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我記得》;《他們在島嶼寫作:愿未央》,昨天看了,最觸動的還是那個氛圍,紀錄片中的人物一進入大陸,一切即都立刻不對,而在臺灣,他們一家卻可以仿佛“庭院深深深幾許”,歲月流轉(zhuǎn)我不轉(zhuǎn)。
朱西寧一家也的確是非常有標本意義的一家,兩代都是文學人,且都達到了相當?shù)某潭?。而他們又因為家國、時代及與傳奇人物張愛玲胡蘭成的關(guān)系,用自己的姿態(tài)和書寫,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愛與個性,你可以不贊同他們,不欣賞他們,卻不能不因他們所動容。一門三代五六個人苦練“文字煉金術(shù)”,他們是文學神山的“轉(zhuǎn)山者”,是虔誠的教徒,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阿城說在他們家坐著,看著這些人“目瞪口呆”,他們一起,的確給人那種《世說新語》所言的“琳瑯滿目”感,他們每個人都是一件古舊的綴有金線的手工緞子袍子,而他們一起靜置在樸素的木盒子中,客人隨便看哪件都可以看半天。
《我記得》的鏡頭詩意似勝過《愿未央》,大概也因為少了許多過往,浮生面孔都在,不完全是追憶。作為紀錄片的優(yōu)點,它的毋庸置疑,簡直面面俱到,足以令傳主笑慰平生。缺點我想可能是沒有另一個眼光,即挑剔的,批評的,同時的嚴肅的眼光,對他們的文學和具有爭議的人生給予更高層面的定論。紀錄片相當崇敬和禮貌,拍出了了不起的文學一家的日常和非常,因此恭敬有余,記錄有余,主觀有余,而惜乎未能將之鏨入更深刻挑剔的中國或僅是臺灣文學史位置(靠僅有的幾個親友密友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重要的文學批評家點評,仍然還是有一點點缺憾的,雖然他們講得都對,但是不是就也能有一點點反面聲音呢?不對的也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另,《愿未央》中,《我記得》中,朱家如今似乎在刻意避談張愛玲對朱家文學和生活的影響始末,其實張胡對朱家兩三代的影響都完全可以做一集,那是很重要甚至是無比重要的決定性時刻。只談點胡蘭成,一筆帶過張,而胡若沒有張,他們的因緣際會都是無本之木。根本還在張愛玲那里。
不過說來說去,總之,朱家還是純粹得令人感動的人。朱天文講她的桌面上透過玻璃看到臺風天時云朵倏忽,感覺自己真的像巫。他們也真的是被美麗的藝術(shù)女巫吻過的一家。
活著卻未死過,
后面的書寫恰好只是為了湊字數(shù),
只有淺薄可以掩埋深刻,
一滴水拯救了整個荒漠,
把自己當做他者,
左手揪發(fā),右手持刀,頭顱一一掉落
大地無動于衷卻又充滿生的喜樂
是詩歌忘記了我們,還是我們忘記了詩歌
是生活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生活
你從水里取水,向火里取火
你是虛無而又豐滿的空格
該訴說的早已被訴說
得到與失去都解不了內(nèi)心的干涸
月亮升了又落
此刻以及未來我所保有的
是獨屬我和這宇宙的靜默
內(nèi)容比下集更豐富好看。小小書房內(nèi)并肩的兩張書桌仿佛是攜手一生共歷風雨的象征,女兒們重溫當年情書仿佛追溯一條來時的路,這些舊年的溫度“是整個族群乃至臺灣社會裂痕的縮影”,與8、90年代回內(nèi)地尋根一起構(gòu)成一部慨然的當代史——正因永遠無法釋懷當年的硝煙和當初的別離,才催發(fā)了《鐵漿》《狼》《破曉時分》《旱魃》這樣異于現(xiàn)今或內(nèi)地作家群的語言質(zhì)地和取材視角(參考王德威和阿城的評價),讀過這些簡潔狠準的峻黑深沉文字、金戈鐵馬般的節(jié)奏和前瞻性的意識書寫,更能理解朱西甯所言“長篇相對容易,短篇的擠壓感產(chǎn)生張力”。棄學從軍加入新軍,可與楊照提到“新的精神秩序被瓦解”對應(yīng);未竟遺作《華太平家傳》,天文稱“將「實然」的材料打造他心目中「應(yīng)然」世界的熠熠夢土”,能有機會讀到簡體版嗎?
@金馬57 滿頭白髮的朱西甯拿著dv拍蘇州河,以及朱天文給老家的人們放ppt,看得我好傷感。依舊是那個感慨,臺灣已經(jīng)不是那個臺灣了。
#金馬57# 動人 是朱家故事,是臺灣故事,是兩岸故事。信件成為密碼,女兒們可以追溯父母愛情,走入家族故事。大浪潮下,欣慰的是,他們一家人感情很好,一直在一起,無論是生活還是文學。 今天很多朱家的朋友都來啦,讓我意外的是錢永祥老師,竟然還有這樣的淵源,奇妙。難得看到天文激動的樣子,可愛又可敬。
在這個家里,所有人都在寫作,以至于家庭中很少那種傳統(tǒng)的父女關(guān)系,倒都是同業(yè)、同行。這是很奇怪,也很難得的一種氛圍。
不愧是張愛玲(張還叮囑朱西甯不要寫她的傳記)、胡蘭成晚年信任的人,這家人文脈殷實,情態(tài)生動,片子回顧朱家歷史,家族脈絡(luò),文學履歷,帶出兩岸離愁故事,朱先生和劉慕沙女士的書信往來動人,為愛奔赴的古典之戀、文字之戀,真美好。
就是多少能看見時代, 文學與人, 還有一些貓, 我天然地喜歡這些東西. 朱西甯就是長得特別好看的人, 逗小孩瘋瘋的老頭樣子美好珍貴, 有人還在乎什麼深遠的意義嗎? 也想看"我記得"
20201111 信義威秀,天文和童子賢影後對談,天文一直講王文興那一集《尋找背海的人》,主持人說讓童子賢講話,天文也說讓她先講完。和侯導、李屏賓、唐諾、天心、天衣、小虹老師同場,唐諾坐H排3號,天心在前一排的14號。結(jié)束後侯導和李屏賓在電影廳外廊道等其他人,我覺得那空間和人物都異常玄幻,聽到李屏賓對侯導說「這樣看更多細節(jié)??」。其實覺得很多音樂下太重、剪接有些地方不自然,可是仍然喜歡也深深感動。也知道選出這些多麼不容易。後來再想也覺得是要這麼重的,尤其結(jié)尾的照片、時間軸。電影開場的鏡頭太侯導了,忍不住笑出來,天文出場後震了一下,她是導演拍紀錄片但是自己也演。震撼她講劉慕沙對朱西甯的愧疚,她們?nèi)忝脤Α复蟆沟睦⒕?,最後十年,只有海盟陪著朱西甯,只有海盟知道最後的作品在哪。小舅在外公家講艾略特
竟然看到了故鄉(xiāng)!
4星半:慶幸我弄錯了先后,看了《我記得》再來《愿未央》,印象便是開低走高。女兒朱天文籌拍本片時朱西寧劉慕沙都早已不在了,還能攝出主人公的這份虔誠,難得。K說朱家姐妹很樸實,是的評。由于胡蘭成的影響,朱西寧從小說家脫化為「文明的思考者」(片中楊照語)——倘非自憾國學根底欠缺,朱還會否如此傾慕胡蘭成?內(nèi)中有補課的心理?是個值得探索的話題。
無論何時何地,能終身守護一張(自由)寫作的書桌(無論在家還是在咖啡館),都很不容易。
太失望了 這如果不是衝著朱家 應(yīng)該半個小時就受不了關(guān)掉了 朱家三姐妹讀父母的情書、講父母的發(fā)展 尚有趣味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母親遺憾及愧疚未能在父親臨終前幾年如青壯年時一般陪伴/關(guān)心寫作 後面去尋根 在一大家子親戚面前播自己父母的照片ppt 我的尷尬癌終於忍不住爆發(fā)了 主題上 並沒有新意或是觀點 無非還是將家族歷史和臺陸歷史一起講 再找人來評述自己的父母 還是臺灣外省作家那點心事和執(zhí)著 哎 可惜 很多值得講多一點深一點的地方只是輕輕帶過一句結(jié)果 語焉不詳
兩岸故事讓記錄變成動人
是島嶼上我所最關(guān)心也最喜歡的文學世家。此前有交集有了解,但紀錄片總能給到更多史前史和話外話。因為尚在共享同一片時空,我當然知道天心他們是如何友善,這一集展現(xiàn)著西甯先生,那本以為嚴肅的眉頭深鎖的一位,也是如何的充滿愛與溫柔。他所信仰過的,不再了,但他以文學來開拓的不可思議的流域,讓他二十七歲立下的宏愿完全超額實現(xiàn)。
當過日本兵
身為南京人,頭一次知道朱西寧在大華電影院畫過廣告畫。
朱西甯年少時信里的一個片段:從事一種事業(yè),態(tài)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文學,一切的事業(yè)都不怕平凡,唯有文學不能平凡。因為文學不是換取生活的工具,文學不是換兩盒便當吃吃,混飽了肚子就算了的。文學乃是延長生命的永恒的靈魂之寄托。就以我這個最可憐的起碼作家來說,27歲,在整個宇宙的生命中,該是多么的短促的一剎那。可是,即或現(xiàn)在我就死了,也不足畏了。我已留下了30萬字的作品。
3.5,朱西甯真是個死心眼的人(褒義)
還是姿勢水平不夠,以前只讀過朱家二姐妹的作品,并沒有關(guān)心過她們的早期乃至上一輩的生平,看了此片才知道原來亦是外省人的家國往事,好奇朱西甯為何在49年會投奔KMT,跟著孫立人一起出走臺灣。當中有一段是說抗戰(zhàn)8年,其實是國家精英喪失殆盡的8年,亦是KMT花費多年建立的國家氣質(zhì)被摧毀的8年,朱西甯是懷念那種氣質(zhì)的,所以想去臺灣重建那種氣質(zhì)。<華太平家傳>已下單,盡早拜讀。
老頭兒可愛
看著最后按照時間線滾動的朱西寧夫婦的作品列表,想象著他們并肩寫作的生活,還是有感動到(片中多次提到晚年陪伴朱西寧的謝海盟并沒有出鏡,其實可以聊兩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