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朋克,信用和屁
——看《追討者》
文/空語因明
當人們尋找奇跡的安慰,不是遵循神,就是追尋外星人。
當制度失去信任,要怎么辦?拍一部喜劇片。
當制度讓人瘋狂,又怎么辦?拍一部關(guān)于外星人的喜劇片。
影片《追討者》(1984年)或是如此,其中有對外星人的追尋,有對神的默許;有對制度的信任,更是瘋狂。它是一個低成本拷特(cult)電影,一個朋克電影,一個廢墟中的喜劇片。它的故事發(fā)生于喧鬧的1980年代早期,發(fā)生在精神頹敗的洛杉磯街道,主角是反叛并迷茫的朋克青年。
似乎反叛主題的電影太多了,不同的是《追討者》并不是其他什么反叛。似乎這樣《追討者》才會表現(xiàn)那種迷茫,無從克服。
男主角奧圖本來是一個輟學又不樂意被管教的無業(yè)游民,偶然間得到了一份“追討者”的工作。美國以放縱信用的方式來促進消費,先享用再付錢;當你沒錢支付的時候,就由“追討者”把你事先享用的東西追討回來。這是詞典里對“追討”的解釋:“當貸款出現(xiàn)嚴重違約,借款人無法如約償還債務時,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gòu)(如銀行)將貸款的抵押物(如房屋或汽車等)收為己有或拍賣的行動”。
他做的是輔助捍衛(wèi)主流制度的工作;他是自由資本家的扳手工。拉他入伙的那個介紹人訓誡男主角說,“信用是一種神圣的信任,是自由社會建立的基礎(chǔ)?!倍韲司筒荒敲丛谝庑庞茫ㄙ~單)。
男主角說:俄國人不用付賬,都是免費的。
對方聽后非常生氣:我可不希望你贊同俄國人那套!你也不能是基督徒!
是的,男主角并不贊同敵國那套,他不是基督徒。但是,他也對所謂“自由社會”高興不起來。自由資本社會,是一個讓他愛不起來的“愛情故事”。
看那呼嘯的八十年代,互相敵對的意識統(tǒng)制。某橫跨歐亞的巨國沉迷在官權(quán)對社會的壓抑里,魅力早已經(jīng)大減;沒落的神權(quán)欲望,除了精神價值,就只能騙取脆弱信徒的錢;而美式普選制,似乎達到了鼎盛。1984年,里根總統(tǒng)獲得了史上最高的得票率,連任總統(tǒng)。
然而,支持率只是既得利益者暫時歇斯底里的滿足,繁榮是集體發(fā)作的狂躁癥。
反叛一再失敗,失敗無力反叛,歷史似乎又將終結(jié)。
男主角奧圖的父母,屬于之前類型的反叛者——嬉皮士。如今,他們沉迷在電視廣告里教士的謊言中,把錢和希望捐了出去,期待教士帶領(lǐng)他們走向神的應許之地。曾狂熱的嬉皮士,投降給了資本和神漢的最差勁組合。
反叛終究會投降,向秩序之主興奮地搖尾巴。后來人經(jīng)??吹降逆移な炕蚺罂?,全是贗品,盡是商品標簽,是向資本投降后的假貨。商品價值高的,玩出花樣的,就會贏得官方獎狀。嘿,那個卓越的嬉皮士,來領(lǐng)獎了,還有獎金,可以用來對付賬單。
這時候,出現(xiàn)了“外星人”現(xiàn)身的消息。哎呀,是不是有新希望了。
外星人要來了,帶來新希望;之前被壓抑的那些人,終于可以翻身了。新希望,不在這個令人失望的地球上,而是在遙遠的外星球。外星人若到來,那就會給地球人帶來歡樂和幸福。
什么“信用”“自由”,只不過是束縛人的牢籠。信貸是個騙局。
奧圖的那幫朋克風格的朋友們,幾乎沒有什么人生目標,靠搶劫便利店維生;其中一個人在搶劫中被槍擊中,臨死前說,“我知道是犯罪讓我走向如此不幸的天命,但是,我埋怨社會,是社會把我變成了這樣子”。
奧圖的女朋友熱衷于尋找外星人,為了獲得外星人的下落不惜對奧圖施加酷刑。當特工們對外星人藏身的汽車無計可施時,請來了基督教教士,教士竟然以為拿著一本圣經(jīng)就可以接近那輛神秘的汽車,結(jié)果在試著靠近的時候,圣經(jīng)燃燒起來了。這些教士們大概忘了,或許耶穌是外星人,但記錄耶穌言行的圣經(jīng)也只不過是人類的紙墨而已。
最后能操縱外星車的,是一個邋遢的并且不會駕駛?cè)祟愜嚨逆移な俊Kf,“外星飛船和時光機器之間沒什么區(qū)別”,你需要的是理解力,而不是駕駛某種遮蔽視線的汽車,你需要看到整體,看到全局。
大家都在胡扯,事情從直覺上看就不對勁。然而,他并不反叛,他不憤怒,他不搞組織,不刻意破壞,也不搞啥人格分裂,樣樣不在行,他是個廢物——恰如朋克一詞的本意。
有人想讓他贊同消費主義和信用的價值觀,他說:胡扯。
經(jīng)常打劫的伙伴埋怨社會害了自己的時候,他說:胡扯。
準女朋友說,別外星人了,咱們的戀愛要繼續(xù)呀。他可以說:胡扯。
贖罪券和外星人?看起來也非常胡扯。
《追討者》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廢物,用的道具也很廢物。然而如此朋克,那么也可以說它確實在反叛,進行陽具的反叛。它不是別的那種——陰部的反叛。后者那種,看起來似乎酷,刻意地要搞大動作,刻意地破壞和喧鬧;就像小孩子故意鬧事,想引起成年人的注意;搞了一堆虛無的借口,一點點“談情說愛”就帶來生活的意義了。類似歌詞這樣唱:生活的苦難,找不到誰來責備;只要你我同心共度,就如意安穩(wěn)了。
據(jù)說,《追討者》原本設(shè)想的結(jié)局,是一場核爆炸。類似許多年后的《搏擊俱樂部》那樣,搞一場炸藥網(wǎng)絡(luò)大爆炸。但是《追討者》沒有那樣做。何必那樣刻意地喧囂呢。
考慮到現(xiàn)實的話,“外星飛船是時光機器”才更接近胡扯。
如果不考慮現(xiàn)實,那么外星飛船和時光機器都是逃離工具。
考慮到現(xiàn)實的話,根本無處逃離,遠方皆深淵。
如果不考慮現(xiàn)實,那么深淵又如何,盡管嫌棄。
考慮到現(xiàn)實的話,現(xiàn)實并不考慮。類似信用,類似放屁。
《追討者》結(jié)尾的他們飛去哪里了?結(jié)尾之后是廢氣??赡埽队钪嫫嫒や洝罚?981年動畫)算是答案。所以最好還是不要去好奇結(jié)尾之后了。
那個年代流行刻意的叛逆和宣泄。這搖晃那重金的;這俱樂部那派對的,這逃課那耍酷的。各種外表下隱藏的仍然是小屁孩;恰如有待從尾端釋放的廢氣,恰如有待甩去或風干的鼻涕。那些叛逆是對壓抑的補償,和信用一樣是騙局,甚至比秩序更虛偽。
它們的情節(jié)核心是《當幸福來敲門》,或者其中的那個流浪漢(嬉皮士?)。可以看到,里面的那個流浪漢,也對“時光機器”懷有執(zhí)念。只不過,那里并沒有時光機器,沒有逃離的工具,只有自生自滅的懷舊。
《追討者》和《海上鋼琴師》構(gòu)成了對偶的關(guān)系,從主題,從年代,從處理虛無的態(tài)度上,似乎都是如此。它們的故事都發(fā)生在繁華到發(fā)狂的年代,都在最興盛的希望中藏著絕望,比那些虛偽的叛逆更接近叛逆。
從二十年代跳到八十年代,繁華把人給淹沒了。
它們的主角是咆哮時代的溫馴者。直觀體驗的話,《追討者》與《海上鋼琴師》的對偶,可能類似朋克樂和爵士樂之間的對偶。但是,它們的主角卻又并不屬于什么潮流。形成潮流的叛逆是虛偽的。那些為了討取成人的注意而刻意淘氣的孩童。
另外,是誰把JAZZ翻譯成了“爵士樂”?就因為讀起來相似?根本不著調(diào)嘛。又是怎么把CULT翻譯成了“邪典”?它們就像那種失去信用的禮節(jié)。
無論如何而已,《追討者》是個喜劇,就像放屁讓人發(fā)笑;《海上鋼琴師》相對正經(jīng),很多人會為男主角的選擇而流淚。據(jù)說那是兩種對立的情緒表達,同時又是自然的反應。喜劇與悲劇的區(qū)別,似乎并不比放屁與流淚的差別更大。
1984年的《追討者》(又譯《報信的人》),由亞歷克斯·考克斯執(zhí)導。該片一上映,就引起不小轟動,尤其受美國知識分子追捧。
該片節(jié)奏明快,形象鮮明,神秘地揭示了大眾的內(nèi)心世界??芍^既喧鬧又超然。榮獲2012年戛納競賽單元獎,由萊奧·卡拉克斯拍攝的《悸動的冬青木》(又譯《神圣車行》),仿佛就是《追討者》新世紀的某種延續(xù)。這種深具藝術(shù)色彩的電影,風格相近,竟然跨越了近三十年,本身就是值得玩味的事。
叛逆的洛杉磯青年奧圖,憤而辭掉超市工作后,被一名叫巴德的頑固老頭網(wǎng)羅為“追討者”,即一邊賣舊汽車,一邊偷汽車?!白酚懻摺庇凶酚懻叩囊?guī)范,也有失手的時候,從而引發(fā)了一連串離奇又不可思議的事件。打打殺殺只是表象,也不可避免,痞子、混子和蠱惑仔齊齊出動,把個洛杉磯搞得烏煙瘴氣。這是利益格局的較量,更是階段矛盾的使然。
而渾然不覺的殺手锏悄然前行——形如外星人的失意科學家弗蘭克·帕蘭爾,為了報復社會,不惜受著難耐的灼熱,開著載有中子強熔武器的小車四處轉(zhuǎn)悠。雖然滿街都貼有緝拿他的通告,卻沒有多少人當回事。人們該干嗎還干嗎。如果哪個倒霉鬼無聊地想開啟他的后備箱,遭到的肯定是強光般的完全熔化,迅即熔化過程中的骷髏也只是眨眼即無,這種所謂毀人不毀物的中子武器,甚是駭然。如果哪個竊車賊偷了他的車,結(jié)局也只會熔燃。
人是極易忽略別人需要的主宰。現(xiàn)實的鬧嚷中,人們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涼熱,其它可視若無睹。只有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和奧圖新交的女友莉拉在意這個。那位弗蘭克流著鼻血而亡,車卻落到了奧圖手上,于是奧圖也卷入其中,成為被追究的對象。最后車就停在那里,就連全副武裝的防化人員都無法靠近,誰靠近誰就完蛋。莫非天外來客真的附體。
這時,車場有個平時不修邊幅的打雜工米勒,不再胡言亂語,卻滿心歡喜地上了車,且毫發(fā)未損,簡直太詭異了,難道他就是外星人。這讓奧圖來勁了,他也上了車。所有惶恐的人,看到這輛發(fā)著藍光的車,神奇地緩緩升向空中,然后迅速飛翔。在空中飛翔的奧圖興奮地說好美啊,這個城市。話音未落,這輛飛行器,猛地飛向了更浩渺的星系,猶如人立于高崖上縱身一躍,滑向了深不可測的未知世界。
這是奧圖作為一個“追討者”的華麗轉(zhuǎn)身和蛻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追風者”。這是生命最瑰麗最奇特的旅程。他們或向外星人送去地球人的問候,或什么時候再返回地球。誰知道呢。總之,他們不再為自己的生存絞盡腦汁而飽受煎熬了。他們有著更神圣的使命,雖然只是誤打誤撞。反之,哪個生命不是誤打誤撞呢。
2013、6、21
挺有趣的,80年代朋克男和60年代嬉皮士在ufo中實現(xiàn)了對話。
平民混混最自由,更能走出這個社會。資本主義的利益驅(qū)動、社會主義的虛偽、政府的冷血都8行。一個神秘汽車,一個普通男主人公,各路人馬目標指向該車,主人公在里面稀里糊涂的參與,最后歷練的主人公與汽車的什么緣分。人人都想自己是被選中那個人,但是什么讓我們能區(qū)別于別人成為那個人呢?天天做的都是別人做的蠢事?
好飛的電影……憤世嫉俗,特效挺迷幻,情節(jié)無厘頭,導演不解釋……作為觀眾看得不認真,阿歷克斯必須曾是搖滾青年,這樣好解釋他在兩年后又推出了《席德與南茜》……
真神啊,信用卡狂刷爆的消費主義催生的追數(shù)者,混混,神秘主義者,老固執(zhí),莫名其妙的西班牙神棍兄弟,各種路人也代表著某種傳統(tǒng)生活。破落的街頭,露宿者,貼滿里根海報的墻和電線桿。最后一幕,流浪漢某天飛上天空,有點浪漫,像是布考斯基的某一個詩。
怎么講,Alex Cox肯定是巨蟒的粉絲吧!真是笑死我了,臺詞太無厘頭了lol "what about our relationship?!" " fuck that!" 還有那些沒商標的瓶瓶罐罐,不行好想截圖...
Alien, religion, white suburb punk, Iggy Pop, repo man, government, consumerism, product with only name tag, post-punk, Man In Black, surrealism... People now are from the future, people who disappear are going back to past; what about our relationship? fuck that! Awesome ending and guitar riff.
只有80年代的美國街頭爽片才是真正的爽片,Alex Cox也是個毫不顧忌的天才,融合了后現(xiàn)代小細節(jié)更是令其變得難以置信的有趣,名句頻出的劇本更是笑爆,劇作邏輯之類的鬼東西都可以滾蛋啦!【2017.9.22 @QuadCinema in 35mm】
Doesn't make sense at all lol. what a riot though.
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反烏托邦、冷戰(zhàn)隱喻,一股腦塞進去,調(diào)調(diào)太有趣;更有趣的就是所以便利店里出售的所有商品的品牌就是商品本身的名稱,配上極簡外包裝簡直無比荒誕。
3.5,對于80年代“電視清教徒主義”的70年代反抗,Repo man是城市邊緣的黑話,在這部塑料質(zhì)感的B級影片之中,卻被賦予了一種漫畫英雄或反派(此時仍屬于邪典趣味)的特殊身份。而影片則在這種B基科幻的表象之下對瀕臨危機的洛杉磯進行城市泛散步,當消費符號被祛魅,超市空間呈現(xiàn)出一種單調(diào)性。而影片的開場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死吻》的結(jié)尾,作為彌賽亞終曲的強光爆炸變成了車輛后備箱的小型熱核武器。人物的反抗似乎想要回到60年代的迷幻,而唯一的可行性在于外星人以及Laserpunk的radiation-positive,散發(fā)著綠色光芒的汽車出現(xiàn)在城市空鏡之中,是膠片上的一個明亮的污痕,被機械加速。如同《死吻》,考克斯的影片終結(jié)于神圣機器(Holy Motor)混亂的生機論,卡拉克斯則是至高神圣的降臨。
面對超現(xiàn)實的荒誕環(huán)境,其中角色處之泰然,但片子本身依舊透出相當?shù)慕箲]。未知、無序、標記、陰謀論、宗教洗腦、強殺傷性武器以及意義的裂解,它們嗡嗡蜂鳴無孔不入。Malibu的轉(zhuǎn)手將故事由朋克拖入迷幻,然后跳脫出渾濁引力的捆縛。強時代特征。敘事略破碎,剪輯的斷裂感也很明顯,節(jié)奏奇怪。音樂挺棒
看上去是有些新奇的點子和酷酷的想法,可惜整體實在太亂又扯東扯西重點難抓。
尋思這家伙挺搖滾,一查,原來《席德和南茜》也是他鼓搗的。某些段落像英倫迷幻的MTV,但是放到影片中就不知所云。結(jié)尾驚艷。配樂不錯。
西得和南希的導演Alex Cox的作品,有點無聊。
點背就該怨社會,收車仔有大智慧,各種想當然瞎胡來的劇情,完全不知所謂的槍戰(zhàn)飚車,當然少不了傻賊搶劫便利店,冷戰(zhàn)恐懼宗教洗腦,MIB神秘政府部門,羅斯威爾外星超時空機器……談啥戀愛啊少年,尋求宇宙真理才是正事!絕對的朋克圣經(jīng),Iggy Pop全程配樂
和AoBBA8D一個腔調(diào)......除了那句I was ****** while you were still swimming around in your father's balls!加星一顆
各色人物在片內(nèi)的真正占比并不長,塑造方式也是依靠臺詞,而非真正的行為與事件,可拍出來卻有著無盡的真實性和多樣的豐富性,由此打造了一個混雜人群的環(huán)境,指向各種主義與方法,當這些人附加到一個懸疑的追逐中時,便使松散的存在緊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當最后結(jié)尾,都處于面對未知時,流浪漢登車帶男主升天漫游城市,并非自身代指的未來與過去論的成立,而是所有人物象征意義共同的放逐,一種更開放的存在狀態(tài),一種迥異脫困走向未來的方法,這正是其先鋒和平等的地方。后車廂內(nèi)物體從未真正的露面繼承《死吻》,但溢出的威脅感卻是《天外魔花》的衍生。在威脅之外未知是真正懸掛在所有之上的物體,并能擊潰主流暢行的一切,實現(xiàn)非主體構(gòu)成的突圍,這與人物象征意義一道構(gòu)成有趣的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也將那俗套、混亂以及未加雕琢的東西變成了全新的樣貌。
這部片可以在“我所看過的怪片佳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了,我看完后還是沒有明白故事到底說的是啥,但顯然這種怪異和混亂是導演有意為之的,尤其是如果注意細節(jié)的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反烏托邦的設(shè)定,并在某種程度上有發(fā)條橙子的一些影子。
原來跟2010年裘德洛演的那個Repo Man沒有任何關(guān)系啊~
朋克科幻。robby muller攝影,Bud又是德州巴黎里的Travis,同為1984年作品,微妙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