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強,十分強
天才啊,杰作啊,對兩國的劣根性都了如指掌加上十足的想像力才能做出這樣諷刺的作品。
居然是1974年就出品了。
2 ) 解放軍萬歲
法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源遠流長大概和他們的共性有關,都有點女性元素的柔軟氣質,不同的是法國稱為浪漫,中國的稱為中庸。
1974年,中國人的雄性激素集體爆發(fā),在廣場上洶涌澎湃的人們如同高潮的瞬間壓抑了若干年的精子,有些瘋狂的沖向卵子,有些連卵子都看不到,只能望天舞蹈。
那一年,法國人可能恰恰相反,其實法國人和中國人差不多,都有點象煮不啪緯不熟的溫吞水,可能和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過于浪漫有關,所以題材上通常出不了”抨擊性”的題材,只有”諷刺性”的。
從戈達爾的《四百擊》中就可以看出,小家伙這么受不了家里,他也不敢拍桌子打板凳的和父母抗擊,他只能一個人到海邊去。中國人也差不多,我那么大的時候經(jīng)常一個人騎單車到長江邊去靜望。要是放美國,早就開打了。
有時候太軟了會讓人很無語,我就時常慚愧自己小時侯打架太少,怕以后自己生個小孩象方槍槍的話我連故事都沒得向他講。法國人拍的電影很溫存,解放軍進城了也不忘接吻,完全沒一點恐慌??梢娎寺嵌嗝纯膳碌牧α俊>瓦@個浪漫的骨子,不用說好壞,反正沒得變。
變是沒得變,人家有的東西總是很向往的,何況流行總是叫人無法抗拒的東西。人類總是短見,哪管它十年半載或許一輩子都跳不出靈魂看不清好壞。
當年就流行這個,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曾經(jīng)就非常向往紅色中國,后來他坦承了自己年少時的盲目和對紅色中國的誤讀?,F(xiàn)在你到美國去,還可以很方便的買到紅寶書,毛主席語錄,就象切.格瓦拉的頭像,賣的也是個流行,管它紅書黑書,賣得脫就是好書。
人都圖個鬧熱,當年東方人在廣場上集體瘋狂的場面,哪個DJ可以打碟打到這個程度,法國人的酒吧場子小,就圖接吻方便,回頭一看人民解放軍,齊刷刷的綠軍裝,紅寶書,忠字舞,那才叫個氣派,看得心癢癢啊,人家可以紅色娘子軍編排成芭蕾舞,我也可以讓法國人穿上藍軍裝綠軍裝,惡搞<卡門>。
看電影,也就那么一回事情,若干年以前知道<解放巴黎>這個名字,以為是戰(zhàn)爭電影;過了幾年聽人說,又以為是政治電影,現(xiàn)在看到了,才曉得是一部喜劇片,還是關于人民解放軍的。
關于人民解放軍的喜劇片相當稀少,我建議在碟架上,把它和《三毛從軍記》放在一起的。
3 ) 對于人心真正的諷刺
對于這部電影的各種評論,豆瓣上都很詳細了,我也沒有什么更加高明的見解。但有一點,大家普遍認為電影諷刺了法國人自己,但我更覺得其實這是對人心的諷刺,而不僅僅是法國人。
官場的官僚主義,媒體只是當權者的喉舌,阿諛奉承的墻頭草,互相揭發(fā)的老百姓······
電影的成功在于,看的人臉上在笑著,心里卻在疼著,甚至乎笑不起來,這才是真正的諷刺吧
4 ) 三點感受
1、五星完全是因為神作“革命樣板戲《卡門》”,現(xiàn)在的這些惡搞和它比起來都是浮云。
2、紅色娘子軍的短褲很銷魂。
3、看看人家法國人民60年代穿的是什么?放到今天也不落伍,不愧是時尚之都。
5 ) 請拋開意識形態(tài)的立場,這只是法國人對“Mai 68”的思考
Jean Yanne在音樂和電影上的造詣始終不高且倍受爭議。這部影片在公映之初就引起的媒體和輿論的廣泛關注。爭論的已經(jīng)不再是影片本身而在于對68年那場風暴的評價。
Yanne的觀點還是比較中立的,影片一方面在諷刺法國政府的無能,另一方面,則將東方意識形態(tài)的特點進行了夸張和批判。這也或許是為什么影片會引來爭議的原因,68年的弄潮兒尚未愈合的傷疤又一次被揭開,而反對者們也認為影片刺痛了高傲的法蘭西民族。
很顯然,Yanne對于中國近代歷史是很了解的,樣板戲、批斗和三面紅旗屢屢出現(xiàn)在影片的片段中。只可惜,片中的解放軍的扮演者都是日本人,最大的敗筆莫過于在教授片中演員中文的時候,翻譯還帶上了某種很濃重的西南地區(qū)口音。。。
影片中的每一個片段似乎背后導演都暗示著某些特定的歷史事件。解放軍橫掃歐洲的背景設定幾乎就來自于56年的布達佩斯事件和與五月風暴幾乎同時布拉格之春。導演或許是在暗示東方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的某種侵略或者擴張的特性,只是將主角換成了中國。電影中,解放軍在占領了巴黎之后對法國工業(yè)生產(chǎn)的重心進行了調整,幾位領導人的對話體現(xiàn)出這整個過程中的無序、盲目和脫離實際。這多少也在暗指當時中國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早些年的“大躍進”。影片中一塵不變的樣板戲和永遠高舉著的三面紅旗也在暗指中國當時文化生活的乏味和政治活動的單一。另一方面,面對節(jié)節(jié)逼近的解放軍,影片中的法國將軍竟不知前線在何處,政客們依然在忙于勾心斗角,甚至對于服裝的關心都勝過了前線的戰(zhàn)局。以至于解放軍進入了總統(tǒng)的辦公室,法國人依舊沒有找到至關重要的鑰匙,而這個過程,解放軍只用了2秒鐘,這或許是Yanne在抨擊戴高樂政府在應對“Mai 68”時出現(xiàn)的混亂和對形勢徹底的估計錯誤,也或許是在暗指法國政府在二戰(zhàn)中近乎弱智的表現(xiàn)。。。這樣的細節(jié)還有太多太多,或許將影片設定為解放軍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巴黎、大量的市民不惜以中國人自居來討好占領者這樣的背景,本身就刺痛了高傲的法蘭西民族最為陰暗的一面。
這是一部政治喜劇,荒誕的劇情和令人捧腹的臺詞背后蘊含著的思考卻怎么樣都不能令筆者發(fā)笑。導演畢竟是一個法國人,無論他對法國政府的抨擊如果尖銳,將法蘭西民族的劣根性批判的怎樣地鮮血淋漓,最終,影片中的法國人還是在覺醒之后光復了巴黎。
作為一個中國觀眾,我們既可以將這部影片當成茶余飯后的甜點圖個樂子,也可以靜下心來跟著影片一起去思考一些問題。
導演將解放軍“請”到了巴黎,如此尖銳的批判法國,這并不是因為他不熱愛他的祖國,只是因為只有這樣的做法才能刺痛一些尚未平復的人一起來客觀的思考過去發(fā)生過的一些事情?;蛟S,我們也要帶著這樣的胸襟去看待這部影片,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思考許久。
6 ) 現(xiàn)在看這個片子是不是很應景
去年在學??吹?當時是收在思修老師的課件的文件夾里.看了后,完全想象不出世界上能有國家在70年代拍出這樣的片子.當時的中國還不知道在干什么.不知道有沒有政治意義,還是純粹的惡搞片.總之,當時的國人肯定是沒機會見到這樣的東西.
法國的喜劇一向喜愛有加,沒想到的這么早就有出處.現(xiàn)在法國和中國群眾鬧的正兇.看看這部片子是不是應該能意淫一下.
電影一般,只是我對這段歷史有一種狂熱的追求
芭蕾舞那段太有愛了
變調的馬賽曲Nicole Calfan!
明晃晃的諷刺喜劇。這確實是個大膽的設想,但淺顯極端化的描繪并不能帶來趣味。不是想象力太多,而是不夠。
老師大一的時候就放了這片給我們看~
芭蕾那段兒是高潮!~
歌劇一段雷到了
影片最后那場洋妞板的樣板戲《卡門》,看的人冷汗直冒笑不透氣。
片兒里解放軍普通話都不夠標準
悲劇啊,三十余年后回頭看,依然被諷刺的針砭擊中了
法國人的娛樂精神還是很樂觀的,英女皇都逃到香港了,意大利還是專心做面吧。
已入手九區(qū)精品DVD
讓我很是失望,蹩腳的演技
那個年代會有中國人拍這個電影,就跟我第一次看十大禁片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完全沒有藝術感的胡扯!
中法合作萬歲!
原以為這是一部政治偏見作品,旨在調侃諷刺時處文革動蕩時期的中國人民意識形態(tài),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幽默的法國人拍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自嘲,自諷,乃至上升到專制與無政府主義的博弈對抗。觀眾如果僅僅看到這片子對于中國軍人的丑化顯然太狹隘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唯有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憧憬更好的未來啊
我一直以為這片子和戈達爾有關系...
即使劇情在意識形態(tài)上再CULT,也難以掩飾其想象力的匱乏,哪怕就將一切視為無恥的胡扯,它也扯的太無聊太匪夷所思了,也惡趣味都算不上,更別提單純的娛樂性了。雖說是解放軍攻占巴黎,誰都看出來電影在玩拙劣低級的諷刺,除了《卡門》算得上黑色幽默,剩下的就是各種毫無趣味性的扯淡?!?/p>
紅色文化入侵!!太帥了??!特別是法國人演的紅色娘子軍。配樂也很棒,色彩很好,我從頭笑到尾,太他媽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