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馬男第五季。為什么要一直約會食草動物,吃肉多香!
第六季回來補充:
所有的事最后都會好的,如果沒有變好,那么還沒到最后。
因為這是你心之所往,只要有方向,就能無往不至。
老虎有老虎的好,老虎是你想成為的楷模,人生中少不了楷模的激勵。但最后你并不是為了成為老虎,你也無法成為老虎,你只能成為你自己,并感謝老虎曾經教會了你一點兒什么,這才有了今天的你。
現在看來這個小畫兒對我的個人生活也寓意極深。我也沒有約會貓科動物,而是嫁給了小白兔。
我打開第五季的網盤,本來想放縱自己頹廢一整天,刷完卻不知怎么備受鼓舞。我一直以為流行文化和思想是矛盾的兩極,但是馬男第五季是如此地前所未有的深刻,使人唯有嚴肅對待,反思自己的世界。 這里,我并不是要覆蓋到編劇所有的構想,只是舉出一些引發(fā)我思考的點。
在第一集中,吉娜批評菲爾伯特中的女性裸體戲和薩茜無腦人設為“男性凝視”(male-gazing),于是馬男用學會的新詞,用來跟編劇叫板,卻適得其反,也被拍了裸戲。
那么,什么是男性凝視?
男性凝視的概念最初是由女權主義電影評論家勞拉·馬爾維(Laura Mulvey)在文章“視覺快樂和敘事電影”(1975)中提出的,其中她提出性別之間的權力不對稱是電影中的控制力量;男性凝視是為了男性觀眾的快樂而構建的,這種觀點深深植根于父權制的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中。
在相機將觀察者置于異性戀男人的視角中時,他的視線徘徊在女人身體的曲線上,女性成為為電影故事中角色或電影的男性觀眾的色情對象。通過在男性凝視中,男性成為電影幻想中的主導力量,其中女性是男性觀眾主動凝視的被動對象。男性凝視優(yōu)先于女性凝視反映了兩性之間社會和政治權力的潛在不對稱?!?/blockquote>而與男性凝視對立的是女性凝視。在此類電影中女性成為一個敘事故事講述者,而不是一個對象。這些電影旨在代表女性主角的欲望,因此,代表女性電影觀眾的欲望。但是女性凝視是不正常的,只要想象把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里面的繪畫中女性換成男性就能明白。
自行腦補三秒……然而這個正常的正是男性凝視不正常之處:無論是男性個體還是由這些個體創(chuàng)造的機構,都有能力決定什么是“自然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構建的信念開始顯得“自然”或“正常”,因為它們是流行的并且沒有受到挑戰(zhàn)。
那么,當波杰克拍裸戲時,就是對性別的“正?!币环N挑戰(zhàn)與抗爭。
果真如此嗎?
戴安不這么想。即使影視作品將女性作為欲望主體,究竟能改變什么?為什么必須是女性來對抗這一切?抗爭是否一種精力的浪費?
女性凝視的電影給了女性自己是主體的幻像,而當幕布落下,她依然必須面對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不公。
(戴安新發(fā)型好評)波杰克并不理解女權,但是在第四集中,他卻成了人人喜愛的女權主義者。讓戴安不能理解的是,當她為女權發(fā)聲時,沒有人會聽,而當馬男說出同樣的話,所有人都稱贊他的勇敢。當名人說自己不反對女權主義時,又多少是出于政治正確,而不是真正的共情和理解?
這種雙重標準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國內對“田園女權”的指責:不知多少男性指責者真的就比所謂田園女權了解更多女權理論呢?
“誰在乎你怎么想,我說我是女權主義者那我TM就是!”性別平權運動本質上是極其復雜的。
性侵或家暴受害者即使發(fā)聲,也未必就能解決問題。比如,吉娜就是這樣。
當馬男發(fā)現自己對吉娜施暴后,他本來想坦白一切,說出自己做了什么,但是吉娜阻止了他?!叭藗兘K于通過我的表演認識了我,我不想成為那個被波杰克掐過脖子的女孩。我不想讓你成為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最廣為人知的事情。我不想讓你成為人們在采訪我時所有問題的焦點。我想讓這事快快結束?!?/p>
她恨極了波杰克,但是她不想在公眾眼中永遠做一個受害者,而非一個演員,一個獨立的人。于是她選擇了沉默。
編劇曾被問及:很多在溫斯坦之后發(fā)聲的人并不一定那么有名,現在所有人關注的就是她們的被虐待經歷,吉娜這個角色是否與這類事情有關?
他的回答是:
這非常可怕。我厭惡那些人,他們以為這些女性講述關于虐待的故事是為了能夠成名。沒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那是可行的。我不認為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會這樣做的原因。事實上,完全相反,這是她們不這樣做的原因。我明白為什么一個女人會想要對她的故事保持沉默,這是非常悲傷的?!?/blockquote>的確是悲傷的。她們生活在要么隱忍著痛苦,要么職業(yè)受挫還被人誤解污蔑的困境中。
而從性侵者的角度來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作為一個馬男波杰克的萬年粉,我是喜歡他的,雖然他做過讓人討厭的事情,但是他畢竟是一匹喪得可愛的馬。
這并不能掩蓋他是一個施暴者的事實。
在第五季中,戴安對費爾伯特的批評也是我一直以來對馬男波杰克這部劇的疑問:難道施暴者的內心痛苦就能減輕他的罪行嗎?用這一點為自己的糟糕行為辯護是否正當呢?他們應該成為我們同情的對象嗎(比如殺人的滴滴司機)?
戴安的回答是:看看受害者??纯此_拉琳,看看那個杭州女孩,她們已經死了。
這句話是殘忍的,無論是對戴安還是觀眾。但是這是看馬男時不能忘記的一點。
相比之下,陶德的支線故事就輕松愉快多了。但是他作為無性戀人群的故事,也提出了很嚴肅的問題:社會傾向于把少數群體無差別地帶著刻板印象去看待,忽略了TA們也是立體的有個性的人。
陶德和尤蘭達雖然同樣是無性戀者,卻除此之外并無任何共同點:一個充滿不切實際的夢想,一個理性而實際,最后兩人和平分手。
陶德提出分手這就引出了交互性(intersectionality)的問題。
社會的壓力來自各個方面,每一個邊緣人的處境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應該綜合地考慮這些因素,畢竟少數群體也是普通人。
說句題外話,我也認識一位無性戀者。
我們在一個紐約州的小鎮(zhèn)散步,偶然看到一戶門上掛著彩虹旗的人家。她說:“看,gay flag!” 我隨口說:“也說不定是女同呢?!?/p>
于是她問我:“這個問題可能有些私人,但是你是直女嗎?”
“應該是吧,不過我還在questioning……” 我很驚訝,一是發(fā)現自己從來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二是好奇她為什么會問這個問題。(不過兩年后的今天,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不是。)
“唔,我是無性戀。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人產生過性欲?!?她平靜地說。
我們從此之后不再那么頻繁地見面了,盡管我非常喜歡她:她是我見過最喜歡貓和狗的人,管狗叫pupper,她還喜歡玩電子游戲和畫畫。她母親是杭州人,父親是德國人。她很可愛。
想到這些,我總是覺得很可惜:如果我放下那點可悲的矜持,如果我能更了解全部的她,那該多好。
2 美國的鴉片類藥物危機(opioid cricis)
注意床頭柜上的藥瓶波杰克此次的藥物成癮與此前純粹的娛樂不同。第五集中PC在老家無法照顧片場,導致波杰克發(fā)生了事故,從樓頂摔下,摔傷背部。從在醫(yī)院接受治療時起,他才開始服用一種棕色小瓶里的止痛片。
疑似波杰克服用的止痛片oxycodone如果不是參加過一次關于止痛片濫用的辯論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當時的辯題是:是否應該像對待毒販一樣嚴罰開過量阿片類藥物處方的醫(yī)生),如果不是在夏校時宿舍樓里有人吸毒昏迷被送去醫(yī)院,我也不會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
在我們指責波杰克的種種不堪時,也不要忽略了這個(在美國)由來已久的嚴重社會問題:鴉片類藥物泛濫(opioid epidemic)。
合成類鴉片類藥物如芬太尼(fentanyl)和羥二氫可待因酮(oxycodone)屬于針對慢性疼痛的合法藥物,比如波杰克的背痛。這些藥的成癮率相當于海洛因,高于嗎啡,但是卻被廣泛地通過正規(guī)渠道販賣給病人。
“正規(guī)藥物”早在1996年,制藥公司Purdue Pharma聲稱OxyContin雖然比其他止痛藥強大得多,但由于其緩釋化學配方而不那么容易上癮。許多醫(yī)生相信了OxyContin神話并受到制藥公司提供的津貼的鼓舞(這些制藥公司在2000年花費了令人難以置信的40.4億美元的直接營銷。)在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群中,百分之二十七誤用藥物,百分之八到十二產生了神經紊亂。藥物濫用的癥狀包括:將阿片類藥物與酒精或某些其他藥物相結合,每日服用高劑量的阿片類藥物,服用非法的阿片類藥物,如海洛因或非法制造的芬太尼。這些癥狀波杰克都有了。
合理用量大約在三小時一粒,波杰克是整瓶往嘴里倒……受害的不只波杰克一人。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去年美國毒品過量導致超過72,000人死亡 - 這是由致命的阿片類藥物流行引起的新記錄。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估計,2017年有72,287人因過量服用而死亡,比前一年增加了約10%。根據新數據,大部分死亡人數 - 近49,000人 - 是由阿片類藥物引起的。 最大的驅動因素是合成阿片類芬太尼,它殺死了超過29,000人,其次是海洛因和其他毒品。 越來越多的過量藥物使得這種藥物大流行比槍支暴力,汽車碰撞或艾滋病更致命,這些暴力事件在一年內從未殺死過多少人。2017年,每天有近200人因過量服用而死亡。波杰克已經在嘗試著戒酒,他卻深陷于這些藥丸中,如果沒有那個事故,他本可以開始新的生活。
——真的嗎?
自然,有他自己的問題。
他需要麻醉自己,這樣內心才能稍微好受一些,但是無論是靠酒精,海洛因還是止痛片,他永遠逃不脫的唯有自己。
"It's you."他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于是在全劇結尾,他去戒毒所尋求幫助。他終于做到了這件幾十年都沒有完成的事。雖然他自己也擔心也許一切依然不會好起來,但是這小小的努力意味著他至少有可能恢復。
因為如果不能改變自己,至少也要直面。這是改變的第一步。
這一點適用于所有的癮君子。
3 荒誕/符號學
想必大多數觀眾都對第六集中波杰的獨白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馬男平靜地講述自己在漢堡店的日常經歷時,沒人能猜到他此時是在母親的葬禮上致悼詞。他這種平靜,不禁讓人馬上想起《局外人》的開頭:“母親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p>
同樣與加繆的《局外人》暗合的,還有這一集中數不清的讓人心碎的荒誕:
母親死了,波杰克的生活卻一如既往,唯一不同的是他有理由對陌生人的客套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漢堡店送的一份免費油條。
更諷刺的是,棺材里甚至都不是碧翠絲真正的身體,波杰克走錯了葬禮廳。
一切都如夢一般荒謬,連葬禮是一場鬧劇。而在馬男充滿鬧劇的生命終點,又有誰會緬懷真正的他呢?死者已逝,生者也終有一死。母親的死提醒了波杰克:人都是要死的,你是下一個。死亡就是生命無意義的最好的證明。
馬男在講臺上對棺材說話:“媽媽,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如果你為我驕傲,請敲一下棺材板。”他習慣了母親的喋喋不休,仍然等待著回答——即使現在,他還在等待,等待著遲來的哪怕一點點母愛。意識到這一點,他憤怒對母親喊道:我是你兒子啊,我只有你了!
然而所有這些痛苦與期待隨著媽媽的死戛然而止,一切都突如其來,毫無道理。
這一刻的寂靜是可怕的。
如加繆所說:
世界逃脫了我們,再次顯現出自己的本色。那些慣于蒙面的背景又恢復了本來面目,遠離我們而去?!?/blockquote>面對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馬男想給每件微小的細節(jié)賦予意義。他的悼詞圍繞對母親遺言的闡釋展開:“有那么一刻,當一切突然陷入詭異的平靜,她望向我說:我看見你了(I see you)。沒有批評,沒有失望,只有接受?!?/p>
這話既可能是對波杰克的認可,也可能是對空中馬男父親幻影所說的,更有可能的,是她在讀重癥監(jiān)護室里ICU三個字母。
但最絕望的是,她已經死了,沒有人會知道她到底說的是什么。
索緒爾的符號學提出,語言與由所指和能指組成。聲音是能指(signifier),而其代表的事物則是所指(signified)。詞語可以映射物體,就像當你說到蘋果這個詞語,我們自然就能想到蘋果這一事物,因此一切都存在普遍的映射關系。
索緒爾理論伊麗莎白一世在臨終之時摸了摸自己的頭,她這是在表達什么意思呢?她希望傳達什么樣的信息呢?這到底意味著她在指定詹姆斯一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還是說這僅僅只是代表她死前正在頭疼?在這里,伊麗莎白一世的手勢,就成為了一個典型的空洞的能指。它意味著某種東西,它生成了某種意義,我們認為,它應該在對應一個所指,它一定是有其內在的深刻含義的。但是,伊麗莎白已經死了,我們要怎么詢問她呢?這個能指的意義又到底是什么呢?意義,總是要經由能指鏈條的運動而得到的,或者簡單來說,我們對意義的感覺,總是通過“解釋”而生產的,因此當你提到一個能指,它其實并不會真正對應所指,它只會讓你解釋它自己,這個過程中你不斷召喚出更多的能指,并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能指鏈條。是能指鏈條帶給我們意義的感受。不過,能指鏈條也會存在扭曲和斷裂的時候,比如那個死掉的伊麗莎白,在我們看來,死亡導致了她一生能指鏈條的斷裂,讓我們不能了解到她摸頭的動作究竟在表達什么意思……每個人的死亡都是一個能指鏈條的斷裂。”碧翠絲的遺言也像伊麗莎白的手勢一般,是這樣一個所指鏈斷裂。她的存在產生了缺口,她不再能解釋自己的話,于是沒有人能知道她在生命的結束時的所思所想。她是真的在讀ICU的牌子嗎?
在這個荒涼的世界上,人與人之間唯一的聯(lián)系——語言,本質上也如此脆弱,如此不可靠,如此不堪一擊。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注定孤獨。
即使母親沒有死,馬男也是無依無靠的。
費爾伯特編劇的辦公室(E4),注意上圖中紅圈中的英文“尼采”和左側白板上對尼采的引用:“你若長久地看著深淵,深淵也會凝視你?!币约跋旅娴膼焊悖骸澳闳舫蒙顪Y心不在焉時足夠快地瞟一眼,你就能將其盡收眼底。”Credit:
1《談談女權和自由等問題》,來自公眾號“后現代主義哲學”,作者阿月
2 維基詞條”male gaze”(http://en.wikipedia.org/wiki/Male_gaze#cite_ref-mulvey1975_8-0)
3 編劇訪談http://variety.com/2018/tv/news/bojack-horseman-season-5-interview-metoo-netflix-1202941206/3
4 衛(wèi)報關于opioid crisis 的報道:
http://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aug/16/us-drug-overdose-deaths-opioids-fentanyl-cdc
5 美國毒品監(jiān)管中心官網:http://www.drugabuse.gov/drugs-abuse/opioids/opioid-overdose-crisis
6 加繆《局外人》《西西弗神話》
And it breaks my heart, again...
after my heart was so broken that I thought
it could never get any more broken.
I thought it was safe,
but it still, somehow, finds a new way to break.
Because, even though, I'am the one who asked for this,
now that I've got it, I am completely adrift
with no compass, or map, or sense of where to go, or what to do.
So I go to Nanjing.
I think I might find community, a connection to something bigger,
but... I don't.
In fact, I feel even more alone than I was before I left.
But... I survive.
I learn that I can survive being alone.
I'm really happy for you
這分鐘覺得自己爛得像坨飛散的翔,下一刻又覺得世界就是個巨型廁所,自己也不是最臭不可聞那一坨,剛準備原諒自己,又發(fā)現自己罪無可赦。
可我就愛吃臭豆腐。
某姜每天的日常是這樣:
寫不出稿,啃會兒指甲吧。
寫不出稿,看會兒資料吧。
寫不出稿,這資料一點用都沒有。
寫不出稿,吐槽一下主編吧。
寫不出稿,看看別人家公號都干了啥。
然后發(fā)現別人家公眾號發(fā)了這樣一篇文章:
別說三十歲了,簡直職業(yè)更年期。別說職業(yè)瓶頸了,簡直職業(yè)宮頸癌。
這種時刻,向左看看,沒有主編,向右看看,沒有領導。
還是看一集《馬男波杰克》自我療愈吧。
這劇中的每個人,都寫不出稿活得不好。
看到他們也過得不好,我就安心了。
理直氣壯原諒自己寫不出稿。
沒想到,戴安一句話劈頭蓋臉:
《馬男波杰克》詮釋了那一句“生命就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這分鐘覺得自己爛得像坨飛散的翔,下一刻又覺得世界就是個巨型廁所,自己也不是最臭不可聞那一坨,剛準備原諒自己,又發(fā)現自己罪無可赦。
新一季依然如此。
每個人的生活依然一團糟,拿借口原諒自己的不完美,拿偽裝掩飾自己的混亂無助。
這樣一個故事,可不能讓《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看到了,不然又成了“臭豆腐”。
胡總編輯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負能量怎么會有人愛看?堵得慌。
可負能量是《馬男波杰克》的鹵水。不用鹵水點,不成臭豆腐。
而臭豆腐的鹵水里,有冬筍、香菇、曲酒、豆豉……
都是好東西,只是泡的年月長了,就臭了。
像人,經歷的事兒多了,就喪了。
隨便品品爆表的負能量:
總是為人生找到借口,親手打碎它,又拼好。
借口終于能暫時遮掩人生,但始終有道丑陋的疤。
這一季里,依然如此。
戴安去越南散心,像文藝女青年一樣列出去越南的十個理由。
都愛說“說走就走的旅行”、“詩與遠方”,其實大多數人是“不想工作”“我失戀了”。
波杰克被母親虐了一輩子。
他曾經說,我倆之中死一個就好了。
這一季,母親真的死了。他卻發(fā)現,傷害沒有隨著生命而終止,反而變成了一個死結,永遠無法達成和解。
第六集,他在葬禮上脫口秀了一整集,試圖弄清母親臨終“我看見你了(I see you)”的含義,希望真的被母親“看見”、重視。
凱洛琳公主,想起來洛杉磯之前的歲月。
本來應該是奉子成婚,嫁入好人家,考個公務員,在小城市里操心房價尿布奶粉。
命運卻讓她流產,注定她要來大都市。
但這么多年了,卻回到了想要孩子的原點。
很多人說這一季沒那么喪了。
他們開始改變,開始成長。
我卻覺得成長最喪。
小時候你覺得是因為你太小,所以無法解決家庭、學習工作、婚姻愛情等種種難題。
原來越長大越是死局。
成長是終于妥協(xié),終于告別。
為什么要看喪劇,看負能量呢?
連馬男自己都吐槽:
可是為什么還是要看《馬男波杰克》,要看[江湖兒女]呢?
因為反而很多美滿的故事,才是鴉片啊。
傻白甜的故事,吸完白光閃過,然后是一片空虛的賢者時間。
我和這些幸福的人兒,一定沒生活在同一個宇宙。
不然為什么只有我活得這么難?
恰恰是《馬男波杰克》這樣的喪劇,揮舞著大棒,把我打暈,又用水把我澆醒。
讓我突然醒悟:原來大家一樣慘啊。
你加班,別人就不加班嗎?
你寫不出稿,別人就寫得出稿嗎?
我敢說,在社交網絡上搞個“寫手米兔運動”,一定應者眾:
“我因寫稿而頭禿?!薄拔乙彩??!?/span>
在《馬男波杰克》這一季季終,波杰克要戴安再寫書,寫他有多混蛋,以“認罪”,讓自己的痛苦獲得解脫。
戴安卻說:
喪到頭了,就會發(fā)現,人都一樣,不分國界,不分種族,都不好不壞,一肚子苦水。
這樣的負能量看多了,不是令人焦躁,反而學會慈悲。
把自己放低一點,縮小一點,不再把自己的痛苦看成天大的痛苦,而是全人類相似痛苦的其中一個碎片。
先知道“人生為何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才“不拆穿”。
諒解了別人,也才能寬恕自己。
波杰克問:
傻瓜,當然還是混蛋。
成長是終于不再要答案了,終于接受人生無解。
即使改變了,成長了,痛感也不會減少半分,你只是學會了忍受。
心還是躁動不安,屁股還是如坐針氈,人也還是難以自處。
你只是學會了利用這種痛感,去成長,去和別人、和自己和平共處。
沒捏著鼻子吃過臭豆腐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小時候我是最討厭臭豆腐的。
放學路上小巷口,油鍋滋啦直響,就像幫臭豆腐的氣味分子放炮仗助威,挑釁鼻孔。
這個時候,會有個扎雙麻花的小妹妹捏著鼻子,跑遠遠再回頭,沖著臭豆腐唱起來:
“臭豆腐臭,臭豆腐臭,臭豆腐臭豆腐臭臭臭?!?/p>
多年后,雙麻花小妹妹長成了披頭散發(fā)的老姐姐。
在加班寫稿的深夜里,小攤上油鍋的滋啦聲怎么那么好聽呢?臭豆腐升騰起來的熱氣里,怎么臭里帶著溫柔呢?
她塞了滿嘴臭豆腐,落下兩行熱淚:
“真香?!?/span>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電影解毒
首發(fā)于公眾號“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大表姐
轉載請注明出處
從第一季開始,馬男系列的評分就沒掉下來9分過。
第五季更是以9.3分強勢回歸。
有人或許奇怪了。
就這么一匹馬,丑啦吧唧,低眉搭眼的,憑什么這么招人喜歡?
別人我不知道,反正對表姐來說,馬男就像一劑精神鴉片。
賊!上!癮!
你看看它的基調。播到第五季了還是那一個字:
喪
作為一個中年過氣明星,馬男對抗焦慮的方式竟然是——
逃避。
找工作?why? 是酒不好喝,還是煙不好抽?
還是勾搭來的妹子不夠靚呢?
40來歲,依然沒有相愛的人。
So? 隨便跟誰約一炮就好了。
哦,這個“隨便”,是真的很隨便。
前女友兼經紀人?可以。
片場合作的女主角?可以。
甚至當年電視劇里扮演自己女兒的童星?可以啊沒問題。
交心的朋友?
在他家沙發(fā)上賴了6年的Todd算一個。
可馬男那個態(tài)度...日常不耐煩,經常性打擊,永遠毒舌。
最后天使如Todd,也因為傷害徹底離開。
還有永遠給他擦屁股,偶爾也上床的前女友兼經紀人Princess Caroline.
根本不愛他。
在一起,也只是因為懼怕孤獨,互相取暖。
就連唯一懂他的女人Diane,
也選擇嫁給了更陽光的Mr. PeanutButter。
說實話,每次表姐看著馬男的生活,就像看著一個巨大的黑洞。
他唯一擅長的事,就是傷害對他好的人,就是把一切都搞砸。
這樣的人,不是人渣又是什么?
可我們偏偏又那么愛這個賤人。
甚至有點...心疼他。
因為喪,并不是他的鍋。
作為一次意外懷孕的結果,身為中產階級的媽媽,不得不因為他,下嫁給了窮困的老爸。
從小,他就被當成是個累贅。
聽到最多的話,不是“我愛你”,而是“都是你,毀了我的生活?!?/p>
每天看著爸媽爭吵,互相指責,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
老媽更是坦言,“你不會幸福的”。
因為你天生破碎。
試問這樣一個從未被愛過的人,又該如何去愛別人?
所以除了喪,他還“毒”。
“毒”,是因為被傷到之后,就能一眼看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才是謊言。
他換無數女友,孑然一人,不過是看透了戀愛的本質,無非是互相傷害。
也知道人間不值得,假裝開心,自欺欺人。
雖然嘴巴一直在得罪人,但心里其實知道大家最想聽的是什么。
也早就比其他人參破了人生的意義。
其實從頭到尾,馬男都是個底色悲涼的、孤獨的清醒者。
就像《聞香識女人》中,阿爾帕西諾那番話: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o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一直以來,馬男都知道哪條是對的路。
可他也從來不走,因為太他媽的難了。
所以他一邊胡作,一邊愧疚,直到第三季結束,
所有人都離開了他。大廈崩塌。
第四季的開頭,馬男消失了一年。
他遠離LA,來到母親小時候的家里。
在那里,他了解到,原來媽媽也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當年她的哥哥戰(zhàn)死,母親患了抑郁癥,父親態(tài)度冷淡...
她也沒有學會怎么去愛人。
之后回到LA的家里,有一個姑娘來找他認親。
DNA測試后,發(fā)現是自己的“女兒”。
“女兒”要馬男一起,幫她尋找生母。
就在這個過程中,他無意間發(fā)現這是一個大烏龍:
自己其實是姑娘的哥哥。
而當年,正是自己的母親,幫著姑娘的母親,也就是插足者,生下了孩子。
“她或許,也沒有自己認為的那么刻薄吧...”
故事進行到這里,所有人都以為馬男會有一個happy ending。
跟母親和解,做個有愛的哥哥,和家人團聚。
然而第五季一開頭,馬男的母親就去世了。
葬禮上,馬男一如既往地開著那些刻薄的玩笑。
可這一幕,卻讓表姐真實地掉淚了。
致辭時,他提到母親彌留之際,曾經對他說過最后一句話:
I SEE YOU
我看見你了
盡管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馬男還是忍不住猜測這背后的意味:
她的意思是終于看到我了嗎?
54年,媽媽我終于被你看到了。
原來你知道我要什么?我要的就是你的關注啊。
可你卻在最后一刻才滿足我嗎?
那一刻,這個浪蕩喪氣的中年大叔,委屈地像個孩子。
愛就算遲到,可終究也是愛啊。
所以,馬男終于被治愈了?
沒有,這部劇沒這么善良。
下一秒,馬男說到母親住在ICU病房時,才突然醒悟:
什么I SEE YOU,母親只是讀出了病房牌子上的ICU(同音)。
一切,都只是他的自作多情。
原來母親直到最后一刻,都沒有看過他一眼。
這才是人生啊。人生沒這么善良。
只是這一刻,馬男臉上的苦澀,讓人不忍心再看一眼。
那是他唯一一次在人前表達在乎,那是他唯一一次流露出脆弱。
我們總是期待著有大團圓。
可生活從來不是電視劇,不會在某個幸福的高潮點戛然而止。
我們能做的,或許就像馬男一樣,假裝微笑并信以為真,放浪形骸來掩飾孤獨。
并且死不承認脆弱。
有何勝利可言?
挺住意味著一切。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影探”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影探(ID :ttyingtan) ,后臺回復 馬男,獲取資源!
看來前五集本來覺得這一季有點走低,還在想bojack怎么變得不憤世嫉俗了。第六集看得我淚流滿面,這還是我熟悉的那個神?。∶看芜@部劇里有關原生家庭的描寫都能引起我很大觸動,可能我跟bojack一樣,都是在原生家庭中被傷害過的小孩。
第六集整一集都是馬男在母親葬禮上的eulogy。馬男的媽媽是個刻薄冷漠又神經質的人,對小bojack從來的都是打擊嘲諷,所以長大后的他才這么憤世嫉俗,沒有責任感,敏感又痛苦。Bojack人生中一個很大的課題就是想得到母親的認可,就算在致悼詞的時候他還在耿耿于懷母親最后說的“I see you”是什么意思。從沒被看見過的小孩終其一生都在等待著被看見。可惜的是母親不會因為他的渴望而改變,最后等待他的還是失望。最痛苦的是母親已經去世了,連這點等待的希望也終于破滅。冷酷的世界就這樣告訴他,算了吧,你的父母不可能認可你贊許你,我想這可能是最悲哀最傷感的事之一了。
但是我最受觸動的是Bojack回憶母親跳舞的那一段話。Bojack的母親會定期跟朋友們聚會,聚會的結尾她總會跳一段舞。這個時候平時總是酗酒暴躁的父親也會停止抱怨,靜靜的看著妻子舞蹈,小Bojack也忘了對雙親的畏懼,感受著這一點“從溺水的生活中透氣”的時光。舞蹈結束,生活恢復原來的樣子,依然充斥著酒精和爭吵,仿佛這一點心靈相通的瞬間從來沒存在過。家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傷害。
我想這是比“父母從來沒看到過你”更痛苦的事。明明是因為愛在一起,明明心中仍有愛,但是我們卻因為曾經受到過的貶斥和傷害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為了保護自己,同樣用傷害回擊給別人。家庭成了互相投射心靈最黑暗的負面情緒的場所,只有在忘了自我保護的時候,才散發(fā)出這一點點愛,就像砂礫中的金子一樣,支撐著人繼續(xù)忍受日復一日的痛苦。
每個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小孩可能都問過自己,“我愛我的父母嗎?”??赡芪覀儗Ω改傅母星椴]有那么純粹,是一種復雜的多也深沉的多的情感。我的爸爸跟Bojack的爸爸有些地方有點像。他曾經離開了很穩(wěn)定的事業(yè)單位的工作去做一個更自由的創(chuàng)作者。不過我從來沒看過他的作品,他似乎也不是很在意家人的評價。我還能記得我小的時候拿他的書玩,他很不耐煩的呵斥我的樣子。寫錯了一個字被他罵“完蛋”的樣子。他也喜歡旅游,很早就走過國內的很多地方,但是他并不喜歡跟別人一起走,只喜歡自己出去玩。我有時候覺得家人的存在對他也許是種拖累,他本來可以當個更自由更快樂的人。也許是生活和家庭都不如意,他也有酒精方面的問題。有一次喝多了朝我扔一個很重的掛飾,差點砸到我?,F在每次想到這個場景我都抑制不住的痛苦憤怒。但是我又永遠記得我小時候剛上學的時候不會削鉛筆,他就每次都削好十只給我?guī)е?,他的手指頭很粗,削鉛筆的時候卻特別靈活,削好的鉛筆頭又長又細。我也還記得他帶我到書店買凡爾納全集,一邊買一邊得意的說:這套書很好看,你一定喜歡看。我寫的東西,畫的東西就算很糟糕他看到了都會很驚喜的夸我?guī)拙?。我小的時候對他有很多怨言,總覺得他無視我的想法(就像很多中式家庭的家長一樣)。長大之后稍微理解了他,他也有他自己糟糕復雜的原生家庭,雖然他從來不跟我說(可能覺得我的意見不重要,我畢竟永遠是個“小孩”)。沒人教過他怎么處理情緒,怎么表達愛,所以他只好像絕大多數代代相傳的中國家庭傳統(tǒng)那樣,用挑剔,控制,打壓表達愛。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他,但是我依然沒法表達我自己的愛。想要表達的時候,總會想起我灰暗焦慮的童年,像一只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獸,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罵,只好蜷縮自己縮小存在感。又有時候跟父母展示自己,想要像Bojack一樣被看到,但是得到的打擊遠遠多過肯定。時時刻刻處在畏懼和恐懼之下。每當我想跟父母和解,對他們說些好話的時候,這個受傷的小獸就會提醒我它的存在,讓我覺得和解就是對不起那個曾經承受過這么多痛苦的自己。所以我也繼承了這個家庭里代際間的創(chuàng)傷,學會了說傷人的話,把愛包裹在層層的自我保護之下,用一種扭曲的方式表達出來。
但是也有愛閃耀的時刻,就像Bojack媽媽跳舞的時候那樣。春天花開的時候,我們家總要一起去公園賞花,走在耀眼陽光下,繽紛花叢間,我爸媽仿佛也忘了相互之間的陳年舊恨,就像一對恩愛多年的夫婦那樣,互相拍照,聊天,調笑,欣賞美景。我給他們照相,三個人一起大笑。這是我記憶里為數不多的鮮明的記憶。在那一刻在我們之間,沒有傷害和痛苦,只有純粹的愛意在流動。每次想起這樣的瞬間我都覺得溫暖,就算游玩之后回家他們之間還是會因為做飯之類的事大吵一架,搞得好幾天不跟對方說話。也許愛的力量太強大了,抵得過許多次傷害,就因為這樣閃耀的瞬間,讓我可以繼續(xù)在接下來灰暗的日子里默默忍受,直到現在。
我想這也許就是人生的意義之一,感受愛,給出愛。但這也是最難的課題之一。也許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寬恕,寬恕曾經傷害自己的人,無視可能會受到的更大的傷害,無懼的表達出最真實的感覺,對我們在意的人說出“我愛你”。所幸的是我父母還身體健康,我還有機會繼續(xù)修習這門課直到畢業(yè)。希望有一天我能對我的父母說:我能看到你,我愛你。到那時候我內心受傷的小獸應該就已經不會繼續(xù)悲傷了吧。
人人都提到的第六集,我覺得怎么也比不上之前水下那一集吧,Bojack和Kelsey之間的互動和那封信,實在是很難超越了。‘Kelsey, in this terrifying world, all we have are the connections that we make.’
“你不能依靠女人,你不能依靠任何人,你遲早會學到沒有人會照顧你,你不能依靠別人,你能學會這個道理是件好事,她能教會你這個道理說明她還是個好媽媽,事實上你很幸運,和大部分人比起來,你贏在了起跑線上?!?/p>
偏后段有些平淡了,但是前幾集一直非常厲害,Dianne那集達到了比較新的高度,到了第六集則充分把整個劇拉高了N個檔次
好喜歡Princess Carolyn!有人說心疼她,但我覺得她是最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她的強大不在于不怕傷害,而在于能擦干淚繼續(xù)往前走。
為了讓劇繼續(xù)拍下去,你永遠不會好起來
果然酒好不怕巷子深!重點是賣酒的其實一直在街上,是我住在很深的巷子里面。
I see you. 第六集也太厲害了吧!
客觀講,無論是Bojack那種被動態(tài)的male feminism還是國內備受爭議的田園女權,或多或少還是看屁股坐的位置,pro-feminism方向肯定是對的,政治正確。但人性之復雜,太難約束節(jié)制,Mr.Peanutbutter抱著新歡93年的小女友依然跟ex出軌了,Diane也發(fā)現自己做不到知行合一。成人世界,Bojack的喪是他認定自己是個壞人,但心里期許自己做個好人,壞的不徹底就只能自甘墮落,不自洽。e12 Diane講了成年人的世界觀,咱們不是分好人壞人,好人也會干壞事,壞人也能做好事,但我們應該力求好的部分大于壞的部分,這種力求值得追求,不僅自洽,也能知行合一。不僅feminsm是知易行難,人生也是。Todd是真酷,酷就酷在他一直力求追求好>壞。Mr.peanutbutter變渣男了嗎?不是吧,他只是變普通人了。feminism能真正放下極端,軟著陸,按部分看,the future is female!
這個周末誰都不要找我 只想宅在家看bojack horseman
常規(guī)的編劇教材總是要告訴你要在故事里寫出角色的改變,要寫出Curve,于是這部劇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其一直所試圖闡述的“人不會改變”:這里的每個人物都知曉自己的缺陷,總在嘗試做出改變,卻總是無法逃脫那苦澀的循環(huán)。如果我有復活的能力,那我一定會在每看完一集馬男后自殺,然后在相同的地點和未知的時間重復以上過程然后等待下一季。
I C U. I SEE YOU.
第二集戴安在越南重新認識自己,第六集波杰克獨角戲演繹喪逼一生,第十一集現實與戲劇難分,在迷幻中墮落。第十集波杰克:“我才是馬男波杰克混蛋行為的最深受害者?!苯Y尾還是我最愛的戴安獨自開車遠去,“生活就是生活,萬分可悲。”
人們只記住了馬男如何喪,告訴自己這樣子是 OK 的,然后回到屎一樣的生活里繼續(xù)發(fā)霉。
Back in the 90s i was in a very famous TV show
角色們對自我進行剖析、告白,是《馬男》一貫對于觀眾最具吸引力的“喪之情緒點”。當盯著屏幕上看他人的脆弱、無助,以及帶著些許自嘲語氣說著“讓我想起還沒被生活拖垮的自己”,便是能夠感到“走心”的時刻。如此的“一貫”成了“慣性”,也就不能怪這個系列在走向第五個年頭的時候產生頹勢。但至少,它還是能用精準、犀利的劇作來映射我們看似日常實則已傷痕累累的生活,并在最后多少給人一些“生活總要繼續(xù)向前”的撫慰。
第二集看哭了,只是因為看到他摟了別人的腰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場景變化不變的是孤獨,可是孤獨也能一個人活下去。
相比前四季本季感覺略微不那么出彩,劇情上有些過于追溯歷史,在惡趣味上有點過火(Sex Robot,女權主義…)。盡管也有在創(chuàng)意上相當出彩的E6、E7、E8,但整體給我的感覺還是多了幾分壓抑,而原因無非是劇中角色雖有正面積極的進步,但也被展現了更多的陰暗面,整體加和的表現則是缺乏進步,盡管這正是這部劇的“喪”的核心,但這一次在我看來還是有點失衡。
我在黛安的每一幀里看到自己
和無恥之徒一樣吧,越到后面喪的點越少,畢竟都在成長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本季有一集也說過,當沒問題的時候就意味著要完結了。槽點就是金句變少無法滿足我的截圖欲。
你說你想變得更好,但你總不能說你心里沒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