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總算看了大林宣彥的遺作《海邊電影院》。這的確是一部“拼盡最后一絲力氣”完成的電影。
看完之后,讀了一篇文章,提到大林宣彥50歲的時候,與80歲的黑澤明之間的一番對談。黑澤明對大林說:“電影無法改變歷史,但可以塑造未來。”
對于一部電影而言,能同時用色彩、拼貼以及戲中戲的方式講述“日本歷史+電影史”,實在可見功力。影片里荒誕、幽默、暴力、性暗示和深情款款并行不悖。
從中國觀眾的視角來看,最大的感觸恐怕不會是宮本武藏或者明治維新中的是是非非,而是這位日本導演對于二戰(zhàn)的反思:服從大于理性,把千萬人的命運,系于幾個人的的身上;而這么做的唯一理由,居然是來自“能否吃飽飯”這么低層次的恐懼。
今晚真的是幸福的一晚了,不僅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電影,還看到最愛的歌手之一高橋幸宏,出電影院還聽到廣播里播放最愛《reality》~ 嚴重懷疑導演就是個“波普控”,各種貼紙一般色彩飽滿的畫面,雖說主題的是“和平、無戰(zhàn)”,但也不乏種種有趣的畫面,感動的、傷感故事的都有,在述說歷史的時候也帶來很多希冀,“活著,就是和最愛的人在一起”“謊言中有真實”“最好的電影就是使人睡著的電影”“電影改變不了未來,但未來可以為電影帶來改變”…… 真的很喜歡很喜歡《海邊的電影院》,不僅是因為有熟臉的演員,喜歡的BGM,還有所有認真的雕琢,印象深刻的場景不僅有廣島演出被迫終止那散落五彩的彈珠,從手繪電影跑出去的人,沖繩老家為了保護妹妹被QJ的小加,還有讓我落淚的那些為了保護鋼琴而圍城一圈女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為了鋼琴哭還是為了同學的犧牲哭了),總之,太多太多喜歡的東西在電影里。 而且座敷童子出場真的太討我喜歡了,雖然土方歲三不是我期待的帥哥,坂本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可金平糖和棒棒糖很甜! 有電影真好~
昨晚回去以后躺床上,想著想著又哭了,不知道為啥想起了這次影展看的第一部默片解說員的最后,那個踟躕等待心上人的姑娘,卻突然上了去京都的火車,開始了屬于自己的新生活。其實兩者毫無關(guān)系,卻不知道為什么聯(lián)想到了一起。大概是因為里面有同樣喜愛映畫的舊時代少女,一個勇敢擁抱新生,一個卻沒法再活一次。不過如果就電影說到電影性,那是基本沒有的。如果都可以用這種類似文章摘抄和紀實重現(xiàn)的方法拼貼電影的話,那頭條新聞當仁不讓是這十幾年來最佳電影。所以更像是類似紀實的反思紀錄片。100多年前人類電影老祖宗《黨同伐異》已經(jīng)討論了一樣的話題,討論人類總是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可悲。戰(zhàn)爭機器不僅吞沒人性、文藝和美,戰(zhàn)爭又赤裸裸實現(xiàn)人類的欲望、展現(xiàn)人性的載體,所以大概是這樣,導演悲哀地預示戰(zhàn)爭是沒可能停止的。
不過我心里卻覺得還是有一點點遺憾的。從戲中對戰(zhàn)爭的回顧史,我覺得最著眼點、反復發(fā)問的還是那個問題: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為什么最后日本會被原爆(√)。因為戲中對戰(zhàn)爭的回憶就回顧到了幕末官軍和擁幕之戰(zhàn)、大政奉還止。而他對二戰(zhàn)的著眼點也主要是太平洋戰(zhàn)場?!笆鞘裁戳顝V島最后被原爆→是什么讓日本被拖入太平洋戰(zhàn)場→是什么讓當時的日本走上軍國主義→是什么讓日本熱衷于窮兵黔武→是什么讓日本相信戰(zhàn)爭發(fā)財” (大概這么歸納總結(jié)一下),所以在戲中有一句臺詞說戊辰會戰(zhàn)是一切的起源,是日本后來走上如此悲哀的道路的原因。那到底還是對自己人殘殺自己人的悲哀。心中隱隱覺得不,不只是這樣,不過當然我也說不出什么所以然。而且說到戊辰會戰(zhàn)也會令人不由想起當時海軍內(nèi)部所謂的“戊辰會戰(zhàn)”,如果當時僅占領(lǐng)東北不擴大戰(zhàn)線沒有對英美作戰(zhàn),是不是就不會有原子彈?總覺得這是弦外之音。
常盤貴子在里面演寶塚歌劇團的男役園井惠子,當時隨著櫻隊移動演出到廣島。她在戲里面說,我以前在舞臺上,只注重怎么獲取觀眾的心,看了丸山定夫老師的表演才知道表演是這樣的,他就是劇中人,劇中人就是他,所以就一直追隨丸山老師了。啊哈哈。
在日本廣島縣尾道市海邊唯一的一家電影院迎來了閉館,在風雨交加的閉館夜,通宵上映著日本戰(zhàn)爭電影特輯,有三位來看電影的青年被突然襲擊影院的閃電所包圍,時空穿越進入了電影里的世界。江戶時代、幕末亂世、戊辰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三人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游覽銀幕中的戰(zhàn)爭電影的世界,隨著戰(zhàn)爭歷史的變遷,電影技術(shù)也從黑白無聲發(fā)展到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舞臺轉(zhuǎn)到了原子彈爆炸前夜的廣島,三位青年能否救下他們遇到的移動劇團,改變命運?
雖然一些女演員和男演員都很有氣質(zhì)很電影臉,雖然服化道還蠻給力,雖然有的畫面真的很奇異夢幻像一幅拼貼畫,不過在看到“吉本”這兩個字時我就感覺有點不妙......
一部戰(zhàn)爭片,用喜劇形式呈現(xiàn)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何況這喜劇還是只有日本人才能get到笑點的。我也看過不少日本綜藝了,我看有些地方是真的只有日本人才能笑起來。而那些極快的鏡頭也讓我想到日本的神經(jīng)質(zhì)超快廣告。
一開始各種墊,后面又花了很大篇幅說廣島這件事,似乎升華了的樣子,可是我覺得,這完全不夠。
五毛特效完全沒關(guān)系,我介意的不是這個。
我想說的是,我們要的不只是軟乎乎的“我們愛和平”,我們還要看到犯錯的一方能夠坦白自己過往的錯誤,真誠的懺悔。
但是這部電影呢?拿“謝謝”笑話配合神他x人猿泰山作輕快插曲,用刺殺人質(zhì)這件事烘托日本這邊還有所謂“我不殺人”的士兵,日本人自己殘害自己人的鏡頭竊以為也是拍得非常隨意,后面整個一個廣島大抒情后,最扯的是還結(jié)婚不結(jié)婚的,不免讓人感到這部片子態(tài)度曖昧。
就像一個心里有鬼的人,你要他坦白,他坦白著坦白著就開始說自己的無辜,令人有些不適。
看過一些日本所謂的反戰(zhàn)片,都有這樣的毛病。也是無奈,這是國民性的問題呢.........
編者按:
2020年4月10日,電影老頑童大林宣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于2016年確診肺癌后仍堅持電影創(chuàng)作。走進大林的光影世界,眼前所見皆是光怪陸離的視覺實驗,看似游戲人間的表皮之下掩藏著大林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照及他對戰(zhàn)爭歷史的質(zhì)問——大林的故鄉(xiāng)尾道市毗鄰二戰(zhàn)中遭遇核爆的廣島市,他就在當?shù)厝藢τ趹?zhàn)爭恐怖的集體記憶中成長起來。大林希望用他最擅長的方式——電影——來戲謔般地重建當年戰(zhàn)火紛飛的歷史場景,好讓生活在現(xiàn)世的年輕人也能目睹戰(zhàn)爭與暴力帶給這個世界、帶給全人類的創(chuàng)傷,并銘記和流傳這一段段同樣是由人類遺留下來的恥辱史。
長久以來,國家意識形態(tài)宣傳經(jīng)各種糖衣加以包裹和美化,通過藝術(shù)手段——比如電影——灌輸?shù)饺罕娚踔潦呛⑼念^腦中,但也有小津安二郎這般遵從自我道德準則的導演,拒絕成為日本的萊尼·雷芬斯塔爾,而是選擇紀錄下普通人在歷經(jīng)二戰(zhàn)后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大林宣彥于是在《海邊電影院》里將電影史與戰(zhàn)爭史合而為一,以代入角色視角的方式帶領(lǐng)觀眾“闖入”戰(zhàn)爭電影中,揭露來自至高無上權(quán)威的脆弱謊言——“人們說這是文明開化,我卻叫它野蠻開發(fā)”——日本詩人中原中也震耳發(fā)聵的反戰(zhàn)宣言始終在大林的遺作中回響。
《海邊電影院》 作者:Deborah Young 來源:The Hollywood Reporter(已獲得編譯授權(quán))
2019年11月,大林宣彥導演作品《海邊電影院》于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舉行世界首映,相比于他的上一部反戰(zhàn)電影《花筐》,《海邊電影院》更為大膽瘋狂,但影片最終的“反戰(zhàn)效果”也更為鏗鏘有力。時年81歲的大林宣彥業(yè)已創(chuàng)作40余部電影作品,他在拍攝制作《海邊電影院》和《花筐》期間就已經(jīng)開始與病魔作斗爭。這兩部作品都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恐怖面貌,以及戰(zhàn)爭如何奪走年輕人的那份純真。在《海邊電影院》中,導演表達了他熱切的渴望:他希望電影能產(chǎn)生足夠的力量去影響人們對于戰(zhàn)爭的看法,并借此改變暴力在歷史進程中的意義。
《海邊電影院》片長足有三小時,豐富多變的鏡頭由攝影師三本木久城拍攝,在剪輯上十分天馬行空,大林對于實驗電影的偏愛在本片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影片在彩色與黑白畫面之間、實景拍攝與CGI之間、老電影質(zhì)感與類型電影之間不斷切換,以此來實現(xiàn)大林理想中令人暈眩的視覺效果。但是,影片角色們帶領(lǐng)觀眾疾速穿梭于歷史的槍林彈雨中,無疑會對來自不同地域的觀眾產(chǎn)生區(qū)別的效果,因為大部分西方觀眾或許會對日本的戊辰戰(zhàn)爭及中國抗日戰(zhàn)爭感到陌生,而這兩部分就已占據(jù)了影片敘事的前一個半小時。
只有當大林(他一手包辦了本片的編劇、導演、制片和剪輯工作)將敘事推進到?jīng)_繩島戰(zhàn)役以及廣島市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時候,人們或許才會被故事所逐漸吸引。而大林在影片的下半部分也選擇放慢腳步,讓角色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從油嘴滑舌的刻板人物成長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認同角色,并對他們產(chǎn)生同理心。
《海邊電影院》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了迷人的港口城市尾道市,也就是導演的出生之地,可見影片突顯了一定的自傳性質(zhì)。市鎮(zhèn)上唯一一家電影院“瀨戶內(nèi)”即將永久停業(yè),上了年紀的放映員以及早已眼盲的影院老板娘決定通宵放映一系列日本戰(zhàn)爭片。正巧“天公作美”,讓尾道市在這個夜晚雷雨交加,其他所有娛樂場所都關(guān)閉了,于是居民們紛紛涌入電影院,影廳里座無虛席。騎自行車前來的女學生希子(吉田玲 飾)在影院里前后幫襯著,她的存在猶如一縷陽光,這也是在致敬大林多部影片中的少女角色(自從《鬼怪屋》開始就有的慣例)。忽然之間,觀眾驚訝地發(fā)現(xiàn)希子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她不知怎么神奇地闖進了一部老音樂劇中,正伴著爵士樂歡快地合唱,還跳著踢踏舞。
三個年輕的朋友也進入了銀幕,他們分別是心底善良并暗戀著希子的毬男(厚木拓郎 飾),志向成為歷史學家的眼鏡男鳳介(細山田隆人 飾),以及梳著背頭、憧憬成為黑幫老大的“小阿飛”茂(細田善彥 飾)。在每一部戰(zhàn)爭片中,他們都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去跟彼此相處。
在眾多重建場景的拼貼中,伴隨著音樂錄影帶式的節(jié)奏,我們看到了手持武器的武士們正與封建幕府作戰(zhàn),而在下一秒鐘,場景又切換到了一群唱著愛國歌曲的軍國主義青年正在慶祝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勝利。1868年,日本內(nèi)戰(zhàn)的戊辰之戰(zhàn)成為了更多戰(zhàn)爭的導火索;不具名的某處,一支由婦女和兒童組成的逃亡小隊被屠殺精光。大林還崇敬地提及了一生熱愛和平并恪守道德準則的弗蘭克·卡普拉與小津安二郎。這些不斷跳躍的影片段落或許是大林刻意營造出來的效果,以此反映出歷史如鬧劇般的紛亂,即使這樣做的后果注定會使得觀眾們的注意力逐漸難以跟上影片節(jié)奏,但這也足以值得讓影迷們挑戰(zhàn)一番。
影片終于在講到二戰(zhàn)中的沖繩島戰(zhàn)役時開始聚焦。大林將場景設置在1925年戰(zhàn)前田園牧歌般的熱帶島嶼上,愛情在這里綻放,緊接著大林就揭開了角色們悲劇的序幕:丈夫受領(lǐng)征兵命令,從此家破人亡,1941年,已經(jīng)被戰(zhàn)爭折磨到麻木無感的他終于回到那個殘敗不堪的家,但家里早已什么人都不剩了。
更為觸動人心的是片尾的長段落,希子以及三位年輕的男主角憑借他們所了解的歷史知識,闖入了1945年8月6日這一天的電影場景中,這也是美國在廣島市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的日子。他們偶遇并加入了一個著名的移動劇團“櫻隊”,演員們雖在爆炸中死去,但他們在生前都竭盡全力改寫自己的命運。而在爆炸的那一刻——根據(jù)幸存者的敘述,先是出現(xiàn)一道令人目眩的閃光,緊接著是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炸轟鳴聲——令人驚悚和恐懼,這絕對是大林所有電影作品中最讓人難忘的瞬間之一。
電影本身虛構(gòu),但能演出真實;歷史真實發(fā)生,但它常常撒謊。觀眾的肉體在故事之外,靈魂投入故事之中,這樣走一遭,不見得能改變世界歷史的未來(實際上就是改變不了,導演在全力喚醒人類但他很清醒,所以最后在不斷輪回暗暗發(fā)笑的歷史幽魂旁邊留下一個落寞到荒涼的彈鋼琴背影),至少該自己清楚烏云的存在。|和阿倫·雷乃一樣,看的第一部大林宣彥就是他的遺作(廣島意外在此成為交匯點和注腳)。不知拍攝其時老爺子是否已冥冥中意識到時日無多,以這樣一部作品作為遺言,令人敬佩。度過開場的適應期后,越看越進入和喜歡并感動。盡管會顯得有些說教,可疾呼總有必要時。戲劇也是槍彈,子彈在彈鋼琴。最后一次放映,最后一部電影,自由奔放任我出入漫游,銀幕太空都是舞臺,訴盡我心。|最愛彈珠傾灑滿地那一幕。
是戰(zhàn)爭史,也是電影史。一部真人版《千年女優(yōu)》。向幾十年如一日的藝術(shù)家、狂熱的迷影分子、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中原中也迷弟以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大林宣彥敬禮。
大林宣彥這個名字不算如雷貫耳,卻是我心中可以排進前五名的日本導演,癡迷那么多年,《海邊電影院》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他的作品,還是遺作。在昆明滴水成冰的寒潮天氣,一邊看一邊心潮澎湃,三小時倏忽而過,燈光亮起意猶未盡。片子幾乎用盡了導演生平絕學,題材沉重悲愴,表達輕盈明快,創(chuàng)意執(zhí)行一流,不愧是60年代成長的先鋒電影人,80歲拍的片子依然敏銳超脫,帶著當下年輕人不一定能玩好的實驗風格,對電影的戀戀情深,對愛與和平的希冀,純潔之情沛然感動;眼見尾道、福山、瀨戶內(nèi)海這些一貫熟悉的外景,以及美少女幽靈,漫畫式特攝效果,五彩斑斕的色彩,夢幻式的旁白,早逝詩人中原中也的詩句,浪漫活潑的少男少女……不愿意電影結(jié)束。尊敬的OB監(jiān)督,你走后人間再也不會有人這樣拍電影了,在天堂請你務必當導演,繼續(xù)拍理想的電影!
總算等到《海邊電影院》——大林宣彥的《千年女優(yōu)》,是戰(zhàn)爭史也是電影史,熟悉且鍾愛的少女亡魂、五毛特效依舊。戰(zhàn)火蹂躪、Noriko悲劇宿命,卻也相信著電影改變世界,而他認為告訴年輕人這些歷史,是他這一代人的責任??上o法聽到大林宣彥親口談這部作品了,電影最後看到大林宣彥獨自彈琴的背影......大林宣彥還想拍下去,人生便已落幕......一起打開這電影藏寶盒吧,ぴかぴか?
3.5 交織電影史與戰(zhàn)爭史,太過直白了,《花筐》里那種纏綿凄切的夢幻氣息幾乎消散殆盡,但廣島一出現(xiàn)你就知道悲劇再也避無可避,失去的還要一次次再失去,任何時空只要戰(zhàn)火在延燒誰都救不了希子。這時方理解選擇中原中也詩句作線索的意義,疑慮暗影中那遍染污濁的憂傷,終究無可奈何地在薄暮中籠上黯淡。
費勁找來的本季電影節(jié)里最無聊的電影,導演遺作,尾道老舊電影院的最后一出……以為是風的電話那種結(jié)合現(xiàn)實的情懷片,結(jié)果,三小時,把歷史,戰(zhàn)爭,名場面這些用簡陋的方法串成大屏幕雜燴,真的啰嗦到失望
看完這部電影,就會知道人為什么要拍電影,為什么要看電影。電影的歷史是20世紀的歷史,是罪孽、創(chuàng)傷與救贖的歷史。大林宣彥用比此前更為瘋魔泛化的蒙太奇,停駐、跳躍、反復回到“pika”,在對刺喉聲、原子彈的亮光聲與電影結(jié)束打板的同一擬聲里揭露國家對群眾的欺騙。如果說此前兩部飽含血淚、有一種“遺作感”,那么這部真正的遺作卻讓人被對電影與未來的希望和感動包裹。電影替我們牢記,觀看使我們行動。
大林像是把自己無數(shù)可能拍成的、不可能拍成的電影點子全部壓縮塞進了這部片中,但這次他選擇以“神秘的老鋼琴師”的角色出鏡,背對著觀眾,只是獨自彈著琴鍵……
最后一次熊熊燃燒,是火,是光,是血,是暉,背對觀眾演奏的老者,在深情的道別,還是難舍的牽掛,一幀幀從不同的過去走來,大林映像逐漸豐滿鮮活,匯成五味紛陳的夕陽下的波濤,黑夜終降臨,彼此各有命中注定的無法逃脫,在電影中再會吧,那里有我們憧憬的理想和新生。
臺詞、歌詞、旁白過飽和般地填滿的三小時,老實講是有些難以下嚥。中間睡著兩次(醒來時看到「會讓人睡著的電影,是部好電影。」這句所以又安心地睡去)電影史、日本史、人類暴行史信手捻來,再以一個千年女優(yōu)的身影貫穿整部,作為生前最後一部片似乎一股腦地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恣意奔馳的程度接近東方高達的等級了(?
大林宣彥的「千年女優(yōu)」與「太空漫游」,輝煌燦爛的天鵝之歌,壯烈契闊的漫長告別。所有標識性的元素皆集結(jié)于此,時刻奔赴巔峰的浪潮幾乎能溺死。以中原中也詩歌為敘事章節(jié)的間隔與總結(jié),充斥無數(shù)迷影梗,以影史流變?yōu)榻?jīng),以日本近現(xiàn)代史為緯,編織出一首凄美泣血的挽歌。仍是反戰(zhàn)主題,仍是年輕人的熱血,仍是刻意的粗糙特效與浮夸的表演方式,掙脫文本與時空的束縛,在電影中體驗生命延長與死亡延宕,體驗愛與死的迷人或殘酷——“電影是最先進的時光機”,穿越幾重光影夢境,自由出入銀幕,跌入共情的黑洞。反反復復的失去,來來回回的重生,聽見了嗎,“我一定要保護你”;月光下的大海,尾道的雨,瀨戶內(nèi)海的細波,少女的哭泣,焚毀的膠片,最后一次放映,再見導演。
Cinéma(s) du histoire
大林宣彥遺作,一部恍若神跡的電影,滾燙熾熱,宏闊瑰麗,傾注了世間所有的愛與死。影片既輕盈詼諧又凝肅悲涼,貫穿的主題是如何逃離野蠻戰(zhàn)爭的殘酷輪回,并藉由電影改變未來。這是極具藝術(shù)家天職責任感的作品,卻不會過于說教——本為間離的風格手法竟讓人漸入佳境,觀影者仿佛也與稀里糊涂跳進戲中戲里的主人公們一道融入銀幕,化為電影的一部分,猶如親臨成為常態(tài)的荒誕,親歷生之歡欣與死之哀懼,最終驚異地體悟到,在宿命的死滅中亦能升騰起超拔的浪漫詩意,于無盡的災難里也可開掘出希望的林中小路??此拼至拥膿赶窈铣膳c不斷變移亂入的人物+場景拼貼,都浸潤著自由之氣息,也是逃逸于沉重時代齒輪與酷烈戰(zhàn)爭機器的起舞姿態(tài)。中原和也的詩作摘句無比動人,也與大海、紅日、黑雨、閃光相契合。多重告別后終迎來[2001]式嬰孩重生。(9.5/10)
帶入的東西太多,看的真心累。真不如千年女優(yōu)干凈利索。
#siff23#我喜歡最終以噴涌濃郁的情緒蓋過理性論證的虛構(gòu),制造真實的戰(zhàn)爭體驗;我喜歡通過穿越影像表里時空,將世間之所有女性的靈魂回歸值得歌頌的少女的身體,如此一種最初的作者性的回歸;我喜歡從故鄉(xiāng)尾道出發(fā),云游他人古里、孜孜不倦地思考著一切日本的時間空間,最終滿載歲月的年輪回歸尾道,如奧德賽一般的創(chuàng)作生涯;我喜歡從漸行漸遠的揮手到背對觀眾的道別,喜歡醉人長夢般的人造風景,喜歡對想象力之能動性無保留的歌頌,喜歡來自坂道上俯瞰的視線,喜歡少女不再是少女那動人心魄又念念不舍的瞬間,喜歡原野、山峰、海灘……這大概就是我喜歡的大林宣彥監(jiān)督了。
如果讓你回到疫情前上海、北京、東京、柏林、紐約、悉尼、布拉格、威尼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電影院,你想對電影院說些什么?我想說:一定有緣再見。
百年電影,千年女優(yōu)。穿越電影的少女,從電影誕生的座敷童女。三個女孩和三個青年穿越電影中的各種日本戰(zhàn)爭史。戰(zhàn)爭的熾烈也催生出女孩和青年的羅曼史,也比如身為觀眾愛上電影的羅曼史與醒悟。拆解愛情、失戀滑倒、戳破了每一故事世界?;蛞浴改悴贿^是我所虛構(gòu)出的」抽離,或比如「電影/謊言都是我體驗的真實」那樣再涉入,或「每段時間、每次認同、每個我愛上的角色,在我心中誕生重生的瞬間」那般突然成為。在他創(chuàng)造的未生未死的世界裡,光與影一瞬輪替,在閃光燈的照見與留存,在一度電光石火相遇,成為記憶吉光片羽coda反覆記號後,那般召喚:在原爆時分那個女孩想知道但從未認識的「戰(zhàn)爭」。膠片燃燒中女孩的臉在呼喚著,原爆中女孩的臉卻瞬間無蹤,是同一件事的鬼魂,在不同維度。電影的魔法正是:一切都是再現(xiàn),也一切都是現(xiàn)在。
看過十幾部反映二戰(zhàn)題材的日本電影,總體來說,日本的所謂“反戰(zhàn)”電影,其實并不是在“反戰(zhàn)”,它們只是在“反戰(zhàn)敗”,潛臺詞都是當初如果沒戰(zhàn)敗就好了。有些在謳歌戰(zhàn)火中的戰(zhàn)友情,兄弟情,基情燃燒。有些在展現(xiàn)日本本土被轟炸后的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有些至今還在為軍國主義者,戰(zhàn)爭狂人們歌功頌德。反映侵略戰(zhàn)爭給被侵略國家?guī)沓林貫碾y的日本電影我一部也沒看到,如果誰看過請推薦一下。
剛開始看感覺吵死了累死了,視覺圖像、視覺文字、旁白、臺詞給的信息量太大了,一走神就已經(jīng)打完一場仗過了三年戰(zhàn)死兩千人??赡軞v史上的戰(zhàn)爭就是這樣,因為它過去了很久,它就有了和電影一樣的觀看方式,要有戲劇性才能留住觀眾。也有了和電影一樣的速度,要快速敘事,要抓住重點播出。
想要萬分珍惜地將它摧毀,就像打散一束冰冷的花般。 反正總是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