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恐懼吞噬靈魂

犯罪片其它地區(qū)1974

主演:布里奇特·米拉  ElHedibenSalem  芭芭拉·瓦倫汀  伊爾姆·海爾曼  哈克·波姆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導(dǎo)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播放地址

 劇照

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2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3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4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5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6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3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4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5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6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7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8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19恐懼吞噬靈魂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11-25 20:26

詳細(xì)劇情

艾米(布里奇特·米拉BrigitteMira飾)是一名60歲的清潔女工,辛苦工作的她拿著微薄的工資,生活很是清貧。機緣巧合之下,她結(jié)識了40歲的阿里(ElHedibenSalem飾),他們一起跳了一支舞后阿里提出送艾米回家。夜深了,阿里錯過了末班車,只得在艾米家留宿。兩個孤獨寂寞的人相見恨晚,秉燭夜談,當(dāng)艾米為此感到深深的疑慮時,阿里只是淡淡的安慰了她。果不其然,艾米留宿男人的事情很快傳遍了大街小巷,鄰居同事的指指戳戳教她如坐針氈,無奈的她只得編撰了一個謊言,她說阿里是她的未婚夫。這門婚事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大家盡己所能的排擠、詆毀這對夫妻,這使得他們決定外出旅行避避風(fēng)頭?;貋砗髢扇说木秤鲇兴棉D(zhuǎn),并不是街坊鄰居接納了他們,而是因為他們有了新的排擠對象。沒有了外界的壓力,艾米和阿里的感情卻又因為內(nèi)部的矛盾而產(chǎn)生了裂痕。\r\n影片用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個冷漠、刻薄的社會,探討了這個社會之中存在的各種歧視以及人性之中孤獨又灰暗的一面。

 長篇影評

 1 ) 《視與聽》訪談: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譯】

作者:Tony Rayns (Sight & Sound, Winter 1974)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在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下榻于法蘭克福的公寓中,我們錄制了這次訪談。他最近才來到了這座城市,這是為了接管「塔樓劇院」(Teater am Turm)——但這一安排在幾個月后突然流產(chǎn)了。法斯賓德憎恨法蘭克福,尤其是他那些市議會的雇主,他在一部名為《垃圾,城市與死亡》的戲劇中發(fā)泄了他的憤怒,但是議會隨即禁演了這一出戲。后來,法斯賓德退出了塔樓劇院。1974年12月,這出戲在該市的另一家劇院短暫上映。1975年,丹尼爾·施密德將它拍成了一部名為《天使之影》的電影,法斯賓德也參演其中。

法斯賓德總是需要一位管家來照顧他,而在法蘭克福,烏爾蘇拉·施特拉茨扮演了這一角色,她是慕尼黑的「行動劇院」的前主人,這座劇院在1967開始就屬于法斯賓德了。施特拉茨女士端上了一些茶水,試圖安撫消化不良的導(dǎo)演。我知道法斯賓德的英語非常流利,所以我緊張地用英語開始了訪談。但是,法斯賓德用德語打斷了我:「我一個字也聽不懂。」所以,我們就開始使用德語了。這里的英語是由我自己翻譯的。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決定從事電影和戲劇工作的?

法斯賓德:很早,大概九歲吧。從沒考慮過其他的可能。

記者:您是從戲劇開始的嗎?

法斯賓德:不是,我在1965年和1966年拍了兩部短片。其中一部源于我對侯麥的《獅子星座》(1962)的喜愛,另一部嘛……有點像戈達爾。但是,那時候每個白癡都在拍電影。我感受到一種迫切的需要,那就是我應(yīng)該和一個團體一起工作。所以我就進入了慕尼黑的這家「地下」小劇院,在那里我還可以作一些嘗試。畢竟膠片可是很貴的……

我的第一部戲劇是《卡策馬赫爾》。我一開始只是單純地寫作,因為發(fā)行商不想讓我們獲得劇院的表演權(quán),他們看不到任何利潤。當(dāng)劇院關(guān)門之后,我們所做的就成了「反對派戲劇」。警察進駐了劇院,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借口,但主要是因為,它已經(jīng)成了一場政治戲劇。

記者:您是怎么回到電影界的?

法斯賓德:《愛比死更冷》(1969)是在幾乎沒有錢的情況下制作的。我們從一位合作者那里拿到了一萬馬克,然后我們就把它用完了?!犊ú唏R赫爾》(1969)是通過賒賬制作的。當(dāng)時在院線沒有屬于它們的市場,但我們可以賣掉電視轉(zhuǎn)播權(quán),這還清了我們的債務(wù),剩下的錢讓我們能夠制作《瘟瘋之神》(1970)。

這些電影都非常戲劇化,正如我們的戲劇也非常電影化一樣。我想,我在劇院中和演員一起達成的東西,可以在電影中再度試用。你會發(fā)現(xiàn),你可以從一種媒介中學(xué)到一些東西,然后將其應(yīng)用于另一種媒介。不過,我很快就開始探索更純粹的電影作品了。

記者:您受美國電影的影響很大嗎?

法斯賓德:有些時候吧。在我的早期電影中,有一半都與我在美國電影中的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將美國電影中的精神移植到了慕尼黑的郊區(qū)。

其他電影就基本上和美國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它們都是在調(diào)查德國的現(xiàn)狀:移民勞工啦,中產(chǎn)階級上班族受到的壓迫啦,我們自己作為電影人的政治處境啦?!懂?dāng)心圣妓》(1970)明確地探討了這種處境,我們試著作為一個團體來生活、工作。

記者:您認(rèn)為這些作品具有挑釁性嗎?

法斯賓德:與其說是挑釁,不如說是激發(fā)思考吧。我當(dāng)時會想,如果你讓人們面對自己所處的現(xiàn)實,他們是會作出反應(yīng)的。

我現(xiàn)在不再這么考慮問題了。我現(xiàn)在認(rèn)為,最重要的是滿足觀眾,然后才是處理政治內(nèi)容。首先,你必須制作誘人的、美妙的、探討情緒或其他類似主題的電影……

記者:類似塞繆爾·富勒嗎?

法斯賓德:差不多吧。但你必須知道的是,你為什么要拍攝這部電影。換句話說,你要將產(chǎn)生的這種情緒,應(yīng)用于特定的目的。這是一種政治陳述的初步階段。

從美國電影中可以學(xué)到的重要因素就是,你需要滿足娛樂需求,并在這一點上作出讓步。我們的理想是做出和美國人一樣漂亮的電影,但我們得探討一些其他領(lǐng)域的主題。我之所以發(fā)現(xiàn)這一過程,主要是因為道格拉斯·塞克的作品,或是像希區(qū)柯克的《深閨疑云》(1941)這樣的影片。當(dāng)你離開影院的時候,你會感覺婚姻是不可能的。

記者:這是您更喜歡情節(jié)劇而非現(xiàn)實主義的原因嗎?

法斯賓德:我并不認(rèn)為情節(jié)劇是「非現(xiàn)實主義」的。每個人都會想要把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戲劇化。此外,每個人都會有一堆或大或小的焦慮,他們會試圖消除這一焦慮,避免對自己產(chǎn)生質(zhì)疑。情節(jié)劇則會給他們設(shè)下難題。

我們可以舉一部塞克的《苦雨戀春風(fēng)》(1956)作為例子:銀幕上發(fā)生的東西,我們是無法在生活中直接辨識的。因為它是如此純粹、虛幻。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這些東西與我自身的現(xiàn)實融合在一起,成為了一種新的現(xiàn)實。唯一重要的現(xiàn)實,存在于觀眾的頭腦之中。

記者:不過,您的電影風(fēng)格與塞克大不相同。

法斯賓德:這是當(dāng)然,因為我們沒有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拍過電影。在他的影片中,至少有一半都洋溢著他的老板與制片廠負(fù)責(zé)人的天真無邪。無論是多是少,我們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天真。這是美國電影的優(yōu)秀特質(zhì)之一,而在歐洲電影中幾乎找不到這樣的東西。我渴望某種天真,但我看不到它們。

但是,在我的不同作品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風(fēng)格化的程度,是與影片主題的人造性成正比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寂寞芳心》(1974)要比《恐懼吞噬靈魂》(1974)封閉得多。因為影片的主題會引導(dǎo)角色的走向,所以它確實會發(fā)揮一定的作用。這兩部影片對人物的態(tài)度都非常一致(這些天來,我一直試圖賦予每個人物某種明確的、可理解的動機),但這種態(tài)度引發(fā)的結(jié)果,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主題。

記者:您在其他德國作品中看到過類似的例子嗎?

法斯賓德:在其他德國導(dǎo)演身上,我不太能看到這些我一直在談?wù)摰臇|西。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導(dǎo)演,他們身上有其他的可能性。我確實得到過一些機會,這讓我學(xué)到比大多數(shù)人多得多的東西。我確實覺得自己與沃爾克·施隆多夫有一種親緣關(guān)系,關(guān)于對電影和生活的態(tài)度,他與我是有點相似的。

記者:您為什么要開一家「股份公司」呢?

法斯賓德:這個團體一直在自我更新。我喜歡和同樣的人一起工作。這樣的話,達成一致的可能性會高一些,否則你就得一直不停地回到起點。

記者:您打算將他們打造成「明星」嗎?

法斯賓德:對我來說,他們就是明星。

記者:您也會試著聚集同樣的劇組成員嗎?

法斯賓德:是的,但他們不像演員那樣具有持久性。他們會做很多電視方面的工作,也會為其他導(dǎo)演工作,不可能擁有這種連續(xù)性。但比如說,我只用過三個攝影師,而且我會自己檢查所有的鏡頭。

記者:那么美工呢?

法斯賓德:在拍《柏蒂娜的苦淚》(1972)的時候,我是自己做的。在其他時候,我會讓庫爾特·拉布來做。他在尤利·隆美爾的《狼的觸痛》(1973)中扮演了哈爾曼。我會告訴他我需要的一切,每一種顏色、每一套構(gòu)圖都是經(jīng)過仔細(xì)考慮的。

記者:演員們在一部影片中的角色,會與他在另一部影片中的角色有關(guān)嗎?

法斯賓德: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嘗試極端的變化?!端募旧倘恕罚?972)和《柏蒂娜的苦淚》(1972)之間的變化就已經(jīng)很大了。在最近的幾部影片中,你可以一直看到這種變化:《寂寞芳心》中的漢娜·許古拉、《瑪爾塔》(1974)中的瑪吉特·卡斯滕森、《恐懼吞噬靈魂》中的布里吉特·米拉等等。就舉漢娜為例吧,我們每次都會發(fā)掘她自己性格中的一切因素,并用另一種方式來闡釋它們。

記者:為什么您有時候會制作一些原創(chuàng)的項目,有時則會改編別人的文本?

法斯賓德:如果我發(fā)現(xiàn)有人做的故事比我自己做的要好,那我就會直接使用它。我之所以拍《寂寞芳心》,是因為我覺得馮塔納對待社會的態(tài)度,與我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我是一個德國人,我為德國觀眾制作電影。

記者:不過,像《四季商人》這樣的作品,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法斯賓德:是的,幾乎我認(rèn)識的每一個人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故事。一個男人希望,他能夠做出一些生命中從未做過的事情。他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huán)境和形勢,都不允許他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記者:相反,《柏蒂娜的苦淚》看起來可能就更私密……

法斯賓德:噢,它并不是很私密。大家是可以辨識它的主題的,而且他們也確實做到了。因為它也探討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主題: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愛情中的痛苦,而且(很自然地)希望得到比已有的愛更偉大的東西……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悲傷,是因為他們無法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悲傷。

記者:它最初是一部戲劇嗎?

法斯賓德:是的,但我并不認(rèn)為它是一部非常戲劇化的電影。問題在于,影片中的女人將自己置于一種戲劇性的境地。你會在這部影片里使用非常長的鏡頭,這種鏡頭是與表演緊密相連的。我們會認(rèn)為,這些段落對于女演員來說,是具有連貫性的。只有不被打斷,她才能夠穿行其中。這是統(tǒng)御影片結(jié)構(gòu)的最初設(shè)想,這恰好源于最初的戲劇概念。

記者:您在《美國大兵》的導(dǎo)演評論音軌中表示,當(dāng)您第一次講述《恐懼吞噬靈魂》的故事時,您還不知道塞克的《深鎖春光一院愁》(1955)。這一發(fā)現(xiàn)讓您感到驚訝嗎?

法斯賓德:并沒有,我和塞克就是很合拍,這沒什么可驚訝的。塞克講述了很多我也想講的故事。

(《恐懼吞噬靈魂》)就是個相似的故事,兩部影片是不同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塞克講述的是某種童話故事,我也如此,但我講述的故事源于日常生活。塞克有勇氣去簡單地講述這么一個故事。我可能不相信自己能夠簡單地做到這一點。

但多年以來,我一直想拍攝這樣的故事……我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女演員,直到我遇到了布里吉特·米拉,我意識到她可以做到。這是一個關(guān)于兩個人的故事,他們處于幾乎相同的境遇,他們壓抑自己的動機也基本上是一樣的。

記者:您為什么在影片中使用那種強調(diào)性的淡出手法呢?

法斯賓德:我認(rèn)為它們很合適,它們非常適用于這種故事。實際上,它們只是將不同的事件分開,然后強調(diào)時間的流逝。在《寂寞芳心》中,同樣的概念被推到了極端。

記者:您出演了《狼的觸痛》,這是一部顯然受到您影響的電影,您有什么樣的感想?

法斯賓德:它非常勇敢。在此之前,尤利·隆美爾和我合作了很多次,顯然他接納了我的一些做法。但他與演員合作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

記者:可以談?wù)勀鷦偱牡碾娪皢幔?/p>

法斯賓德:那就是《狐及其友》(1975)了。這是一部關(guān)于資本主義的電影。它講述了一位彩票贏家的故事,他最終散盡了自己的財富。

記者:您還會更多地投入劇院的工作嗎?

法斯賓德:是的,我正試著與一群人一起做實驗。在劇院中,我對工作和創(chuàng)作過程更感興趣。在拍電影時,我主要對最后的成品感興趣。劇院里的觀眾群體也不同,規(guī)模更小,也更專業(yè)。

記者:那您的電視連續(xù)劇《八小時不是一日》(1972)呢?它面對的觀眾群體就屬于另一種極端了。

法斯賓德:這個嘛,我就得重申那個關(guān)于電影的觀點了。你知道你會有2300萬觀眾,你得試著為他們找到一些共同點,以此來錨定政治背景。

記者:您可以重復(fù)一下這種體驗嗎?

法斯賓德:如果我之前沒說過的話,那么我是會說的。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您只是想嘗試一下這種形式?

法斯賓德:不,我認(rèn)為在我們能做的東西里,電視劇算是最重要的一種了。

 2 ) 法斯賓德的溫柔一擊

   《恐懼吞噬靈魂》是法斯賓德作品序列中比較特別的一部:第一,它好看而且好懂,敘事上是明朗化的,不像法斯賓德其它作品多少總帶著隱喻,多少總有沉悶、晦澀之處,《恐懼吞噬靈魂》基本上一氣呵成,形式通俗而完滿;第二,法斯賓德通常是絕望的,但這次例外。據(jù)我看,這似乎是唯一的一次,他其它的作品,即使搞怪如《撒旦一擊》,也還是難掩其絕望的。只有在這里,他完全剔除了絕望。差點被影片名字騙了,看的過程中,我還一直在既擔(dān)心又暗暗期待著絕望,誰知到頭來卻撲了個空。

    這實在不大像法斯賓德了,這個故事的前三分之一部分甚至讓我覺得溫暖、感人,有階級關(guān)懷的成分在里面,呵呵。其實這倆人挺可憐的。她,名叫艾米,德國人,是一個年老色衰的寡婦,獨自一人住在一棟公寓里,工作是擦玻璃。他,名叫阿里,摩洛哥人,比艾米小20歲,身體強壯,大胡子,像大多數(shù)外來移民一樣住在豬圈似的地方,職業(yè)是汽車修理工。按理說這樣的兩個人是不可能產(chǎn)生愛情的——艾米雖也不富裕,但總是正宗德國公民,而在幾乎所有德國人看來,阿拉伯人都是豬玀,強奸犯,哪個女人要是嫁了阿拉伯人,就再也不會有人和她說話了。按理說這樣的兩個人也是不可能相識的——要不是艾米為了躲雨走進一家阿拉伯酒吧,而友好的阿里走過來請她跳舞的話。其實再分析,這兩人之間的也不是愛情,而是同情,是兩顆孤獨而寬厚的心碰上了,自然而然地要互相關(guān)懷,互相依附。我覺得這樣的關(guān)系是比愛情更可貴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更可靠??傊?,兩人很快地在一起了,然后又很快地論及婚嫁。艾米知道,一旦嫁給這個人,就等于拋棄了原有的社會身份,投靠到另一個低等階級去,但她是一個心地純潔而又很有主見的女人,頂著來自同事、兒女、鄰居的壓力,他們終于還是去領(lǐng)了結(jié)婚證。

    兩個人中間,艾米的處境是更加兩難的。她一方面要去贏得阿里的阿拉伯朋友的友誼,另一方面還要同白人圈子的歧視作斗爭。你不得不佩服這個女人的勇敢,她并不止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她知道這是不現(xiàn)實的,她要做的是改變這個觸手可及又不可逃脫的社會,重新獲得作為一個人的被認(rèn)同和被尊重的權(quán)利。所謂“恐懼吞噬靈魂”,也就是指的人類之間的互相孤立與互相摧殘所導(dǎo)致的恐懼。兩個人在一起的小小溫暖,是不足以與整個社會的冷漠相抗衡的,看到那時候艾米發(fā)出瀕臨崩潰的吶喊,我?guī)缀跽J(rèn)定這電影會是一出悲劇,甚至我覺得肯定要以死亡收場。沒想到劇情突然來了180度的大轉(zhuǎn)彎,人們紛紛向這對夫婦伸出了諒解之手,所有的關(guān)系一下子緩和了。這倒不是法斯賓德心軟了,而是他高明的諷刺和揭露。因為實際上這些人伸出了兩只手,一只手是給予,另一只手是獲?。凰麄兘o予的僅是虛假的同情和憐憫,獲取的則是切實的利益。在法斯賓德疏離的膠片世界里,人類所有正常和反常的行為背后的驅(qū)動力往往是利益,只是利益。可悲的是,很多時候,這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相。

    在法斯賓德的電影里,還有一條鐵律,那就是:人與人之間永遠(yuǎn)不存在牢不可破的關(guān)系。法斯賓德深知人類是永遠(yuǎn)不能完全彼此信任的,人生永遠(yuǎn)在互相猜忌、排斥之中消耗著,因此他索性把這個用最極端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該毀滅的都要毀滅。這部電影,要不是因為有艾米這個太過好心,又對生活看得極為透徹的女人在,恐怕也難逃這樣的結(jié)局。前邊說了,這電影中的感情不是愛情,所以艾米在發(fā)現(xiàn)阿里與別的女人有染時并不如何憤怒,她知道兩個人之間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也知道自己有義務(wù)去維持這段關(guān)系。而阿里之所以偷情,也不是因為肉欲,而是因為艾米對白人朋友的妥協(xié)讓他感覺被疏遠(yuǎn),他便去另一個女人那里尋找依靠。可以說,《恐懼吞噬靈魂》是法斯賓德難得的比較溫和地正視人心靈上的互相需求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沒有走到搖搖欲墜那一步就被挽救了。影片結(jié)尾,法斯賓德安排了這樣一個鏡頭:阿里胃病發(fā)作,住進醫(yī)院,此時兩人的感情已回到起點,艾米看著熟睡的他,嗚咽起來。艾米的哭是出于什么樣的感受呢?可能法斯賓德只是為了呼應(yīng)片頭字幕所提示的影片主題:人生是充滿不幸的。但是在我看來,這個結(jié)局倒沒有什么強烈的不幸意味,更談不上悲劇效果,我更愿意這樣解釋:塵埃落定,一切歸于平淡了,可能最終什么都沒有改觀,然而生活還是得繼續(xù)。哦,對了!或許這恰好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吧?
       

 3 ) 法氏“最好最美”的影片

    “阿里覺得很孤單,除了工作、喝酒,沒有別的事可干。也許德國人說得對,阿拉伯人不是人……”
    “還能花時間在什麼事上呢?只有工作,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等到一天,突然,一切就都結(jié)束了……”
     除了黑澤明的《生之欲》,這是第二次看到如此動人的關(guān)於老人的電影。確切地說,是關(guān)於一個異鄉(xiāng)人和一個老人。
     法斯賓德1974年的《恐懼吞噬靈魂》。一位做了一輩子樓道清理工的老婦人,結(jié)識了一個小她二十嵗的孤寂而誠篤的摩洛哥人,彼此善意的接觸,寂寞的心被不經(jīng)意閒打動。兩人的婚姻,不得不承受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打擊。兒女、鄰居、同事、商店老闆,甚至陌生的德國人,都像他們投來驚疑和嘲諷的目光。
     正如這句阿拉伯諺語說的,恐懼可以吞噬掉靈魂。老婦人泣不成聲,卻最終能等來時間的淘洗。年輕一點的阿里卻被種種害怕繫垮了。儅老婦人只不經(jīng)意的說不愛吃他家鄉(xiāng)的粗麥面時,溫和的阿里就被脆弱的挫傷了。他開始放縱自己,去找酒吧女郎、賭博、飲酒、夜不歸宿,老婦人找到他工廠時,一群德國汽修工亦笑她是阿里來自摩洛哥的奶奶。
     阿里依舊一言不發(fā),不管是面對衆(zhòng)人的奚落,還是老婦人的淚水。直到回到他們最初相識的酒吧,一支吉普賽舞曲讓兩人重新起舞,懺悔的阿里剛令老婦人欣慰,卻又患骨穿孔住進了醫(yī)院。
     “我們要對彼此好一些,不然就沒有什麼可留戀了?!狈ㄋ官e德在兩個底層小人物的平凡辛酸又無望的生活裏,投入了無限同情之淚。生活沒有更多的意義可尋,只求相濡以沫的慰籍。當(dāng)然,身為同志的法氏還另有懷抱。但我們看來,卻也仍是直指人心。
      “阿里,我們有這麼多錢了,應(yīng)該在天堂裏買一塊地了?!币苍S,法斯賓德是要借老人的心靈才可體悟人生空幻的意旨。不論是生前身後,人們依舊無望和烏有意義。相愛,兩個人可以遁入的唯一去處。
     這部影片據(jù)説是據(jù)瑟克的《天堂裏要什麼》改編的德國版,亦被瑟克稱爲(wèi)法氏“最好最美”的影片。誠哉斯言!最好最美未必是青春美麗,比起《麗麗瑪蓮》《佈勞恩的婚禮》,我也寧願說,就像《生之慾》之于黑澤明,最真誠最美好的乃是這兩部老人的影片。
     影片亦重復(fù)著法氏六十年代《卡策馬赫爾》中關(guān)於異鄉(xiāng)人承受孤寂侵蝕,同時亦面對群體敵意的主題。儅那支輕煙一樣寂寥的音樂響起時,阿里一人走在空蕩蕩的街道,我們都能感受什麼叫做孤寂了。這是異鄉(xiāng)人的境遇,也是所有人的境遇。
     人世的空虛和無聊賴,只需那樣切實的講述出來,便足以動人。其中的痛切,普通看來,也只是實實在在,樸拙如常,但同時也是恒久如新,人人自可品味。
     法斯賓德與伯格曼一樣,是忠實于心靈的作者。

 4 ) 恐懼吞噬靈魂的鏡頭運用

如何表現(xiàn)具有疏離感的親密,如何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法斯賓德通過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

1,阿拉伯人的阿里和大他20歲的德國女人艾麗有著種族,年齡之間的差距,他們的親密關(guān)系始終具有一種隔閡。一開始艾麗走進酒館的時候,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奇怪的,警惕的眼神毫不避諱地盯著她,這是一種看“局外人”的眼神。而女清潔工同事們對阿里這一類毫不掩飾的鄙夷和艾麗的女兒兒子漠不關(guān)心的嘲笑都在提醒這兩個相愛的人:你們不是一路人。這種隔閡僅僅是來自于外界的壓力嗎,我不這么認(rèn)為,所有人都會被集體無意識所影響,他們自己一定也確確實實明白兩人之間的巨大差別,恐懼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底。他們擁有的共同語言,是靈魂層面的,恐懼也是靈魂層面的,兩種力量始終在拉扯這段親密關(guān)系。

2,法斯賓德在影片中運用大量前景遮擋鏡頭,營造出逼仄空間和不舒展的氛圍,樓梯,窗戶,桌上的擺件,無一不在提醒著:隔閡,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包括阿里和艾麗的隔閡。哪怕是阿里在艾麗家吃飯這種極為私密性的場景里,這種遮擋也無處不在。而前景具有明顯遮擋物的固定鏡頭,給我們一種穩(wěn)定壓抑的感覺,最典型的是女清潔工們聊天的那一段,樓梯幾乎不做太多調(diào)度。兩人在吃飯時,始終存在的沉重的紅色門框,也是同樣的道理。

3,兩個相愛的人,本應(yīng)該有多種親密的舉動,法斯賓德省略掉了,多用中景和全景鏡頭,使我們始終在視覺上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除了省去親密舉動外,法斯賓德也沒有描述兩個人領(lǐng)證之前任何的心理活動,我們以間離的方式得知了這個消息,就像影片中其他人一樣感到意外。

讓觀眾參與疏離感,法斯賓德巧妙地做到了。

4,而非主角之間的疏離感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拍攝對話的過程中,法斯賓德直面拍攝說話的人物,以此做前景,對焦于此,是實景,而其他人做后景,為虛焦,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虛實結(jié)合的視覺效果,例如在艾麗告訴女兒和兒子自己結(jié)婚的消息的場景中。

5,除了疏離感,緊張感也充盈在影片中,盡管它并不常見,但就像一劑提味的調(diào)料,把影片稍過沉悶的氣氛一下子提了上去。除了直接用劇情表現(xiàn)鄰居,房東,雜貨老板對艾麗的排外以外,鏡頭的運用技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房東排斥阿里時,法斯賓德拍攝艾麗在那一刻的震驚,從中景快速拉近鏡頭,切換到全景,由此制造出緊張氛圍。另一方面,法斯賓德通過直面拍攝人物,使觀眾產(chǎn)生了代入感,感受到周遭人的排斥和冷漠,關(guān)系中的緊張感也由此而來。

 5 ) 《恐懼吞噬靈魂》現(xiàn)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

   法斯賓德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影片《恐懼吞噬靈魂》的拍攝。按照導(dǎo)演自己話說,拍攝這部電影只是為了填補大制作之間的空白時光。但這部由零散資金拍攝而成小成本電影卻成為了法斯賓德整個電影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恐懼吞噬靈魂》的故事依然是法斯賓德最為擅長情節(jié)劇模式,講述了一位60多歲的本地女清潔工和年輕的外籍勞工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靈感來源于道格拉斯?塞克的《深鎖春光一院愁》,該片同樣講述了一位中年寡婦和年輕園丁之間情感糾葛。
  影片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方式展現(xiàn)了阿里和艾米在相愛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非議和變故。
  阿里和艾米之間的愛情有著年齡和種族方面的雙重差異。這種差異,讓兩個人的愛情在他人眼里顯得格格不入。法斯賓德在影片中大量使用遠(yuǎn)景鏡頭,用來隔離這對戀人和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同一棟樓里的鄰居,飯店服務(wù)生,雜貨店老板,甚至觀眾都被導(dǎo)演放在了圍觀或偷窺者的位置。鏡頭的冷漠與兩人之間的親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阿里和艾米這對備受非議的情侶被導(dǎo)演隔離在了一個狹小的空間中自顧自的相愛著。
  影片中其他角色一直想要瓦解阿里和艾米構(gòu)建的這種與傳統(tǒng)價值觀相違背的親密關(guān)系。導(dǎo)演為這對情侶設(shè)置了各種障礙。艾米同事對外籍勞工的歧視和偏見,鄰居們的冷嘲熱諷,兒女們的暴怒,阿里的朋友不停想要把他拉回原來的生活。但這些障礙非但沒有抵消他們相愛的熱情,反而讓阿里和艾米產(chǎn)生了一種反叛的情緒。在這種情緒的驅(qū)動下他們不顧非議和挑釁毅然決然的走進了婚姻殿堂。
  當(dāng)時間慢慢的沖淡了歧視與非議。周圍的人也對這對夫妻習(xí)以為常。那份反叛的決心也漸漸的失去了激情。歸于平淡的生活卻給兩人的愛情帶來了致命一擊。艾米想要回歸正常的生活,阿里卻開始懷念過去單身的美好時光,無法調(diào)和的情緒在兩人之間互相拉扯。
分析這部電影的取材時,官方的說法是當(dāng)時德國人的普通生活和外籍勞工題材一直都是法斯賓德一貫關(guān)注的焦點,而老少戀情則是受到法斯賓德童年時期記憶的影響。
  除了時代背景和心里分析,其實這部電影的取材完全來源于法斯賓德當(dāng)時的生活狀態(tài)。
  影片中飾演外籍勞工的男演員,艾爾?海迪?本?薩勒姆是法斯賓德當(dāng)時的戀人。可以說這部簡單的電影真實再現(xiàn)的是法斯賓德與同性戀情人之間所面臨的真實狀況。導(dǎo)演用外籍勞工和本地人之間尷尬戀情來影射自己的同志身份在現(xiàn)實生活遭遇的種種尷尬和非議??梢韵胍姷氖?,影片中那些讓人揪心的小細(xì)節(jié)全都來源于法斯賓德的親身經(jīng)歷。比如當(dāng)艾米和同事們討論外籍勞工時的欲言又止,想盡力辯解又不想被拆穿的曖昧態(tài)度;面對兒女們不理解時的尷尬和無助;在公共場合被人當(dāng)成異類指指點點;常常被人說成是骯臟的、變態(tài)的,無法接受的等等。
  影片拍攝完成的八年以后。艾爾?海迪?本?薩勒姆在壓力和酒精的雙重作用下在柏林持刀捅傷3人,并最終在監(jiān)獄里上吊自殺。入獄前他對法斯賓德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現(xiàn)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蓖?月,三十七歲的法斯賓德死于毒品和酒精。
  這就是這個故事最后的結(jié)局。

 6 ) 恐懼在吞噬誰的靈魂

我對法斯賓德的印象其實并沒有多深刻。嚴(yán)格來說,除了新德國電影運動外,我根本就沒再聽過他的名字。但這并不影響我對這部影片的觀影體驗(當(dāng)然,你至少得知道導(dǎo)演長什么樣子,不然你會錯過他對自己懶惰的自黑)。

因為法斯賓德就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用了最直白的敘事方式,和鏡頭語言。用羅杰伊伯特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時間太過倉促(電影只拍了15天),法斯賓德只能選擇實話實說。所以,這部影片真正精彩的地方在于,導(dǎo)演的選題和切入的角度。在當(dāng)時而言,他的這句實話說得可謂相當(dāng)大膽。

老少戀的題材,即便是放到當(dāng)今的語境里,也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禁忌感。甚至超越了性少數(shù)與種族題材的敏感(后者因為反應(yīng)的作品太多,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脫敏的征兆)。而在70年代里,更無疑是一種大膽的討論。 電影講述的是六十歲左右的清潔工艾米,在酒吧與四十歲左右的阿拉伯人阿里相遇,兩個善良而孤獨的靈魂,在彼此身上尋覓到了人情的溫度。但兩個人愛情的本身,存在著諸多矛盾。例如年齡,身份,種族,因此被周遭的人所鄙夷。

可能是因為導(dǎo)演自身的原因(雙性戀),他對自我認(rèn)同,歧視和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刻畫,都有著精準(zhǔn)的拿捏。比如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餐廳戲。

艾米握著阿里的手,哭著告訴他“一方面,我為我們在一起而感到幸福。而另一方面,我真的再也承受不了了?!倍R頭里,空曠的露天餐廳,只有他們二人,其他的客人都站在門口不愿進來。導(dǎo)演刻意用鏡頭,拉開了二者的距離。這種隔離和觀望的感覺,是冷漠,是侮辱,也是一種社會特有的暴力方式——孤立。

在驕傲的德國里,阿里是被孤立的外國人,低等種族。而在外國人酒吧里,艾米也成了那里的阿里。

所以當(dāng)他們二人在一起之后,再也沒有一處地方能允許他們停留。弱勢群體,在社會環(huán)境里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如此狹小。法斯賓德自己作為其中一員,可以說每一天都在承受著艾米那樣的壓抑。所以,在這部電影中很多時候,導(dǎo)演僅僅是將鏡頭在一張臉上稍作停留。你都能感受到一種令人發(fā)麻的厭惡和惡意。

電影中的主角,艾米和阿里,都被導(dǎo)演賦予了孩子般的善良與真誠。然后他再把人物放到骯臟的現(xiàn)實里去愚弄,嘲諷。

這熟悉的手法,總是讓我聯(lián)想到王爾德。因為他就愛給你一個最美好的東西,然后把這種東西摔得稀碎。被損毀的美好,往往帶著極強的詩意和張力。但法斯賓德,卻在最后收手了。他讓人群開始接納艾米,讓阿里再一次與艾米起舞。這看似是導(dǎo)演在用浪漫終結(jié)痛苦的現(xiàn)實,但其實,那不過只是法斯賓德的一碗包裝精美的毒雞湯。 對,人群最后又重新接受了艾米,不過可不是因為什么上帝顯靈,人們良心發(fā)現(xiàn)。艾米的同事因為要針對新來的同事和策劃漲工資的問題,需要與艾米聯(lián)盟。雜貨店老板需要這個慷慨的客人提供消費而和她搭訕。兒子上門請求原諒,僅僅是因為孩子沒人照顧。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諒解與接納,只是大家出于對另一個現(xiàn)實的屈服。

迫害與孤立,往往來自于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恐懼。所以靈魂被吞噬的,通常是施暴者的那一方。在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里,艾米被重新拉入了那一個充滿恐懼和虛偽的群體。

而阿里則因為胃穿孔,送進了醫(yī)院。然后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最精彩的地方來了,醫(yī)生告訴艾米, “這個病無法根治,六個月后你們還得回來?!?/p>

換而言之,只要人們恐懼的病癥沒有被醫(yī)治,艾米和阿里,法斯賓德和他的同性情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少數(shù)群體,都還是得再回到這家醫(yī)院。

 7 ) 無法純粹的理解,但值得相擁而舞

“愛是見之于什么而存在的?”是超越了年齡的理解,還是和傳統(tǒng)眼光的對抗?空氣中流動的讓人窒息的對峙感,感情在群體和個體的對峙中逐漸形成強烈的戲劇張力,集體無意識的鄙夷形成了壓抑的漩渦,極具表現(xiàn)力如同雕塑的表演風(fēng)格有種沉默的壓抑。

夸張奔放色彩和穩(wěn)定的運鏡也在暗中角力,感情似乎是隱忍的,但是就算爆發(fā)也因為極簡的臺詞回應(yīng)有距離感的動作而顯得孤獨而無力。

愛是不僅僅能相擁而舞,更要在愛的瞬間在對方身上看到作為“超越”的人格。外國工人在情感共鳴的對抗恐懼中恍然看到了孤獨之外的愛情,老婦在健壯的身軀上看到了自己即使頹然老矣也存在的生命誘惑,但是殘酷就在于此,雙方似乎對愛情不同的需求在一瞬間相遇,卻又互相悖謬,不然男人為何要在肉體上出軌,又為何在情感上回歸,女人被迫阿里展示肌肉,卻又回應(yīng)“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情緒問題”,人不能互相理解,但不妨礙相擁而舞,甚至肌膚之親。

法斯賓德在這部電影中對于孤獨的刻畫是非常精準(zhǔn)的,有群體和個體的對抗,也有屬于自我的掙扎

 8 ) fear eats soul

原來很不習(xí)慣德語的硬邦邦,但現(xiàn)在也習(xí)慣了,更何況是法斯賓德的作品。本片榮獲1974戛納電影節(jié)FIPRESCI雙周獎以及普通評審團獎.
60歲的清潔女工埃米與外籍工人阿里認(rèn)識了,兩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產(chǎn)生了相濡以沫的感情,一個是面臨老年的底層女工,一個是來自第三世界的外籍勞工(極受歧視),對于他們的結(jié)合,周圍人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敵視與冷酷的態(tài)度,仿佛尊貴的德國人受到侵犯似的,房東的兒子、兒女們、鄰居們、同事們無不都在指責(zé)為難他們,埃米不安了,但阿里安慰她說恐懼會吞噬心靈。旅游回來后情況好轉(zhuǎn),兒女和鄰居需要她的幫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對付新從南斯拉夫來的清潔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爭顧客,不管怎樣人們因種種原因容忍了他們。但就在影片終于向著溫暖前行時,阿里受不了社會的歧視和文化習(xí)俗的沖突,又和吧女芭芭拉重歸于好,埃米在初次相逢的酒吧找到阿里,再次相擁跳舞時,仿佛又找到了幸福。阿里患上了嚴(yán)重的胃潰瘍,是外籍工人常見的病癥,無法痊愈,醫(yī)生診斷說是面臨壓力、緊張的生活和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造成的。
這顯然不是常規(guī)模式下的愛情,但這種感情顯然也很真實,但若要強調(diào)愛情的美好,注定是要失望的,因為他們沒有美好的臉龐,也沒有光明燦爛的未來,他們是小心翼翼地扶持走著,在共同面對生活的艱難和狹隘時,彼此尋找到的溫暖和依靠,他們之間的感情更是一種對恐懼和空白的回?fù)?,擁有對方能讓彼此更強大,因為生命實在太讓他們難以掌握了。但阿里和吧女上床的鏡頭如此冷酷,正對應(yīng)著他和埃米從無正面的做愛鏡頭,揭示了感情的軟弱和無力,埃米說“你是自由的,我老了” ,這是她認(rèn)命后的安然,因為無法改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原以為是生命得到延伸,其實夢幻破滅之后的痛苦讓她更手足無措,恐懼依然會吞噬心靈,相對于環(huán)境給他們的恐懼,自身對“愛”的恐懼更致命。最后的鏡頭是埃米在阿里病床前的哭泣,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以后的走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的生命將會更荒涼,法斯賓德在鋪展了溫暖之后,終于還是讓他的恐懼和死亡再次主宰了全部。

法斯賓德電影作品年表
愛比死更冷 / Liebe ist Kalter als der Tod 1969
外籍工人 /Katzelmacher 1969
喪心病 /Warum lauft Herr R.Amok 1969
黑死病的神像 /Gotter der Pest 1969
美國大兵 /Der Amerikanische Soldat 1970
旅程 / Die Niklashauser Fahrt 1970
死之河 / Rio Das Mortes 1970
咖啡屋 / The Coffee House 1970
一點點 / Whitey 1970
當(dāng)心圣妓 / Beware of the Holy Whore 1970
艾高史特的先鋒 / Pionees in Ingolstadt 1970
佩特拉·馮·康特的辛酸淚 / Die Bittere Tranen der Petra von Kant 1972
四季商人 / 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
鹿群交會點 / Deer Crossing 1972
八小時不是一天 / Eight Hours Don’t Make a Day 1972
布萊梅的自由 / Bremen Freedom 1972
野蠻游戲 / Wild Games 1972
恐懼吞噬靈魂 / Ali:Fear Eats the Soul 1973
瑪塔 / Martha 1973
鐵絲上的世界 / World on a Wire 1973
諾瑪·海曼 / Nora Helmer 1973
自由武士 / Fist-Right of Freedom 1974
艾菲·布里斯特 / Effi Briest 1974
??怂购退呐笥?/ Fox and His Friend 1974
卡然達婆婆上天堂 / Mother Kusters Goes to Heaven 1975
恐懼中的恐懼 / Fear of Fear 1975
中國輪盤賭 / Chinese Roulette 1976
絕望 / Despair 1977
德國之秋 / Germany in Autumn 1978
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 /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
一年十三個月 / In a Year with Moons 1978
第三代 / Die Dritte Generation 1979
柏利亞歷山大廣場(15小時電視片) / Berlin Alexander Platz(MS) 1980
莉莉·瑪蓮 / Lili Marlene 1981
羅拉 / Lola 1982
維洛尼卡·佛斯的欲望 / Die Sehnsucht der Veronika Voss 1982
霧港水手 / Querelle 1983

 短評

與你相擁,心就不再孤獨,簡潔的敘事與布景,襯托著百無聊賴的生活,大量景深鏡頭凸顯人性的狹隘與冷漠。法斯賓德的這部電影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受到種族偏見影響的人群,而是整個帶著深深恐懼感的社會~

6分鐘前
  • zzy花崗巖
  • 推薦

只有當(dāng)被排斥的時候,他們選擇緊緊相擁。人本質(zhì)上是孤獨,都是與此作戰(zhàn),戰(zhàn)友不同。

10分鐘前
  • 虎折
  • 力薦

開始以為是愛情故事,后來發(fā)現(xiàn)是移民問題,再后來變成了種族歧視,最后竟然回歸到人性丑惡,甚至反過頭來開始質(zhì)疑愛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瑪輕描淡寫說了句“他有情緒,這是他們外國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遠(yuǎn)的傷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對艾瑪?shù)膽土P,或者說是對愛情的。

15分鐘前
  • 圓圓(二次圓)
  • 力薦

我和別的女人睡覺了。   這不重要,一點也不重要。艾米說。   我不想找別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個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yīng)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   我很愛你。   我也愛你,我們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18分鐘前
  • 有貓萬事足
  • 推薦

估計阿基·考里斯馬基受其影響很深,主題先行是簡約主義的天敵,所謂張力因人而異。男主是導(dǎo)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導(dǎo)演的女友,導(dǎo)演是雙性戀,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這個八卦比電影更有意思。

20分鐘前
  • 狄飛驚
  • 推薦

畫面中躁動的黃色和濃稠的黑夜,仿佛法斯賓德狂躁抑郁的內(nèi)心。他和魔鬼學(xué)會的如何蠱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懼和厭惡巧妙糅合成簡單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愛的幻影,讓它具備兒童式的天真。這里每個人都冷酷又軟弱,互相攻擊又離不開彼此。在艾米卑微愛情的背后,是她也沒有能力給予阿里溫暖。對孤獨的恐懼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們驅(qū)趕在一起,像兩個不知所措的孩子。

25分鐘前
  • 九尾黑貓
  • 推薦

“我們好有錢啊,阿里,我們應(yīng)該去買一小塊天堂。”

26分鐘前
  • drunkdoggy
  • 推薦

Arte大概大前年還是前年播的這片子,有兩處鏡頭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一是在雜貨店買東西時,摩洛哥人說的德語他們故意裝作聽不懂,后來艾米生氣下來理論:“就是因為他是外國人才故意說不懂,而要是德國人他們就懂了”這樣的種族歧視;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無奈中結(jié)束.別的忘了

29分鐘前
  • 文澤爾
  • 推薦

法斯賓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銳地捕捉到種族偏見,民族疏離。情節(jié)劇以小見大,折射出今日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社會頑疾。

32分鐘前
  • shininglove
  • 力薦

歧視、偏見與冷酷最終讓位于利益,被排擠的受害者翻身后又來迫害新的弱者。寫實的鏡頭語言和簡潔通俗的劇情,深刻而精彩。法斯賓德的機位構(gòu)圖極佳,不少以門墻窗欞等障礙物包圍主角的遠(yuǎn)景固定長鏡頭渲染了冷漠疏離的氣氛。片頭酒吧的縱深感、踢電視機前的慢搖特寫鏡頭和樓道八卦場景絕贊。(8.8/10)

35分鐘前
  • 冰紅深藍(lán)
  • 力薦

法斯賓德有那么好懂的東西真的讓我太震驚了,簡直不像他。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孤獨,兩個人共享一份孤獨時,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拋棄了它關(guān)系也就不復(fù)存在。所以,葉子唱的好,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類社會的基本組成就是個人的局限性,它本質(zhì)上就是剝削的

39分鐘前
  • ??Psyche
  • 力薦

在我看來,法斯賓德1973年的電影《恐懼吞噬靈魂》里的 Emmi 比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通透,開闊和浪漫。她60多歲了,大半生從事清潔工作,清貧而居。身處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她失去自我的開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這場飽受親鄰排斥的戀情,堅持用自己的風(fēng)格處理跟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在旁人冷嘲熱諷的熱戀中,她脫口而出“我們可以買下一小塊天堂”,這個靈魂是詩性的。即使遭遇變故,她也絕不會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個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yīng)該對彼此好一些,否則生活就沒什么可留戀了。我很愛你。

44分鐘前
  • shu
  • 力薦

絕望中,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反抗。薩特說,人的主體性和人際關(guān)系的交互性是一對矛盾,對交互主體性的探討越是深入,人們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壓抑的痛苦。所以法斯賓德借阿里之口說,想的越多,淚水越多。還有二戰(zhàn)后的德國仍然有種族主義,仍然認(rèn)為別的民族是骯臟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樣被生活吞噬

45分鐘前
  • 飯夫斯基
  • 力薦

這才是愛比死更冷吧。法斯賓德把同性戀之間的感觸放到這一對異國老少戀身上。你看,摧毀我們的從來不是外人,因為外人總有所求總有顧忌,摧毀我們自己的總是我們自己。#好喜歡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給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來求阿里回頭,而是阿里對她懺悔。她包容。#

49分鐘前
  • 惘然
  • 推薦

延續(xù)《卡策馬赫爾》的排外主題,冷漠社會里,偏見和刻薄才是吞噬靈魂的元兇。布景的撞色令視覺鮮活,卻溫暖不了兩個孤獨的邊緣人。外部壓力內(nèi)部矛盾絡(luò)繹不絕,縱然法斯賓德難得溫情地用開放式結(jié)局來避免主角境遇的進一步惡化,他們之間跨越年齡、種族和階級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彌漫著窒息的無望感。(歌德學(xué)院)

51分鐘前
  • 喻鳴
  • 推薦

4.5。第一部法斯賓德。樂觀得現(xiàn)實,通俗得高級。探討了諸多當(dāng)代電影習(xí)慣性回避的隱蔽/延展面,首當(dāng)其沖即立場的正確決定不了實現(xiàn)軌跡的“正確”。真正引發(fā)隔離的不是種族或身份差異,而是即便偏見緩解也不能及時改變的社會語境;當(dāng)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理由是愛而非呼喚欲,方知幸福和快樂并不總相隨。

55分鐘前
  • Ocap
  • 推薦

男主角是法斯賓德情人。。后來我忽然想到,其實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賓德自己,其實是一樣的。

57分鐘前
  • 我不像小船
  • 推薦

相比《深鎖》《遠(yuǎn)離天堂》的細(xì)膩,這部更多的是孤獨,兩個本就是邊緣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觸。而這種抵觸往往是沒有來由的,它來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為這本來就只是因為人們對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懼。法斯賓德本人竟然還客串了,我沒忍住給笑場了。。。

1小時前
  • 米粒
  • 力薦

有些時候,法斯賓德刻意用矯飾的視覺形象來表達某個觀點。他經(jīng)常用交替的長鏡頭把艾米和阿里跟社會上其他人分開:首先他們離得很遠(yuǎn),然后那些看著他們的人也很遠(yuǎn)。他讓兩人擠在雙人鏡頭里促狹的房間中,在攝影機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謹(jǐn),來描繪兩個在冷漠世界里互相關(guān)心的人。

1小時前
  • 康報虹
  • 還行

艾米從堅決維護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視的窠臼把阿里當(dāng)作異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個世界。最后兩人把殼都打破,還是能夠在既非德國也非阿拉伯的音樂聲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熒幕重看。法斯賓德與斯特勞布夫婦共享一種動靜之間的舞蹈性:Emmi出畫右坐地鐵,Ali出畫左坐電車,兩人各自回望。Ali壓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塊巖石疊在另一塊上。

1小時前
  • Lies and lies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