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獨白獨室回憶殺人罪案傳記片。一個冷血殺人犯的內心獨白,被幾個評估官員要求寫下來,于是男主殺人犯開始從自己的家庭和從小的生活開始回憶,并寫下來,一直到他殺人為止的故事。男主的演技真心了得,一副弱不經風的模樣,卻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冷面殺手,而且還是預謀很久,克制很久了,真心讓人害怕。冷峻的眼神,佝僂的身形,真是太像一個變態(tài)殺手了。
一開場,男主殺了一個人,但是鏡頭轉向尸首時,尸首沒有頭。緊接著男主就自首了。然后就是進監(jiān)獄,被三個應該是評估組的官員進行訊問。其中中間的官員讓他將自己的經歷和生活全部寫下來。于是男主就開始寫。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個農場主,母親有點刻薄,對子女沒有什么關愛,只有嚴厲地訓斥,相反父親比較隨和一些。他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還有一個弟弟,從小就在家里干活。上了學以后,他成績優(yōu)異,但是他從小就對殺人見血很感興趣??吹郊揖潮茸约汉玫模L相俊美的同學就想傷害他們殺了他們。也許是因為小時候看到殺豬,受不了跑掉了。但是雖然害怕,但是可以吃到豬肉,還是很幸福的。所以他才會把殺戮和鮮血與幸福和快樂聯系在一起。男主慢慢長大,一次他遇到一個過路客,向他討要牛奶喝,還趁四賴無人,猥褻了男主,讓男主初次嘗試了zidu的快感,從此男主一發(fā)不可收拾,還常常把殺戮和傷害變成他達到高潮的催化劑。無時不刻圍繞在腦際的殺戮把他折磨得很痛苦。幸虧他生活的城鎮(zhèn)來了一個傳教士,他勇敢地向傳教士懺悔了,被傳教士點化后,他成為神學院的一員,一開始因為性格孤僻,家境貧寒,被同學排擠。他曾經也想融入同學們的生活,但是苦于始終融不進去。于是他就開始拚命學習,用學習麻痹自己,忘卻殺戮和欲望,但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他又開始故態(tài)復萌。對神學院的同學蠢蠢欲動,準備殺害他們或者傷害他們。很快神學院考試放假,大家都回到了家里。整天無所事事,男主又開始故態(tài)復萌,開始蠢蠢欲動。一開始準備對一個向他借書的男同學下手的,但是苦于沒有機會。后來他是在壓抑不住了,就隨便跑去郊外,看到一個鄰居家放羊的孩子,把他殺了,還把頭砍了下來,真是殘忍至極。但是當他動手時,真的很冷靜,沒有一絲恐懼。還捧著頭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殺了人,這種狀態(tài)真心讓人不寒而栗,一個變態(tài)殺人狂躍然眼前。
男主的變態(tài)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一是童年的挫敗感,很家人不待見,長期冷落;二是被人侵害,無人問津,讓自己混淆了欲望和幸福的關系;三是在學校因為家貧和孤僻被人孤立,心理產生偏差。男主是不幸的,長時間沒有人關愛,沒有人注意,養(yǎng)成了他什么事都放在心里的毛病。雖然有神明可以懺悔,但是也就是被點化的一次,沒有長期教育引導,才釀成了大禍。所以一味地說男主的變態(tài),其實大家還忽略了家庭和社會,甚至是信仰的問題,那樣的時代和家庭才生成這樣一個怪物。包括和兄弟姐妹,幾乎沒有交集,就像不存在一樣。
惡就是善的對立面【惡也就完全被分離出來并作為惡而出現了(不是仿佛才產生的,而只是由于現在這種對立面才被給予,它只有在這種對立中才能完全地作為這樣的惡出現)?!?,“禰的知識完美的在我之上” 布魯諾進入神學院,與同學的階級差異【歷史如同一種不斷加強的沖突,它是一個只有在上升中才達到其真正劇烈性的過程?!俊斑@個里德爾他沒有惡意,他是個溫順的人” “用虛構的愉悅勾引我...我竟允許自己不去看禰 不在天堂里永遠擁有禰。” “而自殺是不可能的。” 一句話總結:還不是因為被猥褻過。這部電影太精分了不打星。 “我所有的幸福都在于,我將不再擁有的東西”想要自殺或許也是一種幸福。這部電影又療愈了我?;蛟S把自瀆放大也體現了“大法官”之外的另一群體性壓迫,于是被送進了精神病醫(yī)院,是的某些方面和我很像。 里德爾的欲望不是同性戀那么簡單,可以看出他對一個貧血的女孩子的聯系,她的處境是他的女性主義解讀視角。他之所以嫉妒同學卻殺害無辜的孩子,那是他對自己的否定。他沒有能力改變那個年代觀念里的東西,他只能看著那個女孩子被媽媽罵,羞愧地逃走,腐爛在日常生活中永遠得不到她想要的自由。
如同想拯救他人的《鄉(xiāng)村牧師日記》,17歲的神學院天才Bruno始終想拯救自己。
優(yōu)美的字體又暗示將發(fā)生未成年人死亡。
童年的Bruno忍受貧困饑餓和虐待。執(zhí)念悄然滋生:毀滅美好才能擁有美好。
少年Bruno學習知識的能力傲視同齡人。
陽光明媚之下,青山翠谷之間,惡魔著沉重的木鞋降臨少年Bruno身邊,從此,他陷入萬劫不復。
神性的光輝暫時遮蔽了人的欲望,長達7年。
在健康英俊富有的神學院同學中間,貧窮丑陋和先天生理缺陷,使bruno的欲望和自卑攀升到極限,虔誠禱告和懺悔也無法挽救。
健康完美的臉龐讓bruno覺得溫暖彷徨。
對于黑暗的心靈,僅有一扇窗是不夠的。
“主耶穌向我們展示了神對孩童的愛,讓小孩們到我這里來” 神父在bruno姐姐的小孩葬禮上的悼詞,帶來深刻的隱喻和批判,帶出本片的主旨。
一個日常生活中看似一切正常的男孩如何變成殺人犯,導演文森特·勒波特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部電影以第一視角做了一次標本式探究。
開場就是駭人的兇殺場景,1905年某天,布魯諾眼神兇狠,血液飛濺,一具沒有頭顱的尸體躺在他身下。緊接著,布魯諾自首,承認自己殺了男孩弗朗索瓦。
監(jiān)獄委派了幾位心理醫(yī)師,鑒定布魯諾的精神狀況。鑒于布魯諾內向、拘謹、隱藏自身想法的傾向,醫(yī)師建議他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下來,幫助別人認識他,電影的劇情便以布魯諾的回憶開始。
布魯諾生于一個貧苦鄉(xiāng)村大家庭,家里有祖父母,父母,還有六個兄弟姐妹,大姐已經生育了四個孩子。他們以農耕為生,節(jié)儉度日,母親嚴厲苛刻,父親正派仁慈。
在布魯諾的回憶中,所有的場景都黯淡無光,所有的人都陰郁憂愁,這既有艱苦生活環(huán)境留下的痛苦印象,也印證了布魯諾自小就封閉、敏感、脆弱的心靈。
第一次看家里殺豬給了他巨大沖擊,豬的慘叫、絕望的眼神都讓他無法忍受,逃離現場。但他又感到很開心,因為放完血就把它烤了,還開了派對,共享美食。
他曾聽到父母說,有人被殺了,他開始疑惑,我們也可以殺人嗎,像殺豬一樣?那天他開始想象,在幻想中傷害那些經常跟自己玩的同齡男孩會給他帶來很多愉悅,殺人不是目的,折磨才是樂趣。
欲望開始潛滋暗長。
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童年記憶里唯一的溫暖形象也被包裹在黑暗中。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繁重而難以駕馭的農活也讓他備受煎熬。
欲望逐漸強烈。在一次小學課堂上,在講臺朗誦詩歌的同學激發(fā)了他的殺戮欲望,他開始盯著同學的背影和脖頸,發(fā)呆,隱忍,痛苦。休息時,他嘗試拉扯同學的嘴唇,被其他同學阻攔。這是他第一次將傷害付諸行動。
在與醫(yī)生的對話中,他回憶自己從來沒有虐待過動物,有一次踩到小羊,但并沒有快感,甚至同情這些小動物。他也沒想過殺女孩。他不確定自己喜歡男孩還是女孩。
童年的另一次糟糕經歷浮出水面,他曾在放牧時被陌生人猥褻,這一次痛苦又恐懼的經歷讓他學會了自瀆,并越來越頻繁,有時不成功便會幻想殺掉自己的男同學。殺戮讓他體會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快感。
他越來越明確幻想殺戮目標的特征:必須認識,經常相處,漂亮臉蛋,高智商,舉止裝束都很自信,“我會殺了他,但仿佛帶點悔意,因為我愛他,但我控制不了自己?!?/p>
這里,醫(yī)師進一步和他確認,想到殺人,夢到殺人,他都會感到愉悅,甚至夢里也會高潮。
他不會和別人談自己的經歷和想法,他也從不認為自己的這些行為是罪過。
但他內心也極其不安,在欲望和壓抑欲望之間踟躕徘徊,為了求得內心安寧,他向神父懺悔,他說我有很多不好的想法,甚至想殺人,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有時候想自殺。神父說,自殺是最大的罪,你能分辨善惡,抵擋誘惑,你需要抗爭。
1904年,布魯諾開始真誠地禱告,在財主的支持下,他來到神學院學習。
然而在神學院,他受到了更多刺激。
布魯諾的眼神越來越陰森、內斂,因為身高更因為心理,他看人總是仰視、斜視,人群中總忍不住偷看同學,又怕暴露遮遮掩掩。
拍合照的場景加上布魯諾的自述,生動地展示出,一個瘦弱、怯懦、窮困、其貌不揚的鄉(xiāng)村男孩,在高大、俊朗、富有、自信、聰慧的青年們面前多么地無地自容。“我是多么憎恨他們,我是多么樂意讓他們遭受折磨,我是多么希望能剝奪他們如此美好的生活。”與同齡人的強烈對比讓他更加自卑,更加憤怒,更加畏縮、猥瑣、萎縮。
他開始更加沉默寡言,不與人交流,同時刻苦學習,期末他終于拿了七個獎項,再次拍照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勝利帶來的歡欣轉瞬即逝。他發(fā)現沒有目標的生活更痛苦,“存在成為乏味、空虛而單調的東西。”他想死。學期結束回家后,在家里能做的事很少,他更加感到空虛壓抑,“當我什么都不做的時候最脆弱?!?/p>
再度回到舊的壓抑的環(huán)境,讓他恢復了自瀆習慣,但又厭惡生理快感,有沉重的負罪感。
在神學院熟識的布隆德爾,優(yōu)雅自信,他的身影一直縈繞在布魯諾腦海里。他來找布魯諾借書,觸動了布魯諾的心弦。
在經歷了一年的壓抑后,欲望驟然膨脹。
殺人前一天,他做了夢,殺人,高潮,嗜血念頭充斥內心。
布隆德爾邀請他一起去樹林中看書,一路上他醞釀猶豫,糾結惆悵,沒有動手。回家后極其自責沒有完成殺戮,他按捺不住,必須釋放,他走出家門,走上田野,遇到一個割草的男孩,男孩認識他,他跟男孩一起走進樹林,走到深處,突然從背后摟住男孩,扳倒在地,雙手掐住他的脖子。男孩滿臉通紅,大聲求饒,他短暫猶豫,害怕他告訴家長,一拳重擊,拿出準備好的匕首,像小時候看到的殺豬一樣,扎在男孩脖子上,鮮血噴涌,然后一刀一刀割斷脖子。
布魯諾舉起男孩的頭看了十秒鐘,突然感到反感,慌張地逃離,想哭但哭不出來,洗手,禱告,自首。
醫(yī)師問,你對弗朗索瓦的所作所為毫無悔意嗎?
布魯諾說,他看起來很幸福,很自豪,而且他不太喜歡我。
警察帶布魯諾指認現場時,他依然表情木訥,眼神深邃。
“如果我的良心迫使我對弗朗索瓦產生憐憫之情,我反而會更傾向于恨他,嫉妒他被人同情,而我卻被人侮辱,我想我比他更不快樂?!?/p>
通過書寫,布魯諾再次回顧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神學院成為他擁有最美好回憶的地方?!拔疫€能再見到他們嗎,我是多么的不幸?!?/p>
在獄中,他再次夢到布隆德爾,和他一起讀書,打破他的頭。他每時每刻都在想著他,想擁有他,想傷害他,他們的故事不會結束,“對我來說,殺人的場景充滿著迷人的魅力”。
對話結束,布魯諾歪著頭,憂郁地沉默,醫(yī)師盯著他,無言以對。
根據醫(yī)師報告,布魯諾進入精神病院,直到1918年去世,享年30歲。
這是一個充滿“恨與憤怒”的人的一生。孱弱的身體,喧嚷的家庭,嚴厲的母親,貧困的鄉(xiāng)村,野蠻的侵犯,無盡的勞作,乏味的生活,永無止境的循環(huán),讓男孩疲憊不堪,強大的傳統(tǒng)和宗教文化既讓人無處發(fā)泄欲望又為脆弱幼小的身心提供庇護。他的生活籠罩在陰影中。電影用光影暗示了布魯諾人生中僅有的兩段溫暖,一段來自父親,一段來自布隆德爾,當他們出現在回憶中時,總是風和日麗,靜謐明亮。父親的溫暖太過短暫,不足以驅散成長時期的陰霾。布隆德爾的溫暖已經暗藏兇險,越明亮越高不可攀,越想擁有越想傷害。
演員表演極為精彩,童年和少年布魯諾兩位演員都準確地表現出角色的孤僻陰冷,隱忍殘忍。電影中的心理醫(yī)師更多依據當時最流行的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來分析布魯諾,布魯諾確實很明顯地體現了人對性本能、死本能雙重滿足的追求愈陷愈深,導致本我戰(zhàn)勝超我,逐漸失控。從另一個角度講,成長在精神和物質極度匱乏又極其封閉的環(huán)境中,敏感的布魯諾自卑又自傲,走向完全“自我”,他希望占有又害怕失去,因為恨所以破壞,因為愛所以傷害,既愛又恨讓他只能毀滅一切。
時過境遷,當代人已經可以用超脫的視角去回望這起并不引人關注的鄉(xiāng)間慘劇。電影極為克制冷靜,剝離了道德審判,近乎白描地還原事發(fā)的經過,讓觀眾從主觀視角體會布魯諾成長的百般滋味。文明社會必須有底線,突破底線之前,是可以懺悔的“罪”,突破底線之后,必須接受不可饒恕的罰。
電影的忠誠與客觀,與過于濫情的人文主義無關,共情的底線是維護罪與罰的邊界。電影只是再次提醒,人心深淵遙不可測,不要輕易相信人性。布魯諾去世前后,更大的人為的災難正在全世界上演。
提到殺人狂,往往想到的是類型片里那些戴著各式面具、打扮驚悚、目露兇光的人物,而這部法國電影《布魯諾,殺人犯的自白》的主人公卻是一個身材瘦小、相貌平凡的少年,而且與美國電影中那些連環(huán)殺人犯相比,他只殺害過一個人,不論從身形體格還是殺戮數量來看,都與令人聞風喪膽的殺人狂相距甚遠。法國導演文森特·勒波特選擇這個歷史真實人物為題,顯然有更深層的考慮。
這部處女作去年在戛納“影評人周”單元首映,以一段血腥殘忍的斬首畫面引起震驚,但這并非典型的殺人狂電影,沒有過分渲染的殺戮情節(jié),也沒有各種聳動的懸念。相反,這是一份令人不寒而栗的殺人犯心理分析報告。簡潔、樸素的美學設計讓人不明覺厲,全片通過審訊式的對話,再結合主人公用文字復述親身經歷回溯前情。這種敘事并不新鮮,卻能抽絲剝繭地揭開這個少年一步步走向殺人魔的精神狀態(tài)。他寫下的自白內容與畫面上的情節(jié)相通,極其冷靜而赤裸裸地訴說出內心的真實欲望,不免讓人毛骨悚然。
壓抑的欲望與自卑的性格是導致他精神扭曲的因素,而這些又和他幼時的家庭環(huán)境、被性侵的經歷、身體疾病等等關系密切,而作為思想啟蒙的宗教,也沒能給他正確的指引,反而誤導他犯下罪行后,可通過贖罪來解脫,他在殺人后,毫無悔意的超然態(tài)度帶有不少諷刺宗教的意味。影片不志在探索爭論人性善惡與否,更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外在因素,才是真正促發(fā)他邪惡一面顯現的關鍵。
這名少年的殘忍行為固然令人發(fā)指,但他同時也是受害者。他本可以有幸??鞓返募彝ィ瑓s被嚴重暴力傾向的母親而毀掉,他本可以有良好的學業(yè)與光明的前途,卻沉溺欲望無法自控。他從小讀書時就有想殺害班上同學的沖動,影片沒有透露這種沖動的根源,卻有意將性快感與殺戮的欲望同時呈現,似乎在暗示人性的陰暗面:在每個人的心底里都會有欲望沖動,一旦控制不住這只“魔鬼”,就會釀成極其可怕的惡果。
值得深思的是,導演有意從這個真實人物的個案中引出階級的思考,近年來這個話題的電影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寄生蟲》《饑餓站臺》《新秩序》等片讓人印象深刻。在影片中,來自農村的主人公與富裕家庭背景的同學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自卑心態(tài)很可能來自這種身份的落差。
換個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描寫社會底層人深受欲望本能所困,而無力反抗人性沖動所造成的悲劇。一個世紀前的真實人物事件所引發(fā)的現實思考讓作品超越了殺人狂類型片的噱頭,能獲得《電影手冊》的滿分好評也似乎毫不意外。
犯罪心理學研究與刑偵人員從業(yè)修行必看…如果有人要寫關于西方歐美社會需求血腥暴力虛擬游戲與影視作品必要性的論文這片也是不錯的資料素材…畢竟是根據真實事件拍的…尤其讓人看到西方關于他們自身文明缺陷不足的反省與思考…不過這片作為娛樂片來看就有害了…畢竟是非常禁忌人性話題容易催生邪惡…而東方文明類似的人和事貌似就要少很多…畢竟大環(huán)境的文化積淀與向好向善的引導都很充足…尤其類似電影的人和事都很虛構…
影像氣質很好,冷靜到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最后割首的戲份,驚掉下巴。得益于小主演驚人的表演,很好地托住了這個稍顯平鋪直敘的文版,人物性格拿捏的相當到位,那眼神確實是令人不寒而栗,查了一下發(fā)現是個97年的新人小伙,前途無量啊。
穩(wěn)扎穩(wěn)打地文本分析,演員表演上的有效控制。
一直以來,我認為一個從小一直被忽略感受的那個人,長大后會成為一個世界里只有自己,自己只考慮自己感受的一個人??戳诉@部電影我更是如此認為。他也曾是受害者,如今他是個變態(tài)。隨著鏡頭走完他一生的最后,警察也沒能待見他。他說“現如今我哭不出來。不過倘若是有人安慰我,我還可能會掉眼淚。”看到快結尾那個殺害鏡頭之后,我嚇得直接捂住了嘴。隨著鏡頭推進,我甚至想要一口吐出來。我從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早個十年我看到這樣的電影,心情一定是坦然的。我想如今可能是年紀大了經事多了,共情心更多了一些吧。
從虐殺男孩中獲得性高潮的神學院男孩,驚世駭俗的變態(tài)原來可以如此平淡。日記獨白體剝離了道德判斷或情感投射,冷靜到讓人毛骨悚然,感覺導演就像制作了一個歷史犯罪的標本。
【4】很嚴謹很精準,依靠自述,不動聲色地展現一切。除了可做的心理分析外,我想到,好像男性所能擁有的和想追求的高潮總是瞬間的。
7/10
7/10。標準故事片的模板,靠旁白引導觀眾的同時不失電影性?!傲w慕被殺的孩子,因為人們同情他”,如此扭曲的心理拍得清澈明晰,滿是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的影子。選角很厲害,各個年齡段像同一個人。莫名想到《被涂污的鳥》。
法國影像傳統(tǒng)
沒想明白就別拍
#AtlàntidaFF2022 如此冷靜而平淡地敘述出了布魯諾的自白和他所犯下了謀殺之事,看到動手那一刻真的有些不寒而栗。童年的創(chuàng)傷在無法得到安慰的環(huán)境下肆意生長,直到性發(fā)泄和殺人之意成為唯一的情感宣泄口,一切已經注定發(fā)生。
演布魯諾的這個男演員太強了,有一雙讓人不寒而栗的深邃的眼睛,既變態(tài)又迷人。用一個變態(tài)殺手的自白串聯他的成長史,劇本和人物塑造都非常扎實,導演也很好的利用了攝影的特殊畫幅來表現男主角的精神狀態(tài),男主角的表演就更加分了。
沒有過度溯源,但人物的行為有些太典型了。不過如果《驢叫》也能這么拍的話,那我一定是會喜歡的。
這個心理自白式的分析很有說服力,你看很多犯罪心理分析美劇,最后兜兜轉轉,其實可以得出了和男主同樣的結論。那個畫面太血腥了,我真是有點不敢看。
這其實可以說是一部哲學電影,從神性、人性、獸性來解構人的複雜性;從愛慾、性慾、佔有慾來呈現慾望的多樣性;再從他者眼裡的我、自我認知的我、本我來重構人的複雜性,再藉由宗教敘事裡的罪與救贖,完成對這個複雜議題的探討。隱性地將那麼多複雜議題串連起來的是愛。家庭裡缺失的愛,神學院裡同志的愛,山野裡危險又瘋狂的愛,對上帝的愛,對自己自戀自艾的愛。整個影調熾熱又冷冽。一張張漂亮的臉龐在一個個漂亮的鏡頭卻透露著危險和瘋狂的氣息,明媚的陽光下荷爾蒙的躁動裡瀰漫著腥臊和毀滅的味道。
令人不安的自白式敘述,逐漸拆解“惡”的背后;無法被滿足的欲望,信仰與目睹的種種惡行彼此交戰(zhàn),隨著時間沿襲下來傷痛記憶…是相當完整的角色研究,也將故事圈定在一個讓人足夠跟蹤的空間避免因此跑題。足夠出彩的表演和冷峻的氛圍相輔相成,但仍然有些地方的呈現沒有那么必要或是多此一舉?!綜annes 2021 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Features & Special Screenings 13/13】
4.5。力作,由簡單的敘事體承載著建立在文本語境中人物情緒的蔓延。
令人不寒而栗的殺人犯心理分析報告。簡潔、凌厲的美學設計,審訊式對話結合回溯前情的敘事并不新鮮,卻能抽絲剝繭地揭開這個少年一步步走向殺人魔的精神狀態(tài)。壓抑的欲望與自卑的性格都是可能導致他精神扭曲的因素,而這些又和他幼時的家庭環(huán)境、被性侵的經歷、目睹過屠宰動物等等關系密切,而宗教也沒能給他正確的指引。殺人魔并非是天生的,影片不志在探索爭論人性善惡與否,更在意后天環(huán)境和外在因素才是真正促發(fā)他邪惡本性的關鍵。
一個變態(tài)殺人犯能把自己剖析得這么透徹也是蠻厲害的,看著不像電影,更像是一堂心理學課。后半段兩個少年同框的畫面很美,只感嘆太可惜了?!据S】
去獵奇化(敘述/運鏡)的“觀察者視角”最終成了導演的獵奇:也許他想盡力理解(也過于淺平)也許他無意理解 兩種卻都不大可??;成片雖是分散的細節(jié)串連 我卻絲毫不懷疑任何細節(jié)的真實性:你的目光/你的圣光!終有一日 死神將降于我
最后割頭的鏡頭太恐怖了,如此嗜血的變態(tài),還是從6.7歲就開始有殺人欲望,看來有的人生來就是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