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看到一本小冊子,上面介紹拉斯馮提爾——凌遲人性的大師。被題目嚇住。但即刻回憶起,大一上學期上中外名著導讀課,期中作業(yè)就是些看《黑暗中的舞者》的影評,平心而論,這部電影導演所營造的詩意的音樂和話劇般的橋段,沖淡或者稀釋了片子本身所要表達和敘述的殘忍。但可愛的雯子還是哭到天昏地暗,好像在寢室哭的頭痛到當天晚上社團的例會都沒有參加。
其實,我一直想看另一部,三部曲之首《破浪》,反正直譯過來就是這樣,還有種翻譯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算我刻薄,算了,還是直譯吧。以倉促的消費時代的眼光或者以正?,F(xiàn)代人的理性看,貝絲這個北歐女人的愛情多么離奇荒誕。買的碟翻譯很爛,演員的英語也很破,所以,在看的過程里,對Emily這個演員我大抵是厭煩的。
馮提爾的鏡像語言這次是我所不熟悉也難以理解的,每個段落都像未完成般,隨后畫面立刻跳到另一個段落,雖非意猶未盡但總心有不甘。所有的影評都在說,這是一個關于信仰、犧牲、愛情的故事。我再加上一個,純粹。
若你見過比這更“純粹”的愛情,記得告訴我。反正我是沒有見到過。
上帝是貝絲忠誠的信仰,已故的父親是貝絲忠誠的信仰。愛情,卻是貝絲的最高信仰。西方的新人們在教堂里舉行婚禮,神父每每問起,無論對方生、老、病、死,你都不離不棄?《破浪》在158分鐘里把教堂李看似儀式看似程序但在西方人心里猶如咒語般力量的幾句話說明白?!柏惤z不是為她自己活,她現(xiàn)在完全是為你活?!倍喽鄬μ稍诖采细呶唤匕c的亞恩說。
“我甚至都不能與她做愛”。因為教會不準離婚,亞恩要貝絲趁著年輕再找個情人,貝絲斷然拒絕。除非,這樣做可以挽救亞恩脆弱的生命。我想起,達利所說,人之所以要做愛,是因為人還要活,只要人類再也不恐懼死亡,那么人類也再也不需要做愛?!痘娜耸钟洝防锾岬?,非洲野象習慣群居,每每在同伴快要死亡時,便作出性交姿勢試圖喚起同伴求生欲望。愛與生的力量竟同源同體,難怪愛的深切與恐懼總是可以無比接近。亞恩讓貝絲相信,只要還能傳遞性愛的力量與他,他便具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和決心。
貝絲真的相信,愛是她的最高信仰。若與陌生男子做愛可以喚起丈夫生存的勇氣,讓亞恩全身血液再次獲得流動的力量,與誰做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將生命的氣息向丈夫傳遞和感應。性與愛的行動可以分離,對象事實上仍然同體。盡管躺在陌生男人身下的貝絲淚流滿面,抽泣不已。亞恩短暫的好轉堅定了貝絲如此的決心,察覺到的人都反對,在那傳統(tǒng)而教律嚴明的丹麥村莊,教會絕對不會允許如此傷風敗俗的女人繼續(xù)留在教會。這不是上帝和亞恩在貝絲心里的第一次沖突,事實上,電影中每一處貝絲在教堂向上帝禱告的段落都是一次沖突,但這卻是最激烈的一次。圣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將教會作為上帝的力量在世俗社會的代表,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帶有原罪,要獲得救贖成為更好的人,就要步步向上帝接近,這其中,教會社會是脫離不了的一環(huán)。由此,教會在世俗社會中的力量得到確立,教會也開始了中世紀漫長的對世俗社會的統(tǒng)治。但只要貝絲知道,教會力量不等于上帝。奧古斯丁盡管確立了教會的位置,但教會畢竟與上帝還是遙遙之距。貝絲心里的真正至高無上的上帝告訴她,要拯救亞恩的生命就要這樣堅持信仰的去做。這是最純粹的信仰,最純粹的愛情。她全然沒有自己,或者說,亞恩就是自己。
真正愛貝絲的嫂子多多和醫(yī)生理查德森告訴貝絲快停止,嚴厲母親警告貝絲繼續(xù)的下場,甚至,多多用殘酷的方式對貝絲說,“他是一個病人,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必惤z的回答是,“因為你沒有這樣救哥哥,所以他死了?!必惤z甚至去做了妓女。
不只是愛情里的純粹,甚至到了一種性靈上的通透?!妒ソ浹鸥琛氛f愛比死更冷,愛卻是戀人最華美的衣裳。用做愛的方式而旺盛的生命活力傳遞與奄奄一息的亞恩,讓他身體里的血液脫離死氣,開始的活動流轉。不單純甚至不能用“犧牲”來陳述貝絲所為,“犧牲”這個詞語里仍舊包含委屈和承認自己的讓步,而且是最高程度的讓步。對于全然沒有自己,或者自我早已與亞恩融為一體的貝絲來說,這不是“委屈”亦非任何道德化意義上的讓步。若說委屈,世俗社會力量的壓迫確實給貝絲帶來委屈,但這委屈卻絲毫與亞恩無涉俞正就無涉,世俗社會的力量一點也不能滲進在貝絲心里蓋然兩分的信仰領地。
信仰領地的純粹和干凈還有堅定,抵御世俗社會力量的入侵,嚴格捍衛(wèi)著至高無上的愛情。此刻,這里的愛情早已無需捍衛(wèi),早就在貝絲生命的力量與亞恩融為一體之時得到最完全最徹底的表征。被教會驅逐,被村里小孩欺負,亞恩病情也急轉直下……世俗社會的打擊完全不能動搖貝絲。但是,若她再也不能見到亞恩,那么這場拯救和信仰的堅貞維護的意義當然灰飛煙滅。所以,貝絲選擇了灰飛煙滅。
完全合乎她的心。我若不能救你,就是不能救我自己,軀體的存活當然沒有意義。甚至,這個結局早在我意料,否則,若不如此殘酷,馮拉提爾怎會譽為凌遲人性大師?但是,馮拉提爾又給了觀眾希望。首先是理查德森堅持要給貝絲下葬,盡管她的靈魂要被打下地獄,接著奇跡般恢復的亞恩偷出貝絲的尸體,拋進汪洋大海,與此同時,從不鳴聲的教堂連連鳴鐘。
但我卻暗自嘲笑馮拉提爾。結局到貝絲的灰飛煙滅就足以。他認為他所安排的貝絲的死去足夠讓所有的觀眾震蕩屏息,還魂不力。便用后綴來為色調補上光明。但若貝絲的灰飛煙滅換來亞恩生命力的恢復,這場愛情救贖里就沒有任何失去可言。在高潔的信仰領域里,貝絲無須世俗社會再后的肯認或勉強的“原諒”,那補上的光明色澤還是與貝絲純粹的心靈無涉的區(qū)域,侵蝕不了早在天國俯視塵世的她的純粹的眼睛。所謂的“凌遲人性”事實上只在世俗社會里有意義,在貝絲合二為一的信仰和愛情里,《破浪》早給了觀眾無限光明。如此這般,喪鐘為誰而鳴?
Bessie & Jan,教堂里昏暗的燈光,男人們的黑衣,遲到的新郎,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這將是一場不被祝福的奇情。
瘋狂降臨在愛情里,生命都變得蒼白。除了在一起的歡愉,所有的現(xiàn)實都被忘記了。寒冷的蘇格蘭北方,純得如嬰兒般的姑娘,來自海上油田的異教徒——高大的金發(fā)男人。
攝影機的視角是搖晃的、好奇的,仿佛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在觀察這個世界。
“If you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 you might get upset.”人們都說Bessie很脆弱,她需要時時被人呵護在掌心。當婚姻締結以后,Jan就是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依靠,生命的全部。他知道??伤恢浪龝樗麪奚磺?,哪怕是生命也無所謂。只有上帝,祂在注視著我們,憐憫我們?yōu)閻鬯傅淖铩?/div>
6 ) 小筆記:忠于自我表達的藝術家之路
因為懶惰沒搜到合適的資源,一直沒看齊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卻等到了大屏幕觀看《破浪》,何其幸運??墒强催^《反基督者》和《女性癮者》再來看《破浪》,簡直氣到七竅生煙。同樣是強烈的性元素和宗教題材,在反基督者里徹底背棄基督的導演卻在破浪里用刻意的鐘聲意象祈求神的寬恕。而強烈的性有罪化色彩,和女性癮者的奔放也背道而馳。
但是對照了一下每部影片的拍攝時間,就釋然了起來。
(以下涉及劇透)
《破浪》1996
天真善良愚蠢的女主為了滿足癱瘓在床的丈夫的性幻想,給病痛中的丈夫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主動去尋求放蕩的性關系,最后死于變態(tài)暴力狂的水手手里。這個過程里,不管是女主本身對不忠之性的惡心感,還是家人鄰居和教堂的鄙夷,都給性本身抹上了濃重的有罪感??墒菍а輩s大張旗鼓地表現(xiàn)被宗教禁止的放蕩的性,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然后導演套用了一個耶穌獻祭的殼,將女主的死變成了犧牲,換來了神跡般的丈夫的康復,雖死后在教會的詛咒中卑微地下葬,卻換來了本不存在的教堂鐘聲的響應。
此片中導演已經表現(xiàn)出對自身欲望的迷戀,愧疚和迷惑不解,但仍試圖在已有的基督的理論框架里獲得原諒和撥亂反正。
《狗鎮(zhèn)》2003
和破浪一樣的小鎮(zhèn)環(huán)境,同樣是看起來善良容易受欺負的女主,同樣大部分重大決定在小鎮(zhèn)教堂中進行。不是無關宗教,是個社會道德片。用講道理擺事實,揭露人類道德的偽善。
《反基督者》2009
一開頭也對性做了有罪化的描述,但用了歷史上曾被基督教徒迫害的女巫作為反基督的主要反叛方。最后女巫力量獲勝,背棄基督,而贊頌大自然的生命力。使用了大量女巫元素,和邪惡寓言象征,用你(基督)的理論的反面,徹底反叛你。
是反叛主題的作品里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反叛,不代表意義的構建。而意義的構建,又涉及不同的主題方向。
相比于破浪,導演可以說是完全拋棄了固有框架,徹底放飛自我了。
《憂郁癥》2011
從一開頭的末日預言到結尾末日確實來了,全滅結局,非常舒爽。是對日常生活的反叛和顛覆。
在這一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拉斯馮提爾因發(fā)表納粹相關的不當言論被戛納驅逐。一件并不意外的事。
《女性癮者》2013
放飛自我后,對自我欲望的撥亂反正和意義的探尋。雖然對性的探討非常極致了,但結尾,只看到了空虛,缺乏意義感。
《此房是我造》2018
導演放飛自我后試圖構建意義的作品。然而,從結局那個難看的尸體房子來看,也沒找到確鑿的意義,這個房子,蓋的不怎么樣。
拍《破浪》時,拉斯馮提爾40歲,到了《此房是我造》,62歲,這位如此忠于自我表達的藝術家,還未找尋到人生的意義。期待他晚年的作品吧~
7 ) 破浪而出
寫在了解更多Emily Watson的事之前。
只是讀過這部片子的部分情節(jié),就想著應該是部運筆頗深的作品。然后看到女主角貝絲的臉,確定它值得花我N個兩個半小時去看?!八葻熁拍笔俏掖饲翱催^的唯一一部Emily Watson的電影。她不夠出眾的外表讓我花了相當?shù)臅r間去適應“她便是女主角”這一事實。(好的,我承認自己是個“可恥”的屬于外貌協(xié)會的家伙。但是,我是真的喜歡這個女演員。)
貝絲穿著一身婚紗出現(xiàn)在鏡頭前。和Jan結婚。他和她抽了一個婚禮間隙,在洗手間站著完成第一次結合。有血落在貝絲的白色婚紗上。對的,不夠浪漫。不過像是兩個小孩玩的一個游戲。心心相印的,反正都無所謂眾人的掌聲或歡呼,兩個人喜歡就好。
對于Jan,從頭到尾都沒有太強烈的喜愛或者憎惡(除了確實覺得這個男人有點胖,但文藝氣質這么重的一部片,本來就不是為了取悅膚淺少男少女的,胖也就不作為評價男主角的一個尺標了)。喜歡看他們兩個人一起的鏡頭,不管是甜蜜私語還是單純的做愛,全部都建立在對Emily的敬仰之情上。說是敬仰,這個詞有些太正式了以及官腔了,但是我還沒有想到另一個詞可以代替,就先用它補位。大概是這樣一種情緒:完全佩服她的表演。如果她本身就是電影里的樣子,吸收所有陽光的燦爛的笑還有被下了詛咒般的痛苦與歇斯底里,那么我以一整顆心去愛她。
貝絲是一個太虔誠的上帝的女兒,至少她自己深信。她會把自己所有的悲喜都與“父”分享。她感恩于“父”給她這么完美的丈夫還有滿滿的愛情(她心里不存在任何功利的指標,所以很容易就有得到“完美”的幸福感);Jan必須離開家去工作,貝絲便對“父”不斷地祈禱,要他快回來,以至于Jan出了事之后,貝絲認定是自己的自私任性害到Jan;等到生活完全混亂,她來到看不見的“父”前說:“Dear father, what’s going on?”可是沒有任何回應,她就像一個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可是克制地嗚咽,驚慌地擠出一聲:“Father, where are you?”
等到她死了,Jan把她的遺體偷出來,跟自己的好友一起為她進行海藏。大概因為教堂的人審判貝絲之后,貝絲會下地獄。Jan怎么舍得她下地獄。海葬第二天,空中出現(xiàn)鐘聲,是他們常去的那個教堂一直缺失的圣音。
到現(xiàn)在我還沒有想清楚Jan是為自己還是為貝絲而讓她去和別的男人做愛的。因為這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心理過程。確定無誤的是他們從頭到尾都只深愛彼此,兩個干凈的人用干凈的意念做別人眼里下流的事。其實簡單歸納,只是一對小夫妻的房事,與眾不同的是通過別的男人的身體。借用了別的介質而已。我想一開始Jan是心疼自己的小妻子再也不能跟自己做愛,會擔心她寂寞難耐(我討厭寂寞難耐這個詞匯,有滌不干凈的風塵氣,但是確實是這個意思)。而他也是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自己告訴自己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愛,即沒有生存的證明。悲劇衍生的關鍵,是Jan沒有告訴貝絲其實該有一個正確的方式,找一個真的愛她的男人。而他沒有做到,他是一個連眼球都充滿藥水全身癱瘓的病者,又怎么用理論指導貝絲實踐?所以傻姑娘貝絲向醫(yī)生理查德遜求歡失敗后,開始亂找男人:在公車上對一位接近老年的男人實施性騷擾;一身豹紋打扮假裝妓女混在男人里;最后碰到性虐狂,死于SM。理查德遜是愛貝絲的,自始至終的正人君子一枚,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是他和Jan一起把貝絲推向精神崩潰和被世人唾棄的境地。而我喜歡這個故事的發(fā)展。假如他接受了貝絲,貝絲也終于喜歡上他,那么貝絲與Jan之間純凈的感情就面臨瓦解,和世界上真實的婚外戀事件沒有差別,這個故事也就失去了敘述的必要。
這部電影的美感正在于它的毀滅性。把最簡單的貝絲毀成蕩婦。迷人的地方是貝絲始終認為她只不過是在愛Jan。臨死還堅信Jan會因為自己跟男人做過愛而變得好起來,因為這層喜悅而完全無視身上的傷痛。她是因這些傷勢而死的。
最后Jan慢慢好轉起來,可以拄著拐杖,指揮朋友們把貝絲的遺體送入海里。原本對于這個結局甚感憤怒。因為我本堅持Jan是必須死的。貝絲做了夠沉重的犧牲,而他卻沒有以死呼應貝絲的犧牲。寫到這里我突然想,用JAN的好轉表現(xiàn)貝絲犧牲的意義重大也不失一個浪漫主義的好的方法。因為JAN沒有死是一個miracle,是貝絲讓奇跡出現(xiàn)的。好吧,我們都假裝相信這件事。
中文譯名是破浪而出。我在這里有一點點微詞(不好意思,語意重疊,但是,不管)。破浪而出更接近歌頌男性堅持不懈最終取得勝利,而這部片子的主心骨全數(shù)落在貝絲身上,所以這個詞顯得太過雄性,失之嬌柔。我更愿意它叫“蝶死”。蝴蝶死的時候身體會漸漸萎縮,失去原來的光鮮明媚。但至少,她一直是美的。加之“死”字,念死的時候,上齒與下齒相觸,時間上持續(xù)加上力度的增強,整個人就歇斯底里起來。
8 ) 每個章節(jié)的配樂
圖片版
http://www.douban.com/note/509724100/第一章:新婚(Chapter One:Bess Gets Married)
All the Way from Memphis
Written by Ian Hunter
Performed by Mott the Hoople
第二章:蜜月(Chapter Two:Life With Jan)
In a Broken Dream
Written by Python Lee Jackson
Performed by Python Lee Jackson and Rod Stewart
第三章:孤獨(Chapter Three:Life Alone)
Cross Eyed Mary
Written by Ian Anderson
Performed by Jethro Tull
第四章:罹難(Chapter Four:Jan`s Illness)
A Whiter Shade Of Pale
Written by Keith Reid and Gary Brooker
Performed by Procol Harum
第五章:懷疑(Chapter Five:Doubt)
Suzanne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Leonard Cohen
第六章:信念(Chapter Six:Faith)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Written by Elton John and Bernie Taupin
Performed by Elton John
第七章:犧牲(Chapter Seven:Bess`s Sacrifice)
Child in Time
Written by Jon Lord, Ritchie Blackmore, Ian Gillan, Roger Glover and Ian Paice
Performed by Deep Purple
第八章:葬禮(Epilogue:The Funeral)
Life on Mars
(theatrical version of film)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David Bowie
丹麥導演的這三部曲其實讓我后悔看過。。。女主角都帶點神經質,然后一種怪異到偏執(zhí)的念頭促使她們去做導致最后的悲劇的事情。。??墒羌幢鉨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兒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們,那意義又何在?導演一直在講一種類似變態(tài)的女性犧牲。。。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實在討厭Emily Watson
拉斯馮特里爾自始至終是個瘋子,難入法眼。
油畫繪片+部分動態(tài)劃分章節(jié),教堂鐘的缺失與重回--女主新婚/犯教與死亡構成諷刺。以自我與上帝對話,虛構上帝。自我即神諭,充沛即他人。好像一個正反打都沒有。
艾米麗真正小獸模樣,圓眼時刻流露著不安,依賴性,楚楚可憐,但會在意外的地方變得狠厲堅強。她說,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天賦,我的是能夠相信。只是她悲劇在分不清愛與信仰。粗糲的海風荒涼的鎮(zhèn),沒有鐘聲的教堂以及被詛咒的葬禮。是被劇透了近十年才終于觀看的電影,談不上喜歡,但一定忘不掉。
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見一位白發(fā)老圣人。老人見查拉圖斯特眼睛純潔,口角上下卻藏有一點邪惡,走起路來像舞蹈。查拉圖斯特拉說他因為愛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稱他只愛上帝,不愛世人。告別老人,查拉圖斯特拉繼續(xù)下山,心中驚詫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1.曾經看到中國電影資料館-百子灣廳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關注這部電影了,當時在天津的我沒有特地趕去北京觀影就打算后面獨自找來看一下,結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終于觀影了;2.拉斯·馮·提爾那么愛英格瑪·伯格曼,然而他導演電影的風格卻感覺與伯格曼相差甚遠,在紀錄片《打擾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與托馬斯·溫特伯格關系密切卻沒與他聯(lián)系,我現(xiàn)在不禁懷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歡他的電影?…… 3.影片中間的部分劇情臺詞不時讓我聯(lián)想到獲得第77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2004年電影《深海長眠》: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也有人覺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拉斯馮提爾的“癡情女苦情戲”,圣徒般的女人為愛癡狂獻祭給了整個小鎮(zhèn),而結尾的圣鐘敲響更像是耶穌受難后對世人精神的洗禮和訓誡。馮提爾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來蔑視、諷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羅》則是用現(xiàn)代的寓言呼應圣徒的虔誠。馮提爾的偏執(zhí)狂(瘋子)屬性帶來的往往是毀滅,而毀滅本身充斥著變態(tài)的快感。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如不因前幾天才正準備看狂戀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還是虛的 | 如真的惡 吐后怎會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兩個半小時就這么坐下來 ARTE前 原來是解決塊狀化之方 | 其實想打4星 但那是"推薦"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說怎么看的時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很遺憾,按照古老的習慣,任何一個人把愛情當作信仰,最終都會有悲劇的結局。
深情既是一樁悲劇 必得已死來句讀。 實在不喜歡這片,女主的太過依賴自私 讓事情都走了樣 愛情不應該是這么揪心的
這樣的電影,有點艱澀,需要一種定力來觀摩,我不很感興趣。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種級別的。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滿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換得男性重生。拉斯確實是宗教權威、封閉社會和男權社會最一以貫之的控訴者(至于這種控訴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則是另一回事,個人非常不喜歡把“goodness“放入討論之中)。| 35毫米膠片拍攝,掃描成數(shù)字文件,再把修改過的畫面重新洗印成膠片,獲得了水洗褪色的畫面顏色。
昏黃的現(xiàn)實與燦爛的夢,馮·提爾一如既往地將他對男性女性的見解投射到銀幕中,荒蕪刮風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縛的小鎮(zhèn),看似蠢笨的女孩看著路邊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愛,而這座小鎮(zhèn)則開始顯現(xiàn)其惡毒的面目,在陰暗扭曲矛盾的山窮水盡后,我們在最后開始相信,這確實是一個“因愛之名”的故事。
畫面的鏡頭不停地搖晃,看得我暈暈乎乎的,是為了然大家感受到貝斯的痛苦,糾結嗎?很不舒服。而且,我覺得應該讓簡和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樣癱瘓了這么久,忽然讓他站起來,這是不是因為貝斯用她所謂的愛去拯救了簡?那樣,如果貝斯不死,那她會更加深信不移。不過,那樣就沒人取運貝斯的尸體。。。誒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點看不下去了....
別跟我說你善良。也別跟我說你喜歡善良的人。人們向來歌頌執(zhí)念,是因為人們從心底不相信執(zhí)念。其實拉斯馮提爾片中的人物都是異化的,卻恰恰最貼近社會的教條。他質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場瘟疫。
又是一個略帶神經質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應該開一個神經質的女人的豆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