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們并不了解香港
陳果的香港視角,一直停留在社會的底層?!断愀壑圃臁?、《香港有個好萊塢》、《榴蓮飄飄》,《人民公廁》,這些影片的風格都趨于一致。
《香港制造》是陳果的代表作,上映于1997年。這個年份來上映,我想是有他的獨特思考的。1997年,我12歲,大陸人民舉國歡慶香港回歸,香港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個迷路的孩子,我們不停地在作文里寫,祖國統(tǒng)一了,殖民消除了,香港人民終于不受英國壓迫了...在這些之后,卻從未想過,香港人民真的歡欣鼓舞地回到中國嗎?
這個小島和大陸早已經分裂成兩種不同的文明。在我們遙想著香港的繁華與時尚之后,并不知曉高樓大廈之下的貧困和落寞,無處不在?!豆呕笞小防铮覀冎豢吹搅撕谏鐣锏泥嵰两『軒?,他們講義氣,不怕死。星爺?shù)碾娪袄铮覀冏x出了香港式的小人物的滑稽、幽默和無厘頭。港劇里的香港,更是簡單粗暴,只有灰姑娘與富豪,無惡不作的壞人和執(zhí)法有力的警察。這些都沒能觸到香港的痛處,因為它們流于表面,更是大多數(shù)內陸人民喜聞樂見的香港的樣子。其實,我們并不了解香港。
我不能說《香港制造》就是一個真正的香港,但他起碼還原了香港在燈紅酒綠的背后,草根一樣的生命,也在掙扎著尋回失去的東西。李燦森所飾的中秋,是香港的一部分,也僅僅是一部分,他沒有被仇敵捅死,卻被現(xiàn)實逼上絕路。他生存的環(huán)境已然注定了他的悲劇。讓人流淚的只是:他泥土一樣的生命中還流動著一點真情,對愛人阿屏,對母親,對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傻子。
他在一個少女的墓前,死得很安詳。沒有死于暴徒的亂刀之下,是陳果的仁慈。在他身上,泛著的人性之光,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他只是一個我們在街頭都不愿多看一眼的古惑仔,即使這樣的人從未和我們的生活有過任何交集,我們被他感動了。
還有,中秋的粵語旁白很好聽。
2 ) 陳果的香港挽歌
陳果一向是香港獨立電影導演的代表之一,他傾向對社會低下層取態(tài),喜歡起用新人或非職業(yè)演員作為電影主角(或重要角色),作品風格寫實又殘酷,令他電影往往都被貼上「邊緣」的標籤。而這「邊緣」化亦體現(xiàn)在陳果電影的角色塑造中,低成本製作的《香港製造》內,故事的幾位主角——中秋、阿萍、阿龍即代表了古惑仔、絕癥少女和智障男等社會邊緣人物。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公共屋邨讓「自強改變命運」的觀念根植於那一代人身上,艱苦的成長環(huán)境反促使他們努力生活和工作,整個社會帶有種無形的向前推動力量;可陳果電影鏡頭下的九十年代屋邨,卻聚居了日夜碌碌無為的失落青年,他們潦倒墮落,前途灰暗,整座屋邨彌漫不安、焦躁,就像即將回歸前香港的一個縮影,很多市民都對前景充滿了焦慮。
然而這電影涉及到的中港關係,卻是以榮少一角帶出。中秋為了救患重病的阿萍,鋌而走險接受榮少交帶的殺人任務,而被殺者,正是一位大陸人。陳果利用快速動鏡等拍攝技巧去記錄殺人這一場戲,第一段是中秋的腦海構想,整個過程順暢利落,可在第二段的實際行動中,中秋卻遇到諸多阻礙,他的膽怯,他逃跑時的跌跌撞撞,反映了中秋內心之混亂與掙扎。導演想利用這段落,暗示回歸(大陸)的美好愿景與真正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香港人要跟大陸(人)的接近也不是想象中的容易和淡定,97前的轉變,移民潮的出現(xiàn),中秋阿媽的離家出走,仿如很多港人對現(xiàn)實的逃離和迴避一樣,因而中秋免不了概嘆:「世事變得太快,當你來不及改變時,這個世界已經完全不同了」。
在《香港製造》中,中秋、阿萍、阿龍三個人物的一起奔跑,令人想到杜魯福的《祖與占》,或是尚盧?高達《不法之徒》(Bande à part)等作品,三個人的位置時常將女主角放在中間,表示中秋、阿龍均為阿萍所引,這段關係設置,既美好又純真,於放蕩、淫亂當便飯吃的「古惑仔」世界裡,顯得特別難得。而除了《祖與占》、《不法之徒》之外,本片也通過主角屋內掛著的海報,向很多電影進行了致敬,中秋殺人前拿著真槍玩弄的一幕,墻上掛著的正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海報。喜歡獨來獨往的中秋(雖有個跟班阿龍),就像Leon的行事作風,從《Le Samoura?》的Jef Costello(阿倫?狄龍飾)到《這個殺手不太冷》的Leon,悲情都是這些獨行俠的宿命,現(xiàn)實折磨著中秋,亦折磨著阿萍、阿龍等邊緣人,於是三人的奔跑,寓意著要逃離,但沒地位沒人理的「廢青們」,你們又能逃到何處去?
因此,死亡可能是這些走投無路的人唯一的解脫途徑,阿珊跳樓的那一段,跟現(xiàn)實亂糟糟的場景相比,是拍得多麼地唯美。還有和合石墳場的畫面,塑造得如大家的避世樂園,三人在墓碑群中奔跑、嬉戲、呼喊,也成為電影裡面不多的表現(xiàn)青春浪漫與歡快的時間。以鬼片起家的陳果,不忘將「靈異」元素也帶入到《香港製造》的故事內,阿珊自殺後總在夜裡糾纏著中秋,仿似是其靈魂不死(活在另一世界);而三位主角在墳場上的青春揮灑,與他們的生命終結在年輕歲月裡,都表明了導演對現(xiàn)實的絕望,以及想幫他們重新建造一個新天地的願望。這絕望、願望,源於回歸的背景,大家感到茫然失措,不知將會走向何方。「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影片之結尾,在埋葬了不知多少年輕生命的墳場內,傳來「香港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員此段字正腔圓的朗讀聲(出自於毛澤東的講話),既是頗有諷刺意味地揭示政權交替的變化與成人世界的虛偽,也在惋惜著這些只剩下一封遺書的青春。
至於由李燦森飾演的中秋,他雖然是反叛、好鬥,但肯講義氣、能幫人出頭,心地總體還是善良的;相反,阿萍的母親,即管整天叫著女兒不要跟中秋這類沒有出息的「頹青」來往,可她自己卻是好賭、勢利,甚至在與醫(yī)生談論那幕反映出她對中秋性命的視若無睹。不過觀眾應能夠體會到這母親口中縱使說著「不」,然而心內清楚女兒所愛是誰,電影在中秋找阿萍的一段中,以她母親對著鏡子擦傷口,與中秋站在鐵閘外的畫面構圖,即點出了兩人隔閡。病態(tài)社會讓中秋變成「遺棄」品,而這角色卻掉轉來暗示著這社會病得有多嚴重,「我本善良」的中秋,最終走上了殺人和自殺的「毀滅之路」,或者真的是社會不斷壓迫下而致的結果。
作為「香港三部曲」開篇的《香港製造》,可以說是陳果導演風格邁向成熟的標誌,他的電影裡會插入稍為荒誕的劇情,但同時又令人產生思考。中秋拿著菜刀想斬老爸但未遂的那場戲,當他到廁所洗臉清醒的時候,卻見到有位學生走進來一樣地拿著刀去斬他老爸,這巧合,形成了「黑色幽默」的前提,但通過「每個人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的旁白,又使觀眾更易瞭解這幕的發(fā)生,是要從個別個案,延伸成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陳果的《香港製造》正是用此草根性的電影語言,向香港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出嚴肅的疑問,它既「下毒」又「解毒」,將主角帶到一個絕境,卻讓他們可在絕境後得到了釋放。
3 ) 這個世界這么大,我們真的not a big deal
今天我在翻我的讀書筆記,翻到前不久所記的關于《奇鳥行狀錄》的摘抄,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我們如此目睹的光景,不過是世界極小極小一部分。我們習慣上認為這便是世界的世界,其實并不是真的。真正的世界位于更深更暗的地方,大部分由水母這樣的生物占領著,我們只是把這點給忘了?!?br> 就是這樣的。我們習慣上以為我們身處的這便是世界的世界,其實幾乎什么都不是。我們習慣上以為很重要的生離死別,很慨然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或者其他,其實也幾乎什么都不是。在以己為中心的空間里,我可能很重要,我的喜怒哀樂存在與離開可能會影響到為數(shù)不少的人,父母親人朋友愛人。
但這也只是存在于我以為這便是世界的世界罷了。
在看完《香港制造》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認為這群年輕人是能或多或少地代表著香港,至少是97那個時期的香港的。中秋,阿屏,阿龍,或者再加上阿珊,他們就是那個時期香港年輕人的縮影。他們無所謂快樂無所謂悲傷,弱智的阿龍可以揀一封跳樓女學生的遺書,中秋可以因為這封遺書每晚夢見阿珊,阿屏可以抱著病態(tài)大聲喊叫,阿珊可以因為一個男老師輕易結束生命。他們在時代改變的進程中迷茫迷失方向,在歷史交接的時刻掉進時間的間隙。當這座城市尚在調整步伐地適應另一個時代和這個世界時,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迷途,尋找出路。
有些事情很戲劇性,戲劇得有點幼稚。當中秋氣憤地拿起一把菜刀沖去找他老爸要砍死他,最后卻沒有下手,而是和老爸的新妻子客套閑聊;當他作為一個古惑仔拿著菜刀砍人,卻意外地看見一個穿著學生裝的男生一樣地,拿著一把菜刀在廁所里砍自己的老爸,然后他停了下來。
我們知道,世界是真的很大。我是special的,但我卻不是unique。中秋終于鼓起的勇氣和那剎那的沖動,以為這是有多困難,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有很多個這樣的自己,少一個不缺,多一個也不嫌。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自己,歐洲有個自己名叫維羅妮卡,日本有個自己名叫NANA,就算只在心內,也有無數(shù)個神探隨時冒出來。
我是special的,但我卻不是unique。
我以為能或多或少地代表著香港,至少是97那個時期的香港的這幾個年輕人,其實幾乎什么也不是。在殺了老大之后,中秋來到了阿珊的墳前。中秋拿著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結束生命。旁邊有幾個小孩,他們興高采烈地觀察著中秋,在笑。
小孩子不懂死亡。但這座城市有太多這樣的人,這個世界有更多。我們對他們來說,幾乎什么都不是。或許能說這是麻木,是冷酷,但更多來說,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所想的那樣重要。
我重要,但只是存在于我以為這便是世界的世界罷了。
中秋說,不是我不想改變,是這個世界改變得太快,快得我來不及改變。
當這座城市尚在調整步伐地適應另一個時代和這個世界時,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迷途,尋不到歸路。
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真的not a big deal。
4 ) 這個世界仍舊不美。
有人說,活著是為了死。
而死是為了什么。
《Made in Hongkong》里說,死是為了永遠年輕。
其實原句不是這么說的,原句說,我女兒16歲,她現(xiàn)在死了,永遠都這么年輕,你就慘了,還要慢慢熬。
把生活一天一天的熬下去,那么還不如死了算了。
有點消極,但是1997年的香港,這個打上“香港制造”的故事,說的就是這么個事實。
這個世界仍舊不美。
不論你心中懷著多么美好的小愿望,但這個冷漠的世界都無法幫你實現(xiàn)。
處在那個年代的青春,是慘烈的,是有代價的,無處安放并且被人唾棄的。
該死的人不死,不想死的卻紛紛死掉。
就像我們經常問自己,做個好人還是壞人。
好人命很苦,壞人卻走四方。
那,做個好人還是壞人。
珊本來可以好好的活。有美滿的家庭。有穩(wěn)定的學業(yè)。有如花朵盛開一樣的年華。
卻選擇跳樓自殺。因為遇到了喜歡的人,但是卻感到不幸。
愛一個人應該是幸福的,卻頻頻有人為這個東西受到傷害。
愛在這個已經不那么美的世界里泛濫開來,有誰還會虔誠的相信。
屏本來可以好好的活。卻因為腎癌而不得不死。
屏幸運的是,在死前的那段日子,碰到了秋。
兩個人從挑逗開始,卻認真的繼續(xù)。
偶爾突然迸出的傻笑,兩個人愛的很辛苦卻很快樂。
就那么短的日子,卻刻骨銘心。
他們站在墓碑上親吻。在藍天下面。他們起舞翩翩。
雖然兩個人都死了,但我覺得已足夠幸福。
兩個人都是死在對方的身邊,而且死去的時候,只有他們倆在,沒有其他人打擾。
龍,是個智障。
他卻在生的日子,受盡了活人的歧視。
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有嘲笑。他被當著眾人的面兒打飛機。他最后死的時候,由于被人近距離開槍而變得血肉模糊。
站在墓碑上的時候,屏掀開碎花的裙子給龍看,龍看見白色的底褲而霎時流出鼻血。然后屏轉過身和秋親吻。我覺得這個畫面很美。三個人都很快樂,很單純的快樂著,沒有血腥沒有暴力也沒有利用的關系。
秋。李燦森演的秋。
他混日子,但他不混自己。
他野蠻,但他很善良。
他泡妞,卻懂得認真去愛。
他殺人,卻只殺壞人。
他偶爾也嘲笑龍,卻在關鍵時刻肯為他出面。
他恨爸爸,恨爸爸包二奶把媽媽拋棄。
他恨媽媽,面對不了就離家出走。
大人都是這樣子,一邊教你,又一邊把你害了。
秋死的時候,很知足。沒有記者沒有警察。而是一群孩子純真的笑容在迎接自己。
這個世界從來不美。
這個世界仍舊不美。
但是再不美的世界,我們身在其中也要學會接受。
因為,我們的生命,仍舊很美。
5 ) 【香港制造】——紀念我那該死的遺精歲月
【香港制造】——紀念我那該死的遺精歲月
那是個動亂的97年
那是個迷惘的97年
那是個低落的97年
香港制造的97年,那是我們迷亂的的青春年鑒,那是我們驕傲的遺精的日子
一個漂亮的女孩,愛上了該死女校的帥哥體育老師,那份痛苦,無法擺脫,于是,縱身一躍,帶上兩份遺書,一份給愛的父母,一份給被愛的老師。
阿龍,那個不知道姓什么的傻子,總是看見美女會流鼻血,總是懦弱地用無力的拳頭表達憤怒,卻不敢打欺負自己的爛仔。撿到了2份遺書,交給了大哥中秋。
那是十年前的那個經常遺精的阿秋啊,也是此時我們的樣子,還是十年后弟妹們的樣子,10年了,我們的美麗的青春10年,我們的殘酷的青春10年,我們只有這10年一期快樂,過期不侯。
阿屏,一個腎病晚期的女孩,總是被母親關在家中,愛上上門討債的混混,快樂到告訴第一次見面的中秋“你可以和我做愛,這是我的第一次?!? 中秋故作老成的說道:“第一次?現(xiàn)在女孩有第一次?”,卻輕輕的拒絕阿屏,就算晚上遺精后偷偷的洗著內褲。
陳果鏡頭下的香港,骯臟,貧窮,混亂,每個大人都在掙扎,卻又習慣于逃避。啊秋母親逃避著痛苦,啊秋父親逃避著責任,啊屏母親逃避著女兒成長的現(xiàn)實,那個中學生的父親逃避著親人。那是一個充滿了霉味的地方,那是個黑社會,商界互相傾軋的地方,那些郁郁的邊緣人群在這個城市里憤怒,但生活一樣如舊下去。
那是我們的青春,那也是我們的青春死亡,所有青春的死亡都是這樣,猛烈的鮮艷,冷酷的清淡,猶如鏡頭中那份 夏日午后的暴虐日光,被曬得慘白的柏油馬路,山頂上狂烈的大風,他們留不住永遠青春的生命,但留下了永遠青春的年紀。
“我女兒16歲,她現(xiàn)在死了,永遠都這么年輕,你就慘了,還要慢慢熬?!卑⑵恋膵寢寣χ星镎f。 “是的,我們永遠都這么年輕”中秋在那份3人一起鑄造的遺書中寫道。
啊珊一開始就死了,從她出現(xiàn),中秋每晚都會夢見女子墜地的血液。從她出現(xiàn),中秋每晚都會遺精。
“無數(shù)架飛機從我夢中飛過 沒詳細數(shù)我打下多少架來 但是每一架都是為你而打的” 。晚上打飛機的我們,猶如那滴著水的掛在陽臺上的白色內褲,象征了青春的鮮嫩與直白。
阿屏,阿龍,中秋,在墓碑上跳躍笑著,呼喊阿珊的名字。阿屏快樂的展示著底褲,阿龍又流鼻血,中秋抱住阿屏的頭,沒心沒肺的笑著,可那是我們獨有的青春,快樂肆意,死亡無懼。
阿屏抱住中秋死去,阿龍死在無良的黑社會老大手中,中秋復仇著,但他成不了天生殺人狂和殺手里昂,他最后躺在阿屏的墓碑旁,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一段毛澤東語錄,出現(xiàn)在普通話學習節(jié)目中,那份飛不走的風箏,靜靜的掛在樹上。
我們的青春,若無法繼續(xù),那么請定格在此刻,定格在我們那該死的唯美的遺精歲月。
(我想說,那也定格在了香港回歸前夕,呵呵,香港人真是壞,這么恐懼回歸。對了,該電影的水果物語是西瓜,哈哈)
感情有點越來越淡漠了,很多電影也不再感慨,甚至為了看而看了,有點老氣橫秋的感覺,我的青春,開始散場了吧。
6 ) 走不進的世界——《香港制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是每個人都不會懂得別人的故事。
看完了《香港制造》,我哭了,為了那些無處可逃的生命,為了這些殘酷的青春。就像阿屏的媽媽對中秋所說:“你可慘了,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庇谑牵星锿V沽?,他不再讓自己的故事繼續(xù)。
他們一起出去時候的陽光是那樣明亮,音樂是那樣歡快,笑容是那樣歡快,可是天總是要黑的,暮色來臨的時候,絕望便開始逐漸如影相隨了。
阿屏問中秋,“怎么她無緣無故要死呢?”真的沒有緣故嗎?也許,僅僅是厭倦了而已。沒有人會放棄一帆風順的未來,但是,更多的卻是掙扎。不去想是不是有一天她會失蹤,想了又能怎么樣?能做些什么?還是到那天再想那天吧,對于中秋而言,他看不到自己的明天。
那墓地的吻,悲傷而凄艷。
死去的少女始終出現(xiàn)在夢里,無言的,卻又是在召喚,有如天上的圣靈,不停地訴說著這個世界的灰暗,這個骯臟的城市,除了給人們寂寞與無助外,還有什么呢。
走在歲月的盡頭,看到的,依然是空白。
中秋,其實很善良。道上混,同樣還有感覺,還有愛。畢竟,青春有過美麗。只是,當電梯門關了又合,他和她擦肩而過之時,一切便已注定無法從頭。
天生殺人狂和殺手里昂的面孔在金屬般的音樂間閃現(xiàn),黑暗的身影在同樣是黑暗的房間中舞動,女孩的笑容偶爾浮出,門外的滿身鮮血的可憐
人在呼救,明天的明天的明天,又能是怎樣?永遠沒有答案。生活就像這狂躁的影子,雜亂無章。
殺人的人和被殺的人同時逃開,中秋眼睛中的茫然與恐懼讓人難過,面對世界,我們都無能為力,只有哭泣和逃離。
天臺上臨死的白衣少女,淋漓遍地的鮮血,預示著青春的最終幻滅,父親的遺棄,母親的出走,孤苦伶仃,除了愛自己與愛所愛的人,手中已是空空如也,可是,連愛,都已經成了奢侈品,被生活拋棄。
看著病床上的中秋,阿屏笑的那么開心,卻也那么苦楚,生命即將終結,讓一切都變的枯澀,可憐的阿龍慘死在街頭,沒有了中秋的愛護,他尚且不如一只螞蟻。阿屏死了,玫瑰又能寄托什么?年輕的時候死了,永遠是那么年輕,當電視機墜落粉碎的時候,相信中秋的內心也已經支離破碎。
什么時候殺人可以不用償命?
戰(zhàn)爭的時候吧。
既然是一個貌似歌舞升平的年代,那么,就只能用死亡來換取死亡。
慘綠的中秋帶著槍走在歸去的路上,慘藍的少年們踩著滑板游蕩在街頭,分食著白癡身上的白粉,這世界,沒有公平可言。
小孩子是最純潔的,但是這純潔卻總是被殺害,當走投無路的時候,死也就不需要勇氣了。
家里還有什么呢,除了阿珊的靈魂,沒有父母的疼愛。沒有溫暖的保護,什么都沒有了,可這是他的家,永遠是,只是世事變的太快,當自己沒來得及改變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已經不同了。所以,在絕望面前,死亡的確是微不足道。
殺過人后的中秋回頭那一笑,是那么讓我心痛,生命沒有第二次,有嗎?中秋,我哭了,為了你那最后的笑容。
槍聲,血書,那么藍的天,那漂浮的風箏,那高聳的十字架……屬于他們的青春,是那樣殘酷,永遠的愛,只能存在死亡中。
或許,還會有人想起他們,尋找他們,可是,在歲月的碎片中,在幻滅的時間里,還能剩下什么?
世界,其實不是他們的。
是陳果電影,也是李燦森電影,賽亞人發(fā)型和小蠻腰特寫比臉還多。這個被家人放棄和時代遺忘的古惑仔,用吊兒郎當?shù)钠硌谏w內心空虛、畏懼和自卑,但至少還保留著對世界最后的善意,用僅有的蠻力來保護所關愛的人。香港回歸本與他無關,但作為時代背景毫無疑問加劇了個體的無力感。到最后還是在說孤獨
從沒見過你,我卻在夢里為你打落無數(shù)架飛機。不曾吻過她,她卻在死前和我緊緊擁抱在一起。我們在墳墓里奔跑,大聲喊出陌生人的名字,不想聽大人講道理。我們在天臺上跌落,手里握著最真摯的話語,不想被世界所忘記。這是陳果眼中的青春殘酷物語,少男少女們還來不及去改變,就已經死在九七年的朝陽里。
當你來不及改變的時候,這個世界已經全不同了。
我的每一個飛機都是為你打的。
自此對香港電影改觀。陳果的鏡頭下,一切戲劇化變淡。而殘酷又真實的少年人生,才是最真實的一幕戲劇。還記得欄桿外的凝望,遠遠冷靜看著同齡人該有的生活。山坡上在夕照里散發(fā)鎮(zhèn)定冷光的墓碑以及毛主席淳淳教誨。當然,也很作。一時竟然咧嘴笑出聲來。
窒息,影片中連續(xù)的變速鏡頭實在看得壓抑難受。生存不容易,閑隙中的歡笑也不過是一次次的殘喘。當走投無路的時候,或許自殺不再需要勇氣,不過總有一條出路,一條自己想要走的路,即便這條路是在和諧社會的反面。我們的青春僅僅只是需要愛,一份關愛、一份愛情,只是為什么這份愛如此的艱辛。
我想標記「犯罪」或者「暴力」但又說不清楚哪兒犯罪了,怎么就暴力了?可是真的好暴力啊我覺得。還有,到底怎么「文藝」了?我也想標記「文藝」。我想這大概就是青春。“年輕時死去,便永遠年輕?!边@句放在這個故事里真的太凄涼。林夕后來寫《小聰明》沒準兒就是因為看過這個電影吧
獨絕到極致的殘酷青春片。1.鏡語與影調粗糲、癲狂、生猛,故事和人物又縈繞著陰郁、自毀及死亡。時而插入的手持、慢鏡、猝然定格、傾斜構圖、凌厲蒙太奇與各色濾鏡,盈溢出濃烈的新浪潮氣息。2.聚焦邊緣人群的青春,有巖井俊二之味,亦有愛與死、絕望與贖救的矛盾并置,一如自殺&十字架、尸身下的鮮血&精液與飛機之夢,還有站在墓碑上的呼喚、擁抱和接吻。3.不少隔著門窗柵欄的囚獄式構圖,壓抑逼仄;大量后拉鏡頭+結尾的后退逆行(瀕死體驗或游魂視點),彰顯出墮退與過去不可撤銷之感。4.握槍搖滾狂舞似[出租車司機]變奏,救不了門外人則凸顯癲狂自傲與盲目無力的反諷。5.重復敘事+錯亂交剪的殺人嘗試。6.搓洗晾掛凍冰箱的內褲。7.這個世界太不公平,應該死的沒有死,不應該死的都死了。| 我們這么年青就死,所以我們永遠都這么年青。(9.5/10)
香港最好的青春片
難道只有讓生命定格于最美的時刻,才能使青春免于庸常的浮世侵蝕?其實隨波逐流墜入泥淖不是唯一終點,也可以自成器局游弋于潛規(guī)暗涌之上。參悟機緣隱現(xiàn)于電光石火之際,只是有人未待觸及便已奮然撲火?!?】
雖然我同意是部好片子,但說實話看后很難讓人愉快,現(xiàn)實的殘酷讓人無語。
片子的意境從中秋殺人失敗后像烏云一般彌散開來,隧道里的嘔吐,是過度緊張后膽怯的嘲弄,年少時的桀驁伴著胃酸一起吐了出來。中秋的悲劇是無數(shù)少年跨越成年時必經的悲劇原型,自己低估了世界,少年的英雄情結胎死腹中,最后只好以殺戮或自殺保住內心最純潔的東西。一封遺書,三人落筆,是三個陽光少年對人生無奈的同病相憐,是青春未遂后的以死相見。你們找的許寶珊終于找到了。
被人拿來當槍使的少年,最終變成了一把不受控制的槍,殺人的時候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也帶著對社會的不解。
我們這么年輕就死了,所以我們永遠年輕。青春的荒涼與慘綠。黑老大的覆call暗號:普天同慶迎97——如今的陳果是再也拍不出這樣黑色的電影了。
李燦森的腰真好看
回歸三部曲之一,陳果的世紀末大爆發(fā)肇始。海報上赫然寫著“新人類 新世紀 電影第一號”,那時的他有這樣的豪氣。回歸二十年后,似乎港人的所有焦慮都能在這里找到源頭。那么虛無的青春,絕望的人生,混沌的世界。他們沒有成為可恥的大人,他們死在一九九七年。他們對死亡沒有思考,卻永遠擁有了它。
8/10。刺殺未遂那段很有意思:前一組鏡頭傳來槍聲,中秋順手把槍丟進垃圾筒,后面又顯示他打翻了垃圾筒,膽怯逃走,一前一后交代的信息互相沖突。陳果的空間意象太成熟,公屋的陰暗壓迫、廁所的砍手、墳場的快樂隱藏著危機。青春就像一場用憤怒宣泄自己的破碎和傷的表演,不是驚天動地,而是沒人關心。
若干年后[烈日當空]、[觀音山]皆有此片影子?!?7大限”莫過這部直接。青春的疼痛,此片不亞于[莉莉周]。非常風格化,剪輯也很有特點,腎病略狗血。此外就是太糙,尤其聲音。
“因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手里都攥著槍,只有你手里端著涼爽的西瓜”
香港三部曲之一。中秋大概是港片里最心軟善良的古惑仔形象了。97事件在港式青春中的意義值得反復回味。青春不是生不如死,而是你看著這個世界,覺得該死的人活著,該活的人卻死了,于是忽然有一天輪到你了,便那樣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