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ndinavia不是一個國度,由三個鄰國組成:丹麥、瑞典和挪威。他們由語言和維京歷史交織在一起。
Dark Night of the Soul - Norway
Edvard Munch:蒙克曾沮喪地宣稱,從我出生那天起,恐懼、悲傷和死亡的天使就一直站在我身邊。The Scream1895年第一次展示于眾,之后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版本。其創(chuàng)作背景其實很簡單,他和朋友黃昏時在河邊散步,看著日落他感到一陣憂郁的情緒涌上心頭,隨后內心便是無止盡的尖叫。他駐足體會這片刻心情變化,他的朋友走遠了。扭曲的天空就好像宇宙正要將他吸入巨大的虛無之中。
Norway is a land of frozen hostility. 挪威三分之一的國土位于北極圈內。
Viking ship:維京人他們用青銅、鐵和金制作了許多精美的裝飾物,也不全是粗曠和暴力。但更重要的是木頭體現(xiàn)的最原始的美。但是對于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知之甚少,似乎一直處于定居和游牧之間。
Borgund Stave Church:800多年的歷史,十字架,龍形裝飾代替了傳統(tǒng)中世紀的滴水獸。
Viking不是一個民族的名字,而是專指搞海上斗爭的那群人。事實上大多數挪威人并不是維京人Viking,他們大多數是農民或漁民,過著平平無奇的生活。挪威于1500s被鄰國丹麥殖民統(tǒng)治,新教影響,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有樸素的教堂。
Olaus Magnus:描繪了雪花、冬日生活、海上怪物,以及各種發(fā)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土地上的輝煌和神跡。寫于宗教改革后,他希望借此勸說教皇重新收復這片土地,讓他們重新皈依天主教。神奇地圖Carta Marina。
Johan Christian Dahl:浪漫主義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太陽總是一個蒼白、潮濕的形象(always a pale, watery sun)。他將這片土地未開發(fā)的狀態(tài)視為一種恩賜,更是一種純粹的象征。View of Stalheim(1842)是他對這片受神眷顧的土地的理解。這位自豪、愛國的挪威畫家與他在巴黎或倫敦的同行形成了巨大的對比。
挪威浪漫民族主義the Romantic Nationalists:在挪威當畫家得有冒險精神,才能在自然間游走。19世紀強調自然美學和挪威民族認同的獨特性。
Adolph Tidemand:The Grandfather‘s Blessing,城市化進程中的移民家庭群像。
Peder Balke:勇于北上極圈的畫家。他對雄偉北方的史詩般的想象和描繪是斯堪的納維亞藝術中保存最好的秘密。他同時還是一個熱衷于推進貿易和改善窮人生活的社會運動家。他的政治意愿和凄涼冷峻的繪畫風格(poised between darkness and light, doubt and hope)看似難以自洽,但似乎也表達了他對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同胞的希望:我們在大自然的極端環(huán)境中都能生存下來,我們肯定也能在現(xiàn)代世界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的災難中生存下來。
Lars Hertervig:斯堪的納維亞的梵高。23歲去到杜塞爾多夫求學,對城市一無所知,受困于精神障礙,最終回到挪威接受治療。他畫筆下的挪威風光不是欣欣向榮的,而是籠罩在神秘色彩中的神秘土地。
Kierkegaard:存在主義之父。強調自我認知,挪威人的信仰危機。
Henrik Ibsen:現(xiàn)實主義戲劇創(chuàng)始人。他最偉大的主題是社會習俗如何粉碎個人的希望和夢想。
Grand Cafe:易卜生回到挪威后經常去的咖啡館。這也是他和蒙克相識,成為朋友的地方。蒙克以咖啡館為背景,給易卜生創(chuàng)作了一幅畫像:獅身人面像般的大腦袋,灰色的頭發(fā),性感的胡須
蒙克在城市中見到遍地失落,黑暗、懷疑和內疚的陰影,迷失的靈魂在城市的漩渦中游離。
Once upon a Time in Denmark
丹麥的歷史關于野心、夢想和災難,以及對現(xiàn)代生活的不確定性。丹麥是那只注定要成為天鵝的丑小鴨。
Tivoli Garden:1843年開張。Hans Christian Anderson安徒生童話主題游樂設施看上去那么有活力和美好,但安徒生童話更多展示了人性黑暗的那一面。
Frederiksborg Castle:Christian IV,精力旺盛而又揮霍無度的國王,他的海軍稱霸北歐。為了建造屬于他的理想宮殿,他從德國和荷蘭請來建筑師、金匠和畫家。保存完好的巴洛克風格私人教堂,精美的銀制祭壇畫altarpiece。
The Round Tower:古老的天文塔。代表著Christian爭霸世界的雄心。但是他究竟是真天鵝,還是沒有穿衣服的國王呢?
安徒生故居:安徒生2-14歲和鞋匠父親和洗衣女工媽媽一起生活的地方。因為媽媽給上流社會洗衣服,安徒生有機會接觸到上流社會,甚至有機會閱讀席勒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他曾說他尤其欣賞莎士比亞作品的血腥。大量想象力豐富的剪紙作品。
Nicolai Grundtvig:教育家。創(chuàng)辦了Danish Society,對所有階層的人開放,分享關于丹麥歷史、丹麥建筑、丹麥考古學等等。
Bertel Thorvaldsen:新古典雕塑家。他在羅馬成名,但丹麥人熱烈歡迎他的回歸,甚至為他建立了博物館。
Christoffer Eckersberg:不同尋常的啟蒙運動作品,隱藏在男爵雪茄盒中的小黃畫。暗盒的小玄機還巧妙運用了同時期Hans Christian ?rsted發(fā)現(xiàn)的電流磁效應。Danish Royal Academy
中藏有不少他的裸體畫像。他是較早描繪普通人的裸體的藝術家。被迫收進儲藏室的少女畫像,純粹、干凈。
Mother Denmark:繪于1851年,由女性畫家Elizabeth Jericho-Baumann創(chuàng)作。19世紀著名的民族主義形象。1864年普丹戰(zhàn)爭,丹麥人lost their big time,對國家有了新的理解。
Vilhelm Hammershoi:水銀畫quicksilver paintings。也許是最早創(chuàng)造出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描述的the sense of the uncanny的藝術家之一。他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中empty interior。他沒有像蒙克那樣尖叫,他只是悄聲暗示。
Funen Village:懷舊的田園生活,播放著關于過去的電影場景。
Lego Denmark:微縮模型。或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度。關于創(chuàng)造和生活。
Danish modernism is hygge modernism: 無關諷刺、悲劇或神秘。只關心在生活中最舒適的角落。
Grundtvig’s Church:代表了現(xiàn)代丹麥人對模塊化建筑的熱愛?;蛟S可以稱之為Holy Lego。
Democratic by Design - Sweden
Prince Eugen Palace: “The Red Prince”,他接受了開放而包容的教育,收藏了眾多藝術品。沙龍的座上賓都是藝術家、作家、作曲家等,幾乎都是男人。他也作畫,鐘愛原始的自然風光。
Richard Bergh:凄涼之感以一種低調的方式,存在在線條之間,在樹之間。
August Strindberg:劇作家。他的intimate theatre打破了演出和觀眾的隔閡,觀眾成為了演出的一部分。The Ghost Sonata,現(xiàn)實主義作品,瑞典因貪婪、嫉妒、通奸而四分五裂。它充斥著尷尬、不安和沉默。他掙扎在現(xiàn)代生活中。
Gosta Adrian-Nilsson, GAN:cubo-futurist。他對戲劇和機械尤為感興趣,創(chuàng)作了拼貼畫、蒙太奇等各種組合雕塑。他的畫作也充滿了能量。
Stockholm Exhibition:1930年斯德哥爾摩展覽標志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和建筑的嶄新一頁。Functionalism功能主義重新定義生活,simplicity, necessity, function。
20世紀30年代初上臺的社會民主黨人熱切地相信集體性住房會給社會帶來漸進和溫和的轉變。如果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擁有一個溫馨又簡單的家,階級差異就會自動消失。
IKEA:創(chuàng)始人說ikea本身是一種現(xiàn)代主義,不是美國模式的現(xiàn)代主義。如果每個人都能用像藝術品一樣美麗的物品來圍繞自己,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變得更加高尚和美好。
National Museum of Stockholm: Carl Larsson的水彩畫。一所房子有簡單的家具、明亮的原色、普通的桌子、普通的椅子。它們充滿了一種理想主義。當你看著這些照片時,似乎是遇到了瑞典的純真年代。
Arne Jacobsen: 大窗戶,直線,平屋頂。
Nordic Noir:犯罪小說和電視作品。
挪威:蒙克/教堂/移民潮浪漫的民族主義/佩佩·巴爾克極北近乎黑白的風景畫/拉爾斯·赫特威格風景畫/克爾凱郭爾(丹麥)-信仰的內在性/易卜生-社會習俗能粉碎一個人的希望和夢想-蒙克的易卜生肖像 《生命的飾帶》
丹麥:克里斯蒂安四世-腓特烈城堡/【黃金時代】安徒生/尼古拉·格倫特維格-丹麥協(xié)會 啟蒙主義/19世紀巴特爾·托瓦爾森 響徹世界的雕塑 伊阿宋和金羊毛/克里斯托弗·艾科斯伯格色情畫/1851《丹麥之母》伊麗莎白杰里科鮑曼 侵略主義/1864丹麥普魯士戰(zhàn)敗【白銀時代】/哈莫休伊神秘感的風俗畫《浮塵》不是吶喊而是低語/樂高 家具設計 小國理想-格倫特維格教堂
瑞典:尤金“紅色王子”/理查德伯格《死亡與少女》《斯特林堡肖像》/1907斯特林堡“親密劇院”《鬼魂奏鳴曲》海景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 建筑與設計 功能主義 不可抗拒宣言“借鑒過去塑造未來”-烏諾·亞杭-重新規(guī)劃城市 宜家/卡爾·拉森 二十世紀初懷舊的理想主義/1965阿布·雅格布森 運動場 社會民主黨的偉大象征/“北歐黑色”體犯罪小說/nug 街頭涂鴉
從前在德國讀書,從來不想去北歐,因為畏懼那里陰沉的天氣,害怕抑郁、焦慮的情緒被勾起,對于北歐的藝術,也不過知道寥寥可數的幾個名字而已。如今,因為這部紀錄片,忽然又有了對克爾凱郭爾、易卜生和北歐繪畫的興趣。配樂很棒,使人想起茫茫雪原的寥闊、極北之地生存的人們的勇敢和生機以及孤寂之地孕育的無限哲思。
第一集說挪威,寒冷嚴苛的氣候條件、偏僻的與歐洲大陸相隔離的地理位置、農牧漁業(yè)的生活方式,早期挪威建筑暗自隱含著一些保守和克制,維京海盜般的故事只存在于傳說。一直到宗教改革之后,法國和德國的旅行家踏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土地,空靈、猙獰的荒野才因此和世界相逢,荒海雪原的傳說成為歐洲大陸的異己想象。而兩度經歷殖民的挪威卻要尋找自身的主體性,野性狂野的自然賦予挪威藝術家自由浪漫的獨特性靈,但當現(xiàn)代性的車輪滾滾駛來,古老的農業(yè)社會被迫裹挾進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移民浪潮中,神秘陌生的自然成了畫家筆下詭譎的意象,懷疑主義的哲學觀是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沖擊,易卜生筆下的社會困境成為無解,愛德華·蒙克最負盛名的《吶喊》誕生,“易卜生刺破了社會虛偽的表象,蒙克則將那塊遮羞布完全掀開?!泵煽吮憩F(xiàn)主義是抽象藝術的萌芽,也是獨特挪威時代的終結——“一個極其狹小的安靜的挪威,沒有經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徘徊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卻在工業(yè)文明到來之時突然被席卷進城市化、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移民、社會異化、革命思潮、虛無主義的漩渦中,它只能吶喊?!?/p>
第二集轉向丹麥,又是另一種曼妙的樂園氛圍,安徒生構建出賞心悅目的童話樂園,但成年人的欺騙、飽受折磨的情感、狂虐的暴君體制同樣在看似一片祥和的表象之下暗涌。而除了那些童話作品,安徒生的剪紙藝術也頗有意思。安徒生是19世紀丹麥的心臟,尼古拉·格倫特維格則是大腦,他所倡導的全民教育讓整個社會頗有一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大陸的盛況,丹麥歷史、建筑、思想在各種社會階層中流轉,以當時的地域疆界和人口密度,成為歐洲另一個羅馬的大國情懷在國民心中油然而生。國民級雕塑家巴特爾·圖瓦爾森在羅馬的名利雙收更是標志著丹麥在藝術殿堂中心的一席之地,昂首屹立、傲視群雄,一個人的崛起同樣是一個國家的巔峰,但1864年戰(zhàn)爭的失敗卻把整個民族的雄心壯志擊得粉碎,戰(zhàn)勝的失敗同樣是整個民族的迷失。眼光四方胸懷天下的抱負不在,不安感彌漫在哈莫修依的畫作中,古老神秘又陌生的家居場景成為畫家筆下的異化世界,但與蒙克的吶喊不同的是,哈默修依只是低喃。丹麥轉而走向內傾、走向附近,在黑暗的二十世紀世界歷史中重新塑造自己的桃花源,小世界之美在樂高樂園中一覽無遺,丹麥的民主社會、溫馨的家庭生活,浪漫的想象主義在樂高的世界中實現(xiàn)了溫和的擴張,“Play well, and play together.”
第三集的開頭里,17世紀最大的戰(zhàn)艦瓦薩號記錄了瑞典曾經想要成為軍事強國的野心,而今卻只停留在國家博物館的中心位置以記錄這個國家早已遠離的形式主義與華而不實。世紀末的恐懼在理查德·伯格繪畫死一般的沉寂和恐怖氣氛中彌漫,酗酒的詩人翻著白眼,骷髏死神在陽光下追逐著少女。斯特林堡的劇院實驗給予觀眾改變自身的機會,奇怪的幻想、詭譎的沉默,現(xiàn)實主義和神話在劇院實驗的場域中結合,畫卷上的暴風雨是畫家內心的情雨圖?,F(xiàn)代瑞典的焦慮不安造就了瑞典社會的藝術實驗,現(xiàn)代設計變革在一戰(zhàn)后不知不覺展開,簡潔的原木設計、素雅卻奢華的木質紋理和鍍金暗層是弗洛伊德和馬克思思想的表征,全新的價值體系、全新的世界觀被建構,功能主義和智力衛(wèi)生的設計思想追求簡潔的產品和純粹的生活,頗有些包豪斯的味道。烏諾·亞杭將民主思想和左翼思潮融入住房和工廠改造中,深信通過和諧的設計能讓工廠規(guī)?;纳a造福所有人。宜家的出現(xiàn)更是一種不同于美國式的斯堪迪納維亞式的現(xiàn)代主義。宜家是現(xiàn)代性的,卻根植于瑞典的傳統(tǒng),它借鑒傳統(tǒng)農村鄉(xiāng)村家具設計,簡潔、明亮、寬敞、純真,瑞典的童真時代重新受到歡迎,阿諾雅各布森的運動場建筑同樣展示著一種大窗戶、平頂的功能主義。但社會民主的理想圖譜卻被作家揭穿,北歐黑色恐怖偵探小說登場,提示著權力、資本、社會的陰暗面。丑陋的現(xiàn)實成為實驗藝術作品中的極端表現(xiàn),傲慢反叛的行為藝術,歇斯底里的視覺表演,種族問題、社會不公、歷史上的奴隸貿易、性別歧視,社會的裂痕被藝術家放大審視,憂郁和焦慮的情緒一直在空氣中彌漫,好在烏托邦的理想主義還在時間的長河中停留。
整片用詞很美,給這么高分主要是我一直覺得我會很喜歡北歐,某方面是因為自然并且冷靜,是現(xiàn)代人都渴望擁有的逃離天堂,同時你清楚地知道這樣的逃離并不是長久之計卻總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一種深刻的矛盾,看了第一集挪威,幾句印象很深的臺詞,「一方面是居住邊緣地帶油然而生的驕傲感,另一方面是與世隔絕的孤獨和焦慮感」這一點某方面和當代人的焦慮頗為相似,看起來盡享繁榮內心其實孤獨得不行,而這片土地孕育出來的宗教居然是去強調個人,強調內驅力,強調沉思,強調信仰的內在性,「最深的絕望是不知道你是誰」。這樣的沉思不斷地強化,「社會習俗可以crush一個人的希望和夢想,城市景觀終將占領個人景觀」環(huán)境帶來的不安全感使他們普遍悲觀,所以易卜生所有作品都在強調一個主題「不管你和演員靠得多近,你也永遠無法了解他們的心」。
挪威為啥這么慘,先是被丹麥統(tǒng)治,然后被瑞典統(tǒng)治,這倆都是它的鄰居,單純就是打不過嗎?生活在世界的邊緣,一面是長期面對嚴酷生活鍛煉出來的堅韌和驕傲,另外一面是世界邊緣帶來的焦慮和孤獨。大部分挪威人都是農民和漁夫,只有少部分人成為了海盜,橫行三百年,在沒有鋸子的時代,靠斧子就能造出性能卓越造型優(yōu)美的航船,不得不說審美和動手能力都非常在線?;浇虃魅肱餐院?,木質的教堂拔地而起,真的像是地里長出來的一樣。對于挪威人來說,崇拜上帝和崇拜原來的神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教堂的內壁上能看到奧丁的木像,一只眼睛是閉著的。教堂的飛檐是龍,用來驅邪。16世紀的時候,對于歐洲中心來說,挪威就是個異教徒所在的蠻荒之地。為了改變這一偏見1555年挪威人馬格努斯寫了一本介紹挪威的書,詳細介紹了挪威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只有一本現(xiàn)存,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它精美比較準確的地圖。在挪威的周邊海域,分布著各種奇形怪狀的海怪。不過這書沒有引起教皇的注意,直到200年后,挪威的美麗被來這里旅游的歐洲人發(fā)現(xiàn)。丹麥的統(tǒng)治結束了,瑞典又想來統(tǒng)治挪威,這次挪威人民不愿意了,藝術家用浪漫民族主義畫作去激起人民的愛國心。巴爾克去更北的地方,用黑白兩色就能表現(xiàn)出大自然的莊嚴和冷酷。去德國學習的赫特威格因病返回家鄉(xiāng),畫風猶豫。易卜生用故事描述了人民的艱難經歷,常年在國外寫作,晚年才回到家鄉(xiāng),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去咖啡館點固定的菜。是不是藝術家作家都有點奇怪的生活習慣?是嫌點菜換菜思考這種問題比較麻煩嗎?蒙克就是在這里遇到了易卜生,還給后者畫了像,窗外車水馬龍,仿佛和作家沒有關系。挪威作為一個邊緣國家,沒有經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但是進入十九世紀以后,面臨工業(yè)化,城市化,大量移民,社會異化,各種革命思潮,上帝死了,這個沖擊太大了,只能吶喊,這就是開頭蒙克的那幅著名畫作Scream。 丹麥,話說我印象里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北歐小國還有稱霸世界恢復羅馬榮光的大夢想,用主持人的話說,丹麥就是那個丑小鴨,覺得自己會變成白天鵝。嗯,確實有點這個感覺,為啥國王有這個想法,因為他們確實很能打啊,周邊都不是他們的對手,直到1864年才被徹底打醒??死锼沟侔菜氖溃蚕霌碛懈鷼W洲王室那樣宏大的城堡,當時國內99%的人都是農民,城堡的設計者只能來自國外。安徒生的父親是鞋匠,母親給人洗衣服包括皇宮的衣服,安徒生本人還跟未來的國王一起玩過,正是因為這種底層的經歷,才讓作家筆下的童話世界逃不掉陰暗的色彩,作家一直都知道丹麥有兩個世界,一個富人的天堂一個窮人的地獄。幸運的是安徒生小時候看到的書不少,最喜歡的就是莎士比亞,因為bloodiest。主持人看到了安徒生當年親手制作的剪貼畫,其中一幅是丘比特拿著自己的心上了絞刑架,另外一端是一個失去了自己心的人,作家感情生活不太順利,看來是比較恨丘比特亂安排。格倫特威格,教育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接受教育,這一集最后的大教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簡潔莊嚴,神圣美麗,絕對值得去現(xiàn)場看。托瓦爾森的雕塑,這位是當時羅馬雕塑界的明星,凡是名人到羅馬都得找他雕塑,當年的頂級藝術家。丹麥在市中心給這位建造了博物館。1849年丹麥革命,其中那件Jason and the Golden Fleece就體現(xiàn)了當時丹麥的精神,他們有能力有魄力能夠繼承羅馬的榮光,金羊毛就是他們掌握的寶藏。下一段比較意外,主持人專門去城堡,打開了當年的雪茄盒,然后說這個畫…我仔細看它是個馬賽克,而且還是個橢圓的馬賽克,還打碼的挺認真。1851年女藝術家鮑曼的作品Mother of Denmark,丹麥依然是昂首挺胸,目視充滿希望的未來。1864年和普魯士一戰(zhàn),徹底粉碎了丹麥的稱霸夢想。2個小時的戰(zhàn)斗,損失了8000多人,節(jié)目組采訪到了主演,還去了這部電影的拍攝地,普通人生存的小村莊。丹麥從此以后認清現(xiàn)實,我們只是一個有500萬人的小國,面對世界的劇烈變化,挪威是吶喊,丹麥表現(xiàn)出的是內省,是神秘,是恐懼,是低語,是空蕩蕩的房間內陽光照耀下的灰塵。丹麥最終還是要面對現(xiàn)實,自己確實是一只丑小鴨,小有小的美麗,樂高公園既是給孩子的也是給大人的。丹麥的家具優(yōu)美實用,陽光照耀下,自然舒適。Hygge, 人與自然的親密,人與人的親密,這個國家有機會要去看一看。 瑞典也曾是個軍事強國,不過總有落幕轉型的時候,17世紀出海就沉默的瓦薩號,1961年才打撈上來,依然豪華奢侈,跟后來瑞典走的簡約平等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Red Prince歐根王子,排行老四,教育方面比較自由開放,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合格的藝術家,從王子的畫作The Cloud來看,小路蜿蜒曲折不知通向何處,天空云朵壓頂,不知什么災難會降臨,可能既是王子的心境也是擔憂國家的未來。Death and Maiden, 真是死亡如影隨形啊。1925年巴黎世博會上瑞典送展并且獲獎的那套櫥柜,外表已經非常精致,柜子打開里面竟然還是鍍金的。主持人你可是真能寫評論啊,一個柜子都能聯(lián)系上弗洛伊德還有馬克思,不愧是專業(yè)人員。瑞典森林資源豐富,特別適合發(fā)展家具輕工業(yè),再加上“不可抗拒”運動的影響,IKEA就誕生了。家具風格深受拉森那套家居水彩畫的影響,一個企業(yè)用自己的家具設計創(chuàng)造出了消費者的需求,主持人現(xiàn)場去體驗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家具,依然還能夠使用。1965年正當瑞典已經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典范,人間天堂的時刻,以Beck驚嘆為主角的偵探小說出現(xiàn),仿佛在表明社會隱藏面的丑陋現(xiàn)實。這部小說一直寫到1975年,還有同名的電視劇,開創(chuàng)了北歐黑色小說的先河,一直到前一陣子比較火的《龍紋身的女孩》。主持人說可能是當時的設計者把平等理想的生活設想的太好了,才有人對現(xiàn)狀不滿。即使在偏遠的車站,依然有整潔干凈舒服的椅子。一個并非完美的社會,not perfect, not bad. 挺好看的系列,這三個國家風景美麗,自然資源豐富,生活水平比較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的比較好,可能問題會出現(xiàn)在社會福利水平太高引起的政府負擔太重上。
文學、戲劇、設計都涉及,就是繪畫方面講得太少。瑞典線條之神佐恩只提了一個名字和裸女,有點掃興。佩德*巴爾克,威爾海姆·哈姆休伊 marked
沒有存在感的挪威,小而美的丹麥,不知足的瑞典,在廁所哭泣的芬蘭
來自黑暗與寒冰的藝術與哲學,帶著原始的力量和絕望。
No wonder, no wonder.
Paintings, sculptures, architectures, home design, and natural scenics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of Norway, Denmark, and Sweden
內容太干了,主持水平也一般。
以為是來看藝術,結果又看了一個萬物大全。除了繪畫,還有同時代的文學,戲劇,建筑,設計,以及作為背景的歷史,宗教,哲學,科學,總之是藝術的正確打開方式,理解欣賞或學習借鑒兩不誤。挪威,離自然最近;丹麥,向大陸鄰國學習;瑞典,國王的民主。每集都有刪減,男爵私藏雪茄盒子里Eckersberg的那張小畫被模糊成白內障,欣賞一下丹麥人純真的性場景不好么。從17世紀一艘彰顯帝國野心奢華炫富的戰(zhàn)艦啟航后即刻傾覆,到19世紀 For the people not above the people 進步的社會民主改革,這種轉變的源起在哪里,受過自由民主教育的女王,還是身兼詩人作家,熱愛音樂戲劇,資助北極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國王,是對被暴民推上斷頭臺的前車之鑒心懷恐懼,還是清教簡樸克制的傳統(tǒng),是什么讓一個國王用解決太陽系穩(wěn)定n體問題的科學競賽來為自己祝壽,難道是藝術
功能主義
對北歐又了解一點
比較泛泛而談,比較喜歡挪威這集,自然孕育了藝術...
Nordic Noir. 內容太多只能蜻蜓點水了 第一集挪威最好 一直在等芬蘭但是沒有?_?
2018-08-12: 日看完BBC紀錄片《斯堪的納維亞藝術》第1篇挪威,第2篇丹麥,第3篇瑞典;
矛盾體。所談泛泛,基本都在了解范圍內。黑色涂鴉冒出來,激靈了一下,和北歐黑金屬樂隊燒教堂行為如出一轍,現(xiàn)代文明和節(jié)制下被掩飾的蠻荒野性,對應自然環(huán)境。所謂公正美好平和社會撕出的口子,對應貝克系列。極簡,實用,悲觀,理性,去除差別的理想主義,遠離歐洲主大陸的疏離感,難以排除的焦慮和恐懼。。。蒙克、斯特林堡和易卜生應該比宜家更能代表這個區(qū)域的核心精神。但安徒生童話是我認為全世界最動人的童話了,安徒生喜歡莎士比亞的血腥味,寫出來的故事卻都是溫和干凈略帶感傷的。
#迷妹向#
風景美,講解好,繼續(xù)!
沒辦法的,第一秒就受不了,soul hometown……埋藏于歷史深處的蠻人基因,與當代節(jié)制平和的生活方式。蒙克與哈莫修伊,尖叫與低語,(后搖與新古典)。窗戶里是全世界最舒服的椅子,窗戶外是全世界最嚴酷的自然。我這個人沒什么追求,就想半天窩在家看片子,半天在風里看山,什么也不做。
喜歡小國寡民與世無爭歲月靜好簡單舒適??
人類被自然激發(fā)所創(chuàng)作的一切。
說藝術倒也不太全面,大致了解一下。丹麥的部分邏輯最順溜,講到了丹麥國民性的變化,審美的變化。最不完整是瑞典,歷史的部分幾乎沒有,傳統(tǒng)藝術形式幾乎都沒有講到,繪畫、音樂、雕塑、文學都幾乎沒有,文學只講了犯罪懸疑小說,建筑藝術只講了阿諾體育館和IKEA總部的設計。其他就是在講宜家,還有社會民主黨烏托邦理想的遺跡。措辭很優(yōu)美了,看的時候就覺得“不愧是英國人”,邏輯也十分British
三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