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認識的美國人屈指可數(shù),
唯一一起吃過飯喝過酒的美國人是我曾經(jīng)老板的老板,PCWEEK的Adam Power。
我們給他起了個中文名字叫“彭安達”。
“安達”在蒙古語里是“結(jié)義兄弟”的意思。
作為員工,我們當時迷之自信地相信,美國老板一定會對我們像“安達”一樣好。
那是1996年。
他對我們真的像“安達”一樣好。
電影里,我認識的美國人數(shù)不過來,
但每一次看到熟悉的面孔,我都記不起他們的名字,需要去查豆瓣。
他們拓展了我的人生體驗。
讓我在家就知道《德黑蘭1943》發(fā)生的美蘇諜戰(zhàn),
了解越南叢林里的《野戰(zhàn)排》是如何殺戮殘忍。
我不敢想象,失去這些電影,我的人生會多無聊、乏味和無知。
他們是我的“安達”。
布蘭登·費舍(Brendan Fraser)穿著一身白西服亮相的時候,真是把屏幕都帥亮了10%。
單純?yōu)榱怂母叽髱洑?、從容?zhèn)定、自命不凡、為愛自燃,
《The Quiet American》這部電影就值得一看。
更何況,這是一部英國人都受不了美國人自信天真的愛情故事。
有一種自信叫天真,有一種天真是霸道。
大家都是紳士,憑什么你來搶我的女人時,那么肆無忌憚、那么理直氣壯,那么天真無邪,那么迷之自信。
最最最有趣的事兒,我在2020年的秋天看這部電影,感覺到的不是美,而是冷。
冷靜的冷。
我清醒地明白了電影表達的反抗精神,
不管是生活中的美國“安達”,還是電影里的美國“安達”,一旦他們來搶我的“姑娘”,那我也只能想法設(shè)法弄死這個“安達”。
白首相知猶按劍,人情翻覆似波瀾。
天真無邪最霸道,國家利益是姑娘。
關(guān)于這部電影的政治隱喻價值,推薦大家去搜一篇2010年9月的論文。
1.主標題:
《誤讀的越南戰(zhàn)爭》
2.副標題:
論《沉靜的美國人》及據(jù)其改編的兩部電影
3.作者簡介:
胡亞敏,女,博士,研究方向為20世紀美國文學和美國戰(zhàn)爭文學。
4.課題所屬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民族神話與戰(zhàn)爭小說研究”(10CWW017)階段性成果
5.內(nèi)容摘要:
1958和2003年,好萊塢分別發(fā)行了根據(jù)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55年發(fā)表的小說《沉靜的美國人》改編的兩部電影。
兩部影片對原著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讀:
1958年版的電影將原來的反美小說改編成了一部親美電影,
2003年版的電影則強調(diào)了美國與當時一些恐怖事件的聯(lián)系。
2003年版的電影于2001年9月10日在美國試片(點映),第二天就發(fā)生了9.11事件,電影因此被推遲到2003年2月公映。
兩部影片的不同傾向反映出很多美國人對越戰(zhàn)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從最初的浪漫想象到后來的徹底幻滅這一轉(zhuǎn)變。
備注:
1.電影《沉靜的美國人》 The Quiet American (2002)
2.中譯本小說《文靜的美國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08-01
3.誤讀的越南戰(zhàn)爭——論《沉靜的美國人》及據(jù)其改編的兩部電影//wenku.baidu.com/view/969a540958fafab069dc02ee.html
小說中譯名為《文靜的美國人》,電影的中譯名叫《沉靜的美國人》,“文靜”似更恰當些:文質(zhì)斌斌、安份守已,還捎帶點書呆氣。而“沉靜”,一個沉靜的美國人,聽上去簡直像在說:一顆甜美的蒜頭。無論如何,不適用于那位主角,美國佬派爾---情種派爾,理想主義派爾,年輕的派爾,稀里糊涂死于越南的短命鬼派爾。
名著改編成影視,通常都討不到觀眾的好。如果不看原著,這電影不失為中規(guī)中矩,看了原著以后,對電影只能大失所望。情節(jié)、人物都忠實原著,忠實而已;影像很好,顏色沉郁,光線昏暗,鏡頭慵懶而緩慢,推出一個頹敗的亂世,異國他鄉(xiāng)的舊夢;演員的表演也沒太多可挑剔的,縱使兩位男主角的形象,一開始讓人覺得不符想像,看習慣了也還不錯。邁克爾·凱恩的大肚腩和雙下巴,下垂的兩腮,遲緩的動作,黯淡無神的眼睛,偶爾卻會閃出一道尖銳的光芒,無論是表現(xiàn)英國人的刻薄,還是中年之后落魄文人那獨有的頹唐,都非常到位。而布蘭登.弗雷澤,這個演過不少火爆商業(yè)片的美國小子,雖然在片中的發(fā)型并非如書所寫的“板刷頭”,人又過胖了點兒,那股子傻頭傻腦的勁兒,也還符合他演的角色。還有鳳兒,她就是書中的樣子,那西方人眼里的東方女人,天真、漠然,總象置身事外,柔軟卻堅不可摧。而且女演員即使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也非常美麗。
那么,我為什么不滿意?因為,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影像的真實,一個脈絡(luò)分明甚至過于分明了的故事,但在此之下,有很多東西不見了,空空洞洞。就好像走在街上,能夠看到路人們的表情或疲倦或平靜或在恍惚微笑,卻永遠無法探知他們心中所想,我也無法看見劇中人物的內(nèi)心,而在書中,那些心靈的充盈和混亂,那些哀傷,那些絕望,俘獲了讀者,沉靜地。
電影所做到的只是講述,一場三角戀愛,一個政治陰謀,加上一樁謀殺案,事實上情況如此復(fù)雜,它只能撿最明顯的事物來說。無法苛責電影,文字與影像的性質(zhì)迥然不同,影像的含義更多時候靠直感傳達,如果領(lǐng)會,千言萬語比不過一個鏡頭,但很多時候,它又容易顯得曖昧不清。文字的表現(xiàn)力,則更易做到尖銳明了,指向曲折幽深處。作為戰(zhàn)地記者的福勒,受傷后躺在危機重重的越南夜色里,苦惱地接受派爾多余的救援,他想,他對他所愛的死亡,出于本能仍在躲閃,在這片與已無關(guān)又毫無道理可講的異國土地上尋求死去.....從來不相信上帝卻要為免于身體的疼痛祈禱。在這里,對于生活的厭倦、老之將至的恐懼,一個戰(zhàn)爭旁觀者的無奈,不能相信演技,只有文字才能夠傳達。
格.格林的作品,尤其是政治小說,難以改編之處在于,它是個四不像,它本身太矛盾重重。既不通俗,又不純文學,既不玩弄技巧,又機關(guān)四伏,既冷靜刻薄,又飽含痛苦。而對于導(dǎo)演,它最大的陷阱是:如果緊追住那天然精彩的情節(jié),就會和它的內(nèi)在意義相背離--盡管在書中,作者把兩者結(jié)合得近乎天衣無縫。
“我想起了那第一天,在大陸酒店,派爾坐在我的身邊,他的眼睛盯著街那邊的冷飲鋪,自從他死后,我倒是事事如意,但是我多么盼望世界上有一個人,我可以對他說我很抱歉?!?br>書中的這最后一段話,我一直記得,不管是在四年前剛剛讀完這部小說,還是四年后的今天。而這篇四不像的觀后感寫于三年半以前,我記得那天下午,陰沉的天氣,我走到了越南,那個中年白種男人的身邊,他發(fā)福了,神情淡漠,緊握一杯黑咖,坐在窗戶后面,望著街道上的塵土,和塵土中的黃色面孔。心中感到一陣絕望的抽痛。他是個沉靜的人。
也許有一天,我們中的一些人,也會變得如此沉靜。
看的是英語原版的電影,很多旁白和對話都很有味道。把爭奪一個女人比作爭奪一個國家,可以相信女性主義者絕對不會喜歡電影的這個主題。無論如何,故事本身是極其吸引人的。戰(zhàn)亂下的愛情,友誼,利益分析,夢想,總會不一樣的曲折動人。一方面,強化美化的越南,女人,愛情在殘酷血腥戰(zhàn)爭的襯托下更顯可貴和美好。另一方面,不得不再次提出,對整個東方女人,文化的敘述都是百分之百的western hegemony,以西方的眼看東方,看東方的女人。這一點毫無置疑是膚淺的。
夢工廠太不象話,什么都要搬上銀幕。對于美國電影工業(yè)來說,是不是所有的小說只分為兩種:賺錢的和不賺錢的。他們連《沉靜的美國人》都敢拿來拍電影,Graham Greene的優(yōu)美文筆就是英語文學世界的瑰寶,連德國鬼子轟炸英國的時候都舍不得炸毀文化古跡呢,《沉靜的美國人》這樣的書根本就永遠沒有辦法被拍成電影,所有美在講述美在文筆的書都不應(yīng)該被允許拍成電影。沉靜的美國人電影并不是特別差,但仍然簡直就是一個傷害,書和觀眾的審美都被電影閹割了。
THE MUMMY之前,布蘭登佛雷澤還不是金字塔里探險的印地安那瓊斯,他的角色集中在兩類,《神鬼愿望》和《人猿泰山》里面的傻小子,或者THE PASSION FOR DARKLY NOON和《沉靜的美國人》里面的信仰偏執(zhí)狂,基本的套路是因為心魔而對無辜的人大開殺戒,最后又都被別人干掉。
《沉靜的美國人》背景是50年代的越南,法國人已經(jīng)是殘陽夕照的時分,在越共的進攻下節(jié)節(jié)敗退,而邁克爾·凱恩飾演的老英國記者,在這里呆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芳——他的舞女情人。一次機會認識了書呆氣十足的派爾,這家伙對芳一見鐘情,并且十分光明正大地當著面對芳表白,結(jié)果被BS。可是,老記者的倫敦總部要求他撤離,而他的天主教太太咬定不肯離婚。舞女的姐姐看中了派爾這個比老英國混混更值錢的靠山,撮合兩人。老記者為了留下,要寫一篇報道,采訪和調(diào)查卻引到了意想不到的方向,原來派爾并不象表面看來這么簡單……
一個英國老戲骨,一個美國新生代演員,各自的角色背景和演員自身的身份有著同樣的國籍和民族性格。電影里愛情成為了一個巧妙的隱喻。芳是越南,她的美麗在西方人看來是如此的充滿不可抵擋的異域風情(雖然我沒看出多漂亮),而從教授女兒淪落為舞女又是因為戰(zhàn)爭的蹂躪。這場戰(zhàn)爭中英國和美國恰好都不是第一發(fā)動者,所以可以以“清白”的
憐憫來同情和愛憐芳。老記者代表的英國先來一步,憑他的成熟和玩世不恭贏得了芳的心,這個姑娘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所以,即使老記者擺明了靠自己的實力(以婚又不可能離婚,窮記者一個)不能給她什么玫瑰色的未來,芳姑娘還是死心塌地地做了他的情婦。當然,歐洲一貫擁有的還有同情,我奇怪老記者在越北戰(zhàn)地被轟炸之后看到被血洗的村莊之后也不過是驚詫而已,倒是看到恐怖事件當場的派爾行動異常之后突然莫名地義憤填膺了。呵呵,估計在力量的對比中被打敗才是他憤怒的原因。
然后是派爾,美國拯救世界的夢不是做了一兩天,他們的拯救也的確有著一些自己認同的責任感在里面。所以,當派爾愛上芳的時候是真心的,而這真愛伴隨來的保護欲卻是和濫殺無辜。就象現(xiàn)實中的美國在世界的許多角落所做的“事業(yè)”。而接下來就是那個永遠的難題---如果要犧牲一個或幾個無辜的人,拯救更多無辜的人是不是罪惡。當然導(dǎo)演給出了肯定的答復(fù)。美國的行動是不是對的,殺人有任何的借口也還是踐踏生命。但另一面,如英國老頭一樣的同情卻不作為的力量能帶給那個越南女孩的第三世界什么希望呢?在道義上說殺任何人是錯的是容易的,但是面對可能的殺戮是不是以暴行制止是更大的善呢?我沒有答案,只是看到深黑色濕漉漉的夜,派爾的尸體漂在湄公河上,有一些凄涼。
白種老男人在越南泡年輕妞真夠爽的啊,還緊抓的不放,年輕妞喜歡老男人真是因為愛?是喜歡舒適的生活吧。老男人竟然勾結(jié)越南人殺他的情敵美國CIA特工,陰險。然后越南小妞又回到老男人身邊。
我真的想為配樂給5星
又遇到大名鼎鼎的中情局 女豬腳很漂亮 可惜是個花瓶
比58年曼凱維奇的老版更符合小說原意。那片當時出于冷戰(zhàn)立場將劇中的反面角色扣向了越共,可格雷厄姆格林當年創(chuàng)作此書的真正諷批對象卻是美國!也才有了后半段派爾的中情局身份的曝光以及一場爆炸……可這故事在非西方的受眾來看,不管書影哪個版本都難免虛偽:一個來自曾經(jīng)全球殖民地最多的英國記者,竟然去吐槽法對越有殖民色彩?去揭露美秘密扶植第三勢力是另有企圖?雖然托馬斯一度躲到廁所痛哭,可上述邏輯卻讓人看著想笑!當然,也不能排除格林是借著主人公的言行去自黑了一把英人因帝國衰落無可奈何卻又心有不甘、美其名曰遠東事務(wù)不介入很超然實際自欲驅(qū)使總在選邊不惜出賣暗算的陰暗心理?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02/12/tqam-d17.html
老殖民者在殖民地遇上新殖民者挑戰(zhàn)的隱喻。愛情故事/三角戀/兩個男人爭奪女人再次成為喻體。和蘇絲黃的世界可以湊成一對來看:美國人的攻訐和英國人的反詰。有趣的是,美國人對英國人的控訴在其非正義性:不能明媒正娶,而英國人對美國人的反駁則在于其虛偽性:以愛情/正義的名義釀造暴力。
想起來曾經(jīng)看過。還行。當然還是一貫的白人視角,誰叫人家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呢?
Graham Greene的原著. 覺得電影把小說渲釋的很好. Michael Caine演Fowler很合適. 滿臉都是滄桑和無奈. 故事背景是美國越戰(zhàn)前夕. 法國人跟越共打得疲勞了. 美國插手,號稱要支持民主自由,給錢,偷送軍火,扶植General The從法國人那里獨立出來. 法國撤了, 越南開始打內(nèi)戰(zhàn). 描寫的是人性的脆弱, 美國好為世界警察的自以為是. 這么大的主題,GG寫起來似乎很輕松,很不經(jīng)意, 可點點滴滴串起來讓人覺得很沉重. 電影和書都很值得看.
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相對于越南的題材新穎了些,也看到越南的另一面也許是更加真實的,不過說到底也摻雜了太多殖民地一廂情愿的美化~
大學時,黃李龍老師放給我們看的,還順勢寫了和中國盒子的對照影評
★★★★☆ 奇妙的是,雖然電影算非常忠實反映了原著,卻還是比原著少了那么些令人深思回味的細枝末節(jié)(如原配的回信,拜訪大宅找書等),甚至連原著里緊張刺激的戰(zhàn)爭情節(jié)在電影里也顯得平平無奇。我通常對電影改編十分包容,但這回我不得不說書還是強太多了。
他向心動女生表白用不用非要當情敵他的面,他身負重大使命忙得要死用不用非得向他坦白解釋只求能繼續(xù)“做朋友”,他受吃個便飯之邀用不用特意回家捯飭一番盛裝出席。。。一無可取的不曲解怎么堅持看?
邁克爾·凱恩、布蘭登·弗雷澤主演,發(fā)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越南,關(guān)于陰謀與愛情。
這世界就是這么樣的糾纏不清。你以為他是個傻小子愣頭青,一臉搞不清狀況就跑來越南,還提點他不要莫名其妙的丟了性命,誰知他上來就一臉懵逼一臉鄭重冒冒失失的明搶你的情人。再后來發(fā)現(xiàn),傻小子原來一點不傻,一邊裝傻,一邊做這幕后最大的那只黑手,推著幾方勢力做著不怎么見光的事。然后,你把他賣了,他死了,你又去找回你的情婦了。
原著和電影都很好 但原著更好 文靜的美國人
不知道為什么,感覺拍得挺有味道的。也許片中有對亞洲人的刻板形象,但是電影的故事、氛圍還是挺不錯的,有種看書的感覺。
漂亮的由僅僅兩個主角發(fā)起的雙線纏繞。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然而敘事好像可以做得更好
用個人情感襯托政治時局,細膩深沉又搖曳生姿。越南風情不僅僅是罕有的神秘感,更多的是亞洲文化內(nèi)在的隱忍和在當代激蕩格局下的無奈。文學性和戲劇性俱佳的杰作。
我靠原來原著沒看明白
本片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本片其實是一部政治氣味濃厚的影片,只是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隱藏在愛情這個主題之下,平靜卻暗潮涌動,平和卻殺機四伏。影片的寓意其實很深刻,正如對愛情的不同觀點一樣,對于自由和愛國,也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只是需要犧牲的時候,不要老讓別人去。
配樂Craig Armstrong,攝影杜可風