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法蘭西膠片
7月20日晚,鄭州洪災,我刷著微博,在朋友圈本能地轉著救災信息,各種求救電話啊,受災表格啊,幾乎一宿沒睡。直到21日凌晨四五點,前方搶險信息不再高頻更新,我才緩緩躺下。躺下也沒立刻睡著,半迷著眼睛,漸漸意識到屋里有了輪廓。
也就睡了三鐘頭,在這錯愕、難過的時刻,萬達影業(yè)的朋友發(fā)來一個看片邀請,說他們有一部主旋律電影半個月后要上。
我聽著胸口就有點憋悶,干嘛要在這個時候看一部“歌頌體”?干嘛是今天?試問誰看得下去?
我說能回頭再說嗎。對方說,這部主旋律有些內容和你想得不太一樣。我就準備帶著七分怒目去看了。
第一場戲,有點驚,60年代,主角不惜冒著風險,從豬圈里撈上來一個知識分子右派。
頓時覺得有點意思。
很快,故事轉戰(zhàn)到河南,剛至此地,主角就經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絕望景象,三個字:窮苦死。
電影進展到中途,更震驚的情節(jié)來了——一場突發(fā)的洪災,主角身為當地書記,挨個敲醒了每一位干部,集體沖到受災一線救人。
是巧合,但巧合之下更是對現實的批評。
這部電影叫《我的父親焦裕祿》,導演范元,峨眉電影制片廠的“50后”老將,同時也是90版《焦裕祿》導演王冀邢的老同事,20多年沒上大銀幕,這次迅雷出手。
雖然范元自嘆早已被這個時代淘汰,但是《我的父親焦裕祿》能點燃他,有一個長久的原因。
他迫不及待地想重新探討一件事——真正的干部,真正的共產黨官員,應該是什么樣?
“我們今天見到的官員,那確實是‘官’,一個比一個像‘官’,哪怕職位再小,就一科級,他一出來,你就知道他是個當官的,更別說現在的縣委書記,我真的見過太多這樣的書記,坐著小轎車,走到底下,站在田埂上指點江山,周圍站一大堆人點頭哈腰,然后上車拍拍屁股走人,這就是今天官員留給大家的印象——大家已經很反感了!”
一聊起來,就能感到范導是個老派,拍這部《我的父親焦裕祿》,做了非??b密的取舍、平衡,在今天想做到主旋律下有所表達,必須拿捏住分寸。
“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有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東西,觀眾是厭倦的。一聽說是主旋律,大家就想到豪言壯語,標一個口號,主角神一般的存在,觀眾對此有一些排斥了?!?/p>
他很有這個沖動,電影也很有這個受眾區(qū)間的感染力。
“一位層級很高的官員,看完后,在放映間坐了10多分鐘都不起來。最后他們握著我的手說,你這個電影就是一面照妖鏡,9000萬中國共產黨員都應該來看一下這部電影?!?/p>
對于一位老制片廠工作的老導演,這樣的評價,振聾發(fā)聵,也問心無愧。
但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對于我們今天的現實,范元導演依然陷入深度的焦慮中,“我拍完這部電影,沒有一天是開心的,我心里一直是很沉重很沮喪。”
本篇深度采訪,8000余字,都是抖擻的字。
第一導演:首先我很好奇,你20多年沒拍電影,怎么就進入到這樣的創(chuàng)作上來呢,其中的過程是怎樣的?
范元: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2020年8月2號,我第一次看到劇本,接著8月4號和制片人見面,6號和監(jiān)制見面,16號到蘭考和焦守云二姐(焦裕祿之女)見面,這個事就定下來了。
第一導演:節(jié)奏這么快?可是你怎么預估這個項目呢?
范元:他們之前也找過一些導演,找到我的時候,時間確實比較緊張了,當時明確要在10月中旬開機。
因為以往拍電影,我前期案頭工作至少要半年,包括看景,確定演員,寫導演工作臺本……可是這次特別緊,就一個多月,同時還有一些事務性的事,比方說和其它單位的合作,聯(lián)合出品方的很多活動我都必須參加。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腦子里一直在琢磨怎么拍這個戲。當我看完大量的資料,和二姐反復交流后,這個片子開始慢慢清晰起來,我還是有一點信心的。
最后留給我寫導演工作臺本的時間只有11天,寫完已經是9月底了,趕到山東博山就開始最后的籌備工作,大量的演員入組,那么多需要加工的場景,很緊張……現在來看,因為大家的心氣都比較一致,最終完成度還是比較高的。
第一導演:當時為什么找你來拍,是預感到你對這個項目有興趣?
范元:他們一開始可能沒有怎么考慮我感不感興趣,只是覺得我是一個人選,交流下來,大家的目標挺一致,溝通比較好,能談到一起。
第一導演:這個目標是什么?
范元:我會把這個片子拍成什么樣子,在我的表述下,他們能接受。
第一導演:焦家的訴求是什么?你的負擔又是什么?
范元:以往的主旋律電影有一些模式化概念化的東西,觀眾是厭倦的。一聽說是主旋律,大家就想到豪言壯語,標一個口號,主角神一般的存在,觀眾對此有一些排斥了。
二姐跟我說得最多的就是,她父親是一個很溫暖的人。我就在想,我有沒有能力把焦裕祿還原成一個人,就像他在你的身邊呼吸。
其實焦裕祿并不完美,他有很多很多遺憾和欠缺的事,對母親、妻子、兒女來說,他不是一個能做到天衣無縫、滴水不漏的人,沒有,他虧欠得太多了。
當然,之前1990版《焦裕祿》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高峰了,這是大家公認的,李雪健老師的表演也是登峰造極。特別湊巧,我本身就是峨眉電影制片廠的導演,90版《焦裕祿》就是我們峨眉廠拍的,王冀邢導演就是我同事,所以你想我這個壓力是非常之大,不是一般的大。
第一導演:拍之前跟王冀邢導演交流過嗎?
范元:拍前沒交流,拍之后,我們倆做了一個節(jié)目,前后30年兩個拍焦裕祿的導演坐在一起聊了聊,蠻有意思的。他很喜歡我這一部,這個節(jié)目很快就能看到。
第一導演:做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有沒有冒出一些顛覆性的表達?
范元:很多觀眾看完這部片子,覺得有很大的突破。第一,60年代初,這是建國后非常艱難的一段歲月,我們拍了蘭考當地的逃荒、要飯、餓死小孩、吃大雁屎等等,這些情節(jié)以前大家都不太好去表現,因為它過于負面。但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心中的焦裕祿是不成立的。
所以我想了很多辦法,這在分寸上對導演來說是一個考驗。比如反復強調焦裕祿見不得別人受苦的這種人格,同時片尾在與母親訣別時把這種人格的成因揭曉出來,實際想強調的是忠孝不能兩全。
忠孝不能兩全的核心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焦裕祿沒有享受到,也沒有看到。他在蘭考做書記的475天,實際上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很短,他就去世了。475天改天換地?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這種可能的,但他留下來的精神一直受用到現在,才有著蘭考的今天。
第一導演:剛才說餓死小孩的戲,焦裕祿剛到蘭考就救下來一個快斷氣的孩子,這個戲是怎么衡量的?
范元:這個是這樣的,在導演臺本里面,救小孩這場戲在后面,大概在三分之二的地方。后來剪的時候,我們把這場戲移到前面來,和其它救民的戲并到一起,也是想讓這種沖擊力更強烈一點。
這就是當時蘭考的現狀啊,孩子快餓死,但還沒斷氣,家里人卻已經決定把孩子扔了。緊接著我們拍了要飯一家人的戲,他們就連吃大雁屎也藏著不讓別人知道。再跟著,拍火車站難民,那種一擁而上扒火車的景象,令焦裕祿非常震驚。
第一導演:很像《一九四二》里的河南難民。
范元:對。扒火車這個戲我們是在山東博山拍的,這是焦裕祿的故鄉(xiāng),也是中國孝文化的發(fā)源地,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支持。
我就舉一個例子,扒火車這場戲,我們用了幾百個群眾演員,這些群演聽說是拍焦裕祿,就來了,一大早就去換戲服、化妝,一直排練到晚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要一分錢。山東政府還專門給我們調了一個車頭,按我們的要求把車皮編組,那條路好多年都沒有火車走了,必須慢慢地開進來,一會往前,一會往后,一會走了,一會又回來了,折騰了一晚上,也很危險的。
第一導演:我插問一句,我單純好奇,就是拍焦裕祿帶頭吃大雁屎,那道具是拿什么做的?
范元:我還真不知道是什么,當時我跟道具師要求,他們往嘴里咽的東西肯定不那么好吃,肯定不順溜,一定是干澀難嚼,難以下咽,只是這個東西無毒無害可以吃。
第一導演:焦裕祿出門勘察回來洗頭時洗出那一臉盆的黑水,道具又是怎么做的呢?
范元:可能是拿茶葉水兌的,現場拍的時候沒有那么黑,但后來調色時為了和環(huán)境匹配,顏色略微調深了一點。你說的這個是對的,應該淡一點,因為都洗了三次了,水不可能還這么黑。
第一導演:再說說內澇戲的拍攝吧,你知道嗎,特別巧合,電影首映當天,正好是鄭州洪災。
范元:是的,確實太巧了,正好那天鄭州發(fā)大水。我跟你說,我們拍這個戲的時候,內澇這組戲原來劇本是沒有的,我跟郭曉東討論劇本的時候就談到蘭考的三害,這個劇本里風沙、鹽堿都提到了,唯獨內澇沒提,于是我就寫了這么一組戲。
第一導演:你隨便寫幾筆,預算又要加。
范元:是,拍這一場戲我們就花了一百多萬,我們是在平地修了一個幾百平米的池子,在池子里搭了這個村,焦裕祿戲中救了一個老太太,內景外景都要拍,房屋倒塌也要真拍,當然倒塌是我們人工做的,用威亞拉倒的,費了很大的勁。
但我想傳遞的東西就是,焦裕祿把人民看得高于一切。所以那天首映完了以后,網上有很多人很憤怒,當時看了我都有點肝顫,TMD你們能不能學一學焦裕祿,深夜下暴雨,他把所有當官挨個敲醒,沖到一線去搶險。
如果都有這種精神,哪還有鄭州隧道的悲???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就是不作為!包括現在南京的疫情,也一樣。
電影里確實是一個巧合,但它也恰恰說明了一點,我們缺的就是焦裕祿這種干部!
第一導演:聊到焦裕祿的官員形象,其實電影一開場,他是一名車間主任,還不是書記,外形上不是很典型的官員形象,你是怎么設想這樣的開局的?
范元:焦裕祿本身是一個官員這是不爭的事實,電影開場,他是洛礦一金工車間的主任,也還是一個官員。
第一導演:那時候他的級別多高?
范元:他在洛礦其實就算高層干部了,因為他離開洛礦的時候是黨委委員,是生產調度科的科長,當時叫科長,現在應該叫處長了。在當時中國的干部體系里,你到十三級就叫高干了,他在洛礦是十四級,差一點點就是高干,所以他當時的級別是很高的。
但焦裕祿在洛礦的時候,身體已經很不好了。而蘭考在那時候是“災區(qū)栽干部”,這是一句俗語,官員是打死也不去那的,曾經有干部聽說上級要派自己去蘭考工作,嚇得嚎啕大哭,情緒崩潰,苦不苦先不說,你到了蘭考就完蛋了,你干不出什么業(yè)績來,仕途肯定到此為止。
但焦裕祿就說了兩個字:我去!
他就去了。
從一開始,我在腦子里醞釀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真正的干部,真正的官員,他應該是什么樣?
我們今天見到的官員,那確實是“官”,一個比一個像“官”,哪怕職位再小,就一科級,他一出來,你就知道他是個當官的,更別說現在的縣委書記,我真的見過太多這樣的書記,坐著小轎車,走到底下,站在田埂上指點江山,周圍站一大堆人點頭哈腰,然后上車拍拍屁股走人,這就是今天官員留給大家的印象——大家已經很反感了!
既然有這次幸運的機會,讓我來塑造焦裕祿這樣一個形象,那他在當年是什么樣,能不能和今天的觀眾產生共鳴,我覺得我要把這條脈絡找到。
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有一點在我們電影里沒有表現,就是焦裕祿出門是不能帶現金的,哪怕有兩、三毛錢,他回來肯定一分錢都沒了,為什么?因為他見誰日子過得苦,就當場把錢給人家了。冬天他從外面回來經常一身單衣,為什么?他見別人穿得少,冷,他就自覺地脫下來,棉襖給別人了,大衣也給別人了,這些人誰啊,他一個都不認識啊!
共產黨的干部就應該這樣!只是現在很多官員他做不到。這是焦裕祿本能的共情能力,對他人的遭遇與疾苦感同身受的能力,這是非常卓越的!
我就在想,咱們今天的官員有沒有這種共情能力?老百姓的疾苦你真的感同身受,你真的痛心嗎?
第一導演:你會現場拍著拍著憤慨起來嗎?
范元:有過,但你看這個電影,基本是沒有反面人物的,唯一像反面的可能就是調查組。我們沒有給焦裕祿身邊設置真正的反派,沒有,而且也沒有在這個方向上做特別強烈的戲劇沖突。
因為這個是有風險的,風險在哪兒呢?一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風險,另外,你讓焦裕祿在大量的人際爭斗當中去工作,去生存,這樣內容會變得復雜,也不利于樹立焦裕祿精神,它不像今天,今天是一個官本位占了很大比重的官場形態(tài),當官就是當官。那如果我設置很多的對立面,設置很多的反對方……
第一導演:就感覺好像過于挑釁了?
范元:對。
第一導演:還是得平衡它。
范元:對。我們強調得更多的是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蘭考當時三害肆虐,百姓民不聊生,我們更多是跟自然做斗爭而不是和人做斗爭。
第一導演:所以電影開篇第一個情節(jié),焦裕祿試圖從豬圈里撈出來一個被打壓的知識分子,我還蠻驚的。
范元:這個情節(jié)擱在今天也是有風險,還是我剛才說的,焦裕祿本身有傳統(tǒng)文化賦予他的共情能力,所以我們在處理的分寸上做了很多設計,我把撈右派這件事上升了一下,上升到一個民族企業(yè)的自信上,所以焦裕祿搭救陳繼光這樣一個右派,一個刑滿釋放的人,做這個事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我盡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理解,因為這場戲不能刪,刪了,整部電影就不成立了。
第一導演:焦女士怎么看這種處理辦法?
范元:二姐是認可的,他們都認可。我做這個戲,我覺得我的初衷一點都沒有錯。
第一導演:做官員內部試映的時候,大家看后都什么反應?
范元:一部分相當有級別的官員看完后,向我顯露的基本都是愧疚。
第一導演:明白。
范元:其中有幾位層級很高的官員,年齡也不小了,看完后,在放映間坐了10多分鐘都不起來。最后他們握著我的手說,你這個電影就是一面照妖鏡,9000萬中國共產黨員都應該來看一下這部電影!
這句話,他們是流著淚跟我說的。
第一導演:這應該就是這部電影的最健康的效果。
范元:對。
第一導演:其實現實地說,在咱們當代物質世界的體貌之下,在欲望的催產式生長之下,不可能再有像焦裕祿這樣的人。
范元:首先我不否認我們目前生存的環(huán)境就是一個物化的世界,說物欲橫流也不為過,一切以物質來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可是沒有辦法,做這部電影,我的能力也有限,我只能說一個人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盡可能找到這樣的一個角度來表達這個意思,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
第一導演:說到精神,其實電影也有很浪漫的地方,焦裕祿陪女兒去賣咸菜,我就覺得是很浪漫的一件事。
范元:你這個說得還比較準確,我有一個大學同學,他看完這個電影給我發(fā)微信,說特別喜歡這種現實主義敘事風格下又嵌入了一絲憂傷的浪漫。
第一導演:包括焦裕祿最后看望母親,他竟然像孩子一樣從身后抱住了她。
范元:這場戲如果不這樣拍,不累積情緒,后面的忠孝不能兩全的那個下跪就沒有力量。
第一導演:關于焦裕祿的最后病痛死亡的描寫,是不是曾設想過往狠里拍?
范元:二姐和我交流的時曾說過,她聽她媽媽講的,父親在病到晚期的時候,醫(yī)生跟他們家屬說,焦裕祿的病,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活活餓死,一種就是活活疼死。
這句話很震憾我。當時他已經不能進食了,給他做一碗豆?jié){往嘴里灌都要流出來的。在最后的時刻問他最想吃什么,他說,想吃黃瓜,馬上給他找黃瓜,把黃瓜刨成很細很細的絲,塞到他嘴里,根本嚼不了,更咽不下去。
他最后疼得用煙頭燙自己,說是疼痛轉移法,這都是真事。本來我們拍了煙頭直接燙在胳臂上的特寫鏡頭,有滋滋的聲音,也有煙冒出來,后來拿掉了,說太殘忍,很多人看了覺得不行,接受不了。
第一導演:他不打止疼針的最深處的動機是什么?
范元:如果你這個針打下去,病能好,我就打,你打下去它也好不了,隔一會我還得疼,那何必打它。蘭考這么窮,能省一筆錢是一筆錢。
第一導演:我其實是想問,就是你有沒有半夜想過,焦裕祿作為一個肉身凡胎,他怎么會產生這種超人的特質?這個特質的根源就是政治信仰么?
范元:這個問題,我在一部電影里不可能都展現出來。對焦裕祿的生平了解后,我就覺得他能做到這些。我簡單跟你講一講。焦裕祿很小的時候,因為貧窮,父親就上吊自殺了,母親當時把他和他哥哥拉扯大。拉扯大了以后,日本人就來了,以抓勞力就把他給抓走了,送到東北撫順去挖煤,關在集中營里。那就是生不如死,他在日本人手下待了一段時間,每天在礦洞里挖煤,吃的也很糟糕,受到很多屈辱。后來他居然逃跑了,他很聰明,千里迢迢跑回了山東,但是他沒有良民證啊,沒有良民證,你無法生存。這會他開始接觸共產黨的地下組織,覺得這個孩子不錯,開始慢慢地發(fā)展他。有了組織以后,他覺得他活得像個人,他有一種很強烈的,來自于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那種報恩的思想。你懂我的意思了吧。要從根上去刨,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對他的影響太深了。
你剛才問我半夜有沒有想過,我不可能不想。我去焦裕祿的家看景,去生他的那個小院,現在是個文物保護單位,確定就在這個小院拍攝后,大家坐在院子里把會議開完,我說你們等我一下,我就到那個小房間里坐了一會,坐了將近10分鐘。
那10分鐘里,我跟焦書記像隔空對話一樣,我當時特別想問:你為什么是這樣的一個人?就像剛才你問我一樣。畢竟是一個肉體凡胎,你為什么能做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就加了一場戲,精忠報國,岳母刺字。
第一導演:我最后問個艱難的問題,假設,焦裕祿當時沒有離世,經歷后來的十年動蕩,你覺得他的命運會有什么改變?
范元:今年,有一位山東的退役將軍出了本書,叫《大河初心》,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把焦裕祿生平里的一切,寫成了很厚的一本書,寫得很好。
其中,也提到了你所說的這個問題。他認為,如果這樣發(fā)生,也許會是悲劇。
所以我拍完這部電影,沒有一天是開心的,我心里一直是很沉重很沮喪。
我最好的朋友都問我,說你看你都過60了,一半的人都歇菜了,都回家抱孫子了,拍出這樣一個作品,怎么一點都不興奮?
我真不興奮,我TMD都抑郁了!我為什么要把焦裕祿拍成今天這個樣子,一想你會特別難受你知道嗎?
我這個人,從沒拍過個人化很濃重的作品,從來沒有過。我也確實很多年沒拍戲了,沒拍戲的原因,是我覺得我已經被這個時代淘汰了。投資人喜歡的東西,我真的接受不了,三觀都不一樣,始終還有找我的劇本,但你產生不了共鳴。我后來就直接去大學里教書去了。直到《我的父親焦裕祿》的劇本來了,我真的眼前一亮。
我一直堅持文以載道,一開始寫小說,后來走上導演這條路,我還是想樹一個很正的東西,所以這回答了最開始你問我的問題,為什么要拍這部電影,我覺得這個東西我真的能產生共鳴,我欣賞焦裕祿、敬佩焦裕祿,因為我在身邊看不到像他這樣的人。
*本文首發(fā)微信公眾號第一導演(ID:diyidy),歡迎關注。
從焦裕祿同志身上,我們看到一種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影片中重點向人們展現了焦裕祿的兩次工作經歷,一次是在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調度科長,為了完成試制兩米五雙筒卷揚機的任務,為了請人才出山,他不惜放下面子讓老婆挨家挨戶的借白面,而自己家人卻吃著窩窩頭,他從不為吃的而發(fā)愁,他愁的是如何將工作開展好,如何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國家。 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心里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今天去看了《我的父親焦裕祿》在1990年李雪健老師主演的電影《焦裕祿》太經典,以至于在看這部電影的沒多大的希望,但是整片看完讓人肅然起敬,不知道是自己年齡大了,還是怎么回事,不說從頭哭到尾,但是整片的淚點是真的多,看完這部電影,讓我又重溫了書記的偉大
現說下電影的創(chuàng)作背景,電影是根據焦裕祿二女兒、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名譽院長焦守云的口述改編而成,她還擔任了電影的總監(jiān)制。是導演范元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主演郭曉東激動的表示,這是他流淚最多的一個戲,也為能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感到驕傲,電影自2020年10月15日開機以來,攝制組輾轉淄博、洛陽、蘭考、銀川、阿拉善等地拍攝,作品全面回顧了焦裕祿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作為一名影視博主,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除了感到之外,更多的是焦裕祿的奉獻精神,他一生扎根基層,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黨,如果不看這部電影,好多人覺得奉獻都是大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這些沖在一些的人,才是最辛苦,最值得學習的。
他是“一位父親”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家里都沒有一張合照,在電影院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場景的震撼,不需要多動人的畫面,也不需要多煽情的表演,只是淚到深處自然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這種才是我們需要追的星,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焦裕祿的一生任勞任怨,不辭辛苦。為人民服務,最終長辭于崗位之中,他死前仍在為人民著想,不打止痛針。最終死于肝癌晚期,是長期透支身體,營養(yǎng)不良所導致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們穿的是普通群眾一樣的衣服,吃的是家常便飯。影片中最后鏡頭,一個黃沙的背影留在了戈壁,靜靜的守望著這片土地,熱愛著當地的人民。正是有這樣無數的人,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因為平凡而偉大
蘭考當時到底困難到什么地步呢?當時的大環(huán)境背景是中國的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還存在著風沙、內澇、鹽堿等各種自然災害,自然導致農產質量低下,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焦裕祿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了人民,有擔當,無私奉獻,最重要接地氣,反應當代的干部要努力向焦裕祿看齊,致敬!我看哭了,特別是給母親送行,還有最后蘭考人民得到失去的時候 焦裕祿的一生短暫卻又極具意義,他始終是我們那位敬愛的焦裕祿,是我們始終記得的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
剛看完這部電影的點映,還沉寂在片中焦裕祿精神中。原來老師講課的時候就說,讓我們牢牢記住這些偉大的人們,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才深深的體會到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和不久前看的《守島人》一樣感人至深。焦書記不僅是蘭考的書記,還為重工業(yè)機械制造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是人民的公仆,他還是父親,兒子,丈夫,每一個角色他都承擔應有的責任,但每一個選擇他都選擇了人民國家,他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去傳承,去發(fā)揚,國家社會人民都需要這樣純粹的黨員干部!
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影片中重點向人們展現了焦裕祿的兩次工作經歷,一次是在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調度科長,為了完成試制兩米五雙筒卷揚機的任務,為了請人才出山,他不惜放下面子讓老婆挨家挨戶的借白面,而自己家人卻吃著窩窩頭,他從不為吃的而發(fā)愁,他愁的是如何將工作開展好,如何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后因工作安排在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他沒有安排專車接送,而是獨自一人乘坐客車來到縣委政府,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重重的困難,在這個貧農出身的共產黨員看來,這里有三十六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九十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是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焦裕祿同志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他拜群眾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開座談會,全面了解災情及其原因,尋找救災辦法。同時,焦裕祿同志教育干部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深入到每家每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進行思想發(fā)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通過教育和發(fā)動,蘭考人民明確了前進方向,振奮起抗災自救的精神,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決心,信心百倍地改變多災多難的舊蘭考。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心里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主旋律,但是確實是感人。郭曉東的演技沒的說,情感把握也非常到位。硬是看哭了幾回
郭曉東的演技爐火純青。片子拍的雖然老派,但勝在在老老實實的塑造人物、講故事,真誠質樸。比最近其他堆砌明星支離破碎的主旋律電影好太多了,增加一星鼓勵。
從焦裕祿女兒對父親回憶為原點的展開,使《我的父親焦裕祿》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更加貼近生活化的走進了焦裕祿。在這部電影中焦裕祿不再僅僅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書記,他同時也是一位好丈夫、 好父親與好兒子,不同角度的展現,使焦裕祿的形象被回歸到了樸素的生活,又從生活的點滴中凝聚起了焦裕祿信仰的不凡,將畢生奉獻給人民的無私,不論時代更迭,永遠璀璨生輝。
比想象中要好;這部影片里的焦裕祿不是一個憂心忡忡的思考者,而是一個陽光的英雄,飽含感情,同樣讓人惋惜。電影細節(jié)上毛病還是不少的。
這部影片是從焦裕祿女兒的視角去回憶的,焦裕祿是一位優(yōu)秀的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沒有官架子,為了蘭考,他甚至忘卻照顧家庭,甚至積勞成疾。焦裕祿用大愛無疆來感化子女們,讓他們明白生活的意義。郭曉東的演技真得太棒了,跪別母親的一幕絕對讓觀眾都潸然淚下,影片貴在真誠用心,用細節(jié)完美地刻畫出焦裕祿的偉大形象,將焦裕祿精神合理展現出來。
“走,追風去”/確實很感動、有很高的思想覺悟/在那個時代,有很多需要人來奉獻來努力的地方,缺的是一顆勇敢真誠的心,像焦這樣的精神才值得被銘記/偉大的人總是需要家庭和父母的支持的,不是物質的支持,還包括精神上的指引,這種精神的力量也在一代一代的傳承,從焦的母親傳給他,他再傳給他的孩子們。
跟著學院黨支部一起觀影的,體驗不錯,而且拍得也真的不錯
這哪是電影,這就是個配樂朗誦啊,音樂從開始第一秒到最后結束都沒有停過。
電影整體尚可,主要是真實原型比較感人吧,這個年代可能很少會有這樣兩袖清風、一心為公、平凡而偉大的好書記了。視聽語言系統(tǒng)有點老舊,開頭幾處剪輯點有點怪,配樂突兀煽情,結尾過于硬煽,反倒削弱了真實的力量。個別轉場直接用不相干畫面+畫外音交代劇情就過了有點敷衍。知道焦守云女士是焦家精神弘揚代言人,但這個片名的意義是什么呢?除了片中直愣愣插進來幾次口述畫外音、讓人一下子出戲以外,對電影主線并沒任何影響,大部分事件都不是出于女兒親歷或旁觀的視角,“口述”也沒交代是聽誰說的還是怎樣,那還不如跟之前的作品一樣就叫《焦裕祿》。監(jiān)制是焦裕祿女兒,制片人是監(jiān)制的兒子,有點后人強刷存在感的感覺。
原蘭考縣委**焦裕祿同志,在那個物質資源極其匱乏的年代,在一個2017年才摘掉貧困縣帽子的蘭考縣,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努力破除三害,目的僅僅讓縣里的老百姓有一口吃的,如今蘭考縣已經成為泡桐之鄉(xiāng),園林城市,這些都來源于焦裕祿**當年的堅持,一個曾經在貧瘠的土地奉獻生命的人。
看的點映場,從來沒有想過看《我的父親焦裕祿》會感動成這樣,郭曉東演的絕了。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捨己為人,大公無私,更廣闊的胸懷與天地,你會看到一個鮮活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一個為了百姓疾苦兢兢業(yè)業(yè),甚至獻出生命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代也是非常值得鼓勵和敬佩!
臣卜木曹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單位組織看的,竟然比點映還早。真的挺感人的,給我看哭了。一心為民的精神太了不起了,現在一方為官的能有焦書記的十分之一,也是當地百姓之幸了。演員也都很棒,特別是焦裕祿的夫人。最后向焦裕祿同志致敬!您是蘭考的“父親”,也是人民的英雄!
看的時候就想到我爺爺,同樣不圖功名利祿,同樣為人民服務,同樣,是一個好人。以及,焦裕祿這么好的干部,如果保重身體,那于工作于家人都是好事。不由更贊成《覺醒年代》里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上的觀點:“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吾輩自勉!立志做一名體強的好人?!段业母赣H焦裕祿》是生娃后首次出關來電影院,本是純支持老白創(chuàng)作,沒想到哭到不能自已!上一次來電影院是支持母校川傳參與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當時也是點映,人寥寥無幾,這次直接包場。但這絕對算好片,如果把前面一段砍掉的話。
紅色獻禮片,焦裕祿個人傳記。完成度尚可,正規(guī)正矩。結尾那種過度煽情和表現悲痛沒有什么意義。6.2
后半截直接給我整破防了,一直擦眼淚QAQ
哭死在影院。
這種多方面的形式是傳記片的一種非常不錯的結構,從廠子里的事業(yè)貢獻、下鄉(xiāng)的扶持、跟家人的相處三方面完成了這部傳記片,每個人都會有不止一種身份,這種結構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一個人。不過表現形式有些平淡,有點流水賬。
郭曉東的演技不用懷疑吧!挺好地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好干部、好父親、蘭考人民的“好兒子”形象,無論是帶領群眾搏斗風沙為蘭考縣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明天,還是對子女言傳身教培育良好的家風,片中的焦裕祿都做到了初心不忘,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自己內心崇高的信仰,搭配上催淚的音樂讓人在感動之余,內心也長久地為這個偉大的人格所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