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菲》是臺灣舞者羅曼菲獻給自己摯愛舞蹈藝術的一首動人情詩,陳懷恩導演執(zhí)導的這部紀錄片回顧了曼菲絢麗而璀璨的舞蹈生涯。
曼菲5歲習舞,雖是文學系畢業(yè),但對舞蹈愛得深沉,并毅然走上了這條道路。但怎料天妒英才,2006年3月24日,曼菲因肺癌病情惡化而病逝,年僅51歲。
影片通過對曼菲親友、學生等人的大量采訪素材,還原出一個真實動人的舞蹈家形象,尤其是對她生命最后階段的描繪,那種對舞蹈藝術的堅守和執(zhí)著,催人淚下。
影片不僅關于舞蹈,也關于生死。當?shù)弥约簳r日不多之際,一個藝術家對生死的參悟已滲透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那份釋然和堅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摘自:QQ最新電影(么么踹)
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來到福州。昨晚(2017年11月29日)好開心,來到南后街的中瑞南華影城觀看臺灣電影《曼菲》。先看紅毯走秀,收獲不小。 兩個小時的電影看完后,意外地發(fā)現(xiàn)還有互動環(huán)節(jié),臺灣著名導演、攝影家陳懷恩在影院和大家親切交流。 紀錄片的畫質一流,最特別的是沒有一句旁白,只有臺灣著名現(xiàn)代舞舞蹈家羅曼菲的生前好友、學生對她的娓娓道來的生平回顧,還有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的學生們的日常排練場景,穿插大量曼菲的珍貴影集,讓人感受到曼菲在臺灣舞蹈屆的崇高地位和親友們、學生們對她的深切懷念。 結尾的配樂超贊,看到臺藝大她的雕像和設立的獎助金(臺灣不叫獎學金),不知不覺感受到主題的升華~貢獻良多的人會被大家永遠緬懷。 導演陳懷恩現(xiàn)場回答了影迷們的很多問題,比如為什么曼菲病逝于2006年(享年51歲),卻直到2015年才開始拍她的紀錄片,還拍了三年。他說因為離她逝世久一些拍才能拍出大家懷念她的真正原因,如果太早拍的話,親友們的講訴就不會這么自然、真實,而會帶上很多情感因素。他還介紹用一些舞者的現(xiàn)代舞舞蹈動作來代替旁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我請他在我的電影票上簽了名,陳導演非常地配合,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站著為我簽了名。
臺灣舞蹈家羅曼菲的紀錄片,看之前不知道羅曼菲是誰,因為莫子儀推薦所以去看,沒想到是北影節(jié)至今為止最喜歡的一部影片。
關于人物的紀錄片很難拍的面面俱到又不落俗套,《曼菲》通過曼菲生前的好友的敘述和曼菲舞蹈作品的片段呈現(xiàn)了曼菲的生活軌跡。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細膩卻堅韌的鏡頭,攝影師出身的導演把握住了光,一些看似無關的敘述、無關的風景成為了最好的留白和注腳。除了曼菲的舞蹈片段,還插入了幾段曼菲學生的現(xiàn)代舞獨舞,舞者光潔的后背上布滿汗珠,光頭女生靈動的身體還有疊加在水上的倒影,讓人為之驚艷,這是現(xiàn)代舞的魅力,這是曼菲一生熱愛并堅持的東西。
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感慨于臺灣藝術家的態(tài)度,他們好像有一種特別美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特別單純的創(chuàng)作初衷,舞蹈不僅僅是身體在動,同時也是思考,在思考中去達到或者超越一種狀態(tài)??吹侥欠N叫做才華和境界的東西就讓人覺得:哇,好厲害!烏托邦化的藝術界,很美好,很臺灣。后半部分則是感受到了曼菲和這些藝術家們的人格魅力,因為熱愛一件事情所以堅持下去,不懼年齡不懼病痛,不止是對跳舞,也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也許不是電影想要表達的,但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可以沒有天賦沒有一技之長,但既然活著就要真誠,對他人真誠對自己真誠,全力以赴,不然難免于心有愧,對不起的是自己。
映后見面導演很誠實地談到他只是接到這個拍攝的案子,他跟曼菲只有早年的一面之緣根本不熟,對此感到詫異,他把曼菲拍得很美,雖然一定剪去了不愿給人看的部分,保留下來的也足以令人信服。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客觀,這部人物紀錄片才能既服務于主題又保持了技術性。
林懷民、李安、劉若瑀、李烈……曼菲的朋友圈就是大半個臺灣藝術界,她的朋友都帶著笑來回憶她,想來也是美好的事情。
曼菲的朋友說因為她走得早所以大家記住了她最美的樣子。曼菲去世后宜蘭演藝廳有了曼菲挽歌的雕像北藝大有了曼菲劇場,當年的曼菲會和學生打成一片,為學生的生計著想,現(xiàn)在的曼菲除了她本身以外也被賦予了象征的意義。她不是一個時代中最偉大的舞蹈藝術家,但她對于現(xiàn)代舞的追求和熱愛值得人們?nèi)ゾ拺雅c紀念。
一個需要被認識、記得、紀念的舞蹈家,卻不是一部好的紀錄片,太做作。
絲綢之路電影節(jié)2017@中瑞南華 導演到場。原來沒打算看,結果意想不到的好。原來以為是夯實的寫實紀錄片,中間出現(xiàn)的一段獨舞加入特效后簡直驚艷。剪輯很棒。走到后半段開始在人和舞蹈精神上脈絡不清唯一遺憾。
與其說是跳舞該有的身材 不如說是舞者才能駕馭的身體能量
當年蔡康永在康熙來了提到過的好友
舞蹈是美的。有很多片段非常動人。但作為紀錄片還是散了些,更像一期電視節(jié)目。
【北京電影節(jié)展映】臺灣舞蹈家、云門2創(chuàng)團藝術總監(jiān)羅曼菲傳記紀錄片。主人公已去世多年,如何處理素材和訪談是導演的難題。成片以訪談曼菲生前友人為主,以低畫質的曼菲生前舞蹈錄像帶為輔。后者成為全片重要的點睛之筆,很是動人。而前者的剪輯選擇有些泛濫,最后很散很拖沓。有幾處很催淚。三星半
情感有動容,但總的來說覺得不夠,也有點散亂,覺得有點太在外面的感覺,沒有進到裡面。
很感動,4.5星,多給半顆表示敬意和拉分。臨時決定來的,想不到趕上了導演陳懷恩活動場,感覺賺到了!剪輯清晰不沉悶。8th北影節(jié)D15-13.三里屯美嘉5號廳。柜臺打票小哥真笨差點兒害我不能按時進來。這場遲到人太多!還自拍、還開閃光!鄙視!據(jù)說北師大服裝學院來了一幫學生估計安排的。
多年前,得到一點零碎的信息,關於一支舞的描述:舞者長時間不停地旋轉著。沒有這支舞和舞者的名字,但知道它的年份,和創(chuàng)作緣由。後來用這一點零碎信息,拼湊著,終於找到了《輓歌》,編舞是著名的林懷民,為了1980年代的最後一年。舞者羅曼菲,已在2006年51歲時過世?!遁n歌》出現(xiàn)在本片的開篇、結尾,中間還有一段排練現(xiàn)場的影像。全片二個小時,羅曼菲的老師、同伴、朋友、學生,每個人都平靜愉快地回憶她。這是一個帶給很多人能量、美好的人,被大家懷念著。
很值得看的一部紀錄片,真誠懷念曾來過這世上的師長、友人、舞蹈家,她的名字叫曼菲。
這么美麗的人,拍成故事片,可能更好看。
一個有靈光的生命 和pina bausch果然多了很多東方的柔軟和世俗人情 但是一樣美麗
第一次知道羅曼菲,源于蔡康永在《奇葩說》講到他有一個舞蹈家朋友將生命與死亡比喻成Party與提前退場的客人,那位舞蹈家就是羅曼菲。從最精神百倍的狀態(tài)到生命慢慢消亡的歷程,羅曼菲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笑靨春風,用心提攜后輩,善待友人。所以片里所有人物講起她來都會心一笑。
有個機會在一起,也是難得;曼菲,好好聽的名字;即使不當藝術家,也要像藝術家一般地熱愛生活
曼曼 菲菲
這部片子講的不是曼菲一個人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故事,是一群有魅力的人和一個時代的故事。
臺灣電影的魅力 細膩美好
好美噢,莫名感人是怎麼回事。一個人開啟一個世界,美的人類,更接近美的人類。資料影像的畫質真的是個大悲劇。
“這里是醞釀…這里才是伸展!”舞蹈家的紀錄片太好看啦,通體是美。
曼菲是具象的美,抽象的人,如舞蹈之精神,以光影中肢體,散作靈性光點,激發(fā)新人之藝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