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本質(zhì)是關(guān)于人性。即使在觀看前通過劇透我有各種對故事的預測,但看完開場我還是要承認我高估自己了。
伯格曼底色太冷以至于只有哈內(nèi)克可以與之一決高下。但底色冷片子卻不高冷,婚姻生活直接粗暴充斥著暴力與色情,作為一部也憑對話構(gòu)建起來的片子,談話的尺度甚至讓成年人都感到震悚,伯格曼可不留情面,撕掉痂看下面的傷痕是他熱衷于做的事。
第一幕到最后就足以讓沉迷于虛假和平的觀眾崩潰了。至此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李安師從伯格曼,而伯格曼在對情緒的把控上有過之無不及??捶蚱薅朔磻拖裨诳醇o錄片,那甚至不是個劇本,二人反應就是生活本身了。我們對婚姻作為一種意象的構(gòu)建有一部分是來源于外人對我們婚姻的臆斷,而跨過那個臆斷的坦誠就涉及到分寸問題了。坦誠,越坦誠越陌生。越想逾越分寸突破某種障礙越顯得不合時宜。畢比安德森和丈夫那段我看了他們的表情好幾遍才慢慢察覺出了微妙感,一句顧左右而言他的玩笑話就可以摧枯拉朽,瞬間粉碎所有偽裝,這是婚姻的脆弱所在。但劍拔弩張時又可以鎮(zhèn)定自若的懷舊,這是婚姻的強大所在?;橐鍪求a臟與體面的結(jié)合,是自我和利他的抵抗,無時無刻都有兩方勢力在抗爭在權(quán)衡,是拉鋸戰(zhàn),但又因為打太極踢皮球,道德懶散與自我安慰這些順應人性的東西,所以又變得強大以至于堅不可摧。
我們不看婚姻生活會覺得,只是婚姻而已,我受得了。受得了和掉層皮是兩個概念,那些在婚姻中堅持的人沒死也會脫層皮,只有當事人才懂那種崩潰感。伯格曼選的幾幕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在于給了演員一個在灰色地帶可以坦誠表達自己的場合,讓整個灰色地帶又向黑白那么靠近了一點。占有欲是什么?性欲是什么?性欲為什么和靈魂是相悖的?為什么我無法對愛人百分之百坦誠?為什么我可以和一個人百分之百坦誠就無法與之做愛?為什么我們可以不停說服自己在婚姻里得到自己其實不想要的東西?為什么甜蜜是新一輪厭倦的開始?為什么我們會有對一個人有最真切的愛意與恨意?我們能接受得了這些作為婚姻關(guān)系的副作用嘛?或者他們才是婚姻關(guān)系的主旋律?我們?nèi)绾卧诨橐鲋袑谷诵砸赃_到自我認同?我們?yōu)槭裁礋o法自控犧牲而自我感動自我催眠?
女主并不是當今社會待見的那類女人,她并不是什么女權(quán)主義者,她溫順的讓人心疼,但她好像又懂愛的真諦一樣。她在犧牲,她在努力,她會低到塵埃,但她又不愿意放棄溫存來維持自尊。1970s沒有感情雞湯沒有感情博主沒有一堆教程,維系二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純粹的表達和本能。第三幕是女主的自我覺醒,雖然此刻她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大概在事情發(fā)生之前沒有人會意識到事情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本能反應與隱藏自控會告訴我們潛意識的真實想法。女主一向完美自控,男主更因為她的完美自控甘愿陪她演這場只有二人冷靜狂歡的對手戲。戲可以一直演下去,可crush不能。心動就是心動了,未知因素x出現(xiàn),一切虛假和平都被打亂了?;橐鲆馕吨€(wěn)定嘛?女人為什么會崩潰?在女人那里的突發(fā)奇想是男人那里的積怨已深,原來人可以藏自己一輩子,即使是枕邊人也改變不了什么。婚姻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愛情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甜蜜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厭倦也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我們?yōu)槭裁匆獨埲痰貙Υ舜?,我們?yōu)槭裁匆鹈鄣貙Υ舜?,我們?yōu)槭裁匆直┑貙Υ舜耍覀優(yōu)槭裁匆獪厝岬膶Υ舜??情緒是從何而來的?是來源于日常還是義務,是來源于驚喜還是催眠?是來源于信仰還是現(xiàn)實?是來源于他人還是自我?
故事又很簡單,愛了,不愛了,恨了,介于愛與不愛之間,又愛了。愛情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婚姻可作為愛情最好的容器嘛?如果不是最好的那最好的是什么?愛情就因為太虛無飄渺,每個人都不斷求證和自證來尋找愛情的痕跡,“你愛我嘛?我覺得你愛過我。“
婚姻生活沒什么不好接受的,婚姻和人類任何一種需要一張紙在作為意義載體或一般等價物的關(guān)系一樣都沒什么不好接受的。我們只是喜歡假的東西,因為他們安全;我們只是不把事情放到臺面上來講,因為那樣不體面。體面是人類文明的副產(chǎn)物,我們甚至界定不了它的好壞,我們又想坐享其成又想免受其擾,我們想要的太多能給的太少,因為人是脆弱的動物甚至連性別在這件事上也變得不那么重要。我們會不會懷念那個時候,沒有文明,我們就把彼此按在地上搞一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生趣沒有煩惱。接受了痛苦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就接受了婚姻,接受了關(guān)系,也接受了自己。瑞典人看完這部無愛的婚姻電影選擇離婚,但離婚后如果你接受不了你作為你,那你還是接受不了你作為你
回到主題,伯格曼一部婚姻生活幾乎養(yǎng)育了所有婚姻題材的電影,在這一部圣經(jīng)后,以后的每一部都是從中抽取片段將之放大而已。“45年“,”流放歲月“, 終究到最后婚姻不僅僅只是個忠誠甚至道德問題,而更是我們能不能接受人性中的黑洞,能不能接受自己以為自己沒有的情緒,如何處理意外以及一系列的問題。維系婚姻的人強大之處并不僅僅在于有個信仰之類的主心骨來指導一切,而是他們在自己不知道未來的情況下,把自己在自我意識中毫無保留的交給另一個人。即使無保留意味著傷害,暴力,操縱和失去自我?;橐鰪姶蟮牡胤?,是探究和一個永遠不會百分百信任或理解的人之間深刻的紐帶,是容錯和容許可能性的存在,是接受違背人性的重心轉(zhuǎn)移:從此我不再是第一,但家是,婚姻是,為了這些即使只是表面上體面的東西我愿意付出一切。我不再是我,但我又是新的我。
前段時間選題會上大家聊離婚這個話題,一位同學提到一部聲稱曾經(jīng)撼動過瑞典離婚率的電視?。骸痘橐錾睢?。
這部劇由瑞典現(xiàn)代電影“教父”英格瑪·伯格曼導演,1973年搬上熒屏,引發(fā)了廣泛的社會討論。據(jù)說,在播出后的 1974 年,瑞典的離婚率上升了 50% 。
其中倒數(shù)第二集《文盲》,吸引了最多的觀眾,據(jù)統(tǒng)計有350萬瑞典人觀看,幾乎占人口的一半。據(jù)瑞典導演工作專家斯蒂恩回憶,當時是周三晚上,街道上空無一人,因為每個人都在家看《婚姻生活》。
(把離婚率上升完全歸因于這部劇可能有失準確,因為也就是在 1974 年,瑞典的離婚相關(guān)法律發(fā)生了變化:之前申請離婚前必須接受婚姻咨詢,并有一年冷靜期,但 1974 年就不用了。但它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這部劇究竟講了什么?牽動了人們在婚姻中的哪根敏感神經(jīng)?
帶著疑問我看完了這部劇,發(fā)現(xiàn)里面呈現(xiàn)的一些心理議題并沒有局限于婚姻。只要你曾經(jīng)或正在為一些關(guān)系問題感到困惑,為繼續(xù)還是離開、開始還是結(jié)束猶豫不決,可能都會在這部劇里得到一些啟發(fā)。
吸引了最多觀眾的倒數(shù)第二集,講的正是婚姻中最戲劇化的場景:離婚。
男女主曾經(jīng)是別人眼中的完美夫妻(尤其諷刺的是,丈夫約翰是心理學家,妻子瑪麗安是離婚律師),理想的工作,兩個可愛的女兒,體面的生活。
丈夫的出軌打破了這種表面的平靜:他跟瑪麗安坦誠了自己有個叫寶拉的情人,講自己對婚姻的長期不滿,說自己想要離開。
瑪麗安曾經(jīng)深陷在“妻子”“母親”的角色中,覺得婚姻是自己存在的最大價值。在苦苦哀求丈夫回來而不得之后,被迫獨立的她獲得了自我的覺醒,也有了個新情人。
而就在這時,丈夫在跟情人的關(guān)系中再一次體驗到了強烈的孤獨感,而且感覺寶拉在外面也有情人——全劇在倒數(shù)第二集,瑪麗安帶著離婚協(xié)議去約翰的辦公室時,到達了高潮。
劇情呈現(xiàn)了很多會出現(xiàn)在離婚過程中的現(xiàn)實問題,比如:談錢。
聊財產(chǎn)分配具體到一只鐘:
瑪麗安要求約翰給孩子付牙醫(yī)和夏令營費,約翰被費用驚呆了:我沒錢。
親密關(guān)系走到這個節(jié)點,身處其中的兩個人可能會經(jīng)歷的各種復雜微妙的情緒:
有依戀和同情:
內(nèi)疚感:
還有傷害帶來的恨意和指責:
更微妙的是,兩方對于“離不離”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
從前想要挽回的妻子,從被迫的獨立中發(fā)現(xiàn)生活還有很多新可能,現(xiàn)在很希望分開,甚至還挺高興。
而從前急于脫離這段關(guān)系的丈夫,經(jīng)歷了感情和事業(yè)的挫折,現(xiàn)在不想離了。但又不好明說,找了各種借口不簽字。
看到這兒真是覺得特別真實,想起德國家庭治療師西蒙在《循環(huán)提問》這本書里講到的一個案例:
一對夫婦因為妻子的抑郁來咨詢,咨詢師發(fā)現(xiàn),他們對妻子是不是“有病”這件事有很大分歧:
丈夫希望妻子“有病”,因為有病就意味著可以治療,他的婚姻就有希望了。
但妻子覺得,自己的抑郁不是因為“有病”,而是因為婚姻有了問題——而如果丈夫承認這一點,他就必須要面對“我可能會失去這段關(guān)系”的現(xiàn)實。
但身處其中的兩個人(尤其是丈夫),很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像極了在關(guān)系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我們。
怪不得約翰跟瑪麗安說:在感情方面,我們都是文盲。
也許是因為人們在劇中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情緒和處境,這部劇播出過程一直伴隨著觀眾熱烈的討論。
大量觀眾在看劇之后涌向瑞士婚姻指導服務,斯德哥爾摩婚姻指導服務處的電話數(shù)量大幅增加,等待名單從三周增加到了三個月。
還有很多人給導演伯格曼本人打電話咨詢情感問題,讓他不得不刪除了自己在公共通訊錄上的電話。
為了配合最后一集,影響力很大的瑞典《晚報》讓讀者寫信來討論約翰和瑪麗安是應該繼續(xù)離婚還是嘗試和解。
觀點分成典型兩派:
68歲的寡婦莉莉·威格姆認為,他們應該離婚,因為他們都有不忠的行為,最后還發(fā)生了肢體沖突。
14歲的女學生巴布羅·古斯塔夫松則認為他們應該呆在一起,因為他們真的太搭了。
最有創(chuàng)意的建議來自28歲的機械師伯特·斯文森:
“約翰應該回到他的愛人身邊,而瑪麗安應該回到她的愛人身邊。這樣他們就可以盡情享受群體性行為了。”
這就讓我忍不住想聊聊:如果是一個心理咨詢師,他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其實,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說,“離婚還是和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那個問題,而都是解決婚姻困境的一種方式。
一方面,咨詢師不能幫助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另一方面,即使已經(jīng)做出了離開或和好的決定,也不一定就能解決婚姻的困境。
就像《婚姻生活》里的男女主,在最后一集,兩個人在離婚后各自建立了新家庭,但在新的關(guān)系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問題、沖突和失望。
既然離婚或和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那更重要的問題是什么呢?
美國家庭治療師卡爾·惠特克在《熱鍋中的家庭》一書中給出的答案是:獨立。
他說,當一對夫妻來找他們咨詢,“分或合”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咨詢目標,因為這兩個目標,都可能有偏袒夫妻一方的風險:
?如果目標是“重建婚姻”,那就違背了想迫切結(jié)束關(guān)系那方的意愿,比如劇中的瑪麗安。
?而如果目標是“協(xié)助離婚”,又背叛了很想抓住這段關(guān)系的另一方,比如找各種借口拖延簽字的約翰。
為了跳出這個兩難陷阱,咨詢師要給出一個新的咨詢目標,他會對來訪的夫妻說:
“讓我協(xié)助你們獨立。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后,再決定如何安排婚姻?!?/span>
要搞清楚這里的獨立指什么,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關(guān)系中的不獨立。
很多人的親密關(guān)系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幼年經(jīng)歷帶來的一些防御機制,如果他們自己對它們沒有覺察,就很容易造成對立和誤解。
舉個例子,假設(shè)丈夫?qū)鲆暫苊舾?,所以?jīng)常抱怨妻子不關(guān)心自己,妻子又特別擔心被控制,所以一聽到抱怨就想跑——當他們不理解自己的情緒時,溝通是會非常困難的。
關(guān)系里會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如果他/她不是這樣就好了。我之所以這么痛苦,都是因為他/她。 當一方把痛苦的責任放在對方身上,就不用去處理讓自己覺得很困難的議題了——這會阻礙人對自己的了解和真正的成長。
所以,這里的獨立其實意味著:
通過關(guān)系中暴露出的問題,看到婚姻跟自己原生家庭的關(guān)系,解決正在影響自己的議題,對自己和對方有更溫暖的洞察。
當一個人真正開始了解自己,關(guān)心自己,能夠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他/她就能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決定。
而如果關(guān)系中的兩方實現(xiàn)了這樣的成長,最后不管是分開還是和好,其實都是一種“好結(jié)局”。因為經(jīng)歷了這么一遭,兩個人都擁有了“讓自己擁有更好關(guān)系”的能力。
寫到這我忍不住想說,我們周圍的一些聲音,總是讓我們覺得,一些狀態(tài)是比另一些狀態(tài)更好的:
比如戀愛比單身好(或者相反),結(jié)婚比離婚好(或者相反)。
但在自我成長面前,這些其實都沒那么重要——當一個人想要讓自己過得好,不管是單身、戀愛、已婚、離婚,都不會阻礙你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參考文獻 ————————
【美】奧古斯都·納皮爾、卡爾·惠特克著,《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后的心理真相》,2020年5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德】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爾·萊西-西蒙著,《循環(huán)提問:系統(tǒng)式治療案例教程》,2013年8月,商務印書館
作者:李歪歪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unsplash
「簡單森林」可以與你一起探索關(guān)系中的問題,幫助你們了解自身和彼此, 無論要繼續(xù)一起走下去,還是就此別過,希望你都有“為自己做決定”的勇氣。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一張300元的線下心理評估券, 如果有需要,請記得使用它,我們會一直陪伴你。 戳?? 立即預約簡單評估森林線下心理
看完《婚姻場景》幾天後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忽然發(fā)現(xiàn):我一直以為「相擁而眠」是一種浪漫的狀態(tài),是一種兩人在身心靈的完全交流互通之下,所能達到最完美關(guān)係的體現(xiàn)。然而事實上,當兩個人真正躺在床上,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近對方,這種狀態(tài)反而比什麼都令人感受到兩人間的阻礙、錯開與不同步這回事。當兩人相擁的時候,會比平時更清楚地察覺到:那多餘的手、多餘的骨頭,是如何橫亙在兩人之間,使兩具軀體不可能緊緊貼合。就算勉強做到了,也只能維持片刻,時間稍長,手臂或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開始感到痠麻、疲倦,甚至疼痛。身體開始渴望回到獨自一人時的狀態(tài),並驚覺原本的姿態(tài)是多麼毫無負擔、自主且完整。
在經(jīng)過秘密而掙扎的一番內(nèi)心煎熬之後,某一方終於下了決定,他輕輕掙脫了這個姿態(tài),從對方的身體上抽開,而如果另一方也早已在等待這一刻,便會默契十足的配合,兩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領(lǐng)地,回到原本獨自睡眠時的完整姿態(tài)。而即便兩人還是繼續(xù)堅持相擁下去,無可避免的是,總有一方會先行睡著,他拋下了另一方,獨自往另一個只屬於他的世界游離而去。醒著的那一方,從對方逐漸趨於悠長安逸的呼吸中也能察覺到這一點:現(xiàn)在只剩下他自己了,只剩下他自己孤獨地與自己清醒的意識為伴,在這個狀態(tài)下不會有言語的交流,也不會有身體的交流。有點諷刺的是,此時唯一要讓對方再次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方法,可能反而是——抽身離開。
《婚姻場景》就如同柏格曼的其他許多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人在一種彼此錯開的狀態(tài)下,卻又宛如被宿命綑綁般緊緊交織、無法分離,因而產(chǎn)生的種種張力。然而比較特別的是,較之一般長度的電影,《婚姻場景》的電視劇版本,由於分成了六個獨立的影集,總共長達五個小時的尺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足以細緻描繪出這些張力,以及兩名主角之間變化的種種因素。柏格曼給予六集的標題分別如下:
一、天真與驚惶
二、眼不見為淨的藝術(shù)
三、寶拉
四、淚谷深深
五、感情盲
六、在世界角落的夜半小屋
在顯然只能是過於簡略地討論這六部影集的內(nèi)容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對夫妻——約翰與瑪麗安看起。他們可說是這段婚姻中唯二的兩個角色,雙方的父母、孩子,甚至外遇對象,儘管也有推動劇情的作用,但都明顯地被弱化或消失掉了。換言之,這一幕幕「婚姻場景」,其實便是這兩人的共同生活。
柏格曼為這兩人所設(shè)定的角色背景頗有意思:約翰是一名心理學副教授,瑪麗安則是專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師,尤其擅長處理離婚官司。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組合更適合面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難題,以及情緒的種種衝突危機了。但有時,恰恰是在親身經(jīng)歷某些問題前就率先預設(shè)或假想了問題的存在,這種條件反而更加令人深陷於問題之中,而這正是在稍後的劇情中所呈現(xiàn)的。
在這個故事裡,約翰與瑪麗安各自有一套自己所信仰的原則。約翰所相信的,或可說是一種崩壞的必然,他帶有一種犬儒式的思考傾向,認為他目前所享有的一切生活,是由某些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所撐持的,是一種幻象。懷抱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儘管在最平靜無波的時候,他也時時感受到那即將到來的危機。
延續(xù)這樣的思考方式,面對危機,他也並不寄望藉由一種抽象的、朦朧不明的情感力量去對抗它,因為這股力量甚至比起危機本身更不穩(wěn)定、更難以控制。對他而言,維持生活的方式,即是儘量小心地避開這些晦澀、朦朧的謎。當他人表現(xiàn)出難以理喻的情感時,他便將其斥為無意義的。他企圖用一種嘲諷的、帶有距離的態(tài)度去看待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的內(nèi)在狀態(tài),但事實上這往往是一種粉飾、逃避面對真實問題的態(tài)度。當種種衝突出現(xiàn)時,他看似寬容、配合、總是讓步,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真誠理解,或某種個人原則的實踐,而僅僅是因為他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追求或擁護的。
這一點尤其清楚地體現(xiàn)在第一集中,瑪麗安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時與約翰的對話。一開始,瑪麗安企圖詢問約翰的看法,想知道他是想要或不想要生下孩子,然而對於瑪麗安的猶疑、不安與種種考慮,約翰則擺出一副貌似理性的姿態(tài),告訴她「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斥責瑪麗安「太過情緒化」。甚至在最後,柏格曼拍攝瑪麗安轉(zhuǎn)過頭來,以無比嚴肅的神情再次剖白自己的內(nèi)心所想,但畫面上背對著觀眾、看不見表情的約翰,依然冷漠地說:這「沒有一個字是有意義的」。最終瑪麗安只得放棄使約翰理解自己的嘗試,轉(zhuǎn)而只討論這件事情的表面決定,她低垂了臉,終於「清楚」說出了她想要什麼:「我們就不能生下這個孩子,然後開開心心的嗎?」而鬆了一口氣的約翰則疲倦地、但不無解脫地回應:「我已經(jīng)說過這是件好事。」這場對話的最後,事情貌似「解決」了。但真正重要的、原本因為這次事件而驚鴻一瞥的真實深淵,在這種看似彼此諒解,實則相互遠離的拉扯下,變得更為巨大。因此,第一集結(jié)束在瑪麗安終究選擇了墮胎,或許也並不令人意外。
而瑪麗安呢?與約翰相比, 她在很多方面更像個樂觀的行動主義者。對她而言,採取行動幾乎總是先於思考,或者說,她思考只是為了採取行動。她深信一切事情都有解法,錯誤必然可以改善,但事實上她卻缺乏真正承擔對方的能力。因此,她雖然感受到婚姻存在問題,感受到的卻僅是在她自己的思考範圍內(nèi),認為可以去改變的事情。對於約翰所在意的,諸如對兩人性生活的不滿,以及底下可能潛藏的更多問題,瑪麗安則聲稱自己已經(jīng)盡力,用這樣的藉口去逃脫理解或嘗試的努力。也因此,她對約翰的外遇事件毫無所覺,因為她陷在自己所理解與安排的世界裡,她努力打點生活、安排瑣事,她也提議過出遊,想挽回感情。但這一切註定無法成功,因為她企圖以一人之力決定兩人的共同生活,且這個共同生活實際上只存在她自己虛假的(「紙糊的」)投射身影。
諷刺的是,在早先所表現(xiàn)的形象上,瑪麗安卻是「坦誠相對」與「共同語言」的擁護者,她為自己打造一副開放的、傾聽的面具,將要求坦誠、言語交流(所謂的「共同語言」)視為承擔對方的替代品。但這樣的承擔終歸只是自欺欺人。當外遇事件爆發(fā),在約翰終於坦白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種種負面看法時,她崩潰的要約翰「別說」、要他「騙我」,這一幕無情地揭示了這種姿態(tài)的空虛;同時,在約翰離開鄉(xiāng)間別墅前往巴黎之後,瑪麗安更發(fā)現(xiàn)這件事在朋友圈中早已人盡皆知,只有自己被蒙在鼓裡,這一切儼然與她沈醉其中的幻想成為諷刺的對比。
有意思的是,瑪麗安的這種特質(zhì)儘管在這段婚姻中帶來難堪的失敗,在她被拋棄、重新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之後,反倒似乎為她帶來了頗為顯著的力量與成長。在第四集中,我們看見她一反第三集結(jié)尾的頹喪,以華麗動人之姿,氣派雍容地安坐於不再有約翰的家中。她霸佔了約翰原本工作的書桌,這使我們想起她也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著自己的經(jīng)濟與專業(yè)能力;她將雙人床換成了單人床,只在新情人家中與其幽會,這似乎暗示了她決定不再軟弱、不再容許外人輕易入侵自己領(lǐng)域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
同時,在已經(jīng)不再需要顧忌約翰的反對或否定之下,她重新回頭審視這段關(guān)係,仔細爬梳並分析種種問題。第四集中安排了一幕瑪麗安唸誦筆記的橋段,這段告白頗具女性主義色彩(雖然柏格曼本人對女性主義或婦女運動的態(tài)度並不是那麼容易界定),她將錯誤歸咎於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迎合,乃至失去了夢想、行動與表達的能力,最後對一切漠不關(guān)心。她試圖重新思索自己可以去做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並以此重新設(shè)想去過新的人生。這樣的嘗試雖然仍可說是自我中心的,但比起以往那種自欺欺人的「坦誠」,至少是一種更為真實、承認自己的有限,因而更具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也是在這時,她終於可以宣稱自己「能夠去承擔對方」。
外遇事件可說是《婚姻場景》中第一個帶來實質(zhì)巨變的轉(zhuǎn)折。它給了瑪麗安重新認識並調(diào)整自己的機會,相較之下,看似主動選擇離開的約翰卻似乎並沒走上這樣的方向。他起初為了逃避而走向與寶拉的新生活,但這個新生活非但沒有為他帶來拯救,甚至成為另一個有待逃避的困境。住在狹窄的小公寓裡,忍受附近嘈雜、髒亂的生活品質(zhì),家中還有個情緒化而愛吃醋的女友。約翰將這種生活形容為「地獄」,但問題是:什麼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讓我們再次回到約翰的境況。雖然他多數(shù)時候表現(xiàn)的悲觀消極,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渴望有所成就,或為自己的人生創(chuàng)造意義。在劇中的兩處可以看到約翰這種對肯定與成功的私密渴望——一是寫詩,二是他對需要他、崇拜他的寶拉的迷戀。
這兩件事的共通特性,是它們都被掩蓋起來,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之下偷偷進行——精確來說,是在與瑪麗安的生活之外偷偷進行。因為後者意味的是一種(偽裝出來的)「滿足」、一種以(虛假的)彼此坦誠、彼此相屬為最高要求的「兩人世界」,因此像創(chuàng)作這種極為個人、力圖探索自我,且極為孤獨的行為,就顯得格格不入。而相較於瑪麗安是在脫離這個兩人世界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約翰的這些嘗試其實更早生發(fā),但由於這與他所持的另一種失敗主義立場差距太大,在無法正視並揭露自己的矛盾;或者說,無法在逆境中仍努力去扭轉(zhuǎn)的情況之下,最後他並沒能從任何一件事中成長並肯定自己,而是在遭逢否定或挫折之時(如同事婉轉(zhuǎn)表達他的詩作欠佳,或?qū)毨聦嵣蟻K非真正對他需要),用更多的藉口和憤怒去掩蓋自己的失敗。
因此,對約翰來說,最重大的轉(zhuǎn)折點,可能是發(fā)生在第五集中。他失去了美國的教職機會,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瑪麗安,希望獲得瑪麗安的同情(或許還有隨之而來的復合機會),孰料得到的結(jié)果是:瑪麗安驚訝而不無報復快感地對他宣稱,她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一點都不在意約翰的感受了。最後,約翰在瑪麗安接二連三輕蔑的挑釁下,終於忍不住狂怒,動手將瑪麗安打得頭破血流。這難堪的一幕形同一把撕下了約翰佯裝理性、對任何事都嘲諷以對的假面具,赤裸裸地宣示了他的走投無路。他越是瘋狂的揮舞拳頭,越顯示出他的一無所有。但或許也是在這個時刻,當他再也無法逃避地看著瑪麗安的鮮血流下,意識到自己已讓一切無可挽回,他也才終於有機會去面對並真正承認困境的存在,而不是以推卸或逃避去忽略它。正是在這一個轉(zhuǎn)折之後,才有了最後一集,也是最後一次轉(zhuǎn)折的產(chǎn)生。
相擁時甜蜜,甜蜜后厭倦,厭倦緊接著欺騙,欺騙久了開始冷漠,冷漠與排斥共存,然后離開,分離產(chǎn)生妒忌,妒忌時后悔,后悔處有自責,自責了決心再占有,占有完繼續(xù)懷疑,懷疑變成習慣,習慣淪為惡性循環(huán),惡性循環(huán)帶來負擔,負荷真實讓人手足無措,自我美化又將迎來新一輪的重蹈覆轍。這就是婚姻生活。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這個電影,就可以結(jié)婚了。
大師是在熱氣球上俯瞰大地,看蕓蕓眾生,渺渺春波,牢籠里人性浮動;凡人依賴平視的本能,空有戰(zhàn)勝平庸的欲念,沒有低頭悲憫的天賦。
關(guān)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xiàn)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fā)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這么說來其實每個人都適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將就地妥協(xié)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實的自己。婚姻是關(guān)于欺騙的藝術(shù),因為它甚至沒有存在過。
“做個無賴感覺太爽了…” 愛是此刻,愛很簡單,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稅墼?》超長預告片。
《唐朝放妻書》——某李甲謹立放妻書一道:蓋說夫妻之緣,恩深義重,若結(jié)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則一言數(shù)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會及諸親,各還本道。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解怨釋結(jié),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伏愿娘子千秋萬歲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xiàn)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居然還沒有被一夫一妻制毀滅
2013.2.24想看,他說看完也許會恐懼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說,嗨,多大點事兒!下個月結(jié)婚五周年。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內(nèi)劇的電影剪輯版,探討微妙復雜的婚姻狀態(tài)與兩性關(guān)系問題,又一部一度引發(fā)離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時的時長里幾乎被對話滿滿灌注,觀影過程中卻一直保持興致盎然。麗芙烏曼與約瑟夫森兩位主角均表現(xiàn)出色。
記住了一句臺詞:因為要求太高而經(jīng)常情緒失控。
1.看的是電視劇版,結(jié)過5次婚的伯格曼幾乎說盡了關(guān)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對愛侶的分合聚散過程,又分別代表了婚姻愛情的6種類型/狀態(tài):和諧美滿,表面光鮮內(nèi)里朽壞,因厭倦與欺騙而分崩離析,若即若離糾纏不休,坦誠粗蠻相愛相殺彼此折磨,偷情私會重墜愛河。2.純度極高的室內(nèi)劇(僅少數(shù)轉(zhuǎn)場有室外鏡頭,每集結(jié)尾均為法羅島景色,荒蕪而清麗,是為調(diào)劑),對話豐富,臺詞綿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璣。3.麗芙·烏曼與約瑟夫森演得太絕,縱使在大量特寫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點摘選:①開篇模范夫妻訪談作引介與反諷,相互仇恨卻因利難分的夫妻=婚姻極端反例;②因無愛而堅定離婚的中年女子=預警+側(cè)描;③變焦快推表驚駭,特寫中的疾速跟移顯暴躁;④讀日記時的烏曼成長照片蒙太奇;⑤雙人構(gòu)圖&地位反轉(zhuǎn);⑥母憶婚姻,人面掛飾。(9.5/10)
雖然伯格曼當時已蜚聲國際,但晦澀的主題使他在國內(nèi)并未受到認同,即便拍出了“處女泉”也被認為重復,而過于前衛(wèi)實驗的“假面”自然令他依舊顯得曲高和寡。出于無奈,伯格曼決定投拍低成本電視劇“婚姻場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離婚率也隨之變高,伯格曼感到高興“大家不用再維持無愛的婚姻了”
永遠不要和所愛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為完美的婚姻充斥著虛偽和欺騙,它和愛情相抵觸。
那些在婚姻中堅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欽佩的,其實我總懷疑愛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個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個人始終處于完美的狀態(tài)。ps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喜歡伯格曼和麗芙烏曼了
丈夫冷漠無情,只對自己感興趣。妻子呢,他們?nèi)玺~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團結(jié)一致分享背叛帶來的快感。放眼望去,幾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橐鰩淼膫词侨绱顺志蒙铄?,而我們卻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沒有結(jié)過婚,也沒有什么經(jīng)驗,更不想相信這是事實。若是事實,也只愿這是部分。這是歐洲,我只想說我父母的愛情,23歲結(jié)婚,今年74歲,50年的婚姻,幾十年來見證他們彼此愛惜,尊重,也會吐槽對方,但從未打罵過。爸爸生病,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母親生病,爸爸寸步不離。他們愛對方都甚過愛自己。真的感恩,在這樣一個有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電影中女主很明顯,精神的問題是從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評論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除了性還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愛。愛是一切的基礎(chǔ)。有愛,婚姻就是愛情的升華。電影只是導演的情愿,我依舊選擇相信愛情,先從做好自己開始。
約翰和瑪麗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聲的那一段,讓我一下子無法再冷笑看著這場理智的欺騙而是同他一樣哭泣起來。雖然伯格曼永遠冷漠而抽離,但即使在他看來,一個沒有能力愛的人,也永遠不會是滿的、切實的。而他的溫情大概在于告訴我們其實許多人都這樣,你并不特別可悲吧。
婚姻各階段狀態(tài)的原貌再現(xiàn),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實以至殘酷。倦怠和互相的厭憎讓兩個原本相愛的男女變成奇葩極品,虛偽、猥瑣、更帶幾分滑稽??吹倪^程聯(lián)想起<靈欲春宵><革命之路><殺戮>和<游客>,單身者看了可抵擋任何秀恩愛,打算結(jié)婚者最好先接受這幾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膽兒練肥,或把膽兒嚇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