他也早就玩過了,一個折射歷史的,似乎也有先例,為什么就不能單純關懷這個案件本身,為什么不能單純關心跟案件相關的人們,探查一下,一個案件,到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怎么說得都有點老馬丁的味道了,像,但又不全是,因為芬奇所做的,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它從頭到尾保持著冷靜,既沒有傳統(tǒng)真相大白的解脫,也沒有那種"JFK","Rocky"式的“失敗者的勝利”那樣的感動,那些都有些俗套了,他只是將這些很內(nèi)斂但有取舍藝術地忠實地告訴你,波瀾不驚(注一)至少我看到最后仍然會有一種被打動的感覺,或許是人物的執(zhí)著,但我更覺得是整部影片一種沉默的力量感。

最后給個評價吧,有人說這是芬奇最好的電影,有人說芬奇不憤青了而且背叛了自己,其實,我覺得評說下或許可以,但蓋棺還太早了。這部還遠遠算不上芬奇最好的電影——無論是就他過往作品的質(zhì)量還是對他將來的期盼來說,而從風格上講,只能說影像上或許不像過去那么先鋒,但骨子里仍然保持芬奇一貫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我個人覺得,這部雖然算不上大師級的杰作,但可以看成是芬奇一次堪稱偉大的實驗,在主題上的曖昧,使其表達時多少有些模糊,這是它的缺憾,但芬奇卻展現(xiàn)了他比過去更純熟的掌控力——如果說過去的激進張揚是燒開水,那么現(xiàn)在這樣內(nèi)斂平穩(wěn)更像是燒洗澡水,得不冷不燙,尺度拿捏上要更小心,但又不能中庸,基本上,他做得很到位。與其說他轉(zhuǎn)型了,不如說他根本不給自己定型,在繼續(xù)探索,有理由去期待芬奇會有更杰出的表現(xiàn)。

注釋一:整部電影中唯一帶有戲劇化味道的情節(jié)就是小記者去見線人,地下室驚魂那一段,但我們可以看到,那一段對案件的推進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就整個案件來說,這個情節(jié)是無關緊要的,這是為進一步完善小記者的人格形象服務的。

 短評

完全理解很多人對片子悶和無趣的控訴 但是這種平緩松弛的節(jié)奏感和流水賬似的表達方式完全是我的菜

5分鐘前
  • 小凱撒
  • 推薦

資料館2014.1.25.4pm 節(jié)奏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還是當cartoonist決定一定要找到兇手后的如癡如狂的調(diào)查,抓到十二宮變成了某種絕對的人生意義。即使真相(謎底)永遠不可知,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謎底來賦予努力以意義。因此每個警探都會有自己的頭號嫌疑人,而這多種解釋使世界免于崩潰。

7分鐘前
  • xīn
  • 還行

冷靜的敘述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動情的參與者。

8分鐘前
  • 小巖菽
  • 推薦

說是關于十二宮殺手,其實都是關于那群苦尋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華盛頓櫻桃街角嘆息無言的鏡頭看來真是異常蒼涼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漸漸忘記,漸漸放棄的時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這種漫長而沉溺的苦楚和執(zhí)念,要如何才能說清?

10分鐘前
  • Lycidas
  • 力薦

案件迷人之處就在于,你覺得自己無限接近于真相,卻無法驗證它。

14分鐘前
  • 狷介有烏青
  • 推薦

挺枯燥的……

19分鐘前
  • 安藍·怪伯爵??????
  • 還行

我要知道他是誰,我要站在他面前,看著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22分鐘前
  • Obtson
  • 還行

有一種電影總是在看過之后時不時想起,甚至覺得回味無窮。這部就是。

27分鐘前
  • 眠去
  • 推薦

導演能在這部里隱藏自己的風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32分鐘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薦

其實歸為偽紀錄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傳統(tǒng)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誤導,帶著看犯罪懸疑片的心態(tài)去看絕對會覺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這二十多年來查這案子的人,懸疑的點在所有人都符合兇手的部分特征,但永遠找不到這人是誰。。。討論區(qū)的討論很有意思啊~

37分鐘前
  • 咸魚
  • 推薦

精彩之處在于真實 沒有奇跡 沒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時是冗長枯燥 甚至毫無結(jié)果的

38分鐘前
  • Leito
  • 推薦

我和我老公一致認為十二宮兇殺案絕非一人所為。影片的前兩個小時都很無聊,直到漫畫家真正著手調(diào)查才開始有意思起來。影片的真正高潮在電影放映員說出海報均有他親手所畫的那一刻。不過結(jié)局讓人有一種打了兩個小時飛機結(jié)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覺。

41分鐘前
  • 【半注銷】
  • 推薦

簡潔、鎮(zhèn)定、沉穩(wěn)、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44分鐘前
  • 匡軼歌
  • 力薦

《七宗罪》《搏擊俱樂部》的大衛(wèi)·芬奇,拍出這樣毫無興奮點的片子實在是有些失望!

47分鐘前
  • 影志
  • 還行

純對白片 適合聽力課

52分鐘前
  • 胡克
  • 還行

勇氣、機敏、執(zhí)著...正義的力量一再發(fā)光,卻始終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聰明才智在未知的兇手面前顯得荒謬而幼稚。經(jīng)過漫長的拉鋸戰(zhàn),電影在兩小時后開始發(fā)力,線索和證據(jù)每次回顧都有新發(fā)現(xiàn),似乎再前進一步,就能揭開真相??墒?,當你沉溺于謎底的時候,其實你也成為案件的“被害者”了。

53分鐘前
  • 哪吒男
  • 推薦

看完《十二宮殺手》,做了一個被殺的夢,站馬路牙上,一個小孩見我抽煙,伸手來要,遞過去一支,他比劃著要一整包,并撲過來搶,一躲閃,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過來,朝胸口位置,基本閃不開了?;诺眯蚜?,心想這不是十二宮殺手,應該是上帝之城。

57分鐘前
  • 內(nèi)陸飛魚
  • 推薦

真實的犯罪中沒有戲劇、沒有轉(zhuǎn)折、沒有英雄,甚至沒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誤會與錯過。人們因此將生命浪費于追逐幻影,于虛無中尋找意義,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說十二宮有「貢獻」,或許是給了這些人些許「追求」。就是這么荒誕。

1小時前
  • 柴斯卡
  • 力薦

沉穩(wěn)大氣,有條不紊。大衛(wèi)芬奇終于擺正了心態(tài),放棄了《七宗罪》和《搏擊會》里嘩眾取寵的伎倆。

1小時前
  • 易老邪
  • 推薦

就像鐘表的12個刻度一樣,用力非常平均。

1小時前
  • 張樾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