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he Towering Inferno
建筑設計師道格(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飾)在自己設計的舊金山摩天大樓竣工之際,希望拋開工作,開始計劃已久的遠行,然而此時,主倉庫傳來了報警信號,在大樓指揮中心哈里協助下,道格查明保險終端柜沒有絕緣保護,而整棟大樓的電路都遠沒有達到自己的設計要求。大樓建筑商鄧肯和女婿羅杰為了節(jié)省建筑成本,降低了大樓防火規(guī)格。鄧肯和一班各界名流齊聚于135層的舞廳慶祝大樓落成,電路系統不堪負荷終于引發(fā)明火,道格和前來滅火的消防隊長邁克(史蒂夫?麥奎因 Steve McQueen 飾)力勸鄧肯疏散人群。消防設施不完善的摩天樓火勢很快難以控制,道格、哈里以及邁克的消防隊員們各盡所能救援人群,但洶涌的大火,似乎要吞噬一切……?豆瓣
2 ) 如果死亡將至
假如你知道,你設計的大樓質量存在問題。你會如何?
假如你知道,你舉辦的大型宴會正下方,發(fā)生一場不可預計的火災,你怎么辦?
假如你剛跟愛人纏綿完,就發(fā)現屋外早已濃煙密布,你們早已被大火困在高樓中,而且電話無法接通。你,又會如何?
假如樓道中的煤氣將走廊炸毀,而你只能順著殘存的欄桿往下慢慢地爬到安全的樓層。往下看,是望不到底的樓層。你,會如何?
假如你好不容易獲得逃生的名額,走上天臺卻看到降落的直升機著火,坐唯一的觀光電梯逃生時又被火舌咬斷了幾乎所有鋼筋,看著電梯里的人滾下110層樓的高度,你會如何?
假如,要你從135層樓的高度坐沒有太多安全措施的纜車到對面的大樓,你,敢不敢?
假如,假如……假如的這一切,發(fā)生在1976年拍攝的《火燒摩天樓》。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年,就有人告訴我們,豆腐渣工程可能發(fā)生的悲劇。所以片尾,建筑商才說,不要再讓相同的悲劇發(fā)生了。
得出一些生存指南:
1 住酒店之前,還是先把所有的安全通道都摸透一下吧。不要大難臨頭找不到逃生的方向;
2 先走的人,不一定活得下來;留下來的人,不一定就會死。這一點,從搶電梯、乘觀光梯還是坐纜車這三種逃生手段都可以得出結論。
3 發(fā)生火災,一定要想盡辦法告訴別人自己還困在火海里,具體的位置在哪里。方便別人救援。
4 組織大型聚會,一定要準備足夠的安保力量和醫(yī)護人員。你完全不能預料有什么突發(fā)情況。
無論如何,女性總是在災難中受到庇護。這也算是男權社會里的一點回報吧。電影總是如此,英雄活了下來,自私的人遭到報應。但是現實不是電影。我們完全無法通過進度條預計災難什么時候結束,也或許,你辛辛苦苦地當英雄,卻早早地離去了。各種可能都會發(fā)生。我們只能希望,天災人禍少一點,機智勇敢的人多一些。
看電影的時候,我會想,假如我是其中的人物怎么辦。
我只有一個要求——如果要死,請讓我以舒服一點的方法死去。
生命無常,珍惜此刻!
3 ) 火燒摩天樓——給男人看的災難巨片!
經典災難片《火燒摩天樓》,85分!此片被譽為影史第三大災難片,而且巨星云集,場面宏大,史詩感頗足!相比災難題材第一“神片”《泰坦尼克號》,咱更中意這座火烤火燎的“摩天樓”!影片的剪輯、攝影都拿了當年的奧斯卡獎,看后感覺確實有些道理,尤其攝影,其中造詣堪稱牛逼!不過,電影的劇情稍顯冗長,前半段鋪墊過足,節(jié)奏不免拖沓,有些遺憾!
4 ) 烈火英雄
災難片,不對我的胃口,覺得冗長乏味,前期的鋪墊太長且完全看不出是災難片的樣子,還很無趣,意外但并不驚喜。
或許是因為最近要做消防題材的電影,看了很多相關電影,但直到這一部,兩個消防員冒著生命危險,傷口去搜救那一刻,我才有點領悟到了消防員的偉大。
熊熊大火,那就是燃燒著的地獄。往外跑去逃生,才是一個人求生的本能。消防,本身就是一個違反人類以及所有有意識的物種的本能的工作。因為他們去往的是第一線,是最危險的地方,是有可能有去無回的人間煉獄,那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融入骨血的責任。
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那一刻才達成,才有所領悟。
真的,覺得他們很偉大。
但凡優(yōu)秀的至少打動人心的作品,無不是真情流露,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頭。
而作為一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如果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沒有那種感情,沒有感動自己,不認同他的主角,如何去打動觀眾?
我想,我認同了這一群特殊的人,紅門戰(zhàn)士。
5 ) 驚悚
媽呀!真的特別嚇人,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到現在還有陰影,怎么這么啊啊啊啊啊啊啊,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覺得很不可思議,中間怎么會從那個地方跳出來一個人,臥槽!真的是騷操作,外國電影真的不能多看,心理素質要強,啊啊啊啊啊啊啊我要睡不著覺了。還有萬惡的男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睡不著覺了怎么辦?
6 ) 三個女人一臺戲,兩個男人一幢樓
我最討厭大牌云集的電影,1+1在數學里等于2,對于表演而說卻極可能等于一鍋食之無味的面片兒湯。
遠的咱們就不說了,《見過大爺》您總看過吧,一堆單拎出來都不錯的,對著鏡頭念上一段少得可憐的臺詞就打醬油了,有意思嗎?
當然也有制片人特別明白誰和誰放在一起能等于2的,例如監(jiān)制了72年版《海神號遇險記》的Irwin Allen,沒有他,我們可能永遠沒機會看到Steve McQueen和Paul Newman站在一起飆戲。
如果說當年許多美國男孩的夢想是“長大后娶好萊塢甜心Natalie Wood為妻,一起住在貝弗利山上。”,女孩子發(fā)的少女夢里一定少不了這兩個男人:一個嘴角帶笑,一個眉頭緊鎖;一個溫柔但果敢堅毅,一個硬朗卻不冷冰冰;一個是好萊塢“五好丈夫”的典范,家里有了牛排就不去外面啃漢堡,一個有過三段婚姻,比起斯文地用刀叉吃牛排,更愛快餐店里的麻辣雞腿堡;一個出了名的熱衷慈善事業(yè),為了捐更多的錢,用自己的大名創(chuàng)辦了食品公司,一個絕不會為了好本子降低片酬,對和錢有關的一切都要求甚高,可私下里卻一直默默資助著感化所,幫助小混混們改邪歸正.....
據說McQueen參演這部電影的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臺詞的行數要和Newman一樣多,害得編劇提前結束假期,趕回公司改劇本。我一直覺得,人總會和自己看得起的人較真,所以對于McQueen來說,重要的可能不是誰說的話多,而是和Newman站在相同高度的問題。這兩個在當年的好萊塢可以呼風喚雨的男人,在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一直比著誰更敬業(yè),能不用替身就不用替身,然后一個臉部差點燒傷,一個扭了腳,累死累活終于拍完了這部今天看來仍舊不過時的災難大片。
我媽媽在McQueen扮演的消防隊隊長出場后才湊到電視前瞄了兩眼,對于一直粉格里高利派克的母上大人,McQueen的臉實在帥得太非主流,但演到最后,她和我一樣,都默默地在心里祈禱:隊長你可不能犧牲?。。。。?!
雷厲風行, 愛崗敬業(yè),最重要的是關鍵時刻能抗事兒,這樣的男人誰不愛呢?
最愛他上到頂樓疏散人群的那個片斷。那么緊急的情況下還為了避免引起恐慌,在出電梯前脫下消防服,穿著便裝去和負責人溝通。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舉動,鐵漢頓時柔情了,不像同類型影片里的其他人,一柔情就要救孩子,抱孩子,親孩子。
一個隊員不敢從故障了的電梯順繩索滑下來,“我一定會摔下去的!”
“那你就第一個下去,省得摔下去時連累到我們?!彼婺勘砬榈鼗卮鸬馈?br> 后來他還頂著這張臉聽上級下達和董存瑞的壯舉類似的任務——帶著炸藥包去頂樓炸掉水塔。
“那我怎么下來啊?”
大家一陣沉默......
“凈說廢話!”他抱怨完就出發(fā)了......
要知道這個角色本來是Newman要演的,最后一刻才決定換過來。果然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McQueen最適合干的事兒就是頂著這張酷臉干最爺們的工作,而不是和情人在床上膩歪幾分鐘然后爬起來救小孩救大媽。
回到電影本身??此臅r候鄰國日本正在經歷著比這部電影還要慘烈的大災難。我時常在想,如果我處在那個情況下,能不能連電影里那個渣到極點的女婿還不如?
還好每次消防教育的時候我都沒打瞌睡,還好我住旅館的時候會去留意安全出口的位置,還好我從未忘記在出門前拔掉充電器,因為我很清楚遇到大災大難時(當然,最好這輩子都別讓我遇到)我不會是個勇敢的人......
最后為在日本地震海嘯中的遇難者默哀,也希望那些核能源設施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們能在爭取利益的同時珍視生命,不要像電影里的這幢大樓一樣,為了更高犧牲掉了200多條鮮活的生命......
因為74年,所以多一顆星!
三星半 卡司矚目 have some good line 麥昆 is so fucking carry
我本來想去數一數,到底紐曼和麥奎因的臺詞是不是一樣多,結果片長三小時,十分鐘內我就放棄了。敘述很拖沓,導演生生多拍了60分鐘,好在那時候沒什么電腦特技,真實的置身火海還是會讓人震撼的,可以想象在六七十年代人們對科技過于迅速產生的恐慌,哪怕到今天,依然警鐘長鳴。
以70年代的眼光看,確實是部經典的災難片。其中對于摩天大樓的消防安全問題,直到現在仍然值得我們思索。片尾,消防隊長說,還好,我們這次只是犧牲了不到200人,不禁讓我想起911的世貿樓……
#經典好萊塢# 隨著巨石強森滿滿套路的[摩天營救]火爆上映,人類征服摩天大樓的欲望再次被點燃。同時,災難片對于藝術和復雜人性的詮釋完全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的妄想。遙想當年74年的[火燒摩天輪],史蒂夫·麥奎,保羅·紐曼,威廉·霍爾登,費·唐納薇,弗雷德·阿斯泰爾等巨星云集、敘事繁雜,片中經典橋段無數;而本片則只有動作片巨星巨石強森單抗,以及華麗麗的特效。
不看不知道鐵達尼牛逼在哪 Irwin Allen的這種特效片真有必要湊這么大卡司嗎 可惜阿斯泰爾老人最后的舞步叫大火給打亂了
緊張扣人,絲毫不顯冗長。塑造的群像雖表面,但印象挺深。還有這卡司!!!Paul Newman+William Holden+Faye Dunaway+Jennifer Jones+Steve McQueen+Fred Astaire...天哪,看得我十分愉悅!
忘了神秘時候看的,只記得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
We are on fire, but far below and under control.
有點冗。Faye Dunaway還是比較適合演一些精神狀況不太穩(wěn)定的角色,在這裡像個路人
總體平淡,沒什么特別的亮點,主要還特別長。。。
Steve McQueen!! Paul Newman!! Faye Dunaway!! William Holden!! Fred Astaire!! ...!! 陣容我太喜歡了。只是McQueen跟Dunaway好像幾乎沒有對手戲。
??怂购腿A納聯手投資之下,看到的每一分鐘都是錢。從卡司,到開場大段的舊金山航拍開始,到群像所在的奢華細致的場景,再到大樓模型的反復爆炸,這可能就是球迷口中說的當教練拿到了一手好牌、開航母的感覺。與典型災難片的“天災”不同,這當中只有人。人禍與感情并重,危機與常態(tài)并行,人物群像的站立主要還是靠一眾演員出色的發(fā)揮(除了面癱的OJSimpson)。仍然有幾個令人稱道的鏡頭,比如消防車的高空俯拍大遠景(常規(guī)消防車面對大樓的弱?。?,還有幾個前后呼應的抬頭的主觀鏡頭(相同的主觀鏡頭從開心的期待到“永遠不再想進樓”的恐懼釋懷)。解救眾人的仍是“男子氣概”的個人英雄主義。恐高癥者慎看(幾個豎直俯拍的鏡頭縱深感強烈),縱火犯可以多看幾遍。
二次重溫,一樣好看。70年代災難片拍了不少,這是經典之一,到今天還有現實警示意義。
麥奎因、紐曼和威廉·霍爾登都希望成為影片演員表中的頭牌主演,霍爾登的要求被回絕,地位同等重要的麥奎因和紐曼采用了對角設計,前者位于左下,后者位于右上,而且二者的片尾排序恰好與片頭相反,可謂毫無主次之分。然而即便如此,麥奎因仍對紐曼比他多出20句臺詞頗為不滿,編劇很快做出了相應調整。
導演在各部分用力平均,以至于最后炸水庫的高潮戲都不那么高潮了,而且沒有主線,如果工程師Doug不是保羅?紐曼演的話基本上所有線都同樣重要了。有些人物設定多余,把片長拉到必須快進的地步。災難片是討論人性的最好途徑,但在本片中也淺嘗輒止。有些好人真的不該死??!兩位男主的對手戲也有些少。
人類總是犯這樣的錯,因小失大,偷工減料的制造出豆腐渣工程。水火無情,吞噬生命于分秒,在事故發(fā)生前消滅隱患才是重中之重。而在危難時刻總有人犧牲自我,也有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死活。70年代相當棒的災難片!
七十年代的經典災難大片,只是并非天災而是人禍,此類型片鼻祖。當年獲得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雖然現在已經被電腦特效炫技養(yǎng)慣了的我們會就覺得簡陋老舊,但不得不承認很多片段還是會看的人情緒緊張,不會過度的煽情,人物刻畫卻照樣令人印象深刻??赐臧?012年韓國翻拍版減了一星!
簡直是超級大制作...........
這樣一部1974年的電影,電影里的大樓還都是微觀模型,沒有那么多的花哨技術,沒有濫俗的煽情戲,簡單直接的就秒殺現在太多太多的大制作災難片。Paul Newman怎么能這么帥!這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