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如何存在,在語詞和對語詞的自我闡釋當中。書面語和口語,是一體之兩面。前者負責留下印痕,后者負責日常實踐??谡Z和文字書寫的交匯點有二,一是教科書,二是字典。一個看場子的混混,會為一本苦情小說哭泣,只因為他習得了文字,而不只是囿于口語。一個編字典的學者,會困惑于某個詞的地方用法,則由于他未必了解方言的運用。日人千方百計泯滅殖民地的語言和文字,借此斬斷它們所敵視的文化經(jīng)驗。這讓編寫字典變成了一種謀求文化生存的努力,先集思廣益編成字典——規(guī)范文本,再讓它開枝散葉。蒲公英,是這種文化最恰切的象征。最欣賞電影院里開會的一段,本應發(fā)揮日人統(tǒng)治力的空間,轉變?yōu)樯陶勎幕胬m(xù)的空間。
這部電影通過一部詞典的編撰讓我再次見識到了日據(jù)時期高麗民人的種族關懷,同《東柱》《一死開悟》《大將金昌洙》等抗日作品一樣,催人淚下??梢?,這種抓住人心的作品是有其一貫傳統(tǒng)的。
高麗的抗爭劇似乎恆常在追問同一個主題,即面對強大的異族壓力,我們應該怎樣全面地展現(xiàn)這同一個抗爭的多個面向?以使人感念前人的精神並繼承之,而非單純粗暴地痛恨歷史上的敵人並延續(xù)這種痛恨。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繼續(xù)塑造出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民族偉大與否,不是以她擁有多少先進武器為參考的,就如同一個大學校的層次高低不能通過她的大樓數(shù)量來判斷一樣。
鬥爭當然離不開武力,但如果一個地域的影視作品持續(xù)數(shù)十年都是以武力題材為主流,那只能說這個地域的審美已經(jīng)低級到純粹地欣賞暴力。以暴制暴是最直接最低級的反抗方式,對這種動物性反抗方式的宣傳除了培養(yǎng)觀眾的暴力和畸形崇拜以外什麼都培養(yǎng)不出來。
高麗民族的影視作品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當然是和她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有關的,而這個環(huán)境是其一代又一代,影視的、非影視的同仁們一起創(chuàng)造的。仁人君子,百代而上,百代而下,都在孜孜為其民人塑造一種環(huán)境,一種人的環(huán)境。
語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看到韓國,不免想起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早期統(tǒng)治者為了便於統(tǒng)治,除了要求派駐臺灣的日本官員學習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等),也同時對臺灣人推行「國語教育」,此時的「國語」指的是日語。但就在1937年, 臺灣總督府一改過往四十多年的雙語政策,強力推行日語教育,廢止報紙、雜誌的漢文版,在各地設立「國語講習所」、「國語練習會」、「國語保育園」、「國語愛用會」,取消漢文課,要求老人也要學日語,同時又設立「皇民練成所」,公布「國語家庭認定規(guī)程」、「國語模範部落建設競進會要項」、「關於官公署國語使用要項」,展開正式的皇民化運動。 這段歷史曾聽阿嬤說過,不過,由於出生鄉(xiāng)下地方,倒是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但幾句日文還是記得的。
語言可以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可怕的就是思想的轉變,你會開始以為自己就是日本人,這也正是殖民者想要的效果。
也因為這段過去,到了二戰(zhàn)結束後,國民政府在臺大力推行「說國語運動」,此時的「國語」是普通話,具體的舉措包括 「國語廣播教學」 、 推行《國語小報》(今國語日報),也著力加強學校、機關及公共場所須使用國語。初期也並未限制人民說本土語言,但到了1951年,教育廳明令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嚴禁方言,教師和學生之間談話都必須用國語,聘請教員時,國語程度太差者,不予聘用。此後又陸續(xù)出臺更嚴格的措施,1973年, 教育部為「為普遍推行國語及注音識字運動」公布《國語推行辦法》,依照辦法第2條:「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得聘請專家及熱心人士,組成國語推行指導委員會,負責研究、設計、及指導事項。」,所有教育單位需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
在「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國語期間,臺灣各主要道路及在原住民部落較顯眼之處,皆會以大型標題「人人說國語」或「愛國說國語」及「請說國語」等看板宣傳,且在學校必須講國語,電影院禁播方言、外語電影。
作家侯文詠的小說《請說國語》生動描述了那段推行「說國語運動」的歲月:
小學校長想出點子,硬紙板上寫著:「請說國語?!挂粭l尼龍繩綁的狗牌用來懲罰那些用方言交談的人;狗牌共有6面,每個年級各發(fā)一面,戴狗牌的人兼任糾察當「鬼」,在他發(fā)現(xiàn)另一個說方言的人時,就可以把狗牌交出去了。
這段提到的,是校園中對於說方言的學生,會祭以「掛狗牌」的方式侮辱。媽媽也曾跟我分享,小時在學校說臺語是要被罰錢的。但在社會上,人民為了表達抗議及不滿情緒,也會以普遍敵視不會講方言者為回應。這就造成了社會中的敵對仇視(譬如大家可能常聽到臺灣有本省外省的衝突,現(xiàn)在偶爾還是會被政治人物拿來炒作)。
直到解嚴後,國語運動才廢除,改行推廣本土語言,但是國語取代母語的趨勢已無法停止,許多年輕人已不太會聽或說方言。不過,還有政府及許多有志之士仍在努力,除了推行方言學習,在臺灣也有客語認證、閩南語認證等措施。學校也開闢課程,讓學生從小學習本土語言。重視語言、重視文化,該是人的自覺。
想要從根本摧毀一個民族,打擊語言、湮滅文化是必要手段。但是,這些可都是寶啊,在現(xiàn)代,保護都來不及了,想著打擊是怎麼樣地殘酷呢。
說完臺灣,還是回到本片吧。電影的題材沉重,雖然加入了諸多情節(jié)軟化了一些,但結局不免是以犧牲換成就。
就題材而言,該拍,不過還是有明顯的缺憾,節(jié)奏稍顯拖沓,許多情節(jié)甚至安排得太刻意,可以刪減,譬如警察長明知聽證會有鬼卻查不到,在手下匯報時,命令他們密切探查朝鮮語學會留有的後手,結果教堂外都沒人盤查,只去監(jiān)視代表,這實在智商太低,不如不要安排這幕。還有些演員的表演較為生硬,偶爾會讓人出戲。幾個試圖意象化的元素,如童謠、蒲公英等,倒是不用多次點明。
唉,不知道中文辭典的編撰出版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挖掘,或是以那段歷史為主軸的再現(xiàn)。
語言是民族的精神,韓國根據(jù)真實事件改變的電影《詞典》,反映了在日本占領統(tǒng)治韓國時期,不甘屈服的青年對日偽政府的抗爭和對語言的收集和保護。2019年3月1日,恰逢韓國發(fā)起日本占領下的獨立戰(zhàn)爭100周年。這部主旋律電影,雖然僅聚焦一本《詞典》的編著,卻蕩氣回腸,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的青年對于國家獨立的斗爭和勇氣。
1940年左右,日本人占領韓國后,禁止韓國人說韓語,在學校里要求學生說日語,妄圖消滅韓國的語言,從精神上徹底統(tǒng)治韓國。對于韓語運營的雜志社也嚴加禁止。柳廷煥,父親是一家親日的校長,身為朝鮮語學會的代表,看到一些年輕人不說韓語改說日語,痛心疾首,下定決心收集各地方言,編著一本《朝鮮大詞典》,保留住韓國的語言和文字。金畔守,監(jiān)獄慣犯,為了兩個小孩的生活艱難掙扎,卻誤打誤撞加入朝鮮語學會,成為保護詞典草稿的勇士。
影片展現(xiàn)了年輕人如何抗爭,如何受到日本政府的搜查和壓迫。也有同志的背叛和生活的艱難。但這并不影響各個職業(yè)的人成為為民族獨立而斗爭的兄弟。日本對朝鮮的統(tǒng)治,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歷史,柳海真的表演時不時的引人發(fā)笑,直到最后拼盡全力護住詞典草稿,倒在血泊中。
《詞典》是很簡單的故事,卻表現(xiàn)的非常具有懸念和吸引力,牢牢地抓住觀眾的眼球,有歡笑也有淚水?;蛟S這就是真正的歷史,雖然很艱難,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不得不承認,韓國有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編劇和導演。一部主旋律電影,拍的比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里面塞手榴彈好了不止幾百倍。
更多的時候,抗日神劇,雖然打鬼子打的很爽,卻顯得很假很荒謬,這是對那些逝去的烈士極度不負責任。只有真正接近歷史真相的影片才能足夠震撼人心。 一個很淡又很美的小眾電影公衆(zhòng)號:涼心評
(文中圖片來源《 詞典 》,侵刪。)
本文版權歸作者 涼心評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影片通過陣營的沖突、立場的沖突、人物肢體沖突和內(nèi)心沖突,把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把故事講述得真實可信(必須承認部分情節(jié)還是有夸張的戲劇成分,比如金判秀朝鮮語的飛速進步)。 特別是柳代表和金判秀這對人物關系的刻畫十分成功,開始兩人互相看不上眼,中間還有過誤解,最后不僅成了朋友,還為了詞典肝膽相照。 本片開頭,柳代表的包被金判秀偷走,好不容易追上了,發(fā)現(xiàn)金判秀抱的是一個枕頭。 本片中段,學會認字的金判秀讀文學讀得熱淚盈眶。這一刻,他成了柳代表。 本片末尾,柳代表被警察追捕,也是抱的一個枕頭。被捕后,他學當初的金判秀說“沒有這個枕頭我就睡不好覺呢”。這一刻,他成了金判秀。 任務有轉換,使命也有傳承。cr:哈姆謝特
最后的結尾柳延煥帶著小孩踢球,韓國足球怎么能不強呢?
海鎮(zhèn)歐巴死掉太刻意了
滅國三十年,文化火燭不斷,國有大小,但是文化清骨無尊卑
很好看的歷史影片,同是抗日題材,卻別有新意。再現(xiàn)了1942年,朝鮮日據(jù)時代的“韓國詞典事件”的真實歷史事件,不僅編寫詞典的過程細致具體,引入入勝,更重要的是藝術地塑造了兩個生動的性格迥異之人物。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要想成功,敘述史實重要,關鍵更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實、豐滿、光彩,方可讓觀眾接受和記住。片尾字幕說:世界現(xiàn)存2000多種語言中,只有20多種有自己的專用詞典,韓語是一個。真是個勇敢的有文化堅持的少數(shù)民族!網(wǎng)上說《新華詞典》的電影題材也立項了,不知會拍成什么樣子?
雖然電影的主題是像我們小時候學的課文最后一課一樣,是保護自己種族語言的故事,但是還是愛國主義不忘歷史的內(nèi)容。怎么說呢,韓國每年都會出這樣的電影,每年都好多韓國人會看,其實我覺得我們國家也應該拍這種體裁的電影,讓我們真正的實力派演員,去演繹那些容易被我們忘記,卻不該忘記的過去。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兒子和上初中的女兒,一邊讀著父親曾經(jīng)寫過的信一邊哭,我也跟著哭,比起國破,家亡又算的了什么?如果國家滅亡了,那么人命就會輕賤的很。
于是乎,我發(fā)現(xiàn),韓影韓劇真是隔幾年一個套路,一窩蜂的三板斧。剛開始是車禍,失憶,絕癥,后來是穿越,神鬼,回魂,現(xiàn)在成了夾雜著老路數(shù),韓劇又開始僵尸,平權元素,韓影又開始大歷史下的小人物。反正甭管咋地,同類型題材,我們要么是最后,要么就杳無音信。例如,一個有了《編舟記》,一個有了《詞典》,我們的《新華字典》呢?
隔壁這類愛國主義情懷的歷史片怎么拍都不會壞。前面搞笑后面煽情,中規(guī)中矩。結束部分周圍的大媽啜泣聲此起彼伏,我只因起了個大早感到此片略冗長。ps.寶藏男孩劉海真土帥土帥是腫么肥事?O_O
「???」其實是一本詞典的名字,是???(周時經(jīng))1911年開始主持編纂的,但是后來周時經(jīng)去世沒有編完。?是「語言」,??有「飼料」的意思,合起來是「語料」?固有詞中辭典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個詞里的「?」有「庫房」「倉庫」的意思,按照這個理解,??就是「語言的倉庫」。
小人物刻畫有血有肉,大英雄也只是普通人,感動。
語言是民族的精神,文字是民族的生命,完成語言的詞典的編撰,是對民族不亡的另一種守護。
日本有《編舟記》,韓國拍出了這部以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操作為主旋律且感人肺腑能叫我一個外國人看了都動容和欽佩的的《詞典》,那《新華字典》呢?
飯盒與便當功能相同,都能填飽肚子。枕頭和手稿體積一樣,卻不能盛載火種。民族的精神在書屋里積攢了十年,在醬缸里謄抄到深夜,在劇院里校準到天明。民族的生命在口耳相傳里出生,在創(chuàng)氏改名里死去,又在志士誓死的懷抱里復活。一個國家的真正消失,從不是遺忘了語言文字,而是喪卻了留存火種的勇氣。
嬉笑怒罵都有,卻皆不成文章的電影也是少見。有時一部爛片還有幾個稀奇的腦洞,這部制作成熟的片,就像一個長得還不錯的模特在你面前各種pose,你卻找不到一個想按快門的moment,浪費演員陣容和題材。
金判秀學會認字后,捧讀一本書哭得泣不成聲,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啊。
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時刻,思考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忘記了語言的珍貴。故事像一把射擊刀,提醒我們是因為有了語言的存在,思想才有了表達的脊柱。
9.8/10 說幾句遠題外話。當初中國傳出消息要拍《中華詞典》,大家皆嘲笑挖苦,說賺快錢拍爛片;結果今天韓國拿《韓語詞典》拍了部片,有笑有淚還適時宣揚了本國的文化彰顯了自身的愛國情懷。韓語,不管是英或漢的韓化顯得自國文字不足也好,還是只有字母沒有音節(jié)的短處也好,都是經(jīng)由韓人的心血打造守護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應受到尊重。而中國直到現(xiàn)在都還有不少人憑著生長于歷史大國,就肆意妄為的去嘲笑去貶低國土或國力比我們小的國家。再聯(lián)想起現(xiàn)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整體發(fā)展卻仍是落后的現(xiàn)狀,時常為這群人感到悲哀可憐。我們何時才能擁有真正放到國外也不丟人的作品呢?
最后20分鐘看哭了??纯慈思覍ψ约何淖值膽B(tài)度,再回想下前陣子我們關于更改漢字讀音的新聞,唉。
3.5星。套路都挺對的,不過說中國是蠻夷那句我就不太能忍了。日本人太兇殘了,到處都看到了我們抗日劇的影子,但人家還是拍的比我們好。淚點和演技都在。
雖然還是典型的前面搞笑,后面煽情,但一個外國人,還是跟著又笑又哭的,為想要完成韓語詞典這里面所有人的命運而揪心。韓國人對自己的文化的自豪感和自負心是真的很了不起,佩服韓影人身上的這股熱血。
3.5 和《編舟記》做比較挺不公平的,畢竟是兩種類型的東西?!对~典》持續(xù)韓片類型化的通俗包裝,雖然是主旋律電影,但還是很完整地表達出了對歷史、民族性的態(tài)度和感情,從「文字」角度出發(fā)強調(diào)民族性,一點也不丟人,還是很佩服韓國電影人的。柳海真飾演一個「仗義每多屠狗輩」的小人物,表演得很不錯,小人物的視角令整部戲嚴肅的議題都變得更通俗,敘事和節(jié)奏也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