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時代變遷下的城與人
粗糲的鏡頭,濃厚的市井味兒夾雜著導演對于女性的關懷。出租車的穿梭在九十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鏡頭掃過街頭時髦的廣告,各種名牌商鋪以及燈紅酒綠的夜店;拂過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樓,一直伴隨著的畫內(nèi)音,廣播廣告(瘦身變美廣告,護膚廣告,艾滋病防御,金錢與地位的美國大亨廣播……),出租車公司股份制,各種社會的轉(zhuǎn)型,時代的變遷讓北京這個大都市跟隨時代與資本越來越物質(zhì)化,現(xiàn)代化,人也一樣,感情、婚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變成一種快消品,出租車司機混跡在各種小妹身邊,離婚結(jié)婚談戀愛隨時隨地。公園里老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大大小小的廣告?zhèn)鞑?,人們?yōu)榱松?、健康、婚姻祈福企圖治愈生活的不快,生活就是這樣,壓力是人生常態(tài),每個人都在積極的生活戴著面具,就像平時要操著一口普通話嚴肅的后臺播音員,私下里也會卸下面具開懷大笑,不顧儀態(tài)
2 ) 沒想到
嚴重同意管藝同學的看法。確實不錯。否則不可能吸引我堅持到凌晨三點把它看完(當然這樣題材的電影,電影頻道只能把它放在這個時間)。吸引我的是這部電影的質(zhì)感而非故事,嚴格地說,這部電影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結(jié)構(gòu)也是散點的。這樣的結(jié)構(gòu)方式讓電影從德子清晨在公園(疑似天壇)閑逛開始,節(jié)奏顯得拖沓,直到重新回到婚紗攝影的情節(jié),影片才又恢復了開始的那股青春味道,尤其是配上姜昕的《夜》。
3 ) 勁道很足的電影
寧瀛《北京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先看的一部,力道很足,原汁原味的京腔,聽得我是笑不攏嘴。全片無論是背景還是角色,絲毫沒有表演痕跡,看著片頭的三個名字“韓三平、王中軍、王中磊”,很難想象,他們也要有如此原色的一面。
片子應該是99年的,片頭的廣播里面提到了輪子功,里面的公安還沒有換鐵灰制服,99年的北京那時候感覺還是蠻前衛(wèi)的了,現(xiàn)在看起來,仿佛遠遠不止相隔12年這么短的距離,北京變化太快了,靈魂的行走根本跟不上這個速度。內(nèi)心只有焦慮,人要么居高臨下俯視周邊P民,要么墮落,要么憤怒。夏日暖洋洋?這種暖都是煎熬煎出來的,而且還是地溝油。
4 ) 焦慮成為這個世界的主題
看了影評,和站臺是一個類型的,在大時代下,一個人的遭遇和心路。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開出租車感覺這么光榮呢?還有德子對自己車的驕傲,看影評原來在那個年代,出租車司機的地位是很高的,我喜歡最后一段在高檔餐廳的迷茫感,周圍是一群陌生的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種陷阱,在等待著獵人的捕殺,而且和德子說的話,說自己什么高檔地方都去過正好對比,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崔健有一首歌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里面有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真的挺形象的。其實這樣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而且面對這種階級差別,自己真的是什么辦法也沒有,也許我們已經(jīng)盡力做自己認為最對的事情了,但是階級就這樣產(chǎn)生了,一個選擇和認知問題,而且現(xiàn)在的社會信息流通那么方便,認清自己很快,但是接受自己很難,像圓桌派上說的,這個世界給你了解這個世界的機會,讓你看這個世界的美好,但是你得不到,機會的增長讓你的欲望也在增加,也許只是更加的迷茫而徒增痛苦.
另一部電影也是寫出租車的,確實東西方文化差異,羅伯特演的很的明顯個人主義,人的價值及迷茫,雖然也是大環(huán)境但是確實處處彰顯著個性,而這部,是中國首都北京經(jīng)歷著最大的變化的時候,一個人應該是最自由和彰顯個性的時候,但是只能隨波逐流,被這個社會選擇,這種無力感很受不了,我記得高曉松的有一個節(jié)目吳曉波做嘉賓,里面談吳少年時候的北京生活,發(fā)現(xiàn)另有一種生活,帶著一種浪漫的夸張奢侈的生活,而且有種西方文藝復興的感覺,原來有很多的生活當時,但是我們的電影好像偏于拍這種小人物在無力的漂泊,而不會拍有些人在北京風生水起,也許那只是小部分人吧,但無疑也是中國的現(xiàn)實,是小人物和悲慘的對立面是另一種人生,這無疑是中國的一塊空白。
再來說一下這里面的女性人物,雖然都是德子的獵物,最慘的就是自盡的女孩,由德子一手造成,也一下讓德子明白現(xiàn)實,外地女孩,知識分子等等,好像她們組成了這個世界的壁壘,物化嚴重。
5 ) 現(xiàn)實的記錄,只會過去,不會磨滅.
我喜歡這類影片,如<小武>里,小武在車站閑逛的那一幕.和這部電影里德子開車拉了一天黑社會,沒要到車錢,反而被打一頓,在眾人的圍觀下開車離去的那一幕.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78228932/這些都那么的真實, 時時刻刻由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地點, 演出著類似的情節(jié).
當然這樣不是只有我國才有的事情, 比如<海扁王>里也有同樣的一幕: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49571770/#next_photo向老美學習, 每個人都應該站出來做自己心中的英雄.
6 ) 關于愛情
作為“北京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夏日暖洋洋》真正完成了一個大城市的影像建構(gòu)。就這部電影本身而言,影像、色彩、運動方式,以及聲音(尤其是背景音樂)的豐富性,遠遠超過前兩部作品的。影片中大量的夜戲也是前兩部作品中罕見的。電影表現(xiàn)手段的多樣和復雜性契合了都市本身的紛繁。但是,導演的冷靜和克制,或者旁觀的心態(tài)還是延續(xù)著的。
首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首都情結(jié)成為揮之不去的理想主義情懷。進入新世紀,隨著五湖四海人匯聚到此,北京城區(qū)的面積早就跨越了古城的疆域,向外延展,有了三環(huán)、四環(huán),甚至更遠的區(qū)域。汽車成為主要的代步工具。電影《夏日暖洋洋》的主角就是一個開出租車的司機馮德。
馮德,開著車游走于北京街頭,以新市民的姿態(tài)在北京流浪著。北京城市的發(fā)展一日千里,道路一馬平川,沒有那么多像迷宮一樣的胡同,可城市本身讓人更為迷惑。廣闊而擁擠的大城市,讓都市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寞和孤單。都市的情感如荒漠一般,愛情是最重要的情感慰藉,它讓理想變得有意義。“雷爾夫認為現(xiàn)代生活場景體現(xiàn)了兩種互相矛盾的東西,技術成就和普通的物質(zhì)繁榮,同時存在‘審美混亂,道德貧乏,以及對專業(yè)知識令人困擾的依賴’。從這個意義上說,現(xiàn)代技術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繁榮的同時,卻使人們在地方情感方面陷入危機。(邁克·克朗,2005)”
導演用出租車狹小的內(nèi)部空間來限定人物的情感空間。馮德愛情的得與失,就在車廂和外部都市之間的虛或?qū)嵉年P系中被闡釋出來。天氣的陰、晴,或者大雨滂沱,也成為車內(nèi)和城市空間之間的阻隔或溝通的方式。馮德的愛情都在車上邂逅的,最讓他向往的愛情是大學圖書管理員趙園,一個土生土長在北京人,一個在大學校園中長大女孩。馮德對趙園的愛戀多少還含有對身份認定的渴望,可他們之間的一夜情只不過是撫慰趙園寂寞的一點點溫存罷了。其他的女孩不過是馮德的過眼云煙而已。
司機的后視鏡是馮德仔細打量后座乘客的主要媒介。在馮德的主觀鏡頭中,后視鏡中映射出的女乘客,以及她身后環(huán)境的虛實,與車外的環(huán)境構(gòu)成層次感強的視覺空間。雖然車內(nèi)空間有限,但是由于加入了環(huán)境,以及鏡子中反射的環(huán)境,構(gòu)成了復雜的空間關系。除了這類空間關系外,還有諸如乘客所選位置與司機的近與遠,乘客與司機聊天的時候出入鏡方式,以及景別和天氣氣氛等等,這些關系共同表達出馮德內(nèi)心對身后/身旁女乘客的欲望。
大量的夜戲是前兩部電影中罕見的。夜戲中描繪出的北京的夜生活,也是現(xiàn)代性的生活方式。各種消費性的娛樂活動出現(xiàn)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馮德疾駛在夜色中,從一個繁華到另一個喧囂,從擁擠到冷清,從城區(qū)到郊縣。但是,深夜也是讓馮德倍感寂寞的時刻。車外,性感的女孩翩翩起舞,在工地零星的燈光下,她的樣子格外撩人,可馮德只能做個觀者。對于孤獨的都市人而言,愛情與欲望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
影片中仍有大段的長鏡頭跟拍出租車行駛在城里,或者跟拍車窗外的城市風景。比如:環(huán)線、居民樓、大學……更多的是連綿不絕的工地。白天如此,夜晚亦然??臻g關系不連貫、長鏡頭趨少、剪輯增多、景別跳躍、節(jié)奏加快、運動的痕跡明顯、色彩冷暖變化豐富等等技術手段,將城市表現(xiàn)的支離破碎,流行音樂增加了傷感和失落的情緒。畫面中呈現(xiàn)出北京地方性符合變得稀松。此刻京城的地方性特色逐漸消失,陷入一種類同中去,只剩下消費性的景觀,和寓意城市大發(fā)展的景象。
王菲的歌~
好像坐著一塊六的出租車回到世紀之交的北京轉(zhuǎn)了一圈,寧瀛的鏡頭總能捕捉到帝都鬼魅的一面,既熟悉又不愿被提起。從現(xiàn)在依然堵成傻逼的東大橋到還是大工地的望京,這個城市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那會兒不管怎樣掙到的錢還很摟花,天上人間的輻射下各種娛樂場所犯罪活動都很直接,沒有網(wǎng)絡下的人們在接觸中單純還有著那股熱情,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大量務工人口的涌入到定居,換女友一樣的前仆后繼,迷茫的冷對看不懂的躁動。公園廟會拍出了東南亞的神秘感,西餐廳派對有著歐洲風情畫一樣的荒誕或真實。歌曲和配樂用到飛起串聯(lián)并不連貫的劇情節(jié)奏。資料館。
那個時候出租一塊六
寧瀛的”北京三部曲“從故事到風貌,都是足以為北京世紀末的10年樹碑立傳的作品。新世紀的北京,變化更大,卻再也找不到足以彰顯這座城市性格的電影作品。
北京版 出租汽車司機。寧瀛的《北京三部曲》都很好,可惜沒得到應有的重視。
真實的城市和真實的人
很多地方紀實感很強,剪輯略遜,但瑕不掩瑜,一部好片子。
崔子恩登場太震撼了。
寧瀛的意大利風得到了施展,短片集式的集錦片段,有意為之的剪輯跳幀,劇本隨意拍得即興,鏡頭感很強,把京城的精氣神兒拍的活靈活現(xiàn)~
攝影、剪輯生猛流暢,還有敏銳的嗅覺。
曾幾何時,這是我想要拍的電影...
對北京當?shù)爻鲎廛囁緳C、東北服務員、河南打工妹、知識分子二代、叛逆小蜜的刻畫特別臉譜化,現(xiàn)在看會顯得比較虛假。只拍符號,不拍人,有點經(jīng)不起時間考驗。
更喜歡“民警故事”,不過該片對大眾更容易接受,忠實記錄2000年的北京,借用出租車司機這一職業(yè)的便利,在德西卡的語言里混入了馬丁的敘事。
扔菜婆媳斗,窄屋合家歡,翻窗吸塵器,群架古惑仔;無政府的士大會,夜舞,風箏……離婚開場,婚紗照結(jié)束,生活越過越絕望,“師傅,你失過戀嗎?”
過猛
中國版 出租車司機,里面女性關懷更多,原來是寧瀛的作品
后三分之一放棄了故事,變成了世紀之交的帝都風情畫。出租車司機也得猛踩油門,否則曾經(jīng)的金錢夢必然破滅。影片以東大橋五岔路口的車水馬龍開始,彼時的望京新城還像個大工地,腳手架森林方興未艾。德子遇上6個姑娘,前后視角均都有反差不同。流行曲是不錯的情懷標簽,但也阻礙了情感的深化。
褪去了濃厚的真實色彩,披上了故事性的外衣。
我愛北京
電影感很好,紀錄式跟拍,財富焦慮,婚姻不合,職業(yè)動蕩,地產(chǎn)興起,工地中國,民工遍地,一片熱騰騰,亂麻麻。67分鐘版本刪了公園征婚,以及餐廳等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