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是一種最有代表性的中國思維的游戲。四人游戲,彼此猜測其他人手中的牌,雖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但是通過算計牌面差的人卻不一定會輸,麻將的樂趣也就在于此。影片中四個男主角像是四個打麻將的人,他們互相依賴,卻又彼此猜忌。其實電影中出現(xiàn)的所有角色都是人生牌局中的游戲者,是都市中的一個物欲符號,拼命索取,卻又不付出真誠。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告訴他。世上的人只有兩種:傻子和騙子。紅魚在影片中反復(fù)陳述的觀點不見得是他自己的,導(dǎo)演在借他向世人宣告每個人成長都是被洗腦般的社會化過程。雖然形式感很強,導(dǎo)演幾乎用說教般的口吻將耳光打在每一個觀影人的臉上。 《麻將》是楊德昌作品中評價最差的,有人批評劇情生硬,太過說教,而且故作溫情的結(jié)尾。這又是第一部將臺北視作國際化大都市,并且大量使用外語對白的臺灣電影。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既不會對它大加贊賞,也不會抨擊。但如果要我推薦幾部臺灣電影,這部片還是能夠排到前幾名。我愛它的不完美,而且在成長中看一部有點血淋淋的電影是有好處的。說它血淋淋是很有依據(jù)的,不信你自己去看看。 如果說侯孝賢最擅長鄉(xiāng)土題材,楊德昌顯然要更加適合城市,《獨立時代》、《麻將》到集大成之作《一一》,無一不是在描寫都市生活中人的處境。他對儒家文化和現(xiàn)代生活的深刻洞察讓人總在贊嘆后涌上一些無奈。
楊德昌的電影,有人看了覺得做張做致,有人覺得說教,我想這是因為楊的電影里,多少都帶有寓言性質(zhì)。比如牯嶺街里有條政治線,麻將里有條經(jīng)濟線,獨立時代里有條文化線,這樣一比,恐怖分子的格局小一點,但是也有一條兩性的線。一往寓言上寫,寫出來就像戲,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利大于弊。我們看楊德昌的電影,看起來都很大氣,就是這個原因。一開始我以為是群像的關(guān)系,后來明白了,不光是因為他拍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還因為這形形色色的人背后各自代表了一些東西。
經(jīng)濟我不懂,連個大概也說不出來,麻將里的經(jīng)濟元素,我完全是憑經(jīng)驗去感覺。比如一開始外國淫媒、外國打工仔這些人,他們對臺灣經(jīng)濟的看好,讓我聯(lián)想到當(dāng)下的中國,就是所謂的崛起。倫倫家的租客也是一個側(cè)面的反映,倫倫父和一群外國人打麻將,好像把國際競爭力處理成了一種日常。
還有紅魚父做幼兒園生意,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私立幼兒園的泛濫,歷史總是如此相似。還有房地產(chǎn)、美容院、網(wǎng)紅經(jīng)濟、詐騙,這些東西我們現(xiàn)在非常熟悉。
紅魚的父母、邱董這些人,代表了上一代人。紅魚、香港他們,代表了新的一代。新一代還是再重復(fù)上一代做的事,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從電影里看,弱肉強食那一套看起來是失敗了,每一個叫囂著的人都失敗了,最后倫倫這個內(nèi)向的理想主義者贏了。大陸的年輕觀眾不信這個,太假了,認為這不可能。老實說,我自己也不大相信。可能大陸現(xiàn)在還處在上升的階段,大家身邊上進的氣氛還太強吧。
所以服氣楊德昌劇本的工整,但是對他的價值觀,尚不能很好地領(lǐng)會。
工整也了不起,我還沒見過這么牛逼的工整。吳念真極少的幾次出場,在車上,在咖啡館,在紅魚父的外宅里打電話叫人,在警察局里談笑風(fēng)生,處處都有交代,工整極了。倫倫給馬特拉買飯,街邊小攤的忙碌,警察貼條,一路跑上樓頂,和租客搭話,開燈,馬特拉閉著眼和他說話,握手,回頭,都有交代。紅魚去見他父親,一間四五十平的公寓,放著音樂,紅魚調(diào)侃一句音樂,放著鋼琴,紅魚亂彈一通鋼琴,躺著他父親,紅魚胡罵一通父親,環(huán)境、擺設(shè)、人物,就勾通起來了,變成一個整體,感覺很“滿”。我想起賈樟柯的電影里,環(huán)境中很多細節(jié),其實是用鏡頭調(diào)動起來的,是感官上的東西,但楊德昌不是,楊德昌很平緩,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是靠劇本調(diào)動起來的,是文學(xué)上的東西。
因為像戲,倒是能欣賞起表演來,顧寶明被紅魚搶白了一通,突然打個嗝,太好玩了,真像戲。
看的是未修復(fù)的版本,將來修復(fù)了,還要再看一遍,牯嶺街的色彩偏黃,恐怖分子的色彩偏綠,這部麻將,看起來是白色的。
作者:csh
編輯:企鵝飼養(yǎng)員
本文首發(fā)于《NOWNESS》
楊德昌總是同時處理許多計劃。他拍《恐怖分子》時已經(jīng)在構(gòu)思《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拍《牯嶺街》時已寫好《獨立時代》的劇本,還在構(gòu)想《色·戒》的改編。侯孝賢說他的電影總是“走得太前”,這不只可以形容他的作品,畢竟他的人生就是一場不知疲倦的奔跑。
當(dāng)他跑到終點以后,只剩下我們這些清點腳印的人。最近,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與臺灣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北市立美術(shù)館簽署了《獨立時代》與《麻將》的數(shù)位修復(fù)合約,將在明年的楊德昌回顧展中放映。自此,楊德昌獨立執(zhí)導(dǎo)的7部長片得以全部修復(fù),“這是楊德昌的作品被完整看見的最后一里路”,臺北記者潘鈺楨寫道,即使他和我們都想走得再遠一點。
人們習(xí)慣用《牯嶺街》和《一一》來定義楊德昌,但在這兩部電影之間,還有《獨立時代》和《麻將》。它們代表了楊德昌的另一面,代表了一種與生猛的《牯嶺街》和圓融的《一一》不同的影像。他轉(zhuǎn)變了自己的風(fēng)格,我們看到了更加復(fù)雜的敘事結(jié)構(gòu)、更高的臺詞密度;他也轉(zhuǎn)變了自己的思考,這可能是他最憤怒、最聒噪、表達最過剩的兩部電影。
這兩部電影都講述了一個“四人組”的群像故事。在《獨立時代》里,四個出身迥異、職業(yè)也各不相同的大學(xué)同學(xué),在現(xiàn)代都市處理著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經(jīng)歷著人生的迷惘與困惑;在《麻將》中,他用這項“國粹”隱喻一個混跡臺北的少年四人團體,他們經(jīng)歷了一場與各國來客推杯換盞、也換恩仇的奇遇。
《獨立時代》和《麻將》中“四人組”身處的臺灣,是1994年到1996年的臺灣(自1953年到2000年,臺灣經(jīng)濟的年增長率達到8.1%,在世界所有地區(qū)中排名第一),是處于經(jīng)濟騰飛、迎接萬國來客的臺灣,但那也是楊德昌試圖描摹的精神空虛的臺灣。2022年的當(dāng)下,與這兩部電影中的臺灣如此相似,共享著同等的發(fā)展,也承擔(dān)著同等的悲哀。如今回看,楊德昌每一句尖銳的臺詞,都仍能成為利刃。
他用更龐雜的中景調(diào)度,將現(xiàn)代臺北的地上與地下,嵌進了舞臺劇般的風(fēng)格和結(jié)構(gòu)里。他不想像《恐怖分子》那樣,只是講述一個精致的小故事,他要大聲表達所有想要表達的東西——即使在同一部電影里,他也同時處理著許多計劃,他要描摹都市的各色人等,要展現(xiàn)不同維度的感情,還要探討一些更底層的東西,像是《獨立時代》的英文片名:“儒者的困惑”(A Confucian Confusion)。
在《牯嶺街》的迷惘與在《一一》的釋然之間,他需要一些狂躁的困惑,需要一些隱藏在碰杯聲與麻將聲中的東西,他需要用渾身解數(shù)將它們吶喊出來——
“干恁娘嘞!”
這是《獨立時代》里最響亮的吶喊,這是閩南語版的國罵,出自臺灣富公子阿欽之口。他是影片中摩登女郎Molly的丈夫,剛剛從大陸歸來,用這句閩南語版的國罵宣告自己的出場——“恁娘嘞!西安?我到中正機場了啦!”
Molly正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之一,她與阿欽這個富二代過著并不理想的婚姻生活——雖然她經(jīng)營著阿欽給她的藝術(shù)公司。Molly與Birdy、小明、琪琪三人是大學(xué)時期的好友,如今卻過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Birdy成了個小有名氣、滿口“藝術(shù)”的舞臺劇導(dǎo)演;琪琪在Molly的公司工作幫忙;而小明則成了琪琪的男友,如今在臺灣政府有著穩(wěn)定的公務(wù)員工作。當(dāng)然,除了回老家的時候,這四人都說著標(biāo)致的國語,不像富二代阿欽那樣,總操著氣勢洶洶的閩南語,代表著無需改變、坐吃山空的臺灣本土勢力。
楊德昌在其他影片里處理語言相對含蓄,但在《獨立時代》與《麻將》中,他徹底放縱了自己和角色的表達欲,將觀眾淹沒在無窮的話語中:國語、法語、英語、臺灣腔的英語,當(dāng)然還有閩南語。
在侯孝賢的電影里,閩南語基本上是整體語境的一部分;而在楊德昌的作品中,閩南語常常會用來創(chuàng)造新的語境。在《一一》里,閩南語主要屬于吳念真飾演的中年NJ,它代表了那些懷舊的事物:它是溫柔的家園,是說國語的年輕人們可以回去的地方;它也是NJ與舊愛雪莉的羈絆,是他們邂逅時用來交流的暗號。
而在《獨立時代》里,當(dāng)閩南語屬于阿欽的時候,這種“懷舊”是另一種樣貌?!兑灰弧防锏摹芭f”是溫暖的港灣,而《獨立時代》里的“舊”則是一種水土不服。雖然他總是一副惡狠狠的樣子,滿嘴閩南語國罵,一副不屑于運用其他角色那些語言(國語、英語)的樣子,但他的野性在這個新的時代里是如此脆弱。
他第一次和心腹屬下Larry“干恁娘”的時候,還一副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但第二次“干恁娘”的時候,已經(jīng)徹底哭倒在Larry懷中,因為妻子獨立自由、在外出軌,但他不知道這男人究竟是誰。他的閩南語在這個“現(xiàn)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在與Molly談話時,他還得小心翼翼地切換成不熟練的國語,以迎合她那摩登女郎的身份,他從古老的西安歸來,卻無法融入現(xiàn)代的臺北。
在《麻將》里,語言的漩渦變得更加復(fù)雜。影片中的四人小隊分別是富二代紅魚(唐從圣飾)、兇神惡煞的牙膏(王啟贊飾)、長相標(biāo)致的小鮮肉“香港”(張震飾)和初來乍到的木訥少年綸綸(柯宇綸飾)。紅魚帶著三個好友混跡臺北,紅魚設(shè)計籠絡(luò)了初來乍到、尋覓男友的法國少女馬特拉,想要控制她賣淫牟利,而剛加入四人小隊、懂得英文的綸綸便成了翻譯。這個關(guān)鍵的翻譯角色,也成了《麻將》中語言藝術(shù)關(guān)鍵的編織者。
值得一提的是,紅魚的父親是有名的富商,于是他們的小隊被臺灣本土的黑幫盯上。與《獨立時代》類似,《麻將》里滿口閩南語的愚蠢黑幫,也是跟不上時代的舊世界象征。而英語則是名流們的“硬通貨”,影片開場時,交際花阿杰就在國際化的英語世界里談笑風(fēng)生。
國語聽來冠冕堂皇,紅魚那句“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要你告訴他,他就會聽你的”像是至理名言,但他最后發(fā)現(xiàn),這名言沒有什么用處,他依然不知道人生的答案。在《麻將》里,那些話最多的人往往最為蒼白,楊德昌精心撰寫著臺詞,諷刺著這些發(fā)言的角色。于是,四種語言混雜在一起,復(fù)刻了當(dāng)時臺北魚龍混雜的名利場。
楊德昌將希望埋在了綸綸身上,這個沉默寡言的男孩,起初為了紅魚的拉皮條計劃幫馬特拉翻譯。當(dāng)他想要多管一些閑事的時候,綸綸說“安心幫我翻譯就好”,馬特拉說“做你的翻譯”,就像所有人對翻譯的定義那樣,在這個多語言的世界,他只是個知道得太多的工具,那些只懂得一種語言的人反而叫得更大聲。
但是,這“工具”最終良心發(fā)現(xiàn),助她擺脫地下臺北的深淵,一波三折之后,他們最終又在街頭相遇。他們都是懂得語言的人,但最后的時刻卻沒有說話。我們只能聽到臺北鬧市嘈雜的背景聲。那背景聲不止屬于這些路人,還屬于這部電影里其他所有的角色。楊德昌在整部《麻將》里充填著過剩的語言、吵鬧的對白,但到了最后關(guān)頭,他的鏡頭只是靜靜地立在那里,讓無聲勝過有聲。
把鏡頭放在那兒有什么意義?
楊德昌其他作品的截圖,似乎大多是精致構(gòu)圖的記錄(《恐怖分子》與《牯嶺街》尤甚),但《獨立時代》和《麻將》的截圖中,我們會看到類似日劇金句的臺詞拼圖。但這并不代表楊德昌不再重視風(fēng)格——可能恰恰相反,這兩部電影正是楊德昌風(fēng)格的轉(zhuǎn)折。
常有人把侯孝賢和楊德昌作一系列對比:前者用長鏡頭拍鄉(xiāng)野和工人階級,后者用細碎的剪輯拍城市和知識分子。但是,我們討論的這兩部電影足以打破這種強迫癥式的美好幻想……他最初三部電影的平均鏡頭長度確實只有11到15秒,但《獨立時代》《麻將》和《一一》這最后三部電影的平均鏡頭長度,已經(jīng)達到了27到45秒。
他的鏡頭也可以變得與侯孝賢一樣長,但與侯孝賢不同的是,他在那些鏡頭里安放的不是微妙復(fù)雜的象征與暗示,而是漫溢的對白和諷刺的對照。觀看《獨立時代》的時候,觀眾不會像讀解《悲情城市》那樣去“雕刻時光”,而是會在頻頻微笑間,遺忘了時光的流逝。就算你不想再聆聽角色們的嘮叨,還有許多令人發(fā)笑的細節(jié)。
當(dāng)那個虛偽的藝術(shù)家Birdy在自己的工作室中,試圖用自己的“才華”勾引女孩的時候,他以舞臺劇的方式朗誦著臺詞,與“女主角”互動,與此同時,他們一起走過Birdy本人的巨幅畫像、越過掛在繩上的內(nèi)衣褲……楊德昌似乎不再滿足于淺嘗輒止的隱喻,在這部電影里,當(dāng)他諷刺一件事物的時候,他要諷刺到無法再諷刺為止。
但或許也是因為他的鏡頭太長,當(dāng)“無法再諷刺”的時候,喜劇也可以變成別的形態(tài)。在《獨立時代》最著名的那場戲里,閻鴻亞飾演的暢銷小說作家被出租車撞了一下之后,在馬路上高談闊論,大談自己對于孔子、寫作、時下文化的思考,一旁的琪琪則目瞪口呆。
我們不知道這些高論中有哪些是導(dǎo)演自己的想法,哪些又是為了諷刺這位角色所寫,但在嘈雜的馬路上、在明亮的車燈下,他那大聲控訴人間的聲音,差點要讓我們笑出聲來,讓我們像那位出租車司機一樣,大喊“神經(jīng)病啊”,但這角色繼續(xù)堅決地說下去,讓這控訴從滑稽轉(zhuǎn)為肅穆,又轉(zhuǎn)為蒼白。閻鴻亞漸漸遠去,他說“我寫作的浪漫時代早已死了,我的悲劇時代也到此為止,從現(xiàn)在開始就是我的……”楊德昌拍的是比“恰到好處”再長一些的鏡頭,因為他不想直接給出答案。
修復(fù)世界的電影
“你可知道中文里沒有Irony這個字?也沒有Frustration這個字?所幸中文還是有一個人類共同的字眼——選擇,Choice!這個激發(fā)鼓勵人類個體思想及智慧的字眼,是我們的文化中唯一能帶給我們對未來產(chǎn)生希望的概念。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我們’,迄今西方尚未有緣一識的我們那最隱私的一面。這部電影(《獨立時代》)談的是我的信念,不論最后我們賦予“人”這個名詞是何等的定義,我都深信我們都屬于同樣的人類。如果不然,我們又何必拍電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chǔ)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么意義?”
——楊德昌寫于一九九四年
悲劇與喜劇擁有最早的歷史,但似乎甚少有人言及怒劇。但憤怒似乎也是一種能夠催生變化的情感。人們總要憤怒,才會愿意改變現(xiàn)狀。楊德昌這段蘊含著怒意的宣言,在當(dāng)下仍然具有效力。
楊德昌的憤怒不再是《恐怖分子》或《牯嶺街》那樣清冷的、間離的憤怒,他不再像從前那樣,遠遠地延宕著小四刺死小明后的場景。在《獨立時代》和《麻將》里,他的鏡頭觸及了臺北的方方面面,他以一種充滿激情的方式,想要在自己的電影世界里,為所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這兩部作品里,我們看到了青少年,無論是純潔還是腐化;我們看到了富人,無論釋然還是偏執(zhí);我們看到了藝術(shù)家,無論虛偽還是悲壯;我們看到了公務(wù)員,無論忠誠還是叛逆;我們看到了公司職員,無論麻木還是覺醒……
他仿佛排列了一套道德譜系,這個角色的起點可能就是那個角色的終點,誰又知道《獨立時代》里那位勾引女孩的藝術(shù)家,會不會突然有一天在馬路上覺醒?就如他多年的合作者吳念真所言,“他在寫論文,而非描述”。或許由于他對于東方之現(xiàn)狀的憤怒,他要迫切地鋪開這些角色,描摹出人性的地圖,讓人們認知到時局——雖然,到了2022年,這兩部電影中的那種“現(xiàn)狀”并沒有多大改變。
如今的人們依舊貪婪空虛,只不過貪婪更名為“內(nèi)卷”,空虛改姓為“躺平”。他的影片之所以有這種穿越時空的力量,正因為他那狂熱的、極繁主義的創(chuàng)作,不僅滲透進影片中的人物,也滲透進他的結(jié)構(gòu)。《麻將》可能是他所有影片中敘事最復(fù)雜的作品,整部影片仿佛一場跌宕起伏的中華麻將,你方唱罷我登場,你聽牌后我截胡,混跡臺北的這個少年團體,便是牌局上的四位玩家。
團隊的領(lǐng)頭羊紅魚是個富二代,試圖用自己“教人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的本領(lǐng)在臺北立足,最終發(fā)現(xiàn)原來是自己不會做人。張震飾演的鮮肉角色“小香港”在團隊中的功能是色誘,起初還會與三位友人分享自己的新女友,沒想到最后自己也成為了成熟女性團體手中的玩物。仍是新人的綸綸最初似乎是個被人利用的取款機,但到了結(jié)局,原來他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那個人。在整部影片里,作為片名的“麻將”看似只出現(xiàn)過一次——最后綸綸回家尋找馬特拉時,自己的父親一邊搓麻,一邊提示他馬特拉的去向,而這對于綸綸來說,就是胡牌的秘訣。
這正是楊德昌在這套精巧的四人牌局里隱藏的奧秘:在麻將這門中華國粹里,曾是上家之人換個風(fēng)水便是下家(小香港);依靠所謂人生秘訣你爭我搶之人,最后會輸給秘訣本身(紅魚);而那些參與牌局的外國人,只曉得牌桌下的錢,卻難以參透牌桌上的文化。楊德昌的穿越性不僅在于那些具體境況的呼應(yīng),也在于更為深刻的文化困境。但我們在綸綸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他在《牯嶺街》之后更樂觀的那面:雖然“這個世界無法改變”,但試著保持真誠的人,至少可以贏下自己的微型宇宙。
在《獨立時代》和《麻將》中,楊德昌設(shè)計人物群像與敘事結(jié)構(gòu)時呈現(xiàn)的密度和信息量,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作品,比《牯嶺街》更精確,比《一一》更熱烈,是他表達欲的高峰。他在那個混亂的時代里,依然創(chuàng)造了一些可以留存至今的東西:東方人那些游戲背后的利益,含蓄背后的偏執(zhí),爭搶之后的空虛,思索之后的疲憊。或許與《一一》相比,某些細節(jié)仍然顯得粗糲,但或許他就像是《獨立時代》里的那位藝術(shù)家,他知道悲壯的代價是顯得滑稽。
楊曾叩問“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礎(chǔ)上交流,國際影展還有什么意義?”如今,他的作品構(gòu)成了影展,也構(gòu)成了熱愛他的觀眾交流的基礎(chǔ),這些觀眾都會繼承他的叩問,也會繼承他的憤怒。他的電影試著修復(fù)世界,于是世界修復(fù)他的電影。
重看一遍,華麗五星!楊是講人話的,就這一點就超過國內(nèi)那些大導(dǎo)演,包括最近的賈樟柯。他的故事結(jié)構(gòu)再精巧,也經(jīng)得起你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做”,電影可以被推敲到這一步,真是逼人捂胸口。與其說他透徹,不如說他誠實,拋在塵世的同時把內(nèi)心保護得很好,他沒有怨氣,因為任何批評都是自我批評。
Virginie Ledoyen長得有點像Natalie Portman
麻將一名真是絕了,爾虞我詐,精明算計,四個叛逆少年便是一桌麻將,牌局不結(jié)束,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次獲勝的是誰。曾經(jīng)的富商也不過自殺,紅魚最后的崩潰與迷失不也是自我的毀滅?傻子和騙子,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終究還是動感情獲得了導(dǎo)演的肯定。劇情殘酷,結(jié)尾陽光。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tài)度告訴他,他想要什么就對了。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dāng)被別人騙
后半段的剪輯有點兒失控了 加上楊一貫掩飾不住的主題大表白讓我有些發(fā)囧外其他都還不錯 注意到了劇情上細小的漏洞和道具服裝的有欠 人物里香港和紅魚都塑造得蠻精彩 尤其是兩人后來的幻滅和干哭 兩老外就操縱得有些生硬廖...完全漢化掉的思維有些失真....線蕪雜點兒不要緊 忌諱
真后悔那么晚才看楊德昌。感覺侯孝賢是詩人和散文家,李安呢,是雅俗共賞的小說家,那么,楊德昌則首先是思想家,然而,他還是散文家、詩人和小說家。
臺灣的90年代就是大陸的現(xiàn)在,沒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了拼命地掙錢,丟掉感情。外國人在臺北,這是拍的最好的。楊德昌準(zhǔn)確地拿捏到了臺灣時代的脈搏,我們沒有。
你到底要什么啊 你要害誰就讓他動感情 。。。紅魚的說話句句經(jīng)典哇咔咔 很真實的黑色喜劇 可惜后半段急了最后還是個莫名其妙的愛情結(jié)尾 我去
直到紅魚失控殺死那個看似風(fēng)光的中年人,他也沒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深信著父親教給他的道理,從未尋找過便認定想要的東西不存在,所以他沒有任何機會品嘗他那荒亂的青春。但是綸綸懂得,他的那個吻也懂得。
老楊不是悶片王。。。真的。。。十分欣賞此片,節(jié)奏相當(dāng)好嘛。。。
「這年頭沒有人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多人每天看電視看八卦雜志看暢銷書看廣告為的是什么?為的是想聽別人告訴他怎么過日子。」混混少年,黑道社會,市井臺北,“麻將”并未貫穿但楊德昌剖析的城市與時代真實、透徹且泛著顆粒。張震柯宇綸王啟贊從牯嶺街走向臺北,不變的是“世界是不會被你改變的”。
麻將這樣的“國粹”,在這里被賦予的意義是群體的萬惡。教別人“害人就要害他動感情”、教別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告訴他,他要什么”、教別人“親嘴不吉利”的三人,最后都崩潰了。唯有善一人笑到了最后。寒冷到骨髓。
我是看楊德昌的片子,才知道寶島人民罵人的語言跟我們差不多
談?wù)摋畹虏臅r候,好像甚少提及他作品里的cynicism?!犊植婪葑印方Y(jié)尾處女主角的疑似孕吐和蔡琴溫婉的乞求歌聲都展現(xiàn)了他的惡毒諷刺?!堵閷ⅰ穭t是他cynicism的集中體現(xiàn)。影片幾乎是法斯賓德主題的臺北化:經(jīng)濟騰飛的年代,愛情都是可以資本化的,可以被當(dāng)作博弈的籌碼。最終攻心計的反被整,真正的青年愛情居然獲得了成功,這把狗糧大概是楊的一廂情愿。影片的戲肉都在紅魚身上,只可惜唐從圣實在太過油腔滑調(diào),吵吵鬧鬧間喜劇和悲劇都泯滅了。
楊德昌的電影講中國人的人性,入木三分。這部電影里楊德昌要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富商兒子紅魚的角色真是亮點百出精彩萬分。相比之下香港(張震)只剩下帥氣和身材,倒是哭得可笑。倫倫只剩最后略狗血的結(jié)局。倆外國人形象比較失敗,性格太中國化
楊德昌總是這么說教,偶爾很羅嗦,但是總是這么令人深省。他就是一個看透中國都市人情的大智慧者,洞徹人性,一針見血。【麻將】,好題!國人一生唯算計,費盡心思算計別人又被別人算計,哪怕到死,也不知道這輩子到底要什么。8.6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tài)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dāng)被別人騙而責(zé)怪別人,也不愿來罵自己……”看完胸口好悶,淚眼婆娑。
彼時的臺北,跟二十年后的北京、上海,倒還真是挺像的。失落的洋人,跑到東方來混生活,這里錢好賺,人好騙,妹子好泡,而且“都說英語”。而當(dāng)?shù)氐男∏嗄?,無所事事,得過且過。楊德昌的諷刺,并未過時。
除了傻子和騙子,世界上還有一種人,叫做年輕人
麻將,棋牌游戲之最,陷阱與猜忌遍地,桌上人皆算計,算計出牌算計時機算計眼神,技法厲害之人苦心設(shè)局,以不顯聲色之氣改風(fēng)換水,賺個盆滿缽滿;未料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露怯之后全盤皆輸,更何況摸爬滾打下自尊與驕傲的驅(qū)使,心動見身動。人生也不過麻將一桌,胡了輸了推翻重來,只是從未見他哭得如此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