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Gene Kranz Gary Sinise Jim Lovell Eugene Cernan
導演:Mary Crisp Richard Dale Nick Green Julian Jones Dan Kendall
1.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lián)發(fā)射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I)進入了地球軌道。
2. 美國人奮起直追,開啟了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該計劃的成員多是試飛員,對航天知之甚少。Gene Kranz是最早加入NASA飛行指揮(Flight Director)團隊的人之一。
3. 起初大家提議讓特技演員進行試驗,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建議用空軍試飛員。共110名試飛員符合條件,NASA選出了7人,包括:Wally Schirra(注重細節(jié),擅長規(guī)范飛行)、Alan Shepard(絕頂聰明)、Scott Carpenter(第一位科學家宇航員)、Gordon Cooper(最好的試飛員)、Deke Slayton(全面發(fā)展)、Gus Grisson(工程專家+安靜的知識分子)、John Glenn(修養(yǎng)好且冷靜,以超音速飛越美國第一人)。
4. NASA設計的沖壓太空艙能載一人,取代了紅石導彈的核彈頭。這一期間30-40%的火箭發(fā)射都以失敗告終,同時學界有98%的人認為人類無法在零重力環(huán)境下正?;顒印?/p>
5. John Glenn、Alan Shepard和Gus Grisson是美國首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候選人。1961年1月31日,一只接受過特殊訓練的黑猩猩Ham代替了Alan Shepard進行亞軌道試飛,后者對此極為不滿。
6. 同年4月12日,Yuri Gagarin駕駛東方1號(Vostok 1)成為進入太空第一人,就在AS原定飛行日期(5月2日)20天前。
7. 同年5月5日,AS進入太空艙,Deke Slayton擔任太空艙通訊員(cap-com)。發(fā)射前太空艙艙門發(fā)生了問題,AS的心率一度飆升至200以上。返程中的黑障效應。整次任務持續(xù)約20分鐘,被前蘇聯(lián)嘲諷為“跳蚤一躍”。20天后,JFK總統(tǒng)定下在十年內登月的目標。
8. 團隊分工:John Glenn負責駕駛艙和儀表盤布局,Deke Slayton負責跟進推進器進展,Scott Carpenter負責導航和跟蹤系統(tǒng),Gus Grisson負責回收和與海軍協(xié)調。
9. NASA重新設計了太空艙,不僅提供了更大的控制權,還加裝了爆炸式逃生裝置。GG將其命名為自由鐘7號(Liberty Bell 7)。新太空艙另外設計了窗戶,原本沒有是因為加裝的窗戶本身必須很厚,周圍還需要支撐結構,對重量有關鍵影響。
10. 同年7月21日,GG再次進入太空,AS擔任他的通訊員。升空15min37s后,太空艙準確降落在預定地點。然而艙口(hatch)突然炸開,海水開始倒灌。宇航服本應提供浮力,但GG忘了關閉一個閥門,導致進水。由于不知情,直升機駕駛員Jim Lewis試圖先救太空艙。很快警示燈提醒他引擎過熱,僅能再支撐五分鐘。最終另一架直升機將GG救起,而太空艙沉入僅五千米深的海水中,比當年泰坦尼克號的遺骸更深。
11. John Glenn與友誼7號(Friendship 7)負責NASA的首次軌道飛行任務。在推遲一個多月后,JG于1962年2月20日升空,環(huán)繞地球三周,并在失重狀態(tài)停留5小時(前兩人僅5分鐘)。在第一圈環(huán)繞時,指揮中心負責遙測(telemetry)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一個信號顯示隔熱罩可能松脫。于是指揮中心在未告知JG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建議他在返程途中拉緊retro pack。然而固定retro pack的纜繩在第一枚火箭點火時燒斷了。最終JG安全返航,信號被證實是micro switch故障。
12. Scott Carpenter與極光7號(Aurora 7)于同年5月24日再次軌道飛行,這次開展更多科學研究,包括能見度測試和新的太空艙操作任務之類。
13. 圖
14. 很快SC又遇到一個新問題,原本跟太空艙并排的自動方位傳感器偏離了近40度,只有SC知道該情況,但他沒有告知指揮中心。SC一度失聯(lián)40分鐘,最終安提瓜傳來報告,發(fā)現(xiàn)了一只救生筏,SC在大西洋漂浮了近3小時。
15. 五個月后,Wally Schirra環(huán)繞地球6周。接著,Gordon Cooper駕駛信念7號(Faith 7)環(huán)繞地球12周,持續(xù)飛行一天半,成為了第一名在太空睡覺的美國人,也是最后一名獨自環(huán)繞地球的人。
16. 水星計劃圓滿結束,雙子星計劃(Project Gemini)整裝待發(fā)。
1. 1962年9月17日,NASA公布了New Nine人選(四名空軍,三名海軍,兩名平民),包括Gene Cernan、Jim Lovell、Buzz Aldrin、Neil Armstrong等。
2. 雙子星計劃安排了10項任務,難度與風險遞增。John Young和Gus Grisson成為了首次雙人太空飛行的人選。
3. 每五枚泰坦導彈中就有一枚失敗,無法達到載人航空的要求。火箭好比controlled explosion,任何漏洞都可能引發(fā)災難。
4. 雙子星3號(Gemini 3)的使命是測試新型火箭和太空艙,并安全返航。1965年3月23日火箭成功發(fā)射,美國首次實現(xiàn)雙人太空飛行。然而啟動retro rocket時,工程師在計算時未將地球自轉的因素算入,最終雙子星3號偏離了預定目的地,但并無傷亡。
5. 下一步是extra vehicular activity(EVA),關鍵在于人類在失重狀態(tài)下的情況。NASA工程師想出了一種騙過地球引力的方法,即Vomit Comet。這是一架特制飛機,飛行線路為弧度巨大的拱形。在起落間,宇航員將經(jīng)歷約30s的失重狀態(tài)。
6. NASA原計劃再進行兩次雙人太空飛行,并在雙子星6號上試驗EVA。不過NASA還不知道,前蘇聯(lián)已有一名宇航員成功進行了EVA。于是1965年6月3日,新人宇航員Ed White和Jim McDivitt(被稱為Gemini Twins)在雙子星4號(Gemini 4)上進行了EVA(秘密訓練,僅有30-40人知道)。EW在艙外飄浮了36分鐘,雙子星4號也成為了當時美國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太空艙,4天環(huán)繞62周。
7. 登月者必須駕駛登月飛行器返回軌道上的太空艙才能回到地球,這叫做交會(rendezvous),需要極高的精確度。雙子星6號和7號必須在軌道上緊貼著飛行,這需要按照準確時間先后發(fā)射兩枚泰坦導彈。
8. 同年12月4日,雙子星7號(Gemini 7)發(fā)射升空,宇航員是Frank Borman和Jim Lovell。他們將為了測試長時間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在太空運行14天(約等同于抵達月球需要的時間,宇航員腦后被植入了探針)。為了按時發(fā)射雙子星6號(Wally Schirra和Tom Stafford),工作人員必須在三天內修復受損的發(fā)射架,而這一般需要數(shù)周。同時另一枚測試火箭也將發(fā)射往雙子星7號,這是因為國防部想嘗試在太空追蹤前蘇聯(lián)導彈(每枚火箭都有獨特標識作為區(qū)別)。
9. 同年12月15日,雙子星6號(Gemini 6)發(fā)射升空,第一次發(fā)射時閥門故障導致了引擎熄火。兩艘太空艙成功保持緊貼的飛行陣式達270分鐘,環(huán)繞地球3周。雙子星號的控制系統(tǒng)精度極高,因此能夠以相距15厘米的距離并列飛行。
10. 交會、對接以及操控對接的飛船是實現(xiàn)阿波羅計劃的關鍵。首次嘗試對接(docking)的是Dave Scott和Neil Armstrong。1966年3月15日,雙子星8號(Gemini 8)升空。NA負責將太空艙與一架無人駕駛的Agina Target Vehicle交會并對接。對接成功后滾轉速率過快,故障原因不明。中止對接后,雙子星8號仍然由于推進器故障高速滾轉。NA啟用另一組火箭(reentry control system)進行糾偏,最終危機解除,但他使用了返航時所需的燃料,因此任務必須立刻中止。雙子星8號在沖繩島附近的迫降點著陸,至今保持了離原定著陸點最遠的紀錄。
11. 同年6月3日,雙子星9號(Gemini 9)升空,宇航員是Tom Stafford和Gene Cernan。Gene Cernan在進行EVA時遇到了頭盔玻璃起霧的困難,最終只能中止EVA。此后兩次嘗試因同樣的原因失敗。NASA改進了宇航服和訓練方法,Buzz Aldrin將在同年11月11日升空的雙子星12號(Gemini 12)上再次嘗試。BA進行了3次EVA,時長超過5小時。
1. 阿波羅1號(Apollo 1)是在太空中測試三人太空艙的首次機會,參與者包括Roger Chaffee、首位完成太空漫步的美國人Ed White和指令長Gus Grissom。然而由于急功近利和超負荷工作,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進行常規(guī)發(fā)射臺測試(pad test)時發(fā)生意外,密閉的太空艙突然起火,三名宇航員全部遇難。事故起因是GG座位下的線路起了火花,純氧助燃后導致三人在30s內窒息死亡。之后NASA重新設計了太空艙,線路添加了保護罩,使用防火材料,以及可供緊急逃生的新式艙門。
2. 兩年后,阿波羅7號(Apollo 7)完成了1號的使命,在地球軌道上測試了指令艙(command module)。1968年8月,NASA決定改變計劃,讓阿波羅8號(Apollo 8)首次嘗試脫離地球軌道,飛往深空。Frank Borman、Jim Lovell和Bill Anders的任務是測試土星5號(Saturn 5)運載火箭,繞月十周并安全返航。同年12月20日,阿波羅8號成功發(fā)射。第一階段,五臺引擎推動土5 以七倍音速的速度飛行;第二階段,高度為64千米并持續(xù)加速;第三階段,火箭將點燃兩次,第一次推動進入軌道,第二次進入深空。
3. 阿波羅8號成功完成任務,其中地球從月球后面升起的照片轟動一時。平安夜前夕,三名宇航員朗讀了《創(chuàng)世紀》(《Genesis》)的開篇。繞月飛行20小時后,火箭必須在失去無線電信號的月球背面點火才能取得足夠速度擺脫月球引力。
4. 登月艙(lunar module)的外殼實際上由聚酯薄膜(Mylar)和玻璃紙(cellophane)制成,用膠帶和訂書釘固定,里面的地板必須鋪上墊子,否則失手掉落的螺絲刀可能將其砸穿。
5. 1969年3月3日,阿波羅9號(Apollo 9)發(fā)射升空,宇航員是David Scott、Rusty Schweickart和Jim McDivitt,他們的任務是在地球軌道是測試登月艙(LEM)。
6. 同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Apollo 10)發(fā)射升空,宇航員是Tom Stafford、John Young和登月艙駕駛員Gene Cernan。這是登月艙第二次試飛,也是登月前的最后預演。為了防止他們嘗試登月,燃料箱沒有裝滿,如果登月則無法返航。
7. 同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Apollo 11)發(fā)射升空,宇航員是指令長Neil Armstrong、指令艙駕駛員Mike Collins和登月艙駕駛員Buzz Aldrin,此時距JFK提出十年計劃僅過了8年1個月22天。
8. 指令艙與登月艙undock后,老鷹號出現(xiàn)了短暫的通訊故障并很快通過偏轉角度解決。
1. 1969年11月,阿波羅12號(Apollo 12)就載著Pete Conrad、Richard Gordon和Alan Bean登上了月球。這次他們做到了定點著陸(pinpoint landing),該區(qū)域名為暴風海(Ocean of Storms),并且發(fā)現(xiàn)來自地球的細菌似乎能在太空中存活。
2. 阿波羅13號(Apollo 13)的首要任務是科學考察。發(fā)射前三天,Jack Swigert在最后一刻接替了原定的指令艙駕駛員(因為后者接觸過麻疹),另外兩位登月宇航員是Jim Lovell和Fred Haise。1970年4月11日成功發(fā)射,登陸地點是危險的Fra Mauro Hills。
3. 發(fā)射兩天后,指揮中心要求宇航員攪動氧氣箱,以確保氧氣均勻分布。JS攪動氧氣箱后,損壞的絕緣電線起火,使箱內氣壓增加導致爆炸并泄露。兩個氧氣箱迅速失壓,三個燃料電池(fuel cell)中有兩個損壞。由于燃料電池需要氧氣發(fā)電,因此沒有氧氣,剩下的一個也堅持不了多久。
4. 考慮到登月艙自帶氧氣和動力系統(tǒng),宇航員決定搭乘登月艙返回地球,但登月艙只夠兩人使用兩天,而返回地球需要四天,同時登月艙不是為了長距離航行所設計,因此缺乏足夠的保護措施(如溫控)。于是控制中心決定,他們必須以更快的速度返回地球,二次啟動引擎縮短了9小時的回程時間。二氧化碳過濾器僅夠兩人使用且指令艙中的備用過濾器是方形而非圓形也是一大問題,幸好最終通過適配器解決。
5. 9個月后,阿波羅14號(Apollo 14)完成了原定任務。
6. 為了研究月球構造與起源必須擴大探索范圍并帶回更多月巖樣本,因此NASA設計了一輛新型月球車。由于磁性指南針在月球上無效,所以計算機必須隨時測定返回登月艙的路線。
7. 1972年4月16日,阿波羅16號(Apollo 16)載著John Young、Charlie Duke和Ken Mattingly升空,并探索了笛卡爾環(huán)形山。
8. 同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Apollo 17)載著Ron Evans、Harrison Schmitt(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科學家)和Gene Cernan,這是阿波羅計劃的最后一次登月(經(jīng)費被砍),也是土星5號(Saturn 5)第一次夜間發(fā)射。截至目前,史上共有12人成功登月。
9. 阿波羅計劃的終結象征著一個時代的句號,其后NASA將目標定為火星,并基于阿波羅計劃剩余的硬件開始研究人類在太空長時間停留的可能性。由于發(fā)射太空實驗室2號(Skylab 2)不需要和登月程度相當?shù)幕鸺屏Γ茖W家們將土星5號(Saturn 5)的頂部改造為美國第一個空間站。太空實驗室的第一期成員包括Pete Conrad、Paul Weitz和Joseph Kerwin。
10. 1973年5月14日,無人的太空實驗室首先升空,卻出現(xiàn)突然加速、主太陽能板回應微弱、溫度失控等故障。同年5月25日,三人作為NASA第一批太空維修工帶著碩大的遮陽傘(parasol)升空并成功完成史無前例的硬對接(hard dock)。遮陽傘打開后,溫度成功下降,但太陽能板損壞的問題更加關鍵。另一塊太陽能板被金屬碎片卡住,宇航員通過花鉗將碎片剪開(首次出艙進行修理工作),太陽能板隨之打開。
11. 其后的八個月中,太空實驗室接待了三批宇航員。它為人類在太空中建立居所、生活和工作、探索太陽系深處奠定了基礎。
關于登月的陰謀論不值一駁
10年,從第一次載人進入太空到登陸月球。冷戰(zhàn)時代近乎瘋狂的舉動,也是人類顯示自己將一切不可能變?yōu)榭赡艿哪甏?。一群平均年齡26的年輕人,一群拿命下注的賭徒,那些不堪一擊的設備。所有的看似不可能,構成了這個偉大的時代。
一部NASA史詩!從把人送上地球軌道到登月成功只用了8年,絕對是人類的偉大奇跡,阿波羅13號的成功返航則是一個工程奇跡。果然壓力才是動力,基本上每次事故都是在技術成熟關注度下降后的懈怠下出現(xiàn)的。那種毫無功利的全民關注現(xiàn)在很難再有了吧。對這種宏大敘事毫無抵抗力,這才是真?詩和遠方!
Best documentary ever! Hats off to NASA, who accomplished the greatest adventure and exploration of humans in the last 50 years! Even with the retirement of space shuttles, we as human, should never ever stop exploring.
We sail for exploration,we sail for discovery,we sail for sail,but we will not stop sailing for what we called risk and possible death,this is an astronaut‘s fate,and we are proud of it. p.s.土星五號,永遠滴神!
從一開始的落后于蘇聯(lián) 到深入打下基礎 再到阿波羅們的登月 今天暫別月球為了到達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空做準備 并沒有過于煽情的“大國情懷” 反而很現(xiàn)實的展現(xiàn)了很多瑣碎的積累 當然還包括災難和錯誤 respect
當你看到他們上天,看到他們下墜;看到他們達成目標,看到他們功虧一簣;看到他們興奮落淚,看到他們焦慮疲憊……你的心會毫無條件的臣服——這無關軍事競賽,無關冷戰(zhàn)諜云,無關國籍人種,無關山水之隔。這是人類努力戰(zhàn)勝自我艱難進步的縮影,伴隨著助推器巨大的轟鳴,上上下下,好一個當代希緒弗斯!
從地球出發(fā).nasa任務50年
今天終于想起來把最后一集也看完了。說不清為什么,每次看到挑戰(zhàn)者號的事故視頻,明知道會看到發(fā)生什么,還是會抗拒,隨后就是很長時間緩不過來的難過。人類面對宇宙時的渺小脆弱在那一刻無比清晰,世界不會因為對人類而言美好偉大的精神追求,去承諾什么符合我們期望的結局。但明知如此仍然不放棄嘗試,也是人類捍衛(wèi)自身尊嚴和存在最有意義(也許是唯一有意義)的決定。不是為了宇宙會怎樣,而是為了作為人可以在這個宇宙中怎樣。
60年代的美國人,那么科幻的日子,過癮死了!
美國人的光榮與夢想,想起了自己熱愛理工科的初衷。很多珍貴的一手資料
看過《太空競賽》仍不過癮,NASA的歷史同樣驚心動魄。水星計劃-雙子星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航天飛機-挑戰(zhàn)者號失事-國際空間站-哈勃望遠鏡,失敗與成功,一次次的挑戰(zhàn)人類極限,聯(lián)想到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相隔幾百年人類真的實現(xiàn)了夢想,太不可思議了。感嘆NASA保存了如此多的珍貴影像,粗糙的顆粒感真實又感人。
挺詳盡的NASA 50年官史回顧,但阿波羅15號實際上才是人類第一次駕駛月球車探月的任務,也是第一次有藝術品被帶上月球的任務,可能出于小雕塑本屬私自攜帶的違禁品,與機組事后種種丑聞事件的緣由,直接被第四集拿掉了跳過任務介紹,看來宇航員的八卦丑聞比幾次航天災難事故更令NASA難以啟齒
是也乎,( ̄▽ ̄) if we can dream it, we can do it! 好象這是 NASA 機倉大門上刻的名句....不僅僅因為總統(tǒng)的大話, 也是 NASA 代表的人類好奇心, 經(jīng)過持續(xù)努力人類可以作到什么地步, 這部記錄片展現(xiàn)了科技發(fā)展的真實一面, 當然不科學的另外一面可以對比看看朝鮮戰(zhàn)爭的記錄片, 解放軍的精神核子弾一點兒也不比 NASA 差...可惜, NASA 能想辦法持續(xù)吸引投資50年, 中國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象古代長城那樣連續(xù)幾百年來嗯哼了....為什么?
Discovery紀念NASA成立50周年的6集紀錄片,純粹從米帝的角度,使用大量NASA提供的珍貴影像資料,記錄了人類(美國人)半個世紀來對外太空進行不懈探索的波瀾壯闊的偉大探險,既有第一次漫步太空的激動,第一次踏上月球的震撼,也有挑戰(zhàn)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失事的扼腕悲痛,情節(jié)曲折,細節(jié)豐富,不可錯過
太感動了!登月部分看哭!致敬先驅們?。????哪怕出發(fā)點只是冷戰(zhàn)太空競賽的政治任務 但nasa一幫子牛逼的理想主義者就是做到了呢!“只有想不到 沒有做不到”“我們要繼續(xù)前進 因為停止前進就意味著向太空投降”“to touch the face of god”同時也不禁感慨 美國真是已經(jīng)過了他的黃金時代 看看現(xiàn)在這都是什么瘋批總統(tǒng)啊 沒文化沒素質 還比不過演員出身的里根。就像b站上有燈塔國阿婆主說曾經(jīng)他非常為自己的國家自豪 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說不出口這種話 ……
NASA 發(fā)展史。。。
不錯的總結 & NASA在1960年代末一定是嗑藥或者開外掛了……
自從上世紀70年代人類就再沒實現(xiàn)地球外的登陸 也許???也許NASA真的有不想讓我們知道的故事
一個目標明確的任務,儘管它的意義只停留在政治層面,對後人的鼓勵與啟發(fā)也是重要的。探索不能停止,否則生命該多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