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將這篇早就該寫好的影評意外的擱置了,現(xiàn)在地震的救災(zāi)工作還在展開,可是在已經(jīng)過去的七十多個小時中,通過照片所目睹的所有,扭曲的肢體,坍塌的樓宇,絕望的慟哭,群體的露宿,等等慘象,讓我對生命極其意義有了新的感觸,結(jié)合未竟的影評,簡單說兩句。
同樣是一次意外的災(zāi)禍,相對于四川災(zāi)民而言,這個名叫多米尼克。馬泰的老人幸運的太多,不但生命毫無損害,而且驚人的返老還童,擁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渡過了一段“沒有青春的青春”。導(dǎo)演科波拉用科幻的技巧,在沒有任何準備,任何鋪墊的情況下開始了敘述,從這點說,本片既然不是科幻片,那么就不能像普通科幻片那樣擁有一個比較美好的結(jié)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本片以悲劇結(jié)尾,并以悲劇氣氛貫穿影片,奠定了本片從哲學(xué)層面探討人生極其意義的基本主題。
人,有沒有可能擁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這是本片一上來就開始討論的問題,科波拉先是做了肯定的假設(shè),對多米尼克。馬泰在遭遇雷擊之后的冗長敘述都是對此命題的直接論證,直到影片最后才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每個人都迫切想擁有的,年輕的馬泰熱衷于對人類語言源頭的探索,但這一課題是馬泰用十輩子都不能完成的,影片中馬泰的老師說:“這個年輕人確實很聰明,但是……”,省略號的部分毋庸贅言,研究這樣的課題是不切實際的。年輕的馬泰卻執(zhí)迷不悟,樂此不疲,為此而失去的心愛的女人,孤獨終老,一事無成,悲痛的意識到“我是一個失敗者”。一個老人不是靜待生命的自然終結(jié),而是準備服毒自殺,這樣的事實不能不為之惋惜。
這個時候,擁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需要便應(yīng)運而生,是科波拉的假設(shè)救了他,讓他重新獲得了長生不老的肉體,以及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他巧妙的躲過納粹搜捕,在夢中學(xué)會了多國語言,重獲了愛情,差一點就完成了畢生的夙愿,這些喜劇因素給本片制造了令人欣喜的觀賞性。遺憾的是,這種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和由人體本能所產(chǎn)生的愛情、受社會因素和歷史條件制約的穩(wěn)固個性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本片的悲劇氣氛的來源,并在影片后期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
這一矛盾導(dǎo)致的直接后果是人格的分裂,影片中叫雙重人格。一個人突然的擁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對于原始的受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基本人格來說,是無法承擔(dān)的,如果能真正融為一體,那么這個據(jù)說來自未來的人類必然與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社會格格不入,如果不借助基本人格的身份和功能,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因之必然會產(chǎn)生雙重人格。雙重人格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其特征是一個人擁有兩重以上相互獨立,相互對立的性格特征。但影片里男主角馬泰的雙重人格卻并非相互獨立,相互對立,其第二重人格是作為馬泰的基本人格的守護者、升華者出現(xiàn)的,不妨先稱其為超人人格。兩者親密無間,共同生存。馬泰的基本人格在超人人格的幫助下,制造了多次匪夷所思的神秘事件,如此和諧的雙重人格讓人一度心生艷羨。
問題是馬泰的超人人格太過理性,他縱然擁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能知生前身后事,但對于愛情——這一由基本人格自然生發(fā)的產(chǎn)物卻束手無策,馬泰在愛人垂垂老去的關(guān)鍵時刻沒有聽從超人人格的建議而放棄了人類語言源頭的研究,這一事件使雙重人格開始分裂并將情感重新帶回影片開始時的悲觀絕望之中,也導(dǎo)致了馬泰與超人人格的徹底決裂,影片結(jié)尾處的莊周夢蝶的引用是馬泰對失去超人人格之后的慣性反應(yīng),馬泰最終返回了普通人類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循環(huán)。至此,整個關(guān)于“人類能不能擁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論題有了答案,沒有可能。
人類對超人或者超然的追求深刻反映在科學(xué)和各種宗教哲學(xué)中,科波拉先是否定了用極端的科學(xué)手段改變?nèi)梭w機能,而后重點引用了印度佛教(實際上是藏傳密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xué)來舉例,因為這兩種哲學(xué)都宣揚人是可以通過修為來達到超人(佛陀)或者超然物外的境界,但眾所周知,這兩種哲學(xué)只能給人以精神層面的升華,有修為的高僧當然不能包治百病,超然世外的南朝隱士還是被后人銘記了姓名。科波拉知道這些,所以佛教在片中被當作探尋原始語言的途徑,而老莊哲學(xué)只能用一句“人生如夢,唯有道”和莊周夢蝶的故事來尋求心靈上的解脫。
科波拉用科學(xué)、佛教和老莊哲學(xué)為例解釋了人不能成為超人的原因,但具有總結(jié)性的來自哲學(xué)層面的原因科波拉沒有明說,從影片比較注重寫實和歷史再現(xiàn)(不斷出現(xiàn)的報紙頭版)的風(fēng)格來看,這一問題的真正原因在馬克思那里,馬克思主義論述了人是社會動物,人不能脫離開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社會基礎(chǔ)而獨立發(fā)展,這一唯物論觀點不免讓人悲觀,但卻是正確的。
寫到這又讓我想起今年以來降臨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各種天災(zāi)人禍,人禍尚可討論,可頻發(fā)的天災(zāi)實在讓國人委屈,于是抗災(zāi)的同時,也不免有些風(fēng)水、星相之類的預(yù)言在網(wǎng)絡(luò)上廣為流傳,不能說這些都是妖言惑眾,至少表達了很多人在不可預(yù)知的災(zāi)難面前的一種必要的獲知,即使對象是風(fēng)水、星相等比科學(xué)、哲學(xué)等更不可靠的東西。這種獲知是無法阻擋的,對于未知的現(xiàn)象,人們總想知道原因,馬克思主義太唯物、太現(xiàn)實,太悲觀,人們反倒不容易接受,而宗教、哲學(xué)及其他學(xué)說反倒更便于接受和傳播。一味的把非共言論都和諧掉,我想也不是矛盾論所要求的吧。
人能不能成為神,答案是否定的,但佛教和老莊卻給了我們追求這一境界的可能性。伸手摘星,不可能成功,卻不會弄臟你的手。真理也許只有一個,但不能否認其他思想存在合理性,我想這也是科波拉運用如此繁雜的元素打造這么一個假說的原因吧。
在欣賞這部作品之前,我為了清理硬盤差點把它刪掉。后來我卻花費了三個寶貴的午夜把它反復(fù)看了三遍,最終決定為它寫點什么。然而真正動筆的時候,回想已經(jīng)被我牢記在心的每一個鏡頭,再一次陷入科波拉所引導(dǎo)的意識流,那感覺簡直可以用呆若木雞來形容,竟然無從下手。因而這篇文字也注定意識散亂,沒看過本片的朋友們還是不要浪費時間讀下去了,強烈推薦你們先去把它看完。沒辦法,只有科波拉才敢也才會把那么多玄奧的意識形態(tài)約束在兩個小時近乎夢囈般的鏡頭語言里,然后讓你越看卻越?jīng)]有睡意。
“你必須準備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為灰燼? ” ——尼采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生命與輪回的故事。
科波拉的胃口真的不小,他除了希望表達個體生命的輪轉(zhuǎn)不休之外,似乎還想把整個人類的起源與歸宿也涵蓋進去。作為本片若干個平行的大主題之一,科波拉卻在這個概念上點到為止。多米尼克畢生通過上古語言追溯人類的起源(最終差一點點成功),另一方面卻因為自己的先知先覺而看到了人類的結(jié)局。一個洞悉了人類始終的天才,最終無法正視自己的生命?!捌鋵嵨乙呀?jīng)八十八歲了?!彼恢挂淮螌S羅妮卡,也對自己說道,而維羅妮卡的身體卻在無數(shù)靈魂的來來去去中透支著,幫助遠古的生靈們回光返照。生命呈現(xiàn)出兩個極端,天才卻從中看到了圓。多米尼克的返老還童是對自身輪回的回溯,而看高一層,電影所反映的全人類史前,當今與下一代物種的更替亦有“春風(fēng)吹又生”的意思。不過這個意思很隱晦,科波拉似乎也不敢深究。
最后分裂體在鏡子中說的話耐人尋味:“……毀滅才是意義,這是人類應(yīng)該付出的代價……這就是為什么你寫不完你的書,為什么你總是一個失敗者?!睕]錯,多米尼克注定無法完成,他的事業(yè)愛情生命,因為他先于別人看清了輪回,于是在圓里他看不到終點,看不到起點,他不知道自己將何去何從。“我將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這是多米尼克在片頭的獨白。最終他孤零零地倒在清晨的雪地里,瞳孔依然不散,手里幻化出代表著生命的第三朵玫瑰,栩栩如生地逝去。他真的解脫了嗎?
“如果我把春夢與現(xiàn)實經(jīng)歷混淆的話,那么我的生活將比我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多米尼克
這是一個關(guān)于夢境與現(xiàn)實的故事。
這部電影可看作是一次兩個小時的超長夢囈。高清攝像機攝下的畫面配上曝光不足的琥珀色調(diào)反造出模糊感,不時傾斜或干脆完全顛倒的鏡頭模擬出瞳孔的第一人稱印象,包括納粹在內(nèi)的所有人夢囈般的對白。它與Dreamworks的夢幻不同,它能夠直接掘出你腦海中對最真實的夢的最原始的印象,美夢噩夢抑或春夢。如果你是個做夢愛好者,或許你還會跟著電影莫名其妙地叨叨幾句。
多米尼克在夢境與現(xiàn)實中來來回回,自得其樂。他在睡夢中學(xué)會了無數(shù)種語言,他相信自己與危險的女納粹歡好不過是一場春夢。這種混淆最終差點給他帶來殺身之禍,不過對他來說,把殺身之禍變成一場夢也不是難事。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末了,多米尼克回到1938年12月20日的精選咖啡館,見到了昔日大學(xué)里的老友們。“我知道我是在夢里,只要我想,我現(xiàn)在就能醒來?!薄叭绻皇菈?,那么你們知道廣島原子彈嗎?你們知道人類登月嗎?”他把他的老友們嚇壞了。而另一邊,1969年12月20日的旅館卻打電話去咖啡館尋找多米尼克。是時空交錯?還是徹頭徹尾的一場春夢?是1938年的春夢?還是1969年的春夢?莊子認為逼真的夢境與現(xiàn)實是難以區(qū)分的。那么好吧,連莊子和多米尼克,甚至連科波拉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還是別深究了。
一個鏡頭過后,多米尼克一瞬息完成了三十年的衰老,記不清一分鐘前講過的那個“關(guān)于蝴蝶的故事”。他真的醒過來了,然后帶著對生命的疑惑,消逝在不知哪一年12月21日的清晨。這不是懸念,這是一個無法勘破的謎。
天才感到寂寞,于是他們分裂出自己。
這是一個關(guān)于自我與分裂的故事。
多米尼克的第一次人格分裂伴隨著牙齒的新生而產(chǎn)生。這個分裂出的人格不是對立面那么簡單,貌似比多米尼克自己有著更為超自然的預(yù)知和洞悉能力,他總能告訴多米尼克事情的真相,下一步該做什么。我認為玫瑰那段是全片最為意識的部分,分裂體為多米尼克變出了兩朵玫瑰,但蒙太奇過后,分裂體消失而醫(yī)生出現(xiàn),兩朵玫瑰卻真真切切地橫在多米尼克的膝頭。從意識到現(xiàn)實的瞬間回歸,是耶非耶?我的思維被打上了結(jié)。醫(yī)院里的晚上,他們在病床上交談的那場,分裂體的位置飄忽不定,似乎暗喻著多米尼克本身也無法掌控分裂的動向。他永遠與多米尼克穿著同樣的衣服,他無所無時不在,即使連多米尼克在納粹的槍下生命受到威脅時也不忘要在角落里近乎幽默地來一句“You really have no choice”。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多米尼克沒有分裂出三個,算是照顧了我們的智商。出于正常人的思維,我一直認為精神或人格再怎么分裂也不能逃出我們的腦顱,然而伴隨著維羅妮卡偶然的一回頭,驚悚的效果產(chǎn)生了——多米尼克也開始懷疑這個分裂體在客觀上是否真的存在。最終多米尼克終于決絕地將其扼殺于鏡中,看著另一個自己隨著玻璃一地破碎,野獸般的咆哮沉入地獄,而自己的生命也在第二天結(jié)束,手里綻放出第三朵玫瑰。
人格和精神真的能夠分裂至產(chǎn)生實體的程度嗎?不用科波拉解釋我們也知道這不過是天方夜譚,但是對于真正的分裂者,他們或許能比我們理解出更多的東西。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愛情與事業(yè)的故事。
即使是在這樣一部類似卡夫卡風(fēng)格的電影里面,對愛情與事業(yè)的追逐依然是一條非常明顯的主線。天才內(nèi)心深處最重要的事物,被片初彌留之際的幻覺展露無遺?!拔覍勰?,至死不渝。”可憐多米尼克活了兩輩子,卻沒有幾年真正地享受愛情,而瘋狂追逐了兩生兩世的事業(yè),不能說一事無成,卻也得不到一個善終。天縱奇才,卻在愛情與事業(yè)上雙雙落敗。
一抹倩影,兩個芳名。維羅尼卡第一次還魂后,多米尼克抱著她念叨著勞拉的名字。勞拉又或維羅尼卡,在多米尼克心中恐怕不過是前后延續(xù)著的同一人吧。勞拉的愛情敵不過多米尼克對事業(yè)的熱愛,而失去了伊人,多米尼克也落得像具行尸走肉一樣做著不知何時是頭的研究。初見維羅尼卡,多米尼克毫不猶豫地用了真名。也不知有沒有恍如隔世的感覺,若輕輕來上一句“噢,你也在這里嗎?”,倒是合情合景。
可惜多米尼克命中注定不能兼得兩者。維羅尼卡的通靈帶來了連多米尼克都不會的遠古語言,卻幾乎透支光了生命。眼看事業(yè)的大圓滿與愛人的生命只能選一,多米尼克最終還是選擇了愛情。然而造化弄人,選擇愛情的方式卻是離開?!拔也辉改闶ツ贻p和貌美,你可以像以前一樣。”不知那是怎樣一種劇痛,但多米尼克至少還是將那一抹倩影永遠留在了心中。看到這里,才知道原來得與失也能變得如此糾結(jié)。
讓我費解的是多米尼克的表情——與勞拉分手以及初見維羅尼卡的那兩段,多米尼克的反應(yīng)似乎比面對納粹的時候還要鎮(zhèn)靜。我不懷疑蒂姆·羅斯的表演,難道按照科波拉的觀念,即使到了人生中最緊要的直擊靈魂的關(guān)頭,天才也能在表意識上維持一份淡定從容?雖然整部電影的情感深藏不露,但導(dǎo)演大可不必這么吝惜高手的演技。
信者有,不信者無。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科學(xué)與超自然的故事。
返老還童、意念力、通靈,人類的三個大謎團,在這里匯集了。說它們是用來反映更深層主題的表現(xiàn)手法也好,是特別展示出來的哲學(xué)意義也罷,總之凡是能夠讓人大吃一驚的東西,科波拉一個都不想放過。然而這些東西由科學(xué)家來解釋都未必可信,藝術(shù)家們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順便娛樂完大眾也就罷了,不必當真。
只是這些元素使情節(jié)愈發(fā)地撲朔迷離,電影本身也更難定位。大部分與超自然有關(guān)的情節(jié)都在夜幕下發(fā)生,平添了懸疑與驚悚的意味,尤其是暗夜中多米尼克用意念力擺平魯?shù)婪蚰嵌?,頗有希區(qū)柯克的味道。而維羅尼卡在遭遇雷擊后通靈通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匪夷所思處連多米尼克都懼怕了。于是我們在目睹維羅尼卡從依人小鳥變成遠古兇靈之時,只會瞪大了眼睛“啊,啊”不止,哪里還能夠思考維羅尼卡的一切遭遇不過是被導(dǎo)演用來平添多米尼克的孽緣罷了。若不是有助于多米尼克的研究和故事的可看性,科波拉犯得著犧牲這么一位美女天天和靈魂們糾纏不休么?
結(jié)
“唯有道?!边@是多米尼克在練漢字時寫下的,科波拉給了一個大特寫。這確實是一部很東方的電影,除了道學(xué)之外,還小玩了一把佛家哲學(xué)。道和佛的概念之大不必多言,而科波拉意猶未盡,還把上文的諸多元素玩了個遍,學(xué)多米尼克返老還童,過了一把玩癮。這樣玩火是很容易自焚的,幸虧玩火的人是科波拉,雖然電影形神俱散過于玄奧,上映后在歐美反響不好,但無數(shù)經(jīng)典特質(zhì)加起來正是經(jīng)典,看不懂的人雖然沒趣,倒也不敢說自己能比大師高明。其實本片的預(yù)算僅有500萬美元,完全由科波拉自己投資,即使是焚也大可焚得起。大師晚年自娛,共鳴者歡喜贊嘆,剩下的,對不起,你們浪費了兩個小時。
關(guān)于電影中出現(xiàn)的三朵玫瑰,多米尼克有生之年得到了兩朵,死后獲得第三朵。前兩朵可以理解為事業(yè)與愛情??v觀多米尼克兩生,雖然命途多舛,其實事業(yè)與愛情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最終能夠決定這兩朵玫瑰的取舍。然而最后一朵,我認為代表的正是生命,與多米尼克開了莫大玩笑的生命、多米尼克終究無法理解和掌控的生命。人真的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嗎?真的只能在離去的前一刻,趁著瞳孔還未消散,最后欣賞一眼自己的生命在掌中綻放出的艷麗?這種理解很消極,但是否我們只擁有生命的使用權(quán)而無所有權(quán),是否有高于生命之上的更為超然的存在,我無從知曉。
The end.生命在黑色的幕布上盛開。不由自主地返回電影開頭——倒退著的鐘表,骷髏頭,微笑的勞拉,玫瑰,一生兩世的印象。一夢驚醒,恍若隔世。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終于得見。以前一直揣測是關(guān)于人生或者愛情的電影,可是我萬萬沒有料到,那個<教父>的導(dǎo)演,那個鏡頭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這么喜歡玩兒。也許是年紀大了,總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這樣的念頭。
說實話,整個劇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終極宇宙,下及愛情獵奇"。Coppola一邊想干點符合年齡和身份的事兒--弄哲學(xué);一邊又想做點兒符合商業(yè)需要的包裝--玩感情??赡苁且讌f(xié)的東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終的成果就象幾何作業(yè)似的--一個圓,分兩半。
咳~~,和上面說的一樣,整部電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個有理想有責(zé)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類語言的研究而錯失了自己的愛情,終生后悔不已。直到70歲的時候終于不堪忍受,想自殺了結(jié)。誰知造物弄人,還沒自殺呢,就被雷給劈了(囧),由此展開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話說這雷一劈呀,他不僅沒有生命危險,還因此進化成了比現(xiàn)階段人類更高級的人(姑且就這么說吧),不僅返老還童深得眾女士青睞,智能也進化了,甚至擁有了手一揮即知書中事,心一動就能奪手槍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德國瘋狂科學(xué)家、美國特工(馬特達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間諜都紛紛想要控制這個20世紀新人類的活標本。
怎么樣,挺來勁吧?這部分簡直就是男人對權(quán)利、對能力的意淫產(chǎn)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業(yè)價值,你要商業(yè)就商業(yè)吧,沒準最后還能搞成20世紀的X-MAN,那我們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這里分離了。
接著發(fā)生的情節(jié),Coppola就完全放開了,撒了歡的玩。從佛教到轉(zhuǎn)世輪回,從哲學(xué)到周莊夢蝶;從梵語、埃及語、巴比倫語追溯到蘇美爾語;從納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觀派哲學(xué);從月稱祖師到濕婆神。將古典哲學(xué)、佛教、古代語言等等獵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讓你不知道該鼓掌還是抓腦袋。
但是Coppola關(guān)于愛情的那根弦一直沒有斷掉,按照劇中的解釋,多米尼克和愛情永遠是二元對立的。他越追求終極知識,愛情就越來越遠;他越往前進化,愛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這么一個象征符號。
總之,你完全可以把這片子當成兩部電影來看,上半部擁有一切商業(yè)片要素;下半部,可以當做哲學(xué)和佛教的雜燴,都是點到即止(甚至點還沒點到也止了)。剛想動腦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說折騰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鍋,材料豐富,色彩繽紛,但是不咸不辣。唯一的好處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實。
用多米尼克的話來說,就是:“如果我把真實經(jīng)驗與春夢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div>
5 ) 沒有青春的青春?
(準備看)等待了9個月 終于在p2p上下到這個電影
關(guān)于一個70多歲的語言學(xué)家被雷劈后還童的經(jīng)歷 他研究語言起源和人類認知(和圣經(jīng)中提到的有關(guān))該片重視對東方文化宗教語言的研究 顯然對輪回很感興趣 但是最終可能還是回歸到西方宗教體系中去 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信仰沒什么差別 8過老美在這方面還是很值得學(xué)習(xí)的
(現(xiàn)在看到一半)感受到一個學(xué)者首先要有足夠的壽命和狀態(tài) 能活90多應(yīng)該差不多 男主人公多米尼克被電擊后就從70歲還童到35歲 其次 要有過人的閱讀能力 多米尼克因電擊獲得了超人的閱讀力晉升為智人 再次 要有第一手的資料 多米尼克研究語言起源遇到了另一個被電擊的人維多妮卡 她不僅有多米尼克年輕時情人的面龐還因電擊輪回了古老的佛教徒魯皮尼的靈魂 時不時給托米尼克還魂些埃及語、梵語、巴比倫語的第一手資料
(1:45:33一半多一點)維多妮卡在不斷的還魂中為多米尼克提供了大量的語言資料 但是她在越來越接近人類“母語”的過程中飛速老去 而研究者多米尼克仍舊保持著靈魂的興奮(我覺得用這個來鼓勵研究人員很好) 逐漸兩個主人公靠近了“Youth Without Youth”的主題 Youth已經(jīng)不是能夠看得見的東西
(ending) 學(xué)者總歸是孤獨的 所以編劇自然加載了雙重人格的部分來填補孤獨時的空白 表現(xiàn)為無窮盡的自我對話內(nèi)省 這種情結(jié)在美國十分暢銷 當人格中的某一個獲得絕對勝利的時候?qū)W者就獲得了解脫 死掉了
這個結(jié)尾讓我很無語 太高深的東西難收場是可以理解的
6 ) 沒有青春,只剩背影
《本杰明·巴頓奇事》也有一個返老還童的故事,也有愛情、美景跟時代變遷。但與本杰明·巴頓的生來奇癥不同,科波拉在改編羅馬尼亞神學(xué)家伊利亞德的同名小說《沒有青春的青春》中塑造的多米尼克·馬泰教授是真正的返老還童。這位癡迷于語言起源及時間概念的高材生因嫌時間不夠,放棄了青春與愛情一心治學(xué),年逾七十依然沒能完成自己的研究,煢煢一生郁郁寡歡,復(fù)活節(jié)時帶著一包毒藥跑到羅馬尼亞首府布加勒斯特準備了此殘生,沒曾想?yún)s在赴死途中被閃電擊中,全身燒傷,入院救治。這一擊不要緊,卻使多米尼克·馬泰重返青春:新牙新發(fā)新身軀,更重要的,是神秘超能力。返老還童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睡夢中學(xué)習(xí)語言的能力,不僅如此,一本書晃過眼前他便能盡知個中內(nèi)容,簡直一日如十年。他還能意念移物、心想事成。他相信自己是人的“變種”,是未來世界的新人。
除了無盡的青春與時間外,電擊還擊出了多米尼克的另一個人格,一個更冷酷、理智、目的化的鏡像。兩個多米尼克常常對話,類如:
“雙重人格。總是隨時回答我想到的任何問題,就像個真正的守護天使?!?br> “嗯,這么想正確又有用?!?br> “還有其他嗎?”
“多著呢?!?br> “比如?”
“除了天使跟守護天使,還有掌權(quán)階級:大天使、熾天使、普智天使,與我們部分融合的過渡生物,意識與無意識的過渡……”
“嗯,當然?!?br> “還有自然與人之間,人與神,理智與情感,陰與陽,暗與明,物質(zhì)與精神……”
“那么又回到我以前熱衷的課題了,宗教哲學(xué)?”
“對。對你來說,總會回到那上去?!?br>
多米尼克的鏡像告訴他世上萬物沒有偶然,也就是說,正因為多米尼克執(zhí)著于尋找語言的起源與時間的真相,他才被“選中”返老還童,擁有神乎所以的學(xué)習(xí)研究能力,并遇到一個與曾經(jīng)未婚妻勞拉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子,維拉尼卡,在睡夢中幫助他一點點接近語言的起始。在這個過程中,時間的流逝對多米尼克來說成為了幻象,卻加倍展示到維拉尼卡身上,讓她迅速衰老。這時候的多米尼克再次面臨知識與愛情的取舍,要么犧牲愛情尋求知識,要么放棄知識,保存愛情的回憶——這像不像《浮士德》?
但《沒有青春的青春》并非執(zhí)著于研究人類進化的歷史,它要說的更是未來。1968年年近百歲的卻青春煥發(fā)的多米尼克和他的鏡像一同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羅馬尼亞的皮亞特拉-尼亞姆茨。理性的鏡像責(zé)備多米尼克本我的感性,說因此他才未能完成哪怕一本著作,是個徹底的失敗者。多米尼克的本我試圖以核武器對人類的毀滅威力來斥責(zé)鏡像的目的唯一論,并打破鏡子毀滅了自己的“守護天使”。
這樣的安排明確否認了人的未來,或者說一切以遠景為目標的人生手段。那么不可避免的,人生意義的中心便回到了過程本身,于是多米尼克回到了影片起點1938年的Café Select。那么多米尼克在1938年與1968年之間所經(jīng)歷的一切,究竟是什么?
在現(xiàn)實與未來之間的,是夢境。
多米尼克兩次引用莊子夢蝶的典故來強調(diào)夢境與現(xiàn)實的相互轉(zhuǎn)換性,而這,正是時間的虛幻所在。實際上更進一步的,人又是什么?是一種物理組成還是回憶的總和?如果人能夠保存記憶,是否便等于永葆青春?如果記憶便是人的真正自我,那么夢境呢?我們在夢境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形體、場景、色彩、氣味,那栩栩如生的一切,在醒后的時間里與其他的記憶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又有誰能說,夢是假的,人生才是真的?
影片中最為神秘的一個細節(jié)是1968年Café Select中年輕的多米尼克向1938年的舊友解釋自己來自未來,隨后突然衰老,記憶衰退,最終死于1968年的故鄉(xiāng)。在這個片段中,甩掉鏡像的多米尼克本我依然深知二戰(zhàn)、原子彈、氫彈的真實性,就好象維拉尼卡能夠看到多米尼克的鏡像實體一樣,“真實”是個相對的概念,同樣的還有多米尼克的返老還童及時間怪圈,既真實存在又是掩蓋更深層真相的一個扭曲的幻象——影片開始如水波一樣的懷表機械細節(jié)和倒轉(zhuǎn)的指針已對整部電影進行了的影像總結(jié)。生與死,固體與液體,時間與永恒——西班牙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達利在1931年的畫作《記憶的永恒》中就準確無誤的傳達了潛意識以意識為基準但超越意識的流體形態(tài)。
那么,通過《沒有青春的青春》,化身多米尼克·馬泰的科波拉究竟要表達什么?
我相信不會是語言的源起,也不僅僅是粉碎時間的流逝為人生存在的真實形態(tài)篆刻注腳。那么,在這個神秘、玄幻、光影流離不可思議的故事中,我們從科波拉那里得到了什么?
玫瑰,當然是那三朵玫瑰。
兩朵給生,一朵給死。然后轉(zhuǎn)身離去。青春散場,時光將盡,唯有離開時最后一個背影,才終于跨越自然與人,人與神,理智與情感,陰與陽,暗與明,物質(zhì)與精神,時間與空間,盡言萬象于無形。
看過,但是印象不深刻。
中段看得滿眼淚——呵欠打得。但終場鏡頭結(jié)束一回想,我居然還滿喜歡??撇ɡ耗陱?fù)出的這部個人獨資制作,在沒有投資方與制片人壓力下,被他幾乎是盡可能地塞進了包括徹底誤讀的東方文化和完全為個人意圖服務(wù)的語言學(xué)在內(nèi)的各種元素,統(tǒng)統(tǒng)揉散到夢囈一樣的意識流鏡頭里團成莊生夢蝶,亂,過玄,但提神
雷劈物語
炒不好一盤大雜燴
還可以
拋開 科波拉 這次過于宏大的企圖:生命、輪回甚至人類的源起的哲學(xué)思索;科學(xué)與玄學(xué)的辯證。拋開他對東方哲學(xué)粗淺的表達。作為電影的電影軀體卻是足夠偉大的。
神秘,追溯時間的第三支玫瑰。
太對胃口了,向科波拉致敬!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這兒部還真的是一般,看過一遍了,連名兒都沒記住,又蕩了一遍,看著看著,才慢慢想起來,好像看過,一般一般??粗鴥罕?,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
又是黃粱一夢
在年輕時受了勞拉的離去,返老還童后維羅尼卡重獲青春抱著孩子.非浮士德
2009-02-08,想表達的東西貌似有點兒多,魔幻主義的味道濃了一些。7
沒懂啊我擦??!
這才是真正有回味的“返老還童”故事。
莊生曉夢迷蝴蝶,只是當時已惘然...
晦澀難懂。。各種扯淡的情節(jié)。。
實話實說 故事很簡單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導(dǎo)演啥意思……
我應(yīng)該把玫瑰放在哪里
奇幻,宗教,哲學(xué),真是迷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