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請把右臉也給他
初中時分,慕雨果大名第一次讀《悲慘世界》。那時讀的是故事,糾結(jié)于人物命運與情節(jié)發(fā)展,似懂非懂。時隔近十年,第一次看《悲慘世界》。依舊是那些熟悉的人物,在熟悉的街道,上演熟悉的劇情,但直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瘡痍的社會與一言難盡的人性。
撇開對社會的鞭撻,對民眾的同情,《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寬恕的故事,這一點在開宗已然明義?!妒ソ?jīng)》里說,若別人打你左臉,請把右臉也給他。于是,當主教大人左臉挨了冉?阿讓重重一拳,卻仍舊把右臉迎上去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了堅冰咂裂的清脆聲響。一顆布滿塵埃沉寂已久的心,在這個凜冽寒冬意外撞見了春天,開始慢慢蘇醒。
魯迅以為,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在《悲慘世界》里,悲劇源于對價值的認知差異以及對此種差異的不予理解和難以包容。對冉?阿讓而言,價值是用余生善行來救贖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罪過,真正成為上帝的子民;對沙威警長而言,價值是恪忠職守,不讓任何一個犯罪者逍遙法外;對芳汀而言,價值不過是將年幼的珂賽特撫育成人。當彼此對于價值的認知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時(主要是冉?阿讓與沙威警長),便產(chǎn)生了強烈的戲劇沖突。
從內(nèi)心堅冰乍現(xiàn)第一道裂縫起,冉?阿讓就在踐行一個寬恕者的作為。對善良堅韌的芳汀如是,對頑固執(zhí)拗的沙威警長亦如是。他像是希臘神話里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從主教大人那里拾獲了寬恕的火種,不遺余力灑向人間,無懼日復(fù)一日鷲鷹啄肝之痛。在這個渾濁的世界,因為偷食面包果腹而遭遇十九年牢獄之災(zāi),如此不公的對待本可以使他更加理直氣壯去對社會發(fā)泄憤怒,但在主教大人的感召下,他卻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信仰寬恕,信仰愛。當他背負著珂賽特徒手翻越城墻,在星子稀落的漆黑夜里縱身一躍,仿佛是在向過去告別,帶著希望奔向未知的明天。只不過有時候,這個世界并不如我們想象的美好。有著“道德”潔癖的沙威警長仍然不依不饒,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拔不快。最終,是修道院為他們提供了一方容身之所。在上帝這里,冉?阿讓再一次獲得了庇護。
關(guān)于《悲慘世界》,很多人以為冉?阿讓是悲的,欲改過自新而被沙威窮追不舍;很多人以為芳汀是悲的,為履行母親的基本職責(zé)而被迫出賣自己。可我總覺得,無論冉?阿讓抑或芳汀,至多只能稱之為不幸。相比之下,沙威才是集各種悲劇之大成的人物。這種悲,不僅僅是悲慘,更是悲哀。
沙威警長是一個堅定的衛(wèi)道士。一絲不茍的穿著,滴水不漏的言行,面無表情的冷酷,無不昭示著他對法律制度那種令人發(fā)指又近乎可笑的耿耿忠心。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心中的法律與秩序,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近人情。《悲慘世界》的故事背景設(shè)置在1802年,那是在啟蒙運動結(jié)束的13年后。相較于啟蒙運動對后世持續(xù)兩百多年的深遠影響,13年實在顯得有些短暫。巴黎作為這場運動的漩渦中心,顯然薪火剛盡,余熱未消。而沙威警長,就成長于這樣溫存的巴黎。
啟蒙運動祭出科學(xué)與理性的大旗,主要針對當時教會與王權(quán)相互勾結(jié),推行文化專制主義,鉗制民眾思想。只不過矯枉難免過正,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使得科學(xué)與理性淪為新型專制。所以,才有后來的法蘭克福學(xué)派站出來聲嘶力竭大肆批判工具理性,否定奴役人的異化的理性。其實,換個角度思考,沙威警長的固執(zhí)與堅持不一定是錯的。設(shè)若冉?阿讓是遇到主教大人之前的冉?阿讓,那沙威警長的執(zhí)拗很可能會挽救一場巨大的災(zāi)難,成為巴黎人人稱頌的英雄。換句話說,錯的不是固執(zhí)與堅持,錯的是不分場合的一味執(zhí)拗。而這種一味執(zhí)拗,就是啟蒙運動過分宣揚理性的后果。得了理性,失了人性,沙威警長亦是直接受害者。
在電影中,沙威警長是社會機器上一顆順從的螺絲釘。永遠是那副冷酷無情的臉孔,好似面具一樣穩(wěn)定。他忠于自己的身份與職責(zé),以遵紀守法為人生信條,不遺余力打擊犯罪,維護社會道德秩序。 乍聽之下近乎完美,但細細想來,卻遺漏了一個致命前提:審慎的思考。柏拉圖說,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沙威顯然從未思考過被自己奉為圭臬的教條意義何在。他可以是社會制度的好奴子,卻無法成為個體生命的好主人。就好像我們從小被告知到學(xué)校要聽老師的話,可沒有人教導(dǎo)我們聽話之前先要判斷老師說的是否正確。于是,在這樣一種成長環(huán)境中,我們習(xí)得了良好的執(zhí)行力,卻喪失了敏銳的思考力。而后者,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整部電影最令我動容的一個場景,是結(jié)尾處沙威警長對冉?阿讓進行最后的審判。至此,沙威又搬出那套陳詞濫調(diào),不厭其煩強調(diào)法律的尊崇與威嚴。應(yīng)該說,他至死都是困惑的。他無法明白一個犯罪者何以得到大家的尊敬與愛戴,無法明白他視若仇敵的冉?阿讓為何會掩人耳目放他生還。對于沙威來說,最痛苦的事情不是肉體的毀滅,而是信仰的崩塌。如果冉?阿讓在小巷子里痛痛快快給他一槍,沙威應(yīng)該心滿意足死得其所??墒牵斖庠谑澜缗c內(nèi)心認知出現(xiàn)難以彌合的巨大鴻溝,腦海是混亂的,心境是煎熬的。最終,只有通過犧牲肉身來換取永世安寧,以死殉道。沙威警長仰面朝天沉入長河的那一刻,不覺悲從中來。只不過,沒有悲壯,只有悲哀。冉?阿讓寬恕了他,他卻終究沒有辦法寬恕自己,寬恕自己對秩序的背離。
2 ) 愛和救贖
老者第一次救贖:沒人開門給冉阿讓吃的,一位老者招待了這位小偷并讓他留宿了。
第二次救贖:冉阿讓襲擊了老者,被警察逮住了,老人卻說東西是贈給小偷的,并給了他值錢的東西,告訴他相信他從今開始洗新革面。
冉阿讓第一次救贖:命令警督不得輯拿女工,并待女工如妻子,告訴女工會永遠和她、孩子生活在一起。當她說自己是個妓女時,冉阿讓說上帝愛每個人,我們都是他的子民。
第二次:在法庭上承認自己是那個小偷,救了一個傻子,盡管接下來對自己的懲罰并不公平。
等三、四次:用錢把女工孩子贖回,帶她進修道院,十年如一日照顧她,并不顧生命危險去救她的心上人。
第五次:當孩子追問他是誰時,是不是自己爸爸,是不是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冉阿讓并沒說出她媽媽的身份。當孩子知道后,當他深知自己可能會被逮捕時,他說,你媽媽是個好人。
第六次:親自接過殺警督的事,并把他偷偷放了。
警督:交上處置方式,并自殺,這樣也算對他一輩子不放過任何一個罪犯,畫上一個句號,更是被冉阿讓感動,放棄了毫無意義的追兇。
小偷成為品德高尚的市長,市長愛上了妓女,警督做出了和他本人最矛盾的事。這些不可思議的奇跡,正是因為被愛感動。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都值得被寬恕,能救贖自己,也能救贖他人。道德和社會輿論有時對一個人過于殘酷,如對冉阿讓,如對女工,幾乎讓他們沒有活路,他們才會沉淪,那么如果可以,請溫暖一下這些好人,讓他們也有機會幸福一些。謝謝??
3 ) 改編是為了更忠實原著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沒看過雨果的原著小說《悲慘世界》,在淘寶上買的電影版《新悲慘世界》也沒有及時看,想象它應(yīng)該是和原著一樣,必要認真慎重的拜讀。記得上學(xué)時在中央臺周末有個名著名片欄目,印象放過的《悲慘世界》,還看到過大鼻子放火的鏡頭,前不久偶然知道亞細亞?阿根托也參演了該電視劇版,于是在淘寶上搜,看到有買且價格還很便宜,就買了。但到看時,鬼使神差的,我先看的是電影版,然后才看的電視劇版,也許小說原著等以后吧。
看完后,我想說的是:電影版應(yīng)該在4星以上,甚至5星;電視劇版給3星吧。
關(guān)于電影版,先抄書吧,來自《西片碟中碟》(英語片)第166頁:
這個版本刪除了德納第埃一家,把焦點如激光對準阿讓和沙威的沖突。影片以阿讓被神父收留過夜開場,而他砸櫥窗、偷面包、被判做苦力二十年的背景情節(jié)只用了一兩句臺詞帶出(“在饑餓和不再饑餓之間,只隔著一塊玻璃。一切是那么容易”)。同樣,影片以沙威跳河自殺結(jié)束,不再絮叨馬里猶斯夫婦對阿讓的誤解和最終的大團圓。演員陣容中拉什扮演的沙威最出彩。瑟曼可能是當今明星中最神似芳汀的一個,她與生俱有的凄美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本片用一種散文風(fēng)格代替了原著的史詩氣概,是現(xiàn)代觀眾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上面的評價我基本贊同。就我所接觸到的名著簡介類文字,都說小說是以冉阿讓和沙威的矛盾沖突為線索構(gòu)成的,那電影版的改編剔除掉不相干的人物和情節(jié)就是很應(yīng)該很必要的。觀看電影版時,阿讓和沙威的較量一直吸引著我。電視劇版因為有好多枝蔓情節(jié)要交代,減弱了沖突的吸引力,后面的誤解和大團圓結(jié)局也感覺落入了俗套。
正是因為電影版對主要人物的聚焦,使得四大主演(連姆?尼森、杰弗瑞?拉什、烏瑪?瑟曼、克萊爾?丹尼斯)個個形象鮮明,神采奕奕。阿讓的堅忍正直,沙威的偏執(zhí)警覺,芳汀的苦難凄美,柯賽特的純情爛漫都給人以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沙威性格的變化過程,由一個像鷹隼一樣的捍衛(wèi)法律的偏執(zhí)者變成一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良心發(fā)現(xiàn)者,拉什演繹的非常令人信服。電視劇版的馬爾科維奇感覺演的有點生硬。還有芳汀,烏瑪?瑟曼和夏洛特·甘斯布都演出了苦命感,但烏瑪還演出了媚,這也許和演員個人氣質(zhì)有關(guān)。還有馬里猶斯,電影版中他是出身下層的窮學(xué)生,堅定的推翻舊世界的革命者;電視劇版里,他是個隱富的“富二代”,在革命短兵相接時,為了柯賽特想退出,后來還和柯賽特一起誤解阿讓,從頭到尾都表現(xiàn)的很猶疑,不堅定。
真想看看雨果原著的小說是什么樣的,也有點后悔沒有早看原著小說。細想一下,電視劇版應(yīng)該是完全忠實于原著的吧。它側(cè)重于表現(xiàn)阿讓跌宕善良的一生,但這種忠實有點原樣復(fù)制。電影版對原著做了很大的刪減和改編,側(cè)重表現(xiàn)善惡兩種力量的較量,結(jié)尾處沙威愧疚自殺,阿讓微笑前行,善終于戰(zhàn)勝了惡,拯救了惡,這應(yīng)該是最忠實于原作者雨果的吧。
4 ) 法律與人性的角逐
用銀器買下冉阿讓靈魂的老人給了他心靈的赦免,而沙威在經(jīng)歷對冉阿讓漫長的追蹤后卻以自己的生命換得冉阿讓的生命,寓意其給了冉阿讓法律的赦免。影片最后,因饑餓而偷面包入獄二十載后又亡命天涯數(shù)十年的冉阿讓徹底成為了一個新生兒,一個自由的人。
他頭戴軍帽,著一身黑色風(fēng)衣,眼神冷峻,面色沉靜,深刻的法令紋使整個人散發(fā)著威嚴和不可侵犯的氣質(zhì),他儼然是神的判決,法律的化身。沒人知道冉阿讓的轉(zhuǎn)變有多大,除了沙威。沙威明察秋毫,精明果斷,敏感準卻,他對冉阿讓知根知底,在追捕冉阿讓的過程中一步步見證了他行善施德,造福維高市民,一諾千金,為所愛之人赴刀山火海。冉阿讓在完全可以對沙威作出不利行為甚至是奪取他的生命時寬恕了他三次。不近人情的法律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全部,一朝為賊終身為寇的說法在冉阿讓的奉獻精神和寬廣的胸懷面前不攻自破。沙威的信仰是對法律的絕對忠誠,他不懼怕死亡,他便是這法網(wǎng),他便是困獸的堅實高墻和行刑的冰冷槍口,他早就不再屬于他自己。投河自盡既是他對信仰的維護,也是對冉阿讓的肯定,更是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擁有屬于自己的抉擇。
我們沒權(quán)力左右他人生死,但我們有權(quán)利原諒和寬恕。Liam Neeson(冉阿讓飾者)在辛德勒名單中說,赦免即是權(quán)力。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在他眼中我們純潔無罪。史鐵生說,上帝的仁慈在于,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
救贖之道在于行,上帝與你同在。
5 ) 英國版沒有毀原著,但也沒有在新時代給原著故事注入新的活力
1998英國劇情片《悲慘世界》,又名《孤星淚》,根據(jù)雨果名著小說改編,全球累計票房1409萬美元,定級PG-13,豆瓣評分7.5,時光網(wǎng)評分7.6。
英國版對原著小說做了很多改編和刪減,基本故事結(jié)構(gòu)和原著小說差不多。與忠于原著、片長210分鐘的法國版相比,片長僅134分鐘的英國版的敘事清晰度明顯不如法國版。
英國版對原著故事的最大改動在于——
1、原著中非常出彩、筆墨很多、貫穿始終的貪財奴,在英國版中曇花一現(xiàn),蜻蜓點水,戲份少到只有幾分鐘。
2、在英國版中完全沒有貪財奴女兒這一角色,更不會有貪財奴愛上愛國學(xué)生并為之獻身的劇情。
3、原著的結(jié)局是獲得自由后的男主冉阿讓在兒女的陪伴下衰老死去,而英國版的結(jié)果是督察跳河自殺后,男主冉阿讓奔向自由。
英國版整體來說拍得較為平淡,沒有毀原著,但也沒有在新時代給原著故事注入新的活力。英國版沒有對原著做出面目全非的改動,只是對原著做了敘事側(cè)重的調(diào)整和刪減。與忠于原著的法國版相比,英國版更像是原著的精編版或縮微版。
原著是個救贖、改錯、行善的故事,這一過程在法國版中體現(xiàn)得很好,但是在英國版中,救贖、改錯、行善這些核心元素較為平淡,英國版只是講通了故事,但未能拍出來原著的精髓。
《悲慘世界》的“悲慘”二字,對人吃人的殘酷社會的批判,法國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英國版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感覺,社會的貧困,貧富的差距,法律的不公,時局的動蕩,都體現(xiàn)得不夠深刻。由于“悲慘”的缺失,直接導(dǎo)致英國版的戲劇沖突不夠激烈,故事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不足。從這個角度說,英國版未能拍出來原著的精髓。
英國版對督察的刻畫較為理想,這是法國版的欠缺。英國版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督察秉公執(zhí)法、紀律嚴苛、窮追不舍的特質(zhì),這種偏執(zhí)和執(zhí)念在法國版中刻畫得較為平淡。英國版的督察出彩,主要得益于老戲骨杰弗里·拉什拿捏精準的表演。
男主的角色化妝是本片的敗筆,在原著中,男主從監(jiān)獄到督察跳河自殺,這期間跨越了三十多年,男主從青年步入老年,而本片中男主從始至終一個模樣,連胡子都沒有,完全看不出歲月變遷,這么個拍法未免太沒誠意了。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法國版中。
影片有一處劇情是必須要吐槽的——男主和妓女朦朧產(chǎn)生感情的構(gòu)思是什么鬼?雖然我沒看過原著小說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是我相信不是原著故事不會這樣設(shè)計。男主對妓女是同情和憐憫,絕不會產(chǎn)生男女之情。
英國版的卡司挺強大,男主是如今“營救”系列的當紅動作明星連姆·尼森,女主曾和“小李子”聯(lián)袂主演過《羅密歐與朱麗葉》,女主媽媽是《殺死比爾》的烏瑪·瑟曼,督察是《加勒比海盜》中的老戲骨杰弗里·拉什。
6 ) 觀影感想
帶男主來河邊的時候,我就在想,會不會把他給放了,確實,如我所想,只是令我意外的是督察以自己的命來換取男主的自由,最后一刻,電影得到了升華。這就是讓愛感動愛吧,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男主偷了主教的銀器,而主教的不計較,使男主獲得了重生,后面男主放走了督察,督察換回了男主的自由。從電影的開頭主教包容的那一幕,男主就是一個從頭到尾脫胎換骨的好人了,法庭上更是,本來可以默不作聲,他就可以完完全全擺脫冉阿讓這個名字,繼續(xù)當他的市長,然而良心使他并沒有在一旁旁觀,而是扛下了責(zé)任,為什么一個改過自新的囚犯就不能有新的生活,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問題。悲慘世界?世界從來就不會帶來悲慘,帶來悲慘的只是惡人欺負善良的人,社會沒有公平可言的時候。愿你我都被世界溫柔以待。只是電影源于生活,卻又比生活夸張一些,比如怎么做上市長的,不過也正常,電影高于生活,透過故事看到本質(zhì),對人生有所思考,就是好電影了。
7 ) 前半部四星半,后半部兩星半
(映后隨記,不成文)
為了看前半部來刷大屏,后半部和在家看的時候一樣持續(xù)翻白眼。珂賽特長大前的部分,卡司齊飆演技還是很順眼的;之后感覺導(dǎo)演各種先入為主了。
把人物都寫成傻逼和混蛋,去襯托冉阿讓的高大全,結(jié)果最后自殺一幕欣慰一笑人設(shè)完全崩掉——如果是真冉阿讓他一定會跳進河里救沙威的。還有那句莫名其妙的“我愛她”,雨果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奧古斯特的想法是好的。雨果原著太龐大,如果沒有足夠的力氣把支線全部展現(xiàn)完整,砍了倒也沒事。成片就…一言難盡。
影帝和影帝的表現(xiàn)非常不錯,人物呈現(xiàn)沒問題,但人物動機說不通。沙威應(yīng)該是最有的寫的那類人:恥于出生所以偏執(zhí)。滿口法律道義,卻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正義欲”。
人生中一定少不得遇見這樣的人,越卑鄙越喜“替天行道”。自我立場的崩塌源于窮盡一生與人為敵,在別人眼里卻不過爾爾。
很爛的版本,把原著的基調(diào)全都改掉了(結(jié)尾居然是沙威跳河自殺后,冉阿讓充滿希望的笑著走在街道上,汗~),人物內(nèi)心情緒的變化太突然,刻畫得很粗糙...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很愛這個故事,所以很討厭這版的改編,刪掉了愛波寧和馬呂斯的外公就算了,珂賽特也跟著成了叛逆少女,革命的部分也幾乎刪沒了,更糟糕的是我沒看明白最后沙威督查為什么就突然自殺了。★★★
你確定這是悲慘世界么???支線全部砍掉!連德納第都沒戲份!愛波寧和安灼拉完全不見了!冉阿讓還看上芳汀!馬呂斯居然還不是小開!這貨是悲慘世界么???!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卡司啊……
沙威最后一跳讓我感覺其實是冉阿讓和他因愛而恨的攪基故事;珂賽特好像true blood 里的牙縫女;轟轟烈烈的歷史變成了街頭痞子的鬧??;愛波寧等角色無故消失;實在讓我不忍稱其為悲慘世界,沒有寒陽的溫暖哪來冬雪的凌厲,樸實過火了。
這名字翻譯的差點以為豆瓣上沒這電影。好的電影和導(dǎo)演拍攝的是有節(jié)奏感的,而且節(jié)拍一致,從始至終,不管情節(jié)怎么發(fā)展或快或慢節(jié)拍是不會變的,這樣您能一口氣看完,中間沒有卡頓或調(diào)戲,讓人完全沉浸其中,并且看完還有很多細節(jié)深深印在腦海。liam大叔、最佳競拍老爺子、昆汀最愛的uma每個人都貢獻了最佳演技。雖然看評論說和其他版本的悲慘世界不可比,和原著也有出入,可誰定義了她是悲慘世界,她明明是孤星淚嘛!
杰弗里拉什的沙威非常出色,改編得有些流俗的劇本中這是最立體的一個人物,"我的父親是小偷,我的母親是妓女",僅僅一句臺詞就揭示了他所有執(zhí)著的原因,一個那樣長大的孩子,他對正義的渴望必然近乎偏執(zhí),法不容情,他沒有錯,只是有著過于沉重的童年陰影。冉阿讓的設(shè)置過于"超人"化了。
無法忍受弱化了關(guān)于revolution的部分,以及沙威的心理描寫,于是整部片的基調(diào)落在基情四射的相愛相殺...還有這英語說得無比別扭,Geoffrey Rush的澳英,還有英音、美音,老子真他媽的想來句中英!但配樂不錯,以及服裝神馬的,烏瑪瑟曼那腔調(diào)去演whore,真有奸尸的感覺
電影很棒,但是隱約的感覺沒有把主角和社會之間更深層次的東西拍出來。有時間一定要找原著來看看!
像冉阿讓這種人大概也只有書里才會有了吧,復(fù)習(xí)完畢明天看新版!!
每個犯過錯誤的人都應(yīng)該被原諒及尊重。人活在世間是為了給不是取恩,看完之后的總結(jié)
影帝和影帝飆戲好玩嗎,我覺得你們的發(fā)型很好玩...沙威把情敵芳汀氣身絕和冉阿讓玩手銬play(這個受),Uma Thurman的芳汀換我也會逆天愛上的。大珂賽特真不討喜,小柯賽特影帝單手抱的時候萌得一臉血。(德納第老板:“先生喜歡珂賽特嗎? 喜歡讓她在你腿上玩嗎?” 讓彼得·塞拉斯來 = =+)
8分,悲慘世界從這里開始,Liam Neeson!
對名著改編向來寬容,拿它跟舞臺版瞎比的可以閉嘴了。當年的陣容如今看著非常瞎眼……只是略為在意為毛會有基情的問題,嗯。
沒看過原著 單從這電影來說 故事還蠻喜歡的 杰弗里拉什無論演什么角色 看著都那么舒服
很喜歡這個故事,高二時候的小說課那學(xué)期看過只是差不多忘光了??傊蜖柌┧_船長啊,你演戲怎么這么好!還得夸一下連姆尼森,果然這么多年也不是白混的。故事結(jié)尾讓人很壓抑,這就是為什么叫悲慘世界吧。期待一下杰克曼和海瑟薇的版本,畢竟從演員結(jié)構(gòu)上來說,F(xiàn)antine的戲份可能會增加。
喲 這版徹底狗血了 那自殺的鏡頭處理的呀 不是應(yīng)該月黑風(fēng)高夜我們孤獨悲傷的沙威大叔獨自尋死的么 怎么怎么變成在冉叔面前優(yōu)美的跳水運動了?! 而且我們善良的代言人冉叔還那么淡定看了一眼然后一臉正義大踏步微笑離開居然不去救沙叔 喲我當時就雞血了出離憤怒了! 我的善之啟蒙啊 就這么毀了
確實很不錯,只是可能和原著有一定差距,除了感覺到男主角的洗心革面的決心,再就是可以深切的體會到警察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善惡觀被否定時的復(fù)雜情感,其余的就很淡了。另,對于女一號,只能用bitch is 矯情來形容,不過也只能怪尼姑庵確實是個世外桃源。
什么叫經(jīng)典 看過就知道。ps 強烈建議看電影前看書。
影片的節(jié)奏把握得不錯,134分鐘的長度,不足以展現(xiàn)雨果的恢宏畫卷,但主干還是抓住了。連姆尼森的化妝不好,相隔20年,居然面貌變化很小。印象中冉阿讓后面應(yīng)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而連姆尼森還是個中年人的樣子。
在看了1958年版、重溫2012年版《悲慘世界》后,發(fā)現(xiàn)這個1998年版卡司陣容也挺不錯,就納入觀影計劃:如果沒有另外兩版做對比的話,觀感或許會好點。這個版本從開場設(shè)置的情節(jié)改動就不太滿意,這個前后動手打主教、珂賽特的連姆·尼森版冉阿讓也沒有另兩版喜歡,最后沙威改成在冉阿讓面前投河自盡也有些怪異……★★★☆……P.S.:1.比利·奧古斯特導(dǎo)演目前最喜歡他的作品依然是《征服者佩爾》;2.飾演芳汀的烏瑪·瑟曼給《風(fēng)之谷》英語版的庫夏娜配音,飾演珂賽特的克萊爾·丹妮絲給《幽靈公主》英語版的珊配音……飾演冉阿讓的連姆·尼森則給《懸崖上的金魚姬》英語版的藤本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